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選修化學一 >[!Important] 關於這個筆記 >本筆記包含高中「選修化學一」的內容:物質的組成與化學計量、氣體、溶液的性質。 > >由於排版問題,作者建議使用電腦或平板電腦查看筆記,若使用手機請橫擺著看。 >[!Note] 作者的話 >大家好,我是Yusuf 100,這份筆記是我參考以前的課本、自己的課堂筆記以及線上資源,一字一句親手打出來的結晶。 > >這份筆記的內容主要是高中選修化學一的範圍,涵蓋了重要的基礎概念、反應原理,以及我特別挑選的一些練習題。每道練習題後面都附上了我自己寫的詳解,希望能幫助大家一步步釐清思路,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 > >學習化學不應該只是死背公式或硬記反應,而是應該用心理解。我希望透過這份筆記,把這樣的學習方式分享給大家。 > >我希望讀者們在使用這份筆記時,能感受到我的用心,也能從中找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如果有任何錯誤或不清楚的地方,歡迎在旁邊留言指正。如果有讀者想一起協作、討論、提供建議,也非常歡迎留言聯絡我!這份筆記是我幾個月來的努力,我也希望它對各位讀者有幫助! > >Yusuf 100 >2025年3月13日早上6:30 >[!Note] 歡迎追蹤 >* [Discord Server](https://discord.gg/gkVjnqzeFr) (450+成員,課業討論、遊戲、閒聊) >* [YouTube](https://youtube.com/@yusuf-dh8lu?si=rCLEk4uLwtcalpyp) (主要是遊戲的影片) >* [IG](https://www.instagram.com/yusuf._.100?igsh=MTJlaWQ5ZnpqOW5mcA%3D%3D&utm_source=qr) >* [高中英文 Gitbook](https://onlinelibrary.gitbook.io/english) --- ### 目錄 * **第一章:物質的組成與化學計量** * **[第一節:三相圖與常見物質的鑑定方法](#第一節:三相圖與常見物質的鑑定方法)** * **[第二節:化學基本定律](#第二節:化學基本定律)** * **[第三節:化學式與化學反應式](#第三節:化學式與化學反應式)** * **[第四節:化學計量](#第四節:化學計量)** * **[第五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第五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 **第二章:氣體** * **[第一節:氣體性質](#第一節:氣體性質)** * **[第二節:氣體的定律](#第二節:氣體的定律)** * **[第三節:理想氣體](#第三節:理想氣體)** * **[第四節:道爾頓分壓定律](#第四節:道耳頓分壓定律)** * **第三章:溶液的性質** * **[第一節:溶液種類與特性](#第一節:溶液種類與特性)** * **[第二節:溶解度與離子定性分析](#第二節:溶解度與離子定性分析)** * **[第三節:飽和蒸氣壓與沸點](#第三節:飽和蒸氣壓與沸點)** * **[第四節:亨利定律](#第四節:亨利定律Henrys-Law)** * **[第五節:溶液的依數性質](#第五節:溶液的依數性質)** --- # 第一章:物質的組成與化學計量 ## 第一節:三相圖與常見物質的鑑定方法 ### 三相圖 * 以圖顯示物質於不同溫度與外壓下之物理狀態。 * 水(H~2~O)的三相圖: ![H2O三相圖](https://hackmd.io/_uploads/Bknmx0-8kl.jpg =400x) <small>Admin. (2022, April 25). Phase Diagram of Water - Explanation and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Phase Diagram of Water, along with FAQ. BYJUS. https://byjus.com/chemistry/phase-diagram-of-water/</small> * I:固相;II:液相;III:氣相。 * I→II:熔化;II→I:凝固。 II→III:汽化;III→II:凝結。 I→III:昇華;III→I:凝華。 * OA曲線:液氣共存曲線。 OB曲線:固液共存曲線,水的OB曲線斜率為**負**→冰的熔點隨壓力升高而下降,如復冰現象。大多物質的OB曲線斜率為**正**。 OC曲線:固氣共存曲線。 * O:**三相點**,水的三相點約為0.006atm、0.0098&deg;C。此時,冰、水、水蒸氣三相共存,處於**動態平衡**。同一物質之三相點的溫度及壓力固定不變。 * D(0&deg;C,1atm):**正常熔點**;E(100&deg;C,1atm):**正常沸點**。 * A:**臨界點**,此時的溫度為**臨界溫度**(T~C~),壓力為**臨界壓力**(P~C~)。 * 臨界溫度(T~C~):可使氣體液化的最高溫度。當T>T~C~時,無法將粒子壓縮成一般液體。 * 臨界壓力(P~C~):<u>於臨界溫度時</u>,使氣體液化所需的最小壓力。 * 於T>T~C~且P>P~C~時,物質處於超臨界態,稱為**超臨界流體**(Supercritical fluid,SCF)。此時,加大壓力已無法將(氣體)粒子壓縮成一般液體,液、氣相不分(氣液介面消失),屬於均勻相,粒子間具可壓縮性,且移動、擴散比一般液態快許多。 ![CO2 Supercirtical Fluid](https://hackmd.io/_uploads/B1cdUR9S1g.jpg) <small>二氧化碳超臨界流體。Admin, S. (2024, March 14). Is CO2 polar or nonpolar? - Separeco. Separeco. https://separeco.com/co2-extraction-physics/is-co2-polar-or-nonpolar/</small> * 自然界中亦存在超臨界流體,如海底火山。如果深度夠深使壓力超過P~C~,且火山噴口的水溫超過T~C~,則此時的水就會變成超臨界流體。 * 調整壓力或溫度即可改變超臨界流體的密度及溶解度。因此,**超臨界流體二氧化碳**可取代有機溶劑(如乙酸乙酯),用於**萃取咖啡豆中的咖啡因**。 ![CO2三相圖](https://hackmd.io/_uploads/HyUSuR9B1g.png =300x) <small>二氧化碳的三相圖。By Rifleman 82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4352891</small> * 氣體、超臨界流體和液體的比較,可發現超臨界流體的性質介於液體和氣體之間: ||密度(kg/m^3^)|黏度(μPa·s)|擴散係數(mm/s^2^)| |---|:-:|:-:|:-:| |**氣體**|1|10|1~10| |**超臨界流體**|100~1000|50~100|0.01~0.1| |**液體**|1000|500~1000|0.001| * 常用物質的臨界壓力、溫度和密度(參考即可): |物質|分子量|臨界溫度(K)|臨界壓力(atm)|臨界密度(kg/m^3^)| |---|:-:|:-:|:-:|:-:| |**二氧化碳(CO~2~)**|44.01|304.1|72.8|469| |**水(H~2~O)**|18.02|647.10|217.75|322| |**乙烷(C~2~H~6~)**|30.07|305.3|48.1|203| |**乙醇(C~2~H~5~OH)**|46.07|513.9|60.6|276| |**丙酮(C~3~H~6~O)**|58.08|508.1|46.4|278| ### 常見純物質的鑑定方法 * 純物質是由同一種成分物質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的性質,如熔點、沸點、密度、溶解度及化性,可供鑑定與研究。例如純水在1atm下的沸點為100&deg;C。 * 常見純物質的鑑定方法→**物理**、**化學**性質合併予以確認: * 物理性質(以下舉部分例子): * 熔點 定壓下,純物質熔化溫度範圍極小,且有特定的溫度。混合物熔化的溫度範圍較大,沒有明確的熔點。例如,常壓下,純水凝固成的冰於0&deg;C時熔化,糖水則低於0&deg;C。 * 沸點 定壓下,純物質沸騰溫度範圍極小,且有特定的溫度。混合物沸騰的溫度範圍較大,沒有明確的沸點。例如,常壓下,純水於100&deg;C沸騰,乙醇於78.4&deg;C沸騰,酒精水熔液沸騰溫度範圍介於純水和乙醇之間。 * 溶解度 定溫下,純物質溶於一定質量溶劑中的溶解質量為一定值。例如,20&deg;C時,NaCl對水溶解度為37g/100g水。 * 密度 常溫常壓下,純物質密度為一定值,混合物密度隨混合成分比例而變。例如,純金比重約19.3,愚人金(二硫化亞鐵)外觀雖近似黃金,但比重約為5。 * 化學性質(以下舉部分例子,後續章節會提到詳細內容): * 酸鹼反應 * 離子沉澱分析 * 氧化還原 * 錯合反應 * 單一或特定反應試劑 ### 物質的分類 * 依據物質的性質與組成,物質可簡單分為 $$ 物質\begin{cases}混合物\begin{cases}勻相混合物\\非勻相混合物\begin{cases}膠體溶液\\懸浮液\end{cases}\end{cases}\\純物質\begin{cases}元素\\化合物\end{cases} \end{cases} $$ * 混合物與純物質 * **混合物**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在一起,性質依各成分混合比例不同而有不同。e.g. 空氣、食鹽水、黃銅、汽油、K金、豆漿、泥漿、牛奶...。 * **勻相混合物**:混合粒子直徑約在10^-10^m~10^-9^m,粒子間沒有界面,混合物較易透光、不易凝析。e.g. 食鹽水、糖水、雙氧水、空氣、可樂、合金、綠茶...。 * **非勻相混合物**:混合物中粒子直徑約在10^-9^m~10^-5^m,粒子間會產生界面,混合物較不透光、易凝析。e.g. 牛奶、豆漿、泥漿、咖啡、奶茶...。 * **膠體溶液**(colloid):是指非勻相流體中含有粒子直徑約在10^-9^m~10^-6^m,粒子混合液中可分散而不易沉降。 * **懸浮液**(suspension):又稱為「懸濁液」或「懸膠」,是指非勻相流體中含有粒子微粒約在10^-6^m~10^-5^m,靜止時易發生沉降。 * **純物質**是由同一種成分物質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的性質,如熔點、沸點、密度、溶解度及化性。e.g. 食鹽、金、氧氣...。純水在1atm下的沸點為100&deg;C。 * 元素與化合物:僅含有一種成分物質,以一般<u>物理方法</u>無法分離出其他物質。 * **化合物**:以<u>化學方法</u>可再分解出新穩定組成的純物質。e.g. H~2~O、CaCO~3~,HgO。 * **元素**:一純物質無法以普通化學方法再分解出更簡單、穩定存在之新組成。e.g. He、Ne、O~2~、N~2~、O~3~、P~4~、S~8~、C~60~(芙)、石磨、鑽石。 ### 物質的變化與物質的性質 * 依物質本質、組成是否改變,物質的變化可分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日常生活中所見的變化過程,往往是由物理與化學兩種變化相伴發稱。 * **物理變化**:熔化、凝固、蒸發、凝結、昇華、凝華、糖「溶」於水、霓虹燈發光...。 * **化學變化**:燃燒、指示劑變色、NaCl在水中「解離」、螢火蟲發光...。 :::info 「溶解」包含物理及化學變化,其中「溶」是物理變化,而「解」是化學變化。 ::: * 物質的性質可區分為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兩類。 * **物理性質**:從物質的物理變化中觀測而得的性質。e.g. 熔沸點、密度、比重、導電性、磁性、溶解度、顏色...。 * **化學性質**:從物質的化學變化中觀測而得的性質。e.g. 可燃性、活性、酸鹼性、腐蝕性...。 ### 常用的物質分離方法 利用物質間之物理或化學性質的差異,分離混合物中的各種組成物質。常用的<u>物理分離法</u>有傾析法、過濾法、蒸發結晶法、簡單蒸餾法、色層分析法、萃取法等。常用的化學分離法將在後續章節介紹。 * 物理分離法 * **傾析法**:將比重小的物質倒出,而與比重大的物質分離。單手操作時,先將懸浮液靜置沉降,手持玻棒,讓玻棒下端靠在盛接容器的器壁上,燒杯的杯口貼靠著玻棒,藉著玻棒導引使液體緩慢自燒杯杯口流出。 ![傾析法](https://hackmd.io/_uploads/rkYDxAbL1g.png =300x) <small>Image from https://teaching.ch.ntu.edu.tw/gclab/wp-content/uploads/tech-傾析.pdf</small> * **過濾法**:分離非勻相混合物中固體與液體,通常包括漏斗與濾紙兩部分。當混合物倒入漏斗後,液體通過濾紙,固體保留在濾紙上,達到分離的效果。過濾的方式一般有重力過濾及抽氣過濾。架設過濾裝置時,讓<u>漏斗下方的長頸玻璃尖端貼靠在燒杯的器壁</u>,可避免濾液因濺灑而損失。操作時,可先用少量溶劑潤濕濾紙,讓濾紙更易與漏斗氣壁緊貼保持氣密,加快過濾速度。 * **重力過濾**:利用重力及液體與漏斗玻璃器壁間的毛細作用,使液體通過濾紙。重力過濾的速度較慢,但是對於細微固體的過濾有較佳效果,使其不容易因為外加吸力而透過濾紙。操作過程中,將溶液倒入漏斗時,<u>不要超過圓錐濾紙2/3容積</u>,避免過濾不完全。 ![重力過濾](https://hackmd.io/_uploads/ByKKT0RH1x.png) <small>將濾紙外層的摺角撕去一小塊,讓濾紙可以更緊密地和漏斗貼合。Image from https://teaching.ch.ntu.edu.tw/gclab/wp-content/uploads/tech-重力過濾.pdf</small> * **抽氣過濾**:又稱**減壓過濾**,與白努力定律有關。利用抽氣減壓裝置(e.g. 水流抽氣幫浦)將濾紙下方的空氣部分抽除,造成壓力差,使液體在重力與壓力差的雙重作用下加速過濾,速度較快。過濾裝置使用**布氏漏斗**。操作結束後,<u>先將抽濾瓶移除,再關閉抽器裝置</u>,切勿更改操作順序。 ![抽氣過濾](https://hackmd.io/_uploads/HJY_1JJUkl.jpg) <small>左側為抽濾瓶,右側為緩衝瓶。緩衝瓶可避免減壓過濾時瞬間斷電,或操作不當、忘了洩壓就關閉電源,導致水倒抽回抽濾瓶,造成汙染。緩衝瓶使用前應先將瓶內的水倒空。Image from https://teaching.ch.ntu.edu.tw/gclab/wp-content/uploads/tech-減壓過濾.pdf</small> * **蒸發結晶法**:透過加熱分離沸點不同的物質。 ![蒸發結晶法](https://hackmd.io/_uploads/r1SZMky81e.png) <small>加熱食鹽水,水分蒸發消失,最後析出食鹽結晶。Image from 莫斯利國中自然科學. (103 C.E.). 單元二: 物質的世界. https://www.moseleytw.com/uploads/1/6/0/4/16043318/103_83_u2.pdf</small> * **簡單蒸餾法**:蒸餾包括液體沸騰與冷凝蒸氣兩個過程。蒸餾一液態溶液時,較低沸點的物質先達到沸騰,產生蒸氣,接著以預先接好的冷凝管收及蒸餾出的液體,稱為蒸餾液,達到分離的效果。溶液中各成分的沸點相差越大,分離效果越好。架設裝置時,<u>溫度計的球莖約在蒸餾瓶測管下方1cm處</u>,才能準確量測蒸氣溫度;蒸餾瓶不能直接和本生燈火焰接觸,必須將<u>蒸餾瓶置於陶瓷纖維網上加熱</u>;<u>冷凝管向收集瓶傾斜,冷卻水自下方流入,冷卻蒸氣後的溫水自上方流出</u>,不可倒置;連接冷凝管與收集瓶的部分<u>不可封閉</u>,否則無法平衡蒸餾系統的內外壓力,有爆炸風險。 ![簡單蒸餾](https://hackmd.io/_uploads/r1aFYyJUJx.png) <small>Image from http://gclab.thu.edu.tw/sse/textbook2/03.pdf</small> * **色層分析法**:利用<u>混合物在固定相(濾紙)與流動相(展開液)之吸附、脫附能力的不同</u>,分離各成分物質。若樣本與固定相間的親和力大於與流動相的親和力,則容易滯留在原處;反之,則容易隨著流動相移動。 ![色層分析法](https://hackmd.io/_uploads/BJ3o911Ike.png) <small>以鋁箔紙加蓋可使展開液維持在飽和蒸氣壓,避免其蒸乾。開始分析前,將混合物滴在展開液上方約1cm處(不可與展開液直接接觸)。</small> ![色層分析](https://hackmd.io/_uploads/r1Sn9yyI1l.png) <small>Image from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6769%E3%80%91</small> * **萃取法**:利用<u>溶質在兩不互溶溶劑間的溶解度不同</u>,分離物質。e.g. 以環己烷溶液萃取I~2~。 ![萃取](https://hackmd.io/_uploads/HkXuT1k8yl.jpg) <small>Image from 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高中/化學/萃取.html</small> * 化學分離法:利用物質有選擇性的化學反應將混合物分離(這裡只講沉澱法)。 * **沉澱法**:例如在Ag^+^及Cu^2+^的混合溶液中,可加入Cl^-^使生成白色AgCl沉澱,將沉澱過濾後即可將兩種正離子分離。 --- ## 第二節:化學基本定律 ### 質量守恆定律(質量不滅定律) * 提出者:**拉瓦節**(化學之父)。 * 化學反應前後,參與反應的物質,即使型態改變,質量仍然不會發生變化。 * 拉瓦節指出元素是用任何化學分析手段都不能再分解的物質。e.g. 氧、汞都是元素,不能再分解成其他物質;由氧和汞反應形成的氧化汞就是化合物。 ### 定比定律(定組成定律) * 提出者:**普勞斯特**。 * 一種化合物無論其來源如何或由何種方法製得,其組成元素間之質量比都是一定的→化合物中各組成原子數比必固定。e.g. 水(H~2~O)的組成中,H與O的質量比必為1:8,H與O的原子數比必為2:1。 ### 倍比定律 * 提出者:**道耳頓**。 * 如果A、B兩元素形成兩種或多種化合物時,在這些由A、B形成的化合物中,當A(或B)元素的質量相等時,B(或A)元素的質量比為簡單整數比。 * 兩化合物簡式相同(不代表兩化合物相同) $\Leftrightarrow$ 兩者組成質量比必相同,無法以倍比定律辨別兩者。e.g. 無法以倍比定律區分NO~2~和N~2~O~4~。 >[!Warning] 不適用倍比定律的情況 >此定律只討論<b>2種元素</b>組成多種<b>化合物</b>的情況,不能是3種元素以上,也不討論離子。 ### 道耳頓原子說 * 提出者:**道耳頓**。 * 依據定比定律、倍比定律、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元素的概念所提出。 * 內容與修正(箭頭後為修正): * **所有物質皆由原子組成**。 * **原子為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割**→湯木生發現電子、拉塞福發現原子核與質子、查兌克發現中子...,證明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以及中子組成,並非不可再分割。 * **相同原子的性質、大小與質量均相同**→同位素(原子序相同但質量數不同的原子)的發現說明同一元素原子的質量不一定相同。e.g. (^12^C、^13^C、^14^C,^1^H、^2^H、^3^H)。<u>同位素的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似</u>。 * **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組成,且原子間的比例為一簡單整數比**。 * **化學反應只是物質中的原子重新排列組合,原子並無憑空生成或消失**。 >[!Important] 例外:核反應 >發生核反應時,原子核會產生分裂或融合,由一種原子轉變成其他原子(<b>核反應不列入化學反應討論</b>)。 ### 氣體反應(化合)體積定律 * 提出者:**給呂薩克**。 * <u>氣體間</u>之反應,在同溫同壓下,反應氣體與生成氣體之體積變化量間必成簡單整數比。 ### 亞佛加厥分子說 * 提出者:**亞佛加厥**。 * 元素或化合物在氣態狀態下能獨立存在的最小質點稱為分子。分子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原子所組成。e.g. 氦(He)、氫氣(H~2~)、氧氣(O~2~)、水(H~2~O)、甲烷(CH~4~)。 * 以分子概念說明「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氣體」: ![原子分子概念](https://hackmd.io/_uploads/BJEAl418kx.jpg) <small>若僅有原子概念,則產生氯化氫時,氫原子和氯原子都會被分割成一半,無法滿足原子說;若有分子概念,則可滿足原子說。</small> ### 亞佛加厥定律 * 提出者:**亞佛加厥**。 * 同溫(T)同壓\(P)下,相同體積(V)的氣體,具有相同的分子數(N)。 * 同溫同壓下,一氣體之分子數(或莫耳數)與其體積成正比: $\begin{align}同\ T、P\ 下,n\propto V\Rightarrow \frac{n_1}{n_2}=\frac{V_1}{V_2}\end{align}$ * 同溫同壓同體積下,兩氣體的重量(W)比等於分子量(M)比和密度(D)比: $\begin{align}同\ T、P、V\ 下,\frac{W_1}{W_2}=\frac{M_1}{M_2}=\frac{D_1}{D_2}\end{align}$ >[!NOTE] 更多資訊 >氣體的各大定律將在[第二章第二節](#第二節:氣體的定律)詳細介紹。 --- ## 第三節:化學式與化學反應式 ### 化學式 * 以元素符號、數字與電子點表示一純物質之組成或結構的式子,包含簡式、分子式、結構式、示性式、電子點式。 * **簡式(實驗式)**:表示純物質組成中所含的原子種類與最簡單整數比。 * **金屬元素**、**離子化合物**、**網狀結構固體**必用簡式表示。e.g. NaCl、Mg、C~(s,金剛石)~(網狀結構)、SiO~2~(網狀結構)。 ![金屬 離子化合物 網狀固體 結構](https://hackmd.io/_uploads/SJZ_TK_okx.png) <small>(1)NaCl晶體。Image from https://www.chemtube3d.com/_rocksaltfinal/ 、(2)金屬晶體。胡廸. (2018, December 17). [化學]金屬原子晶格的堆積方式. 胡迪的胡言亂語. https://woody9512.pixnet.net/blog/post/216895247 、(3)金剛石結構。維基媒體專案貢獻者. (2024, June 27). 晶体结构.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晶体结构#/media/File:Diamond_Cubic-F_lattice_animation.gif 、(4)石英晶體。二氧化硅(SiO2). (n.d.). ChemicalBook. 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21526.htm</small> * 醋酸(CH~3~COOH)的簡式為CH~2~O。 * 簡式中各原子量相加即為**式量**。 * 若兩化合物有相同簡式,則兩者組成原子之重量百分組成亦相同。 * **分子式**:確切表示一分子內組成原子種類與數目的化學式(有多少寫多少)。e.g. CO~2~、O~2~、P~4~、S~8~、C~60~。乙醇的分子式為C~2~H~6~O,表示一個乙醇分子中,有2個C原子、6個H原子、1個O原子。 * 分子為有物質特性的最小粒子,且具有明確的組成原子及個數,故可用分子式表示。 * 分子式各原子量相加即為**分子量**。由於分子式=簡式&times;整數,所以分子量=式量&times;整數。e.g. 醋酸的簡式為CH~2~O(式量=30),分子式為(CH~2~O)~2~=C~2~H~4~O~2~(分子量=60)。 * **結構式**:表示分子內原子與原子間連結情形的化學式,通常以「─」表示連接兩原子的鍵結,常用於有機化合物。 * 結構式常以平面十字狀表示分子內的原子與連接方式,<u>並非分子真正的立體形狀</u>。e.g. 甲烷CH~4~的結構式為平面十字狀,但其真實結構為正四面體形。 ![CH4 結構](https://hackmd.io/_uploads/BJdmCtuokl.png) <small>(1)CH~4~的結構式、(2)CH~4~的立體結構。figshare. (2022, October 23). Ball-and-stick models of the methane molecule. Figshare. https://figshare.com/articles/dataset/Ball-and-stick_models_of_the_methane_molecule/21384618</small> * **同分異構物**:有<u>相同分子式</u>但<u>結構不同</u>者。e.g. 乙醇和二甲醚。 ![乙醇 二甲醚 結構式](https://hackmd.io/_uploads/ryx3aKdokl.png) * **示性式**:用於強調一分子內具有的官能基,以彰顯其分子特性的化學式,常用於有機化合物。e.g. CH~3~OH(甲醇)、HCOOH(甲酸)、CH~3~COOH(乙酸)、CH~3~COOC~2~H~5~(乙酸乙酯)。 * **官能基**:分子內較具有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團,多用於有機化合物。 * **電子點式(路易斯電子點式、路易斯結構式)**:在各組成原子的符號周圍以「點」表示各原子的<u>價電子</u>,以表示原子間共用及非共用電子對的化學式。 >[!Note] 更多資訊 >電子點式及畫法將於第五章詳細介紹。 * 原子的路易斯電子點式: ![原子電子點式](https://hackmd.io/_uploads/Sk0jAK_iyx.png) <small>原子序1~20原子的電子點式,務必要會畫。基本畫法:**除了He的2顆價電子直接成對外,其他原子的價電子皆是四個邊先各1個,之後再成對**。Image from https://www.phyworld.idv.tw/BA_CHE/CH2/2-2.htm</small> * 分子的路易斯電子點式: ![分子電子點式](https://hackmd.io/_uploads/SyqURtOjJg.png) <small>(1)乙酸(CH~3~COOH)、(2)氟氣(F~2~)、(3)氧氣(O~2~)的電子點式。</small> * 電子點式可用於預測原子的化學行為或化合物的穩定與否。 ### 化學式的寫法 * 元素:由同一種原子組成的純物質。 * 金屬元素:因為屬於連續(無限)結構,故以<u>簡式</u>表示,以元素符號表示就好。e.g. 鈉Na、鎂Mg、鋁Al、鐵Fe、銅Cu。 * 非金屬元素:因為大多具有最簡單的小分子,故以<u>分子式</u>表示,以元素符號再加上每分子中的原子結合個數表示就好。e.g. 氦He(單原子分子)、氧O~2~、氮N~2~、臭氧O~3~、白磷P~4~、硫S~8~。 * 石墨、金剛石雖是非金屬元素,但因為他們具有共價網狀結構,故以簡式C表示。 * 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子組成的純物質。 * 離子化合物:金屬(或銨根)與非金屬化合,形成正、負離子後組成的化合物。離子化合物的化學式,可藉<u>正、負離子所帶電荷需維持電中性</u>而決定。e.g. 氯化鈉為NaCl、氫氧化鈣為Ca(OH)~2~、氮化鎂為Mg~3~N~2~。 >[!TIP] 請熟記 >下面所有正、負離子的名稱、帶電量都要記得,以後看到新的也要記起來。 * 常見正離子: |價數|離子| |:-:|---| |+1|1A^+^、NH~4~^+^(銨根)、Cu^+^(亞銅)、Ag^+^、Hg~2~^2+^(亞汞)| |+2|2A^2+^、Pb^2+^、Fe^2+^(亞鐵)、Cu^2+^、Zn^2+^、Hg^2+^| |+3|Al^3+^、Fe^3+^、Cr^3+^、Sc^3+^| |+4|Sn^4+^、Si^4+^| * 常見負離子: |價數|離子| |:-:|---| |-1|F^-^、Cl^-^、Br^-^、I^-^、CN^-^、SCN^-^、OH^-^、MnO~4~^-^、CH~3~COO^-^、NO~3~^-^、NO~2~^-^、HSO~4~^-^、HSO~3~^-^、HCO~3~^-^、ClO~4~^-^、ClO~3~^-^、ClO^-^| |-2|O^2-^、S^2-^、CO~3~^2-^、SO~4~^2-^、SO~3~^2-^、CrO~4~^2-^、Cr~2~O~7~^2-^、C~2~O~4~^2-^| |-3|N^3-^、P^3-^、PO~4~^3-^| * 分子化合物:由不同的非金屬元素結合而成,其化學式依組成原子與<u>實際數量</u>而定。e.g. 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氨NH~3~、甲烷CH~4~、乙醇C~2~H~5~OH、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咖啡因C~8~H~10~N~4~O~2~,多看多記。 ### 化學式的中文名稱 * 元素:直接以元素的中文名稱表示。e.g. 氮(N~2~)、氧(O~2~)、臭氧(O~3~)。 * 化合物:先寫化學式中價數為負的部分,再寫價數為正的部分,過渡金屬需在後面標其價數(I、II、III、IV、V、VI、VII)。除有機分子外,中文名稱大都是從化學式的右邊寫到左邊。e.g. NaCl為氯化鈉、KOH為氫化鉀、KNO~3~為硝酸鉀、HClO~3~為氯酸、H~2~SO~4~為硫酸、FeSO~4~為硫酸鐵(II)或硫酸亞鐵、Hg~2~Cl~2~為氯化汞(I)或氯化亞汞。 ### 化學反應與化學反應式 * 基本原理:遵循質量守恆(原子不滅)、電荷守恆(電荷不滅)、能量守恆(能量不滅),不考慮核反應。 * **質量守恆(質量不滅)**:化學反應只是原子重新排列組合,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及數目均不變。原子不增不減,反應總質量不增不減。 * **電荷守恆(電荷不滅)**:書寫化學反應式時,箭號左邊的總電荷和右邊的總電荷相同。 * **能量守恆(能量不滅)**:化學反應中,能量的形式可以互相轉換,但總能量不變。 * 化學反應式及其寫法 * 化學反應式:依<u>反應的事實</u>為根據,利用化學式、符號及數字,簡要表明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組成、狀態、反應條件及能量變化。 * NaOH與HCl中和反應 $全反應式:NaOH_{(aq)} + HCl_{(aq)}→H_2O_{(l)} + NaCl_{(aq)}$ $淨離子反應式:{H^+}_{(aq)} + {OH^-}_{(aq)}→H_2O_{(aq)}$ * Cu與稀HNO~3~反應生成Cu(NO~3~)~2~與NO $全反應式:3Cu + 8HNO_3→3Cu(NO_3)_2 + 2NO + 4H_2O$ $淨離子反應式:3Cu + 8H^+ + 2{NO_3}^-→3Cu^{2+} + 2NO + 4H_2O$ * 化學反應式的寫法 * 寫出反應物、產物之化學式。 * 平衡各物種之係數,使反應式中,反應前後之原子數和電荷均不變。 * 若有必要,標明反應的條件和催化劑。 * 若有必要,標明反應物及產物之狀態 >[!NOTE] 更多資訊 >若此為熱化學反應式,則須列出反應物狀態與反應熱。熱化學反應式將於[本章第五節](#第五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詳細介紹。 * 平衡化學反應式的方式 * 觀察係數法:直接看,常用於簡單的反應式。 * 代數計算法:假設各物質的係數,透過<u>原子不滅</u>和<u>電荷不滅</u>解出各未知數。常假設反應式中最複雜的物質的係數為1,並依此討論或假設其他物質的係數。 * 氧化還原法 >[!NOTE] 更多資訊 >此法將於第九章詳細介紹 ### 常見的化學反應式 >[!IMPORTANT] 重要 >以下的化學反應式在接下來的各大章節皆會提及,必須熟記反應物、產物、反應條件、催化劑,係數寫久了就會記得,也可以當場平衡。未來也會有更多化學反應式要背。 * 鈉與水作用:$2Na + 2H_2O→2NaOH + H_2$ * 乙醇燃燒:$C_2H_5OH + 3O_2 \xrightarrow{\Delta} 2CO_2 + 3H_2O$ * 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共熱分解:$2KClO_3 \xrightarrow{MnO_2,\ \Delta} 2KCl + 3O_2$ * 雙氧水分解生成氧:$2H_2O_2 \xrightarrow{MnO_2} 2H_2O + O_2$ * 電解食鹽水:$2NaCl + 2H_2O \xrightarrow{電解} H_2 + 2NaOH + Cl_2$ * 碳酸鈣強熱分解:$CaCO_3 \xrightarrow{\Delta} CaO + CO_2$ *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CaCO_3 + 2HCl→CaCl_2 + CO_2 + H_2O$ * 碳酸氫鈉遇熱分解:$2NaHCO_3 \xrightarrow{\Delta} CO_2 + Na_2CO_3 + H_2O$ * 電石遇水生成乙炔:$CaC_2 + 2H_2O→C_2H_2 + Ca(OH)_2$ * 鎂帶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Mg + 2HCl→H_2 + MgCl_2$ * 金屬鐵置換水中的銅離子:$Fe + Cu^{2+}→Fe^{2+} + Cu$ * 金屬銀與硫化氫及氧氣反應生成黑色硫化銀:$4Ag + 2H_2S + O_2→2Ag_2S + 2H_2O$ * 哈伯法製氨(氨氣製備):$N_2 + 3H_2 \xrightarrow[200\sim400atm,\ 400\sim500^\circ C]{Fe,\ K_2O,\ Al_2O_3} 2NH_3$ * 氯化銨與亞硝酸鈉共熱生成氮氣(氮氣製備):$NH_4Cl + NaNO_2 \xrightarrow{\Delta} N_2 + NaCl + 2H_2O$ * 硝酸銀溶液與氯化鈉溶液混合生成白色氯化銀沉澱:${AgNO_3}_{(aq)} + NaCl_{(aq)}→{NaNO_3}_{(aq)} + AgCl_{(s)} \downarrow$ * 氯化鋇溶液與硫酸鈉溶液混合生成白色硫酸鋇沉澱:${BaCl_2}_{(aq)} + {Na_2SO_4}_{(aq)}→2NaCl_{(aq)} + {BaSO_4}_{(s)} \downarrow$ * 銅與濃硝酸作用生成二氧化氮:$Cu + 4HNO_3→Cu(NO_3)_2 + 2NO_2 + 2H_2O$ * 銅與稀硝酸作用生成一氧化氮:$3Cu + 8HNO_3→3Cu(NO_3)_2 + 2NO + 4H_2O$ --- ## 第四節:化學計量 ### 原子質量單位、原子量、分子量 * **原子量**:用以表示原子質量大小,但一個原子本身的絕對質量太小,無法直接以天平測得,故採用的是「**相對質量**」,以該元素的一個原子與另一個標準元素比較後所得的相對質量→會因為原子量標準的改變而改變。 * 1961年,IUPAC公布以<u>^12^C=12.0000</u>為統一的原子量標準。 * $\begin{align}某元素的原子量=\frac{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一個\ ^{12}C\ 原子的質量}\times 12。\end{align}$ * 原子量本身無單位。表示原子質量可在原子量數值後加上一個原子質量單位**amu**、**u**或**Da(道耳頓)**。 * 原子質量單位u:$\begin{align}1\ u=1個\ ^{12}C\ 原子質量的\frac{1}{12}=1\ amu=1\ Da\approx 1.660538782\times 10^{-27}\ kg。\end{align}$ * 元素於自然界中常有同位素(原子序相同,但質量數不同的元素),元素週期表上的原子量是由<u>各種同位素的原子量&times;含量百分比的總和</u>而得的平均原子量,即$\Sigma{(同位素原子量\times 含量百分比)}$。e.g. ^12^C、^13^C、^14^C皆存在於自然界,週期表上C的原子量記為12.01。 * <Ex.> 若^35^X與^37^X在自然界的比例為75\%和25\%,則X在週期表上的原子量應記為? :::spoiler 解答 $原子量=\Sigma{(同位素原子量\times 含量百分比)}=35\times 0.75 + 37\times 0.25=35.5$ ::: * **分子量**:分子中所有原子的原子量總和,無單位。 ### 莫耳(mole)與亞佛加厥數(N~A~)、莫耳質量、克原子、克分子、氣體莫耳體積 * **莫耳(mole)**:常用於原子、分子、基本粒子(電子、中子、質子)等微小粒子的計算單位。科學家定義:「具有12g的^12^C原子即為1mole^12^C」。 * **亞佛加厥數(N~A~)**:約為**6.02&times;10^23^**。 * **莫耳質量**:純物質質量克數恰為原子量或分子量的數值,其質量總和(g)稱為莫耳質量。e.g. 1mole^12^C原子為12g,水(H~2~O)的莫耳質量為18克。 * **克原子**:即1莫耳原子。e.g. 1克原子^12^C=1mole^12^C=12g C。 * **克分子**:即1莫耳分子。e.g. 1克分子水(H~2~O)=1mole水(H~2~O)=18g H~2~O。 * 氣體**莫耳體積**:一莫耳氣體所佔有的體積。 * 理想氣體在**標準狀況(0&deg;C,1atm)**,簡寫為**STP**,莫耳體積等於**22.4L**。e.g. STP下1莫耳的氫氣和1莫耳的氦氣具有相同的體積(22.4L)。 * 理想氣體在**常溫常壓(25&deg;C,1atm)**,簡寫為**NTP**,莫耳體積等於**24.5L**。e.g. NTP下1莫耳的氫氣和1莫耳的氦氣具有相同的體積(24.5L)。 * 莫耳數的求法:$$莫耳數=\frac{重量(g)}{原(分)子量}=\frac{粒子數目}{6.02\times 10^23}=\frac{理想氣體體積(L)}{22.4(STP)}=\frac{理想氣體體積(L)}{24.5(NTP)}$$ ### 濃度的概念與表示法 * 濃度: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藉由各種濃度的表示法,可以適時表示出溶液中的<u>溶質、溶劑、溶液</u>三者間<u>重量、粒子數、體積</u>的含量或比例關係。 * 常用的濃度表示法: * 重量百分濃度(**W%**):每**100g溶液**中所含**溶質克數(g)**。$$W\%=\frac{溶質(g)}{100g溶液}\times100\%$$ * 體積百分濃度(**V%**):每**100mL溶液**中所含**溶質體積(mL)**,酒類常使用此濃度標示。$$V\%=\frac{溶質體積(mL)}{100mL溶液}\times100\%$$溶液的體積百分濃度<u>V%不隨溫度而變</u>。 * 體積莫耳濃度(**C~M~**):每**1L溶液**所含**溶質的莫耳數**。$$C_M=\frac{溶質(mole)}{溶液(L)} (單位:M\ 或\ mole/L)$$ * 百萬分點濃度(**C~ppm~**) * 定義:每百萬克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或**每公斤(kg)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毫克數(mg)**。$$C_{ppm}=\frac{溶質(g)}{溶液(g)} \times 10^6\ ppm=\frac{溶質(mg)}{溶液(kg)}\ ppm$$ * 對於<u>稀薄的**水溶液**</u>而言,密度極接近1.0g/mL,故百萬分點濃度可代換為**每1L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毫克數(mg)**。$$C_{ppm}=\frac{溶質(mg)}{水溶液(L)}\ ppm$$ >[!Warning] 非水溶液 >對於非水溶液,仍須回歸原始定義。 * 對於<u>混合氣體</u>而言,較常以<u>定壓下所佔有的體積</u>表示成分氣體含量多寡,故混合氣體的百萬分點濃度(**ppmv**)須另外定義為**成分氣體體積(mL)/總氣體體積(10^3^L)**。$$C_{ppmv}=\frac{成分氣體體積(mL)}{總氣體體積(10^3L)}\ ppmv$$ * 莫耳分率(**X~i~**):**成分物質的莫耳數**與**混合物中的總莫耳數**的比值,或溶液中溶質所佔之莫耳數比例。$$X_i=\frac{n_i}{n_1+n_2+\cdots},其中n_i表示成分物質的莫耳數。$$ * 莫耳分率並<u>無單位</u>。 * 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莫耳分率總和為1,即$\Sigma{X_i}=X_1+X_2+\cdots=1$。 * 重量莫耳濃度(**C~m~**):每**1kg溶劑**中所含**溶質的莫耳數**。$$C_m=\frac{溶質(mole)}{溶劑(kg)} (單位:m\ 或\ mole/kg)$$ * 溶液的重量莫耳濃度<u>C~m~不隨溫度改變</u>。 * 大多數水溶液,同一溶液之<u>C~m~&ge;C~M~</u>。當**水溶液為==稀薄溶液==時,C~m~&approx;C~M~**。 * **相同溶劑的兩溶液,若C~m~相等&harr;X~i~相等**。證明:假設I、II兩溶液的C~m~皆為1m、溶質皆有1mole、溶劑分別為A、B,則$$X_I=\frac{1}{1+\dfrac{1000}{M_A}},\ X_{II}=\frac{1}{1+\dfrac{1000}{M_B}},\ X_I=X_{II}\ when\ M_A=M_B$$ >[!Note] 同分異構物 >如果A溶劑有同分異構物B溶劑,則不同溶劑也有可能滿足上式。 ### 濃度的相關計算 * $\begin{align}質量=D\times V,\ n=\frac{W}{原(分)子量(M)}\end{align}$ * 常用假設技巧:假設分母,換算分子的值。 * 已知W\%=X$$假設溶液重量=100\ g→\begin{cases}溶質重量=X\ g\\溶劑重量=(100-X)\ g\end{cases}$$ * 已知V\%=X$$假設溶液體積=100\ mL→\begin{cases}溶質體積=X\ mL\\溶劑體積=(100-X)\ mL\end{cases}$$ * 已知C~M~=X$$假設溶液體積=1\ L→溶質莫耳數=X\ mole$$ * 已知C~ppm~=X * 按照C~ppm~的基本定義$$假設溶液重量=1\ kg→\begin{cases}溶質重量=X\ mg\\溶劑重量=(10^6-X)\ mg\end{cases}$$ * 對於稀薄水溶液,若<u>題目給溶液體積但沒給溶液密度</u>,則$$假設溶液體積=1\ L→溶質重量=X\ mg$$ * 對於混合氣體,若<u>題目要求計算C~ppmv~</u>,則$$假設總氣體體積=1000\ L→\begin{cases}成分氣體體積=X\ mL\\剩餘氣體體積=(10^6-X)\ mL\end{cases}$$ * 已知X~i~=X$$假設\Sigma{n_i}=1→\begin{cases}n_i=X\\剩下的n總和=1-X\end{cases}$$ * 已知C~m~=X$$假設溶劑重量=1\ kg→溶質莫耳數=X\ mole$$ * 濃度換算常用技巧:以下列舉W\%、C~M~、C~m~、X~i~之間濃度換算的技巧,實際應用方式仍視題目而定。請多練習,熟能生巧。 * W\% → C~M~ :::spoiler 解答 $$假設溶液重量=100\ g\begin{cases}\xrightarrow{D_{溶液}} 溶液體積=V\ mL→V'\ L\\\xrightarrow{W\%}溶質重量=w\ g\xrightarrow{M_{溶質}}n\ mole\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V'\ (L)}$$ ::: * C~M~ → W\% :::spoiler 解答 $$假設溶液體積=1\ L\begin{cases}\xrightarrow{D_{溶液}} 溶液重量=W\ kg→W'\ g\\\xrightarrow{C_M}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w\ g\end{cases}\Rightarrow W\%=\frac{w\ (g)}{W'\ (g)}$$ ::: * W\% → C~m~ :::spoiler 解答 $$假設溶液重量=100\ g\xrightarrow{W\%}\begin{cases}溶質重量=w\ g\xrightarrow{M_{溶質}} n\ mole\\溶劑重量=W\ g→W'\ kg\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W'\ (kg)} $$ ::: * C~m~ → W\%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溶劑重量=1\ kg&\xrightarrow{C_m}\begin{cases}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 w\ g\\溶液重量\ W_{溶液}=W_{溶劑}+W_{溶質}=(1000+w)\ g\end{cases}\\&\Rightarrow W\%=\frac{w\ (g)}{(1000+w)\ (g)}\end{align}$$ ::: * C~M~ → C~m~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溶液體積&=1\ L\begin{cases}\xrightarrow{C_M} 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w\ g→w'\ kg\\\xrightarrow{D_{溶液}}溶液重量=W\ kg→W_{溶劑}=(W-w')\ kg\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W-w')\ (kg)}\end{align}$$ ::: * C~m~ → C~M~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溶劑重量&=1\ kg\begin{cases}\xrightarrow{C_m} 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 w\ g→w'\ kg\\溶液重量=(1+w')\ kg\xrightarrow{D_{溶液}} V\ L\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V\ (L)}\end{align}$$ ::: * X~i~ → C~M~ :::spoiler 解答 $$假設\Sigma{n_i}=1\xrightarrow{X_i}\begin{cases}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 w\ g→w'\ kg\\溶劑莫耳數=(1-n)\ mole\xrightarrow{M_{溶劑}} W_{溶劑}\\W_{溶液}=(W_{溶劑}+w')\ kg\xrightarrow{D_{溶液}} V\ L\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V\ (L)}$$ ::: * C~M~ → X~i~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溶液體積&=1\ L\begin{cases}\xrightarrow{C_M}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w\ g\\\xrightarrow{D_{溶液}}溶液重量=W\ kg→W'\ g\\溶劑重量=(W'-w)\ g\xrightarrow{M_{溶劑}} n_{溶劑}\ mole\end{cases}\\&\Rightarrow X_i=\frac{n\ (mole)}{(n+n_{溶劑})\ (mole)}\end{align}$$ ::: * X~i~ → C~m~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Sigma{n_i}=1&\xrightarrow{X_i}\begin{cases}溶質莫耳數=n\ mole\\溶劑莫耳數=(1-n)\ mole\xrightarrow{M_{溶劑}} W\ g→W'\ kg\end{cases}\\&\Rightarrow C_m=\frac{n\ (mole)}{W'\ (kg)}\end{align}$$ ::: * C~m~ → X~i~ :::spoiler 解答 $$假設溶劑重量=1\ kg\begin{cases}\xrightarrow{C_m} 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劑}} 溶劑莫耳數=n_{溶劑}\ mole\end{cases}\Rightarrow X_i=\frac{n\ (mole)}{(n+n_{溶劑})\ (mole)}$$ ::: * W\% → X~i~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溶液重量&=100\ g\begin{cases}\xrightarrow{W\%}溶質重量=w\ g\xrightarrow{M_{溶質}} n\ mole\\溶劑重量=(100-w)\ g\xrightarrow{M_{溶劑}} n_{溶劑}\ mole\end{cases}\\&\Rightarrow X_i=\frac{n\ (mole)}{(n+n_{溶劑})\ (mole)}\end{align}$$ ::: * X~i~ → W\%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Sigma{n_i}=1&\xrightarrow{X_i}\begin{cases}溶質莫耳數=n\ mole\xrightarrow{M_{溶質}} w\ g\\溶劑莫耳數=(1-n)\ mole\xrightarrow{M_{溶劑}} W_{溶劑}\ g\\W_{溶液}=(W_{溶劑}+w)\ g\end{cases}\\&\Rightarrow W\%=\frac{w\ (g)}{(W_{溶劑}+w)\ (g)}\end{align}$$ ::: * 溶液稀釋或濃縮:操作前後,<u>溶質總重與總莫耳數不變</u>。 * C~M~ → C~M~':$n=C_M\times V(操作前)={C_M}'\times V'(操作後)$ * C~m~ → C~m~':$\begin{align}{C_m}'=\frac{原溶質莫耳數}{原溶劑重+\Delta W_{溶劑}}\end{align}$ * X~i~ → X~i~':$\begin{align}X_i'=\frac{原溶質莫耳數}{原總莫耳數+\Delta n_{溶劑}}\end{align}$ * W\% → W\%':$\begin{align}W\%'=\frac{原溶質重}{原溶液重+\Delta W_{溶劑}}\end{align}$ * 溶液混合$$\begin{cases}溶質總莫耳數{n_T}'=\Sigma{n_i}=\Sigma{(C_{M,\ i}\times V_i)}=\Sigma{(C_{m,\ i}\times W_{溶劑,\ i})}=\Sigma{(n_{T,\ i}\times X_i)}\\溶質總重量{w_T}'=\Sigma{w_i}=\Sigma{(W_{溶液,\ i}\times W\%_i)}\end{cases}$$ * C~M~ → C~M~':${C_M}'\times V'=\Sigma{(C_{M,\ i}\times V_i)}$ * C~m~ → C~m~':${C_m}'\times {W_{溶劑}}'=\Sigma{(C_{m,\ i}\times W_{溶劑,\ i})}$ * X~i~ → X~i~':${n_T}'\times {X_i}'=\Sigma{(n_{T,\ i}\times X_i)}$ * W\% → W\%':$\begin{align}W\%'=\frac{\Sigma{(W_{溶液,\ i}\times W\%_i)}}{\Sigma{W_{溶液,\ i}}}\end{align}$ ### 溶液配製 * 大原則:**重量可以直接相加(有加成性),體積不能直接相加(無加成性)**。溶液體積會受環境溫度影響,但溶液的重量不會。 >[!Note] 更多資訊 >關於溶液體積的是否有加成性的問題,將於[第三章第五節](#第五節:溶液的依數性質)詳細介紹。 * 常考器材:**容量瓶**、**吸液管**(只能量取同一體積)、**分度吸量管**(可以量取多個體積)、**安全吸球**。 ![溶液配製實驗器材](https://hackmd.io/_uploads/SJtNJc_okx.png) * 安全吸球:以吸量管量取溶液時,通常搭配安全吸球使用。安全吸球的<u>A閥是排氣閥,S閥是吸液閥,E閥是排液閥</u>。當壓按A閥排氣,同時擠壓球體,可將吸球內的空氣排出,鬆開A閥後安全吸球仍呈減壓壓扁的狀態。再按住S閥吸液,球體就會慢慢膨脹,並將液體吸入管內。壓按E閥排液則可將液體排放。 * 量取試樣溶液時,吸量管的吸入口放進溶液約1~2cm深處,不宜放太淺,以免吸到空氣,也不宜放太深,使得吸管壁沾黏太多溶液。移轉溶液時,保持吸量管垂直桌面,尖端以約45&deg;的角度貼靠在接收容器的內壁,再將溶液排出。 ![吸量管移轉液體](https://hackmd.io/_uploads/S1Jvkc_syg.png =250x) <small>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普化教學小組, Shugar, G. J., J., Shugar, R. A., A., Bauman, L., L., Bauman, R. S., S., Skoog, D. A., A., West, D. M., M., Holler, F. J., J., & Crouch, S. R., R. (1991). T-32 化學基礎實驗技能. 台大出版中心. https://teaching.ch.ntu.edu.tw/gclab/wp-content/uploads/tech-%E5%90%B8%E9%87%8F%E7%AE%A1.pdf</small> >[!Important] 其他注意事項 >* 含結晶水的溶質溶於水後,結晶水會釋出成為溶劑的一部分。e.g. CuSO~4~&bull;5H~2~O溶於水後,溶質增加的是CuSO~4~的部分,溶劑增加的是結晶水的部分。 >* 受光會起變化的溶液,例如硝酸銀(AgNO~3~)溶液,應儲存在棕色瓶中。 >* 在空氣中容易起變化的物質,如氫氧化鈉(NaOH)、硫代硫酸鈉(Na~2~S~2~O~3~)、硫酸亞鐵(FeSO~4~),其水溶液應於使用前才配製。 * 溶液配製舉例:實際操作步驟要熟悉,使用的器材也要熟記。多練習,熟能生巧。 * <Ex.1> 取固體NaCl配製1.0M的NaCl~(aq)~100mL。 :::spoiler 解答 $n_{NaCl}=C_M\times V=0.1\ mole\xrightarrow{M_{NaCl}} 5.85\ g$ 取NaCl 5.85g放入燒杯,加入足量的水並攪拌至NaCl全部溶解→將溶液移入100mL的容量瓶中,回到室溫→加水至100mL的標線→蓋上蓋子,將容量瓶旋轉倒置混合均勻,即得到1M、100mL的NaCl~(aq)~。 ::: * <Ex.2> 取足量10M的HCl配置成1.0M、100mL的HCl。 :::spoiler 解答 C~M~&times;V=C~M~'&times;V'→10&times;V=1.0&times;100→V=10mL。 以安全吸球與吸量管吸取10M的HCl溶液10mL→將溶液移入事先裝入適量水的100mL容量瓶中,回到室溫→加水至100mL的標線→蓋上蓋子,將容量瓶旋轉倒置混合均勻,即得到1.0M、100mL的HCl。 ::: * <Ex.3> (1) 取足量98%、比重1.8的濃H~2~SO~4~配置1.0M、1L的H~2~SO~4~。 (2) 若已知配好的硫酸溶液比重為1.2,則在過程中需要加入多少蒸餾水? :::spoiler 解答(1) $n_{H_2SO_4}=1.0\times 1=1\ mole\xrightarrow{M_{H_2SO_4}}98\ g$ 假設需要取濃硫酸V毫升→W~硫酸~=V&times;D~濃硫酸~&times;W%=98g→V&approx;55.56mL。 以安全吸球與吸量管吸取98%、比重1.8的濃硫酸約55.56mL→將溶液移入事先裝入適量水的1L容量瓶中,回到室溫→加水至1L的標線→蓋上蓋子,將容量瓶旋轉倒置混合均勻,即得到1.0M、1L的H~2~SO~4~。 ::: :::spoiler 解答(2) ==重量有加成性,但體積不一定有加成性==。由於水的密度為1.0g/cm^3^,計算水的重量可以相當於計算水的體積量值。故 W~水~=W~溶液~-W~濃硫酸~=(V~溶液~&times;D~溶液~)-(V~濃硫酸~&times;D~濃硫酸~)&approx;1200-100=1100g。 ::: * <Ex.4> 以五水合硫酸銅(CuSO~4~&bull;5H~2~O)固體配製100mL、比重1.25、重量百分濃度20%的硫酸銅水溶液。分別需要加入(1)多少g的五水合硫酸銅與(2)多少mL的蒸餾水?(Cu=63.5) :::spoiler 解答(1) M~硫酸銅~=159.5,M~五水合硫酸銅~=249.5。 W~溶液~=V~溶液~&times;D~溶液~=125g$\xrightarrow{W\%}\begin{cases}W_{硫酸銅}=25\ g\Rightarrow n_{硫酸銅}\approx 0.157\ mole\\W_水=125-25=100\ g\end{cases}$ $W_{五水合硫酸銅}=\begin{align}W_{硫酸銅}\times \frac{M_{五水合硫酸銅}}{M_{硫酸銅}}\approx 39.107\ g\end{align}$ ::: :::spoiler 解答(2) $\begin{cases}W_{五水合硫酸銅}-W_{硫酸銅}=W_{5H_2O}\approx 14.107\ g\\W_{需額外加的水}=W_水-W_{5H_2O}=85.893\ g\xrightarrow{D_{H_2O}}85.893\ mL\end{cases}$ ::: ### 化學計量 * 化學反應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係數表示了反應時,實際消耗與生成的粒子數或莫耳數的關係。e.g. 氫氣與氧氣合成水的反應:$$\begin{array}{r|ccccc}&2H_{2(g)}&+&O_{2(g)}&\xrightarrow{\Delta}&2{H_2O}_{(g)}\\\hline反應係數比&2&&1&&2\\反應分子數比&2&&1&&2\\氣體反應體積比&2&&1&&2\\反應莫耳數比&2&&1&&2\\反應質量比&1&&8&&9\end{array}$$ * 化學計量:表示反應中各物種之定量(粒子數、質量、體積、壓力)關係與變化。步驟如下: * 寫出化學反應式並平衡係數。 * 將已知物的量轉換成莫耳數(找出**限量試劑**)。限量試劑為$\begin{align}(\frac{原有莫耳數}{係數})\end{align}$最小者。 * 依「限量試劑」,利用各物種係數比求出其他物種的莫耳數變化量。 * 將莫耳數變化量轉換成所需要的量值與單位。 * 依實際獲得的生成物產量,可推估**產率(%)**,$產率(\%)=\begin{align}\frac{實際產量}{理論產量}\times 100\%\end{align}$ --- ## 第五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 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 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常以熱能、電能、化學能、光能等形式吸收或放出能量。 * 各種形式的能量可能互相轉變,但總能量不會改變(能量守恆定律)。 * 各種反應能量變化大小的比較: * 一般而言,<u>物理變化(相變化)&lt;化學變化&#8810;核反應熱</u>。 * 同一種物質,<u>汽化(或凝結)熱>汽化(或凝結)熱>熔化(或凝固)熱</u>。 * 化學變化往往涉及一些**既有化學鍵的破壞(須吸熱)**,與**新化學鍵的生成(須放熱)**。 ### 物質熱含量(H) * 定溫、定壓下,物質生成時儲存於其中的能量,亦稱為**焓**(enthalpy),以**H**表示。單位為卡(cal)、仟卡(kcal)、焦耳(J)、仟焦(kJ)。**1cal&approx;4.18J**。 * 物質熱含量受質量、溫度、壓力及狀態影響。 * <u>3mole</u>氫氣燃燒的熱含量變化是<u>1mole</u>氫氣燃燒的熱含量變化的3倍。 * 熱含量:1g、<u>1&deg;C</u>的水>1g、<u>0&deg;C</u>的水。 * 熱含量:0&deg;C的<u>水</u>0&deg;C的<u>冰</u>。 * 不同壓力條件下,氣體分子間的位能會有所增減,氣體的熱含量會不同。 * 物質的總熱含量是<u>無法測得</u>之值,僅能在一化學反應中,求出反應前、後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熱含量變化(&Delta;H)。絕對值不可知,但相對變化可知。 ![熱含量](https://hackmd.io/_uploads/r1PBKkDLkg.png =400x) <small>熱含量。Image from https://resource.learnmode.net/upload/file_4/466e86c249b9d69caff4b0038c4b35fe6523f517</small> * 元素的同素異形體間因結構不同,熱含量也不同。 :::success 底下這些要背起來。 ::: * 紅磷(P~x~)<白磷(P~4~)。 * 石墨<鑽石(金剛石)。 * 氧(O~2~)<臭氧(O~3~)。 * 斜方硫(S~8~)<單斜硫(S~8~)。 ### 反應熱(&Delta;H) * $反應熱(\Delta H)=\Sigma{H_{產物}}-\Sigma{H_{反應物}}$,**與物系之初狀態及末狀態有關,不受反應途徑影響**。 * 吸熱反應與放熱反應 ![吸熱放熱反應](https://hackmd.io/_uploads/BkQUeGwL1l.png) <small>化學大看. (2021).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https://www.openclass.chc.edu.tw/storage/77/112/%E8%AA%B2%E7%A8%8B%E8%B3%87%E6%96%99.pdf/qZCBM66UqetApKZGs0engGBJ0WmrTyFIdZXzE4y0.pdf</small> * 吸熱反應 * 化學反應過程中會吸收環境中的能量,使<u>周遭環境</u>溫度降低。 * $\because \Sigma{H_{反應物}}<\Sigma{H_{產物}},\therefore \Delta H>0$ * 放熱反應 * 化學反應過程中會釋放能量到環境中,使<u>周遭環境</u>溫度升高。 * $\because \Sigma{H_{反應物}}>\Sigma{H_{產物}},\therefore \Delta H<0$ * 反應若逆方向進行,則反應的起、終點互換,逆方向反應熱與原來反應熱等值異號,即<u>&Delta;H'=-&Delta;H</u>。 ### 反應熱的測定 * 裝置:熱卡計或熱量計(calorimeter),簡稱為**卡計**。 * 簡易卡計的大致構造為一**絕熱**(沒有熱量進出)的容器,可以盛裝溶液在其中反應,並藉由溶液的溫度變化計算該反應之反應熱。一般可使用保麗龍作小容器。 ![簡易卡計](https://hackmd.io/_uploads/r1dkzfw8yl.jpg =200x) <small>簡易卡計。Image from https://blog.udn.com/Gabriel33/5394499</small> * 卡計測定反應熱的原理:量測溶液總質量(M)與反應前後溫差(&Delta;T),即可推算該反應的反應熱(&Delta;H),計算時須注意單位為cal或J。$$H=M\times s(溶液比熱)\times \Delta T + 小容器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常忽略)$$ ### 熱化學反應式 * 將反應之熱變化數值列入化學反應式中,或將反應熱之&Delta;H值另獨立列於化學反應式之後,即為熱化學反應式。 * **須標明各物質所具有之狀態**。 * $\begin{align}H_2O_{(l)}+286\ kJ→H_{2(g)}+\frac{1}{2}O_{2(g)}\end{align}$ 或 $\begin{align}H_2O_{(l)}→H_{2(g)}+\frac{1}{2}O_{2(g)},\Delta H=286\ kJ\end{align}$ * $C_{(s)}+2H_{2(g)}→CH_{4(g)}+74.8\ kJ$ 或 $C_{(s)}+2H_{2(g)}→CH_{4(g)},\Delta H=-74.8\ kJ$ * **標準反應熱(&Delta;H&deg;)**:**於1atm、25&deg;C之標準狀態下,反應物及生成物以莫耳計量,所測得的反應熱**。(新制改以氣壓1bar(=10^5^Pa)、25&deg;C為標準狀態) ### 反應熱的種類 :::success 底下這些反應熱的種類與定義要熟記。 ::: * **莫耳生成熱(&Delta;H~f~)**:**由成分元素反應生成1mole化合物之反應熱**。 * 寫法:將產物含有的所有元素拆開,以各元素平常的型態與相態書寫即可。 * 甲烷(CH~4~)的莫耳生成熱:$C_{(s)}+2H_{2(g)}→CH_{4(g)},\Delta H=-74.8\ kJ/mole\ CH_4$ * 水的莫耳生成熱:$\begin{align}H_{2(g)}+\frac{1}{2}O_{2(g)}→H_2O_{(l)},\Delta H=-286\ kJ/mole\ H_2O\end{align}$ * Br~(g)~的莫耳生成熱:$\begin{align}\frac{1}{2}Br_{2(l)}→Br_{(g)},\Delta H=112\ kJ/mole\ Br_{(g)}\end{align}$ * NH~2~CH~2~COOH~(g)~的莫耳生成熱:$\begin{align}\frac{1}{2}N_{2(g)}+\frac{5}{2}H_{2(g)}+2C_{(s)}+O_{2(g)}→NH_2CH_2COOH_{(g)},\Delta H=-537\ kJ/mole\ NH_2CH_2COOH_{(g)}\end{align}$ * 標準莫耳生成熱(&Delta;H~f~&deg;):於標準狀態(1.0atm、25&deg;C)下測得的莫耳生成熱。 * **各元素之&Delta;H~f~&deg;定義為0**。 * 同一元素之同素異形體中,以最常見、最穩定或較重要的同素異形體,其生成熱訂為0(背)。e.g. <u>碳-石墨</u>、<u>硫-斜方硫</u>、<u>磷-白磷(黃磷)</u>、<u>氧-氧氣</u>。 * <u>僅在該元素處於標準狀態的正常相態時,生成熱為0</u>。e.g. 石墨~(s)~之&Delta;H~f~&deg;=0,但石墨~(l)~之&Delta;H~f~&deg;>0。 * 莫耳燃燒熱:**1mole物質完全燃燒所放出之熱量**,其<b>&Delta;H必&lt;0</b>。 * 寫法:與一般燃燒的化學反應式寫法相同,但要記得標各物質的狀態。 * 甲烷之莫耳燃燒熱:$CH_{4(g)}+2O_{2(g)}→CO_{2(g)}+2H_2O_{(l)},\Delta H=-890.1\ kJ/mole\ CH_{4(g)}$ * 石墨之莫耳燃燒熱:$C_{(s,石墨)}+O_{2(g)}→CO_{2(g)},\Delta H=-394\ kJ/mole\ C_{(s,石墨)}$ * 一氧化碳之莫耳燃燒熱:$\begin{align}CO_{(g)}+\frac{1}{2}O_{2(g)}→CO_{2(g)},\Delta H=-283.0\ kJ/mole\ CO_{(g)}\end{align}$ * **無法燃燒的物種(e.g. H~2~O、CO~2~、N~2~、O~2~、He...),不討論燃燒熱,其燃燒熱定義為0**。 * 莫耳中和熱:**酸(提供H^+^)與鹼(提供OH^-^)作用生成1mole水所放出之熱量**,其<b>&Delta;H必&lt;0</b>。 * e.g. ${H^+}_{(aq)}+{OH^-}_{(aq)}→H_2O_{(l)},\Delta H\approx -56\ kJ/mole\ H_2O$ ### 反應熱的計算與赫斯定律(Hess's Law) * **&Delta;H與反應式之係數變化倍數成正比**,即當熱化學反應式之係數變為n倍時,&Delta;H亦變為n倍。$$\begin{cases}H_{2(g)}+\frac{1}{2}O_{2(g)}→H_2O_{(l)},\Delta H=-286\ kJ/mole\\2H_{2(g)}+O_{2(g)}→2H_2O_{(l)},\Delta H=-572\ kJ/mole\end{cases}$$ * **當反應式以逆方向進行時,其反應熱大小不變,但正、負異號**。$$\begin{cases}H_{2(g)}+\frac{1}{2}O_{2(g)}→H_2O_{(l)},\Delta H=-286\ kJ/mole\\H_2O_{(l)}→H_{2(g)}+\frac{1}{2}O_{2(g)},\Delta H=286\ kJ/mole\end{cases}$$ * **反應熱具有加成性(赫斯定律,Hess's law)**:當一反應式能以多個其他反應式的代數和表示,則此反應之反應熱為此數個反應式之反應熱代數和(總和)。此定律在計算不易直接測得或未知的反應熱時相當實用。 * 赫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 列出各子反應式與反應熱 * 調整各子反應式與係數,使$待求之反應式=\Sigma{(子反應式)}$ * 所求之$\Delta H=\Sigma{(子反應式之反應熱)}$ * <Ex.> 已知$\begin{align}\begin{cases}C_{(s)}+O_{2(g)}→CO_{2(g)},\Delta H_1=-393.5\ kJ--\ (1)\\CO_{(g)}+\frac{1}{2}O_{2(g)}→CO_{2(g)},\Delta H_2=-283.0\ kJ--\ (2)\end{cases}\end{align}$,試求 $\begin{align}C_{(s)}+\frac{1}{2}O_{2(g)}→CO_{(g)}--\ (3)\end{align}$之&Delta;H。 :::spoiler 解答 觀察(1)、(2)、(3)式可得(3)=(1)-(2),即&Delta;H=&Delta;H~1~-&Delta;H~2~=-110.5kJ。 ::: ### 求反應熱&Delta;H的方法 以下列舉幾種求反應熱常用的方法,務必熟記,尤其是後面4種方式。 * 利用反應熱的定義:$\Delta H=\Sigma{H_{產物}}-\Sigma{H_{反應物}}$ * 利用反應位能圖:$\Delta H=\Sigma{產物位能}-\Sigma{反應物位能}$ * 利用赫斯定律:$\Delta H=\Sigma{\Delta H_{子反應式}}$ * 利用各物質**生成熱**:$\Delta H=\Sigma{產物生成熱}-\Sigma{反應物生成熱}$ * 利用各物質**燃燒熱**:$\Delta H=\Sigma{反應物燃燒熱}-\Sigma{產物生成熱}$ * 利用反應**活化能**(將於第六章詳細介紹):$\Delta H=正反應活化能-逆反應活化能$ * 利用**鍵能**(將於第五章詳細介紹):$\Delta H=\Sigma{反應物鍵能}-\Sigma{生成物鍵能}$ --- # 第二章:氣體 ## 第一節:氣體性質 ### 大氣 * 大氣層:地球表面上空約1000公里內所覆蓋的混合氣體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尤其是紫外線)直接照射。氣體粒子因重力吸引而多集中於地表附近,<u>高度0~30km以內的氣體占大氣總質量90%以上</u>。 * 大氣粒子因重力而集中於地表,形成大氣壓力,簡稱氣壓。 * 以<u>緯度45&deg;、溫度為0&deg;C</u>的海平面上所承受的大氣壓力為**標準一大氣壓**。 * 海平面氣壓約為1atm,隨著高度增加而漸小。高度每上升100m,氣壓約降0.8cmHg。 *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約占4/5)>**氧**(約占1/5)>**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稱為空氣。