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分析室] BD、Sales、Marketing 差在哪 > 整理者 : Wen --- ## 1. BD、Sales、Marketing 大致上的分類 ![](https://i.imgur.com/zfFIK96.png) ==**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務開發、事業拓展**== 正如字面上意思,BD所要做的是**在草創的公司或是要協助公司前進新興市場時的「開發」與「拓展」**。 這表示需要從0開始,在未知中探索可能性,並有效找尋到可以發展的機會。過程中無法保證轉換成交易營收的時間點為何,因此,正規的BD是無法被每個月的KPI追殺。 BD所著重的是以戰略思維尋求長期合作關係,因此對於職場各面向也須有一定了解。通常新鮮人比較無法擔綱此角色,除非是學生創業。若從其他職務轉職成BD,是相當有發展機會,例如工程師轉職成BD去開發工程相關客戶,過去背景就能有效被利用。 ==**Sales : 業務**== 業務在**已被開發的成功領域下,持續接觸並開發客戶並促使訂單成交**。跟BD的未知市場比較不同的是,業務面對的市場是被驗證過一定有需求,所以能夠用該產品、同一模式去轉換成營收。例如:此廣告技術已確定在零售業有利可圖,因此業務就會在零售業持續找尋更多買單客戶。 分工明確的公司體制,業務通常接到訂單後,就交由Account Manager(客戶經理)或是業務助理負責處理後續以及維護客戶關係。 業務是個很好的職涯歷練,從中接觸更多人,掌握更多人脈以及產業知識。若以新鮮人來說B2C的業務是可以嘗試,而B2B仍需要有高度產業知識才能勝任。 ==**Marketing:行銷**== **行銷是擬定策略後運用不同工具以及管道闡述產品訴求,進而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交易轉換率。** 若以簡單兩大分別,可區分 * **Brand Marketing(品牌行銷)**: 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為主,操作手法有Partnership(異業合作)、Event&Campaign(舉辦線上或線下品牌活動)、Affiliate Marketing(聯盟行銷,找網紅、部落客、媒體合作)等 * **Performance Marketing(績效行銷)**:以目標績效為導向,操作手法有Content Marketing(以內容文案吸睛轉換率)、Paid Marketing(以廣告為主刺激轉換率)、CRM(會員管理,吸引回購率)等 行銷入門門檻適合所有人,但從中要做精深或是寬廣,便會影響未來職涯,若只專注在廣告投手或是社群小編,往上攀伸機會便較小。 --- ## 2. 工作內容深入剖析 以公司營業類別做深度剖析,也從中看出公司營收來源為何,職務所被看重的程度也有些微差別。 ![](https://i.imgur.com/lrUuFd9.png) ==**B2B公司**==:由於業界的客戶知識相對來得高,因此BD、業務的年資經驗要有,才能走在B2B江湖上。 例如:公司產品為晶圓、或是大數據技術,面對客戶都是在商言商,對自家與他家的產品都要非常了解,不然閉門羹會吃不完。 以訂單為公司營收重要命脈,因此BD、業務是被公司相當看重,其獎金也是豐厚,薪資結構偏向低底薪、高獎金。相對Marketing在裡頭發揮空間較小。 ==**B2C公司**==:主要盈利來源為消費者的購買,因此業務與行銷的角色看重程度較相同。B2C的行銷,由於面向是大眾消費者,其操作手法相對靈活且有彈性,但事情複雜層面也較多,並以績效為主要產出考量。 又大致區分出兩種 * **垂直品牌商** : BD與業務就相對沒那麼大區分,面對市場就是廣大消費者,從中找到高度潛在客戶便是主要任務,因此薪資結構偏向一般底薪、獎金抽成%數較少。 * **品牌平台商** : BD主要是談Partnership異業合作為主,向其他企業激盪出品牌企劃,進而吸收更多用戶轉換。以Acqusition為主,必要時會被要求數字。其業務以增加更多供應商,如Shopee便找更多商城加入、Honestbee找更多餐廳合作。 --- ## 3. 