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的藝評:網路藝術與線上策展研究文章列表 1.〈導論:網絡藝術的多重歷史、跨域實踐與數位肉身〉 2.〈網絡藝術起源的多重歷史〉 3.[〈網路黎明之際:疫情前的網絡藝術情景〉](https://www.embodiedinterface.com/copy-of-vuk-%C4%87osi%C4%87-%E7%B6%B2%E7%B5%A1%E8%97%9D%E8%A1%93%E7%9A%84%E8%B5%B7%E6%BA%90%E8%BF%B7%E6%80%9D) 4.[〈VUK ĆOSIĆ: 網絡藝術的起源迷思〉](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Sy1gWc6NJl) 5.〈九零年代臺灣網路藝術研究訪談:臺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6.[〈BRIAN MACKERN:從拉丁美洲看網絡藝術〉](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r1uTbqpNkl) 7.〈一九九〇年代至兩千年代初期網路策展模式的轉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可能性〉 8.〈資料庫與敘事的張力:網絡藝術的歷史方法〉 9.〈談線上與線下展覽的差異:觀眾(不)在現場的參與方式〉 10.[〈網路與身體:隔著螢幕觸碰你〉](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HkI1lWNU1x) 11. [〈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https://cloudscape.medium.com/%E7%A7%91%E6%8A%80%E8%BA%AB%E9%AB%94%E7%9A%84%E8%99%9B%E8%88%87%E5%AF%A6-%E5%BE%9E%E6%83%85%E5%8B%95-affect-%E5%88%B0%E5%BE%8C%E6%83%85%E7%B7%92-post-emotion-8d287bbe16e8) 延伸閱讀:[雲的藝評](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articlelist) ``` 【國藝會現象書寫】除了3.為國藝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之「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雲的藝評」 ``` # 導論:網絡藝術的多重歷史、資料庫美學與數位肉身 文/黃祥昀、[雲的藝評](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articlelist) 近年來國際的許多重要展覽與計畫都聚焦於網路文化與藝術實踐的關係。2020年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以網絡形式展現,串連120個地區,在各地線上線下進行。2019年英國泰德美術館,舉辦網路藝術(net.art)論壇,將英美地區的網路藝術史進行完整的爬梳。同年根莖網([Rhizome](http://rhizome.org/))[^1]也完成為期四年的「網絡藝術選集」(Net Art Anthology)計畫,此計畫將重要的網路藝術進行完整的保存與修繕,也結合實體展覽等形式,展出八零年代以降的網路藝術。而在九零年代網際網路興起之際,臺灣藝術家鄭淑麗以「網站」的形式創作與策展[^2],從線上展「派樂西王國」[^3]的開放性與無時間限制的特性,延續至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3x3x6」,她也以「網路監控」為主題的作品。作品包含以網路進行群眾參並結合連線裝置,反映出網路文化已經從單純的點擊網站、有時間差地上傳資料到網站,變成一種快速的、即時的、變動的新型政治體。 回到2024年的臺灣,不僅在歸類為狹義的「數位藝術」或「科技藝術」的場域中,出現以「網路文化」視角出發的作品,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機構對此作出回應。例如: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規劃的臺北數位藝術節、臺灣數位藝術中心近期以VR為主的展覽。在美術館的場域中,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數位方舟計和數位展覽規劃、北美館推出的開放網絡計畫涵蓋首檔線上展覽[^4],而臺北當代藝術館近年推出的多檔反思數位科技的展覽如「熱影像」[^5]等等,其中2020年當代藝術館「液態之愛與聲經絡」雙聯展[^6],作品涵蓋廣播、錄像、裝置與表演,探討在數位全球化之際,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存形式鑲嵌於不斷變化的動態網絡之中,而「網際網路」是加速這種現象的社會條件之一。而更早之前在2018年鳳甲美術館的錄像雙年展「離線瀏覽」[^7],則揭示錄像藝術的語言,已經不只有「反電影」的脈絡,還有另一種路線,那便是他們承接了「網路文化」的歷史,另一方面,新一代的藝術家本身就是「天然的」雲端世代,他們反映的是「網路文化」深深滲透進日常生活的現象。 從上述的展覽的內容,可以分析出三方面的脈絡:網路資本主義中人類與科技共存的狀態、網路控制的政治批判、網路文化如何促成資料庫的美學。透過本次現象書寫計畫「雲的藝評:網路文化與藝術實踐」,我希望能重新爬梳一九九零年代的網路/網絡藝術的歷史,思考網路文化中資料庫美學與敘事張力的影響,並以「社會學的視角」與對「歷史方法論」的思考進行分析,除了嘗試與數位物質主義、賽博女性主義、資料庫美學與後情緒社會等理論框架對話,也進行訪談與作品和展覽分析研究。 # 網路藝術史的迷思與批判 為釐清早期網路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網路藝術這個詞的定義與字源歷史,第一部分以**網路藝術史的迷思與批判**為主題,針對一個比較狹義的網絡藝術(net.art) 定義進行探究,訪談一九九零年代的早期網路藝術家、文化觀察家、藝評,包含武克·喬西奇(Vuk Ćosić)==[〈網絡藝術的起源迷思〉](https://(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Sy1gWc6NJl) )== 、布萊恩·馬克恩(Brian Mackern) ==[〈從拉丁美洲看網絡藝術〉](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r1uTbqpNkl)== 與約瑟芬·博斯馬(Josephine Bosma) ==〈網絡藝術與線上策展〉==,並爬梳歷史文獻資料嘗試寫歐洲中心以外的歷史,撰寫從後殖民賽博女性主義角度的 ==〈網絡藝術起源的多重歷史〉==、 ==[〈網路黎明之際:疫情前的網絡藝術情景〉](https://www.embodiedinterface.com/copy-of-vuk-%C4%87osi%C4%87-%E7%B6%B2%E7%B5%A1%E8%97%9D%E8%A1%93%E7%9A%84%E8%B5%B7%E6%BA%90%E8%BF%B7%E6%80%9D)== 。