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注意以下所有觀點(主要為學習歷程、升學制度看法)都是以資訊科系為主 可參考相同概念類推至理工科系,但社會組我(包含朋友)真的完全不理解 若想看以社會組的角度去看待升學制度,請斟酌參考本篇的所有"主觀"觀點 我能保證正確的是 由我提供的一種個人申請升學分析方式 [學測後-填志願-校系分則查詢](https://hackmd.io/BCOLOGEBSdGzJ0AbvN6_NA?both#%E7%AC%AC%E4%B8%80%E6%AD%A5-%E6%A0%A1%E7%B3%BB%E5%88%86%E5%89%87%E8%A9%B3%E7%B4%B0%E5%88%86%E6%9E%90) 再來就是這心得大致上會分成多個部分,但核心的內容來源就只有兩個 1. 我個人在高中三年期間對於申請大學做研究後的心得 2. 我與多個同學年來自不同學校的朋友一起討論的結果 整體來說裡面所有個人(朋友群)的主觀觀點都沒有正確與否的問題,用於參考即可 還有我裡面所有的舉例、分析、判斷等等都是依靠一手資訊,也就是官網的資訊 因為我看到許多同學在不同管道過程中使用較便利的網站(例如大學問等) 都會有錯誤資訊的問題,並且這些錯誤資訊都是大部分他們個人造成的 比如網站上方式在說明 $112$ 的資訊,下方的資訊是 $113$ 年度 沒注意就把兩年的資訊當成同一年的,但一手資訊都是你主動查詢,不太會搞錯 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自己"整理出來一份資料,並且在旁邊附上**資料來源查詢方式**或**網址** --- 這裡多元管道不會包含繁星、分科(可能講到一點點跟學測有關的) 主要重點放在個人申請,會根據內容稍微提到科大-四技申請、特殊選材(篇幅較少) ## 學測前 學測前大致上會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寫程式、讀書和做學習歷程 在這之中我必須說**讀書是最重要的事情**,原因在後面 [學測後-填志願-校系分則查詢](https://hackmd.io/BCOLOGEBSdGzJ0AbvN6_NA?both#%E7%AC%AC%E4%B8%80%E6%AD%A5-%E6%A0%A1%E7%B3%BB%E5%88%86%E5%89%87%E8%A9%B3%E7%B4%B0%E5%88%86%E6%9E%90) 有說 也可以說學習歷程有些部分跟讀書是有相關的,讀書不只是為了學測而已 後面個人申請、四技申請、分科測驗都需要考慮到讀書的學科成績 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式跟時間管理**,我本身也不是特別厲害的人,不能給予什麼建議 但是我清楚如果你無法兼顧所有學科,你可以將學習歷程跟校細分則的部分看完 下面會用公開資料幫助你認識你的目標校系**偏重什麼科目**或是**看中哪些選修** 還有學習歷程、校系分則是本篇的兩個重點,建議可以多看幾次、交叉理解 ### 寫程式 這裡的寫程式我都是偏向 APCS(競技程式) 方向寫(沒有資安),因為我跟朋友都是打競程的 不過資安組跟 APCS 組應該是類似的,所以接下來都直接把有講到的內容帶入資安應該沒問題 而且**資安組剛出來**,應該能夠以比較差的學測分數與學習歷程去申請同樣大學(低分高就) --- 總之以個人申請來說,寫程式的目的大概就是學習歷程的準備跟製作,學習歷程的項目很多 這篇文章會全部講完,但是大部分都是講述一個方向,針對詳細內容說明供參 接下來簡單說明學習歷程需準備的素材類型 ### 學習歷程需準備的素材類型-簡述 你可能聽過學習歷程的重點是過程與反思,這個觀點我無話可說 但是想要進入好大學的同學,每個人**都有能力根據這個觀點**製作出學習歷程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觀點是**經歷越好越吃香**,我先定義 "經歷好"是甚麼意思 不說明甚麼是反思,因為各位應該透過老師或是其他管道聽過很多次了 但是 "好的經歷" 這個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例子,因為沒人知道教授喜歡什麼 而我的觀點是如果你的經歷有 "公證力" 或是 "數據作證" 就是好的 公證力就是各種官方/大型的活動,比如 APCS 就是師大舉辦並且教育部承認的檢定 如果有大學跟政府(國際組織)支持就有公證力,因為代表活動相對有競爭力,最後成績比較客觀 再來就是數據作證,假設有兩個人開發相似類型的 APP,但是一個有 1 萬人用,另一個 10 人 任何人應該都會選擇 1 萬人的那個,開發這方面的我不太了解,只弄過一個 Line BOT 但是我看到的例子通常都能解決學生的問題(因為學生比較能接受這種較粗糙的成品) 比如我有認識一個外島的學長,他開發了一個申請大學標準一階段資格判斷 Line BOT 主要的功能就是你輸入你的學測級分,自動幫你計算你可以填報那些學校 因為大部分科系在一階段篩選最開始就會**用各科目的標去篩選人** 這些標都會在報名前提前告訴你,都在當年的個人申請網站可以查到 但是人都是比較懶惰的,這時候你只需要輸入你的級分,就可以省去查詢的過程 並且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申請流程,所以這個功能也可以幫助他們 這個例子你也可以拿去延伸,後面我們會說到報名科系的注意事項 你也可以根據這些注意事項去做你心目中的產品開發 但要注意在個人申請當中,"我"建議不要把開發當作重心,因為要花費的成本太大,效益不高 很多時候你做出來成品(你覺得有用),實際上會用的人真的不多 (PS. 