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期前,兒童被禁止玩機率遊戲(games of chance),1752 年,法國禁止網球與撞球名選手在校教課,因為這兩種比賽的賭博當時已很嚴重。
十八世紀早期,成人開始認為在團體中大聲朗讀是不妥、幼稚的行為,印刷的民間故事變成成人讀物。兒童不可標誌出自己的身分地位,也不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做文章。從衣著來看,十七世紀晚期或十八世紀西班牙繪畫中,兒童符合身分地位、貴族式精緻穿著,對 1750 年代倫敦與巴黎的人來說是荒謬的,兒童該穿適合兒童穿的衣服,這樣的衣服將兒童定位成與成人的階級之分無關的社會群體。言語(speech)就是在公共場合使用自己的用語。(126)
合宜的行止
辦學路徑
「人即目的」是時代的產物。1987年解嚴,教師人權促進會(師大教授林玉體及公、私校被無故解聘的教師)、人本教育基金會(黃武雄、史英、師大教授陳伯璋及部分家長)、主婦聯盟(媽媽,由合作社轉型)、振鐸學會(中小學教師)都是這個時期成立的。1988年教育部宣告召開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距離上一次全教會已17年,但這次教育部沒有邀請任何教改團體,於是人本、婦女新知、主婦聯盟召集全國40餘團體,在全教會前一天召開「民間團體教育會議」,隔日再將會議記錄遞送給教育部長毛高文,結果第六次全教會完全沒有採納。1988~1992年間,教改團體共召開三次會議,面對「國家」或「官方」,本來單打獨鬥的個人和團體逐漸串連起來。(76)
這個時期,《人本教育札記》、《主婦聯盟》、《教師人權》、《學改會訊》及《四一○教育改造通訊》(四一○教改遊行前,台大教授張則周創立,代表遊行的官方刊物)上有一系列論辯,開展的結果,「捍衛人的主體性」跟「對抗體制教育(國家教育)」被連結起來。這些論述建構出體制內/體制外的區分。(77)論述讓人開始想像人的主動性和主體性。(78)由此開展出三條都相信「人即目的」的實際辦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