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國際政治經濟學

https://timetable.nycu.edu.tw/?r=main/crsoutline&Acy=111&Sem=1&CrsNo=561003&lang=zh-tw

評分標準

  • 20% 課堂討論
  • 30% 期中考試(10/31)
  • 25% 學期報告(12/26)
    • 可先交,再修改
  • 25% 分組報告(12/12、12/19)
    • 專題報告 4~5 人一組
    • APEC 模擬

平均 78±3
不能吃東西

必讀書單

  • Ravenhill, John, 2020,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6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atley, Thomas, 2019,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6th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教授認為較適當的媒體

Class 1 (2022.09.12)

政治與經濟的關聯

  • 經濟活動建立於政治制度之上
    • e.g. "自由"貿易
  • 政治制度必須要經濟活動來支撐
    • 政治:有效管理人類
    • 經濟:將有限資源有效分配
  • 跨國經濟活動將影響國內經濟

Class 2 (2022.09.19)

美中貿易戰對全球貿易秩序的衝擊

  • 供應鏈面臨位移或重組
  • 已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秩序原則與價值遭到根本性的挑戰
    • 過去為以全球為範圍,比較利益為基礎,尋求最大利益的自由貿易
    • 但現在需考慮政治風險
  • 可能形成兩元或多元陣營的理念相異的貿易價值聯盟

近幾年貿易趨勢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2019 年以來成長漸趨平緩,2022Q2 暴跌,也許是因為疫情影響

  • 美元與黃金價值互相震盪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定義

  • 關切國家市場互動間的學科
  • 研究經濟利益與政治過程如何互動來影響政府決策
  • 關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安排如何影響全球體系的生產、交換與分配及從中所反映的價值(Susan Strange, 1988)
  • 聚焦於發生在國家與非國家的國際行為者(企業)之政治與經濟的聯合行為與結果
    • e.g. 台積電對全球經濟與台灣政治的影響

全球經濟發展的歷程

一戰前

  •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 政治權力 = 財富
    • 數百年來,財富變化不大
  • 全球市場的延伸與擴大
    • 工業革命與技術發展
    • 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關稅是貨品貿易的主要障礙
    • 資本與人口移動較自由
  • 未出現有意義的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發展
  • 金本位(Gold standard)
    • 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最終價值
    • 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
    • 降低外匯交易的風險
    • 仰賴各國對遊戲規則的承諾
    • 但逐漸因民主化的擴大與民眾的需求而遭到破壞
    • 牛頓創立(?!

戰間期

  • 經濟混亂時期
    • 一戰破壞各國間的經濟互相依賴(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 金本位的崩壞
    • 貨幣失序(Misalignment of currencies)
    • 對遊戲規則的遵守並不一致
    • 1931 年金本位宣告崩潰(英國率先放棄)
  • 以鄰為壑(Beggat-the-neighbor)
    • 貿易保護主義,提高關稅
    • e.g. 美國在 1930 年通過的 Smoot-Hawley Tariff Act,提升進口關稅至歷史最高水平

二戰後

  • 前所未有的經濟成長率
    • 世紀貿易成長較世界製造的成長更為快速
      • 出口與進口的重要性增加
      • 出現要求自由化的政治支持浪潮
  • 特徵
    • 鑲嵌的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
      • 基本原則一:自由開放的市場化原則 -> 市場的自發作用
      • 基本原則二:公平正義的社會保護原則 -> 政府干預
      • 兩者有點矛盾? 後者為了保護前者,免得走入極端
    • 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
      • 解決國際經濟的共同問題(e.g. 關稅)
      • 國際經濟合作的制度化(e.g. 布列敦森林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GATT->WTO)
      • 國家行為的普遍原則(e.g. 最惠國待遇原則(most-favored nation (MFN) principle))
        • 如果給 A 國是用最好的待遇,就也要給 B 國同樣的待遇

