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函數 SOH CAH TOA ###### tags: `數學` `三角函數` `高中數學` 在國外,三角函數有一個口訣叫「SOH CAH TOA」,我很喜歡想要介紹他,不過這還牽涉到台灣人對比值的理解,所以下面先從分數與比值講起。 # 分數和比值 ## 台灣、日本分數 例如 $\dfrac{3}{4}$ 四分之三,我們讀的「四分之三」意思是「四等分中的三分」;又例如 $\dfrac{5}{13}$ 十三分之五,是先讀「十三」再讀「五」,可能東亞都是這樣,像是日本讀 $\dfrac{3}{5}$ 是「ごふんのさん」、「五分の3」。 :::info 我們:先讀分母,再讀分子 ::: ## 歐美的分數 例如 $\dfrac{3}{4}$ 四分之三,英語是「three-fourths」,意思是「三個四等分」。就算是假分數也是,例如 $\dfrac{5}{3}$ 是「five-thirds」,五個三等分的意思,fouth 和 third 除了有我們熟悉的「第四」、「第三」的意思外,還有「四等分」、「三等分」的意思在。有人口語一點會用「over」,例如 $\dfrac{3}{4}$ 讀作「3 over 4」、「three over four」。 :::warning 歐美:先讀分子,再讀分母 ::: ## 差別? 除了先後或說上下讀的差別,這影響了我們對「分」的概念,先讀分母的我們在看一個分數的時候,是先思考「1」的整體,被等分,再取幾分。例如 $\dfrac{3}{4}$ 是先想四等分,再想取三分:  而 three-fourths 是先點數 3,再思考三個什麼?三個怎樣的量?知道四等分是怎樣的量後,形成 $\dfrac{3}{4}$ 的概念,四個四等分會是 1,若三個四等分則不到1。  這樣看下來似乎前者比較好,確實在分數的討論中,思考「什麼是 1?」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個人認為前者的思維只在入門時較容易理解,反而在高年級甚至中學後會拖垮學習。例如很多學生不懂為什麼異分母的加減必須通分,算則都精熟,但就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用歐美點數幾等分的思維,那 $\dfrac{1}{6}+\dfrac{3}{8}$ 就知道「$\dfrac{1}{6}$ 一個六等分」必須化為等值分數的「$\dfrac{4}{24}$ 四個二十四等分」,而「$\dfrac{3}{8}$ 三個八等分」化為等值分數的「$\dfrac{9}{24}$ 九個二十四等分」,總共是「$\dfrac{13}{24}$ 十三個二十四等分」,==都是「二十四等分」才能 4 個加 9 個總共 13 個==。 不過扯遠了,講分數是要認識歐美分數的思維,記住: $\dfrac{a}{b}$ 是 $a$ 個 $\dfrac{1}{b}$ 的意思就足夠了。 :::success $\dfrac{a}{b}$ 是 $a$ 個 $\dfrac{1}{b}$ ,也是 $\dfrac{1}{b}$ 的 $a$ 倍 ::: :::warning $\dfrac{a}{b} = a \div b$ ::: :::info $\dfrac{a}{b}$ 可讀作 $a$ over $b$ ::: ## 比值 複習一下小六數學,我們都知道 $a : b$ 的比值是 $a \div b=\dfrac{a}{b}$ ,還有前項後項一起同乘以非零的數為等比,也就是 $a : b = (a \times c) : (b \times c)$ 例如: $3 : 5$ 的比值是 $3 \div 5 = \dfrac{3}{5} = 0.6$ $3 : 5$ 和 $6 : 10$ 和 $9 : 15$ 和 $30 : 50$ 是等比 $3 : 5$ 也和 $\dfrac{3}{2} : \dfrac{5}{2}$ 和 $1.5 : 2.5$ 和 $\dfrac{3}{5} : 1$ 和 $0.6 : 1$ 是等比。 ## 基準量、比較量 計算這個沒有意思,到底比值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弟弟有 30 元,姐姐有 50 元,弟弟的錢是姐姐的幾倍?30 是 50 的幾倍?應該大部份的人都會回答 $\dfrac{3}{5}$ 倍,或 $0.6$ 倍。這個就是基準量與比較量的問題,弟弟的錢是比較量,姐姐的錢是基準量,問「比較量是基準量的多少倍?」這個倍數就是「比較量:基準量」的比值,同時也有「當基準量是 1 的時候,比較量等於比值」。 例如: 比較量 9,基準量 6,得知 $9 : 6$ 的比值 $\dfrac{9}{6} = \dfrac{3}{2} = 1.5$,表示「9 是 6 的 $\dfrac{3}{2}$ 倍」,或「9 是 6 的 $1.5$ 倍」,而且反過來可以得到,基準量 6 乘以比值 $1.5$,會得到比較量 9。 