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V2 要做錢多辛苦的工作還是錢少輕鬆的工作 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 要回答其實很難 因為在社會上錢多的工作 除了運氣好 那種可以達成**領的多多做起來感覺還ok**這種條件的工作 其實很少 更甚者為了做那份工作 還可能會造成精神上或身體上的傷害 那麼 錢多的工作好像很辛苦 那做錢少少的工作呢? 其實 錢少的工作也不見得就真的就一定會比較輕鬆🤣 (這情境有點像宮廷劇中,失寵的妃子不是就失寵而已那麼簡單, 連太監都變得可以去刁難她,並不是被降階而已) 因此在代價上的取捨並沒那麼容易 (所以就說這問題很難回答嘛XD) 但由於投資指數的人 時間還是比別人多 所以我可以試著來分析 可以怎麼樣選擇 (至少給讀者多元的思考方向,做利益和代價上的考量) 註: 我所講的經驗很少有人能告訴你 ### 經驗不夠多的人無法告訴你 ### 沒實際體驗無法告訴你 ### 網路一些亂七八糟對各種職場狀況沒什麼實際瞭解的人更無法告訴你 GGIC今天要來破除幾個迷思 並講一些些個人心得 ### 1.不要以為錢少的工作就一定輕鬆 這一點我發現是很多想Fire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認為現在的工作很累 薪資6萬多 然後單身 資產的目標很快就累積到了 所以想說就換成住家附近3萬多的工作 應該可以比較輕鬆吧! NO!NO!NO! 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我個人換過20幾個工作 以個人無與論比的經驗 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 這個答案是絕對錯的! (你以為血汗公司是怎麼來的?) 公司成立向來都是為了賺錢 所以沒有理由刻意開輕鬆的職缺出來找人 (不是為了營利的公司大部分早就倒了) 因此很賺錢的公司可以開出 ”很輕鬆但高薪” 或者是不賺錢的公司可以開出 ”很艱難卻低薪”的工作 因此 如果是抱持著想要"輕鬆做"的這種想法 刻意去找較低薪的工作 就以為日子會比較愉快 那你很可能會大失所望 所以建議要找輕鬆工作的人 還是先探聽一下工作內容 或請熟人介紹為佳 (通常能問到該公司的離職率就最準了XD) 而有的公司 反而薪水更高還更輕鬆 這才是上上之選👍 再來講一個秘密 那就是 ### 2.在高薪的工作崗位上,並非都是能力高強的人 這點或許不少人會覺得驚訝 但這是事實 依個人所見 不是什麼能力配什麼薪水那麼絕對 (人的機運占比實在相當高XD) 因此如要選擇薪水高的工作 請不要在一開始就質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勝任 尤其是社會新鮮人 比較沒有包袱 遇到薪水高的工作 **先做再說** 不行再換 這才是王道! 運氣來時就有可能被你賽到 入職時再想辦法把技能跟上就好了 而如果真的不能勝任 不幸因此被裁 因為是社會新鮮人 其實也還好 ...... ### 3.很多人搶的工作不見得好,沒有人願意做的工作不見得有那麼差 公務員這幾年很明顯 以前搶破頭的態勢有了不小改變 (啊反正薪資福利又沒說多好,提撥率還那麼高,寒窗苦讀值得嗎? 更何況又不一定考的上?就算考得上說不定還被拗到做得很不爽) 然後工程類這幾年人力斷層很明顯 一下子誰誰誰離職 然後又尋尋覓覓找不到適合的人來做 但工程這類型的職缺 近年來薪水有開始向上的明顯趨勢 (要不然要找誰來做XD) 如果運氣好跟到好的老闆 或好的單位 也不盡然做工程就真的很辛苦 (不過風吹雨打就是基本要忍耐的事情) 因此對於工作上的好與壞應要重新審視 ### 4.你真的捨得放棄薪水還不錯的工作? 