當代經濟

  • 特徵
    • 國家間互賴的增加
      • 賴於全球貿易
    • 全球貿易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提升
    • 生產網路的全球化
      • 產品分工更加精細
    • 複雜的新興金融工具
      • e.g. 虛擬貨幣
    • 全球金融體系面對週期性金融危機的脆弱性
    • 私部門行為者重要性增加,尤其是跨國企業

Class 3 (2022.09.26)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途徑/觀點

  • 當代觀點多於過去傳統思維
  • Cohen 將國政經分為
    • 美國學派途徑(American School approach)
      • 科學的研究方法
      • 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架構
    • 英國學派途徑
      • 規範性的研究方法
        • 習慣、規定,非全由數據、理論得出
      • 聚焦在社會建構或對經濟利益與認同的來源
  • Gilpin 將國政經分成三個途徑/觀點
    • 現實主義
    • 經濟民族主義
    • 馬克思主義/激進主義

現實主義

  • 聚焦於國家
  • 理性選擇理論
    • 基於偏好與利益的理性計算來做出選擇的決定
    • 國家在決策時權力與利益的考量,高於理想與道德
  • 國家行為都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的極大化

經濟民族主義

  • 國家利益 > 經濟利益,國家帶領經濟發展
  • 市場進行規範
  • 注重國家經濟互動的相對獲利及自給自足
    • 重視順逆差
  • 必要時採行保護主義以扶植國家戰略產業(national champions)
  • 國際商業互動是衝突的關係
  • 代表人物:李斯特(德國人)
    • 美德如欲趕上英國,應利用貿易保護政策來保護其幼稚產業(Infant industries)
    • 鼓吹建立全德鐵路及保護貿易
    • 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1)
    • 不必然反對自由貿易
      • 先保護國家產業,待有一定競爭力後在開放市場
  • 小分支: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 亞當斯密將當時流行的觀點簡單化後以此詞彙稱呼
      • 目的:突現當時理論的謬誤
    • 背景:民族國家興起,國王與商人利益一致
    • 重要論點
      • 透過貿易增進國家財富
      • 鼓勵出口,減少進口
      • 金銀是最重要的財富
      • 重視貿易順差
      • 管制對外貿易
        • e.g. 1651 年與 1660 年英國航海法:輸入英國及殖民地的貨品必須由英船裝載,殖民地產品如需輸往他國者必須運往英國轉出口
      • 管制國內經濟
        • e.g. 降低國內商品價格(壓低匯率(但當時用金本位,因此無法降低匯率)、避免國內工資成本增加)
    • 為什麼重商主義得以存活? 政治與經濟的互相支撐:當時歐洲多為君主國
    • 重商主義作為歐洲各國殖民各地及強化王權的工具
    • 代表人物:漢米爾頓
      • 美國首位財務部長
      • 重視工業甚於農業、貿易保護主義、政府干預

經濟自由主義

  • 自由放任的市場競爭機制
  • 強調絕對獲利(absolute gain)
    • 不在乎獲得的利益是否多於他國
  • 代表人物:亞當斯密
    • 1776 年 國富論
    • 但認為政府對市場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 提供國防
      • 保護社會成員免於不正義的壓迫
      • 提供公共工作與相關機構(如公共財)
  • 重商主義的崩解與自由貿易的興起
    • 生產技術的進步(工業革命)
    • 消除貿易障礙
      • 英國製造業希望消除貿易障礙
      • 外國業者若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英國貨品,就不會去發展自己的產業
    • 農民的反對
      • 維持穀物法的高關稅
    • 伴隨選舉制度的改革、減少農民選區,重商主義法案才被廢除
  • 代表人物:凱因斯
    • 當代總體經濟學的開創者
    • 主張較強的政府干預,反對極權國家主義及戰間期的以鄰為壑
    • 認為 1930 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證明經濟學家高估追求自利的市場經濟
    •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rerest, and Money
      • 政府可採財政政策,擴大公設刺激經濟成長與增加就業
      • 因此,赤字預算是被允許的。當經濟開始循環,政府可再利用稅收等收入償還先前的借貸
        • 然而,未來是否能夠回本,是需要思考的
      • 其對政府職能的看法是他與其餘自由經濟學家最大的差異