能接受這種程度的作品大概率只有學生,請注意客群需求製作) 接下來說明我的觀點: "經歷越好越吃香",原因大致上有下面三點 1. 更好的經歷通常代表更多的過程,能看出成長曲線(更多過程、更多素材) 2. 更好的經歷往往展現對此科系**更濃厚的興趣**與**投入更多時間發展** 3. 好的經歷就是**個人能力的展現**,並且更深的理解**在二階過程會較為吃香** 首先詳細說明第一點,我拿相差較多的例子去舉例說明會比較好懂 假設有一個人他是 APCS 滿級分,並且去參加過資訊學科能力競賽與資奧複賽 他就可以寫說他在逐漸學習的過程中參加了什麼活動,活動帶給他什麼 學習各種演算法帶給他的思考,競賽過程當中認識其他人,交流後得到什麼 但如果一個人只有在學校學過程式後就做了一個 python 的圖示化計算機 他能用的素材就只有 python 的學習過程,並且**計算機的難度不大** 加上現在可以**用 AI 輔助**,也不知道**你開發**的還是 **AI 開發**的 再來就是第二點,同樣的概念,你有興趣的一個指標就是**花費的時間** 一般來說教授不可能知道你花多少時間,所以這時候好的經歷就是證明 最後好的經歷就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應該不需要說明,比賽就是競爭,競爭就是篩選 篩選出來的大概率就是能力相對較好的那個,這個從小讀書到大的各位都明白 第三點個人能力的展現不贅述,在二階段常常有**筆試、面試、團體面試**等環節 資訊科系的這些環節通常考**程式實作、數學跟邏輯學**,也可能帶到一些**資訊相關素養**(AI應用之類的) 你在學習程式的過程中就能夠**培養實作跟邏輯學的能力**,剩下的數學就要靠你平常有沒有多接觸 最後提一個小建議,如果你對於學習歷程的方向與細節準備感到迷惘的話,可以做五件事 1. 根據我定義 "好的經歷" 去參加競賽、檢定、科展等活動,多餘時間去玩開發、機器人等等 2. 去參考網路上學長 / 姊們(申請頂尖大學且為你目標類型科系)的學習歷程範例 3. 去研究目標校系的校系分則 => 知道目標校系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決定方向) 4. 研究完校系分則後去官網查詢各校系歷年審查資料準備指引看更詳細的說明 5. 提前研究目標"校系"的課程架構,幫助你理解大學課程之外還能明確選擇方向 所以如果你才高一 / 二,我依舊推薦你去花時間看看下方[學測後-填志願-校系分則查詢](https://hackmd.io/BCOLOGEBSdGzJ0AbvN6_NA?both#%E7%AC%AC%E4%B8%80%E6%AD%A5-%E6%A0%A1%E7%B3%BB%E5%88%86%E5%89%87%E8%A9%B3%E7%B4%B0%E5%88%86%E6%9E%90) 如果你看完後知道怎麼分析校系,也清楚你目標校系大致上需要甚麼方向的學習歷程 那你再繼續看下方對於不同種類的學習歷程說明,不然到時候你準備的大方向錯誤 學測後再次修改的可能性較低,文章後方會再討論 --- 下方的項目就跟學習歷程的項目一樣,主體就是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學習歷程自述 並且每一項都是主觀觀點,不一定對你有直接的用處,只是提供給各位另一種思考方式 ### 修課紀錄 修課記錄你應該只能控制選修要選甚麼而已,當然還有你的成績 不同校系對於學生的要求不同,這時候你就必須自己研究目標校系 (下方資料來源[清華大學 113 年度資工系審查資料準備指引](https://dcs.site.nthu.edu.tw/p/406-1174-260771,r668.php)) 點進去就可以看到清華資工對學習歷程的詳細要求,其中關於修課紀錄有說到兩點 1. 有無修習重點領域科目或課程,具體說明動機與理由、課後心得(學習歷程自述中說明) 2. 學業成績審查重點:學業總成績 第一點就是叫你選修完有關校系的課後在學習歷程自述中說明動機、理由跟心得 詳細的部分到後面的學習歷程自述會說明,第二點就是老師平時叫你讀書的理由 有些校系會強調他們重視的科目平時成績要好之類的 總之看完這個部分應該就能讓你意識到讀書在學習歷程中依舊占一部分 ### 課程學習成果-書面報告 書面報告就是從學校課程當中製作、延伸等的作品,但是如果你想要選擇資訊相關科系 我建議的科目為資訊 = 數學 > 物理,其他科目(包含英文)完全不建議用書面報告體現 英文這種語言類的我只建議從檢定方面體現(有分數可供教授參考),比如多益、全民英檢 接下來說說製作的方向跟題材的發想,這邊先舉一個例子,高三時我選修進階程式設計 課程當中教 python 中的 pandas 套件(其實主要就是資料處理、分析等等功能) 我嘗試做出延伸,把爬蟲跟 pandas 做結合,製作一個能夠抓取歷屆模擬考題的爬蟲 