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邊女力女性主義讀書會:網路/數位女性主義 === ###### tags: `女性主義讀書會` `Digital Feminist` `Cyberfeminism` :::info - **Location:** NPO聚落 - **Date:** December 19, 2020 2:30 PM - **Agenda** - 第一部分 Cyberfeinism 1.網路女性主義導論 2.Sadie Plant:編織未來、女人與模控學("The fUTURE looms") 3.“網路女性主義1.0>2.0”(Situating Cyberfeminisms.) 第二部分 Digital Feminism 4.新自由主義下的數位女性主義行動("Redoing Feminism") 5.標籤女性主義&反性別暴力運動經驗("MeToo") 6.問題與討論 - **Participants:** (歡迎留下您的名字/呢稱) - Dana (FLAME) - 徐詩雨 - Raya Huang - Shin - - **Contact:** 讀書會相關問題諮詢 <info@flameflame.org> - **導讀人:** MissBee - **本期書目** - - Plant, Sadie. 1995. "The Future Looms: Weaving Women and Cybernetics,” Body and Society, 1: 3-4, pp. 45-64. - Fernandez, Maria, and Faith Wilding. 2003. “Situating Cyberfeminisms.” In Domain Errors! Cyberfeminist Practices, edited by Maria Fernandez, Faith Wilding, and Michelle M Wright, pp. 17–28. New York: Autonomedia Press. - Baer, Hester. 2016. “Redoing Feminism: Digital Activism, Body Politics, and Neoliberalism.”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6 (1), pp. 17-34. - Mendes, Kaitlynn, Jessica Ringrose, and Jessalynn Keller. 2018. “#MeToo and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Challenging Rap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Feminist Activism.”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5 (2), pp. 236–46. - 從線上期刊 Ada: A Journal of Gender, New Media & Technology 的兩個特輯中選擇一篇有興趣的文章來進行閱讀與分析: #5 Queer Feminist Media Praxis & #9 Gender,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gital - 延伸閱讀: - Christina Haralanova, “Hacktivism: the Art of Practicing Life and Computer Hacking for Feminist Activism” - Baer, Hester; Smith-Prei, Carrie; and Stehle, Maria (2016) "Digital Feminisms and the Impasse: Time, Disappearance, and Delay in Neoliberalism," Studies in 20th & 21st Century Literature, 40 (2), Article 3. - TECHNO/CYBER/ XENO-FEMINISM: The Intimate and Possibly Subver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achines, Compiled by Alice Strete. ::: > :books: 讀書會內容 --- **概論** 網路女性主義與數位女性主義的發展與實踐為何?