馬克斯主義/激進主義

  • 在國內強調階級鬥爭
  • 在國際層面強調帝國主義對殖民的的經濟剝削及資本主義的最終崩潰
  • 依賴理論:不公平經濟交換(拉丁美洲 <-> 前殖民母國)
  • 對資本主義社會基礎的批判
    • 個人的自主性(autonomy)受限
      • 資本主義仰賴持續深化的分工
      • 資本主義將個人去人性化(dehumanizes),或稱異化(alienation)
    • 工人利益和資本主義體系的利益是不符的
      • 虛假/錯誤意識作為取得工人同意的手段
        • e.g. 如果你跟我一起工作,你以後就能像我一樣有錢
  • 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
    • 揭發在資本注意社會的剝削動態機制
      • 結構主義途徑將世界經濟視為單一且整合的資本主義
        • e.g. 列寧
          • 將帝國主義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 資本主義已成世界體系

Class 4 (2022.10.03)

國際政治經濟間的合作與衝突

  • G7: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
  • G20:G7 + 中國、印度、俄羅斯、阿根廷、澳洲、巴西、印尼、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南韓、土耳其和歐盟

賽局理論

  • 檢視互相依賴的決策
  • 觀念:在預測對方行動的同時,合理決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 三要素:參與者、策略、收益
  • 兩種賽局:同步賽局、序列賽局(參與者依序行動)
  • 各種形式
    • 以合作與否區分
      • 非合作賽局
        • 只求自身最大利益
        • e.g. 囚徒困境、懦夫賽局
      • 合作賽局
        • e.g. 共乘計程車的費用分攤
    • 以資訊擁有區分
      • 完美資訊
      • 不完美資訊
        • 採取行動潛不清楚對手先前的策略
    • 以賽局收益區分
      • 定和賽局
        • 收益總和一定
      • 非定和賽局
    • 以表現形式區分
      • 策略型
        • 圖表
      • 擴展型/賽局樹型
        • 節點與線
  • 納許均衡
    • 沒有一個參賽者可以透過改變其策略增加收益
  • 柏雷圖最適結果
    • 參賽者無法在不減少對方收益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的效益
      • e.g. 當我從策略 A -> B,可使我效益增加,但會使對方效益減少
  • 各種著名賽局
    • 囚徒困境
      ​​​​​​​​       沉默      自白
      ​​​​​​​​沉默 (-2, -2) (-4, -1)
      ​​​​​​​​自白 (-1, -4) (-3, -3)
      ​​​​​​​​
      ​​​​​​​​納許均衡:(-3, -3)
      ​​​​​​​​柏拉圖最適:(-2, -2)
      
      • 關鍵點:避免行為者達成合作的解決方案
      • e.g. 互惠的貿易自由化、資源的集體管理 -> 擔心未遵照
    • 獵鹿賽局
      ​​​​​​​​         共同獵鹿 各自獵兔
      ​​​​​​​​共同獵鹿   (4, 4)  (1, 3)
      ​​​​​​​​各自獵兔   (1, 3)  (2, 2)
      ​​​​​​​​
      ​​​​​​​​納許均衡:(4, 4)、(2, 2)
      ​​​​​​​​柏拉圖最適:(4, 4)
      
      • 關鍵:分享一個單一最好的結果
      • e.g. 金融自由化、氣候暖化協定
    • 性別賽局
      ​​​​​​​​       看足球 看歌劇
      ​​​​​​​​看足球 (4, 3) (1, 1)
      ​​​​​​​​看歌劇 (1, 1) (3, 4)
      ​​​​​​​​
      ​​​​​​​​納許均衡:(4, 3)、(3, 4)
      ​​​​​​​​柏拉圖最適:(4, 3)、(3, 4)
      
      • 有兩個柏拉圖均衡點,行為者必須進行協調
      • e.g. 總體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國際貨幣機制的選擇

Class 5 (2022.10.17)

