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題目:校園霸凌(文獻筆記)
## 文獻回顧
### 校園霸凌定義
* 臺灣教育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對於校園霸凌之定義為:「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與學生間,於校園內、外發生以下之行為即屬霸凌行為:即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然進一步由國際上現今共同使用之校園霸凌定義,即「一位學生長時間、重複遭受一個或多個學生的欺負或騷擾行為」從此可以發現校園霸凌潛藏三個主要特徵:即意圖傷害行為(negative behavior)、重複發生(repetition)與力量失衡(power imbalance)(Olweus, 1993)。(宋宥賢, 2017, p. 70)
### 霸凌成立要件
* 要成立「霸凌」需符合以下條件:長期連續發生、惡意攻擊行為、 兩造勢力不對等、造成各種損害。(游淑靜、范熾文,2020。p.95)
* 美國學者 Rigby 指陳 Bully 為:「想傷害的慾望」+「具傷害性的行為」+「權力不均等情況」+「重複性」+「不公正的使用權力」+「壓迫者會有愉悅感,而被欺負者會感受到被壓迫」。(施俊良、劉育偉,2018,P.9)
### 霸凌的類型
* 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等。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網路霸凌一詞。Belsey (2007)認為網路霸凌是透過通信技術,令某一個人或群體重覆的對另一個人進行不友善的行為。(邱凱楨, 2014, p. 100)
* 財務霸凌(如強索受凌者之金錢、物品或損壞其財物等)(宋宥賢, 2017, p. 70)
* 網路霸凌(利用手機、聊天平台、社交網站等)嘲諷他人,散播流言蜚語等方式,攻擊受害者,使他們產生恐懼、害怕、羞辱,遭受到心理及生理上的創傷,利用網路虛假的資訊,傳播於大眾視野之下,以抨擊他們身心理狀態。
(林育陞,2018。p.2)
* 網路霸凌類型及形式:
1. 種類可分為九種:(一)辱罵:於網路上抨擊他人之惡意言語(二)騷擾:於網路 上反覆地傳送侮辱的訊息。(三)毀謗:於網路傳播破壞他人名譽或人際關係之謠言。(四)冒充:於網路上冒充他人破壞其名譽或人際關係。(五)揭露:未經他人同意在網路上分享他人的隱私(六)詐欺:於在網路上騙取受害者的隱私,並洩漏出去曝光於大眾視野之下(七)排擠:於網路的群體當中故意排斥他人。(八)網路跟蹤:反覆且有意的騷擾及毀謗她人,使受害者感到威脅或恐懼。(九)網路威脅: 在語意中顯現出要傷害他人或自殺。
2. 形式可分為八種:網路論戰型、騷擾型、毀謗抹黑型、揭露洩密型、冒用嫁禍型、哄騙型、排擠型、網路偏執跟監。(林育陞,2018。p.3)
### 霸凌行為的成因
1. 個人因素(孩子性格、脾氣暴躁、遇事習慣暴力解決)
2. 家庭因素(婚姻、家庭暴力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3. 學校因素(課業、競爭壓力下,無法取得成就者轉而其他行為以吸引注意)
4. 社會因素(社會環境中充斥暴力、攻擊事件,因而耳濡目染,有樣學樣)(林育陞,2016,p.3)
* 2007兒盟調查霸凌者 57%來自權威家庭,12%來自高度衝突家庭,25%來自經常打罵孩子家庭。錯誤的問題解決方式:霸凌者有 77.6%認為有仇一定要報,62%用錯誤方式解決問題,42%認為教訓同學的人是英雄,33.8%認為「要欺負別人,才不會被欺負」。(施俊良、劉育偉,2018,P.13)
1. 家庭方面:父母管教方式及父權思想,會影響兒童性別刻版印象與性別角色認同,家庭手足之間時常有暴力行為出現,在學校就會有可能出現對同儕之間的霸凌行為(王素靖,1997)
2. 環境方面:成績表現無法得到成就感,缺乏學習動機和生活目標,進而轉向暴力行為,從中獲取滿足感和刺激(鄧煌發,2007)
3. 旁觀者:霸凌旁觀者雖未涉入霸凌事件,但目睹霸凌事件過程,內心會產生害怕、焦慮、內疚、無助感,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學童,造成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則可能學會以暴力攻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終將導致負向學校氣氛和學生的安全感(蔡懷萱,2010)
* 為何發生網路霸凌之原因: (一)不斷被評價、被貼上標籤的精神疲勞。(二)自己未被尊重的不滿(喪失自尊心)。(三)遊戲機會減少無法發洩。(四)人際關係的規則模糊。(五)對人的同理心減少。(六)在發展 階段出奇反復的「吵架或惡作劇」經驗減少。 (七)兒童團體的變質,團體的健康性和非行抑制 利降低(轉引自劉念肯,2013)。(林育陞,2018,p.3-4)
* 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之成因研究結果發現,「尋求同儕認同」為動機之一,因為網路霸凌性質大多是群體,在此階段的青少年希望在這過程當中尋求到認同感及群體歸屬感相關。(林育陞,2018,p.3)
### 霸凌行為發生相關面向與防治建議
* 學校面向:學校是青少年在求學階段中最主要的學習場所。故學校對於青少年行為的影響是極大的,學生從學校中可能可以學到許多知識技能,觀念行為等,但也可能在學校中受到不良的影響。在學校中,身為第一線導師的瞭解與支援非常重要,導師的態度往往決定了霸凌事件的結果,也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概念及往後的行為。(邱凱楨, 2014, p. 100)
* 家庭面向: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基礎所在,家庭教育往往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 而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也影響著子女是否會產生霸凌行為。霸凌者的家庭功能通常是不健康、不完整的,他們也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不佳;他們的家庭通常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較少,且缺乏家庭凝聚力。(邱凱楨, 2014, p. 100-101)
* 同儕面向: 同儕支持可有效預防校園霸凌,擁有對偶友誼(dyadicfriendship)可以形成保護機制,使得原本就較少朋友的兒童較不容易成為同儕霸凌的受害者(邱凱楨, 2014, p. 101)
* 臺灣霸凌防制仍缺乏整體性、系統性之方案推廣,相關單位宜嘗試建構之:歐文斯霸凌預防計劃(Olweus bullying revention program)、KiVa方案(Kiusaamista Vastaan)、其雅克哈反霸凌計劃(Kia Kaha Anti-Bullying Program)(宋宥賢, 2017, p. 73-74)
* Totfi及Farrington(2011)針對全世界共45個推行之反霸凌方案,進行後設分析調查後發現,在這些反霸凌方案中,若能包含以下要素,是更具反霸凌成效:將學生之家長納入反霸凌計畫中、強化校園監視、設立規範懲處策略與班級規範設立、教室班級經營、教職員與學生之反霸凌訓練、教師與學校相關人員建立共同合作團隊。強化教師之緊急覺察與介入處置能力、旁觀者亦為預防與介入霸凌之要角,應注重旁觀者教育之推展(宋宥賢, 2017, p. 74-77)
* 班都拉(albert Bandura)等人所提出之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ing Theory)最早被用來解釋兒童的行為,尤其是攻擊行為。此理論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他們會經由觀察模仿而學習各種行為模式,暴力行為亦不例外。換言之,他人的暴力行為可以是一種示範作用,許多個體的偏差行為皆由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蔡德輝、楊士隆,2014)。(施俊良、劉育偉,2018,P.15)
* 採用的校園霸凌處置的重要關鍵為:一、鼓勵受凌者或旁觀者面對欺凌行為要勇敢說出來;二、學校知有校園霸凌情事,應立即啟動處理與輔導機制。(施俊良、劉育偉,2018,P.1)
* 林育陞(2016)研究提到,從四個面向可減少青少年網路霸凌之現象發生,可採取之措施:
1.媒體產業之資訊分級維護
2.行政機構之注意性(制定防治、提高資訊管控之倫理)
3.學校加強網路使用不當之後果,宣導網路使用注意事項
4.家長關心孩子之身心發展(林育陞,2016。p.5)
#### 家庭方面:
1. 發揮家庭功能:家庭氣氛與孩子的人格特質和身心發展有密切關係,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及親子互動,管教方式採用身教重於言教,教導孩子正確的社交技巧,改善人際關係,結識更多朋友。
2. 孩子面臨困難,給予正向的鼓勵及維持良好的溝通模式,遠離相關的暴力、色情媒體。
3. 教導尊重、關懷別人,時常保有同理他人的感受。
4. 多關懷孩子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及在校的學習狀況,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陳淑卿、陳國彥2016)
5. 勇敢說出口,不要默默承受:當孩子被霸凌時,要明確的告知做錯事的人是霸凌者而不是自己,勇敢的說出心事與遭遇,沉默只會助長霸凌行為。
6. 教導孩子如何處理霸凌事件:鼓勵孩子以理智、果斷的態度來面對事件經過,尋求學校老師協助,但絕對不要正面回擊,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陳淑卿、陳國彥2016)
#### 教師方面:
1. 教師要隨時審視自己,偏見對於學生的影響,例如:社會經濟背景、性別、族群、學生能力。
2. 將社會各種資源,引入教育課程,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
3. 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進修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妥善處理霸凌事件。經常和家長保持互動,使家庭和學校都能掌控孩子的學習及交友情況。
4. 鼓勵孩子正向面對霸凌事件,要通報,不要逃避和反擊。
5. 教導孩子相互尊重彼此,培養同理心及正義感。
6. 旁觀者的笑聲是助長霸凌事件的重要元素,教導旁觀者面對霸凌行為要勇敢說出來。
7. 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實際運作中學習面對霸凌事件的正確應對方式。
(陳淑卿、陳國彥2016)
#### 學校方面:
1. 校園霸凌常發生在隱密地點,透過加強硬體設備和人力資源,改善校區死角。例如:走廊、廁所、教室等,在校區廣設巡邏箱、監視器,加強校園巡邏。
1. 加強宣導校園規範,了解校園霸凌是不被允許及非法行為。
1. 加強學校辦理校外安全及預防宣導事項,如學校發現學生有偏差行為,即刻給予勸阻、關懷及糾正。
1. 隨時和家長保持聯繫,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學習和交友情況。
1. 建立完善的霸凌事件通報機制與處理流程。