個人特質 V.S. 未來職涯發展 ==**BD性格:arrow_right:經常跳脫舒適圈、待人真誠不油條、擁有廣闊世界觀與知識、對事物有不受限的追求**== 發展道路: a. 一路幫不同新興公司拓展新市場 b. 在大集團公司開發新事業部門 c. 成為公司核心高層的幕僚 d. 在新創公司擔任策略長 e. 加入企業投資暨併購負責團隊 ==**Sales業務性格:arrow_right:對人敏銳,能夠發現心理需求、身段柔軟善於溝通、強烈的目標導向**== 發展道路: a. 往上攀升成為業務總監 b. 成為Top Sales c. 有人脈、金錢參與許多企業投資 ==**Marketing行銷性格**:arrow_right:勇於接受新事物、數字與文字敏銳、有傳道佈教的熱情、創意想法== 發展道路: a. 往上攀升成為行銷總監 b. 持續專研該領域,如小編、廣告投手 c. 在大集團公司負責不同產品部門 d. 在新創公司擔任行銷長或營運長 上述3個職位在個人職涯不同階段,都是有可能互相轉換的。如: 20歲初,想累積人脈與眼界,當業務 20歲後半,想稍尋求穩定生活,做行銷 30歲中後,有各方經驗做策略,轉BD ___ ## 4. 細談Sales & Marketing ### (一) Sales與Marketing的公司定位 :pushpin: 撇除BD的角色,兩者簡單概念是 * Sales就是站在**公司**的立場把東西賣給**消費者** * Marketing就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把東西賣給**消費者** :pushpin: 實際案例來看 * Sales : **把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當下有購買的機會**。 例如把產品陳列在家樂福、鋪貨到Amazon、上架到App Store或在Momo購物台讓主持人有機會聲嘶力竭的叫賣…等。不管是什麼樣的通路,只要讓消費者能夠access並且花錢把東西帶回家,就是Sales最主要的工作。 對於一個公司而言,Sales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安排銷貨的管道,儘可能的把貨銷光增加公司收入。 ~~(當然,Sales有其他衍伸職責例如pricing strategy、和Marketing部門討論通路上架步調、和生產端規劃量產安排避免庫存囤積…等,就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中了)~~ * Marketing : **就是持續地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價值,讓消費者認知到你的產品與眾不同,在眾多競品中願意優先甚至是花更多錢購買你的產品**。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iPhone了,賣得比所有Android手機貴得多,但是很多人還是心甘情願地買單。對於公司而言,Marketing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使消費者支付更高的溢價來購買自家的產品,讓公司有更健康的利潤持續經營。 ~~(更細部來說,Marketing含括了產品定位、product marketing、PR、channel marketing…等,不過如同以上,這些也不在這篇的討論範圍裡)。~~ ==**我們具體來看下圖**== ![](https://i.imgur.com/NvCEPDF.png) Awareness、Interest、Preference、Retention的階段歸到Marketing範疇。因為就是一直反覆的讓消費者認識到自己的產品,並且認同品牌價值的過程。(Retention在B2C的領域裡牽涉到社群經營等職責) ~~另一方面,在B2B的領域裡,Conversion過後會有密切的account management/support,具體執行起來會較偏向Sales的範疇,不過這些不在這篇的討論範圍裡~~ Conversion就是當下給人一個刺激讓他們真的購入產品,例如 : 有現貨可以購買(相當於前面提到的通路鋪貨),或者是降價、促銷產生的刺激,這些都較偏向Sales的範疇。 ### (二) 對Sales的迷思 乍看之下,一般人都會錯覺的以為Marketing比Sales更為吃重,畢竟幾乎整個funnel裡都被歸納到Marketing的領域,但是實際上Sales工作並不輕鬆。除了和Marketing部門之間的資訊互換之外(例如選擇適合的通路、設定合理的價格、評估適當的出貨量…等),很多時候Sales其實極度吃重人脈,而拓展、經營人脈是一個極度花費時間精力的工作。 **除了有本事在市場需求旺盛時迅速的把貨鋪出去之外(否則非常容易錯過時機熱點會造成大量庫存),Sales也得能夠和通路打好關係壓低給出去的利潤,更得在市場低迷產品開始滯銷的狀況下快速銷貨,否則大量的庫存對公司來說是個極大的負擔。** 大多數的創業公司,尤其是在第一代產品時,一定會遇到量產延遲的狀況,通常一延誤就是以季甚至是以半年為單位,造成需求旺盛時出貨不足、需求疲乏時庫存過多。庫存過多時,Sales就必須用到自己的人脈,在“非正式”管道批量銷貨。所謂非正式管道就是在不影響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能夠大量出貨的管道。什麼意思? 試想你和十個通路商合作,各個通路一定都會在零售價以及供貨價上追求最優惠價格(畢竟價格有競爭力,貨才銷得動),要是其中一個渠道賣得價格特別低,其他渠道也會殺過來要求比照辦理。通常和數個通路合作的公司在市場上價格掌控上非常不容易,如果統一所有渠道一起降價,也容易送給市場一個錯誤訊息:這個產品已經不值得以前的價格,品牌已經不值錢了。 在產品已經不受到市場青睞、庫存過多的情況下,Sales就必須要有各式各樣管道消化。 例如 : 有個內線在某大公司願意一次性批量購買產品當作尾牙禮品,或者是當作推銷自家產品時的附加贈品,又或者在不同的二線渠道在不被市場發覺的情況下迅速清光庫存。好的Sales一直都會有這些熟門熟路的管道,而這些管道可不是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就有,而是日復一日、天南地北的到處串門子換來。而一般換了產業後,許多人脈會變得沒有價值,所以一般來說從事Sales的人會儘可能的待在相近領域的產業,因為人脈會是一個最最重要的資產。 ![](https://i.imgur.com/XIENiy2.jpg) ### (三) Sales和Marketing容易發生衝突 **Sales和Marketing部門平常是很容易打架的**,**最常見的是Marketing推出新產品時,Sales端的鋪貨還未來得及跟上造成市場上的熱度空轉**,這種狀況常見於彼此協作不順的環境裡。在創業環境裡也會有另外一種的衝突:公司剛成立時,Sales和Marketing部門都是以賣出產品為目標,所以Marketing 部門會配合著Sales部門去做宣傳、製作銷售材料、協助尋找客源等,兩部門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彼此融合。之後公司穩定了,高層會開始注重品牌、社群經營、產品形象包裝等“長遠”、“提高自身價值”的任務。Marketing部門的目標”提高了一個檔次“,但Sales目標依舊還是以銷貨為主,衝突就自然容易發生。 另外,**考核標準的不同也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之一**。對於Marketing部門,保持健康的margin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畢竟已經向消費者灌輸了額外的價值,使消費者願意支付高額的溢價購買自身產品),所以Marketing部門不會輕易的同意下調價格;但是對於Sales而言,低價會更有效地去推動銷售達到自己的KPI,所以對於沒有降價的彈性空間會非常反彈。結果就是Marketing部門常覺得Sales部門銷售不力,沒有本事按照零售價去賣給市場,又花太多時間在建立少數渠道,寶貴時間浪費鋪貨跟不上市場熱度;而Sales部門會抱怨行銷部門想法飄渺又不食人間煙火,只會重複目標鎖定客群等屁話(什麼叫做鎖定25~35歲有兩個幼齡孩童的年輕媽媽?能吃嗎?),並且看不慣Marketing部門花錢如流水卻又沒有一個具體的考核。 