數位科技真的是解放女性的革命性工具嗎? 女性主義如何介入網路、新媒體等數位科技來追求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 Cyber feminism和digital feminism的區別:一般講到digital feminism特別指的是行動主義,所以本次讀書的內容幾乎都有案例分析。今天會繼續看數位女性主義如何承接網路女性主義繼續發展。 - Part I Cyberfeminism **1.網路女性主義導論** 興起背景: ﹣ 90s數位革命預示著傳統霸權結構與男性統治的權力基礎式微 ﹣ 迎接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興泛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對女性主義理論與行動提出的新挑戰。 ﹣ 反擊80年代女性主義的科技恐懼(technopohbia),宣揚女人與科技之間的親密關係。 ﹣ 受到Haraway後女性主義科技文化理論的影響與啟發。 什麼是綱路女性主義? ﹣ Faith Wilding: 綱路女性主義涵蓋的三個方面: (1)它描述了女性在科技領域的地位,以及相關行業中基於性別的勞動力分工 (2)它所討論的話題是女性的科技文化經驗,包括科技文化對工作、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娛樂休閒的影響。 (3)它涉及將不同技術性別化,包括技術可能的女性化與情色化。 ﹣ Sadie Plant: 綱絡女性主義描述了“女性主義者在理論化、評論以及探索網際網路、網絡空間和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所創作的作品。” 誰是網路女性主義者?起源與代表人物 1.理論建構:1991英國文化理論家 Sadie Plant I http://www.sadieplant.com/ ![](https://i.imgur.com/dELITsl.jpg) - Plant認為,女性天然地適合使用網絡,因為女性與網絡與製造連結的非線性、自我複製(self-replicating)系統有關,故二者在本質上是相似的。 - 在《0與1》(Zeros+Ones)中,她正面肯定了女性與科技的親密關係,並提出女性是數位機器的模擬者、組裝者與程序設計員。她認為網絡空間為女性在已經存在的文化中打開了空間,能為女性賦權。 2.藝術創作:1991澳洲藝術團體VNS Matrix I https://vnsmatrix.net - 澳洲藝團VNS Matrix,她們聲稱自己是第一群將女性主義的燃料加入到數位網絡科技的傳火者。 - 她們在1991年創作了兼具野性與詩意的“21世紀網路女性主義宣言”(Cyberfeminist Manifesto for the 21st Cuntury)https://youtu.be/HH8ww-AgJig ![](https://i.imgur.com/Wv3t6d2.jpg) - 1992年發表了另一力作,《新生代》(All New Gen)電腦游戲 ![](https://i.imgur.com/8zSQrVI.jpg) 3.國際聯盟:1997 Old Boys Network(OBN) https://www.obn.org ![](https://i.imgur.com/TIHBS4C.png) - 1997年,第一個國際網路女性主義聯盟 Old Boys Network (OBN)在柏林成立。 - OBN繼承了之前網路女性主義的精神,並致力減低其中的本質主義傾向,因此,所有聲稱自己為“女性”者皆可成為同盟的成員。 - OBN舉辦了第一次公開的國際網路女性主義研討會Cyberfeminist International,在會中擬定了“100反論”(The 100 Anti-Theses)作為組織宣言。 ![](https://i.imgur.com/RbgeoNJ.png) 早期網路女性主義的特色: - 具有強烈的科技烏托邦(techno-utopian)色彩,相信科技能解放女性。 - 代表女性主義與機器、科技之間的新關係,強調女性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 挪用第二波女性主義中前衛女性主義(avant-garde feminism)的運動策略。 