還有**找出英文試卷中常見的單字**,還有**單字題常見的選項**,然後用 pandas 分析、製圖 當然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你也可以**整理高一選修基礎程式設計當中提到的演算法** 再來說說數學的例子,我朋友有人做**帕斯卡三角形與高中數學的相關性** 我認為第一次接觸到帕斯卡三角形應該會在排列組合或是多項式之類的 因為帕斯卡三角形其實涵蓋到非常多高中數學的方面,只要用高中數學做楔子 然後開始研究一個概念(比如這裡就是帕斯卡三角形),經過研究發現有許多相關性 甚至我認為你可以經過數學的概念帶到一點點**邏輯學跟計算機科學**會更加分 最後物理的方面我沒有看過甚麼好的例子,請各位自行研究 ### 課程學習成果-實作作品 先說實作作品我認為比較難製作,因為**課程**必須顧及到所有人的進度,所以**速度太慢**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認為要一整個班都做出作品是比較難的,這裡我建議一條路 就是用 AI 做影像辨識,這個就不會有時間的問題,因為你可能大部分時間在拉格子 這個題材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車牌辨識、垃圾分類、固定區域是否有人進等等 因為學習成本不高,大概一兩個學期內能產出一個有模有樣的作品,許多大學生也在做 我是從學習成本、製作難度、時間三個方面去考慮的,之前也說過開發不適合 其他我覺得值得推薦就剩下機器人、Arduino 了,也是能有一個作品出來 (如果你想去電機系,我強烈建議你去研究電路板、焊接、做專案或玩機器人) 不過結論是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因為這種作品我建議放到多元表現那邊(需看校系) ### 課程學習成果-探究與實作成果 這裡由於我是理組(不討論社會探究參考,我聽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資訊科就無腦往物理(實驗優先)選修,我在這裡解釋一下放掉其他科目的原因 (以下資料查詢日期: 2024/07/03,來源自各校系網站內公開資訊) 台、交資工必修普通物理、生物、化學三選一,清、成資工必修普通物理 兩間頂大只必修物理,剩下兩間給你選但也包含物理,你往下找其他學校也是物理較多 當然我是以大部分資工系說明,如果你的校系比較特別,請你自己研究 再來說說製作的幾個細節,大致上能幫助你在最後的文字敘述多寫一點 首先我認為你有能力就當組長,因為組長其實能展現滿多特質,比如溝通能力、領導能力 再來因為這種選修有理論也有實驗,我推薦實驗,實驗很多時候可以展現你的特質 比如從推導過程當中你可以描述你發現甚麼東西然後提出什麼想法,展現你的觀察力 最後就是有問題可以問老師、組員,然後在討論過程中把錯誤的想法、推論記錄下來 重要的是 0 到 1 的過程(如何建立假說、推翻、驗證),不是最後走到 1 的結果 ### 多元表現-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 自主學習計劃我認為能發揮的空間也很大,有比較有興趣的部分就可以放這裡 當然如果你確定你學習歷程的主軸了,也可以直接搭配主軸製作學習計畫 比如你的主軸是競技程式,那就可以用學習的某一個過程,比如 AP325 之類的講義 實際上在寫的部分我建議要在學習過程多下點功夫,如果你在學習過程遇到想法的轉變 或是遇到困難與解決的方式,這些都可以**先記錄下來**當成素材,最後在撰寫的過程中挑選素材 ### 多元表現-社團活動經驗 我必須先聲明,我本人沒有參加過社團,因為三年我都在排球校隊裡面練球(社團課程時間) 但是經過我們跟朋友的討論,在社團方面大致上發現三點 1. 他們能上的資訊系**多數不看社團經驗**(大致在國立往上到頂大) 2. 氛圍較好的資訊類社團能夠起到"些許"的學習幫助作用(個人也須努力) 3. 積極參與**自發性的社團**能學到的比學校內社團多 結合一二點,你確定目標校系沒有社團經驗就去找一個有興趣的社團 第三點的內容與細節我會在下方檢定證照說明(搭配個人經驗舉例) 但是我必須說**千萬不要當幹部**,幹部有太多遭心的事情要面對了(篇幅原因不贅述) 尤其是高三考試之前,你需要一個專心讀書的身分,而不是常常要處理事情 ### 多元表現-擔任幹部經驗 這個跟社團差不多,我甚至不清楚這到底對升學有甚麼用(個人暴論) 反正一樣在我跟朋友討論中也是發現大多資訊系不採用 如果你們的班級能夠選幹部,男生我建議先拿一個涼缺(圖書股長之類的) 女生應該比較少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女生通常沒有這麼白目 因為如果你高三被衝康當班長,你會發現事情比前兩年級的班長加起來還要多 因為多了學測、升學、模擬考等一大堆升學跟莫名其妙的事情往你臉上砸,建議避開 ### 多元表現-服務學習經驗 這個就比較特殊了,因為某些學校還真的很重視這個,建議先研究目標校系 這裡一樣經過朋友圈討論過後推薦一些水時數的缺,如果你有體育專長 在你的母校或是當前學校當個體志或裁判,如果有教會什麼的也可以去問問看志工 然後圖書館完全要看哪間,我聽說有比較大間的圖書館整理起來會有點辛苦 建議要去服務前都先實地考察一下,花個周末去問看看他們志工本人工作量多少 ### 多元表現-競賽表現 這個大概是**整個學習歷程當中數一數二重要**的項目,我也會著重講解 前面說過我認為有公證力的學習歷程是較好的學習歷程,**競賽**就是其一 資訊科系有非常多的競賽,我個人認為排名如下 : 國際型 > 國際區域型 > 全國型 > 行政區型 > 各大學自行舉辦 > 高中校內 > 私人團體內競賽 以下的推論如果你只是佳作,加分必須從更下一層級分析(全國佳作 == 行政區排名) 國際型很明顯就是在說資奧,如果你能走到資奧,我相信很多**學校搶著要你** 全國型我一般認為是全國學科能力競賽(競程)、金盾獎(資安我不確定) 等比賽 這個階段你在頂大也有**很大的優勢**,學習歷程其他部分可以不用太操心 關於資安我有話想說,我認為資安女捷思不在這階段(不在全國型的範圍內) 因為限制性別產生的排名較為 "不完整",也就是說金盾獎第一名跟資安女捷思第一名不同 所以我認為你把它當成行政區型的競賽去看會有比較正確的認知 行政區的競賽在頂大能夠**做為加分項目**,但其他項目也要用心製作才不會翻車 各大學自行舉辦比如成大高中生邀請賽等,也是**小加分項目**(但名次太差別放進來) 高中校內賽我認為就是一個跳板,因為通常代表學校**出賽資格**都是從這裡篩選的 所以至少要拿到資格才能往上去參加更高等級的競賽,或是其他方面證明實力(競賽或檢定) 私人團體內競賽就當個樂趣就好,這個就跟私人團體給你的證書一樣,大多無用 接下來說明在這個部分我認為適合做什麼樣子的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的立意之一就是看到**學生的成長曲線**,所以你可以把成長曲線用文字+圖表展現 比如你做個**時間軸**,然後說明 A 時間段你在學習甚麼演算法 B 段在研究甚麼資料結構 最後統整完後用競賽成績作為不同時間段成果的展現,全部的學習時間都利用到了 當然有問題還是可以去找網路上學長姐的範例看看結構、表現方式等等 ### 多元表現-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 這個部分跟之前實作作品一樣,也是推薦做 **AI 影像辨識** 會比較有效果 不過要注意如果前面已經有類似的題材,在這邊先不要弄會比較好 可以根據校系有無參照此部分來選擇要放在哪邊,優先級: 這裡 > 課程學習成果 (意思就是如果校系有審查此項就把作品放這,課程學習成果少一個影響不大) 優先級的原因是學校開課通常都是看有沒有老師能教,沒有老師 => 沒有該課程 AI 影像辨識這種東西在高中又不常見,所以老師自然就比較少 因為課程學習成果又要跟學校課程結合,能做的範圍比較小 也可以前面弄一個機器人選修,這裡弄一個 AI 也行,我認為都是不錯的作品 ### 多元表現-檢定證照 前面有說過我認為**有公證力**的學習歷程是好的學習歷程,除了競賽就剩下檢定 一般來說資訊檢定有 APCS、CPE,我在這優先推薦 APCS,原因如下 1. APCS 是專為高中生開的,CPE 比較偏向大學生 2. APCS 免費,CPE 高中生好像要幾百塊 3. APCS 可以往 APCS 組,CPE 沒有相同的升學幫助 而且我認為 APCS 可以快速看出一個人是不適合走程式走到底,我走特選的好友都有一個特點 就是高一開始半年到一年內 APCS 考到實作四 / 五級分,這某方面說明你的**學習成效、天賦都很好** 高二你就可以往 TOI 複賽、市級學科能力競賽等等較**高等的競賽準備** 不過我必須說一個更重要的點,就是一個資訊社群有多重要 因為你在學習的過程通常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網路上資源可能不夠 比如我當初在寫 AP325 找不到部分題目的解,並且自己完全想不出來 這情況在我有一個朋友圈之後有很大改善,因為**大家都可以提出一個想法** 經過討論後我也能找到適合我或是我比較容易理解的那一個 其實**完全不需要害怕自己的解法比較差**,因為不同解法會有不同的優點 當時我們在討論某一次 APCS 第二題,出了四個解法,其中有的速度較慢但很容易在考場想到 有的速度快但規律要研究比較久(或是需要一定的天賦),也有其他人完全沒想過的可能性 雖然速度不如人家也不容易想到,但這讓我們對這個演算法又有一個**新的理解** 從上面的例子你應該理解**學習有一個團體幫助進步**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對學習唯一的建議 CPE 還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它是看題數的,跟 APCS 的級分不太一樣 而且是全英文的題目,門檻相對 APCS 來說會比較高一些,要考慮清楚再去考 ### 多元表現-特殊優良表現證明 我只能說各校對於這個部分有不同說明,記得去各校系看審查資料說明就好 但是資優班、特殊班級、不在學習歷程系統內競賽、檢定成績等等的應該能放 如果校系分則也沒有說明可以去看看官網上有沒有相關的資料 ### 多元表現-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注意這也是學習歷程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幾乎所有人都在學測後做 