文章 ==〈一九九〇年代至兩千年代初期網路策展模式的轉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可能性〉== 在論述策展典範轉移的同時爬梳台灣網路藝術相關的文獻與實踐者的觀察。 # 網路藝術的資料庫美學 第二部分,以**網路藝術的資料庫美學**為主題。在討論完網路藝術的歷史之後,就進到網路藝術的定義問題,這部分會從媒介特異性(medium specificity)的概念談起,這個現代主義的美學觀,在分析網路藝術的時候特別不適用,但是還是很多文章會以網際網路這個技術或網站藝術,單一媒介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例如試著去列舉網路藝術的特點,他的媒材特殊性等等。透過書寫 ==〈網路藝術如何反對媒介特異性〉== 論證為什麼媒介特異性的概念已經不適用,並開始思考怎麼用「反敘事」與「資料庫的美學」分析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問題意識,在文章 ==〈資料庫與敘事的張力:網絡藝術的歷史方法〉==,更進一步討論藝術家與策展人如何透過網路藝術或網絡的架構、資料庫的概念,重新書寫歷史,所選擇分析的作品具有跨媒介與跨領域的特性,也包含不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媒介,卻可以屬於網路藝術的作品。 文章 ==〈談線上與線下展覽的差異:觀眾(不)在現場的參與方式〉== 分析網路藝術如何促成跨時空的社會參與和共域的藝術生產模式與跨域實踐。這些實踐中包含觀眾實體與虛擬的參與,涉及了「身體」這個概念在網路社會中的複合多樣的存在狀態,因而連結到第三部分。 # 網路與身體 第三部分,以**網路與身體**為主題。在網路藝術的討論中,我們總直覺地將「線上的-虛擬的-非真實的」三者連在一起,但其實網際網路要搭建起來的過程需要許多「實體的」物質基礎。而在理論的層次上,虛擬世界跟實體世界的區分也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互相滲透(雖然兩者的關係有不同理論有各自的立場與辯論,但截然二分的觀點在當代理論中已經大多被推翻。)除了從觀眾身體的角度 ==〈談線上與線下展覽的差異:觀眾(不)在現場的參與方式〉== ,文章 ==[〈網路與身體:隔著螢幕觸碰你〉](https://hackmd.io/@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HkI1lWNU1x)== 討論視訊時代下,藝術家如何針對身體介面創作不同的網路藝術計畫,探索由科技技術形塑的「冷親密」關係。在 ==[〈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https://cloudscape.medium.com/%E7%A7%91%E6%8A%80%E8%BA%AB%E9%AB%94%E7%9A%84%E8%99%9B%E8%88%87%E5%AF%A6-%E5%BE%9E%E6%83%85%E5%8B%95-affect-%E5%88%B0%E5%BE%8C%E6%83%85%E7%B7%92-post-emotion-8d287bbe16e8)== 中,探討在虛擬與實際表演的差異,並提問線上表演是否能呈現「現場性」?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存在於網路藝術中的身體以及它所帶來的情動與情緒呢?這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延伸至筆者於北美館所策劃的展覽[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https://hackmd.io/@counter-archive/entry/) [^8],委託表演藝術家與行為藝術家以「身體」當作媒材去創作網路藝術的數位肉身,以這種設定作為一種對父權、殖民與科技霸權的抵抗策略。 [^1]: 根莖網網站連結: [http://rhizome.org/](http://rhizome.org/) [^2]: 1998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委託鄭淑麗推動「Brandon」(網址:[brandon.guggenheim.org](http://brandon.guggenheim.org))協作網站計畫,運用文字、影像動畫、聊天室紀錄、彈出視窗和其他1990年代流行的網路工具,述說跨性別者Brandon Teena遭強暴甚至殺害的生命故事。 [^3]: 派樂西王國線上展連結: [https://mauvaiscontact.info/kop/html/index.html](https://mauvaiscontact.info/kop/html/index.html),2020由Rhizome所策劃的新版:[https://piragene.rhizome.org/](https://piragene.rhizome.org/) [^4]: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連結: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66 計畫分為線上展「卷積」與四組「共域」。線上展由納迪姆.薩曼(Nadim Samman)與蘇珀琪策劃,展覽連結:https://tfam-netopen.xyz/en/home/。 「共域」計畫的四組策劃者分別是,鄭文琦+吳其育 、眾聲道 Volume DAO 、在地實驗、黃祥昀。 [^5]: 由陳韋綸(Chen Wei-Lun)策劃。 [^6]: 液態之愛由鄭慧華策劃、聲經絡由羅悅全 、達鴦・雅洛拉、袁志偉、區秀詒策劃。 [^7]: 由許家維與許峰瑞策劃。 [^8]: 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 線上展區連結:[https://hackmd.io/@counter-archive/entry/](https://hackmd.io/@counter-archive/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