早期網路女性主義代表比較: - Sadie Plant與VNS Matrix均提出“網路本質是女性的”主張,且創作方式相似,兩者對網路女性主義的力量想像並不在於使用高階科技,而在於以有力的詩意表達提取當中的象徵符號。 - OBN則兼顧了組成與活行動方式,亦關注現實議題(如IT工業工作環境與游戲文化) **2.Sadie Plant:編織未來、女人與模控學** Plant, Sadie. 1995. "The Future Looms: Weaving Women and Cybernetics,” Body and Society, 1: 3-4, pp. 45-64. 1.艾達勒芙雷斯的故事 誰是Ada Lovelace?(1815/12/10-1852/11/27) ![](https://i.imgur.com/FifijoT.png) 有關Ada Lovelace你必須知道的十件事。 ﹣ 光明版 1.她原名Ada Byron,是英國浪漫詩人拜倫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女兒。 2.她的母親安娜貝拉是名門千金,更是優秀的數學家,外號平行四邊形公主,從小培養Ada的數理能力。 3.她19歲結婚,先生威廉金恩(William King)也是科學家,兩人有三個小孩。 4.她的良師益友是電腦之你──英國數學家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她擔任他的發言人兼搭檔,協助他打造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 5.她翻譯義大利數學家米納比亞(Luigi Menabrea)論述巴貝奇分析機的論文,並在譯文後附加了比原文長三倍的注記(《譯者評注》)。 6.在譯文註記中,她寫出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是歷史上第一個軟體工程師。 7.她說自己在做“詩意的科學”,在百年前她就準確預言未來電腦可以用來“作業”計算以外的事物,例如顯示和編輯音樂、圖片。 8.為了紀念她,美國國防部在1981年將自己開發的一種電腦語言命名為Ada。 9.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二是Ada Lovelace Day,慶祝各領域女性科學家的貢獻。 10.現在Ada的故事被畫成許多繪本,教育孩子女孩也可以成為優秀的科學家。 黑暗版 1.她出生一個多月後,因為母親發現父親亂倫,便帶著她回娘家,兩人從此分居。 2.拜倫夫人寫了幾封工於心計的信給拜倫,威脅要公開他疑似亂倫的行徑和同性戀情,藉此達成分居協議,並取得女兒監護權,拜倫因此離開英國,遠走他鄉。 3.她自幼體弱多病,經常莫名頭痛、視力退化,還曾經因為麻疹一度半身不遂,經過長期復健之後才逐漸恢復行走能力。 4.母親安娜貝拉希望藉由數理教育,拔除女兒身上“來自拜倫的劣根性”,將孩子導向正途。 5.她在生活方式上,終究步上了未曾謀面的父親後塵,與藥物、賭博、欠債與不倫戀情為伍。 6.她有時候受不了巴貝奇不專心研發分析機,曾經寫信教訓他。 7.她一直以身為史上第一個軟體工程師為人所知,而少有人注意她同時也是運動賭局計算的先驅。 8.她36歲即英年早逝,死於治療子宮癌時的大量出血。 9.她死後被葬在未曾相認的父親拜倫墓旁。 10.她死後一百年,留下的筆記被重新公佈,貢獻才被承認。 普蘭為何要講Ada的故事? - Plant追溯電腦的歷史,發現女性程序設計員在一開始其實佔據核心的位置,是“訊息的編織者”。 - 從分析機與雅卡爾織布機(Jacquard Loom)的關連出發,將女性與編織的關係聯繫起來,進一步理論化為女性和機器/電腦/網路的親密關係。 - 巴貝奇先發明了一臺可以計算函數值的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 ![](https://i.imgur.com/FVCZvdR.png) - 巴貝奇接著想製造一臺像現代的電腦那樣、可以全面地進行各種計算的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但困難重重。兩人後來設想,雅卡爾發明的自動提花織布機(Jacquard Loom),利用打孔機來控制織布的流程,可以取代齒輪作出分析機。 - 雅卡爾織布機 https://youtu.be/MQzpLLhN0fY ![](https://i.imgur.com/b9v0QGP.jpg) 2.