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he Lin

@goodoryza

Joined on Aug 20, 2021

  • Main Theme: Conflicts 台灣做為當代世界活躍的數位民主實踐場域,卻同時也是國際政治結構下高度可能發生熱戰衝突的前緣地方之一。因此,當我們聚集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探討 Plurality ,最具台灣特色的課題便是我們如何在一個社會有內外部多層次的張力關係之中,企圖轉化對「衝突」關係的焦慮、不安、憤怒成為具韌性、能夠與差異共存甚至共融的社會力。 Arrangement: 2 Keynotes: Plurality 101 - On Conflicts (Speaker: Jonathan Stray) Plurality 101 - Communication in Complexity (Speaker: 潔平)
     Like  Bookmark
  • Note: 請同步參考招標文件「0502其他展區展示文案」 迎賓接待 參觀團體集結或民眾等候、交流休憩 記者會、茶會等活動辦理 展示設計原則 輕量互動(初次探索體驗) 配合不同活動目的,可靈活運用空間 善用牆面做多媒體展示
     Like  Bookmark
  • 紀州庵文學森林 - 古蹟大廣間 Info:https://kishuan.org.tw/application.php Availability: 8/15中午後可租(表訂使用時間到18:00,可否延長待確認) Space: 24~30坪(60-72人) Fee:12000元(6000+6000)+延長時數(3000元,待確認) 有視聽投影設備 所有人需脫鞋坐榻榻米 可否飲食、如何飲食待確認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 表演廳
     Like  Bookmark
  • The Problematic: Plurality 和「數位民主」有何不同? Path of Discussion: 從台灣早期網路使用者群題發展(e.g. Elixus)到開源社群於網路集結再到 g0v 興起後台灣社會從私部門到公部門於數位民主的多重實驗/實踐出發,探討「問題 / 衝突」(e.g. g0v 之於反服貿、太陽花)如何引導我們的社會在數位技術的基礎之上試圖「打造開放」並「促進多元」。 進而,隨著網際網路本身的發展範式從 1.0, 2.0 到目前徘徊在某些類 3.0 的進程十字路口,我們覺得一種 Taiwanese version of Plurality 可能意味著什麼?應該包容哪些內涵? Prior Thoughts of Organzing: 這場的定位基本上是有點歷史性的「經驗回顧」,會接在第一場 keynotes 後面,主要任務是把台灣本地經驗舖陳出來,理想上最好也可以跟世界網際網路發展的進況有一些呼應。
     Like  Bookmark
  • 經驗值 (xp) 1 完成天數 0.1 創作者 jhlin.eth 協作
     Like  Bookmark
  • 出處 https://network-goods.github.io/hypercerts-docs/ https://github.com/Network-Goods/hypercerts-docs/tree/main/docs 新春攻勢! 喊聲:豆泥、Vivian、Jiahe、Lucky、n0ah 初譯認領Introduction to Hypercerts - Vivian Scenarios - n0ah Background - Jiahe Pilot App - Lucky
     Like  Bookmark
  • 簡介 什麼是超證(hypercert)? 超證系統(Hypercerts)是一個用來構建可規模化的影響力溯源獎勵系統的工具。 超證系統(Hypercerts)作為一種用於追蹤和獎勵正面影響的新代幣標準,每張單一的超證(hypercert)都代表一個獨特的影響力貢獻聲明,其中會包含以下資訊: 工作範圍及其相應的影響範圍 一組工作及其影響的時間段 一組貢獻者:工作背後的組織或人員 通過擁有超證獲得的一組權利
     Like  Bookmark
  • 2023.03.06 關於「自學」School 42 讓「自學」變得自動化,學生進去就不知不覺地參與,其中的關鍵在於「創造環境 / 營造氛圍」。舉例來說,剛剛從 Piscine 回來的人,通常都會非常興奮說未來一定會想要再去,雖然 Piscine 要求你在一個月內學完大學要花一年來教的 C 語言基礎能力,其實很硬,但學員會有 momentum 想一直參加下去,這也是我喜歡 42 的原因。 稱 School 42 是一個自動化的學校,好像讓這件事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它的學習方式是精心設計的,從 Piscine 開始,每天功課要出多少、難易度應該怎樣剛剛好(有難度有不會讓人想放棄),甚至是完成作業後的 peer review ,雖然是隨機抽籤的,但 reviewer 和 reviewee 的點數增減、時間限制這些設計,目的都是在營造一個正向的氛圍。 每天 School 42 的工作人員都可能會突然發起一些 pop-up 的小活動 / 競賽,要大家放下手邊的事一起來做。用類似這些手法創造一個很酷的環境,會讓學員覺得自己也是一個特別的人,我覺得它把心理學、遊戲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都在「自學」裡用上了。 它跟武俠小說拜師學藝也不一樣,因為沒有「師」,而是你自己在它設計好的開放路徑上探索,你就像在玩迷宮一樣,試一試不行自然就會回到它設定的點,但你就是一直去探索、嘗試。 School 42 vs. Web3 對我來說, Web3 的重點就是「去中心化」。這就跟 School 42 的願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 programmer 」是一樣的,Web3 的去中心化也沒有預設不同背景的人就有什麼 gap 或 ceiling ,你可以透過自己的持續參與去學習所有的事情。
     Like  Bookmark
  • 對你來說,School-42 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它跟 web3 有什麼關係? web3 已經有不少 quest-to-earn 的產品,同樣是以「解任務」為主要體驗,加入 School-42 的風格會產生哪些不同? School-42 的目標是培訓 coders/developers ,但 Arm0ry Playground 並不只是要吸引 blockchain/smart contract engineers。對一般的 web3 使用者或 DAO 貢獻者,體驗來說 School-42 風格的教育 / 學習方法學,對投入 web3 的世界有什麼幫助? 我是一個開發者,對打造一所 School-42 風格的 web3 學校有興趣,現在加入 Arm0ry Playground 可以幫忙做些什麼? 我不是一個開發者,但對打造一所 School-42 風格的 web3 學校有興趣,現在加入 Arm0ry Playground 可以幫忙做些什麼? Stamford 利用各種去中心化的工具(智能合約, ipfs, subgraph, dune analytics)協助架設 playground 收集和分享各種 Web3 資源
     Like  Bookmark
  • v1.0 1 - Bi-Weekly Meeting 打卡(以會議記錄為準) 2 - Global Comms 會議記錄* Tweets or other social media short posts (250字以下)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