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方音符號
序
台灣方音符號為拼寫台灣語、閩南語和客語的注音符號,本文依照原方案且加以修改,加入幾個字母和制訂一些規則讓方音符號系統更健全。
方音符號過去大多以拼寫台語為主加上發明者不是客家人,因此並未對客語有所規範。2012年(民國101年)頒布的"台灣客語拼音方案"的注音符號規範皆以國語注音拼寫,許多音與方音符號有所差異,故本文之客語規範為本人增修的方案。
- 本文附拼音以及白話字對照。
- 本文加入新字母ㄯ(韻母化的ㄋ/-n/)、ㄩ(只用在ㄩㄥ/iung/的介母)及干(表示/on/的複合韻母)。
- 書寫時文字為直式注音,可縱書或橫書。
- 電腦處理為橫式注音、橫書。
- 無漢字之音可直接以注音書寫。
台灣注音符號整理:台灣注音符號總表
簡介
臺灣方音符號,簡稱方音符號,為標註台灣語、閩南語和客語的注音符號,1946年(民國35年)由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及朱兆祥教授設計。1998年(民國87年)公告使用。
臺灣語、閩南語
聲母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台灣語、閩南語聲母的特點-濁音,濁音就是發音時聲帶要振動,對於母語是非清濁語系的人來說要學起來有點困難。
韻母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ㄛ(o)、ㄜ(o)在台灣語優勢腔為同位音,第一優勢腔(偏漳混合)為ㄜ/ə/分布於南台灣;第二優勢腔(偏泉混合)為ㄛ/o/,分布於北台灣。
- ㄜ(er)/ə/為泉腔特殊音。
- ㄝ(ee)/ɛ/為漳腔特殊音。
- ㆨ(ir)/ɨ/為泉腔特殊音。
- ㄣ-只能使用在組合韻母ㄧㄣ(in)、ㄨㄣ(un)、ㆨㄣ(irn)。
- ㄥ-只能使用在組合韻母ㄧㄥ(ing)使用,發音為/iəŋ/,與國語發音不同。
- ㄯ(韻母化的ㄋ)表示與介音ㄧ(i)、ㄨ(u)、ㆨ(ir)之外組合的-n音。ㄯ(韻母化的ㄋ)原為國語注音解釋用字母,今已不用。
- ㄧㄢ(ian)及ㄧㄚㆵ(iat)的音在口語中有些已懶音化成ㆤㄯ(en)和ㆤㆵ(et),若聲母為ㄒ、ㄑ、ㄐ會懶音化為ㄙ、ㄘ、ㄗ。
- ㄧㆻ(ik)的音在一些口語中已轉變為ㄧㄜㆻ(iək)
聲調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第四聲(陰入)、第八聲(陽入)為入聲。
- 第一聲-陰平(a)同國語第一聲,方音符號為(ˉ),可省略不標。
- 第六聲-陽上(ǎ)在優勢腔發音不明顯,故併入第二聲-陰上。(鹿港腔還保留第六聲)。方音符號可用(ˇ)。
- 第九聲(ő)標記在合音或三連音的第一節,方音符號可用(^)。
- 輕聲符號( - - )標記在重聲與輕聲之間,符號前為重讀音節唸本調,符號之後為輕讀音。方音符號為(˙),標記在輕音節,標記方式同國語輕聲。
變調規則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台灣語以偏漳混合(第一優勢腔, 南部腔)及偏泉混合(第二優勢腔, 北部腔)二腔為主要腔調。