女性、編織與程式 ﹣ 女性與編織的關係? - 瑪格麗特 米德(Margaret Mead):奈及利亞蒂夫族(Tiv)研究 - 編織和女性身份交織在一起,編織的機械化、機器製造的衣服,破壞了女性的編織者地位,以及女性的婚姻家庭關係。當手工被機器取代,當被編織定義的女性,不再是編織者,那女人能成為什麼? - Plant創意式回答Mead的問題:“也許是電腦程式設計員?Ada的電腦就是一個複雜的織布機……。編織、女性與模控學彙聚的那一點,是歷史上致命的時刻。”(57) -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女性編織論 - 佛洛依德:“除了編織技術,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女性幾乎對創造、發明沒有貢獻。” - 佛洛依德推論女性編織的潛意識動機:“大自然本身透過讓人成熟期長出陰毛遮蓋住生殖器,似乎已經給出了‘女人編織’這項成就所模仿的模型。在身體上,這些毛長進皮膚裏,而且彼此雜亂的交織在一起,這一步驟被保存下來,而成為使各線條相互交織的編織活動。”(1973:166﹣7) - Plant翻轉佛洛依德貶抑女性編織成就與陰莖欽羨的說法,認為編織是一項偉大的技術發表! - 伊莉葛瑞(Luce Irigaray):性差異論、此性非一 - 機器與女人都善於偽裝,都是男人用來逃避母體恐懼的工具 - Irigaray反轉Frued的女性陰莖羨欽論,主張是男性對自身起源(母親/母體)感到尷尬,否認物質性,因此被宰制的女性必須遮蔽自身以免揭露男性的起源恐懼症。所以女性不是因為(自卑)“太接近自然”而去掩飾,是因為她會揭露出“自然本身就是虛構”的事實而被迫去遮蔽。 - Plant認為,Irigaray的論述說明了男人文化所否定的物質本身就是一個虛構的系統。據此,Plant重塑女人與電腦的關係:“電腦就像女人,是模擬的表象和可能性。”(58)=>進而發展成《0與1》(Zeros+Ones)論述,翻轉0與1的關係,男人成為女人和電腦的工具。 - Plant的編織模擬論: Plant指稱,虛擬現實猶如女人缺乏陽具與權力,它只是一種模擬,但總是超乎它所想要模仿的對象。Plant並且以“編織”(Weaving)來比喻網路的運作,由於“編織”向來被視為是女人的拿手絕技,因此她斷言,能編織出各種偽裝物的女人,未來將會在網路領域如魚得水(Plant,1995; 林宇玲,2000)。 - 模控學的系統(cybernetic systems)也同樣是(男性)逃避驅動力與統治的結果之一:模控系統是受到軍事、國防安全科技的刺激而來。男人一直自以為擁有對模控系統堅不可摧的統治,殊不知他在鼓勵自己的摧毀。 - “每一個軟體開發都是遠離男人控制的轉移,對男人而言那只是統治工具”,在網路空間/母體基模(the matrix)中有廣大的電子網絡滋養著虛擬現實。 - 女人的遺失的、無法再現的部分(沒有陽具/女人的子宮),是她本身和虛擬、被壓迫的物質動力之間的連結(63)。 - 厭女和科技恐懼(misogyny and technophobia)展現出男人對母體的恐懼。 - 男人最終會發現,他為保護自己建立的這個“模控”系統,是女性的、是危險的:“母體基模在沒有男人容身之處的未來編織著自己:他只是它(母體)的工具,他的能動性總是其(母體)環圈中虛構的事物”(62) - 模控系統會對男人統治的文化進行反撲,“模控學轉化女人和自然,但她們並非來自男人的過去,亦非作為他的起源。相反的,她們來自他的未來,從那個他一直想要到達的虛擬系統過來直面他。”(63) - 不追求主體性的網路女性主義:“網路女性主義並不追求女性的主體性,不追求她自身的身份或性相:在螢幕的另一邊並沒有主體位置或身份認同。……女人和機器都無法‘像男人’一樣存在。很快的她的模仿會為她贏得平等……”(63) 3.從網路女性主義1.0到2.0 Fernandez, Maria, and Faith Wilding. 2003. “Situating Cyberfeminisms.” In Domain Errors! Cyberfeminist Practices, edited by Maria Fernandez, Faith Wilding, and Michelle M Wright, pp. 17–28. New York: Autonomedia Press - 第一波網路女性主義(90s) - 主軸:慶祝女人和機器之間的內在親緣 - 代表人物:Sadie Plant、VNS Matrix - 皆受到Donna Haraway 《賽伯格宣言》啟發 - 對早期綱路女性主義的批評(以Plant為代表) - 1.