又例如: 紅繩長 5 公尺,白繩長 13 公尺,紅繩比白繩的比值為 $\dfrac{5}{13}$,表示**比較量紅繩**的長度,是**基準量白繩**長度的 $\dfrac{5}{13}$ 倍。 :::success 「比較量是基準量的多少倍?」這個倍數就是「比較量:基準量」的比值 ::: :::info 基準量 $\times$ 比值 $=$ 比較量 ::: # 三角函數 回到這個筆記的主題,三角函數,不過三角函數還有分狹義的銳角三角函數和廣義的任意角三角函數。 ## 銳角三角函數定義  一個銳角可再配上一個直角與餘角,做出如上的直角三角形,例如上圖有: * $\angle A$ 的對邊是 $\overline{BC} = 3$ * $\angle A$ 的鄰邊是 $\overline{AB} = 4$ * 斜邊是 $\overline{AC} = 5$ 就有三角函數: * $\angle A$ 的正弦值 $\sin{A} = \dfrac{對邊}{斜邊} = \dfrac{\overline{BC}}{\overline{AC}} = \dfrac{3}{5}$ * $\angle A$ 的餘弦值 $\cos{A} = \dfrac{鄰邊}{斜邊} = \dfrac{\overline{AB}}{\overline{AC}} = \dfrac{4}{5}$ * $\angle A$ 的正切值 $\tan{A} = \dfrac{對邊}{鄰邊} = \dfrac{\overline{BC}}{\overline{AB}} = \dfrac{3}{4}$ 但這種定義枯燥難記,幾乎是背誦等級的程度了,於是就有了一些輔助的方法。 ## 書寫體記憶法 一定很多人聽過下圖的記法:  剛好 `s` 的筆順先向右上畫,再向下,先 5 再 3,五分之三,記 $\sin{A}= \dfrac{3}{5}$ `c` 的筆順向左下再向右畫,先 5 再 4,五分之四,記 $cos{A}= \dfrac{4}{5}$ `t` 的筆順先平的向右畫,往上再向下,先 4 再 3,四分之三,記 $tan{A} = \dfrac{3}{4}$ (忽略最後的一橫) ## 筆順記法的缺點 但我個人頗不喜歡書寫體的記法,最大原因是他只適用在「銳角在左下,直角在右下」的圖形,然後就會看到很多學生在轉動他的習作或考卷,想方設法要讓紙上的圖形符合上圖的直角三角形,不是長這樣的就不會寫了。如果旋轉就能得到那還行,可是有的圖形還必須翻轉才能符合,就會看到學生在空白處畫幾十個上面的「銳角在左下,直角在右邊」的直角三角形。 例如求下圖中的 $\angle ABC$ 的正弦值 $\sin{\angle ABC}$,就轉不出那個圖形:  幾乎可說這個輔助記法反而限制了學習,過於依賴也就無法進入廣義角的三角函數。 英文書寫體的記憶法,會是英語系國家的學生學習三角函數的方法嗎?其實也沒有,原因是那個筆順其實是符合亞洲對分數的讀法,先分母,再分子。前面提過,歐美對分數的讀法是先分子,再分母,所以書寫體筆順來記憶對歐美國家來說,其實是反過來的,他們的口訣是此筆記的主題:SOH CAH TOA。 ## O A H 在講 SOH CAH TOA 之前,先講英文字 O、A、H 是什麼,其實就是對邊、鄰邊、斜邊的字首。 :::danger O 對邊 Opposite ::: :::warning A 鄰邊 Adjacent ::: :::info H 斜邊 Hypotenuse ::: 熟悉對邊、鄰邊、斜邊的定義,就不需要侷限在書寫體筆順的那張圖了,以下三個例子: 如下圖,$\angle A$ 的對邊 Opposite 是 $\overline{BC}$,鄰邊 Adjacent 是 $\overline{AB}$,斜邊 Hypotenuse 是 $\overline{AC}$:  如下圖,$\angle C$ 的對邊 Opposite 是 $\overline{AB}$,鄰邊 Adjacent 是 $\overline{BC}$,斜邊 Hypotenuse 是 $\overline{AC}$:  如下圖,$\angle D$ 的對邊 Opposite 是 $\overline{EF}$,鄰邊 Adjacent 是 $\overline{DF}$,斜邊 Hypotenuse 是 $\overline{DE}$:  ## SOH CAH TOA 其實這個口訣就只是銳角三角函數 $\sin{}$、$\cos{}$ 和 $\tan{}$ 的定義:  正弦值 sine 是「對邊:斜邊」的比值, $\sin{\angle A}= \dfrac{Opposite}{Hypotenuse} = \dfrac{3}{5}$ ==S==ine is ==O==pposite over ==H==ypotenuse --- 餘弦值 cosine 是「鄰邊:斜邊」的比值, $\cos{\angle A} = \dfrac{Adjacent}{Hypotenuse} = \dfrac{4}{5}$ ==C==osine is ==A==djacent over ==H==ypotenuse --- 正切值 tangent 