1. 加強學童法律認知,培養學童遵守法律,對於減少學童的校園霸凌行為會有一定的影響性。
2. 協助家長共同參與校園暴行之防治法。例如:多觀察、傾聽孩子心聲,並適時的給予安全教育。
3. 對於受凌者進行諮商和生理、心理輔導並長期追蹤,協助受凌者能恢復其正常生活
(陳淑卿、陳國彥2016)
### 霸凌行爲對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不同的影響
* 加害者:對自身影響則是持續暴力行事、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後果、擔心被處罰的後果。
* 受害者:心理狀態不穩定、身體受到傷害、社交障礙、憂鬱傾向產生。
* 旁觀者:害怕成為受害者、良心受到譴責、心裡充斥不安情緒。(蕭雁文,2014。P.12)
* 加害者網路霸凌內心心態:(一)攻擊(宣洩情緒):利用網路的匿名性、進行對受凌者的攻擊,以滿足自己情緒的宣洩。(二)覺得好玩、很有趣:對於自己的霸凌行為 常常不覺得有罪惡感,覺得這些只是開玩笑,在網路霸凌的過程中有些旁觀者可能因為議題有趣、好玩,也不自覺的加入加害者的行列。(三)找尋認同感: 可能認為此行為是一種權力的展現,顯示自己比被害者更優秀,透過網路來引發他人一同趣霸凌受害者。(林育陞,2018。p.3)
* 網路作為關係性攻擊之影響:現實生活可因為嫉妒、厭惡等反感情緒,而有破壞他人友誼及班上關係等攻擊,(加害者)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操作他人的人際關係的行為產生,透過網路是方便使用的工具,以達到傷害他人行為目的(即為受害者)。(林育陞,2018。p.3)
### 受凌者遭遇霸凌後的狀態
* 受凌者常見的狀況:
(1) 變得沮喪或焦慮,但拒絕說明發生什麼事。
(2) 突然要求增加零用錢,或被家長發現偷拿錢。
(3) 不讓家長看學校的課本(擔心家長看到被塗鴉或損毀)。
(4) 身上出現莫名的傷口或瘀青。
(5) 學校用品或衣服常莫名毀損或髒汙。
(6) 突然不願意上學,鬱鬱寡歡,甚至逃學、輟學。
(7) 不願和家長談論學校的事情。
(8) 睡眠品質變差、做惡夢。
(9) 以前會頂嘴,現在稍做錯事就趕快道歉。
(10) 讓旁人覺得性格突然改變。(游淑靜、范熾文,2020。p.96)
* 受凌者比起未受凌者,更容易顯現憂鬱、焦慮、身心症、自殺意念等(Cornell & Mehta, 2011; Klomek, Sourander, & Gould, 2010; Khamis, 2015);社會人際孤立、自尊與自我價值低落(Cardoos & Hinshaw, 2011);低學業成就表現等(Estevez, Murgui, &Musitu, 200)。(宋宥賢, 2017, p. 70)
* 研究發現即使霸凌事件已經結束,過往具關係霸凌受害經驗者的人際功能較差,且於進入成人階段後,其心理適應與社交適應仍較困難(蔡秀玲、鄧文章, 2019, p. 12)
* 1.負面情緒持續存在,易受引發—受訪者(BEJ)除了當下的生氣、委屈、難過,日後仍常出現焦慮或憂鬱的情緒,也容易因相似情境而引發情緒。2.事隔多年,傷痛依舊(蔡秀玲、鄧文章, 2019, p. 16)
* 對人際互動抱持懷疑與焦慮—較明顯的影響在與人的互動,包括與人保持距離,即使互動,心裡仍有懷疑與不確定、擔憂、焦慮,也會留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或盡量配合別人(蔡秀玲、鄧文章, 2019, p. 17)
* Mcloughlin et al. (2009)調查被網路霸凌後的感受狀況,40%的人會感受到沮喪、傷痛和悲傷;30%表示他們感覺被霸凌後丟臉、尷尬、抗拒和沒安全感;20%的人會讓他們感到憤怒,厭惡或失望;10%的人 沒感覺。(林育陞,2018。p.4)
* 遭受網路霸凌受凌者之特徵:
(1)突然不使用電腦或手機
(2)收到訊息會呈現緊張狀態
(3)去到學校或外面會感到不安及抗拒
(4)用過手機或電腦之後,情緒憤怒、憂鬱、挫折
(5)不告訴家長在網路上的行動
(6)退縮心態產生,不去接近同學及家人(林育陞,2018。p.4)
* 受害者受到霸凌身心之影響:
(1)短期影響:校園霸凌對受害者會有短期內心理上出現社會適應不良與人際關係不恰或行為模式改變,生理上則有其明顯的外傷及焦慮、壓力產生的失眠、食慾不振等損害身體健康之生理反應。
(2)長期影響:經歷校園霸凌之後,受到終生無法抹滅之創傷陰影,持續到成年之後則有情緒困擾與無法跟社會融合之情形發生,產生嚴重的自卑心及憂鬱等狀況。(林育陞,2018。p.4)
* 受霸凌青少年在其所經歷的不愉快經驗中,所遭受的影響則是反應在各方面的症狀,生理上會抱怨頭痛、肚子痛,行為上則出現退化或者逃學,認知上呈現出低自我概念、自貶,情緒上顯得抑鬱、沮喪等,嚴重者更有可能因創傷經驗出現憂鬱症,並導致自殺的風險(邱珍琬,2001;Demko, 1996; Dewey & James, 2003; Garrity & Jens, 1997; Smokowski & Kopasz, 2005)(曾琬雅、張高賓,2011,P.108)
* 受霸凌者有許多心理特徵包括:低自尊(Olweus, 1994; Slee & Rigby, 1993)、低自信、低自我價值感(Boulton & Smith, 1994)、高沮喪、高焦慮(Olweus, 1994; Slee, 1994)、並且感到不快樂(Rigby & Slee , 1991; Rigby & Slee, 1992)、較為不安、缺乏安全感或成為下一個霸凌者(Olweus, 1994; Perry, Kusel, & Perry, 1988)。(曾琬雅、張高賓,2011,P.108)
### 受凌者面對霸凌時的處理方式:
* 在受霸凌的學生中,有 68.8%的學生會尋求社會援助與內在化策略,其次 59.4%為外化、28.1%採疏離,21.9%採自信解決方式。游淑靜、范熾文,2020。,p.97)
* 1.遁逃,寄望未來(1)忽略迴避-把問題擺一邊,或認為會出現更美好的未來。(2)從課業逃離困境-有些受訪者將心力投注在課業,以迴避人際挫折,並從中企盼未來能就此逃離困境 2.傾瀉情緒(1)自傷,以宣洩情緒(2)藉興趣發洩情緒 3.外部協助(蔡秀玲、鄧文章, 2019, p. 15-16)
* 受害者可能會產生反擊性的攻擊行為,出現了情緒困擾等問題發生,陷入到可能威脅到傷害自我生命的地步,出現了自我傷害的情形,根據研究顯示,自我傷害的情形發生的原因是他們沒辦法去面對此困境及沒有資源的幫助陷入恐慌,進而以傷害自己的方式,讓情緒及痛苦得到宣洩。(張曉珮,2013。p.31)
### 從生態系統觀看待霸凌:
* Bronfenbrenner認為個人從出生後在受到四個系統的直接影響與交互作用的影響下發展,由內而外分成:
1. 微視系統。
2. 中介系統。
3. 外部系統。
4. 巨視系統。(林育陞,2016,p.5)
* 在個人面向發生問題時,發現不只是個人因素存在,反而參雜著身處環境中不同因素的影響(如家庭、學校等)在這當中,從而得知必須去了解及評估環境與個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林育陞,2016,p.5)
### 微視系統
#### 個人特質
因轉換環境,同儕團體的社會階層模糊,霸凌是獲得團體主導與同儕間地位的方法。
校園內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主流族裔學生易被欺凌。低社經地位容易成為霸凌目標對象。(鄭維瑄,民100年p.198-199)
#### 家庭特質
霸凌者父母管教形態為權威式用權力、體罰、少參與子女生活、冷淡。
被欺凌者男性與女性和父母關係不同。如:女性被欺凌者的母親拒絕、父親疏離,男性被欺凌者母親過度保護、父親疏離。有家庭暴力、受虐待經驗者易成為霸凌者或被欺凌者。(鄭維瑄,民100年p.199)
#### 同儕特質
(1)**物以類聚**:選擇參與特質相同的人的團體,霸凌者如為領導者會影響團體成員參與霸凌行為。
(2)**主導理論**:透過聚集跟隨者的能力與恫赫他人等方式,獲得資源、
控制、影響同儕。轉換學制特別是小學轉入國中,同儕團體的從屬關係因為進入新學校重新洗牌,以攻擊傷害行為控制同儕,取得在新環境的地位。
(3)**吸引力理論**,青少年處於追求獨立的發展階段,會被表現獨立特質的同伴
吸引,攻擊、叛逆、違反規定等行為並不一定被認為是負面,也不一定被同儕排斥,青少年反而認為是獨立的表現,受到同儕支持。同儕是兒童青少年重要的社會支持,青少年會模仿同儕關心照顧他人的行為被欺凌的青少年如能有同儕支持,較不容易出現內在或外在行為問題。(鄭維瑄,民100年p.200-201)
#### 學校特質
研究發現:
(1)學校的成人特別是老師,如果忽略或容忍學生之間的傷害與攻擊行為,校園發生霸凌機率高
(2)教師與學生間的信任可降低霸凌發生機率
(3)教師快速有效處理霸凌,教室內的霸凌發生機率下降。
(4)學校氛圍屬於高衝突,學生間口語、肢體攻擊機率高。
(5)成人如疏於監督,課間霸凌發生機率增加。
(6)無清楚界域的學校公共空間較容易發生霸凌。
(7)每間教室學童間衝突攻擊程度與教室管理及班級對暴力態度有關。
(8)學校教育與行政人員對霸凌採取容忍、忽略、不反應的態度,受欺凌者接受到的訊息是反應無效,則學生學會在成人看不到或不注意的地方欺凌他人。(鄭維瑄,民100年p.201)
### 中介系統
#### 家庭與學校關係
家庭與學校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生活最直接的社會支持,如父母與學校無法合作、態度相左,對兒童青少年一定會產生負面影響,父母參與子女學習,有助於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完成學校作業比率、參與學校學習活動、與提升學生自信、父母參與對子女行為也有正向影響如提高出席率、降低中輟率、減少違紀次數。父母參與子女學校活動教師父母均受惠,老師的工作滿意度較高,父母對自己的親職能力也較滿意。也就是說教師與父母的溝通愈清楚、合作愈和諧,霸凌處遇方案的成效就愈好。(鄭維瑄,民100年p.201)
#### 學校和社區關係
學校與社區正向的合作關係,有助於學生學業表現與多元化學習經驗。
社區參與處遇霸凌方案,可支持被欺凌的兒童青少年,導正霸凌者行為,增進社區對霸凌的覺察,改變社區對霸凌與暴力容忍的態度。(鄭維瑄,民100年p.202)
### 外部系統
個體雖並未直接參與但對個體有一定程度影響,如教育主管機關對霸凌的相關規定與計畫,如通報霸凌規定、教職員工處遇霸凌教育訓練、警政系統加強幫派查緝、校園安全列為重點工作等。系統雖距離個體遠,但外部系統的計畫與行動,對個別教師與學生對霸凌的態度與行為有影響。(鄭維瑄,民100年p.202)
### 巨視系統
與個體關係最小,是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文化脈絡因素,如社會對暴力的態度。
大眾傳播媒體反應文化與態度,電影、動漫、電玩充斥暴力情節,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次文化,對於暴力持正向態度,美化霸凌行為,研究指出兒童觀看暴力影片、電視、歌曲、電玩和攻擊行為、參與霸凌行為有正相關。(鄭維瑄,民100年p.202)
### 輔導人員解決霸凌的服務面向及處置方式
1. 與學生個案工作
>協助學生回歸於正常的校園環境,與學生交談取得共識。
2. 家庭系統
>讓家長能更多關心自己孩兒,以改善受到家庭環境下不好影響的孩子
3. 學校系統
>援引專業人員,提供更多輔導的相關資源,協助及滿足學生的多元學習需求。
4. 社區系統
>學校也是也是社區的一部分,協助重點在於促進社區間的合作資源以達到更友善的社區環境。
(林育陞,2016,p.6)
### 輔導策略針對霸凌事件的應用
1. 學生互助(SSA)
