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 Your Personal Knowledge Base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本頁連結 Quick Link of This Page
議程資訊 Session Info
COSCUP 2021
August/1st 13:30-14:00
(UTC+8)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專篇文章 Article:TBD
- 投影片 Slides:TBD
- 討論 Discussion:
議程講者 Speaker
Ernest Chiang
議程筆記 Shared Notes
歡迎在這一區寫下共筆筆記。
Feel free to write shared notes in the section.
- notes here…
- another notes…
參考資料 Reference
- Ernest
- Joplin
- 如何連結到另一篇 Joplin 筆記?
- 每一篇 Joplin 筆記有一個 id(在右上角 i 裡頭可以看到)
- 使用 Markdown 連結
:/id
- 範例:
[測試](:/123445678901234567890)
- Backlink plugin: Automatic backlinks
- Zettelkasten: by Niklas Luhmann
議程問答 Q&A
歡迎在這一區提出問題,議程當天最後有預留問答時間。
若當天問答時間不夠用,講者嘗試在本頁面以文字回覆。
Raise your hand, and put your questions in the section.
Speaker may reply here.
Q: 請問 Joplin 比較像筆記,它有辦法作到類似 Roam Research 一樣資料雙向 backlink 嗎??
- 可以分成兩層問題來討論(是的我喜歡複雜化問題 XDD),一個是 context,一個是 feature。
- 以 feature 來說,Joplin 內建有內部 link,也有 plugin 可以做到 backlink。
- 然後回到 context 來看,每個產品都會受其創始人的影響,Joplin 的專案發起人,我側面從論壇中推敲,他似乎想要保留使用者選擇的權利,每個人想要使用 Joplin 的情境和目的不同,就如我們這個問題中隱含了兩種情境,一是「筆記」、二是「有資料雙向 backlink 的筆記」。
- 最後,相對比「我們腦中的 backlink」以及「筆記工具中的 backlink」,我正在練習在自己腦中的 backlink 建立方式。
Q: Joplin 對比於 Notion 的優缺點比較,Joplin 是否方便多人協作呢?
- 這個問題我分兩部份來分享,一是「Joplin 與 Notion 的比較」、二是「關於多人協作」。
- 更專業的比較文,網路上有一些大家可以查閱參考。我從我的使用情境來做切入分析。
- Notion 在沒有網路的時候,無法自由的工作。另外就是備份、以及若能備份,那備份後的檔案格式與結構能否與我的工作流程相結合?
- Joplin 是否「方便」多人協作?我想目前是沒那麼方便 :p 但我們可以令做拆解做思路分析:
- 「多人協作」我視為「多人筆記」,用以和「個人筆記」區隔開。可能我比較老派,我習慣將不同場景先切開,然後先使用不同工作流程或工具在情境中完成目的,所以我目前的實作方式是將「多人筆記」和「個人筆記」分開處理,例如公司的會議紀錄是多人筆記,從公司的會議記錄我開始做延伸思考或細部思考時,我會在個人筆記這邊進行,然後下次參與會議時,再帶過去。在這樣的假設下,若兩邊都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格式,會比較方便一些,例如多人筆記可以選用 HackMD,個人筆記選用 Joplin 等等。
- 若是想要使用 Joplin 來進行「多人協作」,另一種思路是將多人協作拆開成「編輯」「儲存」「同步」「權限」「帳號」這幾層,然後將 Joplin 另位在「編輯」這一層,將其他層交給其他工具去實作。若是多人協作共同筆記專案,但不會同時編輯到同一檔案,那也許目前 Joplin 的檔案同步功能還堪用。另一種可能是用 git repository 來做同步以達成對同一檔案編輯,來解決衝突,但相對提高團隊成員使用門檻。
Q: (from slido) 想請問類似 todo list or 時間管理(月曆, 行程) 大大會紀錄在那邊管理呢? Joplin, 筆記本, 其它軟體?
- 我先從工作範圍和工作流程來切分,例如公司的、產品的、個人的、家庭的,每個範圍因應團隊成員組成,使用對應的工具。
- 選擇工具的過程中,可能的考量點有:(1) 能否真實呈現原始資訊,減少誤會發生、(2) 團隊成員或家庭成員能否方便使用、(3) 先有架構與流程、先手動進行,再找對應的工具、(4) 長期計畫和短期計畫分開處理。
- 以公司和產品來說 JIRA + Google Calendar + Slack 是適合我目前一起合作的團隊工具組合。
- 個人範圍,我有試用過一陣子 Joplin 的 Todo 筆記方式進行,但後來我發現我想要從行動裝置,將一些資料直接匯入 (share to) 一個中介載體。之前有用過 OmniFocus,但 Android 上不支援。目前是搭配 Todoist,作為這個暫存的中介載體。
- 建議可以試著列舉(寫下來)自己對於 todo list、時間管理有哪些需求,就可以做出自己的檢查清單或比較表,逐步接近自己想要的工作流程 :) 但也要有心理準備,現有軟體大多無法完全對應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流程,期待大家開創新的開源工具(推坑狀 XDD)。
Q: (from slido) 現在資訊爆炸,如何在flipping thought的階段,如何篩選這個值不值得納入自己建立知識庫的資訊。例如用pocket存了很多不錯的文章,但會越來越多,不知道過去的經驗,有沒有在更前面的mindset如何過濾和篩選對建立知識庫有用的資訊
- 也許可以將「篩選」(filter) 和「值不值得」(ROI) 轉換成一些自己建立的規則。
- 我的 Instapaper 裡面的狀況應該和妳的 Pocket 內容相差不遠(炸 XDD
- 我們先將這些資訊爆炸歸類到「資訊來源」引發來不及處理,的這種爆炸
- 如果是這一種爆炸,目前我正試著先找出這些資訊來源的下游會流到哪裡、或可能可以流到哪裡。這裡的下游,我目前理解成「context」(場景),可能是某種情況、某個角色、某個情境、或大一點的範圍某個專案。然後從 context 回到 Fleeting notes/Literture notes 找東西,也可能是讓自己在某個時間區間(e.g. 這個八月)專心找某個 context 所需要的資訊來源,其他與這個 context 無關的就繼續放在 Pocket/Instapaper 裡面無妨,反正沒有閱讀消化過的資訊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的 :p 有閱讀而沒消化的資訊最後也會離我們而去 :p 如此也許可以對於最前端的資訊爆炸有些釋懷?!
- 另外關於過濾和篩選,我接下來繼續完成這篇文章 我的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工作流程,其中會有一段「分數機制」也許與這個主題有關,歡迎繼續捧場 :)
Q: 問個講者問題,你是怎麼處理資料夾和tag?
Q: 請問您在joplin有做筆記的分類嗎?
Q: 請問 … ?
Q: 請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