合作的解決方案

  • 重複賽局/互動
    • 增加行為者合作的機會
  • 未來的陰影
    • 或許長期來看有更大的收益
  • 合作的制度(institutions)或建制(regimes)
    • e.g. 全球貿易體系是基於自由貿易、市場機制等原則與最惠國待遇及國民待遇等規範

對制度的不同觀點

  • 新現實主義(Neo-realists)
    • 認為制度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
    • 只有在高度重視未來的互動、均衡的資源與高度相互依賴時,合作才可能持續
    • 新現實主義的制度主義者
      • 制度將造成分配
      • 制度有助於控制行為者
      • 制度發展過程中,霸權扮演一定角色
      • 但是
        • 過度強調分配差異所產生的緊張
        • 輕忽行為者可能將絕對獲利置高於相對獲利的可能性
  • 新自由制度主義者(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ts)
    • 制度可降低許選擇、組織、協商與達成協定的成本
    • 既存制度可能侷限未來制度的發展
  • 認知主義者
    • 強調專家專家及政治家的互動
    • 新的知識將對利益的計算產生影響
    • e.g. 對氣候變遷的新認識可能改變各國對環保愈經濟發展的計算
  • 激進的建構主義
    • 制度改變行為者如何理解其基本的利益,並侷限其行為
    • e.g.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影響各國對此議題的理解與行為

Class 6 (2022.10.24)

對外經濟政策的國內因素

台灣 520 農民運動

  • 1986 年美國通過貿易綜合法案,強化對不公正貿易國的報復
    • 要求台灣每年減少對美 10% 貿易逆差
    • 因此台灣逐漸開放貿易
  • 1988 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大幅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於是引發農民不滿,上街抗議並提出七項訴求

美國 301 條款

  • 一般 301 條款
    • 根據 1974 年貿易法
    • 總統可制裁不公正貿易行為的國家
    • 調查外國不正當的貿易行為(e.g. 補貼、進口障礙)
  • 特別 301 條款
    • 根據 1988 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
    • 針對維護智慧財產權不力的國家(e.g. 當時的台灣)
    • 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每年調查,將國家分為優先指定國家、優先觀察名單及一般觀察名單
  • 超級 301 條款
    • 根據 1988 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
    • 針對美國設下關稅壁壘的國家

對外經濟政策的兩個國內關鍵解釋

  • 國內經濟中不同團體的政策偏好 -> 社會中心途徑
    • 基本假設:個體與群體皆關心政策將如何影響他們的收益
    • 經濟分析:生產要素模型、生產部門模型
  • 國內政治制度決定這些偏好如何被聚集或被轉換成實際政策 -> 國家中心途徑
    • 政治分析

社會中心途徑

  • 貿易政策是政治家對於不同利益團體之要求而做出的回應所形塑而成
  • 強調利益團體與政府機關的互動
  • 國際貿易產生贏家和輸家,而兩者皆向政治領域來伸張自身的經濟利益

Heckscher-Ohlin 模型

  • 不同的生產要素稟賦(factor of production)將創造比較利益的差異
  • 國家傾向出口使用國內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

生產要素模型(Factor Model)

  • 例子:美國(資本豐富)、中國(勞力豐富)
    • 電腦:資本密集產業;襯衫:勞力密集產業
    • 價格:美國工資 > 資本;中國資本 > 工資
      美國工資 > 中國;中國資本 > 美國
    • 開始貿易 - 美國
      • 出口電腦
      • 失衡:襯衫工廠工人跑到電腦工廠,電腦工廠需要更多資本與勞力,但論其需要的比例,資本大於勞力,所以資本價格上漲、勞力成本(工資)下跌
    • 開始貿易 - 中國
      • 出口襯衫
      • 失衡:同樣地,勞力成本上漲、資本價格下跌
  • Stolper-Samuelson Thm.
    • 假設: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間具高度流動性
    • 國際貿易對擁有豐富生產要素者有利
      • 於此例子,贏家為美國資本持有者及中國工人
    • 長期而言經國際貿易後兩國的生產要素收入將趨於一致 -> 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price equalization)或 Stolper-Samuelson Thm.
      • 於此例子:美國工資降低,中國升高,兩者趨同(原先美國 > 中國)
  • 解釋貿易政治
    • 稀少生產要素的持有者收入減少 -> 呼籲減少貿易 -> 傾向採取保護主義
    • 勞工和企業主間會在貿易政治上產生緊張關係 -> 階級衝突的產生
  • 一些問題
    • 然而,所有的工人都在相同立場嗎?
      • 否,貿易降低低技術工人的收入,但會增加高技術工人的收入