* 目標:以學生來擔任輔導的引領者,激發學生同理心、強調助人重要性、以不批判及溫和、正向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其中將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共同加入輔導策略來進行輔導,善用同儕資源來改善校園霸凌的問題。
* 步驟分為五個:收集不同資訊、組織團體、同理心的展現、激發思考找出協助方式、鼓勵成員及支持、追蹤。(蕭雁文,2014。P.13-14)
2. 短期焦點解決心理治療(SFBT)
* 目標:輔導者以直接的方式來引導個人的能力,以找到適合的解決方式,協助找尋其設定目標。
* 步驟分為五個:進行一般的談話(稱讚個案的能力)、評量是問句提問(給予其肯定)、找尋正向的思考(從額外經驗找尋解決方式)、探尋未來的改變、提供建議(安排下次交談)。(蕭雁文,2014。P.15-17)
3. 問題導向學習輔導策略(PBL)
* 目標:輔導受害者,學生透過周遭資源,以找尋解決方法,懂得尋求幫助,以學習面對霸凌困境的技巧與增加反霸凌的知識。
* 步驟分為六個:組成研究小組、依據目標(研究問題探討)、研究問題假設、找出問題結合資源、針對問題找尋答案以應對、審視最終目標是否達成。(蕭雁文,2014。P.17-19)
1. 修復式正義
* 定義:「一件犯行或衝突事件發生後,所有利害當事人集體討論修補損害及未來預防之道的過程」(Johnson Sara, 2003許春金,2006)
* 原則:
(1.)使用人道的,非懲罰的,讓做錯事的人改邪歸正,同時恢復社會和諧;
(2.)要用許多的計畫與作法來成就它;
(3.)社會要說明受害者的情況,也要讓加害人對受害者負責,在矯治過程中,加害人、受害 人與社區三方都要共同的參與 **(HayesHennessey,2006)。**
1. 治療性關係運用:(心理師、個案)在兩個人之間的相互交流下,兩個人都是以真實的態度及面貌,去了解重視對方。共同建立的深信任關係當中,從諮商中真誠相互的同理、尊重、傾聽等方式能有利於減少自我傷害的行為發生,在針對受害者的心理諮商,校園霸商等層面問題上,都有正向及良好的效果處置方式。(張曉珮,2013。p.33-34,37-42)
### 霸凌事件被發現的原因
* (1)學生自陳
* (2)家長投書學校、媒體
* (3)教師主動發現查察(施俊良、劉育偉,2018,P.16)
### 霸凌事件被隱匿原因
1. 學生的認知態度:可能是自己本身不覺得這有多嚴重,或是身體所受之傷害不大,或是礙於影響牽連其他同學,而不敢將實情說出;二則是遭受加害方之威脅。(施俊良、劉育偉,2018,P.17)
2. 教師的認知態度:一為教師認為這樣的事件,只是學生平常的嬉鬧情形二則是教師有發現學生霸凌事件,但是礙於莫名的『面子』問題,怕被同事家長誤認為是沒有能力的老師,所以會要求學生不可張揚,甚至以『忽略』的態度來處理事情。(施俊良、劉育偉,2018,P.17)
### 探究霸凌循環之肇生
* (1)霸凌事件被隱匿
* (2)教師本身或學校的置之不理或處理不當(施俊良、劉育偉,2018,P.19)
### 被霸凌可能因素
* 2006兒盟分析學童被霸凌之原因,主因是個性及身材,兩者皆占 40%。有 38%是覺得同學看自己不順眼,有 25%是因為成績太差或太好而遭受排擠。而被嘲笑為男人婆或娘娘腔者也有 17%,而因為人際關係因素被排擠者有 16%。(施俊良、劉育偉,2018,P.11-12)
* 受害者的特質包括長相奇特、喜愛挑釁他人,甚至功課特別好或受老師寵愛的學生都可能遭到霸凌(邱珍琬,2001;魏麗敏、黃德祥,2003)(曾琬雅、張高賓,2011,P.107)
* 其中最典型的受霸凌者則是孤獨、懦弱、焦慮、敏感、與團體之多數人不一樣,低自尊、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高沮喪、高焦慮、時常感到不快樂、呈現出不安的神態、無能較為敏感內向,在校顯得孤獨沒有朋友,一些研究顯示學童表現出焦慮、不安或社會孤立,就容易成為被欺負對象(Duncan, 1999)。(曾琬雅、張高賓,2011,P.107)
### 好發的校園霸凌種類
* 在校園霸凌中,暴力威脅的霸凌嚴重性認知程度最高,其次為網路霸凌,再者為關係霸凌。(侯崇文,2018。p.31)
### 霸凌嚴重性認知
* 嚴重性認知有助於幫助立法,並且可讓我們了解處置是否適當,亦可做為犯罪或霸凌是否再增加或減少的一項判斷指標。研究霸凌嚴重性認知,可以得知如何強化霸凌通報動機,有效提供校園霸凌防治機制。(侯崇文,2018。p.33-34)
* 霸凌嚴重性認知中,女性認知程度高於男性,就讀私校的學生會高於公校學生;此外,越安全的校園,學生的認知程度越低。而正向自我、肯定自己、喜歡學校、支持老師的學生之認知程度較低。父母社經地位與學生課業成績則無顯著影響。(侯崇文,2018。p.52)
### 從犯罪迷亂理論角度看霸凌
* 犯罪學迷亂理論強調,有秩序的環境、共識性,以及凝聚力等因素,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建立。而校園若存在有秩序、向心力高,且凝聚力強等因素,則可有效降低霸凌嚴重性認知。(侯崇文,2018。p.52)
### 受凌者自我解讀
* 問題癥結在自己、個性內向,社交技巧不夠、涉入糾結的關係(因感情關係而被排擠、因導師關係而被排擠)(蔡秀玲、鄧文章, 2019, p. 14-15)
## 參考文獻
* 游淑靜、范熾文(2020)。認識、辨識與防治校園霸凌事件之重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P94 - 100)。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71024001-200903-201711020006-201711020006-19-26
* 邱凱楨 (民103),從學校、家庭與同儕面向探討青少年校園霸凌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頁99-102。取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2NTPT1149004%22.&searchmode=basic
* 宋宥賢(2017)。如何促進校園霸凌防制效益再現:臺灣校園霸凌防制之反思與建議。*新社會政策*,(54),68+70-79。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50427001-201712-201801080019-201801080019-68%2070-79&sourceBrowseType=0
* 林育陞(2016)。從系統觀談校園霸凌處遇與策略。*諮商與輔導*,369,P2-7。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6846478-201609-201609290029-201609290029-2-7&sourceBrowseType=0
* 陳利銘 (2016)。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 2017-01 (107)*,p182~194。取自:
https://uco-s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442418&context=PC&vid=886UCO_SCU:886S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E5%B0%8D%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8%A1%8C%E7%82%BA%E7%9F%A5%E8%A6%BA%E5%9A%B4%E9%87%8D%E6%80%A7%E7%A0%94%E7%A9%B6&offset=0
* 侯崇文(2018)。校園霸凌嚴重性認知的社會學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9),p.31~58。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4045-201803-201803270004-201803270004-31-58&sourceBrowseType=0
* 施俊良、劉育偉(2018)。從犯罪學視角探討本土化校園霸凌事件之態樣及防治作為。*實踐博雅學報*,(28),1-25。doi:10.7041/SCJLA.201807_(28).0001 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0133x-201807-201909120008-201909120008-1-25&sourceBrowseType=0
* 蕭雁文(2014)。解決問題導向輔導策略在校園霸凌事件之應用。*輔導季刊*,*50*(1),P.12-22。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9966822-201403-201404230030-201404230030-12-22&sourceBrowseType=0
* 陳淑卿、陳國彥(2016)由變調「安全校園」淺談校園霸凌Campus is not saf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of campus bullying*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卷2期 P64 -75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60525001-201603-201605250057-201605250057-64-75&sourceBrowseType=0]
* 許崇銘、范熾文(2018)。高中、職校園霸凌原因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Vol.7 (8)* p.133-140。取自:
https://uco-s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500368&context=PC&vid=886UCO_SCU:886S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E9%AB%98%E4%B8%AD%E3%80%81%E8%81%B7%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5%8E%9F
* 蔡秀玲、鄧文章(2019)。關係霸凌受害者之經驗與後續效應之質性探究。*輔導季刊*,55(2),11-23。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9966822-201906-201907090010-201907090010-11-23&sourceBrowseType=0
* 王俐淳(2016)。淺談日本校園霸凌事件。*師友月刊*,(592),p.42~45。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25818-201610-201610240010-201610240010-42-45
* 林育陞(2018)。青少年網路霸凌對身心影響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96),p.2~5。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6846478-201812-201812220019-201812220019-2-5
* 施俊良、劉育偉、許華孚、Shi, Jun-liang、Liu, Yu-wei、Hsu, Hua-fu (民106),修復式正義於校園霸凌事件之運用模式--以個案敘事經驗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頁97-121。取自: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17016250