個人在去年2021時 有產生過很強烈的”輕鬆做”的想法 **一是想完全離職去專心經營自己的公司** **二是想去朋友那邊做薪水剩一半以下但很爽的工作** 但我到最後的決定是“這二者都不要XD” 接著決定 **不離職,在今年2022年中,把創業中的公司辦理停業讓自己先喘一口 氣** 先讓自己輕鬆一些 同時維持還算ok的在職主動收入 在2021當時 我向公司請了三個月的假 當時心態的轉變其實很微妙 在這邊和網友分享一下 當時一邊工作又同時創業的心得 **2021時創業聽起來高大上,但事實上並不盡善盡美** 其實沒有真的那麼自由 **但客戶的要求經常非常急迫** (簡單來說大部份人還是希望能隨傳隨到,工程品質又要好,雖然我很不適應,但不得不說客戶的要求並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 而閒的時候就真的完全沒事做 在忙和在閒的情況差異滿大 有時也會想到 我經常在家裡處於**閒來無事**的狀態 長期讓小孩看到我這樣子,會不會產生負面影响? 而父母也確實不喜歡我的創業模式,所以易起口角 (老一輩都是認為天天有工作最好,雖然這可能是一種思考上的誤區,但 我自認為實在沒有辦法去改變他們) *也許是目前還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吧 *也許是時間還沒到吧 *而目前又有教育小孩的需求 時間無法同時分配在 **工作+創業+家庭維持+小孩教育** 所以公司就繼續留著但暫不接案了 反正那家公司目前賺的也不是什麼大錢就是了 所以也不會感到很可惜 **而在找比較輕鬆的工作方面** 也有認真去思考過這種可能性 也確實有朋友提供機會 但在真正要做決定的當下 發現真的很難 因為對方開出的條件 月薪比目前少了一半以上 在諸多考量下 覺得 ”花一樣的時間上班有什麼理由要讓薪水減少那麼多?自己的時間真 的那麼沒有價值嗎?” 再加上 “目前的工作狀況並非真的很難橕” 所以後來找到最符合我利益的方式為 “橕!到了五十歲不老不嫩的年紀再看要不要離職,或者是這個工 作,真的覺得做不下去再走” 然後 我還直接向公司說明”那些事情我不願再做,同時也能接受減薪” (不得不說,以有二個小孩的我來說,這行為相當大膽) 後來公司是沒將我減薪 但負責的工作就較沒那麼繁重了 也不用去承擔那麼多責任 算是取得一些平衡 我覺得這點很值得有儲蓄到一定資產的人參考 當你資產累積到一定程度 你不一定就是要離職 **若向資方談判風險不高時就可試著談談看** 應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我在和公司談條件時,創業的公司還沒辦停業,算是有留一手🤣) 請容我再次強調 **在人性上,要去接受花同樣的時間,薪水卻少一半的工作** 這真的非常難 ### 5.不管是什麼類型工作,如果能短期大量累積資產,那通常是對的方向 我們切換視角一下,就是在投資上,我們大家應該都聽過所謂”**生命週期投資法**” 就是剛出社會時盡可能借貸,因為當時年輕力壯,藉由借錢將財務盡可能快速放大,隨著越接近退休,越減少貸款,來早日達成財務自由 (這只是用來舉例,GGIC一定是反對生命週期投資法的,因為你永遠不知什麼時候收入中斷又遇熊巿,然後也可能因此賠錢賣股求現,原本想加快財務自由的腳步,但卻使生活更加窘迫) 但是 我認同在出社會前期 **盡可能的在工作上多賺錢**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 既然你那時候**年輕力壯又耐操** 那為什麼不盡可能多賺一些? 多投入巿場讓資產加速放大呢? **而且早期所多賺的錢,真的可以解決後面很多問題** 我覺得一般人在討論前途時很容易踏入一個誤區 **就是一定要去取得超多的證照及技能再找好工作** (恐怕只會爽到相關的補教業者) 產業輪動很快 沒有人知道明天什麼東西可以取代自己 所以不要太相信有什麼高明技能就不會被取代 “眼前可立刻賺到的錢” 那才是真的 (要不然保險公司為什麼要拚命賣儲蓄險? 就是要盡可能拿到客戶”**眼前的錢**”,再拿去投資,然後只付客戶一點點利息啊!) 什麼外送、在工地賺錢等等 先不論前途如何 只要是你目前能想到能勝任又最高薪水的工作就立刻去做 **不要去想太多未來發展性問題** 因為未來的發展性不一定會如你所想 (這種思考方式非常重要!) 