空氣中的成分與比例,會因為地形、區域及生物活動而變動。 |成分氣體|含量(體積%)|重要性與用途| |---|---|---| |氮(N~2~)|78.084|生物合成蛋白質的必要元素| |氧(O~2~)|20.946|生物生存的必須物質| |氬(Ar)|0.934|燈泡裡的填充氣體,保護燈芯| |二氧化碳(CO~2~)|0.033|植物行光合作用、保溫作用| * 大氣層垂直結構由地表往上大致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游離層→外氣層**。 ![大氣分層](https://hackmd.io/_uploads/r1xfxcus1e.png =250x) <small>EHanlin 翰林雲端學院2. (n.d.). 翰林雲端學院 - 線上學習首選 免費試用小中高課程. 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國中/地球科學/大氣層.html</small> ### 物質的三態比較 |狀態|體積|形狀|粒子距離| |:-:|---|---|---| |固體|有固定的體積|保持固定形狀|粒子間距離近| |液體|有固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形狀隨容器而變|粒子間距離近| |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具膨脹與壓縮性|粒子間距離遠| ![物質三態比較](https://hackmd.io/_uploads/HJwXHKqIyg.jpg =600x) <small>圖中的粒子未按照實際比例繪製。Libretexts. (2021, August 16). 3.1: Overview of states of matter. Chemistry LibreTexts. https://chem.libretexts.org/Under_Construction/Purgatory/AUCHE_110%3A_General_Chemistry_I_%28Rempel%29/03%3A_States_of_Matter/3.01%3A_Overview_of_States_of_Matter</small> ### 氣體的通性 * 氣體粒子沒有被限制在固定位置上,能夠自由移動而充滿任何容器,故其體積與形狀隨容器而改變。當氣體被導入一個容器中時,氣體粒子便迅速擴散充滿容器。 * 氣體粒子實佔體積極小(肉眼不可見),且粒子間的距離很遠,空間中較多的是「空隙」,故氣體具有<u>低密度、高壓縮性</u>。 * 氣體粒子間的吸引力不足以緊抓住其他氣體粒子,故氣體粒子大多是<u>單獨、快速</u>地向四面八方自由移動。 * 當溫度升高時,粒子的動能(E~K~)增加,彼此間的距離也增加,使氣體體積增大,故氣態具有<u>較大的熱膨脹率</u>。 * 運動中的氣體粒子撞擊到器壁或物體時,會對器壁或物體產生推擠的壓力。e.g. 氣球內的氣體粒子不斷碰撞氣球,使氣球具有其體積與壓力。 >[!Note] 比較 >|大氣壓力|容器內的氣體壓力| >|---|---| >|主要為大氣中的氣體粒子因重力而產生|容器內的氣體粒子撞擊氣壁而產生| ### 氣體粒子的運動與溫度 * 氣體粒子的運動形式包括<u>移動、轉動(幾乎不考慮)及振動</u>。 * 氣體的溫度是氣體粒子==平均動能==$(\begin{align}\overline{E_k}=\frac{3}{2}RT\propto T\end{align})$大小的表現。 :::info R是理想氣體常數,將於[本章第三節](#第三節:理想氣體)介紹。 ::: * 氣體粒子的溫度越高,平均動能越大。 * 同一溫度下,各種氣體粒子具有相同的平均動能。e.g. 在100&deg;C下,1g的氨氣、2g的乙炔、3g的氯氣具有相同的平均動能。 * 同一溫度下,氣體粒子的質量(m)越大,其運動速率越小。$\begin{align}E_k=\frac{1}{2}mv^2\Rightarrow v\propto \frac{1}{\sqrt m}\end{align}$ * 當達絕對零度(T=0K)時,氣體粒子的動能為0。此時,氣體粒子全部靜止。 ### 氣壓與氣壓計 * **托里切利**將裝滿水銀的玻璃管倒置於水銀槽中,藉由平衡時水銀槽與玻璃管中的水銀面高度差,測出大氣壓力為760mmHg。$W_{玻璃管內水銀}=P_{大氣}\Rightarrow P_{大氣}=760\ mmHg$ ![托里切利實驗](https://hackmd.io/_uploads/SkFob-sIJl.png) <small>上方真空區域為**托里切利真空**。氣體. (n.d.). In 高中基礎化學(三)學習講義 (pp. 1–12) [Book].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chem107-2-h2-ch1.pdf</small> * ==1atm = 76cmHg = 760mmHg = 760torr = 1033.6cmH~2~O = 1.013&times;10^5^Pa==。 * 氣象報告大多以毫巴(mb,millibar)為大氣壓力的單位。1mb=100Pa。 * 牛頓/米^2^(Nt/m^2^)或稱帕(Pascal,簡稱Pa)為SI(國際單位)制。 * 常見的壓力計:開口式壓力計、閉口式壓力計。 * **開口式壓力計**:$P_{gas}=P_{大氣}+\Delta h$ ![開口式壓力計](https://hackmd.io/_uploads/S1-om-s8yx.png =500x) <small>氣體. (n.d.). In 高中基礎化學(三)學習講義 (pp. 1–12) [Book].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chem107-2-h2-ch1.pdf</small> (A) P~gas~=P~大氣~+&Delta;h=760+0=760mmHg (B) P~gas~=P~大氣~+&Delta;h=760-20=740mmHg (C\) P~gas~=P~大氣~+&Delta;h=760+20=780mmHg * **閉口式壓力計**:$P_{gas}=\Delta h$ ![閉口式壓力計](https://hackmd.io/_uploads/S1jSEZjIJl.png =500x) <small>氣體. (n.d.). In 高中基礎化學(三)學習講義 (pp. 1–12) [Book].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chem107-2-h2-ch1.pdf</small> (A) P~gas~=&Delta;h=0mmHg (B) P~gas~=&Delta;h=20mmHg --- ## 第二節:氣體的定律 ### 絕對溫標與絕對溫度 * 提出者:**凱文**(Lord Kelvin)爵士。 * 單位:**K**,但不加「&deg;」。 * 絕對溫標也稱凱氏溫標或克氏溫標,是熱力學常用的溫標。 * <u>SI制</u>的溫度即是以絕對溫標與其單位表示。 * <u>溫度變化1K時,其變化量大小恰與1&deg;C相同,但與1&deg;F不同</u>。 * 依氣體定律,當溫度達絕對零度(0K)時,氣體體積與氣壓將為0。 * 此時,$\begin{align}\overline{E_k}=\frac{3}{2}RT=\frac{1}{2}mv^2=0\end{align}$,氣體分子完全停止運動,速度為0、動能為0。 * <u>真實氣體元素在達絕對零度以前就以液化或固化</u>。 * 絕對零度(0K)約為-273.15&deg;C,在高中計算時常記為-273&deg;C。 * 溫標之間的轉換 * 絕對溫度換攝氏溫度:攝氏溫度t(&deg;C)+273=絕對溫度T(K)。 * 華氏溫度換攝氏溫度:華氏溫度(&deg;F)=$\begin{align}\frac{9}{5}\end{align}$&times;攝氏溫度(&deg;C)+32。 ### 波以耳定律 * 提出者:**波以耳**(Robert Boyle)。 * **定溫(定T)下,定量(定n)氣體的體積(V)與壓力(P\)成反比**。 $\begin{align}PV=k\Rightarrow P\propto \frac{1}{V},P\ vs.\frac{1}{V}的圖形為斜直線。\end{align}$ ![Boyle’s Law](https://hackmd.io/_uploads/ByMqec_oke.png =400x) <small>Admin. (2024, June 24). Boyle’s Law - Definition, Equation, &amp; Facts with Examples. BYJUS. https://byjus.com/chemistry/boyles-law/</small> * 當氣體體積由V改成V'時,氣體壓力由P~gas~改成P~gas~'。由波以耳定律可知P~gas~&times;V=P~gas~'&times;V'。 * <Ex.> 在25&deg;C、1.0atm下,參考下面的J型管,若管子截面積為**1.0cm^2^**,左管開口、右管封閉且上有氣柱20cm。初始狀態為左管水銀柱比右管高44公分(&Delta;h=44 cm),則 (1) 若加入水銀50cm^3^,可使右管中的氣體體積壓縮至多少cm^3^? (2) 若取出水銀60cm^3^,可使右管中的氣體體積膨脹至多少cm^3^? (3) 將J型管的截面積改為**2.0cm^2^**,初始條件不變。若加入水銀50cm^3^,可使右管中的氣體體積壓縮至多少cm^3^? (4) 將J型管的截面積改為**2.0cm^2^**,初始條件不變。若取出水銀60cm^3^,可使右管中的氣體體積膨脹至多少cm^3^? ![波以耳定律J型管](https://hackmd.io/_uploads/SJ4Tgq_oyg.png =300x) <small>Pressure and volume - Particles in gases - AQA - GCSE Combined Science Revision - AQA Trilogy - BBC Bitesize. (2023, February 20). BBC Bitesize. https://www.bbc.co.uk/bitesize/guides/z2xcfcw/revision/3</small> :::success 這個練習非常重要,一定要完全理解解題邏輯。 ::: >[!Tip] >* 注意管子的截面積,水銀體積/管截面積=升高或降低的高度。 >* 如果其中一管高度增加x,則另一管高度減少x,兩管之間水銀高度差增加**2x**。 :::spoiler 解答(1) 左管加入50cm^3^水銀&rArr;左管高度增加50cm。平衡時,左管水銀高度下降,且右管水銀高度上升。 $\begin{align}假設左管水銀高度下降\ x\ cm,則\begin{cases}右管水銀高度上升\ x\ cm\\右管氣柱長度減少\ x\ cm\end{cases}\end{align}$ $現在左管高於右管,\Delta h'=h_左-h_右=(44+50-2x)\ cm$ $\begin{align}\begin{cases}P_初=P_{外壓}+\Delta h=76+44=120\ cmHg\\P_末=P_{外壓}+\Delta h'=76+(44+50-2x)=(170-2x)\ cmHg\end{cases}\end{align}$ $\begin{align}\begin{cases}V_初=20\times 1=20\ cm^3\\V_末=(20-x)\times 1=(20-x)\ cm^3\end{cases}\end{align}$ 根據波以耳定律,120&times;20=(170-2x)&times;(20-x)&rArr;x=5或100。其中,x=100太大,不合,故x=5,右管氣體體積壓縮至15cm^3^。 ::: :::spoiler 解答(2) 左管取出60cm^3^水銀&rArr;左管高度減少60cm。平衡時,右管水銀高度下降,且左管水銀高度上升。 $\begin{align}假設右管水銀高度下降\ x\ cm,則\begin{cases}左管水銀高度上升\ x\ cm\\右管氣柱長度增加\ x\ cm\end{cases}\end{align}$ $現在左管低於右管,\Delta h'=h_右-h_左=(-44+60-2x)\ cm$ $\begin{align}\begin{cases}P_初=120\ cmHg\\P_末+\Delta h'=P_{外壓}\Rightarrow P_末=76-(-44+60-2x)=(60+2x)\ cmHg\end{cases}\end{align}$ $\begin{align}\begin{cases}V_初=20\ cm^3\\V_末=(20+x)\times 1=(20+x)\ cm^3\end{cases}\end{align}$ 根據波以耳定律,120&times;20=(60+2x)&times;(20+x)&rArr;x=10或-60(不合),故x=10,右管氣體體積膨脹至30cm^3^。 ::: :::spoiler 解答(3) 左管加入50cm^3^水銀&rArr;左管高度增加25cm。平衡時,左管水銀高度下降,且右管水銀高度上升。 $\begin{align}假設左管水銀高度下降\ x\ cm,則\begin{cases}右管水銀高度上升\ x\ cm\\右管氣柱長度減少\ x\ cm\end{cases}\end{align}$ $現在左管高度高於右管,\Delta h'=h_左-h_右=(44+25-2x)\ cm$ $\begin{align}\begin{cases}P_初=P_{外壓}+\Delta h=76+44=120\ cmHg\\P_末=P_{外壓}+\Delta h'=76+(44+25-2x)=(145-2x)\ cmHg\end{cases}\end{align}$ $\begin{align}\begin{cases}V_初=20\times 2=40\ cm^3\\V_末=(20-x)\times 2=(40-2x)\ cm^3\end{cases}\end{align}$ 根據波以耳定律,120&times;40=(145-2x)&times;(40-2x)&rArr;x&approx;2.787或89.713(不合)。故x=2.787,右管氣體體積壓縮至34.426cm^3^。 ::: :::spoiler 解答(4) 左管取出60cm^3^水銀&rArr;左管高度減少30cm。平衡時,右管水銀高度下降,且左管水銀高度上升。 $\begin{align}假設右管水銀高度下降\ x\ cm,則\begin{cases}左管水銀高度上升\ x\ cm\\右管氣柱長度增加\ x\ cm\end{cases}\end{align}$ $現在左管仍高於右管,\Delta h'=h_左-h_右=(44-30+2x)\ cm$ $\begin{align}\begin{cases}P_初=P_{外壓}+\Delta h=76+44=120\ cmHg\\P_末=P_{外壓}+\Delta h'=76+(44-30+2x)=(90+2x)\ cmHg\end{cases}\end{align}$ $\begin{align}\begin{cases}V_初=20\times 2=40\ cm^3\\V_末=(20+x)\times 2=(40+2x)\ cm^3\end{cases}\end{align}$ 根據波以耳定律,120&times;40=(90+2x)&times;(40+2x)&rArr;x&approx;4.327或-69.327(不合),故x=4.327,右管氣體體積膨脹至48.654cm^3^。 ::: * 從粒子觀點看波以耳定律:定溫下,氣體粒子平均動能不變。當容器的體積縮小時,<u>單位時間內氣體粒子對器壁的碰撞次數會增加</u>→P增加;反之亦然。 * 波以耳定律的實例與應用: * 運送氣體時,可將氣體充入高壓鋼瓶中以減少所佔體積,提高運量;反之,以高壓氣體鋼瓶可以充填大量氣球。 * <Ex.> 有一內裝氦氣的鋼筒,體積10L、壓力10atm,則 (1) 欲在同溫下,充灌容積1L、壓力2atm的塑膠瓶,共可填充幾瓶? (2) 欲在1atm且同溫時,充滿一艘容積10m^3^的汽船,共需此種鋼瓶裝的氦氣若干瓶? :::spoiler 解答(1) <u>填充完最大數量的塑膠瓶後,整體壓力P'變成2atm</u>。 假設可填充x瓶塑膠瓶,則此時V'=(10+1&middot;x)升。 10&times;10=2&times;(10+x)&Rightarrow;x=40。 ::: :::spoiler 解答(2) (2) <u>填充完汽船後,整體壓力P'變成1atm</u>;<u>每增加一個氦氣瓶,原本的體積會增加10L、填充完汽船後的總體積也會增加10L</u>。 汽船體積=10m^3^=10000L $\begin{align}假設需要\ x\ 瓶氦氣,則\begin{cases}原本\ x\ 個氦氣瓶的體積\ V=10\cdot x\ 升\\填充汽船後的總體積\ V'=(10000+10\cdot x)\ 升\end{cases}\end{align}$ 10&times;(10x)=1&times;(10000+10x)&Rightarrow;x=111.111...,至少要112瓶才能充滿。 ::: * 密封食品的包裝在平地時體積較小,在高山時因低壓而膨脹,故體積較在平地時大。 * 氣泡由泳池底部上升的過程中,體積會不斷增加。 ### 查理定律 * 提出者:**查理**(Jacques Alexandre Cesar Charles)。 * **定壓下(定P),定量(定n)之氣體,其體積(V)與絕對溫度(T)成正比**。將氣體體積當成一份一份的,絕對溫度每增加1K,氣體體積就增加一份。$\begin{align}V=kT\ 或\ \frac{V_t}{V_0}=\frac{273+t}{273}\end{align}$ (t為攝氏溫度&deg;C) ![查理定律](https://hackmd.io/_uploads/S1tb-5Ojye.png) <small>(A)V vs. 絕對溫度T(K)、(B)V vs. 攝氏溫度t(&deg;C)。Ideal Gas Law | Brilliant Math & Science Wiki. (n.d.). https://brilliant.org/wiki/ideal-gas-law/</small> * <Ex.> 定壓時,定量的氦氣在0&deg;C、200&deg;C時體積分別為a升、b升,則試以a、b表示絕對溫度時的攝氏溫度。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假設絕對零度的攝氏溫度為\ x^\circ C\Rightarrow\begin{cases}0^\circ C=(0-x)\ K,氣體體積=a\ L\\200^\circ C=(200-x)\ K,氣體體積=b\ L\end{cases}\end{align}$ $\begin{align}根據查理定律,參考下圖,有一組相似三角形\Rightarrow\frac{a}{0-x}=\frac{b}{200-x}\Rightarrow x=\frac{200a}{a-b}\end{align}$ ![查理定律練習題](https://hackmd.io/_uploads/rJv7DF68yl.png =300x) ::: * 從粒子觀點看查理定律:當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率變大。單位時間內,氣體對於容器器壁的碰撞次數增加,由內對外產生較大的氣體壓力,<u>若容器體積可變</u>,則此較大的壓力會使容器膨脹,氣體體積因而變大,且壓力回復到與外壓平衡的狀態。 * 查理定律的實例與應用: * 天燈與熱氣球即是利用氣體受熱時,體積膨脹而密度變小,使物體升空。 * 行駛中的輪胎溫度上升,使得輪胎的體積膨脹。 * 將氣球置於熱水中,則氣球體積膨脹;淋熱水於凹陷的乒乓球上,則乒乓球迅速膨脹,恢復成球形。 * 利用氣體體積的熱漲冷縮,製作氣體溫度計,可用來精密測量小範圍的溫差。 ### 給呂薩克定律 * 提出者:**給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 **定體積下(定V),定量(定n)之氣體,其壓力(P\)與絕對溫度(T)成正比**。$\begin{align}P=kT\ 或\ \frac{P_t}{P_0}=\frac{273+t}{273}\end{align}$ (t為攝氏溫度&deg;C) ![給呂薩克定律](https://hackmd.io/_uploads/r1Q4Wq_jyg.png) <small>(A)P vs. 絕對溫度T(K)、(B)P vs. 攝氏溫度t(&deg;C)。Ideal Gas Law | Brilliant Math & Science Wiki. (n.d.). https://brilliant.org/wiki/ideal-gas-law/</small> * 從粒子觀點看給呂薩克定律:當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率變大。單位時間內,氣體對於容器器壁的碰撞次數增加,因而對器壁產生較大的氣體壓力。 * 給呂薩克定律的實例與應用: * 烹煮食物所使用的壓力鍋。 * 醫院用不銹鋼滅菌鍋在高溫高壓下消毒滅菌。 ### 亞佛加厥定律 * 提出者:**亞佛加厥**(Amadeo Avogadro)。 * 其內容在[1-2:化學基本定律](#亞佛加厥定律)已經提及;STP下、NTP下,氣體的莫耳體積,在[1-4:化學計量](#莫耳mole與亞佛加厥數NA、莫耳質量、克原子、克分子、氣體莫耳體積)也已經提及,可以點擊連結回去複習。 --- ## 第三節:理想氣體 ### 理想氣體(Ideal Gas)的性質 * **分子自身之體積視為0**$\Rightarrow$氣體之體積可完全壓縮至0。 * 氣體分子間<b>無引力、斥力(無作用力)</b>存在,各分子各自獨立。 * 分子之平均動能與絕對溫度成正比:$\begin{align}\overline{E_k}=\frac{3}{2}RT\end{align}$ * 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分子即不斷地向各方任意運動,並在碰撞前,分子成直線運動。**碰撞前後,總動能即總動量不變(完全彈性碰撞)**。 * 在同一溫度、壓力時,等體積之不同氣體含有等數之分子。 * **理想氣體永不液化**。 ### 真實氣體與理想氣體 ||理想氣體|真實氣體| |---|---|---| |體積|無|有| |分子間作用力|無|有| |分子間或與器壁之碰撞|完全彈性碰撞|非完全彈性碰撞| |PV=nRT|遵守|難遵守| * 因為真實氣體間有引力,所以同粒子數時,體積:理想氣體>真實氣體;同體積時,粒子數:理想氣體<真實氣體。 * 真實氣體之分子間引力越大$\Rightarrow$沸點越高、莫耳體積越小、越難達到理想氣體的行為。 * 真實氣體在高溫低壓時,因為E~k~大,分子間引力相對較小,故行為可較接近理想氣體。 * 不易液化的氣體(沸點低,即分子間作用力小)如**氧(O~2~)、氫(H~2~)、氮(N~2~)、氦(He)**,與理想氣體行為偏差很小;容易液化的氣體(沸點較高,即分子間作用力較大)如**二氧化碳(CO~2~)、氨(NH~3~)**,其偏差就很大。 >[!Tip] >一般計算氣體的題目時,除非題目特別要求考慮「實際情況」,否則皆將氣體以「理想氣體」視之即可。 ### 理想氣體方程式(Ideal Gas Equation) 滿足理想氣體性質的氣體,其行為符合理想氣體方程式。 * 結合波以耳定律(PV=k)、查理定律(V&propto;T)、給呂薩克定律(P&propto;T)、亞佛加厥定律(V&prop;n),可得 PV&propto;nT$\Rightarrow PV=nRT$,其中$\begin{align} R\approx 0.082\ \frac{atm\cdot L}{mole\cdot K}\approx 8.314\ \frac{J}{mole\cdot K}\end{align}$,為理想氣體常數,其值及單位必須熟記。 * 從0.082(atm&middot;L)/(mole&middot;K)轉換單位成8.314J/(mole&middot;K)的過程: $\begin{align}\begin{cases}1\ atm=101300\ Pa=101300\ \dfrac{Nt}{m^2}\\1\ L=10^{-3}\ m^3\end{cases}\Rightarrow 1\ atm\cdot L=101.3\ Nt\cdot m=101.3\ J\end{align}$ $\begin{align}R\approx 0.082\ \frac{atm\cdot L}{mole\cdot K}\xrightarrow{\times 101.3}\;\approx 8.314\ \frac{J}{mole\cdot K}\end{align}$ * STP、NTP下,理想氣體的莫耳體積計算: * STP(1atm、0&deg;C=273K):V=nRT/P=(1&times;0.082&times;273)/1&approx;22.4L。 * NTP(1atm、25&deg;C=298K):V=nRT/P=(1&times;0.082&times;298)/1&approx;24.5L。 * 理想氣體方程式的變形(只是單純將裡面的未知數改變形式,視情況使用): $PV=nRT$、$\begin{align}PV=\frac{W}{M}RT\end{align}$、$P\overline{M}=DRT\ (\overline{M}\ 為平均分子量,D\ 為密度)$、$P=C_MRT$ * 練習題 >[!Tip] >* 注意理想氣體方程式裡,哪些未知數不變,養成邊看題目邊做筆記的習慣。 >* 解題時只要注意會改變的變量之間的關係,再列式計算即可。 >* 熟記R的值與單位(0.082(atm&middot;L)/(mole&middot;K),或8.314J/(mole&middot;K))。 >* 方程式裡的T是絕對溫度(=攝氏溫度+273)。 * <Ex.1> 體積1000L的理想氣體,壓力倍增時,溫度自-86&deg;C上升至101&deg;C,則其最後的體積約等於?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n\ 不變\Rightarrow V\propto \frac{T}{P}\Rightarrow V'=V_0\times \frac{T'}{T}\times \frac{P}{P'}=1000\times \frac{374}{187}\times 2=1000\ mL\end{align}$ ::: * <Ex.2> 4升的理想氣體在27&deg;C、1atm下,加熱到132&deg;C時,體積膨脹至6升,則其壓力變為多少? :::spoiler 解答 $\begin{align}n\ 不變\Rightarrow P\propto \frac{T}{V}\Rightarrow P'=P_0\times \frac{T'}{T}\times \frac{V}{V'}=0.9\ atm\end{align}$ ::: * <Ex.3> 如下圖,一容器內裝理想氣體,以一能自由活動之活塞構成左右兩室。在27&deg;C平衡時左右兩室之體積皆為V。今將左室緩慢加熱至127&deg;C,右室保持原來溫度,則左室體積增加了多少? ![Ex.3](https://hackmd.io/_uploads/S1O92eXPke.jpg =200x) :::spoiler 解答 **平衡時,活塞左右壓力(P\)必相同**。因為兩室之間沒有通道連通,故左右兩室氣體的莫耳數不變。27&deg;C平衡時,左右兩室P、V、T相同&rArr;n~左~=n~右~。將左室加熱至127&deg;C平衡時,左右兩室P、n相同&rArr;$\begin{align}V\propto T\Rightarrow {V_左}'=\frac{400}{300}{V_右}'=\frac{4}{3}{V_右}'\end{align}$ 兩室總體積V~t~=2V&rArr;$\begin{align}V_左=\frac{4}{4+3}\times 2V=\frac{8}{7}V\Rightarrow \Delta V_左=\frac{1}{7}V\end{align}$ ::: --- ## 第四節:道耳頓分壓定律 ### 道耳頓分壓定律 * 提出者:道耳頓。 * **定溫(定T)、定容(定V)之密閉容器內,混合氣體之總壓(P~t~)為各成分氣體分壓(P~i~)之和**。 * <u>穩定共存或不反應</u>的混合氣體中,其總壓可視為各成分氣體單獨存在時之分壓總和。 * 混合均勻的氣體中,溫度與體積均相同,故各氣體的壓力正比於各自的莫耳數(P~i~&propto;n~i~)。 * 以數學公式表示: * $P_t=P_1+P_2+P_3+...=\Sigma{P_i}$ * $P_i=P_t\times \begin{align}\frac{n_i}{\Sigma{n_i}}\end{align}=P_t\times X_i\Rightarrow P_i:P_j=n_i:n_j=X_i:X_j$ * 各成分氣體各自滿足理想氣體方程式(其中每個變量都要代入各成分氣體的數據),整個混合氣體亦滿足理想氣體方程式:$P_iV=n_iRT$、$P_tV=n_tRT$ * 不遵守道耳頓分壓定律的例子 * 若兩氣體混合時,<u>有明顯的引力作用或發生化學反應</u>,則不遵守道耳頓分壓定律。e.g. **水蒸氣與氨氣**、**氨氣與氯化氫**、**氫氣與氟氣**,以上皆不遵守道耳頓分壓定律,例子多看多記。 * 若兩氣體混合時有發生反應,則須先經反應消耗後,再以最後剩下的氣體處理。 ### 道耳頓分壓定律的應用 * 計算混合氣體總壓 * 混合前後成分氣體體積不同時:$P_tV_t=\Sigma{P_iV_i}$ * 若無分壓,可用$P_tV_t=(\Sigma{n_i})RT$ * 計算混合氣體之平均分子量($\overline{M}$) * $\overline{M}=\begin{align}\frac{\Sigma{W_i}}{n_t}=\frac{\Sigma{M_in_i}}{n_t}=\Sigma{(M_i\cdot \frac{n_i}{n_t})}=\Sigma{M_iX_i}\end{align}$ * $P\overline{M}=D(混合氣體密度)\times RT$ * 練習題 * <Ex.1> 一氣體混合物,於25&deg;C、總壓600mmHg時含有16g的氦與16g的甲烷,則(1) 求混合氣體中氦的分壓。(2) 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3) 求混合氣體的密度。 :::spoiler 解答(1) n~氦~=4mole、n~甲烷~=1mole&Rightarrow;X~氦~=0.8、X~甲烷~=0.2。 P~氦~=P~t~&times;X~氦~&Rightarrow;P~氦~=600&times;0.8=480mmHg。 ::: :::spoiler 解答(2) <法一> $\begin{align}\overline{M}=\frac{\Sigma{W_i}}{\Sigma{n_i}}=\frac{16+16}{4+1}\end{align}=6.4$ <法二> $\overline{M}=\Sigma{M_iX_i}=4\times 0.8+16\times 0.2=6.4$ ::: :::spoiler 解答(3) $P_t=600\ mmHg=\begin{align}\frac{600}{760}\end{align}\ atm$ $由\ P\overline{M}=DRT\Rightarrow D=\begin{align}\frac{P\overline{M}}{RT}=\frac{600\cdot 6.4}{760\cdot 0.082\cdot 298}\end{align}\approx 0.21\ (g/L)$ ::: * <Ex.2> 25&deg;C時,將4atm的氯化氫2L、2atm的氨3L、4atm的氦1L共置於一個體積3L的容器中,(1)求容器內的總壓力。(2)求產生之NH~4~Cl的重量(Cl=35.5)。 :::spoiler 解答(1) 注意到<u>氯化氫會跟氨反應,故要先將最後剩下的量算出來</u>。 此題之T固定,故n=(PV)/(RT)&propto;PV→n的變化可簡單用PV乘積的變化表示。 $\begin{cases}(PV)_{HCl}=8\\(PV)_{NH_3}=6\end{cases}\xrightarrow{HCl+NH_3→NH_4Cl}\begin{cases}{(PV)_{HCl}}'=2\\{(PV)_{NH_3}}'=0\end{cases}$ 由道耳頓分壓定律,求混合氣體之總壓力。 $P_tV_t=\Sigma{(P_iV_i)}\Rightarrow P_t\times 3=2(HCl)+0(NH_3)+4(He)\Rightarrow P_t=2\ atm$ ::: :::spoiler 解答(2) 由化學計量的關係可以求得 $NH_4Cl$ 的莫耳數。 $n_{NH_4Cl}=|\Delta n_{HCl}|=\begin{align}\frac{|\Delta (PV)_{HCl}|}{RT}=\frac{6}{298\cdot 0.082}\end{align}\xrightarrow{M_{NH_4Cl}=53.5}W_{NH_4Cl}\approx 13.14\ g$ ::: * <Ex.3> 如下圖,在同溫下,當A、B、C各放入氫氣、氮氣、氧氣時,把活塞T~1~、T~2~打開達平衡,且各氣體均勻擴散後,求(1) A、B、C三容器內氣體莫耳數比。(2) 氫氣、氮氣、氧氣在A、B、C內之壓力。(3) A、B、C三容器之壓力。(4) 氧氣在A、B、C內之C~M~比。 ![Ex.3](https://hackmd.io/_uploads/rJXjCQ4wyl.jpg =300x) :::spoiler 解答(1) **平衡後,A、B、C三容器內氣體壓力相等**(否則氣體之間的流動必會繼續),且溫度相等。 A、B、C各自的P~t~、T相等&rArr;V&propto;n~t~&rArr;所求=V~A~:V~B~:V~C~=4\:3\:2。 ::: :::spoiler 解答(2) 平衡後,氫氣在A、B、C三容器內的壓力皆相等(氮氣、氧氣也是),且各自皆符合道耳頓分壓定律。 $\therefore\begin{align}\begin{cases}{P_{H_2}}'\times {V_{H_2}}'=P_{H_2}\times V_{H_2}\Rightarrow {P_{H_2}}'\times 9=3\times 4\Rightarrow {P_{H_2}}'=\frac{4}{3}\ atm\\{P_{N_2}}'\times {V_{N_2}}'=P_{N_2}\times V_{N_2}\Rightarrow {P_{N_2}}'\times 9=2\times 3\Rightarrow {P_{N_2}}'=\frac{2}{3}\ atm\\{P_{O_2}}'\times {V_{O_2}}'=P_{O_2}\times V_{O_2}\Rightarrow {P_{O_2}}'\times 9=3\times 2\Rightarrow {P_{O_2}}'=\frac{2}{3}\ atm\end{cases}\end{align}$ ::: :::spoiler 解答(3) 總壓可以透過(2)的答案相加得到:$P_t=P_{H_2}+P_{N_2}+P_{O_2}=\begin{align}\frac{8}{3}\ atm\end{align}$ 或是用整個系統的道耳頓分壓定律$(P_t\times V_t=\Sigma{P_iV_i})$直接計算總壓: $P_t\times 9=3\times 4\ (氫氣)+2\times 3\ (氮氣)+3\times 2\ (氧氣)\Rightarrow P_t=\begin{align}\frac{8}{3}\ atm\end{align}$ ::: :::spoiler 解答(4) 對於氧氣(氫氣、氮氣也是),在A、B、C三容器內之V&propto;n&rArr;C~M~=n/V為定值&rArr;所求=1\:1\:1。 ::: * <Ex.4> 在一容器中裝有定量的空氣,下列哪些操作會增加氧的分壓? (A) 定容下,升高溫度。 (B) 定溫定容下,添加少量氦氣。 (C\) 定溫下,增加容器體積。 (D) 定溫定容下,抽出少量氮氣。 (E) 定溫定容下,添加少量空氣。 :::spoiler 解答 (A) 對於氧氣而言,V、n不變&rArr;P&propto;T&rArr;T&uparrow;,P&uparrow;。 (B) 除了氣體定律外,要注意加入的氣體是否會和氧氣反應。氦氣不會和氧氣反應,故加入氦氣只會使容器內的總壓增加,並不會改變氧氣的分壓。 (C\) 對於氧氣而言,T、n不變&rArr;PV=k&rArr;V&uparrow;,P&downarrow;。 (D) 抽出氮氣後,對於氧氣而言,V、T、n不變,故其分壓不變。 (E) 空氣中含有氧氣(約20%),加入少量空氣代表氧氣的莫耳數增加。對於氧氣而言,V、T不變&rArr;P&propto;n&rArr;n&uparrow;,P&uparrow;。 故選(A)(E)。 ::: --- # 第三章:溶液的性質 ## 第一節:溶液種類與特性 ### 溶液的分類 * 溶液以「溶質粒子大小」可分為**真溶液**、**膠體溶液**與**懸浮液**,皆為<u>混合物</u>。 ||真溶液|膠體溶液|懸浮液| |:-:|:-:|:-:|:-:| |**溶液成分**|溶質、溶劑|分散質、分散媒|分散質、分散媒| |**溶質直徑**|約10^-10^公尺|約10^-9^~10^-6^公尺|約10^-6^~10^-5^公尺| |**溶質種類**|分子或離子|大分子、粒子締結、奈米粒子,或離子吸附溶劑分子所形成的原子團|大分子、粒子締結、奈米粒子,或離子吸附溶劑分子所形成的原子團| |**溶質所含原子數**|小於10^3^個|約10^3^~10^12^個|約10^12^~10^15^個| |**溶質擴散情況**|較快|較慢|靜止時會沉降| * **真溶液(true solution)** * 一般聽到的溶液都是「真溶液」。 * 粒子大小均約10^-10^m(1&Aring;)左右,<u>無法以一般顯微鏡觀察(極限約10^-6^m左右)</u>,且整個溶液看起來應沒有界面。 * e.g. <u>食鹽水溶液、酒精溶液、海水、空氣、鹽酸、合金(如黃銅、青銅)</u>。 * **膠體溶液(colloidal solution)** * 粒子分布於溶劑中,而**不溶於溶劑**,亦**不發生沉澱**之溶液。簡稱膠體。 * 膠體中分散的膠體粒子,應稱為**分散質**;溶劑應稱為**分散媒**;所得溶液應稱為**分散系**。 * 依分散媒的不同,可分為水溶膠、醇溶膠、氣溶膠、固態凝膠等。 * 分散系具有流動性者稱為膠體溶液,簡稱為液膠或溶膠;分散系不具流動性而呈凝固狀者稱為膠凝體,簡稱為凝膠。 * e.g. <u>咖啡、牛奶、豆漿、澱粉液、墨水、霧霾</u>。 * **懸浮液(suspension)** * 由於內部粒子較大,大致上已經能以肉眼看見微粒。微粒分布於溶劑中,而不溶於溶劑,且**靜止時會沉降**。 * 懸浮液分散相中的粒子較膠體粒子大,穩定性較小,較容易沉澱分離出來。 * 製備懸浮液時,通常可加入介質,調節介質黏度或界面性質,阻礙懸浮粒子接近吸附,使懸浮液穩定。 * e.g. <u>果汁、土石流、水泥漆、多數工業廢水</u>。 ### 膠體溶液的特性 * **廷得耳效應(Tyndall effect)**:當光束通過膠體溶液時,因為膠體粒子(分散質)粒徑較大,會將光束中的光散射,所以若在垂直於照射方向處觀察,會看到一明亮的光徑。 ![tyndall effect](https://hackmd.io/_uploads/rJpyMKrvyx.png =450x) <small>Helmenstine, A. M., PhD. (2020, February 3). Tyndall Effect Definition and Examples. ThoughtCo. https://www.thoughtco.com/definition-of-tyndall-effect-605756</small> * **膠體粒子常帶有電荷**:膠體粒子常吸附電解質的特定離子而帶有電荷。e.g. <u>金屬的硫化物(如CdS)常帶有負電荷(-),金屬的氫氧化物(如Al(OH)~3~、Fe(OH)~3~)常帶有正電荷(+)</u>。膠體粒子雖常帶有電荷,但**整體溶液仍成電中性**。 * 膠體粒子不沉澱的原因(要記清楚): * 膠體粒子受分散媒粒子碰撞而不斷運動,可克服重力而不沉澱。 * 膠體粒子常帶有相同電荷,彼此產生排斥,不易凝聚沉澱。 * 凝聚膠體粒子(凝析)的方法: * 外加電場或電壓於膠體溶液中:膠體粒子常帶有電荷,故其會向<u>電性相反的電極</u>移動,並於電極上電荷被中和而凝聚析出。此過程又稱為**電泳**。例如: * 於工廠煙囪裝靜電板,可利用靜電吸塵,除去飛灰。 * 通直流電於膠體溶液中,則金屬硫化物膠質(常帶負電)於正極凝聚析出;金屬氫氧化物膠質(常帶正電)於負極析出。 * 在膠體溶液中加入少量電解質:膠體粒子所帶電荷被電性相反的離子中和,而凝聚成較大顆粒析出。例如: * 加<b>石膏(CaSO~4~)</b>於豆漿中,則其中的蛋白質即凝聚成**豆腐**(加食鹽水效果較石膏差)。 * 加**食醋**於豆漿中,使豆漿中的膠質凝聚析出,故**鹹豆漿**呈蛋花狀。 * 加醋酸於牛奶中,可使駱素凝聚。 * 江河入海處常形成大量淤泥沉積的三角洲,其原因之一就是河水中攜帶的膠體粒子遇到海水中的電解質離子,膠體粒子的電荷被電解質離子中和而凝聚析出。 * 橡膠樹汁中加入稀酸,可使其成分凝聚成生膠。 * <Ex.> 氫氧化鋁易形成帶正電的膠體粒子。若取少量的電解質,何者凝聚此膠體粒子最為有效?(A) NaCl (B) CaCl~2~ (C\) Fe~2~(SO~4~)~3~ (D) K~3~PO~4~ :::spoiler 解答 **高價數的電解質離子凝聚膠體粒子的效果較佳**。由於氫氧化鋁易形成帶正電的膠體粒子,因此選項中具有較高價數負離子者較佳,故選(E)。 ::: --- ## 第二節:溶解度與離子定性分析 ### 溶解度(S) * 定溫下,於一定量溶劑中所能溶解一溶質的最大量,且溶液仍為一安定系(穩定)。溶解度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之濃度。 * 常用單位: * 每100g溶劑中所含溶質的最大克數(S=...g溶質/100g溶劑,有時亦簡寫為S=...g) * 每升溶液所含溶質的最大莫耳數(即體積莫耳濃度C~M~) * 每100g溶液中所含的最大克數(即重量百分濃度W%) * 依溶解度的大小,習慣上將溶解度大於10^-1^M的溶質稱為**可溶**;溶解度介於10^-1^~10^-4^M者稱為**微溶**;溶解度小於10^-4^者稱為**難溶**(或不溶)。 ![難溶微溶可溶](https://hackmd.io/_uploads/HJKon7OwJg.jpg =250x) <small>Image from https://blog.udn.com/chemicalgod/2768417</small> * 將溶質磨成粉、攪拌均可<u>加速溶解的速率</u>,但<u>不會增加溶解度</u>。 * 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 溶質與溶劑的**本性**:溶質與溶劑的類型、性質、結構相近者較易互溶(即同性互溶)。 * NaCl~(s)~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四氯化碳(CCl~4~)。 * **碘(I~2~)易溶於四氯化碳(CCl~4~)**,而不易溶於水中。 * **壓力**:若溶質為**氣體**時,壓力增加可使氣體<b>溶解質量(&Delta;m)</b>增加。若溶質為固體或液體時,壓力對溶解度的影響則很小。 >[!Note] 更多資訊 >此部分將於[本章第四節](#第四節:亨利定律Henrys-Law)介紹。 * **溫度**: * 固體 ![溶解度](https://hackmd.io/_uploads/Syaj07_Dkl.jpg) <small>Image from https://blog.udn.com/chemicalgod/2768417</small> * 大部分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e.g. KNO~3~、NH~4~、NaCl。 * 少部分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e.g. ==Na~2~SO~4~、Ce~2~(SO~4~)~3~、CaSO~4~==。 :::info CaSO~4~在約70&deg;C前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之後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 * 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氣體溶解度](https://hackmd.io/_uploads/Hk7VkE_vkg.jpg =300x) <small>Image from https://earthkart2011.blogspot.com/2013/11/temperature-effects-for-aqueous.html</small> * 練習題 :::info 本章的溶劑常簡寫為A、溶質為B,溶液為A+B。 ::: * <Ex.> 某固體對100g的水的溶解度分別為18&deg;C:30g;74&deg;C:150g;100&deg;C:225g。(1)今將74&deg;C之飽和溶液200g,冷卻至18&deg;C,應析出該固體多少g?(2)今將74&deg;C之飽和溶液加熱至100&deg;C,應再加入多少g該固體才能重新達到飽和? :::spoiler 解答 遇到此類題目,必須注意A、B、A+B的量,將題目資訊與所求換成對應的量後,再計算剩下兩項的值即可。<details><summary>(1)</summary>首先計算題目所給74&deg;C之飽和溶液的A、B,或A+B值。 $\begin{align}74^\circ C\ 下,A=100\ g\ 時,\begin{cases}B=150\ g\\A+B=250\ g\end{cases}\xrightarrow{題目給\ A+B=200\ g}\ \ \ \begin{cases}A=80\ g\\B=120\ g\end{cases}\end{align}$ 依據剛才的數據,計算18&deg;C時,對應的A、B、或A+B值。 $\begin{align}18^\circ C\ 下,A=100\ g\ 時,B=30\ g\xrightarrow{溶劑\ A=80\ g}B=24\ g\end{align}$ 原本有溶質120g,降溫至18&deg;C後只能溶24g,析出固體96g。</details><details><summary>(2)</summary>$100^\circ C\ 下,A=100\ g\ 時,B=225\ g\xrightarrow{溶劑\ A=80\ g}B=180\ g$ 原本溶質120g,升溫至100&deg;C後共可溶180g,故需再加入60g固體才能飽和。</details> ::: ### 過飽和 * 溶質濃度大於該溫度下溶解度的溶液,為**不穩定**狀態。 * 先於較高溫度下配置溶液達到飽和,並趁高溫時過濾雜質與未溶的溶質,再將溶液靜置冷卻,期間不對溶液進行擾動或加入雜質,降溫後即可形成**過飽和溶液**。 * **加入晶種、攪拌、搖晃**皆可使多餘的溶質結晶析出,而成為飽和溶液。 * 應用:**人造雨**。 >[!Note] 更多資訊 >可以參考這個影片:[1-4觀念12過飽和溶液|化學](https://www.junyiacademy.org/junyi-chemistry/root/junyi-composition-of-matter/v/D6LStI6L2Yk) ### 再結晶 * 選擇一適當溶劑,<u>利用溶質的溶解度對溫度變化有明顯差異</u>,先加熱溶解,之後趁熱過濾掉不溶物,再將濾液降低溫度使溶質結晶析出,可去除或減少雜質而達到純化的目的。 * 通常欲純化之物質之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而欲去除的雜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小。 ![solubility-temperature-graph](https://hackmd.io/_uploads/SkDSl4_wkl.png =400x) <small>KNO~3~ vs. NaCl的溶解度,兩者隨溫度變化的量差距甚大。Solutions & Solubility Quiz | GCSE Chemistry Edexcel IGCSE Triple | Cognito. (n.d.). https://puppeteer.cognitoedu.org/courserevise/c2-gcse-iedexcel-t/c2-gcse-iedexcel-t_1.2</small> * 再結晶的過程: * 固體不純物中含有少量雜質→選用適當的溶劑,在高溫時以少量溶劑將固體溶解成濃溶液→若有固體未溶解則須先**趁熱過濾**→將濾液靜置降溫,此時欲純化的物質將形成**過飽和溶液**(不穩定)→欲純化的物質會傾向結晶析出,而不純物仍溶解於溶液中不會析出→將析出固體過濾,即可得到較純的目標物。反覆上述操作可得高純度的目標物。 * 以從KNO~3~與NaCl固體的混合物中純化KNO~3~為例。首先將混合物加入少量水中→加熱至高溫,此時KNO~3~會大量溶解(因為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變化較大),而NaCl溶解一部份→趁熱過濾掉未溶解的固體→將溶液靜置降溫→析出的固體多為KNO~3~,故將溶液過濾後可得較高純度的KNO~3~。 ### 水中離子的定性分析 * 水中離子的沉澱反應性 :::success 底下三大類離子之特性與對象必須熟記,並請特別注意過度金屬離子之價數以及離子團的成員。 ::: * **與全部離子皆不沉澱的離子**:==IA^+^、H^+^、NH~4~^+^、NO~3~^-^、CH~3~COO^-^==。 :::success 以上這些離子在水中基本上不與其他離子生成沉澱。 ::: :::info CH~3~COOAg微溶於水。 ::: * **與少部分離子會產生沉澱的離子** :::success 此類離子在水中與大部分離子可溶,但與底下所列離子易生成沉澱。 ::: * ==Cl^-^、Br^-^、I^-^==:==Ag^+^、Pb^2+^、Hg~2~^2+^(亞汞離子)、Cu^+^(亞銅離子)、Tl^+^(亞鉈離子)==。 * ==SO~4~^2-^==:==\*Ca^2+^、Sr^2+^、Ba^2+^、Pb^2+^==。 * ==CrO~4~^2-^==:==Ag^+^、Sr^2+^、Ba^2+^、Pb^2+^==。 * ==F^-^==:==Pb^2+^、IIA^2+^(Be^2+^除外),但與 Ag^+^離子可溶於水==。 :::info CaSO~4~微溶於水。 ::: * **與大部分離子會產生沉澱的離子** :::success 此類離子除了與底下所列離子外,在水中與大部分離子會生成沉澱。 ::: * ==OH^-^==:==IA^+^、NH~4~^+^、H^+^、Tl^+^(亞鉈離子)、Sr^2+^、Ba^2+^、\*Ca^2+^==。 * ==S^2-^==:==IA^+^、NH~4~^+^、H^+^、IIA^2+^==。 * ==C~2~O~4~^2-^==:==IA^+^、NH~4~^+^、H^+^、Be^2+^、\*Mg^2+^==。 * ==CO~3~^2-^、PO~4~^2-^、SO~3~^2-^(亞硫酸根)==:==IA^+^、NH~4~^+^、H^+^==。 :::info Ca(OH)~2~、MgC~2~O~4~微溶於水。 ::: * 實驗室常見的離子顏色:==Cu^2+^:藍、Fe^2+^:淡綠、Fe^3+^:黃褐、MnO~4~^-^:紫紅、Mn^2+^:淡粉紅、CrO~4~^2-^:黃、Cr~2~O~7~^2-^:橘紅、Cr^3+^:綠、Ni^2+^:綠、I~3~^-^:紅棕、IA^+^:無色、IIA^2+^:無色==。 :::success 以下所列之離子顏色必須熟記,並請特別注意離子或離子團之價數。其他未列出之離子通常為無色,或是不常見。 ::: * 實驗室中常見沉澱物(化合物)的顏色:==AgCl:白、AgBr:淡黃、AgI:黃、PbCl~2~:白、PbI~2~:黃、Ag~2~S:黑、CuS:黑、PbS:黑、CdS:黃、ZnS:白、PbCrO~4~:黃、BaCrO~4~:黃、Ag~2~CrO~4~:磚紅、PbSO~4~:白、Cu(OH)~2~:藍、NaCl:白、BaSO~4~:白==。 :::success 以上所列之沉澱物顏色必須熟記,並請特別注意離子或離子團之價數。其他未列出之沉澱物通常為白色,或是不常見。 ::: * IA、IIA族離子的焰色:==Li^+^:鮮紅、Na^+^:黃、K^+^:紫、Rb^+^:紫紅、Cs^+^:藍、Be^2+^:無色、Mg^2+^:無色、Ca^2+^:磚紅、Sr^2+^:深紅、Ba^2+^:綠==。 :::success 以上所列之離子焰色必須熟記。 ::: >[!Note] 焰色形成的原因 >每種元素離子都有其個別的光譜,當其燃燒受熱時,原子的電子會==躍遷==至較高的不穩定能級,並在釋放一定頻率的光子後回到基態(電子能階的概念將於第四章以及高中物理詳細介紹),產生獨特的顏色,稱為焰色。 * 練習題 將上述離子定性分析常用的沉澱表、離子顏色、沉澱物顏色、離子焰色背熟後,再配合一些解題技巧,即可應對這類型的題目。 * <Ex.1> 溶液中同時含有0.1M的Ba^2+^、Zn^2+^、Ag^+^、Mg^2+^,欲使之逐一分離,下列加入陰離子的順序依序為何? (A) S^2-^→SO~4~^2-^→Cl^-^→OH^-^ (B) Cl^-^→SO~4~^2-^→S^2-^→CO~3~^2-^ (C\) SO~4~^2-^→S^2-^→OH^-^→Cl^-^ (D) SO~4~^2-^→Cl^-^→CO~3~^2-^→OH^-^ :::spoiler 解答 欲逐一分離,則**每次加入新的陰離子時,溶液中所剩的離子只能有一種與其發生沉澱**。 (A) S^2-^與Zn^2+^、Ag^+^沉澱,不能先加。 (B) Cl^-^分離Ag^+^→SO~4~^2-^分離Ba^2+^→S^2-^分離Zn^2+^→CO~3~^2-^分離Mg^2+^。 (C\) SO~4~^2-^分離Ba^2+^→S^2-^與Zn^2+^、Ag^+^沉澱,不能先加。 (D) SO~4~^2-^分離Ba^2+^→Cl^-^分離Ag^+^→CO~3~^2-^與Zn^2+^、Mg^2+^沉澱,不能先加。 故選(B)。 ::: * <Ex.2> 有一溶液含Ag^+^、Pb^2+^、Ni^2+^三種離子各0.01M,若均使用0.01M的NaCl、Na~2~SO~4~、Na~2~S溶液作為試劑,使三種離子分離,則滴加試劑的順序應為何? :::spoiler 解答 使三種離子分離,相當於要**逐一分離**。此題主要看加入的溶液的負離子是否會與題目給的正離子產生沉澱,每個負離子只能與剩餘的一種正離子沉澱。 $\begin{align}\begin{cases}Cl^-\ 與\ Ag^+、Pb^{2+}\ 沉澱\\{SO_4}^{2-}\ 與\ Pb^{2+}\ 沉澱\\S^{2-}\ 與\ Ag^+、Pb^{2+}、Ni^{2+}\ 沉澱\end{cases}\Rightarrow\end{align}$ 加入試劑的順序為Na~2~SO~4~→NaCl→Na~2~S。 ::: ### 兩性金屬離子在水中的反應 * 兩性金屬離子在水中時,若加入適量NH~3(aq)~或NaOH~(aq)~,會產生沉澱,但若**持續加入過量的濃NaOH~(aq)~(強鹼),沉澱會溶解而消失**。$$兩性金屬離子\xrightarrow{強鹼\ or\ 弱鹼} 沉澱\downarrow \xrightarrow{過量強鹼} 沉澱溶解消失$$ * 兩性元素的離子(必須熟記):Be^2+^、Al^3+^、Cr^3+^、Zn^2+^、Ga^3+^、Pb^2+^、Sn^2+^。 * 以Al^3+^~(aq)~為例:$${Al^{3+}}_{(aq)}+3NaOH_{(aq)}→Al(OH)_{3(s)}\downarrow+3{Na^+}_{(aq)}\Rightarrow Al(OH)_{3(s)}\ 沉澱生成$$$$Al(OH)_{3(s)}+NaOH_{(aq)}(濃)→{{Al(OH)_4}^-}_{(aq)}+{Na^+}_{(aq)}\Rightarrow Al(OH)_{3(s)}\ 沉澱消失$$![兩性物質溶解度 vs pH](https://hackmd.io/_uploads/HkqcUB_w1g.png) <small>兩性金屬形成的沉澱,除了加入<b>過量強鹼</b>可以使其再度溶解外,加入<b>過量強酸</b>也可使其再度溶解。</small> :::warning 兩性金屬離子遇NH~3(aq)~會產生沉澱,但因為**NH~3~屬於弱鹼**,所以再加入過量濃NH~3(aq)~時,沉澱不會再溶解(兩性離子及錯離子將於第十章詳細介紹)。 ::: --- ## 第三節:飽和蒸氣壓與沸點 ### 汽化、蒸發與沸騰 * **汽化**:液體中的粒子脫離其粒子間的引力變成氣體,稱為汽化。 * **蒸發**:<u>液體表面</u>的粒子在任意時刻因隨機獲得足夠動能,而脫離液面汽化,稱為蒸發。 * 水在任何溫度都可以蒸發。 * 影響蒸發速率快慢的因素: * 液體種類:分子間引力較弱者,蒸發速率較快。 * 液體表面積:與空氣接觸面積越大,蒸發速率越快。 * 溫度:液體溫度越高,蒸發速率越快。 * 空氣流動:空氣對流越旺盛,則蒸發速率越快,使定量的水完全蒸乾所需的時間越短。 * 相對濕度:環境的相對濕度越高,則蒸發速率越慢,使定量的水完全蒸乾所需的時間越長。 * 溶質濃度:溶質粒子濃度越高,溶劑粒子蒸發速率越低(此性質將於第五節詳細介紹)。 * **沸騰**:開口容器之液體加熱至特定溫度時,其液體粒子動能足以克服液面氣壓及粒子間作用力時,即達沸點。再繼續加熱,<u>液體表面及內部</u>會發生急劇汽化的現象,稱為沸騰。 * 定壓下,蒸發與沸騰的比較: ||溫度條件|汽化程度|發生部位| |:-:|---|---|---| |蒸發|任意溫度皆可|較和緩|僅發生在液體表面| |沸騰|僅發生於特定溫度範圍|較劇烈|發生於液體表面與內部| * <u>固體表面粒子亦可能隨機獲得足夠的動能,而脫離其位置形成氣體</u>。e.g. 冰庫中的冰塊體積會逐漸減少。 ### 液體的飽和蒸氣壓 * 定溫下,一密閉系統中,液氣相平衡系所呈現的蒸氣壓力,為液體在該溫度下之飽和蒸氣壓,簡稱為蒸氣壓。 * 達飽和蒸氣壓的條件:**密閉系**、**定溫**、**液氣共存**。 * 此液氣相之平衡為**動平衡**→液體的蒸發速率=氣體的凝結速率。 ![蒸發凝結平衡](https://hackmd.io/_uploads/SkQ2Nmr_kl.png) <small>Image from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 (p.13)</small> * 飽和蒸氣壓的測定:在水銀氣壓計的底端以滴管加一滴待測液體,由於通常D~待測液體~<D~Hg~=13.6g/cm^3^,故此液滴會上升到汞柱頂點。部分待測液體蒸發後,汞柱高度會下降以達平衡。如下圖,與(A)圖之汞柱高相比,**汞柱下降部分即是液體的蒸氣所呈現的壓力**,也就是液體在此溫度的飽和蒸氣壓。 ![水銀氣壓計與各物質蒸氣](https://hackmd.io/_uploads/rkiNf5uokx.png) * 飽和蒸氣壓的特性: * **定溫下,相同液體的飽和蒸氣壓為定值**,與容器、液體量,或其他氣體的存在無關。 ![容器體積 vs 飽和蒸汽壓](https://hackmd.io/_uploads/H1cFKXS_Jl.png =400x) <small>Image from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 (p.14)</small> * 如上圖,以定溫、定量水為例。當V不斷加大(A→C),根據波以耳定律(P&propto;1/V),水蒸氣的壓力會下降。<u>若此時容器內尚有液態水</u>,則水會不斷蒸發來補足蒸氣壓力,最終使蒸氣壓力回到飽和蒸氣壓。 * 當V達到圖中C點時,<u>定量水恰好全部變成汽化成水蒸氣</u>,此時水蒸氣壓仍為飽和蒸氣壓。 * 當V過了C點後,<u>容器內僅有水蒸氣</u>(視為理想氣體)。若容器體積繼續上升,則水蒸氣壓會下降,但容器內已無液態水能夠蒸發來補足減少的水蒸氣壓,故在C→E的階段,水蒸氣壓應遵守波以耳定律(P&propto;1/V)。 * **同一種液體,溫度越高,飽和蒸汽壓越大**。 ![溶液溫度 vs 飽和蒸氣壓](https://hackmd.io/_uploads/B1rwBLKuyl.png =350x) * 如上圖,以定體積、定量水為例。當T不斷加大(A→C),飽和蒸氣壓會越大。雖然根據給呂薩克定律(P&propto;T),原本的水蒸氣壓也會上升,但此時水蒸氣壓仍小於飽和蒸氣壓。<u>若容器內尚有液態水</u>,則水會不斷蒸發來補足蒸氣壓力。 * 當T達到圖中C點時,<u>定量水恰好全部變成汽化成水蒸氣</u>,此時水蒸氣壓仍為該溫度下的飽和蒸氣壓。 * 當T過了C點後,<u>容器內僅有水蒸氣</u>(視為理想氣體)。若溫度繼續上升(C→E),則水蒸氣壓會上升,並遵守給呂薩克定律(P&propto;T)。 * 溫度相同時,不同液體有不同的蒸氣壓。e.g. 20&deg;C時,飽和蒸氣壓大小:乙醚(C~2~H~5~OC~2~H~5~)>二硫化碳(CS~2~)>丙酮(CH~3~OCH~3~)>乙醇>水>甘油(丙三醇)(C~3~H~5~(OH)~3~)。 * 溶液中,非揮發性溶質的濃度越高,溶劑的蒸氣壓越低(此性質將於第五節詳細介紹)。 * 水蒸氣壓的校正:以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時,集氣瓶內常含有飽和水蒸氣壓,計算氣體氣壓時需要特別注意。 ![水蒸氣壓的校正](https://hackmd.io/_uploads/Bkf3HUtOkg.jpg =350x) * 以 ${P_{H2O}}^\circ$ 表示水的飽和蒸氣壓,則 $\begin{align}\begin{cases}P_1=P_{air}+P_{h\ cmH_2O}-{P_{H2O}}^\circ\\P_2=P_{air}-{P_{H2O}}^\circ\\P_3=P_{air}-P_{h\ cmH_2O}-{P_{H2O}}^\circ\end{cases}\end{align}$ * 相對溼度(F):單位體積內的實際水蒸氣壓($P_{H_2O}$),與該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氣壓(${P_{H_2O}}^\circ$)之比,常以百分比表示。$$相對溼度\ F=\begin{align}\frac{P_{H_2O}}{{P_{H_2O}}^\circ}\times 100\%\end{align}$$ * 練習題 遇到此類題目,注意是否有蒸氣壓的問題,以及蒸氣壓是否會改變。 * <Ex.1> 氣筒內有氮氣與少量的液體水,溫度是25&deg;C(水的蒸氣壓為24mmHg),筒內之壓力為600mmHg。用活塞把此混合氣體的體積壓縮至原體積的一半時,溫度不變,則此時容器內氣體壓力為多少mmHg? :::spoiler 解答 $P_{H_2O}=24,P_t=600=P_{H_2O}+P_{N_2}\Rightarrow P_{N_2}=576$ $\begin{align}容器體積加倍,溫度不變&\Rightarrow\begin{cases}{P_{N_2}}'=1152\\{P_{H_2O}}'=24\ (\because 水的蒸氣壓不變)\end{cases}\\&\Rightarrow {P_t}'=1152+24=1176\ mmHg\end{align}$ ::: * <Ex.2> 在27&deg;C、外壓755mmHg(純水之蒸氣壓為25.0mmHg)時,以排水法收集氧氣試樣380mL。則(1)此氧氣試樣乾燥後,在STP下所佔之體積應為多少mL?(2)乾燥後,氧氣重約多少g? :::spoiler 解答(1) $以排水法收集\Rightarrow 含有水的蒸氣壓\Rightarrow P_{O_2}=P_t-P_{H_2O}=755-25=730\ mmHg$ $n_{O_2}=\begin{align}\frac{PV}{RT}=\frac{(730/760)\cdot (380/1000)}{300\cdot R}\end{align}\ mole$ $STP(1atm、0^\circ C)下所佔體積\ V=\begin{align}\frac{nRT}{P}=\frac{n_{O_2}\cdot R\cdot 273}{1}\end{align}\approx 0.332\ L=332\ mL$ ::: :::spoiler 解答(2) $W_{O_2}=n_{O_2}\times M_{O_2}\approx 0.475\ g$ ::: * <Ex.3> 某地氣溫為30&deg;C(水的飽和蒸氣壓為31.8mmHg),相對溼度80%,則該地區水蒸氣密度為多少g/m^3^? :::spoiler 解答 注意單位,1m^3^=1000L。 $相對溼度80\%\xrightarrow{水的飽和蒸氣壓=31.8}P_{H_2O}=31.8\times 80\%=25.44\ mmHg$ $PM=DRT\Rightarrow D_{H_2O}=\begin{align}\frac{(25.44/760)\cdot 18}{0.082\cdot 303}\end{align}\approx 0.0243\ g/L=24.3\ g/m^3$ ::: ### 沸點 * **液體蒸氣壓等於液面大氣壓力時的溫度**,稱為該液體的沸點。e.g. 水在100&deg;C時,飽和蒸氣壓為1atm=760mmHg。 * 任何液體的沸點隨其液面上所受壓力之升(降)而升(降),所有沸點形成的曲線即三相圖上液氣共存的曲線。例如: * 壓力鍋即利用「鍋內壓力增大」,使液體沸點上升,於高溫下更易煮熟食物。 * 高山上,因氣壓較平地低,使水的沸點降低,故較不易煮熟食物。 * 工業上製造奶粉常利用**真空蒸發法(降低沸點)**,可避免破壞其中營養素。 * **正常沸點**:<u>液體在外壓為1atm時的沸點</u>。任何液體於正常沸點時,蒸氣壓皆為1atm=760mmHg。 * <u>沸點越高的液體,其分子間引力越大、莫耳汽化熱越大,在同溫下蒸氣壓越低</u>。 * 溶液中所含溶質比例不一,故溶液的沸點與純溶劑或溶質不同,一般介於溶質與溶劑之間,隨比例或濃度改變。 * <Ex.> 設25&deg;C時,水的飽和蒸氣壓為24mmHg。則於1atm下: (1)將0.18g的水放入10L容器內,溫度不變,平衡後此容器內的水蒸氣壓力為多少mmHg? (2)把(1)之容器體積壓縮至原來的一半,溫度不變,平衡後此容器內的水蒸氣壓力為多少mmHg? (3)於(1)之容器內再加入液態水,使水的總重量為18g,並加熱至100&deg;C,平衡後此容器內的水蒸氣壓力為多少mmHg? (4)於(1)之容器內再加入液態水,使水的總重量為18g,並加熱至127&deg;C,容器體積壓縮至1L,平衡後此容器內的水蒸氣壓力為多少mmHg? :::spoiler 解答 遇到這類題目,首先要判斷溫度T是否超過沸點T~b~,若 T>T~b~,則所有液體都會變成氣體,按照理想氣體方程式計算即可。若T<=T~b~,則可以先假設所有液體都變成蒸氣(視為理想氣體),若此時氣壓P<飽和蒸氣壓P&deg;,則P為答案;若P>=P&deg;,則P&deg;為答案。注意溫度為T~b~時,P&deg;=外壓,這點題目通常不會提醒。<details><summary>(1)</summary>假設所有液態水(n=0.01mole)都變成蒸氣,則$P=\begin{align}\frac{0.01\cdot 0.082\cdot 298}{10}\end{align}=0.024436\ atm\approx 18.57\ mmHg\lt 24\ mmHg$,答案為18.57mmHg。</details><details><summary>(2)</summary>V'=0.5V&rArr;P'=2P=37.14&gt;24。僅有部分水會形成水蒸氣,使蒸氣壓維持在飽和蒸氣壓,答案為24mmHg。</details><details><summary>(3)</summary>現在溫度為100&deg;C=373K,飽和蒸氣壓P&deg;=1atm。假設所有液態水都變成蒸氣,則$P=\begin{align}\frac{1\cdot 0.082\cdot 373}{10}\end{align}=3.0586\ atm>1\ atm$。僅有部分水會形成水蒸氣,使蒸氣壓維持在飽和蒸氣壓,答案為760mmHg。</details><details><summary>(4)</summary>溫度=127&deg;C>100&deg;C,已經超過水在外壓1atm下的沸點,故所有液態水都變成水蒸氣,並視為滿足理想氣體方程式。$P=\begin{align}\frac{1\cdot 0.082\cdot 400}{1}\end{align}=32.8\ atm=24928\ mmHg$。</details> ::: ### 熔點 * **定壓下,固體(吸熱)逐步熔化時的溫度**,稱為熔點。例如,1atm下冰的熔點為0&deg;C。 * 晶體受熱時,液態與固態可共存而平衡的溫度,稱為熔點。 * 晶體熔化時要同時破壞<u>固體粒子間的穩定排列</u>與<u>粒子間的作用力</u>。 * 壓力大小對熔點(或凝固點)影響不大,但對沸點有較大的影響。 * **正常熔點**:<u>固體在外壓1atm時的熔點</u>。 * <u>熔點高低與莫耳熔化熱未必成正相關</u>。e.g. 熔點:甲酸<乙酸,但莫耳熔化熱:甲酸>乙酸。 --- ## 第四節:亨利定律(Henry's Law) * 提出者:**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 * **定溫下,<u>難(微)溶氣體</u>溶解於一定量溶劑中的體積莫耳濃度(C~M~)或質量(&Delta;m),與其平衡時的分壓成正比**。以下氣體例子都要能夠分辨出來。 ![Henry's Law](https://hackmd.io/_uploads/BJGlUCs_yx.png) <small>Henry’s Law. (n.d.). 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https://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weebly.com/henrys-law.html</small> * $C_M\propto P_i$,或 $\Delta m\propto P_i\Rightarrow \Delta m=k\times P_i$,其中k為亨利常數或亨利係數。 * 適用亨利定律的氣體(不與溶劑反應也難或微溶於溶劑的氣體):H~2~、O~2~、N~2~、CO、NO、CH~4~、CH~3~Cl、C~2~H~6~、(CO~2~)。 * 不適用亨利定律的氣體(會與溶劑反應或是易溶於溶劑的氣體):==NH~3~、HCl、SO~2~、SO~3~==。 * **難(微)溶氣體之體積溶解度(&Delta;V)與液面上成分氣體之分壓無關**。 ![亨利定律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SkrbLRi_kl.jpg =400x) <small>亨利定律。液面上成分氣體分壓與成分氣體溶解質量成正比,但成分氣體溶解體積為一定值。</small> >[!Note] 證明 >$\begin{align}\begin{cases}由理想氣體方程式,液面上氣體分壓\ P=C_{M,液面上}\times RT\\由亨利定律,液面上氣體分壓\ P=k\times C_{M,液體內}=k\times \dfrac{\Delta n}{V_液}\end{cases}\end{align}$ >在液面上氣體分壓為P時,設氣體溶解體積為&Delta;V,則$\Delta n=\Delta V\times C_{M,液面上}\Rightarrow \Delta V=\begin{align}\frac{\Delta n}{C_{M,液面上}}\end{align}$ >若液面上氣體分壓變為xP,則$\begin{align}\begin{cases}由理想氣體方程式,知\ {C_{M,液面上}}'=x\cdot C_{M,液面上}\\由亨利定律,知\ \Delta m'=x\cdot \Delta m\Rightarrow \Delta n'=x\cdot\Delta n\end{cases}\end{align}$ >$\Delta V'=\begin{align}\frac{\Delta n'}{{C_{M,液面上}}'}=\frac{x\cdot \Delta n}{x\cdot C_{M,液面上}}=\frac{\Delta n}{C_{M,液面上}}=\Delta V\end{align}$ >故體積溶解度(&Delta;V)與液面上成分氣體分壓(P~i~)無關。 * &Delta;m=k&times;P~i~。由於氣體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降低(&Delta;m&downarrow;),故在成分氣體分壓不變(&Delta;m &propto; k)的情況下,其<u>亨利常數k會隨溫度上升而降低</u>。 * 亨利定律的應用: * 一般**碳酸飲料**的製造是用高壓將大量二氧化碳溶入水溶液中,再裝瓶冷藏。當瓶蓋開啟時,液面二氧化碳分壓瞬間降低,使溶液內的二氧化碳形成過飽和狀態,並大量湧出瓶外。 * **用氦氣取代氮氣以稀釋氧氣,可有效避免潛水伕病之發生**。 :::info 血液內的氣體(氧氣及氮氣)在深海高壓下,溶解度遠高於在常壓下的溶解度。潛水員忽然從深海中返回水面時,血液內的氣體頓時呈現過飽和狀態,在血管中產生大量氣泡,造成潛水員昏迷或死亡,稱為潛水伕病。 ::: * 練習題 * <Ex.1> 25&deg;C時,純氮氣和純氧氣在1atm下之溶解度各為3mg/L水及7mg/L水。則3公升水在1atm、25&deg;C下,長期與空氣達平衡後,所溶解的氮氣與氧氣的莫耳數比為何? :::spoiler 解答 1atm空氣中約含有0.8atm氮氣及0.2atm氧氣,以此數據計算即可。 $\begin{align}\Delta n_{N_2}\ \colon \Delta n_{O_2}&=\frac{3(mg)\times 3(L水)\times 0.8(atm)}{28(M_{N_2})}\ \colon \frac{7(mg)\times 3(L水)\times 0.2(atm)}{32(M_{O_2})}\\&=96\ \colon\ 49\end{align}$ ::: * <Ex.2> 如下圖,定量二氧化碳裝入有活塞的容器。