* 沈彥君(2011)。校園霸凌事件之探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1),p.58~65。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Search/ArticleSearch?ArticlesViewModel_SearchField=%E6%A0%A1%E5%9C%92%E9%9C%B8%EF%A5%95%E4%BA%8B%E4%BB%B6%E4%B9%8B%E6%8E%A2%E7%A9%B6&ArticlesViewModel_TitleKeywordsAbstract=&ArticlesViewModel_FulltextSearchField=&ArticlesViewModel_Author=&ArticlesViewModel_JournalBookDepartment=&ArticlesViewModel_DOI=&ArticlesViewModel_ArticleArea_Taiwan=false&ArticlesViewModel_ArticleArea_ChinaHongKongMacao=false&ArticlesViewModel_ArticleArea_American=false&ArticlesViewModel_ArticleArea_Other=false&PublicationsViewModel_SearchField=&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Name=&PublicationsViewModel_ISSN=&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UnitName=&PublicationsViewModel_DOI=&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Area_Taiwan=false&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Area_ChinaHongKongMacao=false&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Area_American=false&PublicationsViewModel_PublicationArea_Other=false
* 黃子騰(2017)。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從《所羅門的偽證》談校園霸凌事件(下)。*師友月刊*,(602),p.52~54。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25818-201708-201710310007-201710310007-52-54
* 曾琬雅、張高賓(2011)。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受霸凌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憂鬱情緒之效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105-131。doi:10.6472/JFEC.201112.0079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9924461-201112-201202160009-201202160009-79-103
* 張曉佩(2013)。治療關係對學校霸凌受害者諮詢效果之個案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p.29~55。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eu1.proxy.openathens.net/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85186-201312-201405140003-201405140003-29-55
* 陳美璊 (民108),老師,請您保護我--談校園霸凌之預防與處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頁161-168。取自: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20013982
* 邱珍婉、張麗麗(2012)。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4),p.203~250。取自:https://uco-s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345644&context=PC&vid=886UCO_SCU:886S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E6%A0%A1%E5%9C%92%E9%9C%B8%E5%87%8C&offset=70
* 鄭維瑄(民100年)。校園霸凌成因與處遇-社會生態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5期*,p.194-216。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93&pid=1805
## 評註書目
## 鄭云喬
### 10/22認識、辨識與防治校園霸凌事件之重要(2020)
1. 要成立「霸凌」需符合以下條件:長期連續發生、惡意攻擊行為、 兩造勢力不對等、造成各種損害。霸凌種類分為下列六種:
(1) 肢體霸凌:推、打、踢、撞、搶奪財 物等。
(2) 言語霸凌:出言恐嚇、嘲笑污辱、取難聽的綽號等。
(3) 關係霸凌:排擠孤立、聯合他人來對付某人等。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霸凌。
(4) 網路霸凌:散播謠言、刻意引戰、網路跟蹤假冒他人網路身分、發布攻擊或詆毀的圖片影片等。言語、關係霸凌也常常透過網路來操作。
(5) 反擊霸凌:受凌者不堪霸凌,而選擇反擊或成為霸凌者。
(6) 性霸凌:以語言、肢體或暴力行為對他人的身體外表、性別氣質、性取向、性特徵取笑或惡意評論的行為。(游淑靜、范熾文,2020。p.95)
2. 受凌者常見的狀況:
(1) 變得沮喪或焦慮,但拒絕說明發生什麼事。
(2) 突然要求增加零用錢,或被家長發現偷拿錢。
(3) 不讓家長看學校的課本(擔心家長看到被塗鴉或損毀)。
(4) 身上出現莫名的傷口或瘀青。
(5) 學校用品或衣服常莫名毀損或髒汙。
(6) 突然不願意上學,鬱鬱寡歡,甚至逃學、輟學。
(7) 不願和家長談論學校的事情。
(8) 睡眠品質變差、做惡夢。
(9) 以前會頂嘴,現在稍做錯事就趕快道歉。
(10) 讓旁人覺得性格突然改變。(游淑靜、范熾文,2020。p.96)
3. 在受霸凌的學生中,有 68.8%的學生會尋求社會援助與內在化策略,其次 59.4%為外化、28.1%採疏離,21.9%採自信解決方式。(游淑靜、范熾文,2020。p.97)
4. 防治校園霸凌的策略如下:
(一) 學校方面
(1) 正視嚴肅地面對校園霸凌問題。
(2) 訂定反霸凌政策,透過宣導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如何防範。
(3) 建立完善的霸凌事件通報機制,於事件發生時能立即啟動。
(4) 辦理社團活動,建立同學間之情誼。
(5) 讓第一線的教師了解霸凌事件的相關法規並鼓勵參加霸凌事件辨識的相關訓練。
(6) 設立反霸凌專線並積極宣導,讓學生了解求助的訊息。
(二) 教師方面
(1) 教導學生認識霸凌是錯誤的行為,宣導相關法令,建立同儕互動的正確觀念。
(2) 提升對霸凌事件的認知,提供必要的協助。
(3) 對學生的反常或異樣行為提高敏感度,遏止事件繼續擴大。
(4) 教導學生正確應變霸凌行為的方法。
(三) 學生方面
(1) 應以互相尊重的態度和同學相處。
(2) 學習正確的社交技巧,尊重他人。
(3) 情緒管理的練習能讓自己的情緒有正確的出口。
(4) 面臨霸凌時要採取正向的處理態度,不要姑息與旁觀。
(5) 平時即需了解反霸凌政策及處理方法。
(四) 家長方面
(1) 關心孩子的生活情況,了解在校學習情形。
(2) 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讓孩子願意溝通。
(3) 與學校和教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聯繫。
(4) 讓孩子了解並分辨網路和真實世界的差別,避免虛擬暴力移植至真實生活。
(五) 社會方面
(1) 媒體報導應避免使用臆測、推論或不確定之資訊誤導社會大眾。
(2) 相關單位對霸凌事件提供完整資訊,呈現事件原貌。
(3) 政府部門立法規範媒體報導內容,避免偏頗。
(4) 政府部門適時宣導反霸凌的相關新聞並提供反霸凌專線。(游淑靜、范熾文,2020。p.97-98)
* 評估:擁有詳細的資訊,且有系統地整理出霸凌者與受凌者的狀態,文獻資料也十分可靠。
* 反思:可以讓我們了解霸凌型態,以及探討處置霸凌事件的方法,也能依照內容製作問卷來進行調查。
### 10/30校園霸凌嚴重性認知的社會學探討(2018)
1. 在校園霸凌中,暴力威脅的霸凌嚴重性認知程度最高,其次為網路霸凌,再者為關係霸凌。(侯崇文,2018。p.31)
2. 嚴重性認知有助於幫助立法,並且可讓我們了解處置是否適當,亦可做為犯罪或霸凌是否再增加或減少的一項判斷指標。研究霸凌嚴重性認知,可以得知如何強化霸凌通報動機,有效提供校園霸凌防治機制。(侯崇文,2018。p.33-34)
3. 霸凌嚴重性認知中,女性認知程度高於男性,就讀私校的學生會高於公校學生;此外,越安全的校園,學生的認知程度越低。而正向自我、肯定自己、喜歡學校、支持老師的學生之認知程度較低。父母社經地位與學生課業成績則無顯著影響。(侯崇文,2018。p.52)
4. 犯罪學迷亂理論強調,有秩序的環境、共識性,以及凝聚力等因素,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建立。而校園若存在有秩序、向心力高,且凝聚力強等因素,則可有效降低霸凌嚴重性認知。(侯崇文,2018。p.52)
5. 現今校園霸凌防治應遵守的重要指標:
(1)暴力威脅、網路霸凌、關係霸凌之嚴重性認知程度較高,理應列為防治重點。
(2)建立、經營友善校園,防止校園法律與秩序失控,才能有效降低霸凌嚴重性認知。
(3)強化家庭與學校的社會化機制。(侯崇文,2018。p.53)
* 評估:以犯罪學概念及理論來探討校園霸凌,及大眾對於霸凌嚴重性的認知,是非常獨特的觀點,並且也能更好地思索該如何制定相關法規,實際上教育部頒布的「校園霸凌防治準則」也是依此標準訂定,非常具有可信度。
* 反思:對於我們的研究而言,有一個值得參考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霸凌嚴重性認知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現今校內的霸凌處置方法是否正確,並且檢視每個校園的霸凌嚴重程度。
### 11/12淺談日本校園霸凌事件(2016)
1. 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會感受到焦慮、低自尊,甚至導致憂鬱症、自殺等等。(p.42)
