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初中生的斜率筆記 ###### tags: `數學` `初中數學` # 前言 斜率的概念是高中教的,不過初中也很適合先認識,對很多初中數學的內容會有更完整的學習,而且會有一些好用的工具,我一般會建議初中生就先瞭解過斜率,可以在高中真正開始學的時候負擔不會那麼大。 如果你是初中生而且課內數學已經覺得很吃力了,也可以把下面當故事看,也許忽然就看懂本來就不太拿手的地方喔。 # 複習 在開始之前先複習一下初中一年級的方程式與直角坐標平面。 ## 二元一次方程式 形如 * $2x+3y=7$ * $4x-y=10$ * $x-6=\dfrac{2}{3}y$ * $y=8x-5$ 可整理為 $ax+by+c=0$ 的兩個變數 $x$ 和 $y$ 線性組合,次數一次的方程式,稱為二元一次方程式。 ## 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 以 $4x-y=10$ 為例子,當 $x=3$ 且 $y=2$ 時,由於 $4\cdot 3-2=10$ 成立,所以稱 * $x=3$ 且 $y=2$ 滿足 $4x-y=10$ * $x=3$ 且 $y=2$ 是 $4x-y=10$ 的一組解 * $(x,\ y)=(3,\ 2)$ 是 $4x-y=10$ 的一組解 * $\left\{\begin{array}{c}x=3\\y=2\\\end{array}\right.$ 是 $4x-y=10$ 的一組解 而且如果沒有特殊限制時,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有無限多組: * $(x,\ y)=(4,\ 6)$ 使得 $4\cdot 4-6=10$ 成立 * $(x,\ y)=(5,\ 10)$ 使得 $4\cdot 5-10=10$ 成立 * $(x,\ y)=(6,\ 14)$ 使得 $4\cdot 6-14=10$ 成立 * $(x,\ y)=(7,\ 18)$ 使得 $4\cdot 7-18=10$ 成立 * …… |||||||| |-|-|-|-|-|-|-| |$x$|3|4|5|6|7|...| |$y$|2|6|10|14|18|...| ## 一元一次方程式 形如 * $x-3=0$ * $y=\dfrac{1}{2}$ * $3x+5=1$ 可整理為 $ax+b=0$ 或是 $ay+b=0$,變數只有一個,次數一次的方程式,稱作一元一次方程式。 ##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 以 $x-3=0$ 為例,顯然 $x=3$ 使他成立,但如果加入變數 $y$,也可以看到滿足的數對有無限多組: * $(x,\ y)=(3,\ 1)$ 使得 $3-3=0$ 成立 * $(x,\ y)=(3,\ 2)$ 使得 $3-3=0$ 成立 * $(x,\ y)=(3,\ 3)$ 使得 $3-3=0$ 成立 * $(x,\ y)=(3,\ 4)$ 使得 $3-3=0$ 成立 * $(x,\ y)=(3,\ 5)$ 使得 $3-3=0$ 成立 * …… |||||||| |-|-|-|-|-|-|-| |$x$|3|3|3|3|3|...| |$y$|1|2|3|4|5|...| ## 直角坐標平面 直角坐標平面是以互相垂直的兩軸形成的坐標系統,習慣上,橫軸向右為正為 $x$ 軸,縱軸向上為正為 $y$ 軸,平面上的點分別作垂直到兩軸,得到軸上的數值做為數對,即為該點坐標。 ![](https://i.imgur.com/OVj73bC.png) 如上圖 * $A$ 點作垂直到 $x$ 軸的值為 $2$,作垂直到 $y$ 軸的值為 $3$,記 $A$ 點坐標為 $A(2,\ 3)$ * $B$ 點作垂直到 $x$ 軸的值為 $-3$,作垂直到 $y$ 軸的值為 $1$,記 $B$ 點坐標為 $B(-3,\ 1)$ ## 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 以 $4x-y=10$ 為例,將解 $(3,\ 2)$ 、 $(4,\ 6)$ 、 $(5,\ 10)$ ... 