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溫圖 ## 基本線 - 等壓線:橫向綠色實線,間距為對數值 - 等溫線:左下右上棕色<font color="#f00">實線</font> - 飽和混合比線:左下右上綠色<font color="#f00">虛線</font> - 相當於等水量線,也就是氣塊無凝結(水氣不變)時的移動路徑 - 混合比:水氣(g)/乾空氣(kg)→為露點與氣壓的函數 - 由<font color="#f00">露點</font>求出 - 氣壓與露點交點,內插求得該點的飽和混合比值即為混合比 - 飽和混合比:一定溫度下,單位質量乾空氣所占空間中能含有的最大水氣量比值→為溫度與氣壓的函數 - 由<font color="#f00">氣溫</font>求出 - 即混合比為實際水氣量,飽和混合比為飽和水氣量 - 氣壓與大氣溫度交點,內插求得該點的飽和混合比值即為飽和混合比 - 乾絕熱線:右下左上棕色下彎實線 - 濕絕熱線:右下左上綠色上彎實線 ![](https://i.imgur.com/V2FiqWe.jpg) ## 由斜溫圖求物理常數 - 濕度 - 相對濕度:$混合比\over 飽和混合比$ - 比濕:水氣(g)/乾空氣+水氣(kg),無法直接從斜溫圖上求得,但數值與混合比接近,地面附近可通用 - 水氣壓:未飽和空氣塊所含水氣在大氣總壓力中所佔的比重大小 - 為氣壓與混合比的函數(乾空氣中的水氣壓/總壓) - 由氣壓與露點交點沿**等溫線**與<font color=#f00>622hPa</font>相交,此交點的飽和混合比值即為水氣壓。 - 飽和水氣壓: - 由氣壓與<font color=#f00>溫度</font>交點沿等溫線與622hPa相交,此交點的飽和混合比值即為飽和水氣壓。 - 溫度 - **位溫**:大氣或海洋中任一氣(水)團由絕熱狀態移動至標準面時的溫度,大氣為1000hPa,海洋為海表面。 位溫用來比較不同高度空氣塊的溫度高低,藉此判斷氣塊所處環境大氣的穩定度狀態。 →上方空氣因具有的能量(位能與顯熱)多,故上方位溫應較高,若氣塊位溫較下方空氣高則空氣塊將上移,因此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 - Poison方程式:$\theta=T($$P~o~\over P$)$^{R\over Cp}$ - 將P~o~=1000hPa、$R\over Cp$=0.286代入得位溫方程式: $\theta=T($$1000\over P$)$^{0.286}$ - 濕球溫度: - 定量空氣在**等壓**過程中借水氣蒸發冷卻使空氣溫度降低,並達飽和的溫度 - 藉由乾溼球溫度差可以了解環境大氣的濕度 - 由LCL沿**濕絕熱線**至原等壓面所具有的溫度即濕球溫度 也就是將空氣沿乾絕熱線上升至飽和高度,再循濕絕熱線下降至原高度時的溫度 - 濕球位溫:濕球溫度沿著**濕絕熱線**至1000hPa標準氣壓面時所具有的溫度 - 相當溫度: - 空氣塊沿乾絕熱飽和,再沿濕絕熱上升至<font color=#f00>水氣完全凝結</font>,接著沿乾絕熱下降至原高度之溫度 - 即空氣塊中所含水氣完全凝結並離開空氣塊的溫度 - 由LCL沿**濕絕熱線**至與乾絕熱線平行為止(即轉為乾空氣),再沿乾絕熱線回到原等壓力面所具有的溫度 - 相當位溫: - 空氣塊中所含水氣完全凝結,且所有的水氣釋放的潛熱均用來加熱空氣塊,此時具有的位溫即為相當位溫 - 由相當溫度沿乾絕熱線至1000hPa所具有的溫度 - 虛溫:等壓條件下,乾空氣**具有濕空氣密度**時的溫度為虛溫 - 虛溫代表濕空氣溫度 - 由於濕空氣分子量會隨環境水氣量改變,不易計算氣體常數,故利用虛溫替代濕空氣溫度。 - 常直接利用實際觀測溫度來替代虛溫 - Tv=T+$W\over 6$ - 凝結高度 - **舉升凝結面**(LCL) - 空氣塊自地面受<font color=#f00>外力舉升</font>(例如鋒面、地形影響),並沿乾絕熱線上升至凝結的高度 - 為動力作用所導致的凝結面 - 常為層狀雲雲底所在位置 - 求法為 1.由氣壓與露點之交點沿飽和混合比線上升 →高度上升達飽和所需水量下降 2.由氣壓與溫度之交點沿乾絕熱線上升 →空氣塊向上移動不與外界有熱量交換 3.前兩者交點即為舉升凝結面 - 對流凝結面(CCL) - 當地球表面受太陽輻射加熱,空氣因此產生上升運動至凝結的高度 - 為<font color=#f00>熱力作用</font>所導致的凝結面 - 常為積狀雲雲底所在位置 - 求法:由露點與與1000hPa交點沿飽和混合比線至與探空溫度曲線相交高度 - 對流溫度:CCL沿乾絕熱線向下至地面氣壓時所具有的溫度 - **自由對流面**(LFC) - 當空氣隨乾絕熱舉升達飽和,且在**濕絕熱**過程中比周圍環境暖時的高度 - 因空氣浮力較大,故空氣塊可自由上升 - 此對流面不一定會出現 - 求法:由LCL沿濕絕熱線上升,與探空溫度曲線相交高度 - 混合凝結面(MCL) - 若近地面有風擾動使氣層完全混合,其發生飽和的最低高度 - 求法:平均之後的飽和混合比線與**平均乾絕熱線**相交 - 平衡面(EL) - 當溫度原本較環境高的上升空氣塊,再度與周圍環境溫度相等的高度 - 此時若空氣塊繼續上升,空氣塊溫度將低於大氣,此高度可視為山側迎風面雲層的雲頂高度 - 求法:探空溫度曲線與對流凝結面的飽和絕熱線,兩者相交 - 正能區(Positive area, PA) - 不需要額外能量即可讓空氣上升 - 空氣塊溫度大於四周環境溫度 - 濕絕熱線與探空溫度曲線所夾面積即為正能區 - 也代表大氣潛藏的不穩定程度 - 求法1:因舉升作用而成者,由LCL沿濕絕熱與探空曲線相交為止的面積 - 求法2:因加熱作用而成者,由LFC沿濕絕熱線與探空曲線相交為止的面積 - 負能區(Negative area, NA) - 空氣塊無論上升或下降均需仰賴外界環境能量輸入 - 負能區面積大小代表外力須對上升空氣做的功 - 負面積越大表示環境大氣越不易產生雲雨 - 求法1: - 參考資料 - 考古題 1.110南一中教甄問答題 2. ###### tags: `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