但是這個部分同時也是學習歷程的一個部分,所以還是放在這裡一起說明 所以如果你時間不多,可以先跳過這個部分不讀,學測完再來看詳細的內容 "綜整心得"應該能看出這是把**所有多元表現綜合、統整**起來說明的心得 你可以透過你的多元表現分析個人特質、展現對校系興趣來源、強調專業與校系相關等 反正就是對你之前上傳的多元表現做出一個總結,這邊我有一個觀點給大家參考 教授的時間不多各位應該都清楚,所以很多教授會直接看綜整心得 有看到比較有興趣的才會點進去看,也就是說**你要讓你的強項被教授看見** 你可以用**較大的篇幅描寫**,也可以**用重點標註**,也可以將其**變成綜整心得的主軸** 比如我當初覺得我的強項是競技程式,所以用我從高二開始到高三的學習過程當主軸 向外發散各種比如檢定成績、競賽表現等等不同的多元表現項目 ### 學習歷程自述 這個部分通常都是合在一起製作的(就是在同一個檔案裡面),所以就不拆開講了 也因為這部份各校系要求不同,所以我拿 [清華大學 113 年度資工系審查資料準備指引](https://dcs.site.nthu.edu.tw/p/406-1174-260771,r668.php) 舉例 除了當中學習歷程自述的說明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修課紀錄跟課程學習成果也要在學習歷程自述說明 這麼多東西要塞到一個文件,必須有邏輯的去撰寫,也就是要先設立好文章的架構 這裡用例子一步步教你如何打造自己的架構,先把各項內容標出來 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申請動機、就讀期間專業能力培養、畢業後規劃 共五項 由於我喜歡用講述脈絡的方式,所以我會把整篇的架構修改成下面這樣 1. 封面(有些校系要求是個人簡歷放第一頁) 2. 目錄(我認為所有校系都需要的一個部分) 3. 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我是依照時間排序,所以有交叉描述) 4. 就讀期間專業能力培養 5. 申請動機 6. 畢業後規劃 架構填完後就剩內容撰寫,內容方面我不能幫上什麼但小細節我可以幫忙 比如在做目錄當下,你一定是全部內容都完成,這樣內容才能跟目錄的頁數對上 並且目錄盡量用內建的,就是能夠點一下就跳轉到該部分,我不確定 canva 有沒有 還有我覺得裡面能夠放一些圖表,這樣在文字表達不夠或你想強調某些東西的情況下很好用 比如我在分析人格特質就用十字區分四個部分(個性),之後用學習歷程作為證據,讓分析過程更真實 至於申請動機的部分你可以按照校系提供的特色去撰寫,先找你有興趣的部分撰寫 除非你是看上他的名字(或頭銜)那就找個理由,比如某些校系可以提供國外交換機會 你就去研究國外交換需要怎樣的條件(成績要怎樣、系排怎樣等等) 然後展示你很有興趣並且有研究過 但是要注意這樣畢業後規劃也要按照申請動機去寫,因為學習歷程自述最好根據一個指定脈絡去寫 所以還是建議找你有興趣的部分撰寫,才能讓高中到大學的連接性變高 ### 學習歷程-升學制度的願景與缺失(強烈個人觀點可跳過) (個人觀點請斟酌參考,學生無須知道升學制度有什麼不盡人意的地方,可跳過) 先不管你對 108 課綱的看法如何,我必須在這裡再次說明與提醒讀書的重要性 可能有某些人對於學習歷程的看法比較**樂觀**,認為第二階段都**能靠學習歷程拉回來** 但是在我個人與朋友圈的案例當中,我們發現**根本無法預測誰的影響力比較大** 雖然教育改革中關於學習歷程的目的,是透過它讓學生能夠記錄自己在術科學習外的生活 其中也包含培養素養、能力這些與術科考試較無相關的部分並記錄下來 但是我認為教育部依舊給予學校很多的操作空間,我在這裡提出其中一個例子 (這部分較為複雜,我的文字敘述可能無法讓各位理解我的想法,如果不懂就直接跳過不影響) 因為只有該校系教授清楚他們對學習歷程的評分範圍,所以學習歷程的評分變成一個極大的變數 假設有兩個人,你透過校系分則分析、計算過後得知他們的第二階段甄試中學測採計分數 分別是 80、75 分,到這還可以透過公開資訊計算,但是學習歷程分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指標 如果兩人在學習歷程的分數差距過大會導致學習歷程的影響加大,假如分別是 70、90 那在第二階段只看學習歷程與學測的情況下,占總成績比例拉到學習歷程:學測(3:7) 看起來學測占比重,但還是第二位分數較高,這甚至早就超出學測能占比的最大值(50%) 總而言之,學測與學習歷程占總成績比不直接代表其影響力 上面的例子是學習歷程影響大的例子,但是如果你遇到相反的情況就是學測影響大 我在這裡不是要打擊各位的信心,讓你們覺得研究這麼多還是無法完全掌握升學制度 而是要拉出另外一個觀點 "學測先搞好,再想學習歷程" 在無法預測兩者實際影響的情況下,學測肯定是比較難拉高的一方 學測無法重來也無法修改,而學習歷程能夠**重做、翻新**,甚至能用三年耕耘 但學測對你來說也就是一年學習半年衝刺,兩者在拿到高分的難度明顯不同 更不用說學測能**直接影響你第一階段前後**、**第二階段**是否通過篩選 所以先**把重心放在學測**肯定不會有問題,在剩餘時間培養能力,製作學習歷程 最後告訴各位,既然不能判斷影響力,那就盡力而為,剩下聽天由命,人生本來就會遇到很多岔路 在選擇前做好全力以赴的準備,就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也是面對考驗的最佳態度 --- 各學年的學習歷程代碼我不確定是否相同,所以上面沒有標註 可以用下方這個關鍵字查詢個人申請網站,裡面會有當年度的各項資料 "年度 個人申請" (舉例: 113 個人申請) 如果看完相關網站和資料還是有對校系的疑問可以打電話過去該校系詢問 ## 學測後 ### 學測後補救? 