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台北城 ###### tags: `note` `class` `idea` > [time=Fri, Mar 3, 2023 9:25 AM] > [name=icedpoker] > [1/6號筆記](https://hackmd.io/5fTm_IpRRTOQtOB1S7IXxw) > [color=#6352b7] :::success 目的:利用CHATGPT,做出一個或多個機器人,用來建構一個清代後期台北城的元宇宙 ::: :::danger CHATGPT問題點: * 同個時間段只能接受一段資料。接受另外一段之後無法再讀取上一段的資料。 * 給予一段資料之後能回答的字數大約是一千字,其中包括資料的大小。但在給予第二段資料之後則可以繼續回答該資料的問題,但不能回答上一段資料的問題。 * 如果一開始的提示問答沒有完全按照嘗試出來的格式進行,則CHATGPT有可能說出不同的回答,並在後面的對答裏說出一些不是根據資料的話,或是超出範圍的話。   * 問題超出資料範圍的時候有可能說出毫無根據的話,或者會說:「原因並未在文章中明確說明」。  ::: ## 時間 ### 歷史 * 清朝在台北最晚興建的城池。 * 遠因: * 隨著**渡台禁令**的鬆弛,人民來到臺灣定居,其中大量自福建來的人定居在淡水河旁的**艋舺**,使其漸漸興盛。後來發生的頂下郊拚讓泉州後代去到了**大稻埕**,使其中的腹地漸漸成形。再後,因為牡丹社事件光緒元年沈葆楨奏摺被批准,台北府成立。[^first] * 建城過程: * 1878年,知府林達泉探勘臺北盆地一帶,決定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建立臺北城。 * 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和福建巡撫岑毓英積極籌款興建臺北府城。1882年3月13日,城牆正式動工。但是,由於陳星聚和劉璈之間的分歧,**城牆走向改變,導致築城工程進度落後**。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臺時,城牆仍未完工。在中法戰爭壓力下,臺北府城於**1885年完工**。 * 在1882年至1884年期間建立臺北城時,知府陳星聚最初規劃了南北、東西向的棋盤格局。但是,臺灣兵備道劉璈改變了城廓的走向,使它東旋了16度。這改變了城門的位置,並打亂了原本的街道佈局。 * 在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劉銘傳**積極發展臺北城,並在城內設置了**現代化公共設施**,如郵政、電報、衛生、飲水和照明等。此外,劉銘傳還推動了臺北城的城市規劃,在城內設置了公園和樹木,並改善了城市交通。 [^first]:[台北城-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BA%E5%8C%97%E5%9F%8E) #### 年表 1879年研議規劃台北城,1882年動工後1884年完工,1904年因為進入日治時代遭拆除。 ### 台灣通史中的臺北城 臺北府城附郭淡水: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建府治,擇地於大佳臘堡。四年,知府陳星聚謀於紳士,捐款二十餘萬兩,以五年正月起工,八年告竣。壘石為之,周一千五百有六丈,池略大之。闢五門:東曰照正,西曰寶成,南曰麗正,北曰承恩,小南曰重熙,而東、北兩門又築一郭,題曰「巖疆鎖鑰」。既成,聚者漸多,其後復建巡撫衙門,遂為省會。[^second] [^second]:[連橫台灣通史《卷十六》](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19534) ## 空間 ### 城市建築 * 城門:五座城門分別為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後來西門寶成門被拆除,只剩下四座,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 登瀛書院 登瀛書院是昔日位於今臺灣臺北市的一間書院,在臺灣日治時期改名為「淡水館」,先後為官員俱樂部、市民仕紳集會所與私立臺灣文庫使用,最後在1906年8月16日被拆毀。[^book] [^book]:[登瀛書院](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BB%E7%80%9B%E6%9B%B8%E9%99%A2_(%E8%87%BA%E5%8C%97%E5%B8%82)) ### 明道書院 ### 地理位置 * 台灣位於大稻埕與艋舺之間的城墎,面積一點四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十二大城。城牆內的位置被稱為「城內」,為**臺北三市街**之一。 ### 行政規劃 在清代,臺灣各城不屬於任何堡里。日人於乙未戰爭佔領臺灣之後,除臺南城外,將其餘各城一律編定為街庄層級,併入鄰近堡里。