2. 家長發現孩子受凌後,一但開始追究責任,學校與家長常常就會變為敵對關係,不但無法釐清霸凌的真正原因,也會加速霸凌事件草草結案。而孩子因害怕家長到學校理論,常常選擇隱忍不說。(p.43)
3. 霸凌者的智商、同理心及領導力通常極高,這讓他們能夠用聰明的方式去霸凌人,並設身處地的思考怎麼做才能讓人真正痛苦,在領導大部分的人一起霸凌受害者。(p.43~44)
4. 霸凌者通常會找理由將霸凌行為合理化,並結合整個團體一起霸凌某個人。在一些情況中,若不想被霸凌,就要加入霸凌的行列,導致部分霸凌事件是全班一起霸凌某一人。(p.44)
5. 校園霸凌防治準則中定義的校園霸凌:係指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 與學生間,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個人 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 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 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 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 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 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 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p.45)
* 評估:作者將日本的校園霸凌情形詳細解說,再引述台灣的數據資料,來分析台灣霸凌事件的情形,使我們更了解霸凌的模樣,及受害者的內心想法。
* 反思:我認為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快地了解受害者心境,並用於之後的研究資料上,分析受害者為何有此反應。
### 11/19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從《所羅門的偽證》談校園霸凌事件(下)(2017)
1. 由於對學校的這個幻滅實在太大了,以至於他對學校這個體制也變得批判,這也是他中輟的原因。(p.53)
2. 孩子不太對勁,有一些反常的行為與狀態,很多家長都察覺得到這些徵兆,但卻沒有想到事情已經嚴重到會把孩子逼上絕路的地步。(p.53)
3. 受凌者反擊了,但卻沒有得到學校的支持,因此決定離開學校,不再上學。(p.54)
4. 校園霸凌最怕視而不見、霸凌者忍氣吞聲、旁觀者事不關己、主事人息事寧人、導致霸凌者氣燄高漲......,惡性循環之下,霸凌事件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p.54)
* 評估:文章利用作品「所羅門的偽證」來加以提倡應該要多多關注受凌者的狀態,不要袖手旁觀,以及學校應拿出實質對策來因應校園霸凌,與教育部之防治條例一致,頗具參考性質。
* 反思:幫助我們了解更多受凌者的思維,以利後續研究。
## 鄭以婕
### 10/22從學校、家庭與同儕面向探討青少年校園霸凌問題(2014)
### 摘要
(1)霸凌定義:
* 霸凌為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簡而言之,霸凌指的是學生間權力不平等的負向行為,此行為是經常且重複性的出現在被害者身上,並造成被害者身心上的傷害。
(2)霸凌的類型:
* 校園霸凌主要包括: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等。近年來,由於網路盛行,故網路霸凌也成為新興的霸凌型態。Belsey (2007)認為網路霸凌是透過通信技術,令某一個人或群體重覆的對另一個人進行不友善的行為。P.100
(3)霸凌行為發生之相關面向與防治:
* 學校面向:學校是青少年在求學階段中主要的學習場所。故學校對於青少年行為的影響是極大的,學生在學校可學到許多知識、觀念、行為等,但也可能在學校中受到不良影響。在學校,導師作為接觸孩子的第一線人員非常重要,其態度往往決定霸凌事件的結果,也影響到青少年的想法及往後的行為。P.100
* 家庭面向:家庭是每個人學習各種觀念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也影響子女是否會產生霸凌行為。霸凌者的家庭功能大多是不完整的,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不融洽;其家庭通常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較少。p.100-101
* 同儕面向: 同儕支持可有效預防校園霸凌,擁有朋友可以形成保護機制,使得原本就較少朋友的兒童較不容易成為同儕霸凌的受害者。P.101
### 評估:
* 在對於霸凌的定義有詳細描述,並提供多種不同政府單位與學者的看法。
* 對於霸凌的產生面向分析清晰並且詳細。
### 反思:
* 這些訊息可以用於之後的研究主題:
1.了解霸凌的類型並加以分析
2.霸凌與何種面向有關,以及各面向與霸凌相關原因。
### 10/30由變調「安全校園」淺談校園霸凌(2016)
1. 霸凌者與受凌者的特質:在父權的社會觀念中,男子應展現陽剛氣質,顧展現陰柔特質以及較為柔弱的男子,會被陽剛氣質的男子欺凌p.68-69
1. 霸凌類型的複雜度越高,旁觀者所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因而不敢輕易出手幫忙,而沉默旁觀者越多,越助長霸凌行為的產生。若旁觀者以大笑、吆喝等方式回應霸凌行為,也會助長霸凌行為的發生。p.69
* 評估:以傳統社會觀念與旁觀者的反應來構思對於霸凌行為產生的原因,確為一個好方向
* 反思:可用於霸凌類型之產生原因
1. 家庭的失能會導致霸凌行為的產生,例如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問題、父母缺少陪伴孩子的時間等都有可能造成霸凌行為的產生p.69
2. 因在學業上無法獲得成就感、缺少學習動力等,孩子將注意力轉移至暴力行為進而獲取快感。p.70
* 評估:對於霸凌原因之闡述雖無詳細分析,但可作為其他文獻之補充
* 反思:可應用於霸凌產生因素的補充與其他文獻中所提到的原因進行近一步的分析與探討
1. 受凌者在遭受霸凌行為後,會產生不自信感、低自尊的表現,進而在學業成績與人際交往上受挫。若無法承受壓力,可能會有自殘以及逃學的想法與行動。p.70
2. 旁觀者雖未遭受霸凌,也未實質地對他人進行霸凌行為,但內心會產生內疚、害怕等情緒,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校園也充斥著暴力行為。P.70
* 評估:對於霸凌行為產生後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的描述,也提及後續可能發生的情形。
* 反思:可與其他分類結合,成為一個更完整的敘述。
#### 11/12修復式正義於校園霸凌事件之運用模式--以個案敘事經驗為例(民106)
* 摘要:
1. 修復式正義之定義為:一件犯行或衝突發生後,所有利害當事人集體討論修補損害及未來預防之道的過程( 施俊良、劉育偉、許華孚P.102)
1. 修復式正義,並非單純地懲罰加害者、安慰被害者,而是希望藉由雙方的心理轉變,達到一定的效果。對於加害者,能夠因自身心理感受到悔意,而近一步修補關係。對於被害者,則是能夠出於自身意願而願意放下與選擇原諒。
若導師、家長在處理霸凌事件時,強硬地使孩子互相道歉、修補關係。則會造成反效果。而受凌者也會擔心若當下無法接受抱歉,將遭到報復,於是被迫接受,班上其他同學也會害怕日後遇到此事,因此選擇沉默。(施俊良、劉育偉、許華孚p.113-114)
* 評估:此文獻有4位實際案例作為研究主軸,有一定可信度,但樣本少,需再閱讀幾篇文獻相互比對。然對於4個案例,描述詳盡,也有詳細描述關於其狀態之心理與介入者之意見。
* 反思:此文獻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先前未閱讀到的,雖與人際關係等較無相關,但是可提供處理霸凌事件之新方法,也可得知在處理過程雙方,甚至是周遭同儕之心理狀態。
### 11/20老師,請您保護我--談校園霸凌之預防與處遇
#### 摘要:
* 集體文化加深了霸凌行為的產生,在社會中常會因與他人不同而受到歧視、霸凌。霸凌行為不只是階級問題,若大多數人皆為一般的平民階級而少數貴族階級則會受到霸凌。p.162
* 在過往求學經歷中遭受霸凌,會使受凌者對於他人的不信任、害怕與他人接觸﹑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並且認為老師的介入只會令其更難堪。p.162
* 霸凌者透過霸凌行為證明其自身的價值,大多是為了彌補內心的匱乏。P.163
* 現代因為了避免惹上麻煩,故許多老師對於霸凌行為漠視,或是在事後對於霸凌者不聞不問,導致霸凌者有放棄自身之想法。P.163
* 學生是易受到從眾效應影響的群體,同儕間會互相模仿,常在一起的一群人會有類似的行為模式,此是為融入團體而做出符合該群體的行為模式。而「霸凌」也是從眾的表現。(陳美璊P.164)
* 家庭是重要避風港,若是家庭功能良好,當孩子遇到霸凌事件,便能有強力的支持與宣洩情緒的出口。然須注意若是親子關係太過良好,可能導致孩子報喜不報憂。P.165
* 評估:內容對於霸凌者行為的看法與別的文獻有些微不同,大多是探討家庭面向與學校面向所導致的心理原因,但無提到霸凌者可能是為了偽裝自己、或是證明自己。對於心理層面與教師能如何協助有詳細描述。
* 反思:此文獻有提到較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可以對霸凌者心理狀態有更多的補充與了解。而其餘文中所提到的方法也能對於研究有更多的補充。
### 4/23 校園霸凌成因與處遇-社會生態觀點 (民100年)
**摘要:**
根據兒童聯盟歷年調查顯示,臺灣校園霸凌發生率穩定成長,而各國校園霸凌發生率顯著不同,由此顯示出校園霸凌可經由不同處遇方法降低發生。P.194
研究顯示87%的中學生,3年後改變在霸凌行為中的角色,不論是霸凌者、被欺凌者或霸凌-被凌者 (鄭維瑄,民100年p.195)
Olweus的霸凌圈提出霸凌行為參與者角色位置非固定不動的重要觀點,角色改變和霸凌事件發生的環境脈絡有關(鄭維瑄,民100年p.196)
霸凌者社會技巧與認知能力的假設為社會技巧與認知能力不足是兒童青少年霸凌他人的主要論述,兒童與青少年攻擊他人是因為缺乏建立與維持關係的技巧,霸凌同儕的人沒有協商能力,解決社會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攻擊(鄭維瑄,民100年p.196)
霸凌的目標對象經過謹慎選擇不是隨機式(鄭維瑄,民100年p.196)
攻擊行為增加兒童青少年在團體的主導能力,提昇在同儕間的地位,從管教的觀點,霸凌與攻擊的是偏差行為,但從發展的觀點,攻擊是兒童取得社會地位方法之一,對兒童青少年而言是必要的因應成長需求的行為。(鄭維瑄,民100年p.197)
## 微視系統
### 個人特質
因轉換環境,同儕團體的社會階層模糊,霸凌是獲得團體主導與同儕間地位的方法。
校園內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主流族裔學生易被欺凌。低社經地位容易成為霸凌目標對象。(鄭維瑄,民100年p.198-199)
### 家庭特質
霸凌者父母管教形態為權威式用權力、體罰、少參與子女生活、冷淡。
被欺凌者男性與女性和父母關係不同。如:女性被欺凌者的母親拒絕、父親疏離,男性被欺凌者母親過度保護、父親疏離。有家庭暴力、受虐待經驗者易成為霸凌者或被欺凌者。(鄭維瑄,民100年p.199)
### 同儕特質
(1)**物以類聚**:選擇參與特質相同的人的團體,霸凌者如為領導者會影響團體成員參與霸凌行為。