我是否要重考一年 or 分科測驗 先說我看到的大部分人,在分科測驗的部分,我們班平均十個分科 只有一個考到高於學測成績的學校,其餘九個都是持平甚至更低 你如果沒辦法自律+找到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學校會有很多同學考完了很吵) 基本上你就是那九個,不用想分科測驗能考到更好的學校 (PS. 社會組的分科測驗跟理工組不同,社會組可以推薦去走分科) 重考的部分,一般來說會分成兩種,醫牙(頂大電資)衝刺與其他 如果你是被歸類於"其他"的那種人,一律不建議去重考班或自行準備 講難聽一點,如果你原本成績就不好,你多花一年也不會達到你的理想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重考班待了一年,數A 從四級分往下躍進到兩級分 當然不否認他比較愛玩,甚至交了女友買了重機,假日也到處玩 但他一到五也是好好的去上課,該做的準備也有做,簡單來說 原本該做的事情三年都做不好,更不用奢望未來的你一年能夠做好這些事情 想靠轉學考跟轉系考也是如此,如果你在大學書都讀不明白,轉學(系)的機率高嗎? 大部分轉系都需要成績有一定水準,才讓你去考轉系考,所以你要在你不喜歡的系考高分 這聽起來太矛盾了,你都不喜歡,你還要去維持你的成績+準備轉系考 ### 填志願 #### 第一步-校系分則詳細分析 校系分則是選志願前最重要的研究項目之一,一個學校的校系分則可以看出很多東西 這裡我們直接用舉例的方式來教各位如何看校系分則的重點,以下是 113 年交大資工乙組 ![image alt](https://i.imgur.com/8wggJIp.png =99%x) 最先看的應該是綠色框框 => 如果你的 "任何一科" 低於檢定下方的標準 比如你的 國文:前標、英文:頂標、數A:頂標、自然:**均標** => 自然不通過 這時候你一定沒辦法上(除非你是原住民或是離島名額),所以趕快放棄此校系 這也是為甚麼我在前方 "學測前" 當中說讀書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可能都沒辦法進入篩選 這也是所有階段中唯一你可以 "提前確定" 自己是否會被篩選的地方 接下來就是後面的篩選倍率 => 這裡英文跟自然都是 5,數A 是 3 意思就是會先篩選 "英文+自然的級分" 並且篩選到剩下 5 倍的人 接下來再篩選 "數A的級分" 並且篩選到剩下 3 倍的人 這裡也有可以判斷你是否要直接放棄此科系的方法,就是去查詢前幾年的資料 比如 "112 個人申請最低標準" => 當中就會給你綠色框框中的資料與當年的篩選級分 通常你如果比前幾年的標準還高 1~2 以上,那這個校系對你來說應該是**保底** 如果分數差不多就是對你來說**普通**的校系,如果高於你 1~2 級分就是**夢幻** 我通常都是在這三個區間選擇我的校系,當然這裡的選擇是指能通過 "第一階段" 以上是我的個人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是學會看前幾年的資料 這裡有幾個小技巧可以使用,在對於判斷 "夢幻" 跟 "普通" 區間的校系有幫助 1. 根據不同組合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組合 2. 如果有面試、筆試、上機考等現場項目 => 夢幻校系選擇現場項目同一天的 先解釋第一點,一樣用上方圖例去幫助理解,在交大資工乙組的情況下 先看 英文+自然(總計 $X$ 級分) 再看 數A( $Y$ 級分 ),如果這時候出現兩種人 第一種人級分是 $X_1,\ Y_1$,第二種人是 $X_2,\ Y_2$,已知 $X_1 > X_2$ 且 $Y_1 < Y_2$ 第二種人容易通過,因為 英文+自然 是篩選是篩選 5 倍人,所以能進入的人多(分數低) 但 數A 只篩選 3 倍人,所以能進入的人少(分數高) 如果還是不懂可以把這篇分享給周遭的人,他們看懂後再解釋給你聽 第二點是因為你的夢幻可能是其他人的普通或保底,這時候如果其他人兩個都通過篩選 你幸運通過其中一個,這時候有 $\frac{1}{2}$ 的機率你不會遇到他,你的對手就變少了 這個應該也是思考一下就可以推論出來的 還有一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有注意到的資訊**,如果你去看各年篩選最低標準 你會發現最右方有一個 "同級分超額篩選",這裡的意思大家通過第一階段的層層篩選後 發現人數**超過校系制定的預計甄試人數**,就會用下方橘色框框: 同級分(分數)超額篩選方式 篩選人 但是這裡只會公布順序而沒有級分,不過也可以放入申請的選擇過程當中 當然也要參考前方的篩選倍率、採計倍率、同分參酌順序做出你的推斷 