- 閩南語金門話為偏泉腔,亦有同安腔的元素。
舉例
臺灣(台員):ㄉㄞˊㄨㄢˊ
中華民國:ㄉㄧㆲˉㄏㄨㄚˊㆠㄧㄣˊㄍㆦㆻ
臺灣語:ㄉㄞˊㄨㄢˊㆣㄧˋ/ㄉㄞˊㄨㄢˊㆣㄨˋ/ㄉㄞˊㄨㄢˊㆣㆨˋ
閩南語:ㄅㄢˊㄌㆰˊㆣㄧˋ/ㄅㄢˊㄌㆰˊㆣㄨˋ/ㄅㄢˊㄌㆰˊㆣㆨˋ
台灣客語
聲母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ㆠ(bb)僅用於紹安腔及南部客家地區。
- ㄐ(j)、ㄑ(q)、ㄒ(x)僅用於四縣腔。
- ㄓ(zh)、ㄔ(ch)、ㄕ(sh)、ㄖ(rh)僅用於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紹安腔。
- ㄓ、ㄔ、ㄕ、ㄖ發音與國語發音不同,發音為/ʧ/(ㄓ)、/ʧʰ/(ㄔ)、/ʃ/(ㄕ)、/ʒ/(ㄖ)。
- ㄖ的白話字為(y)。
韻母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ㆦ(oo)、ㄝ(ee)僅紹安腔使用。
- ㄜ(er)僅用於海陸、饒平腔。
- ㄣ僅使用在組合韻母ㄧㄣ(in)、ㄨㄣ(un)、ㆨㄣ(iin)。
- ㄥ僅使用在組合韻母ㄧㄥ(ing)、ㄨㄥ(ung)和ㄩㄥ(iung),ㄨㄥ及ㄩㄥ與國語發音不同,發音為/uŋ/及/iuŋ/。
- /ien/(ㄧㄢ)和/iet/(ㄧㄚㆵ),在海陸腔及南四縣腔發音為/ian/及/iat/。
- ㄯ(韻化的ㄋ)表示與介音ㄧ(i)、ㄨ(u)、ㆨ(ii)之外組合的-n音。ㄯ(韻化的ㄋ)原為國語注音解釋用字母,今已廢除。
- 在注音符號總表中,有表示/on/的複合韻母"干"(unicode未收錄),亦可用在客語中,但現今電腦上未支援暫由"ㄛㄯ"或用漢字"干" 代替。
- ㄧ之前若無聲母,白話字為(yi)。
聲調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台灣客語上聲不分陰陽。
- 四縣腔去聲與海陸腔陽平同國語一聲(ˉ),方音符號可省略不標。
- 南四縣腔部分地區的陰平聲為(方音:˫,客拼:+,白話字:ā)。
- 四縣腔陽入聲、海陸腔陰入聲在unicode未收錄(ㆴㆵㆻ ㆷ上加輕聲號),暫由ㆴㆵㆻ ㆷ前(後)加輕聲號代替。
變調規則
四縣腔 |
海陸腔 |
本調為陰平(ˊ),後接陰平(ˊ)、去聲(ˉ)或陽入(˙ㆴ) 會變調為陽平(˪) |
上聲(ˊ)後接任何調皆變調為陽去(˫) |
仔(ㆤˋ) 接在上聲或陰入之後會變調為陽平 |
陰入(˙ㆴ)後接任何調皆變調為陽入(ㆴ) |
三疊字,陰平(ˊ)首字不變調,陽平(˪)首字變調為陰平(ˊ) |
三疊字,除上聲(ˊ)之外,其他任何調在第一字都變調為上聲(ˊ),上聲(ˊ)首字不變調 |
- 台灣客語以四縣及海陸二腔為主要腔調,四縣腔為主要通行腔。
舉例
臺灣:ㄊㄛㄧ˪ㄪㄢˊ/ㄊㄛㄧˉㄪㄢˋ
中華民國:ㄗㄨㄥˊㄈㄚ˪ㄇㄧㄣ˪ㄍㄨㆤㆵ/ㄓㄨㄥˋㄈㄚˉㄇㄧㄣˉㄍㄨㆤ˙ㆵ
客語:ㄏㄚㆻ ㄬㄧˊ/ㄏㄚ˙ㆻ ㄬㄧ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