(2)**主導理論**:透過聚集跟隨者的能力與恫赫他人等方式,獲得資源、
控制、影響同儕。轉換學制特別是小學轉入國中,同儕團體的從屬關係因為進入新學校重新洗牌,以攻擊傷害行為控制同儕,取得在新環境的地位。
(3)**吸引力理論**,青少年處於追求獨立的發展階段,會被表現獨立特質的同伴
吸引,攻擊、叛逆、違反規定等行為並不一定被認為是負面,也不一定被同儕排斥,青少年反而認為是獨立的表現,受到同儕支持。同儕是兒童青少年重要的社會支持,青少年會模仿同儕關心照顧他人的行為被欺凌的青少年如能有同儕支持,較不容易出現內在或外在行為問題。(鄭維瑄,民100年p.200-201)
### 學校特質
研究發現:
(1)學校的成人特別是老師,如果忽略或容忍學生之間的傷害與攻擊行為,校園發生霸凌機率高
(2)教師與學生間的信任可降低霸凌發生機率
(3)教師快速有效處理霸凌,教室內的霸凌發生機率下降。
(4)學校氛圍屬於高衝突,學生間口語、肢體攻擊機率高。
(5)成人如疏於監督,課間霸凌發生機率增加。
(6)無清楚界域的學校公共空間較容易發生霸凌。
(7)每間教室學童間衝突攻擊程度與教室管理及班級對暴力態度有關。
(8)學校教育與行政人員對霸凌採取容忍、忽略、不反應的態度,受欺凌者接受到的訊息是反應無效,則學生學會在成人看不到或不注意的地方欺凌他人。(鄭維瑄,民100年p.201)
## 中介系統
### 家庭與學校關係
家庭與學校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生活最直接的社會支持,如父母與學校無法合作、態度相左,對兒童青少年一定會產生負面影響,父母參與子女學習,有助於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完成學校作業比率、參與學校學習活動、與提升學生自信、父母參與對子女行為也有正向影響如提高出席率、降低中輟率、減少違紀次數。父母參與子女學校活動教師父母均受惠,老師的工作滿意度較高,父母對自己的親職能力也較滿意。也就是說教師與父母的溝通愈清楚、合作愈和諧,霸凌處遇方案的成效就愈好。(鄭維瑄,民100年p.201)
### 學校和社區關係
學校與社區正向的合作關係,有助於學生學業表現與多元化學習經驗。
社區參與處遇霸凌方案,可支持被欺凌的兒童青少年,導正霸凌者行為,增進社區對霸凌的覺察,改變社區對霸凌與暴力容忍的態度。(鄭維瑄,民100年p.202)
## 外部系統
個體雖並未直接參與但對個體有一定程度影響,如教育主管機關對霸凌的相關規定與計畫,如通報霸凌規定、教職員工處遇霸凌教育訓練、警政系統加強幫派查緝、校園安全列為重點工作等。系統雖距離個體遠,但外部系統的計畫與行動,對個別教師與學生對霸凌的態度與行為有影響。(鄭維瑄,民100年p.202)
## 巨視系統
與個體關係最小,是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文化脈絡因素,如社會對暴力的態度。
大眾傳播媒體反應文化與態度,電影、動漫、電玩充斥暴力情節,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次文化,對於暴力持正向態度,美化霸凌行為,研究指出兒童觀看暴力影片、電視、歌曲、電玩和攻擊行為、參與霸凌行為有正相關。(鄭維瑄,民100年p.202)
#### 評估:十分清楚並詳細描述霸凌的成因、處遇方式,以及由生態系統觀點來看待霸凌事件的各層面。可以應用於理論的部分。
#### 反思:我們在查其他文獻時雖也有看到部分關於生態理論觀點的文獻,但是不及這篇文獻詳細,在整理資料時也較不足,有了此篇文獻後,可較為完整。
## 鄭伃媃
### 10/24從系統觀談校園霸凌的處遇與策略(2016)
摘要:
* 目前被學界通用校園霸凌的定義為「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的被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在其霸凌行爲當中發現了三大特徵:有意的傷害行為、重複發生、無法控制力量(林育陞,2016。P.2)
* 校園霸凌依照欺負、霸凌形式或方法不同,可區分為6種類型:關係霸凌、肢體霸凌、言語霸凌、性霸凌、網路霸凌、反擊型霸凌(林育陞,2016。P.2-3)
* 霸凌行為的成因不單單只靠單一因素而形成,經過兒童聯盟調查發現有三大危險因子(校園暴力、家庭衝突、個人偏差)這些霸凌行為背後的因素,都與長期處在暴力環境當中有關,其中可分為四個層面來分析: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林育陞,2016。P.3)
* 教育部防霸凌計畫視為來有效預防及處置校園霸凌事件,而設立而成的一個計畫方案,主要分為三個計畫:初級預防教育宣導(透過宣導來強化對於霸凌行為的認知及預防)、次級預防發現處置(設置流程以發現、處理、追蹤三階段來進行處理)、三級預防輔導介入(藉由輔導的方式來積極處理更多校園霸凌事件)(林育陞,2016。P.3)
* 從系統觀來看待校園霸凌,其中生態系統理論講述由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其中分為多個環境系統來相互運作,從而發現個人在發生問題時,不只是有個人因素存在,反而參雜著身處環境中不同因素的影響(如家庭、學校等)在這當中,從而得知必須去了解及評估環境與個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影響,在處理問題時能更有效解決(林育陞,2016。P.5)
* 校園霸凌輔導人員的重要在於有效去處置學校內發生問題的學生,運用多種信息及合作策略以解決問題的發生及各類資源需求,跟學生達到共識,幫助他們回歸到正常的校園生活,針對不同的學生特質及背景,有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以達到最後讓學生認知到學校是學習的地方,而不是充斥著暴力行為,暴力行為是不被允許,應該被制止。(林育陞,2016。P.6)
評估:
* 針對校園霸凌的定義及種類,都有詳細的解說,在探討霸凌行為背後的成因,有列舉出不同的因素來分析,在防霸凌計畫的應用及使用,應該要有對於霸凌事件的不同則有不同階段處置方式更詳細的說明,則可更精確地找到應對的策略參考。
* 對於在系統觀中的校園霸凌,看到了解釋校園霸凌另一個不同的層面的背景,及輔導人員的重要性,但對於學生要如何找尋到輔導的幫助,則應該要有更詳細的列舉。
反思:
* 了解其霸凌定義及種類,對於研究主體有更好的基礎認知,處置霸凌事件有哪些措施或計畫可應對,從系統觀理論看待校園霸凌則有另一套面向來進行探討,輔導人員針對霸凌事件也哪些措施以促進解決問題的成效。
### 10/30 解決問題導向輔導策略在校園霸凌事件之應用(2014)
1. 霸凌會對受害者產生不好的影響,如心理狀態不穩定、身體受到傷害、社交障礙、憂鬱傾向產生等;霸凌加害者的自身影響則是持續暴力行事、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後果、擔心被處罰的後果等;旁觀者的影響害怕成為受害者、良心受到譴責、心裡充斥不安情緒。然而需要輔導機制的介入,來解決霸凌行為帶來的影響傷害。(蕭雁文,2014。P.12)
* 評估:講述出霸凌行為對於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所帶來的影響,顯現出輔導對於霸凌問題解決的重要性。
* 反思:了解輔導的介入,對於霸凌問題解決有何改變及應對。
2. 傳統的霸凌處理方式(調查原因、處罰加害者)此方式只能暫時解決問題,其根本並無完善解決,輔導不應只是停止霸凌行為而已,而是視學生的情況而定,去確認他們真正的需求,其中的需求可能包含自信心建立、情緒管理等。(蕭雁文,2014。P.12)
* 評估:傳統的霸凌處理,現今已沒辦法完善的解決問題。而應該是去針對不同學生給予相對應的幫助才是有效的方法,這點我認同,不同的學生有其不同性質,解決方式不該是一如既往來實施。
* 反思:得知輔導方式已別於以往傳統的方式,其輔導方式應該有其不同的應對,其中的應對措施將在後來的研究有更多探討。
3. 霸凌的輔導分為兩部分,一是阻止事件再發生,二是對霸凌反應出的心理問題來輔導。其中第一項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輔導策略為學生互助(SSA),其重點目標在於以學生來擔任輔導的引領者,激發學生同理心、強調助人重要性、以不批判及溫和、正向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其中將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共同加入輔導策略來進行輔導,善用同儕資源來改善校園霸凌的問題,其步驟分為五個:收集不同資訊、組織團體、同理心的展現、激發思考找出協助方式、鼓勵成員及支持、追蹤。(蕭雁文,2014。P.13-14)
* 評估:學生互助此輔導方式,在我看來此方式,運用同儕之間相近的年齡及相處,較沒負擔的交談輔導方式,更能自在地進入狀況當中,是一個新型且富有創新的輔導策略,能有效參考的輔導方式。
* 反思:針對霸凌解決的輔導方式,有助於不同輔導策略的研究方向。
4. 短期焦點解決心理治療(SFBT),重點目標在於輔導者以直接的方式來引導個人的能力,以找到適合的解決方式,協助找尋其設定目標,其步驟分為5個:進行一般的談話(稱讚個案的能力)、評量是問句提問(給予其肯定)、找尋正向的思考(從額外經驗找尋解決方式)、探尋未來的改變、提供建議(安排下次交談),最大特色於需善用獨特的談話技巧才能有效發揮輔導效果。(蕭雁文,2014。P.15-17)
* 評估:此輔導方式,不同於前面的學生互助輔導,他以激發學生能力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去處理事件的發生問題,對於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承擔有很大考驗,是一套很大膽的輔導方式。
* 反思:了解另一種的輔導方式,對於針對不同形式的霸凌事件,又有不一樣的應對措施選擇及研究方向。
5. 問題導向學習輔導策略(PBL),重點目標輔導受害者,學生透過周遭資源,以找尋解決方法,懂得尋求幫助,以學習面對霸凌困境的技巧與增加反霸凌的知識,其步驟分為六個:組成研究小組、依據目標(研究問題探討)、研究問題假設、找出問題結合資源、針對問題找尋答案以應對、審視最終目標是否達成,最大特色在於培養學習動機以解決不同問題。(蕭雁文,2014。P.17-19)
* 評估:與上面兩個輔導方式,又是一個不同的方式,但此方式是來針對受害者來進行輔導,針對學生的自行學習找尋問題來解決,三個不同的輔導方式,從而得知應對霸凌對象、情況提供相對應的資源,才能更有效地把資源妥善運用。
* 反思:此種輔導方式,在針對受害者霸凌的輔導方式,有一個研究方向來進行探討。
### 11/13 青少年網路霸凌對身心影響之探討(2018)
* 摘要:
1. 網路霸凌(利用手機、聊天平台、社交網站等)嘲諷他人,散播流言蜚語等方式,攻擊受害者,使他們產生恐懼、害怕、羞辱,遭受到心理及生理上的創傷。(林育陞,2018。p.2)
2. 根據兒福聯盟研究網路霸凌情況顯示,了解到他們在哪個地方遭受惡意攻擊,在社群網站上遭受到攻擊謾罵為第一(61.1%),其次則為盜用帳號的方式(47.9%),第三為隨便的傳播不實之言論毀壞他人名譽(47.7%),除此之外,還有聯合他人不要去別人貼文留言、按讚或者把他人私密照上傳網等網路霸凌情形發生。(林育陞,2018。p.2)
3. 青少年發生網路霸凌之可能原因為他們喜歡電子設備帶給他們的新世界,其世界專屬於自己的小空間,此外這階段他們身心處於發育時期,注重同儕關係及角色設定,以下針對加害者面向來說明網路霸凌的心態:
(1)攻擊(宣洩情緒)
(2)覺得好玩、很有趣(對行為常常不感覺有罪惡感)
(3)找尋認同感