最後提醒一個特例,就是如果前幾年的分數很浮動 / 剛出的新組別,請你觀察**分數變動趨勢** 如過確定是資訊科也可以將它直接往上升一階(保底->普通) 雖然資訊科系不太會有浮動,但我這屆有遇到中山電機的 APCS 組一下跳 $3$ 級分上去 因為去年(該組別第一年)比較少人報名,甚至到面試時只有兩個人去 但今年就回歸中字輩 APCS 組應該有的水準 --- ![image alt](https://i.imgur.com/8wggJIp.png =99%x) 接下來是紅色框框,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確定自己的區間範圍了,再來就是看 "第二階段篩選" 在尚未填入志願的情況下,研究這裡也是**為你挑選校系的方法之一** 先看比例分配,在通過第一階段的情況下,如果目前是夢幻校系(也就是你的學測分數較低) 那就盡量**選擇學測成績占比低**的校系,指定項目的比例就是針對你個人的能力參考 你如果對筆試的信心較大,就選筆試比重大的校系,其他項目同理 這裡的技巧跟前面很像,在紅色跟紫色框框中,根據計算比例、同分參酌順序做選擇 數A $\times$ 1.2 那就是利好 數A 強的人,同分參酌先看審查資料 那就代表審查資料要更用心去做,且利好 審查資料 優異的人 當然你可以結合第一階段去做判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選擇 --- ![image alt](https://i.imgur.com/8wggJIp.png =99%x) 接者是黃色框框,這裡的資訊都是比較零碎的,有些可以搭配前面做出判斷 有些是第二階段的資訊,這裡主要說明第二階段的資訊,因為前方有用到黃色框框都有說明了 這裡都是說明第二階段的日期,這裡建議去**不同校系的官網**將資料查詢好 我推薦自己整理出一個資料集,裡面包含你所有申請學校的各種資料 --- ![image alt](https://i.imgur.com/8wggJIp.png =99%x) 最後就是橘色區塊,這裡就是二階的說明、指引,這個部分也建議詳細讀完後記錄到資料集 有審查資料的項目,告訴你那些學習歷程是它需要的(沒在上面就不要丟進系統) 比如上面就有說: 看重資優班、特殊班、程式能力、數理能力、英文能力 學系歷程自述需要第一頁放個人資料表(簡單講就是簡歷) 筆試相關的資訊也在這裡告訴你要去哪裡查詢 各校系也會有相關的審查資料指引,可以去各校系官網查詢 總之這裡很像是各種資料的來源,可以記錄在自己的資料集當中 --- 校系分則差不多就講到這裡,講完這裡你應該知道三點 1. 如何選擇大學(以理性分析通過機率多寡,也可以說是你先篩選大學) 2. 申請大學各階段資料應該去哪裡查(各校系官網等等) 3. 校系分則的研究方法 ### 替代校系 看完校系分則分析後你可能會有點沮喪,因為查過資料後發現自己離預想中的學校差很多 這時候我在幫你開一條路,也就是替代校系,這個方法範圍很廣,從私校到頂大都可以用 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北部的小孩會懂比較多,其他縣市資訊就相對比較落後(資訊差) 可能有些人認為這條路是有問題的,這方面我只能說看你能不能接受他的缺點 首先介紹優缺點,優點就是你能以**比較低的分數去理想的大學**,並且上的課差不多(7、8成相同) 缺點就是你要**接受不一樣的課程**、並且不確定後來推甄(考研究所但類似特選+繁星)會不會有影響 還有就是實際上找教授選擇也會比較少、教學資源的不同等等,但是這就是不同選擇要付出的代價 至於找替代校系的方法很簡單,也就是去查詢替代校系的課程架構跟你目標校系差多少 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太浪費時間,你也可以去個人申請查榜網站看別人怎麼選的 比如資訊科系會有很多人走應用數學系,後來上研究所(用考試)的例子也很多 這邊我拿交大資工乙組跟應用數學(113、112)的數據比對 | 科系\年分 | 113 | 112 | | -------- | --- | --- | | 資工乙組 | (英+自): 26 $\rightarrow$ 數A: 14 | (英+自): 25 $\rightarrow$ 數A: 14 | | 應用數學 | (英+自): 17 $\rightarrow$ 數A: 14 | (英+自): 20 $\rightarrow$ 數A: 14 | 當然這只是交大的例子,不是每一間都是差距這麼大,但也是一條路 不過可能還是會有人有疑問,我該如何找到替代校系 這裡推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去年前年有上你夢想校系的人的榜單 通常來說資工的替代科系大致上為: 電資(資電)、資訊科學系、應用數學系等等 電資應該是最接近資工的,不過他有一些電機的課程會比較接近硬體 資訊科學系也是滿接近資工,不過資工大概是 $80$% 軟體,資科應該更高 應用數學系就是數學+資工了,數學的部分有點硬,要不要選自己決定 最主要的判斷方法就是去找該校系的必修跟一般資工的必修,如果必修涵蓋的範圍越接近 代表兩個系之間是相似的,也就更適合做為替代校系填志願 ### 科大-四技申請 