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 2000 年左右,台灣還很少有家庭申辦 ADSL 網路服務。當時若要跟同學交換資料,都得攜帶著一顆 3.5 吋的 IDE 硬碟騎車去朋友家,然後將硬碟接上電腦主機板拷貝資料。這些資料主要包括音樂 MP3 檔、電影和軟體。回想起我大一住在學校宿舍的時候,整個樓層只有一位同學擁有光碟燒錄機,這在當時可是很潮的 3C 產品。只需要支付 10 元新台幣或者一瓶飲料,就可以獲得一張 CDR 光碟,內含約 650MB 的音樂專輯,或者是 Windows 98、Office 軟體。
這樣的資料交換方式被戲稱為「Sneakernet」,其中的「sneaker」指球鞋,這個詞用說明資料是透過實際的物理移動(你的雙腳)來交換和分享的。現今,許多電腦都已經不再搭載光碟機,甚至連 USB 隨身碟的使用頻率也大幅下降。然而,在網路費用高昂或受到監管限制的地區,Sneakernet 依然存在。
在古巴,電視媒體和出版物都由政府控制。然而,法律並未禁止由娛樂業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龐大的地下資訊交換網路。約在 2015 年左右,一種名為「El Paquete Semanal」(每週套餐)的「訂閱服務」開始出現在市場。訂閱 Paquete 的人每週支付 1 至 3 美元,就可以收到一個包含各種數位內容的包裹,包裹內容實際上是一個容量約 1TB 的硬碟,內含了不同種類的數位內容:從美國電影到西班牙報紙的 PDF 檔、分類廣告,當然還包括盜版音樂、電影、YouTube 和 Netflix 的離線影片、電玩遊戲,甚至手機應用程式,有點像台灣早期的「大補帖」光碟。這顆硬碟可由派送員送到你家,也可以在某些提貨站(通常是手機維修店後面)進行交易,收到的人可以複製所需的內容,然後歸還硬碟。Paquete 成為部分古巴人接觸外國文化的途徑。
這些內容的獲取來源,可能來自隱藏在屋頂的水塔旁的非法衛星接收設備,或是由國外遊客定期攜帶進入古巴。這種分發網路也產生了一些商業模式,一些提供 Paquete 的商家甚至會為盜版美國電影添加字幕。根據一位提供 Paquete 的商家所說,歐美最新的電視劇在上架後,最快約兩天左右就可出現在 Paquete 中。Paquete 內還附有聯絡方式,歡迎用戶提出要求或內容建議。
由於 Paquete 的內容實際上是不受監管的,因此古巴政府曾試圖自己製作「官方版本」的 Paquete,並將其稱為 Maletín 或 Mochila(意為「書包」)。然而,因為它並不包含美國大片,而是提供古巴的傳統電影、音樂和教育材料,所以沒人喜歡,這個「反 Paquete 的 Paquete」最終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