根據研究發現,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之原因,「尋求同儕認可」為動機之一,網路霸凌之過程常常為群體,青少年在此過程中則希望得到認同感及歸屬感。(林育陞,2018。p.2-3)
4. 遭受到網路霸凌被害者身心狀況感受之情況,會感到生氣、憤怒、悲痛、沒安全感等表現,其中網路霸凌的傷害性是很大的,網路資料的無遠弗屆,其匿名性質等影響,可從受害者的行為、背景來知道是否遭受網路霸凌如:不想去學校接近同學、用過電腦或手機後,容易生氣等,在現實生活裡可能也會受到同儕之排擠,以下針對受害者身心之影響說明:
(1)短期影響:心理出現問題影響人際關係,社會連結之功能,生理上受到的傷害可能因為焦慮而產生失眠、生活不正常,損壞身體健康情形發生。
(2)長期影響:造成終身無法磨滅之創傷,情緒困擾,無法與社會適應,產生低自尊、憂鬱。(林育陞,2018。p.4)
5. 減少網路霸凌之現象,可有以下的措施採取:
(1)媒體產業之資訊分級維護
(2)行政機構之注意性(制定防治、提高資訊管控之倫理)
(3)學校加強網路使用不當之後果,宣導網路使用注意事項
(4)家長關心孩子之身心發展
在解決網路霸凌現象,青少年的負面行為、心理需注意他們態度,除了科技上的管制、宣導,其中父母、學校、政府、資訊業者須共同努力,以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倫理觀念,減少網路霸凌行為之發生。(林育陞,2018。p.5)
* 評估:此份文獻研究,詳細說明網路霸凌受害者之身心影響原因及青少年霸凌行為產生之原因,也提供減少網路霸凌可採取之措施。
* 反思:了解網路霸凌對受害者身心影響及加害者心態,有助於研究霸凌行為對受害者人際關係之影響探討,也可從此霸凌種類得知減少發生可採取之措施,提供降低受害者迫害之情形發生。
### 11/20 治療關係對學校霸凌受害者諮詢效果之個案研究(2013)
* 摘要
1. 研究背景:
* 霸凌事件的發生,全球各地都在發生,對於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效果都有不利的影響,經由研究顯示,大多受害者遭受的都是群體攻擊性的傷害,顯示出霸凌並非只是一對一的關係。(p.29-30)
* 根據研究發現,長期遭受霸凌的學生,被同儕拒絕之後,相較於其他同學,更可能成為霸凌受害者,即使霸凌事件過後,也會影響往後的個人生活(反社會行為、自殺憂鬱、慌亂的人際關係),同時他們可能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發生。(p.31)
* 針對反霸凌及諮商的效果處置,其中有相當多研究顯示升受害者的社交及情緒控制技巧提升之後,能更有效阻止霸凌事件發生。(p.32)
* 根據研究發現一套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案(PBL)能讓學生去學習探討霸凌相關問題,獲得知識及應用,回應霸凌者能取得效果,人際關係與同儕相處及上課專心能有效改善。(p.32)
2. 研究目的:
* 治療關係:在兩個人之間的相互交流下,兩個人都是以真實的態度及面貌,去了解重視對方。其中討論到關係文化理論能讓人們在關係中能互相成長,在治療關係中相互同理能帶給心理師幫助個案在人際疏離的情境下轉變為能夠與他人進行連結。(p.33-34)
* 此研究目的在於從一位遭受過學校霸凌的受害者角度,來看待治療關係在諮商中所帶來的效果及影響。(p.34)
3. 研究方法:
* 先找一案例及諮商心理師來進行背景說明,再者安排流程取得個案及心理師的同意及進行訪談討論方向,其訪談錄音變成逐字稿,把內容換做成獨立編碼,以進行最後的資料統整及分析。(p.34-36)
4. 研究結果:
* 發現諮商效果是有助於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其中發現四個諮商效果的影響因素:
1.真心且有深層的關心及同理(諮商與個案相互經驗開放性)
2.平等(相互的平等與尊重促進一良好的環境)
3.透明化(兩者之間真實的交流想法及感受)
4.倡導(專業人員應用資源協助個案)
能讓整個過程能更順利地進行,以解決問題。(p.37-42)
5. 結論:
* 從霸凌事件的權力結構問題下的了解,對於受害者都有關係下的迫害,當被有權威的人排擠或壓制時,其人際疏離及憤恨等效果隨之發生,治療關係的使用能讓受害者在困境中,找尋到問題,更有信心去面對及解決。(p.43)
* 評估:此研究針對霸凌情境下的結構及受害者的影響有詳盡的說明,治療性關係的效果處置,帶給另一方向的處置霸凌事件的新思維。
* 反思:能透過此研究中的受害者方向進行了解,針對受害者日後人際關係問題解決及霸凌相關面向問題,能有一策略方向可供予參考。
## 陳紀東
### 10/24 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 (2016)
* 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欺負或欺凌,指的是「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曝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向行為之中」,校園霸凌引起學界及大眾的關注,主要因為各有一成左右的學生涉入校園霸凌及受凌,而且,校園霸凌會對涉入學生造成各種影響,如:
1.心理調適
2.學業表現
3.中輟率
4.自殺傾向
* 在校園霸凌的各項子議題中,知覺嚴重性( perceived severity )是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知覺嚴重性指的是個體對特定校園霸凌行為傷害程度的內在知覺,個體會依於行為對個人或他人的生理或心理傷害程度來評估其嚴重情形( Chen, Cheng, Wang, & Hsueh, 2015; Gentry & Pickel, 2014 )。 愈嚴重的霸凌行為似能激起較高的介入意願,師生間對不同霸凌行為的知覺嚴重性評估差異,可能會影響師生對不同霸凌行為的介入意願。(p.185)
* 依目前的研究顯示,霸凌嚴重性和霸凌頻率的概念並不相同,不見得較常發生的行為就會比較嚴重。
中學生認為較常發生且較嚴重的受凌行為包括:
1.破壞友誼
2.私下拿財物
3.拳打腳踢
4.公開說壞話
5.被同儕排擠
中學生認為較少發生且較不嚴重的受凌行為包括:
1.別人曾用手機簡訊威脅我
2.用手機簡訊散播關於我的謠言
3.同學在分組時故意不讓我加入(p.186)
* 不論是霸凌或是受凌,霸凌頻率和知覺嚴重性有中度相關,但若是聚焦於特定涉入角色,則霸凌頻率和知覺嚴重性的關聯就會降低或無關,也就是說霸凌頻率和知覺嚴重性的關聯可能會視涉入角色而有差異。
* 研究發現不論是教師、職前教師或師培生、諮商員,均認為肢體霸凌比較嚴重,言語霸凌及關係霸凌的嚴重性較低。而且教師較可能發現及回應肢體霸凌,認為肢體霸凌較需要介入,較不關注其他霸凌的潛在心理傷害。
* 至於學生的知覺嚴重性則與教師不同,而且不同研究結果略有歧異。在中學生方面, Rigby 與 Bagshaw ( 2002 )發現澳洲中學生的知覺嚴重性評估,依序為關係霸凌、肢體霸凌、言語霸凌; Chen 等人( 2012 )發現台灣中學生認為關係霸凌與網路霸凌,比肢體霸凌、言語霸凌來得嚴重; Maunder 等人( 2010)發現英國中學生認為威脅最嚴重,關係霸凌的嚴重度最輕微。(p.187)
* 學生的校園霸凌知覺嚴重性與介入意願具有關聯。當校園霸凌不嚴重時,學生就不太想管( Cappadocia, Pepler, Cummings, & Craig, 2012 );當霸凌行為變得較嚴重時,旁觀學生挺身相助的意願會變得比較高( Bastiaensens et al., 2015 );而且,學生會考量霸凌行為的頻率及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介入霸凌。
* 行為意圖會影響知覺嚴重性的評估,若行為是為了傷害他人可能會被視為較嚴重,若行為意圖是為了取笑他人可能就會被視為較不嚴重。行為結果似乎會影響知覺嚴重性的判定,若受害者沒有明顯反應就被認為不嚴重。若霸凌行為對個人身心造成傷害,可能會比物品/權利受到侵害還要來得嚴重,另外,讓身心受到傷害可能會比令人感覺不舒服還來得嚴重。(p.188)
* 學校宜關注關係霸凌對學生造成潛在的心理傷害,教師宜提升對關係霸凌的知覺嚴重性,強化對關係霸凌的處置策略及因應技巧。而且,學校可協助學生改善問題解決能力、增加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協助學生辨識生理激發的癥候以降低關係攻擊與霸凌( Leff et al., 2009 )。霸凌事件的發生,不論旁觀者覺得嚴不嚴重,不論其發生脈絡、意圖或行為結果為何,均可能對當事人造成短期或長期的身心理問題。(p.190)
* 評估:提出知覺嚴重性的概念,並進一步地強調師生中對於霸凌行為所抱持的不同看法,這也導致了師生間對霸凌行為形成共識有所難處,所以作者提到不論何種霸凌行為均應立即終止,雖然執行上有些難處,但能避免更糟糕的事情發生。
* 反思:了解知覺嚴重性的意義,了解在各不同文化風情下對於霸凌不同的看法,並加以套用在將來的研究目標。
### 10/31高中、職校園霸凌原因與解決策略 (2018)
摘要:
* 校園霸凌的處置不論是對於霸凌者、受凌者,或是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處理得當的話可能使霸凌者更加成熟,並增加受凌者對於相關事件的處置方式,且降低社會成本,反之若處理不當,將可能使受凌者無法安心學習,霸凌者成為社會隱憂,並且學校無法提供學生安心學習的環境。(p.133)
* 攻擊行為包含了暴力與霸凌,而暴力與霸凌的共同處僅在部分表現方式上體現,從定義上來看這兩者依然不完全相同,且霸凌行為的成因通常比暴力行為複雜得多。(p.133)
* 教育部在2010年對於霸凌的定義有五要素:欺侮行為、故意傷害、造成生理與心理的傷害、雙方地位不對等、應經過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確認。(p.134)
* 在霸凌事件中,將霸凌事件中的參與者區分為三個角色: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且旁觀者對於霸凌事件的態度其實是能夠有影響的。(p.135)
* 根據研究,霸凌者行為成因可能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可能因為缺乏家庭的關愛、陪伴,想得到父母關注而造成行為偏差,或是模仿專制父母行為,進而造成霸凌行為。而個人因素部分可能因為先天的性格或疾病,導致容易發生情緒失控的情形。學校部分則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夠友善,同儕與師生之間關係不親密。社會因素的話可能因為身邊沒有人能夠引導自己的認知,對於新事物會有錯誤的詮釋,因而導致行為偏差。(p.135-136)
* 導師對於霸凌的敏感度過低,易導致延誤霸凌處置的黃金時期。學校對於霸凌的宣導不夠透徹,可能使學生對於霸凌的認知不清。學校應繕造易受凌或霸凌者的名冊,並且定期追蹤,以掌握霸凌情形。而霸凌事件中。常常只處置霸凌者與受凌者,而旁觀者常被排除在其之外。(p.137)
* 目前學校對於霸凌的宣導很多都沒有真正的成效,成功的宣導應該將正確觀念植入師生心中,熟知霸凌的各種形態及罰則等等,以此來避免霸凌者的出現,也使受凌者能夠在受到霸凌時有正確的求助手段,並且使旁觀者提供受凌者協助。(p.137)
* 對於可能受凌的對象,應建立高關懷名冊,定期的對其進行關懷,並釐清學生間的互動行為,若有受凌的可能性,得請學生或是家長協助關懷,藉此使學生感到安全,並得知正確的求助管道以及方式。(p.138)
* 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不應被排除在外,因為旁觀者的態度可能左右整起霸凌事件,雖然旁觀者可能未有實際傷害行為,但若其成為霸凌協助者,將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p.138)