科大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對我來說資工排名大約是這樣 中字輩平均對應台科資工,中興對應北科資工,國立中段(例如東華)對應雲科資工 一樣說明一下選擇科大的優缺點,首先科大資工有些會開 APCS 超額篩選 簡述一下 APCS 超額篩選是甚麼,一般四技申請會像個人申請一樣先看學測成績(一階) 然後二階看學習歷程、學測、面試等等項目,但 APCS 超額篩選可以讓你在一階更容易過 假設現在 APCS 超額篩選開了五個名額,這五個名額就是**先看 APCS 再看學測** 所以你的學測成績就算差一點也能過一階段,但差太多過二階段可能會沒過 再來就是一般高中生對於科大不理解也不想進入科大,很多人到高三才知道**可以用學測進科大** 所以就資訊科系來說,備取很後面還是能夠進的,當初北科資工收五個 我備取 27 還是上 缺點就是**你有沒有辦法接受科技大學**,因為很多人還是認為這是給高職生上的 我自己上的心得就是跟普通大學沒有什麼差,反而頂大可能會更難適應 因為學生水準太高,老師會默認那些是你們會的,導致上課進度跟不上 我有一個繁星上台大資工的同學就是跟不上"基礎程式設計"的進度,最後也只能先停修 那科大的概念跟個人申請差不多,大致上講一下差異 #### 四技申請-校系分則分析 申請入學是用學測的級分來做,但是四技申請的方式比較不一樣,給個連結[四技申請簡章查詢](https://www.jctv.ntut.edu.tw/caac/contents.php?academicYear=114&subId=109) 只要點簡章查詢就可以去找類似個人申請的校系分則,首先先看圖片 ![image alt](https://i.imgur.com/leQkJ2B.png) 我就不詳細的分析了,大致上就跟個人申請的做法相同,只說最主要的差別 這裡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分數的計算方式,科大的計算方式可以從[這裡](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www.jctv.ntut.edu.tw%2Fdownloads%2F110%2Fcaac%2F110_caac-example.xlsx&wdOrigin=BROWSELINK)看 這樣的計算方式可以用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一階段的通過標準,另一個是二階段的分數 而且一階不會卡標,所以什麼國文後標,數學均標之類的還是可以報名 不過從校細分則也可以看出國文比率 $1.0$,英文、數A $1.5$ 所以如果你國文分數太低也是不行的,不然就是要靠其他科拉 除了計算分數之外的差異,科大有一個很不錯的機制,就是 APCS 超篩 APCS 超篩的意思就是某些科系可以透過 APCS 級分 + 學測分數(用科大的計算方式)通過一階 優先看 APCS 的成績(實作與觀念相加),如果相同就看學測分數 歷屆的錄取分數可以透過 "四技申請 標準" 查詢,多點幾個應該就找到了 其餘沒甚麼差別了,大致上就跟個人申請差不多 ## APCS組獨立篇章 此篇章開啟的原因是我必須強調說明 APCS 組會遇到的風險與收益(資安組可參考) 接下來補充一些我在申請過程當中發現的點(第 3 點可以帶入資安組等其他組別) 1. APCS 組會自己去查你的 APCS 成績,你不需要提交(但考 APCS 時要填對學校資料) 2. APCS 組大部分都在第一階段篩選 APCS 成績,邏輯跟學科一樣 3. APCS 組最後錄取名額很少(但有可能低分高就),請謹慎考慮 4. 申請只能六個,如何分配 APCS組-夢幻-普通-保底 的名額是很重要的事情 5. 有任何問題一定要打電話去甄選委員會詢問或問老師 看完上述五點後你應該覺得這是一條不錯的路,因為低分高就還可以在同校系 還不需要考慮替代校系或是科大不習慣的問題,也看不出大的缺點 所以下方我會依照學校階級: 頂大、中字輩、國立中後段 做說明(求通過第二階段) 首先頂大的 APCS 組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你會遇到一些牛鬼蛇神,比如我有一個朋友 他原本在特殊選材要衝頂大,APCS 拿 5/5,CPE 對了 5 題,學科能力競賽全國佳作,資奧差點進選訓營 成功大學高中生邀請賽的前十(忘了多少)還有一堆比賽的成績,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上 所以他就回來讀學測然後報頂大 APCS 組,如果你覺得自己跟他差不多就去試試看 中字輩的 APCS 組就沒有這麼難了,但是要注意你的對手可能是把這裡當保底 所以你有機會遇到學測成績比較高的那部分人群,建議你高個一兩級分或更多在考慮 除非你的經歷也是很好但是學測成績不夠填頂大這種也行,一樣要謹慎考慮 這裡差不多要 APCS 實作 4/5,學科能力競賽地區佳作或有名次,再參加一些比賽或考 CPE 4 題 國立中後段大概 APCS 實作 3/4 穩過一階 APCS 篩選部分,再往下到私立我就不推薦了 這裡要求不高,我個人認為你就盡量考好學測然後有機會就去比賽甚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