例如 : 一個能量補給棒,Marketing部門想到的是針對20~30歲的年輕通勤上班族,所以會針對他們去做宣傳片推廣、想包裝、想標語,並且在推廣產品時並不講求立即的轉化;相反的,Sales部門必須透過7–11、全家、甚至是連鎖健身房去接觸到這些族群,但是有時上架過程就會耗時數個月,並且還有許多眉角讓推展不順,衝突就會產生了。 ![](https://i.imgur.com/SyAzYNT.jpg) 講得比較戲謔點,Marketing就像個冰冰冷冷高知識份子,有著強大的分析能力,數據導向,並且project by project的模式在過日子。同時Marketing著眼於未來,因為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持續的為公司建立往後的競爭優勢;而Sales人員就像個熱情爆發的獅子座,他們的戰場不在電腦前,且習慣於被拒絕或冷眼對待,只重視當下這個產品是否會讓消費者立即願意掏錢買單,只關心眼前這單生意能否成交。 ## 5. 你真的做BD,還是頭銜比較好聽的Sales ── 資深策略分析師告訴你 在各種新頭銜之中,BD愈來愈常見。但其中有些人掛著BD的頭銜,工作內容其實和銷售沒兩樣 ── 也許是因為「銷售(Sales)」這個職稱不夠酷,在台灣甚至有點負面的印象,所以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換成意涵不明的「BD,商業開發」感覺會比較好。 以真正內行的角度來說,「商業開發」到底是什麼,和「銷售」有什麼不一樣? ### (一) 客戶睡前想什麼,你知道嗎? 羅荷傑(Roger)目前在一間大型跨國網路公司擔任亞太區資深策略分析師;他的前一分工作在美商APT(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擔任BD,並負責大中華市場拓展前後為期兩年。 他還記得在爭取這個工作的時候,最後一輪面試,美國的資深總監問 :**你知道我們的潛在客戶,也就是在中國的大型零售業高階主管們,他們每天無時無刻在想的商業問題是什麼嗎?** 這個問題,在後來兩年之間,成為羅荷傑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的問題。 ![](https://i.imgur.com/JgUxTLt.png) APT這間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以**數據分析軟體輔佐顧問諮詢服務**,提供財星五百大企業專業的商業發展策略分析。客戶遍布銀行業、餐飲業、科技業、保險業、零售業等等。羅荷傑舉了個例子告訴我APT的服務內涵: 在一間有存貨成本壓力的零售量販店,要優先促銷哪些商品?要如何折扣最有效,是一件八折,或是兩件75折?APT能透過實驗學習法的分析提供高階主管,或策略專案負責人即時而具體的數據來做決策,而不必依賴經驗與直覺。 APT是間美國公司,在美國已經擁有相對穩定與具規模的業務,在2008年決定將事業觸角延伸到中國與亞太地區,這個正從世界工廠轉身成世界市場的巨大經濟體。而當時中國並沒有這類的公司,中國企業還不知道有這樣的軟體、服務,不知道這類的工具有什麼用、怎麼用,也沒人聽過APT這間公司。在2012年加入公司後,羅荷傑擔任公司大中華區的第一位負責商業開發(BD)的全職員工。 ![](https://i.imgur.com/ZpUG5D3.png) 羅荷傑這樣描述BD的工作: 「==**從無到有,或是從初創到規模化**==」── 讓APT在中國從沒有客戶到有客戶,讓中國市場對APT(以及所提供的商品)從陌生到接受。 「APT 的主要客戶是零售業與消費者導向公司,零售業又依規模和定位分為量販、超市、便利店。如果 APT 已經有 50 個量販店客戶,要在同一個領域增加 50 個客戶,它需要的是一般的業務。但他如果是從美國拓展到中國,從量販店跨足到超市,甚至從零售跨到其他產業(例如銀行),或是從一個銀行產業客戶拓展到五十家……這些營運目標,需要的不只是銷售人員,而是商業開發。」 而掛「銷售人員(Sales)」和「商業開發(BD)」頭銜,意味著不同責任範疇、能力特質,以及工作型態。 ### (二) 羅荷傑 :「BD一個打三個」 銷售(Sales)面對的是相對成熟的市場——你的客戶知道這個公司,知道這類產品/服務的功能,知道他們有所需求,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價格、品質、不同品牌之間的功能差異。銷售要做的是說服客戶:當你們要買,請和我們買,別和競爭對手買。而公司對業務常有明確的業績要求,可能以季為單位,甚至以月、以周為單位,常常也有業績獎金,鼓勵銷售「賣愈多愈好」。 但是商業開發(BD)面對的是未開發的市場或產業——你的客戶不知道這間公司,不知道這類產品/服務是做什麼用的,不知道他們對這個功能有所需求,甚至你本身也不完全確定哪些人才是最合適的客戶——羅荷傑的工作,正是要在這個情況下,說服客戶能採用其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他要幫公司分析市場的需求,找出最該優先接觸的客戶,他要教育市場與說服客戶他們需要這類產品,而且甚至需要挖崛了解客戶的需求,與顧問和產品團隊討論如何能調整產品和服務使其能更在地化。 在羅荷傑的經驗之中,BD這個職務涵蓋一般企業中三個職務的範圍。他在紙上寫下了一個這樣的式子,總結他的工作內容: #### ==BD = Sales + Marketing + PR== * BD要負責公關 (PR),建立這個公司的品牌,讓市場知道它的存在,而且帶有正面的印象。例如,在羅荷傑的規劃下,APT 贊助中國零售行業高峰會,並取得機會在高峰會中登台分享,一次讓所有中國大型零售公司了解 APT 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一網打盡這個業界的重要企業。 * BD要負責行銷 (Marketing),找尋合適的顧客,教育市場,並且讓顧客知道產品和服務的相關訊息。例如,羅荷傑要分析中國零售產業的整體經營狀態,要找出他們的經營困難和痛點,要分析各家企業的財務年報,針對每一個潛在客戶逐一思考:他們目前得經營狀況如何,我如何說服他們採用我們公司的服務?哪些 APT 在美國的經驗個案可以派上用場?中國哪些實況不同需要轉化? * BD要負責銷售(Sales),實際接觸顧客,溝通說服,甚至讓交易實際發生。羅荷傑強調,BD 不能只是空說策略,一定不能怕「把手弄髒」——去做那些辛苦、零碎、受挫折的事情。當他列出了可能的客戶,做好研究,定好接觸的方案後,他要一家一家打電話(cold call)或寫 email 給高層的祕書,爭取機會和他們見面溝通說明。 因為BD面對的就是一個沒有前例可遵循、沒有基礎可依賴的情境,談案子的門檻極高,耗大量時間心神,而成功率通常極低。以羅荷傑的經驗來說,從開始接觸客戶,到第一次見到高層並有機會簡報,通常需要兩個月到半年;談個一年多,在最順利的情況下,客戶也許願意做個試驗性的專案。正式談下一個客戶,花四年、見面開會超過十幾次,也很正常——因為是新型態的嘗試,客戶當然會很慎重。 ### (三) BD V.S. 時間管理效率 BD是高難度、高複雜度的工作,而且高強度地磨練商業技能。有BD的經驗,基本上有能力和資格成為一個事業體的主管。 如果要爭取BD的職位,或是為這樣的工作打底、培養優勢,又應該怎麼做?羅荷傑提供了一些建議。 首先,**對學生來說,可以多參加社團,多接觸各種不一樣的人,多處理和人相關的事,從中學習與成長**——如何讓別人相信自己,如何和陌生人快速熟絡。也可以多實習,了解工作的樣子,在團隊中擔任各種角色,擁有多種工作能力。你可能會攬很多事,讓自己很忙——這樣是好的,依羅荷傑的經驗,==**在大學階段積極參加社團/實習的人,比起沒這類經驗的人,運用時間能力是10倍的差距**。== 而對已經在工作的人來說,**為BD性質的工作打底,最好要多讀書、多讀商業資訊文章,常常不同業界的人聊,多學習多了解和自己領域不一樣的業界**。要做BD的工作,很重要的是你要能構想別人需要的是什麼,而別人需要的事情,和他的業界生態、面對的競爭、挑戰、新契機,或新危機都有關係,你愈能準確地估量,你愈可能做好BD這個職位。 *** **參考資料** https://reurl.cc/z8YLK7 https://reurl.cc/5l1Qb6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921/15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