###### tags: `海洋` # 海洋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與變化 ## 溫度 ### 水平分布 決定於「太陽輻射」及「海洋環流」兩大因素。海洋表層幾乎可吸收全部來自太陽的輻射能,且60%被表層(1m深)吸收。海溫水平分布有以下特徵: 1. 各大洋平均海溫:**太平洋 ${\gt}$ 大西洋 ${\cong}$ 印度洋** 因熱帶地區占太平洋總面積較大,故平均海溫較高;而大西洋和北冰洋及印度洋和南冰洋較為暢通,故海溫較低。 2. 同緯度的海域,**北半球海溫 ${\gt}$ 南半球** 因北冰洋較為封閉(有陸地阻擋),較不容易與北半球的海水交換熱量,故北半球的平均海溫均較高。尤其在緯度50-70度之間最為明顯。 3. 副熱帶地區,**大洋西部海溫 ${\gt}$ 東部** 此為洋流特性造成。副熱帶地區大洋西部有暖流流經,將暖海水帶至高緯;反之,東部則有涼流將高緯度海水帶往低緯,故呈此分布。 * **西方邊界流(西方強化效應):** :::success ***延伸閱讀:[西方強化效應](https://popopo.medium.com/%E4%BD%95%E8%AC%82sverdrup-transport-%E5%A4%A7%E6%B4%8B%E7%92%B0%E6%B5%81%E4%B8%AD%E7%9A%84%E8%A5%BF%E9%82%8A%E7%95%8C%E5%BC%B7%E5%8C%96-western-intensification-%E5%A6%82%E4%BD%95%E4%BE%86%E7%9A%84-aa7c28f2041f)*** ::: * **暖池、冷舌:** ### 垂直分布 由大洋表層向下,可依序分為:混合層、溫躍層、深水層。其中溫躍層又可分為主溫躍層(永久性)及季節性溫躍層(隨季節變化出現或消失)。各緯度的海溫垂直分布如圖: ![](https://i.imgur.com/GOJb0n3.jpg) 1. **混合(均勻)層:** 受動力(風、波浪、海流)影響大,及熱力作用(蒸發、降溫、混合增密作用)影響,能夠引起強烈湍流混合,使該層溫度隨深度均勻不變。此層在低緯約100m深(因赤道幾乎無風),中緯約150m-200m(風速較強),高緯冬季時則在100m深出現一==逆溫層(海表溫低於深水層溫度?)==,且因夏季表溫升高,湍流混合作用使夏季時該逆溫層頂部出現均勻層(但混合深度不夠深,逆溫層尚存在),並稱為「冷中間水」。 2. **溫躍層:** 受到太陽輻射的接收量影響,變化較大的中緯度地區,在冬季因海表溫低,故季節性躍層不明顯(垂直溫度梯度小);但因冬季中緯西風較強,混合層深度較夏季深。季節性躍層生消過程如下圖所示: ![](https://i.imgur.com/So0stB2.jpg) 3. **深水層:** 垂直溫度梯度小,但在深海溝處有時會出現水溫隨深度緩慢上升的逆溫現象。可能是由於地熱影響,或壓力增大,海水絕熱下沉增溫造成。 ## 鹽度 ### 水平分布 海水表層鹽度分布與蒸發、降水之差(E-P)有極相似的規律。其特徵有: 1. **副熱帶地區鹽度最高,並向極區、赤道遞減**(赤道鹽度仍大於極區) 由於副熱帶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故海水鹽度較高。兩極地區雖蒸發、降水皆不顯著,但若春、夏季海冰融化,鹽度減小;冬季結冰,鹽度增高,但又有淡水注入,故整體鹽度仍偏低。此外,洋流也會影響緯向鹽度分布。 2. 平均而言,海表面鹽度大小:**北大西洋 ${\gt}$ 南大西洋 ${\gt}$ 南太平洋 ${\gt}$ 北太平洋** 因地形+信風關係,大西洋蒸發之海水會在太平洋測降水,而太平洋蒸發之海水受地形(安地斯山脈、洛磯山脈等)阻擋而不會在大西洋測降水,故大西洋鹽度>太平洋。來自印度洋的阿古拉斯暖流夾帶高鹽水流入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則是降水多(西風)而鹽度低,使南大西洋鹽度>南太平洋。 ### 垂直分布 ## 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