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農文化-安籤(地瓜籤) 在大大的門前埕上除了秋季的曬高粱、花生外,早期金門居民因長年戰役、鄭成功的伐木造船反清復明,致使金門的土地土壤貧瘠,只能種一些根莖作物,到了每年十月上旬,連日的九降風起,正好是番薯收成的季節,金門居民趁著大風乾燥日子,將田中番薯採收,並將其銼籤在家中門前或在鄰近家中附近的村莊大埕上曬乾製成地瓜籤。以利冬天的時候能將其保存,這也成為了早期金門居民主要的主食。 旱作物以甘藷為主,產量居金門農作物最大,栽種容易,夏植者杆插期在五—六月,收穫期則在九~一月或十二~三月;杆插期在七月,收穫期則在十二月或明年三月。冬植者杆插期在八—九月,收穫期則在明年五月~六月。夏植早熟者最少需三個月,夏植晚熟者最少需半年,秋植者音越冬關係至少需十個月。生育期間;僅需少量施肥,第一次約在扞插後十五日,第二次約在扞插後三十日。 約有七○%至九五%供農民消費,其餘則用作家畜飼料。每次挖掘夠當時食用即可,其餘能仍留地下,需要時再挖,挖後即供食用者佔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則製簽。(許維權,2003)。 - 製作 據當地居民安籤要以台農57號地瓜最好吃,農民將種植於土地上的地瓜掘出後,傳統有手動的蔡銼(尋秘金門,2013),現在以銅銼為主要工具,將地瓜銼成一條條,並利用大風乾燥日子至住家附近大埕連日曝曬3-5天,約略曬乾成灰白色即能保存收藏(收藏時也必須保持其乾燥以免受潮),通常金門居民會收藏在陶製大酒缸裡。 - 料理 安籤湯:水加安籤煮沸、蒸煮即可食用。 「食到時當擔,無米煮安籤湯」,金門人早期因土壤貧瘠,無稻米作物,同時因長年戰爭生活困苦,常以番薯、安籤湯作主食。而在日據時期因受日本人壓榨有時居民以安籤水果腹後,馬上就要扛起扁擔工作,其扁擔在肩膀上的滾動的感覺有如刀割因此又有「呷安籤仔水,摃扁擔刀」形容當時的心酸(尋秘金門,2013)。 安籤粥:然而早期金門居民平常只能以安籤湯溫飽,但若家中有客人來到,會在家中放些米粒來款待客人,或在過年過節才放米粒,因此「安籤撒米人客糜」也道出了金門人雖然生活困頓,但總是拿出最珍貴的食物來招待客人(尋秘金門,2013)。 其他食用方式:其他還有用安籤煮鹹粥、麵線或者炒得香脆當零嘴,運用頗多。 現今亦有金門餐飲業者將安籤泡熱水成為安籤茶來品嘗其甘甜。 - 參考資料 黃振良(2007)金門農村器物,金門縣文化局,頁66-67。 尋秘金門(2013)舌尖上的金門,安籤-安籤水摃扁擔刀,2013年6月16日, http://discoverkinmen.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16.html。 尋秘金門(2013)走入金門,九降風日,掘番薯,銼安籤,曝安籤,2013年6月16日,http://discoverkinmen.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16.html。 遠同(2004)地瓜簽的味道,金門日報副刊文學,2014年10月11日,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44825。 三寶農場(2011)番薯的諺語,2011年2月11日, http://mypaper.pchome.com.tw/iwood9449/post/1321908471/。 山后海珠民宿(2010),金門牛吃薯條,2010年7月7日,http://sun-oh.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