是「對邊:鄰邊」的比值, $\tan{\angle A} = \dfrac{Opposite}{Adjacent} = \dfrac{3}{4}$ ==T==angent is ==O==pposite over ==A==djacent --- 會讀 SOH CAH TOA,就能反推 sin、cos 和 tan: * 知道 SOH,得 **S**in 是 **O**pposite 除以 **H**ypotenuse * 知道 CAH,得 **C**os 是 **A**djacent 除以 **H**ypotenuse * 知道 TOA,得 **T**an 是 **O**pposite 除以 **A**djacent 如果來看剛剛的問題,要求 $\angle ABC$ 的正弦、餘弦、正切值,用書寫體記憶法無法旋轉到符合的樣子,可能要再畫一個圖了?都不用,回到對邊、鄰邊、斜邊的定義即可。  求 $\sin{\angle ABC}$ ,由 SOH,$\angle ABC$ 的對邊(*Opposite*)是 $\overline{AC} = 21$,斜邊(*Hypotenuse*)是最長的邊也是直角所對的 $\overline{AB} = 29$,21 over 29 ,所以 $\sin{\angle ABC} = \dfrac{21}{29}$ --- 求 $\cos{\angle ABC}$ ,由 CAH,$\angle ABC$ 的鄰邊(*Adjacent*)是 $\angle ABC$ 和直角 $\angle BCA$ 之間的邊 $\overline{BC} = 20$,斜邊(*Hypotenuse*)是最長的邊也是直角所對的 $\overline{AB} = 29$,20 over 29 ,所以 $\cos{\angle ABC} = \dfrac{20}{29}$ --- 求 $\tan\angle ABC$ ,由 TOA,$\angle ABC$ 的對邊(*Opposite*)是 $\overline{AC} = 21$,鄰邊(*Adjacent*)是 $\angle ABC$ 和直角 $\angle BCA$ 之間的邊 $\overline{BC} = 20$,21 over 20 ,所以 $\tan{\angle ABC} = \dfrac{21}{20}$ # 影響 要改變使用已久的分數讀法,或不再用書寫體記憶法,確實會有陣痛期。其實認識 SOH CAH TOA 的好處是這種比值的思維,在很多地方會有呼應,會慢慢看到好處的。 ## 基準量乘以比值 前面提過的「比較量:基準量」的比值是「$比較量 \div 基準量$ 或 $\dfrac{比較量}{基準量}$」,這個比值可以這樣用: :::info 基準量 $\times$ 比值 $=$ 比較量 ::: 習慣了「基準量乘以比值會得到比較量」的思考,在三角函數課題上會得到提升,例如下面一個常見的基礎問題: 已知 $\overline{AB}=12$ 、 $\angle C = 90^\circ$ 與 $\sin{\angle A} = \dfrac{3}{4}$ ,求 $\overline{BC}$ 長度。  ### 一般解法 剛學三角函數的學生都會把 $\sin{\angle A}$ 的定義列出來,然後放上已知的值,解方程式: $\sin\angle A = \dfrac{\overline{BC}}{\overline{AB}}\\ \implies \dfrac{3}{4} = \dfrac{\overline{BC}}{12}\\ \implies\overline{BC}=\dfrac{3\times 12}{4}=9$ ### 基準量解法 認識 SOH CAH TOA 後會習慣 $\sin\angle A$ 的 SOH 是==比較量對邊==除以==基準量斜邊==的比值,也就是「**對邊長是基準量斜邊長乘以正弦值**」: $\overline{BC} = \overline{AB}\times\sin{\angle A} =12 \times \dfrac{3}{4}=9$ ### 除改乘 比起除法,應該多數人對乘法會比較沒有壓力,所以這種基準量乘以比值的轉化,會讓三角函數比較親切。  上圖在原本的定義是這樣: $\left\{ \begin{array}{r} \sin{\theta}=\dfrac{a}{c} \\ \cos{\theta}=\dfrac{b}{c}\\ \tan{\theta}=\dfrac{a}{b} \end{array}\right.$ 可以調整成: $\left\{\begin{array}{l} a=c\cdot\sin{\theta}\\ b=c\cdot\cos{\theta}\\ a=b\cdot\tan{\theta} \end{array}\right.$ 在確定 sin、cos、tan 各自是以什麼為基準量得到的比值,就可以輕鬆推得比較量。 ### 物理分力 物理上蠻多運用三角函數的地方,尤其是牛頓力學的章節,例如下圖,光滑斜面與地面夾角為$\theta$,有一物重量 $W$ 公斤重,求物體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之類的問題:  決定平行與垂直運動方向的兩軸後,要將 $W$ 分解,先求出 $W$ 與垂直斜面的方向夾角也是 $\theta$。  如上圖,將 $W$ 分解成垂直斜面的 $W_1$ 與平行斜面的 $W_2$,還有斜面會施加在重物的正向力 $N$,但這不是此筆記的重點,我們要找出 $W_1$ 與 $W_2$ 的大小。  如上圖,關注在黃色的 $\triangle ABC$ ,已知 $\angle A=\theta$,且 $\overrightarrow{CB}=W_2$ * $\overline{AC}=W_1$ 與 $\overline{AB}=W$ 對 $\theta$ 來說是鄰邊 A 與斜邊 H,由 CAH 所以用餘弦 $W_1=W\cdot\cos{\theta}$ * $\overline{CB}=W_2$ 與 $\overline{AB}=W$ 對 $\theta$ 來說是對邊 O 與斜邊 H,由 SOH 所以用正弦 $W_2=W\cdot\sin{\theta}$ 很多問題是力要被分解在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上,這時原來的力通常會是三角形的斜邊,就很適合因為斜邊為基準量時,乘上對應餘弦值或正弦值,可得到比較量的鄰邊分力或是對邊分力。 ## 廣義三角函數 鈍角能不能討論三角函數呢?這就要用廣義的三角函數了,在直角坐標平面上,以 $x$ 軸正向為始邊,有向角 $\theta$ 的終邊上取一點 $P$,其坐標為 $(x,y)$,原點 $O$ 和 $P$ 的距離 $\overline{OP} = r$,則有三角函數:  $\left\{ \begin{array}{r} \sin{\theta}=\dfrac{y}{r} \\ \cos{\theta}=\dfrac{x}{r}\\ \tan{\theta}=\dfrac{y}{x} \end{array}\right.$ 雖然 SOH CAH TOA 在非銳角無法畫出直角三角形就無法使用,但其精神仍在(也是有人提出 SYR CXR TYX 的版本,但實在不好讀): * 正弦值是 y 坐標與距離 r 的比值,$\sin{\theta}=\dfrac{y}{r}$ * 餘弦值是 x 坐標與距離 r 的比值,$\cos{\theta}=\dfrac{x}{r}$ * 正切值是 y 坐標與 x 坐標的比值,$\tan{\theta}=\dfrac{y}{x}$ 同樣的也可以用基準量乘上比值,來得到比較量的想法: * 比較量 y 坐標,即基準量距離 r 乘上正弦值 $y=r\cdot\sin{\theta}$ * 比較量 x 坐標,即基準量距離 r 乘上餘弦值 $x=r\cdot\cos{\theta}$ * 比較量 y 坐標,即基準量 x 坐標乘上正切值 $y=x\cdot\tan{\theta}$ ## 正負 廣義三角函數看的是有向角終邊上點的 y 坐標與 x 坐標,所以函數值自然會有正負,很多學生在這一塊是背「才字圖」,其實熟悉定義就會很自然。 如下圖,以 sin 為例,由於距離 r 恆為正數,原本相除的定義可知 $\sin{\theta}$ 和 $y$ 同號,若 y 為正數則 sin 正弦值為正數,如果用相除的來看覺得不是那麼顯然,試著用基準量乘以比值的式子換個角度來看。  ==正弦 sin 是 y 與 r 的比值==,而基準量 r 為長度必為正值,所以==正負決定在 y==,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時,y 為正則 sin 為正;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時,y 為負則 sin 為負:  --- ==餘弦 cos 是 x 與 r 的比值==,而基準量 r 為長度必為正值,所以==正負決定在 x==,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時,x 為正則 cos 為正;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二象限或第三象限時,x 為負則 cos 為負:  --- ==正切 tan 是 y 與 x 的比值==,兩個值都有正負的可能,相除所以==正負決定在 x 和 y 同號還是異號==,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時,x 和 y 同號則 tan 為正;當有向角的終邊落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時,x 和 y 異號則 tan 為負:  --- 記定義再由投影到兩軸的垂足,從 x 與 y 坐標來判斷三角函數值的正負,其實也是很快很踏實的,比大小也是這樣看。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