* 教師間應傳承、分享對於霸凌的處理經驗,使每個教師都能有處理霸凌事件的能力,能在第一時間採取適切的處理方式。而學校應依程序處理霸凌事件,而不是選擇息事寧人,可能導致受凌者未得到適當的幫助,並使霸凌者認為自己不受影響,進而變本加厲。
* 評估:此份資料提出了許多霸凌可能的成因,也重新定義了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的比重。但這份資料中提出的許多做法在執行上可能會受到很多的挑戰,得考慮到事件背後的種種原因,以及在執行後可能帶來的風波等等。
* 反思: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會看見霸凌者肆意霸凌的那一面,但卻很少去觀察可能造成他這樣的原因,以及整個學校的環境可能在默許霸凌的發生,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注意。
### 11/14校園霸凌事件之探究
摘要
* 霸凌有三大特徵:故意的傷害行為、重複發生、力量失衡。而不論霸凌的形式,若當事人因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或是身體上的傷害,都算是遭受校園霸凌。(P.58)
* 霸凌形式包含了以下幾種: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其中反擊霸凌為受凌學生的反擊行為,像是會攻擊比自己弱勢的人。而網路霸凌包含散播色情圖片、以謠言中傷他人或是留言恐嚇他人。(P.58~59)
* 霸凌者的身分常常是成績頂尖的學生,或是課業落後的同學。課業落後的同學習慣打著「平等」的名義行使霸凌行為,藉此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成績良好的同學則認為自己能凌駕於他人之上,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因此若想消除校園暴力事件,那麼解除課業壓力為相當重要的一環。(P.59)
*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所學最重要的課題為「自我控制」(P.59)
* 父母若以處罰的方式教導孩子,雖然能使孩子服從,卻也使暴力刻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使其在未來可能以暴力解決事情。因此,若父母選擇以民主的方式教養孩子,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及成長較為有利。(P.60)
* 校園霸凌對霸凌者、受凌者及旁觀者皆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凌者易憂鬱、缺乏自信,甚至成為霸凌者。而霸凌者高機率中輟,自信與情緒容易受傷害,犯罪率較高。旁觀者則是在目睹這些事發生後容易產生害怕與焦慮感,甚至學著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P.60~61)
* 學校應落實「校園零死角」,塑造同理、友善的學習環境。教師應增進處理霸凌事件的知能。並建構完善的通報機構,提供多元的窗口受理霸凌通報。(P.61~62)
* 學生應學習「欣賞、尊重、接納」。(P.63)
* 評估:這份資料有點年份了,在這些年當中可能有些觀點會有些出入,但總體來講依然可以這些方面努力實踐。
* 反思:從這份資料中可以了解到很多關於霸凌行為產生的可能原因,而有助於我們釐清霸凌的成因以及可能能夠給予的協助。
### 11/21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2012)
摘要:
* 網路霸凌包含了傳統霸凌的特徵,甚至在網路這個環境更讓受害者無處可逃,以及匿名性的特點更易使人受傷害,並且影響範圍涵蓋至校園以外。(p.208)
* 旁觀者可以被分為三類:協助者、增強者、外人。協助者與增強者會促使霸凌行為的加劇。(p.211)
* 「程序正義」在家庭十分重要,重視程序正義的家庭會使孩子學習到相同的信念,因而較少發生童年霸凌行為。(p.211)
* 若學校沒有給學生足夠支持的氛圍,那在霸凌行為發生時,學生可能不願向學校尋求協助,轉而依賴身邊同儕。除非感到無助才會求助於其他資源。(p.213)
* 校園霸凌的防堵需要教師、主政者、相關人員以及學生一起努力,因為有效的校園霸凌防治是關乎於整個環境的事情,無法靠教師獨力完成。(p.214)
* 涉及肢體傷害的行為,以及受害者具敏感特質,儘管為偶發事件,也容易被誤判為霸凌情境。(p.221)
* 教師的霸凌訓練方案不該排除年資較高以及即將退休的教師,應包括全體教職員。(p.226)
* 參與過霸凌研習的教師常無法分辨暴力與霸凌,導致常用一次性介入的處理方式,但並沒有繼續追蹤後續的事件。(p.234)
* 霸凌是一種持續的暴力,其嚴重性比暴力行為更為嚴重,所以教師應具備辨識暴力與霸凌的能力。(p.239)
* 評估:對於教師在教育環境下的霸凌辨識能力做了很深度的解析,透過這份資料可以了解在各種情況下教師可能做出的抉擇,以及在霸凌這一塊所缺少的能力。
* 反思:霸凌的形式及嚴重性有時候很難相互比較,這份資料很好的提供辨識暴力與霸凌之間的關係,在未來研究上能夠使我們清楚分辨。
## 王紫螢
### 10/23如何促進校園霸凌防制效益再現:臺灣校園霸凌防制之反思與建議(2017)
摘要:
1. 目前國際上共同使用霸凌的定義為:「一位學生長時間、重複遭受一個或多個學生的欺負或騷擾行為」。其中包含有意為之、重複發生和力量懸殊。(P.70)
1. 校園霸凌可區分為六種形式:言語、肢體、財務、關係、網路、性霸凌。(P.70)
1. 相關學者研究指出,霸凌對於三方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都有身心上的影響,霸凌者認為攻擊是一種可以的模式,導致後續很可能有偏差、犯罪行為和易攻擊他人,而受凌者易出現精神、人際、生活、學業上的問題,如出現憂鬱、 焦慮、身心症、自殺意念等;社會人際孤立、自尊與自我價值低落、低學業成就表現。(P.70)
1. 教育部的校園霸凌流程為發現期、處理期、追蹤期。(P.71-72)
1. 臺灣對於霸凌防仍須改善,建議建構更完善的計畫: 歐文斯霸凌預防計劃、KiVa方案、其雅克哈反霸凌計劃(P.73-74)
* 評估:清晰的將校園定義給形容出來,且是根據目前國際上共同的定義,並不是作者的主觀認為,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才提出霸凌對於三方都是有影響的,最後改善建議雖有條理的建議,但我認為還是須結合臺灣現況去看可不可行。
* 反思:了解校園霸凌的定義,能對研究主題,有基本的認知,明白霸凌對於人有什麼影響,之後研究能去探討這些影響會持續多少時間
### 10/30從犯罪學視角探討本土化校園霸凌事件之態樣及防治作為(2018)
摘要:
1. 霸凌主要類別有: 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轉移型霸凌、性霸凌、網路霸凌。網路霸凌和傳統霸凌相比較,它是可以匿名的,且發生時間和地點是隨時隨地的,因為網路是無遠弗屆、速度很快,對受害者的影響和循環發生率可能更加劇。(P.4-5)
1. 在調查是否有用過網路傷害他人發現,這一項的調查和上一項調查本校網路霸凌過半比例是不符合的,根據趨避心態看要學生坦承自己有無犯錯,是困難的。(P.7)
1. 霸凌與社會學習理論是有所關連,班都拉提出孩子在成長過程會藉由模仿學習行為模式,模仿對象可能是重要他人、同性別和階層的人或者曾獲得榮譽背景富裕的人。(P.14-15)
1. 霸凌事件被發現的原因可能有學生自己說、家長投訴、老師發現,相對的被隱匿的原因是包含學生和老師的認知態度,有些學生可能會抱持著忍一忍、怕說了會受到嚴重報復而不說,老師則是有可能會認為只是學生平常的打鬧和不想把事情鬧大影響自己,由此可見學生和老師的處理態度,將會霸凌事件會不會再發生有著重大的關係。(P.16-19)
* 評估:整份研究都有調查結果佐證,而且結合國內外,不過當中我認為有些年份距離現在有一段時間了,可能會和現在的狀況不太相同。
* 反思:了解霸凌形式的種類和新興的網路霸凌和傳統霸凌比較,有助於做問卷調查,能透過此報告的調查知道,事實可能跟調查結果有出入,背後的有哪些因素值得我們做研究時一起探討。
### 11/10關係霸凌受害者之經驗與後續效應之質性探究(2019)
摘要:
1. 遭遇關係霸凌受害者的經驗和心理社會的不良適應有很大的關連,關係霸凌更易造成青少年的憂鬱和社會適應狀況,且有這樣經驗的受凌者,人際功能較差,在後續成人也持續影響社交、心理適應狀態。(P.12)
1. 研究結果顯示,受凌者會先把問題歸到自己身上,還會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涉入糾結關係,導致遭受關係霸凌,在遭遇霸凌的當下受凌者採取的方法有迴避將希望寄託與未來、以傷害自己的方式或者投入自己的興趣釋放情緒、尋求外部的協助。(P.14-16)
1. 研究結果顯示,受凌者在霸凌事件的後續,負面情緒持續存在,有相似情境出現,更易引發負面情緒、隨著時間推移傷口還是一直存在、對人際關係抱持不信任和焦慮,包括與他人保持距離、對他人不信任、為得到喜歡去迎合他人。(P.16-17)
* 評估:此份研究是以質性研究,因為樣本數少,所以無法有力地去說明大多份的受凌者都是如此,不過也因為樣本數少,能更深入去了解受凌者,研究出更多的情形。
* 反思:了解受凌者的心理和採取手法以及霸凌對後續的影響,有助於我們議題的聚焦在經歷霸凌後受凌者往後的社交模式,以達到研究的目的
### 11/19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受霸凌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憂鬱情緒之效果研究(2011)
摘要:
1. 霸凌是一種長期性、重複發生、有意圖的行為,且此種行為不會侷限於特定的人、事、時、地發生,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霸凌對受凌者生理、行為、認知均可能產生影響,嚴重者可能出現憂鬱症、自殺等…(P.106-108)
1. 霸凌可能會對受凌者形成長期創傷,心裡特徵包含產生低自尊感、自我價值感低落、焦慮不安、不快樂。(P.108)
1. 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強調人際共融,領導者抱持正向態度,與成員建立關係,並且透過團體能獲得成就感,本研究探討目的是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受凌者的提升自我概念、減低憂鬱情緒的立即輔導效果、延宕輔導效果。(P.109-110)
1. 研究結果顯示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於降低負面情緒是有效果的,像是在「憂鬱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等…呈現立即輔導效果,「家庭自我」「學校自我」則有延宕輔導效果,總體來說是有些幫助的。(P.113-122)
* 評估:此份研究雖然樣本數不多,但採取的研究設計、工具非常仔細多樣,不過可能會因為研究結果太冗長,讀者無法馬上明白內容要表達的。
* 反思:完善的列出整個研究的緒論、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到最後的建議,可以作為參考,有助於我們之後研究報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