等等描繪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得到的圖形就是二元一次方程式 $4x-y=10$ 的圖形,如下: ![](https://i.imgur.com/FEYCSif.png) 除了坐標值為正整數的 $A(3,\ 2)$ 和 $B(4,\ 6)$,還有負整數的 $C(2,\ -2)$ ,分數或小數的 $D(\dfrac{7}{2},\ 4)$、$E(\dfrac{5}{2},\ 0)$ ,他們都是 $4x-y=10$ 的其中一個解: * $4\cdot 2 - (-2) = 10$ ,所以 $C(2,\ -2)$ 也是一個解。 * $4\cdot\dfrac{7}{2} - 4 = 10$ 和 $4\cdot\dfrac{5}{2} - 0 = 10$,所以 $D(\dfrac{7}{2},\ 4)$ 和 $E(\dfrac{5}{2},\ 0)$ 也是解。 * …… 這無窮多個點,綿密地形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是 $4x-y=10$ 的圖形。 ## 特殊的直線 前面提到的一元一次方程式也能視做兩個變數,只是另一個變數代入任何值都可以,這樣解一樣有無窮多組。 ### 鉛直線 例如 $x-3=0$ 的解有 $(3,\ 1)$ 、$(3,\ 2)$ 、 $(3,\ 3)$ 、 ... 、$(3,\ -1)$ 、... 如下圖,像這樣與 $x$ 軸垂直的直線稱作「鉛直線」,形式為 $x=k$。 ![](https://i.imgur.com/qEt8nUV.png) ### 水平線 例如 $y=\dfrac{1}{2}$ 的解有 $(-1,\ \dfrac{1}{2})$ 、$(0,\ \dfrac{1}{2})$ 、 $(1,\ \dfrac{1}{2})$ 、 $(2,\ \dfrac{1}{2})$ 、... 如下圖,像這樣與 $y$ 軸垂直的直線稱作「水平線」,形式為 $y=k$。 ![](https://i.imgur.com/HjSe6zx.png) # 斜率 對於一條直線,可以有很多性質可以討論,像是上面提到的分類,是鉛直線、水平線或是斜直線,也可以討論方向、位置和傾斜程度。而傾斜程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性質。 ## 傾斜程度 看下圖的黃色與藍色兩個三角形,哪個三角形的斜面我們會稱作比較「陡」? ![](https://i.imgur.com/IqAGnxZ.png) 是最後比較高的黃色三角形的斜面比較陡嗎?這也不一定,如果將他們疊起來: ![](https://i.imgur.com/niIZi31.png) 或是有角度: ![](https://i.imgur.com/NJxCcye.png) 就可以知道是藍色三角形的斜面比較陡,黃色三角形的斜面比較平緩,但大部份時候沒有剖面圖可知道角度,更不要說移動斜面做重疊了,所以要找別的可以量化傾斜程度的方法,例如高度差與水平距離的比例: ![](https://i.imgur.com/UGtyiwF.png) * 黃色三角形的斜面在水平距離前進 $5$ 單位時,鉛直高度會上升 $2$ 單位,而 $2:5$ 的比值是 $0.4$ * 藍色三角形的斜面在水平距離前進 $2$ 單位時,鉛直高度會上升 $1$ 單位,而 $1:2$ 的比值是 $0.5$ 比值 $0.4$ 與 $0.5$ 是怎樣的概念呢?當後項也就是基準量水平距離是 $1$ 單位時,黃色斜面的鉛直距離會是 $0.4$ 單位,而藍色斜面的鉛直距離是 $0.5$ 單位,比較大,所以藍色斜面比較陡: ![](https://i.imgur.com/OW7T82y.png) 而這個比值概念就是斜率。 ## 直線圖形算傾斜程度 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式的直線圖形,例如 $4x-y=10$,可以在直線上取兩點 $A(2,\ -2)$ 和 $B(4,\ 6)$,而 $C$ 點是過 $A$ 點作水平線與過 $B$ 點作鉛直線的交點,如下圖: ![](https://i.imgur.com/Ffhfae0.png) 求出鉛直距離差 $\overline{BC}=6-(-2)=8$,水平距離差 $\overline{AC}=4-2=2$,而 $8:2$ 的比值是 $4$。可試著在直線上取不同的點,會發現算出來的這個比值都是 $4$,至於為何不會變,這在初中三年級第五冊的相似形章節會解釋,不是此筆記的重點。 所以也可以發現一件事情:同一條直線上任兩點求出來的 $\dfrac{鉛直距離差}{水平距離差}$ 是相同的,我們稱這個數值為直線的斜率。 ## 斜率定義 :::info 直線上取相異兩點 $P(x_1,\ y_1)$ 和 $Q(x_2,\ y_2)$,其斜率 $m=\dfrac{y_1 - y_2}{x_1 - x_2}$ ::: ## 範例 $L:3x-2y+2=0$ 和 $M:x-2y-1=0$ 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何者圖形較陡峭? 解: $L:3x-2y+2=0$ 上取兩點 $A(0,\ 1)$ 和 $B(2,\ 4)$,計算得 $L$ 的斜率 $m_L =\dfrac{1-4}{0-2}=1.5$ $M:x-2y-1=0$ 上取兩點 $C(1,\ 0)$ 和 $D(3,\ 1)$,計算得 $M$ 的斜率 $m_M=\dfrac{0-1}{1-3}=0.5$ 得知 $L$ 的斜率較大,$L$ 的圖形較陡峭,觀察圖形確實是如此: ![](https://i.imgur.com/XmrV86O.png) ## 特殊斜率:負斜率 如果是直線 $N:2x+5y+1=0$,取兩點 $A(-3,\ 1)$ 和 $B(2,\ -1)$,得斜率 $\dfrac{1-(-1)}{(-3)-2}=-\dfrac{2}{5}$ ![](https://i.imgur.com/4MmStjo.png) 會發現斜率是有可能小於零的,當水平變化量 $x_1 - x_2$ 為正數,但是鉛直變化量 $y_1 - y_2$ 為負數時,就會呈現如上圖的「左上-右下」方向的直線,這種「往右下」的直線,斜率就會是負數。 :::success 「左下-右上」走向的直線,或是「往右上」的直線 $\iff$ 斜率為正的直線 「左上-右下」走向的直線,或是「往右下」的直線 $\iff$ 斜率為負的直線 ::: ![](https://i.imgur.com/W35Xz5R.png) ## 特殊斜率:水平線 斜率有正有負,那麼有零嗎?有的,當鉛直變化量為零,也就是 $y_1 - y_2 = 0$ 時,而直線取兩點的 $y$ 坐標不變,顯然會連成一條水平線,例如上面舉過的水平線例子 $y=\dfrac{1}{2}$,取兩點 $C(1,\ \dfrac{1}{2})$ 和 $D(2,\ \dfrac{1}{2})$,計算得斜率 $\dfrac{\dfrac{1}{2}-\dfrac{1}{2}}{1-2}=\dfrac{0}{-1}=0$ ![](https://i.imgur.com/HjSe6zx.png) :::danger 水平線 $\iff$ 斜率為零的直線 ::: ## 特殊斜率:鉛直線 那鉛直線的斜率又是如何呢?以上面舉過的例子 $x-3=0$,取兩點 $A(3,\ 1)$ 和 $B(3,\ 2)$ ,計算斜率為 $\dfrac{1-2}{3-3}=\dfrac{-1}{0}$ ,分母為零所以不存在斜率。 ![](https://i.imgur.com/qEt8nUV.png) :::info 鉛直線 $\iff$ 沒有斜率的直線 ::: ## 相同斜率的兩條直線 會有兩條相異直線,有著相同斜率嗎?