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是 Bowlby 所提出,認為主要照顧者能敏銳的回應幼兒發出的訊息,使其幼兒感受安全感,讓幼兒在未來離開主要照顧者時能更具信心的去探索外在世界 (蘇建文、龔美娟,1994)。 依據依附理論的觀點,從小的依附經驗,會影響日後和 人互動的人際關係,和對人際關係的期待。依附不只發生在幼兒期,在青少年、成 人對父母、或配偶、情侶間的親密關係也稱為依附關係(詹惠雯,2014)。 Bowlby (1969) 學者提出依附理論是嬰兒與依附對象之間強烈而持久的情感關係。 (4)依附類型 1.Feeney 和 Noller (1990)提出的依附類型為基礎,將成人的愛情關係分為下列三種依 附風格:(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容易與他人親近,可以很自在地依賴他人 或讓別人依賴,不擔心被他人拋棄,也不會因他人太過於親近自己感到不安。(2) 焦慮/矛盾依附型(nxious/ambivalentat tachment)覺得他人並不像自己那麼喜歡親 密,經常擔心伴侶會不在愛他,自己想和他人更親密時,有時卻把對方嚇跑。(3) 逃避依附型(avoidant attachment)和他人太親近時會感到不自在,很難完全信任他人 或依賴別人,當他人過於親近時,會感到緊張焦慮,若伴侶要求過於親密時,會感到很不自在(陳玨吟,2004)。 2.林育陞(2015)研究中曾提及有學者將成人的依附風格按照正向與負向,分成四種:(1) 安全型:對親密關係感到舒適,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被關心;在親密 關係中,能同時維持關係又保持自己的個人自主性。(2)焦慮型:覺得自己沒價值, 沒自信,過度依賴親密關係,靠親密關係來維持自己的自我,需要贊同,害怕被拒 絕,常常追求極端的親密。(3)排除型:覺得自己有價值,但不相信別人,不願依賴 別人,避免和他人有親密接觸,保持距離以免受到傷害。(4)逃避型:覺得自己沒有 價值,不值得被愛;也覺得別人不可信賴,別人會拒絕自己。 原生家庭依附經驗、夫妻性相容與親密度關係之研究(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