對網路科技的顛覆潛力過於樂觀且浪漫化 - 2.戴著後現代面具,實則具有生物決定論與科技決定論的傾向 - 3.忽略物質性與肉身性的重要 - 第二波網路女性主義(千禧年~) - 主軸:較少烏托邦傾向,更加具有批判性 - 代表人物:團體subRosa - 對第一波的批評:對賽伯格的過度渴望、預設所有女性皆可近用電腦,但也有人肯定藉由電子通訊纓絡所發展出來的“全球姐妹情誼”。 - 對網路文化的批評:網路空間沒有解放女性的本質,新媒體事實上鑲嵌在泛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中(充滿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 - subRosa:是時候網路女性主義該展現出政治上的基進與行動主義,帶頭批判網路文化/政治,用戰術性文本、藝術作品等來挑戰網路實踐。 ![](https://i.imgur.com/iFMB3nX.png) 4.新自由主義下的數位女性主義行動 Baer, Hester. 2016. “Redoing Feminism: Digital Activism, Body Politics, and Neoliberalism.”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6 (1), pp. 17-34. - 數位女性主義的政治行動和傳統的女性主義政治模式有不同嗎? - 1.開拓女性主義的公共空間 - 2.數位平臺實現新型的交叉對話 - 3.數位行動主義轉變女性主義的抗爭模式 - 問題意識與問題 但是很少人關注到數位女性主義的政治投資與新自由主義的全球霸權之間的關係。 - 90年代以降西方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晚期消費文化是數位女性主義興起的重要環境: - 跨國經濟政策:追求市場極度自由、資本無限發展的跨國經濟政策 - 意識形態框架:詮釋現代個體如何生成,視個人為經濟人(economic man),具有選擇權、能動力,個人成敗自負 女性主義岌岌可危? Angela McRobbie: 消解女性主義(undoing of feminism) ![](https://i.imgur.com/ih3CdCE.png) 《女性主義的後果》(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書中描述新自由主義社會中的“消滅女性主義”運動,在賦予女性名義上的平等形式(教育、就業)的同時,否認女性主義的必要性。 - 大眾文化圈:後女性主義=反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已過時 - 後女性主義流行文化反映出新自由主義社會的兩面性:性解放$新保守主義 - 瑪丹娜、辣妹合唱團、美眉文學/電影 Chick Lit & Flick - 學術圈:後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自我解構 - “女性主義理論不再與基進主義或解放的知識生產有關,而是作為一種種商品和學術資本主義聲望的象徵,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大學在修辭上對性別正義的承諾。”(20) 岌岌可危 Precarity - 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描述新自由主義中前所未有的工具化以及不安定的地方性感覺,但同時也表明了這種不安全感可能帶來變革的可能性。”(21) - 揭露新自由主義當下的“雙重糾葛”: - 1)個人選擇、靈活性和流動性等新自由主義話語為打破規範角色與傳統社會結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 2)新自由主義政策造成了一種對少數群體產生不利影響的永久性不安全狀況。 - “不穩定性”也與性別常規(gender norms)息息相關。 - “不穩定性”也預示著變革的可能性。 - 如德國2006年興起的popfeminism和digital feminism. 身體政治 Body Politics - 新自由主義下的身體觀:增能賦權、自我改造VS.監控、規訓 - 數位平臺的雙面功能:增能賦權、身分形構VS.