此時臺北城隸屬大加蚋堡,為其下轄的「臺北城內」街庄,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等街庄合稱「臺北三市街」。 於日本大正9年(1920年)10月地方制度改正之時,臺北城內改制為大字,屬臺北州臺北市。大正11年(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臺北市區被劃分為64個「町」,其中文武町、書院町、乃木町、榮町、大和町、京町、本町、表町、明石町,均包含原臺北城內的範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於民國35年(1946年)合併上述之町和北門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旭町、末廣町、壽町、築地町、濱町等地,一同編為城中區。民國79年(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劃改訂,原有之城中區與古亭區合併成中正區至今。[^first] ### 社會組織與空間型態 艋舺與大稻埕這兩個市街相爭要將臺北城建造在自己的區域,最好的解決方法建設於兩個市街之間的土地,不僅能夠維持兩地的繁榮景象,並且便於連接其他河港聚落。 臺北城也以城門管控相關人員進出,維護政府官員和城內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艋舺與大稻埕的廟宇在聚落的發展上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其空間軸線的特性與臺北城不同。 ### 規模大小 城高:一丈五尺 城寬(頂部馬道):一丈二尺 南北:約1.3Km 東西:約1Km 面積:約1.4K㎡ 周圍:1506丈 ### 風水 台北城的規劃經過三位主事者:福建巡撫岑毓英、**臺北知府陳星聚**和臺灣兵備道劉璈。他們根據風水學的理論來規劃城市的方位和建設。最初,岑毓英認為整個城市應該朝向正北,並且使城內的官署建設朝西建造。但在建造過程中,劉璈的風水觀不同,認為正北面向「後無祖山可依,一路空虛,相書屬凶」,因此改變了城牆的方向,使其北面朝向大屯山和七星山。但是城內的建設仍然保留原有的方向,因此台北城的街道和城牆方向不同。 https://www.visionunion.com.tw/post/taipeicity ## 人物 ### 辜顯榮 辜顯榮(1866年2月2日-1937年12月9日),字耀星,清治臺灣彰化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人。 自台灣日治時期經商漸露頭角,以**乙未割臺時以臺北士紳名義接應日本軍進入臺北城**而知名。 協助日軍能久親王剿殺抗日台灣人民有功,受日方賜予敘勳六等、授「單光旭日章」。後任台灣公益會會長、日本貴族院議員,贈從五位。[^third] [^third]:[辜顯榮-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E%9C%E9%A1%AF%E6%A6%AE) ### 其他人物 台北知府林達泉在選址上表現巧妙,他把城市設置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既可以連絡兩個地方,也可以向兩個地方的士紳籌款建造城市。仕紳捐助包括**板橋林維源、艋舺白其祥、士林潘成清、大龍峒王廷理、大稻埕陳霞林、王玉華、葉逢春、李清琳、陳鴻儀、潘慶清、王天賜、廖春魁、林夢岩、陳受益**等人,他們全部捐出了銀兩,助于建城。最終順利募集到了三十萬兩白銀,以建造城市。 ### 文獻查詢 * 傀儡花[^flower] * 周成過台灣[^taiwan] * 連橫台灣通史 * 國立台灣圖書館查詢 * 大租調查報告書[^forth] * 台北城相關資料[^SSS] * 臺灣學術經典[^ZZZ] [^SSS]:[台北城相關資料](https://p.udpweb.com/q/%E8%87%BA%E5%8C%97%E5%9F%8E?sort=relevant) [^forth]:[大租調查報告書](https://p.udpweb.com/tqs/i/volno/%E6%B8%85%E4%BB%A3%E8%87%BA%E7%81%A3%E5%A4%A7%E7%A7%9F%E8%AA%BF%E6%9F%A5%E6%9B%B8) [^flower]:[傀儡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80%E5%84%A1%E8%8A%B1) [^taiwan]:[周成過臺灣-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1%A8%E6%88%90%E9%81%8E%E5%8F%B0%E7%81%A3) [^ZZZ]:[台灣學術經典](https://p.udpweb.com/) ## 參考文獻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