下面考慮 $L:2x+3y-5=0$ 和 $M:4x+6y+7=0$: ![](https://i.imgur.com/4adcdSt.png) 各自取兩點,$L$ 上取 $A(1,\ 1)$ 和 $B(4,\ -1)$,得斜率 $m_L = \dfrac{1-(-1)}{1-4}=-\dfrac{2}{3}$ $M$ 上取 $C(0,\ -\dfrac{7}{6})$ 和 $D(-\dfrac{7}{4},\ 0)$,得斜率 $m_M = \dfrac{-\dfrac{7}{6}-0}{0-(-\dfrac{7}{4})}=-\dfrac{2}{3}$ 可知 $L$ 和 $M$ 有著相同的斜率 $-\dfrac{2}{3}$,從圖形來看恰好兩直線互相平行。確實在初中三年級第五冊會學到,可利用 SAS 相似三角形性質來證明,==擁有相同斜率的兩條直線,必定重合或平行==。證明不是本筆記的重點,還沒學到這章節的人可以先知道就好。 :::warning 平行的兩條直線 $\implies$ 斜率相等 斜率相等的兩條直線 $\implies$ 兩直線平行或重合 將一條直線平移 $\implies$ 斜率不變 ::: ## 斜率大小變化 由以上可以得知,直線的走向與斜率的關係: * 「左下-右上」的斜直線,斜率為正數 * 「左上-右下」的斜直線,斜率為負數 * 水平線,斜率為零 * 鉛直線,斜率不存在 ### 往右上的直線變化 關注在斜率為正數的「往右上的」直線,因為平移不影響斜率的值,所以都平移到通過原點 $O(0,\ 0)$ 來方便比較: ![](https://i.imgur.com/e3T4a2p.png) 從上圖可知,隨著直線從水平線斜率為零,慢慢隨著直線逆時針旋轉愈來愈陡,斜率也愈來愈大,愈是趨近鉛直線 $y$ 軸,斜率就愈趨近於無窮大,當直線和 $y$ 軸重合變為鉛直線,則沒有斜率。 (上圖的斜率無窮大只是示意,實際上不會有直線的斜率恰為無窮大,下圖的負無窮大也是如此) ### 往右下的直線變化 同樣的關注斜率為負數、方向「往右下的」直線,也是平移到通過原點: ![](https://i.imgur.com/1ySj5vI.png) 當 $y$ 軸鉛直線時沒有斜率,逆時針旋轉則從負無窮大慢慢變大,保持著負數愈來愈大,直線也愈來愈平緩,直到旋轉成為水平線與 $x$ 軸重合,斜率為零。 # 工具 學習斜率當然會希望有什麼對初中課內有幫助的,下面來看幾個性質。 ## 二元一次方程式係數與斜率 ### 性質 :::info $ax+by+c=0$ 的直線,若 $b\neq 0$,則斜率 $m=-\dfrac{a}{b}$ ::: ### 證明 若直線不是鉛直線則有斜率,假設斜率為 $m$,且在直線上取一點 $P(x_0,\ y_0)$,由斜率定義 $m=\dfrac{鉛直變化量}{水平變化量}=\dfrac{m}{1}$,故另一點 $Q(x_0 + 1,\ y_0 + m)$ 也在直線上。 將 $P$ 、 $Q$ 兩點坐標代入方程式必滿足,則有聯立方程組: $\left\{\begin{array}{l}ax_0 +by_0 + c =0\\a(x_0+1)+b(y_0+m)+c=0\\\end{array}\right.$ $\xrightarrow{下式展開}\ \left\{\begin{array}{l}ax_0 +by_0 + c =0\\ax_0+a+by_0+bm+c=0\\\end{array}\right.$ $\xrightarrow{下式整理}\ \left\{\begin{array}{l}ax_0 +by_0 + c =0\\(ax_0+by_0+c)+a+bm=0\\\end{array}\right.$ $\xrightarrow{上式代入下式}\ 0+a+bm=0$ $\implies m = -\dfrac{a}{b}$ 得證。 ### 範例 * $2x+3y=7$ 的斜率為 $-\dfrac{2}{3}$ * $4x-y=10$ 的斜率為 $-\dfrac{4}{-1}=4$ * $x-6=\dfrac{2}{3}y$ 可整理為 $3x-2y-18=0$ ,得斜率為 $-\dfrac{3}{-2}=\dfrac{3}{2}$ * $y=8x-5$ 可整理為 $8x-y-5=0$ ,得斜率為 $-\dfrac{8}{-1}=8$ 由上面兩個範例發現,$y=8x-5$ 或 $y=4x-10$ 形式的直線,斜率恰好是 $x$ 的係數,這又是一個性質喔,這個形式是一次函數,後面會再討論。 ### 延伸 由係數與斜率關係的這個性質可知,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斜率可以由 $x$ 項與 $y$ 項係數來決定,所以 $x$ 項與 $y$ 項相同、但是常數項不同的另一個方程式,圖形就會是傾斜程度相同但又不是同一個圖形,就得到平行的直線了。 ## 平行線 ### 性質 :::success $ax+by+c_1=0$ 與 $ax+by+c_2=0$ ,其中 $c_1\neq c_2$,其圖形互相平行。 ::: ### 範例 求通過 $A(1,\ 2)$ 且平行 $2x+3y=16$ 的直線方程式。 ![](https://i.imgur.com/Jjb8cMb.png) 解:假設所求直線方程式為 $2x+3y+c=0$ ,代入 $(x,\ y)=(1,\ 2)$ ,得 $2\cdot 1 + 3\cdot 2 + c = 0$ ,解得 $c=-8$,故所求方程式為 $2x+3y-8=0$ ### 聯立方程組的解的討論 課內對平行重合的解釋是用二元一次聯立方程組的解(無解或無限多組解)的討論,結合係數比例做出來的,認識了斜率後可以與之做一個比較。 ## 一次函數的係數與斜率 ### 性質 :::danger 一次函數 $f(x)=ax+b$,其圖形 $y=f(x)$ 直線的斜率即 $a$ ::: 或更接近初中一年級學生認識的一次函數形式會是: :::warning 一次函數 $y=ax+b$,其圖形直線的斜率即 $a$ ::: ### 證明 設 $y=f(x)=ax+b$ 圖形上有相異兩點 $(x_1,\ f(x_1))$ 和 $(x_2,\ f(x_2))$ , 則斜率為 $m=\dfrac{f(x_1)-f(x_2)}{x_1 - x_2}$ 得 $m=\dfrac{(ax_1 +b)-(ax_2 +b) }{x_1 - x_2}$ $=\dfrac{ax_1+b-ax_2-b}{x_1-x_2}$ $=\dfrac{a(x_1-x_2)}{x_1-x_2}$ $=a$ ,故得證。 最後可分母分子約去 $(x_1-x_2)$ 是因為相異兩點故 $x_1\neq x_2$,得 $x_1-x_2\neq 0$ 才可約去。 證明過程的 $\dfrac{f(x_1)-f(x_2)}{x_1-x_2}$ 可能初中生在課內的習題就看過了,算到最後會發現就是 $x$ 項係數 $a$,其實這種形式在高中微積分章節還會常常看到呦。 ## 點斜式 ### 性質 :::info 通過點 $(x_0,\ y_0)$ 且斜率為 $m$ 的直線,其方程式為 $y-y_0=m(x-x_0)$ ::: ### 證明 設動點 $(x,\ y)$ 為直線上一點,與定點 $(x_0,\ y_0)$ 求得的斜率即直線的斜率,故有: $m=\dfrac{y-y_0}{x-x_0}$ ,兩邊同乘以 $(x-x_0)$ 得 $m(x-x_0) = y-y_0$ ,故得證。 ### 範例 * 通過 $(3,\ 1)$ 且斜率 $4$ 的直線方程式為 $y-1=4(x-3)$ ,整理得 $4x-y-11=0$ * 通過 $(-2,\ 5)$ 且斜率 $-\dfrac{3}{4}$ 的直線方程式為 $y-5=-\dfrac{3}{4}[x-(-2)]$ ,整理得 $3x+4y-14=0$ ## 兩點式 ### 性質 :::success 當 $x_1\neq x_2$ ,通過 $A(x_1,\ y_1)$ 與 $B(x_2,\ y_2)$ 兩點的直線方程式為 $\dfrac{y-y_2}{x-x_2}=\dfrac{y_1-y_2}{x_1-x_2}$ ::: ### 證明 設動點 $P(x,\ y)$ 為直線上一點,則三點之間任兩點求得的斜率要相同, ![](https://i.imgur.com/mladv7W.png) 考慮 $P$ 點與 $B$ 點的斜率,還有 $A$ 點與 $B$ 點的斜率, $m_{PB}=m_{AB}$ ,即得 $\dfrac{y-y_2}{x-x_2}=\dfrac{y_1-y_2}{x_1-x_2}$ ### 範例1 求通過 $(-1,\ 1)$ 與 $(9,\ 5)$ 的直線方程式。 #### 初中課內解法: 由通過兩點 $x$ 坐標不同,判斷不是鉛直線,假設所求方程式為 $y=ax+b$,代入通過兩點: $\left\{\begin{array}{l}1=a\cdot(-1)+b\\5=a\cdot(9)+b\\\end{array}\right.$ $\xrightarrow{整理得}\ \left\{\begin{array}{l}a-b=-1\\9a+b=5\\\end{array}\right.$ $\xrightarrow{兩式相加得}\ 10a=4$ ,得 $a=\dfrac{2}{5}$ ,代回得 $b=\dfrac{7}{5}$ 得直線方程式為 $y=\dfrac{2}{5}x+\dfrac{7}{5}$ ,可再整理為 $2x-5y+7=0$ #### 斜率點斜式解法: 由通過兩點 $x$ 坐標不同,判斷不是鉛直線,先用通過兩點求斜率:$m=\dfrac{1-5}{(-1)-9}=\dfrac{2}{5}$ 通過 $(9,\ 5)$,由點斜式得 $y-5=\dfrac{2}{5}(x-9)$ $\xrightarrow{同乘以5}\ 5(y-5)=2(x-9)$ 整理得 $2x-5y+7=0$ #### 斜率兩點式解法: 由通過兩點 $x$ 坐標不同,判斷不是鉛直線,則由兩點式得所求為 $\dfrac{y-5}{x-9}=\dfrac{1-5}{(-1)-9}$ $\xrightarrow{右邊化簡}\ \dfrac{y-5}{x-9}=\dfrac{2}{5}$ $\xrightarrow{同乘以5(x-9)}\ 5(y-5)=2(x-9)$ ,整理得 $2x-5y+7=0$ 斜率的精髓,並不是死板地代公式,而是利用成比例的概念,彈性地運用,例如下面的範例: ### 範例2 已知兩點 $A(12,\ 7)$ 和 $B(3,\ 3)$ ,求直線 $\overleftrightarrow{AB}$ 與 $x$ 軸的交點 $C$ 的坐標。 ![](https://i.imgur.com/GHJVPFe.png) #### 初中課內的解法: 設 $\overleftrightarrow{AB}$ 的方程式為 $y=ax+b$ ,代入 $A(12,\ 7)$ 和 $B(3,\ 3)$ 解聯立,解得 $a$ 和 $b$ 後得直線方程式,再與 $x$ 軸:$y=0$ 解聯立得交點 $C$ 的坐標。 #### 斜率兩點式或點斜式的解法: 由兩點式或點斜式公式,先得到 $\overleftrightarrow{AB}$ 方程式,再與 $x$ 軸:$y=0$ 解聯立得交點 $C$ 的坐標。 #### 三點共線解法: 由於 $C$ 點在 $x$ 軸上,設 $C(t,\ 0)$,利用任兩點求的斜率相同 $m_{AB} = m_{BC}$,得: $\dfrac{7-3}{12-3}=\dfrac{3-0}{3-t}$ $\xrightarrow{化簡}\ \dfrac{4}{9}=\dfrac{3}{3-t}$ $\xrightarrow{同乘以9(3-t)}\ 4(3-t)=3\cdot 9$ ,解得 $t=-\dfrac{15}{4}$ 得交點 $C(-\dfrac{15}{4},\ 0)$ # 結語 斜率牽涉的性質非常多,在高中數學裡結合向量和三角函數後可以變得很複雜,非常推薦在初中負擔還沒有那麼重時先瞭解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