監控、自我審查 - 社群媒體平臺強調“商品化的自我再現”以及廣泛的身體形象傳播>提升對霸權女性特質的要求,性別再現二元性化的身體。 - 新自由主義下女性身體的不穩定性受制於身體是“身份形塑與賦權之處”亦是“被控制與規訓之處”。 數位女性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關係引發了很多問題: - 數位抗爭被採納時,其效力是否也被消耗掉了,而這在新自由主義時代似乎是必然結果? - 數位女性主義的“微造反”(microrellions)看起來往往“與新自由主義的主體性以及企業家形式的自我提升、獨立自主和自我管理的意識形態相結合”(SALIME 2014,16),那麼這種“微造反”能導致結構性的改變嗎? - 我們如何理解數位媒體和街頭抗議活動中女性身體政治功能的變化? - 最後,在新自由主義時代,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衡量政治行動的效力? - 案例分析 - 案例一:SlutWalk蕩婦游行及期餘波(FEMEN, Muslim Pride) - ![](https://i.imgur.com/oSkh1tI.jpg) - 起源:2011年起源於加拿大多倫多,一名城市警察評論道,為防止被侵犯,婦女應“避免打扮得像蕩婦一樣”。 - 行動&主張:國際大規模動員群眾的集體上街游行,SlutWalk旨在引起人們的注意女性和性少數群體不成比例地受到紀律和制度的控制,尤其是厭女和性別暴力文化。 - 觸及議題:強暴文化、蕩婦羞辱、受害者有罪論和知情同意等性別暴力議題。 - 策略:以Riot Grrl運動的女權主義美學為基礎,大聲、憤怒、公開地表達了對父權制的憤怒。以一種突顯女性身體在公共領域岌岌可危的位置,尤其是女性持續受到性暴力侵害的處境,將女性主義重新納入全球政治議程。 - 爭議:儘管組織者強調SlutWalk沒有著裝要求,但因一些女權主義者採取上空/裸體的方式進行來展演“蕩婦”這個詞,而使得游行活動極具爭議性。對許多女權主義批評家來說,像SlutWalk和FeMen這樣的抗議運動,似乎是在複製(而不是抵制)父權規範的身體政治。Theresa O‘keefe便批評這些抗議活動使得性暴力和女性身體的性化普遍化。 - 影響(與數位女性主義的關係):SlutWalk與種族、階級、性、宗教等議題交織產生了各種複雜實踐,如FEMEN的裸體黑臉行動、Muslima Pride。這個過程中,數位媒體使得行動經驗得以跨國傳播,關於SlutWalk策略的重要跨國女性主義討論基本上也都在網路空間發生。 SlutWalk餘波 FEMEN的黑臉上空行動 ![](https://i.imgur.com/B15wruC.png) > 2012 FEMEN參加柏林SlutWalk,在Brandenburg Gate前的上空扮黑臉 - 被批評為種族歧視的行為、無視有色人種女性、強行代言、否定穆斯林女性的能動性、錯誤類比(性暴力=戴頭巾)、這種利用白人女性裸體來吸眼球的策略鞏固了霸權女性氣質。 - 針對德國的蕩婦游行的批評聲浪: - (1)未能承認在收回“蕩婦”一詞上的白人特權 - (2)具有排他性,主要凸顯順性別中產階級白人婦女的身體 影響/結果:導致柏林蕩婦游行SlutWalk Berlin在2013年宣佈解散。與此同時FEMEN仍持續進行其具有爭議的抗爭方式(如2013年的國際上空頭巾日International Topless Jihad Day),各地穆斯林女性有的受到啟發,也有的感到被冒犯。 SlutWalk餘波:穆斯林驕傲 Muslim Pride ![](https://i.imgur.com/JGo9zx7.png) - 穆斯林女性透過參與數位女性主義,來聲明自身作為歐洲民主與現代公共領域的參與者。 - 她們採用了像自由與選擇這樣新自由主義修辭來為伊斯蘭教與穆斯林頭巾辯護,強調了今日女性主義抗爭的precarity。 - 案例二:《解放暴動小貓!》音樂錄像The "Free Pussy Riot!"Video by Peaches - 起源:2012年8月8日,加拿大酷兒表演藝術家和音樂家Peaches為她的歌曲Free Pussy Riot!拍攝了一支音樂錄像,回應同年2月俄羅斯女性主義龐克樂團Pussy Riot成員因反普丁表演而被捕判刑的事件。 - 行動&主張:數百人通過社交網站進行了回應,並穿著受Pussy Riot啟發的裝備(包括霓虹色的balaciavas巴拉克拉瓦頭套)在Prenziauer Berg聚集。在錄像中,各種體型和身材的人一起跳舞,向Pussy Riot致敬,並訴求釋放2名被判刑的成員。 - 觸及議題:抗爭式表演、身體政治、女性主義運動策略、無政府主義、宗教褻瀆、不含比例裁罰。 - 策略:錄像延用Pussy Riot的服飾裝備,凸顯集體的團結性,反對霸權女性氣質,帶有70s都市游擊運動與90s Riot Grrl暴女運動的風格。歌曲與錄像皆在網路上免費下載,鼓勵聽眾以鬥內捐助Pussy Riot官司基金,延伸性地對全球資本主義中的藝術商品化進行了批判。 - 爭議:但是錄像還包括了大量未戴面具的人的鏡頭。許多圖片通過淫穢的手勢。裸露的身體部位和特寫的皮膚來突出身體,特寫的皮膚上刻著Pussy Riot的字樣。Peaches是要重新將Pussy Riot的發動目標與個人身體聯繫起來。 - 影響(與數位女性主義的關係):Peaches的錄像反映出新自由主義中女性身體既是一個承載著霸權女性氣質的場所,又是一個自我風格化和性愉悅的DIY空間。數位傳播的錄像和歌曲創造了一個狂歡和愉快的空間,而女性主義被重新標誌為一個創造性別從屬的集體運動。 - 案例三:#YesAllWomen推特行動 ![](https://i.imgur.com/p3YBvhb.png) - 起源:回應2014年5月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校園六位女大學生被槍擊的命案。22歲的Elot Rodger開啟殺戮狂歡並開槍自殺之前,在YouTube上發布了自白影片說:“我要殺死每一個我看到的,被寵壞的、該死的金髮女性,我要為了她們曾經拒絕我報復!” - 行動&主張:回應#NotAllMen,女性自發在Twitter上發起一波#YesAllWomen hashtag活動。這些推文共同強調了今天的厭女症普遍存在,呼籲大家關注性騷擾造成的個人創傷與強暴文化,以及更廣大的社會不平等、男性特權等結構面向。 - 觸及議題:厭女文化、女性遭遇的性別歧視、性騷擾、不平等待遇、言語或行為上的日常性別暴力everyday sexism。 - 策略:利用超連結標籤hashtag在數位平臺上,將個別女性受壓迫的故事,彙集到同一個標籤之下,成為集體經驗,凸顯出結構性不平等(個人與集體的相互作用)。 - 爭議/批評:#YesAllWhiteWomen。專欄作家薩Samantha Levine:“將著裝規範限制和男子向女性吹口哨與Isla Vista殺人事件混為一談,使遭受暴力侵害的婦女在使用主題標籤時不會受到重視。” - 影響(與數位女性主義的關係):在慘案發生後的幾天內,超過100萬個推文使用了#YesAllWomen。在公共語境中“重塑女性主義”,在新自由主義的時代,積極協商女性主義政治,重啟長久以來關於男性與白人的特權辯論。 - 結論 - 在新自由主義時代,這些數位女性主義行動為重建女性主義集體政治奠定了基礎 - 不穩定的女性身體是當代數位女性主義跨國行動的特徵 - 數位女性主義既反映了新自由主義的壓迫性,也體現了新主體性和新社會形態的可能性。 5.標籤女性主義&反性別暴力運動經驗 - 標籤行動主義#Hashtag Activism:Hashtag如何產生行動? - 在網路使用標籤傳達訴求、連結彼此,甚至影響線下活動改變的行動,稱為“標籤行動主義”(Hashtag activism)。 - 社群媒體正在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標籤行動主義是影響世界政體與社會發展的其中一環。 - 網路標籤行動的目的是傳散消息、整理事件資訊、壯大聲勢,要有效的關鍵之一在於“轉推”(retweet) - 案例:#BLM+什麼貼文比較容易被轉貼? - 1.政策或行動相關的內容 - 2.團體認同(如校園內的兄弟會或姐妹會)相關,表達情緒的推文VS.中立的推文 - 3.非菁英(non-elite)的資訊VS.政治人物或政府機關名字和官方資訊 - #Hashtag Feminism - 數位女性主義行動最流行的型態之一 - 第四波女性主義 - #MeToo - 數位女性主義行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 - 具全球影響力 - 使大眾高度關注和參與性別暴力議題 Mendes, Kaitlynn, Jessica Ringrose, and Jessalynn Keller. 2018. “#MeToo and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Challenging Rap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Feminist Activism.”