二氧化碳佔有體積為100mL(無荷重時),有一個荷重時為60mL。於此容器加入一定的水,無荷重時氣體體積為70mL。若操作時溫度保持一定,且水蒸氣的體積可以忽略不計,試求x、y、z之值。 ![Ex2](https://hackmd.io/_uploads/H1Uvl4bY1e.jpg) :::spoiler 解答 假設無荷重時,外壓為P,根據波以耳定律,$P\times 100=P'\times 60\Rightarrow P'=\begin{align}\frac{5}{3}P\Rightarrow W_{重物}=\frac{2}{3}P\end{align}$<details><summary>(1)</summary>$P\times 100=(P+2\times W_{重物})\times x=\begin{align}\frac{7}{3}P\times x\Rightarrow x=\frac{300}{7}\ mL\end{align}$</details><details><summary>(2)</summary>氣體的<b>體積</b>溶解度不受其分壓影響&rArr;&Delta;V=30mL。只需要將有一個荷重時的氣體體積扣掉溶解在水裡的體積即可&rArr;y=60-&Delta;V=30mL。</details><details><summary>(3)</summary>$z=x-\Delta V=\begin{align}\frac{300}{7}-30=\frac{90}{7}\ mL\end{align}$</details> ::: * <Ex.3> 假設在1atm、27&deg;C下,100克水能溶解0.05克乙烷(C~2~H~6~)。今在體積2公升的真空密閉容器中裝入100克水(**水的體積不可忽略**),並於容器內充入30克乙烷氣體。則平衡時,約有多少克乙烷溶於水中? >[!Tip] >此題與亨利定律有關,乙烷溶進水裡的同時也會減少液面上氣體的分壓。 :::spoiler 解答 水的體積不可忽略&rArr;V~乙烷~=2-0.1=1.9L。設溶解了&Delta;n mole乙烷&rArr;n~乙烷氣體~=(1-&Delta;n) mole。再假設液面上的乙烷氣體分壓為P,則 (1) 由理想氣體方程式,得P&times;1.9=(1-&Delta;n)&times;0.082&times;300&rArr;24.6&Delta;n+1.9P=24.6 (2) 由亨利定律,1atm下溶解度為0.05g/100g水。此題環境為Patm、100g水,故&Delta;m=0.05&times;P=M~乙烷~(30)&times;&Delta;n 結合(1)、(2),解聯立方程式$\begin{align}\begin{cases}24.6\;\Delta n+1.9\;P=24.6\\0.05\;P=30\;\Delta n\end{cases}\Rightarrow \Delta n=\frac{24.6}{1164.6}\ mole\Rightarrow\Delta m\approx 0.63\ g\end{align}$ ::: --- ## 第五節:溶液的依數性質 ### 溶液蒸氣壓 * 含有非揮發性溶質(e.g. 葡萄糖、食鹽,本身幾乎沒有蒸氣壓)的溶液,其蒸氣壓比純溶劑的蒸氣壓低 $\Rightarrow$ **非揮發性溶質的存在會降低溶液的蒸氣壓,且其濃度越高,溶液蒸氣壓越低**。 ![蒸氣壓下降](https://hackmd.io/_uploads/ByfQ3WfKkg.png) <small>南一版. (n.d.).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17).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若溶質具揮發性(e.g. 乙醇、丙酮,本身也有蒸氣壓),則混合溶液的蒸氣壓為溶質與溶劑的分壓和 $\Rightarrow P_{溶液蒸氣壓}=P_{溶質}+P_{溶劑}$ * 密閉容器內的共平衡:如下圖,將(A)純水、(B)稀糖水、(C\)濃糖水置於密閉容器內,經充分時間(t1~t3)後,**A杯中所有的水會蒸乾,而B與C杯中糖水的蒸氣壓和濃度會相等**。 ![密閉容器內的共平衡](https://hackmd.io/_uploads/S1vRDGfKke.png) <small>南一版. (n.d.).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17).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在[3-3](https://hackmd.io/f4JhMH4iROuawGzal9sBVw?both#第三節:飽和蒸氣壓與沸點)提過,溶質濃度越高,溶劑蒸發速率越慢。起初(t=t1),A蒸發速率最快,C最慢。 * 若要**達平衡,則溶液的蒸氣壓要相等**,但A為純水,蒸氣壓必大於B、C,所以A內的水必須蒸乾。 * B、C兩杯的溶劑都是水,當兩者蒸氣壓相等&Rightarrow;X~B~相等。依據[1-4](#濃度的概念與表示法)內容,溶劑相同的溶液,若X~i~相同&Leftrightarrow;C~m~相同,故B、C兩杯的C~m~亦相同&Rightarrow;**依據溶質莫耳數分配總水量**。 * <Ex.> 裝有甲(3.6g葡萄糖溶於100g水)、乙(10.26g蔗糖溶於300g水)兩溶液的杯子共置於一密閉容器中,經長久時間放置後,兩杯溶液的變化為何? :::spoiler 解答 長久放置即達平衡,此時P~甲~=P~乙~&rArr;X~葡萄糖~=X~蔗糖~&rArr;C~m~:甲=乙&rArr;甲、乙兩杯水量與其溶質莫耳數成正比。 &because; n~葡萄糖~:n~蔗糖~=0.02:0.03,&there4; 甲水量:乙水量=2:3,故甲溶液有160g水,乙溶液有240g水。與初狀態相比,可知有60g水由乙跑到甲。 ::: ### 拉午耳定律(Raoult's Law) * 提出者:**拉午耳**(Francois-Marie Raoult)。 * **==稀薄溶液==蒸氣壓下降量(&Delta;P)與==非揮發性溶質==的莫耳分率(X~B~)成正比** $\Rightarrow\begin{align}\begin{cases}\Delta P_A={P_A}^\circ\times X_B\\P_A={P_A}^\circ\times X_A\end{cases}\end{align}$,其中A為溶劑、B為溶質,P~A~&deg;為純溶劑蒸氣壓。 * 若溶質為**揮發性溶質**,則溶液總蒸氣壓為溶液中各成分蒸氣壓的總和 $\Rightarrow\begin{align}\begin{cases}個別成分蒸氣壓\ P_i={P_i}^\circ\times X_i\ (拉午耳定律)\\溶液總蒸氣壓\ P_t=\Sigma{P_i}={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 (道耳頓分壓定律)\end{cases}\end{align}$ ![拉午耳定律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r11HTMftkl.png =200x) <small>綠線為揮發性溶質的蒸氣壓,紫線為溶劑的蒸氣壓,黑線為溶液的蒸氣壓。非理想溶液 Nonideal solutions. (n.d.). https://earthkart2011.blogspot.com/2013/11/nonideal-solutions.html</small> * 練習題 * <Ex.1> 有一苯與甲苯之混合液(A),苯的莫耳分率為1/3,則: (1) 於20&deg;C時,此溶液的蒸氣壓為何?(設20&deg;C時,苯的飽和蒸氣壓為78mmHg,甲苯的飽和蒸氣壓為21mmHg) (2) 呈上題,於相同溫度下,將溶液液面的混合蒸氣取出並冷凝在另一容器中,則冷凝溶液(B)中苯的莫耳分率為何? (3) 呈上題,於相同溫度下,將B於20&deg;C之飽和蒸氣取出,冷凝後得溶液(C\),則A、B、C三溶液中,苯的莫耳分率大小關係為何? :::spoiler 解答(1) P~t~=P~苯~+P~甲苯~=P~苯~&deg;&times;X~苯~+P~甲苯~&deg;&times;X~甲苯~=$\begin{align}78\times\frac{1}{3}+21\times\frac{2}{3}\end{align}$=40mmHg。 ::: :::spoiler 解答(2) $原蒸氣中,\begin{align}\begin{cases}P_苯=26\ mmHg\\P_{甲苯}=14\ mmHg\end{cases}\xrightarrow{同\ V、T\ \Rightarrow\ P\ \propto\ n}X_苯=\frac{26}{26+14}=\frac{13}{20}\end{align}$ ::: :::spoiler 解答(3) 按照(2)的作法直接計算,可得苯的莫耳分率:A<B<C、甲苯的莫耳分率:A>B>C。不過,本題的用意在於了解「<u>進行多次如上的操作後,冷凝液成分物質的莫耳分率主要受到其飽和蒸氣壓大小影響</u>」。飽和蒸氣壓較大者,即使起初莫耳分率很小,隨著操作次數上升,其在冷凝液的莫耳分率仍會持續上升。 >[!Note] 證明 >設溶液中有A、B兩揮發性物質,且P~A~&deg;>P~B~&deg;,則: >$\begin{align}\begin{cases}P_A={P_A}^\circ\times X_A\\P_B={P_B}^\circ\times X_B\end{cases},蒸氣冷凝後\ {X_A}'=\frac{{P_A}^\circ\times X_A}{{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end{align}$ >$\begin{align}\because{X_A}'-X_A&=\frac{({P_A}^\circ\times X_A)-X_A\times({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frac{X_A\times({P_A}^\circ\times(1-X_A)-{P_B}^\circ\times X_B)}{{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其中\ 1-X_A=X_B\\&=\frac{X_A\times X_B\times({P_A}^\circ-{P_B}^\circ)}{{P_A}^\circ\times X_A+{P_B}^\circ\times X_B}>0\\&\Rightarrow {X_A}'>X_A\end{align}$ >故飽和蒸氣壓較大者,隨著操作次數上升,其在冷凝液的莫耳分率會持續上升。 ::: * <Ex.2> 設A、B兩液體混合時,符合拉午耳定律。已知在50&deg;C時,A、B兩純液體的飽和蒸氣壓為300mmHg和100mmHg。今於50&deg;C時,某A、B混合之溶液,其液體上的蒸氣中,A的莫耳分率為0.3。試求此溶液之蒸氣壓。 :::spoiler 解答 注意拉午耳定律使用的莫耳分率為「**溶液中**」的莫耳分率,而非「蒸氣中」的莫耳分率。假設溶液中,A的莫耳分率為X~A~,B的莫耳分率為X~B~。 &because;混合溶液之P~A~:P~B~=n~A~:n~B~=X~A蒸氣~:X~B蒸氣~=3:7 &there4;300&times;X~A~:100&times;X~B~=3:7&rArr;X~A~=0.125,X~B~=0.875 P~t~=P~A~+P~B~=300&times;0.125+100&times;0.875=125mmHg。 ::: ### 理想溶液(Ideal Solution) * 溶液組成中含有溶質(B)與溶劑(A)兩部分。其中,**理想溶液**滿足以下條件: * **滿足拉午耳定律**。 * **溶液中任意組成粒子間的引力為一定值**,即溶質粒子間的引力=溶劑粒子間的引力=混合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粒子間的引力。 * **溶液形成時,體積具加成性**。 * 溶質與溶劑的個別體積和恰等於混合後溶液的體積。 * 溶液形成前後,各粒子間的引力均相等,故溶液中的粒子間距離於混合前後不變。 * **溶液形成時,不放熱也不吸熱**,即&Delta;H=0,溶液中的粒子間位能不變。 * 大部分真實溶液都是非理想溶液,不符合拉午耳定律、溶液形成的過程中會有吸熱或放熱的現象、混合時體積無加成性。若題目沒有特別聲明,則計算時一律以理想溶液處理。 ||理想溶液|非理想溶液(1)|非理想溶液(2)| |---|:-:|:-:|:-:| |拉午耳定律|遵守|正偏差&rArr;P~實際~>P~理想~|負偏差&rArr;P~實際~<P~理想~| |粒子間引力|異類=同類|異類<同類|異類>同類| |溶液形成|不吸熱或放熱&rArr;&Delta;H=0|吸熱&rArr;&Delta;H>0|放熱&rArr;&Delta;H>0| |混合溶液體積|具有加成性|V~實際~>V~A~+V~B~|V~實際~<V~A~+V~B~| |例子(要背)|稀薄溶液|丙酮+二硫化碳、乙醇+正己烷|氯仿+丙酮、水+硫酸| * 理想溶液 vs. 理想氣體 ||理想溶液|理想氣體| |:-:|:-:|:-:| |引力|異類=同類|分子間無引力| |體積|具有加成性|同溫(T)同壓(P\)下,具有加成性| |混合|&Delta;H=0|&Delta;H=0| * 正偏差與負偏差: ![非理想溶液蒸氣壓](https://hackmd.io/_uploads/Hk0qKGTY1x.png) <small>左圖與拉午耳定律呈正偏差,右圖與拉午耳定律呈負偏差。虛線為理想數據,實線為實際數據。南一版. (n.d.-b).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19).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Ex.> 在55&deg;C時,乙醇、甲基環己烷的飽和蒸氣壓為170mmHg、280mmHg。今在兩者的混合溶液中,乙醇的莫耳分率為0.7,此時混合溶液蒸氣壓為376mmHg,則此溶液對拉午耳定律為遵守、呈正偏差,或呈負偏差? :::spoiler 解答 X~乙醇~=0.7&rArr;X~甲基環己烷~=0.3,P~t~=170&times;0.7+280&times;0.3=203<376。 實際蒸氣壓=376>理想蒸氣壓=203&rArr;與拉午耳定律呈正偏差。 ::: ### 溶液的沸點上升 * 相較於純溶劑,含**非揮發性溶質**的溶液,其蒸氣壓較低,且溶液的沸點較高。 ![溶液沸點上升](https://hackmd.io/_uploads/ByIvvRTF1e.png =35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27).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由實驗結果得知,含==非揮發性==、非電解質溶質的==稀薄溶液==(關於電解質溶質的性質將於後面提及),其沸點上升度數(&Delta;T~b~)與<u>重量莫耳濃度(C~m~)</u>成正比 $\Rightarrow\Delta T_b=K_b\times C_m$ * K~b~為含1m非揮發性、非電解質溶質的溶液沸點上升度數,稱為**重量莫耳沸點上升常數**,其大小僅與**溶劑種類**有關。 * 常見溶劑的重量莫耳沸點上升常數(水的要記): |溶劑|正常沸點(&deg;C)|K~b~(&deg;C/m)| |---|:-:|:-:| |水|100|==0.52==| |乙醇|78.4|1.22| |苯|80.9|2.53| |環己烷|80.7|2.75| |甲苯|110.6|3.33| * 若溶質具有揮發性(e.g. 乙醇),則==不適用== $\Delta T_b=K_b\times C_m$,且混合溶液的沸點介於純溶質與純溶劑的沸點之間。 :::info 此處及本單元不討論共沸現象。 ::: * 作圖 * 沸點T~b~(左)、沸點上升量&Delta;T~b~(右)與溶液重量莫耳濃度C~m~的關係: ![溶液沸點上升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HkZt5fP51e.jpg) * 純溶劑、溶液溫度T隨加熱時間t的變化(此處以水為溶劑、溶質為非揮發性): * 純溶劑: ![溶液沸點上升實驗 純溶劑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ByFhAGvqyx.jpg) * 隨著加熱時間增加,水的溫度持續上升直到沸點,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 接著,熱源的熱能會提供給水當作**汽化熱**,此段溫度變化為**水平線**。 * 最後,當水完全汽化成水蒸氣,後續時間就轉變成加熱水蒸氣,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溶液A: ![溶液沸點上升實驗 溶液未飽和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rkI4YUo5Jl.jpg) * 隨著加熱時間增加,溶液的溫度持續上升直到初沸點,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斜率和純溶劑可能不同,要看比熱)。 * 當溶液溫度達到初沸點時(T~b~'=T~b~+&Delta;T~b~),隨著溶劑(水)的持續汽化,溶液的濃度(C~m~)&uparrow;&rArr;&Delta;T~b~&uparrow;&rArr;T~b~&uparrow;,故溶液的溫度會持續上升,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 隨著加熱時間增加,溶劑(水)不斷汽化。如果在達到飽和溶液前,溶劑就全部汽化,則後續時間變成加熱水蒸氣,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溶液B(基本上除了第三段,其他地方皆與上一張圖相同): ![溶液沸點上升實驗 溶液有飽和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rkqe38i91e.jpg) * 在第三段(溶液達到初沸點後的某個時間),若溶劑尚未蒸乾,但<u>溶液已經飽和</u>,則沸點將停止上升,溶液溫度基本保持不變,熱源的熱能會提供給剩餘的溶劑當作**汽化熱**,故此段溫度變化為**水平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練習題 * <Ex.1> 取尿素24克溶於200克水中,求此水溶液之沸點。(尿素分子量60) :::spoiler 解答 $n_{尿素}=0.4\ mole\Rightarrow C_m=\begin{align}\frac{0.4}{0.2}\end{align}=2\ m$ $\Delta T_b=K_b\times C_m=0.52\times 2=1.04\ ^\circ C\Rightarrow {T_b}'=100+1.04=101.04\ ^\circ C$ ::: * <Ex.2> 鍋爐中的純水加熱至100&deg;C時沸騰。若欲提高鍋中水的沸點,下列哪些方法有效? (A) 在水中加入乙醇 (B) 在水中加入食鹽 (C\) 在水中加入銅粉 (D) 將鍋爐加蓋並密封 :::spoiler 解答 (A) 乙醇比水易揮發,加入乙醇形成的溶液沸點比純水低。 (B) 食鹽為非揮發性溶質,可以提高水的沸點。 (C\) <u>銅粉不溶於水</u>,無法提高沸點。 (D) 此操作相當於使壓力增高,可以提高水的沸點。 故選(B)(D)。 ::: ### 溶液的凝固點下降 * 不論溶質是否具有揮發性,**溶液的凝固點皆較純溶劑低**。 * 由實驗結果得知,含**非電解質溶質的==稀薄溶液==**(關於電解質溶質的性質將於後面提及),其凝固點下降度數(&Delta;T~f~,**特別定義為正**)與<u>重量莫耳濃度(C~m~)</u>成正比 $\Rightarrow\Delta T_f=K_f\times C_m$ * K~f~為含1m非電解質溶質的溶液凝固點下降度數(數值為正),稱為**重量莫耳凝固點下降常數**,其大小僅與**溶劑種類**有關。 * 常見溶劑的重量莫耳凝固點下降常數(水與樟腦的要記): |溶劑|正常凝固點(&deg;C)|K~f~(&deg;C/m)| |---|:-:|:-:| |水|0|==1.86==| |苯|5.48|5.12| |萘|80.2|6.90| |環己烷|6.5|20.2| |樟腦|179|==40.0==| * 即使溶質具有揮發性,凝固點下降量==仍適用== $\Delta T_f=K_f\times C_m$,沸點上升則不適用。 * 一般溶劑之<u>K~f~值大於K~b~值</u>,故凝固點下降量較沸點上升量大→較易測量,誤差較小。使用具有較大K~f~值的溶劑(e.g. 樟腦的K~f~值為40&deg;C/m),進行凝固點下降量的測量時,溶液的&Delta;T~f~較大,實驗進行的誤差較小,較易準確求初未知溶質的分子量。 * 溶液凝固點下降的應用: * **抗凍劑**:寒冷地區常加一些溶質(即抗凍劑)於溶劑中,防止溶劑凝固。 * 寒冷季節,在汽車水箱加入乙二醇或甘油,使溶液凝固點下降而防止結冰。 * 在寒冬中,海水因有較高的含鹽量,故其凝固點(約-2&deg;C)較純水低。 * 冷凍劑:鹽與冰的混合物可作冷凍劑。 * 水溶液凝固時,析出的固體為純水的晶體,不含溶質,利用此原理可將海水淡化。 * 測溶質的平均分子量,比測量溶液沸點上升量更加準確。 * 半導體工業也運用到凝固點下降的原理,製造超高純度的矽晶棒。 * 作圖 * 凝固點T~f~(左)、凝固點下降量&Delta;T~f~(右)與溶液重量莫耳濃度C~m~的關係: ![溶液凝固點下降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S1msw63c1e.jpg) * 純溶劑、溶液溫度T隨冷卻時間t的變化(此處以水為溶劑): * 純溶劑: ![溶液凝固點下降實驗 純溶劑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HJg0v63qJx.jpg) * 隨著冷卻時間增加,水的溫度持續下降直到凝固點,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 接著,冷源的冷能會提供給水當作**凝固熱**,此段溫度變化為**水平線**。 * 最後,當水完全凝固成冰,後續時間就轉變成冰的降溫,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溶液A: ![溶液凝固點下降實驗 溶液未飽和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HJSKCa2cyl.jpg) * 隨著冷卻時間增加,溶液的溫度持續下降直到初凝固點,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斜率和純溶劑可能不同,要看比熱)。 * 當溶液溫度達到初凝固點時(T~f~'=T~f~-&Delta;T~f~),隨著溶劑(水)的持續凝固,溶液的濃度(C~m~)&uparrow;&rArr;&Delta;T~f~&uparrow;&rArr;T~f~&downarrow;,故溶液的溫度會持續下降,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 隨著冷卻時間增加,溶劑(水)不斷凝固。如果在達到飽和溶液前,溶劑就全部凝固,則後續時間變成冰的降溫,此段溫度變化為**斜直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溶液B(基本上除了第三段,其他地方皆與上一張圖相同): ![溶液凝固點下降實驗 溶液有飽和 作圖](https://hackmd.io/_uploads/SyioJ03cJl.jpg) * 在第三段(溶液達到初凝固點後的某個時間),若溶劑尚未全部凝固,但<u>溶液已經飽和</u>,則凝固點將停止下降,溶液溫度基本保持不變,冷源的冷能會提供給剩餘的溶劑當作**凝固熱**,故此段溫度變化為**水平線**。 <small>兩段斜直線的斜率受比熱影響。如果比熱不同,則斜率不同。</small> * 過冷現象:在測定溶液或溶劑的凝固點時,因取量太少或冷卻的速率太快,導致過了凝固點溶液尚未凝固,稱為**過冷**。 * 分子由較自由變成較有規律的結構時,會有時間的延遲,形成的固態也是非晶態。 * 欲避免過冷現象的發生,可在凝固前加入一**晶種**。 * 發生過冷現象時,需用<u>外插法</u>求溶液正確的凝固點。如下圖,求出 $\overline{DE}\ (\overline{D'E'})$ 的斜率後,將該線段延長直到碰到 $\overline{AC}\ (\overline{A'C'})$ 曲線上的 $B\ (B')$ 點,該點即為溶劑(溶液)的初凝固點。 ![過冷現象](https://hackmd.io/_uploads/BJHlZA35yx.png =30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28).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Note] 補充 >事實上,除了過冷,還有**過熱**、**過飽和**等現象,有興趣可以參考這個YouTube影片:[千萬不要用微波爐燒水!李永樂老師講過熱/過冷液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W2vUgopt0) * 練習題 * <Ex.1> 某化合物1.50克溶解在200克苯中,所成溶液的凝固點為5.144&deg;C。若苯的凝固點為5.4&deg;C,K~f~值為5.12&deg;C/m,則該化合物的分子量為何? :::spoiler 解答 $\Delta T_f=5.4-5.144=0.256=K_f\times C_m\Rightarrow C_m=\begin{align}\frac{0.256}{5.12}\end{align}=0.05\ m$ $C_m=0.05=\begin{align}\frac{1.5/M_{化合物}}{0.2}\end{align}\Rightarrow M_{化合物}=150$ ::: * <Ex.2> 下圖為1 atm時,500克水溶解X克的葡萄糖所成之溶液之冷卻曲線。則:(水的K~f~值為1.86&deg;C/m) ![溶液凝固點下降 Ex2](https://hackmd.io/_uploads/r1exjA3qkx.png =200x) (1) 該溶液之凝固點為何? (2) X值為何? (3) 經15分鐘共析出冰若干克? :::spoiler 解答(1) 溶液之初凝固點即為P點,溫度為-0.93&deg;C。 ::: :::spoiler 解答(2) &Delta;T~f~=0.93=K~f~&times;C~m~&rArr;C~m~=0.5=$\begin{align}\frac{X/M_{葡萄糖}}{0.5}\end{align}$&rArr;X=45g。 ::: :::spoiler 解答(3) 15分鐘後,溶液凝固點降至-2.79&deg;C&rArr;&Delta;T~f~=2.79&deg;C。 由&Delta;T~f~=K~f~&times;C~m~&rArr;C~m~=1.5=$\begin{align}\frac{45/180}{W_水}\end{align}$&rArr;W~水~=1/6 kg&approx;167g。 &Delta;W~水~=500-167=333\g,共析出冰333g。 ::: ### 滲透壓 * **半透膜**:**對於不同物質粒子的通過具有選擇性的薄膜**,大部分能讓顆粒較小的溶劑粒子通過,卻不讓體積較大的溶質粒子穿透。e.g. 膀胱膜、腸衣、人造的硝化纖維素膜或細胞膜。 * 滲透現象:**溶劑由稀薄的溶液通過半透膜進入較濃溶液**的現象。 * 如下圖,在半透膜兩邊,單位面積分布的水分子數不等。在同一時間內,蔗糖溶液內的水分子穿過半透膜進入純水的數目,比從純水進入糖水溶液的水分子數目少。因為水分子擴散到半透膜兩邊的數目不等,所以<u>純水的液面降低,糖水的液面上升,且糖水的濃度逐漸變稀</u>。 ![滲透現象](https://hackmd.io/_uploads/rktslk6qJe.png =25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30).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滲透壓(&pi;)**:加於溶液上面,防止溶劑通過半透膜進入溶液的壓力,或溶液面與純水面的高度差。 * **凡特伏滲透壓定律**:含**非電解質溶質的==稀薄溶液==**,其滲透壓(&pi;)與其<u>體積莫耳濃度(C~M~)</u>及<u>絕對溫度(T)</u>成正比:$\pi=C_MRT$ :::info &pi;的單位是atm,R是理想氣體常數,其值為0.082(atm·L)/(mole·K) ::: * 如下圖,在一不鏽鋼容器內,以半透膜隔開兩個區域,並加裝一個壓力計及一個壓力活塞。在有壓力計和活塞的一邊裝入溶液,另一邊放入純溶劑。<u>為了保持溶液體積一定(即防止滲透作用發生),所加的壓力就是此溶液的滲透壓</u>,可以由壓力計讀出。 ![滲透壓測量](https://hackmd.io/_uploads/ryobmZp51l.png =30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30).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如下圖,取長頸漏斗一支,以半透膜包緊漏斗口,漏斗內放蔗糖水溶液,倒放在裝有純水的容器中。一段時間後,漏斗內的蔗糖水溶液液面會升高到某一高度。此時<u>蔗糖水溶液液面與純水液面因高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差稱為滲透壓</u>。如果蔗糖水溶液液面比純水液面高h公分,則其滲透壓為 $\pi=hd$ (cmH~2~O),其中d為溶液的密度。 ![滲透壓](https://hackmd.io/_uploads/SyPFZ-Tc1e.png =40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30).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Caution] 誤差 >事實上,利用此法量測到的不是初狀態時的滲透壓,而是部分純水移到蔗糖水溶液並達平衡後,**被稀釋的蔗糖水溶液的滲透壓**。 >:::info 證明 >以上圖右邊部分為例,將漏斗內比外面燒杯液面高的液體全部移除,並瞬間以能提供相同重量(壓力)的物體取代,在操作期間沒有任何水分子的移動,則此時內外液面高度應相同,代表施加的壓力為當下溶液的滲透壓,而此時溶液的濃度是已被稀釋後的濃度,而非初濃度,故得證。 >::: >:::success >不過,通常濃度不會被稀釋太多,基本上可以忽略這個誤差。除非題目特別說明,否則把此時的水壓當成是蔗糖水溶液初狀態的滲透壓即可。 >::: * 逆滲透:如下圖,另加一大於滲透壓之壓力於水溶液端,使水分子於水溶液穿過半透膜進入純水端的現象,其水分子淨流動方向和滲透作用相反。 ![逆滲透](https://hackmd.io/_uploads/Hy4jPfA5Jg.png =250x) <small>南一版. (n.d.-a). 液態與溶液. In 液態與溶液 (p. 31). https://chemistrycurriculum.weebly.com/uploads/3/8/9/1/38916563/106-1-h3-ch3.pdf</small> * 滲透壓的應用 * 生物的細胞膜:靜脈注射時,要考慮滲透壓。打針的溶液必須調整(以食鹽水為主)到其滲透壓(濃度)與血液(平均滲透壓約為7.7atm)相等時,才可以使用。否則,不是溶血(水流入細胞),就是細胞萎縮(水流出細胞)。 * 食物保存。 * 植物根部由土壤吸收水分。 * 求高分子、聚合物、膠體溶液中之膠體粒子的近似分子量(參考Ex.1)。 * 逆滲透壓之作用可用於海水淡化或自然水之純化。 * 練習題 * <Ex.1> 某聚乙烯的平均分子量大約在十萬左右,試說明下列四種方法中,哪個測其分子量最精確? (A) 測其蒸氣的密度 (B) 取已知重量百分率之聚乙烯溶液,測其凝固點下降 (C\) 取已知重量百分率之聚乙烯溶液,測其飽和蒸氣壓 (D) 取已知重量百分率之聚乙烯溶液,測其滲透壓 :::spoiler 解答 (A) 此法即利用 $P\overline{M}=DRT$ 的方法量測平均分子量。根據題幹,聚乙烯分子量很高,要將其汽化成蒸氣不太容易,故此法不適合。 (B)(C\)(D) 這裡我們直接假設聚乙烯分子量為100000。取10g聚乙烯配成100mL溶液,且溶液比重為1,則n=0.0001、C~m~&approx;C~M~=0.001。 分別以上面的數據計算凝固點下降、飽和蒸氣壓與滲透壓。 (B) &Delta;T~f~=K~f~&times;C~m~=0.00186&deg;C,這個數字很小,一般實驗室基本上很難量測到小數點後第三位以下的數字,所以利用此法誤差很大。 (C\) X~聚乙烯~一定很小,大約落在10^-5^這個數量級,利用此數據計算&Delta;P~A~所得數值太小,誤差很大。 (D) 此處以室溫(25&deg;C)計算,&pi;=C~M~RT=0.024436atm&approx;18.57mmHg,利用一般的氣壓計即可量測出多位有效數字,誤差最小。 故選(D)。 ::: * <Ex.2> 於37&deg;C將3.6g葡萄糖溶成100mL的溶液,並在同溫下將人的紅血球浸在葡萄糖水溶液中,若人的血液滲透壓為7.5atm,則紅血球應如何? :::spoiler 解答 $\pi=C_MRT=\begin{align}\frac{3.6/180}{0.1}\end{align}\times 0.082\times 310\approx 5\ atm<7.5\ atm$ 葡萄糖水溶液的水會跑到紅血球裡(溶血),且紅血球可能破裂。 ::: ### 溶液的依數性質(Colligative Properties) * 溶液的性質中,有些性質**與溶質本性無關,而只決定於溶質的粒子濃度(有效濃度)**,也就是依溶液中存在的溶質粒子數目而定,這樣的性質稱為**依數性質**。e.g. <b>蒸氣壓降低(&Delta;P~A~)、沸點上升(&Delta;T~b~)、凝固點下降(&Delta;T~f~)、滲透壓(&pi;)</b>等性質。 * 凡特伏因子(i):**凡特伏**(Van't Hoff)研究溶液滲透壓時,發現相同濃度(C~M~)的電解質溶液,其滲透壓大於非電解質溶液,並以一修正因子(**i**,無單位)表示其比值。$$i=\frac{\pi}{\pi'}=\frac{\Delta T_f}{{\Delta T_f}'}=\frac{\Delta T_b}{{\Delta T_b}'}=\frac{\Delta P_A}{{\Delta P_A}'}=\frac{電解質}{非電解質}$$ * 同濃度時,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溶液凝固點下降的比值(i=&Delta;T~f~/&Delta;T~f~'): |電解質離子化合物|0.1m|0.05m|0.01m|0.005m|化學式中的離子數|i的理論值| |:-:|:-:|:-:|:-:|:-:|:-:|:-:| |NaCl|1.84|1.89|1.93|1.94|2|2| |KCl|1.86|1.88|1.94|1.96|2|2| |MgSO~4~|1.42|1.43|1.62|1.69|2|2| |K~2~SO~4~|2.46|2.57|2.77|2.86|3|3| * 上述的比值為凡特伏因子(i)的<u>實測值</u>。 * 同濃度下,電解質溶液的依數性質較非電解質溶液顯著。 * 溶質為電解質時,會在極性溶劑中解離,增加了溶質的有效粒子數,造成溶液的性質變化更加明顯。 * 電解質水溶液中,有效粒子濃度應包含解離與未解離的電解質粒子。e.g. NaCl水溶液中,有效粒子濃度應為Na^+^、Cl^-^以及未解離的NaCl濃度之和。 * 電解質溶於水中若完全解離,則凡特伏因子(i)等於其解離之離子個數。e.g. NaCl=2、KCl=2、MgSO~4~=2、K~2~SO~4~=3。 * 凡特伏因子(i)的性質(參考上表): * **同濃度下,離子化合物組成離子價數越高,凡特伏因子(i)的實測值越低**。一般而言,高價數離子間的作用力大於低價數離子,使得解離度及有效離子濃度較低。e.g. 同樣為0.1m的水溶液,凡特伏因子(i):NaCl>MgSO~4~。 * **水溶液越稀薄(濃度越低),電解質水溶液的凡特伏因子(i)越接近理論值(完全解離)**。e.g. 0.005m的NaCl水溶液,其凡特伏因子(i)為1.94,相當接近其理論值2。 * 溶質在溶液中的行為,如<u>解離、偶合、寡聚、水解</u>等,皆會影響其有效粒子濃度。 * 解離:電解質的解離度(&alpha;)=$\begin{align}\frac{解離之分子數}{溶質總分子數}\end{align}\times 100\%$。 * 以NaCl為例,假設其解離度為&alpha;:$$\begin{array}{cccccc}&NaCl&→&Na^+&+&Cl^-\\初狀態&1&&0&&0\\平衡時&1-\alpha&&\alpha&&\alpha\end{array}$$i=(1-&alpha;)+&alpha;+&alpha;=1+&alpha;>1。 * 以A~m~B~n~為例,假設其解離度為&alpha;:$$\begin{array}{cccccc}&A_mB_n&→&mA^{n+}&+&nB^{m-}\\初狀態&1&&0&&0\\平衡時&1-\alpha&&m\alpha&&n\alpha\end{array}$$i=(1-&alpha;)+m&alpha;+n&alpha;=1+(m+n-1)&alpha;>1,故解離會增加溶液中的有效粒子濃度。 * 偶合:兩個化合物結合生成一個化合物的有機化學反應。 以醋酸為例,假設全部分子中有x部分進行偶合:$$\begin{array}{cccc}&2\ CH_3COOH&→&{(CH_3COOH)}_2\\初狀態&1&&0\\平衡時&1-x&&0.5x\end{array}$$i=(1-x)+0.5x=1-0.5x<1,故偶合會降低溶液中的有效粒子濃度。 * 寡聚:和偶合很像,但變成更多化合物結合生成一個化合物,同樣會降低溶液中的有效粒子濃度。 * 水解:例如弱酸根、弱鹼正離子的解離(此部分將於第八章第三節詳細介紹)。 以A^-^水解成HA+OH^-^為例,假設全部有x部分進行水解:$$\begin{array}{cccccccc}&A^-&+&H_2O&→&HA&+&OH^-\\初狀態&1&&&&0&&0\\平衡時&1-x&&&&x&&x\end{array}$$i=(1-x)+x+x=1+x>1,故水解會增加溶液中的有效粒子濃度。 * 含非揮發性、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溶質的溶液性質比較: ||非電解質溶質|電解質溶質| |:-:|:-:|:-:| |蒸氣壓下降(非揮發性溶質)|&Delta;P=P~溶劑~&deg;&times;X~溶質~|其中,X~溶質~=$\begin{align}\frac{n_{溶質}\times i}{n_{溶質}\times i+n_{溶劑}}\end{align}$| |沸點上升(非揮發性溶質)|&Delta;T~b~=K~b~&times;C~m~|&Delta;T~b~=i&times;K~b~&times;C~m~| |凝固點下降|&Delta;T~f~=K~f~&times;C~m~|&Delta;T~f~=i&times;K~f~&times;C~m~| |滲透壓|&pi;=C~M~RT|&pi;=i&times;C~M~RT| >[!Tip] >* 討論蒸氣壓下降時,通常是稀薄溶液,溶質莫耳數相對於溶劑莫耳數占比很低,故 $X_{溶質}=\begin{align}\frac{n_{溶質}\times i}{n_{溶質}\times i+n_{溶劑}}\approx\frac{n_{溶質}\times i}{n_{溶劑}}\end{align}\propto i\times C_m$,如果只是判斷蒸氣壓下降量大小的題目,可以當成 $\Delta P\propto i\times C_m$。 >* 背上述公式時,建議直接背電解質溶質的形式,遇到非電解質溶質時,把凡特伏因子i當成1就可以。 >* 題目中電解質之解離度均視為100%,除非有特別要求考慮「實際情況」。 * 練習題 * <Ex.1> 在235毫升水中溶入A克尿素CO(NH~2~)~2~,所測得的沸點上升度數為在該溶液中再加入B克氯化鎂所成溶液沸點上升度數的若干倍?(Mg=24,Cl=35.5) :::spoiler 解答 尿素分子量=60,i=1;氯化鎂分子量=95,i=3。&Delta;T~b~&propto;i&times;C~m~,又溶劑重量都是235mL,故&Delta;T~b~&propto;i&times;n~溶質~。 $\begin{align}\frac{\Delta T_b}{{\Delta T_b}'}=\frac{\dfrac{A}{60}}{\dfrac{A}{60}+3\times\dfrac{B}{95}}=\frac{19A}{19A+36B}\end{align}$ ::: * <Ex.2> 下列各水溶液中,重量百分率皆為2.0%,則溶液凝固點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何?(A) 蔗糖 (B) 甘油 (C\) 食鹽 (D) 葡萄糖 (E) 乙醇 :::spoiler 解答 假設溶液總重100g,則溶劑(水)重98g,溶質重2g。 &Delta;T~f~=K~f~&times;C~m~&times;i&propto;i&times;C_m,其中 $C_m=\begin{align}\frac{n_{溶質}}{W_{溶劑}}\end{align}$,又溶劑重相同(98g)、溶質重相同(2g),&therefore; &Delta;T~f~&propto;i&times;n~溶質~&propto;$\begin{align}\frac{i}{M_{溶質}}\end{align}$ $\begin{align}(A)\ \frac{1}{342}\ (B)\ \frac{2}{92}\ (C)\ \frac{2}{58.5}\ (D)\ \frac{2}{180}\ (E)\ \frac{2}{46}\end{align}$ 故凝固點下降量:A<D<B<C<E,凝固點:A>D>B>C>E。 ::: * <Ex.3> 血液的平均滲透壓在37&deg;C為7.7atm,若欲在血液注射(1)葡萄糖水溶液 (2)食鹽水溶液的點滴,則其濃度應各為多少%? :::spoiler 解答(1) &pi;=iC~M~RT&propto;i&times;C~M~,先計算兩水溶液的i&times;C~M~值應為多少。 7.7=i&times;C~M~&times;0.082&times;310&rArr;i&times;C~M~&approx;0.3。 i~葡萄糖~=1&rArr;C~M~=0.3M。假設溶液體積=1L,則n~葡萄糖~=0.3mole&rArr;W~葡萄糖~=54g。 ==若溶液為稀薄溶液==,則 C~M~&approx;C~m~=0.3&rArr;W~水~=1000g&rArr;W%=$\begin{align}\frac{54}{1000+54}\end{align}$&times;100%&approx;5.1%。 >[!Important] >用C~M~&approx;C~m~時,一定要寫如果溶液為稀薄溶液,否則可能會被扣分。 ::: :::spoiler 解答(2) &because; i~食鹽~=2,&there4; C~M~=0.15M,仿造上題作法,可得 W%=$\begin{align}\frac{0.15\times 58.5}{1000+0.15\times 58.5}\end{align}$&times;100%&approx;0.9%。 ::: * <Ex.4> 容器中以半透膜分成甲、乙兩個區域。若裝入下列溶液時,哪些選項中甲區域的液面會升高? (A) 甲:10%蔗糖水溶液;乙:10%葡萄糖水溶液 (B) 甲:10%食鹽水溶液;乙:10% NaI水溶液 (C\) 甲:0.5M食鹽水溶液;乙:0.5M CO(NH~2~)~2~水溶液 (D) 甲:1.0M食鹽水溶液;乙:1.0M硫酸鈉水溶液 (E) 甲:純水;乙:0.1M食鹽水溶液 :::spoiler 解答 **滲透壓大的一側,其液面會升高**&rArr;找i&times;C~M~大的一側。 (A) i都是1,因為兩個溶液的單位都是W%,題目也沒有特別說明溶液密度等資訊,所以C~M~大小關係看n~溶質~ 即可大致確定。故滲透壓:甲<乙。 (B) 同(A),i都是2,故滲透壓:甲>乙。 (C\) i~甲~=2>i~乙~=1,C~M~相同&rArr;滲透壓:甲>乙。 (D) i~甲~=2<i~乙~=3,C~M~相同&rArr;滲透壓:甲<乙。 (E) 純水滲透壓為0,故乙的滲透壓必大於甲。 故選(B)(C\)。 ::: * <Ex.5> 1atm下,有五種溶液:(甲) 0.5m NaCl~(aq)~、(乙) 0.3m Na~2~SO~4(aq)~、(丙) 1.5m C~2~H~5~OH~(aq)~、(丁) 1.8m C~2~H~5~OH~(aq)~、(戊) 1.2m C~6~H~12~O~6(aq)~,和一杯純水。試比較五種溶液的蒸氣壓、沸點、凝固點、滲透壓。 :::spoiler 解答 **務必先分辨出「揮發性」與「非揮發性」溶質,以及各溶液i&times;C~m~的值**。 i&times;C~m~:甲=1,乙=0.9,丙=1.5,丁=1.8,戊=1.2,純水=0。<details><summary>蒸氣壓</summary><b>溶液中如果有揮發性溶質,則溶液蒸氣壓較純水高,且溶液蒸氣壓隨揮發性溶質濃度增高而上升</b>。丙、丁為乙醇水溶液,蒸氣壓必大於甲、乙、戊。由於這題只需要判斷出大小,所以非揮發性溶質的&Delta;P可以大致認為 &propto; i&times;C~m~,故蒸氣壓:丁>丙>純水>乙>甲>戊。</details><details><summary>沸點</summary><b>同溫下,沸點越低的溶液,其蒸氣壓越高</b>,故將蒸氣壓的答案反過來即可。沸點:戊>甲>乙>純水=100&deg;C>丙>丁。</details><details><summary>凝固點</summary><b>不論是否為揮發性溶質,溶液的凝固點皆低於純溶劑</b>,皆適用&Delta;T~f~=K~f~&times;C~m~&times;i &propto; i&times;C~m~。故凝固點:純水=0&deg;C>乙>甲>戊>丙>丁。</details><details><summary>滲透壓</summary>假設溶液為稀薄溶液,則C~M~&approx;C~m~&rArr;&pi;=iC~M~RT &propto; i&times;C~M~ &propto; i&times;C~m~,故滲透壓:丁>丙>戊>甲>乙>純水=0atm。</details> ::: * <Ex.6> 光合作用使植物持續生長,實驗證實植物利用根部細胞的滲透膜,將土壤中的水分吸入根部再傳送至樹梢,以便樹梢的葉子得以順利進行光合作用。假設熱帶雨林區內的氣壓與溫度經年保持在1atm與27&deg;C。則 (1) 植物細胞內的電解質總濃度,相當於0.1M的KCl水溶液,密度約為1.033g/cm^3^。若土壤中的電解質濃度極低,則熱帶雨林區內的植物高度最高可達約幾公尺? (2) 土壤中若溶有電解質,其濃度均為0.01M,則在含有下列哪一種電解質的土壤中,植物生長高度最高?(土壤中的pH值可以不考慮) (A) 硫酸鈣 (B) 硫酸銨 (C\) 硫酸鈉 (D) 硝酸鈣 (E) 氯化鈣 :::spoiler 解答(1) 土壤中的電解質濃度極低,可以當成滲透壓為0,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必大於土壤,所以水會從土壤進入植物細胞,**當水上升到一定高度,其造成的壓力等於滲透壓**,此時即達平衡,且此高度就是本題答案。KCl水溶液的i=2。 &pi;=iC~M~RT=2&times;0.1&times;0.082&times;300&times;1033.6(換成cmH_2O)。 水上升到一定高度(h)造成的水壓(hd)=滲透壓(&pi;)。 &therefore; &times;1.033(g/cm^3^)=&pi;=2&times;0.1&times;0.082&times;300&times;1033.6&rArr;h&approx;50m。 ::: :::spoiler 解答(2) **植物細胞內與土壤的滲透壓差越大,則植物可以生長的高度越高**。由於電解質濃度都一樣,所以比較(A)~(E)的凡特伏因子(i)即可,最小的就是答案。(A) 2 (B) 3 (C\) 3 (D) 3 (E) 3,故選(A)。 ::: * <Ex.7> 一U形管分A、B兩邊,兩邊管徑與形狀相同,中間以半透膜分離,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能通過,若於A中倒入50毫升2.0M之氯化鋇水溶液,試問B中應倒入多少毫升1.0M之食鹽水溶液,才能使A、B兩邊平衡後,液面的高度相同。 :::spoiler 解答 **平衡當下,由於兩邊液面高度相同,所以兩邊滲透壓必相同**(否則必會有液面高度差)。U形管兩邊管徑、形狀相同,且液面高度相同,代表平衡時兩邊溶液量相同。 &pi;相同&rArr;i&times;C~M~相同,又溶液量相同&rArr;i&times;n~溶質~相同。 氯化鋇i=3,食鹽i=2。假設需加入x毫升1.0M食鹽水溶液,則 3&middot;(2&middot;0.05)=2&middot;(1&middot;x)&rArr;x=0.15L=15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