說不定無心插柳柳橙汁 原本是在搬水泥 想說做個十年 衝幾桶金後就他媽不幹了 結果存到一桶金後 卻不小心被升為工地主任 好像也不需要刻意離職去找輕鬆的工作了 因此 **機會一直是隨機漫步的** 你可經由不斷換工作找出來 你也可以一邊忍耐一邊等出來 (當然升工地主任的情節在現實中不一定會上演,職場真的很講機 運) 而另一種衝薪水的方式 就是一方面找薪水較高的工作去做 並且在你可見範圍持續去觀察 (請注意是先找到可見範圍最高薪的工作後施行,而不是在沒工作情況下,一直燒錢學技能、拿學歷) 應該會看到 如能滿足某些條件 就可以衝刺更高的薪資的機會 你再設法去學習、累積學歷、證照或年資 以應用在下一份工作 或 原地升遷 也是很不錯的方式 (個人想到自己以前出社會後進修的過程,真的是很拚,我在猜, 想衝高薪機會的人,應該是沒幾個人願意像我那麼幹) 總結: 講了那麼多 我個人其實很偏向 ”年輕時儘可能快速存幾桶金” 的方式去賺錢 而不是像一般人在說的 “要選有前途、有社會地位的” 諸如此類高大上的考量 這是因為若人人想要,那每個人想要去爭的機會就會隨時間變少,或者是紅利最終可能無法持續 因此最保險做法是 當你拿到了夠多**眼前能賺到的錢** 之後 心裡就會踏實很多 然後可以選擇的方向及餘裕也會變多 (包含你想轉型選擇高大上的職業也未必不可,但如沒有錢,又要燒錢去學習、去考試,那人生的風險就會很高) 反正年輕時多衝幾桶金的好處多多 就算在年紀大時 覺得累而想換工作 卻找不到跟目前一樣薪水的工作 因而產生 “**去做比目前薪資少一半的工作很難接受**”的情緒 但是 因為前期存的夠多 那情況就可以是 “雖然只能找到薪資少一半但較輕鬆的工作,但認真說起來,其實也死不了;要不然最慘就先離職休息,等幾年再慢慢找也是我的一種人生選擇權” 因此 **初期盡可能的快速累積財富**的工作選擇方式 並配合指數投資 好處可以說是相當多 這是個人帶點偏見的想法 提供參考 註: 關於出社會後去補學經歷的觀點 (請注意是己經出社會了,而不是單純在學學生時期,兩者考量非常不同) 我想去指出許多謬誤 有很多人會說 "應該要先儲備學歷和證照" 前期都專心準備好後 再出社會專心賺錢 這種做法 我不會完全否定它的正確性 但畢竟這屬於**未工作前的摸索方式** 所以運氣成份很大 因此會有很多你學了以後用不到,然後到在職時又很容發現自己缺東缺西 (又要離職去補習班?) 所以當事人要考慮 你真的拿到那些東西後 然後再去工作 情況就會如你所想嗎? 你真的就會到你所設定的產業工作嗎? 會不會真的去做時又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呢? 結果在前期卻為了任職的準備投入太多資源 ... 出社會的人應該都知道 相同學校相同科系畢業的學生 出社會的成就差異往往非常大 但大家都有花錢花時間去學習 則是100%確定的 這代表即使和別人花一樣的心血在學習上 成就還是很‘因人而異’的 如果當事人還年輕 在效率的考量下 我個人是比較建議 ’**一邊工作一邊看自己缺乏什麼再去補足**‘ 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不要什麼想要補足的都補了 到了職場後才發現自己又缺這缺那的 莫非又要離職專心做進修? 前面比別人晚出社會幾年己經是既成事實 找到薪水不高不低的工作後 又離職進修對財務不是很傷嗎? 以數學上來看 假設一個人三十歲才出社會 那他年薪應該要賺多少才能追上22歲就出社會然後有投資指數的 人? 然後那個22歲的人也知道如何厚植實力,再尋找機會的話,那個 30歲出社會的人就可能怎麼努力都追不上了 而在婚姻選擇上更可能輸的一蹋糊塗 就算找到伴侶也有可能想生卻生不出來,就算生出來在照顧小孩時因年紀 大,變得更精力交瘁 我覺得這是會讀書的聰明人,當你決定要在30歲學好想學的再出社會時,所應該要考慮的問題 **並非做什麼事都要條件備齊才去做** 沒有準備是缺憾 準備過頭同樣也很可能是遺憾 (我自己也是當爸爸後才去學怎麼育兒,很少做什麼都得先學得好 再去做的啦,邊做邊學,帶著問題找答案可能會比較符合一般人的 應對方式,重點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肯學習肯解決問題) 或許是時代不一樣 在以前讀博士的人機會多 一畢業就到台積領個好幾百萬 一下子就屌打那些比較早出社會的人 不過現在這種人或這種機會 應該是比以前少很多 若執著要用和前人相同的方式走 就可能產生很多問題 錢這個東西是大部分人都想取得的 因此要去複製和別人相同的成功經驗 久了就很容易失效 不過 也許依循前人相同的腳步 也是能謀求還不錯的待遇 但和前人的收穫可能完全不能相比 那種爆利或超額報酬就不見了 主動投資如此 主動收入也是如此 這點提供給想複製前人成功經驗的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