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5 (2), pp. 236–46. “不只研究數位工具被如何運用,更描繪了涉入者的‘經驗’,分析出'做/進行'數位女性主義行動的承諾、潛力及缺點” - 1.標籤女性主義與社會改變 - 案例:2014#BeenRapedNeverReported - 性侵倖存者透過此標籤訴說自己的故事 - #喚起女性主義意識,產生團結 - 訪談顯示參與者複雜的情感領域:焦慮、緊張、被勾起、被支持、陪伴、團結 - 團結=》(參與話題者的)女性主義意識抬頭=》意識到性暴力是結構問題,不是個人問題=》產生社會改變 - 2.數位女性主義行動的勞動 - 數位勞動(digital labor):維持行動與大眾的關注需要許多(隱藏)勞力,如時間、精力、情感。 - 情緒勞動:情緒負擔 - 3.數位女性主義者的日常 - 4.發現與分析: - Twitter對女性主義行動來說是一個安全的空間嗎? - 可創造凝聚同溫層的安全空間:學習、覺醒、提升意識 - 網路揭發(digital 'calling out'practice)(如‘厭女言論’)作為發起感變的方式。 - 提升女性主義的能見度,讓弱勢邊緣群體發聲(如身心障礙者) - 讓更多與更多元的女性(高齡女性、青少女)參與公共討論,產生影響力。 - 恐懼、敵意和騷擾是否主導了Twitter? - 數位科技如何同步地助長厭女、對女性主義的攻擊? - 72%受訪者表示網路上的騷擾和謾駡是家常便飯 - 對這些可預見的反女性主義、厭女攻擊,發展出相應對策略:迴避參與有攻擊性的推特、封鎖/禁言帳號、數位義警(digiante=digital vigilante) -在數位空間進行女性主義有比較容易嗎? - 就進行女性主義討論來說,數位空間仍被視為比線下更安全與簡易的空間 - 許多人仍在現實中因為她們的線上女性主義言論受到挫折與衝突(尤其是在校園中的女學生) - 被視為“煞風景的女性主義者”(feminist killjoy) - 結論:對數位女性主義行動保持樂觀與警覺 - 大部分參與者都會恐懼或經歷過網路酸民的攻擊,許多人也發展出了對抗的策略 - 數位女性主義也同時是正面經驗,產生了社群連結、對女性主義觀點的支持,以及團結起來call out強暴文化。 - 許多參與者認為線上平臺比街頭、工作場所、家中、朋友圈和學校更安全、更容易參與女性主義行動(尤其是青少年) - 數位平臺讓更多也更多元的女性參與反性別暴力的討論,增加女性聲音的能見性並產生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 同時,更多隱藏的因素,從情緒、心智到實踐,使得女性參與數位女性主義行動有風險、筋疲力盡。 6.問題與討論 - 從線上期刊 Ada: A Journal of Gender, New Media & Technology 的兩個特輯中選擇一篇有興趣的文章來進行閱讀與分析: #5 Queer Feminist Media Praxis & #9 Gender,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gital - 你有參與過任何一項標籤女性主義行動或標籤主義行動嗎? - 為什麼台灣的#metoo運動如此冷清?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覺得中文標籤女性主義在台灣有發展潛力嗎? - Baer的文章討論新自由主義,卻缺乏對經濟與消費的分析。比如說,企業對性平議題的支持,既為展現其企業社會責任,也有其商業考量。你覺得數位女性主義有哪些行動能在經濟與消費這塊產生影響力?(福灣巧克力事件) - 台灣數位社群平臺的“性別友善”評分:1﹣5 - 可能繼續探討的主題: - "女性主義網路及治理 Feminist internet and governance" - 酷兒觀點:身體與認同科技 Queer Perspective:Body and Technology of Identification - :dart: 討論亮點 --- > - 話題一 - 話題二 - 話題三 - :mag: 未解決問題 --- ### - 問題一 - 問題二 - 問題三 ## 其他信息 <!-- Other important details discussed during the meeting can be entered 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