生產部門模型(Sector Model) or 具體要素模型(Specific factors model)

  • 論點:同產業的勞工與資本家在同一艘船上(與上個模型看法相反)
  • 假設:生產要素移動性不存在
    • e.g. 成衣工廠的勞工可能無法在電腦公司找到工作
  • 例子:同樣美國與中國
    • 開始貿易 - 美國
      • 製造襯衫需求降低,美國襯衫工人與老闆一同面臨收入減少,因生產要素不可移動,所以兩者面臨相同窘境
      • 電腦需求增加,同樣因生產要素不可移動,電腦工廠整體收入增加,
  • 國際貿易對使用具有豐富生產要素之產業(出口導向部門,export-oriented sector)的資本家與勞工有利
    • e.g. 中國的成衣廠與美國的電腦公司
  • 預測衝突發生在不同產業間

政策偏好:國際移民

  • 勞工移動回應價格訊號(工資低 -> 工資高)
  • 誰會反對移民?為什麼?
    • 要素比例分析(Factor-proportions analysis)
      • 移民將傷害相同技術層級的本國勞工 -> 反對移民
      • 土地與資本所有者 -> 支持移民
    • 非計量因素(文化、認同等)

政策偏好:國際投資

  • 間接投資
    • 購買股份或證券,包含政府公債
    • 又稱為熱錢(hot money)
  • 外來直接投資
    • 購買資產來達成對企業的所有權
      • e.g. 鴻海購買夏普企業
  • 一般而言,工業國家的大量資本會流入開發中國家(符合 Heckscher-Ohlin 的預期)
    • 但事實上,先進國家外資還是流入其他先進國家

制度:官僚機構

  • 官僚機構如何執行或管理對外經濟政策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 黨派團體對官僚的影響將導致對外經濟政策的批差
    • e.g. 對官員施壓來擬訂有利選區的政策

國際談判

  • Putnam’s (1988) 的雙重賽局(two-level game)
    • 進行國際經濟談判涉及兩層政治賽局
      • 國際層級:國家相對大小與實力扮演重要因素
      • 國內層級:國內群體偏好與立法過程

全球貿易體系的演進

緒論

  • 當今的世界貿易體制是國家間彼此合作的最顯著例子
  • 以規則為基礎,並具有以下目標
    • 減少國家規範下的保護主義
    • 減少不確定性
    • 促進穩定
  • 關稅(Tariffs)作為貿易規定的一種形式
    • 但當今,關稅的重要性已被非關稅措施/障礙(non-tariff measures/barriers)所超越
  • 貿易協定作為貿易自由化的最佳工具

世界貿易體系出現之前

  • 19 thc. 中期前,自由貿易的風潮已成為英國社會廣泛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 1846 英國廢除穀物法
    • 該法限制穀物進口及增加對農業的保護
  • 1830 ~ 1870 年代由英國主導的自由經濟貿易開始發展
  • 1870 年後,國際戰爭加劇與出口價格下滑 -> 經濟蕭條
    • 保護主義復甦
  • 直到二戰前,逐漸興盛的民族主義展現在重商主義、雙邊主義及競爭性的匯率貶值
  • 1930,美國通過 Smoot-Hawley 法案
    • 關稅超高
    • 導致全球貿易崩潰

Class 7 (2022.10.30) 期中考

Class 8 (2022.11.07)

  • 1934,美國通過互惠貿易協定(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 RTAA)
    • 賦予總統權力,當在與外國談判時可在 Smoot-Hawley 法案的基礎下增加或降低 50% 的關稅
    • 此協定使制定關稅的權力由國會轉移到總統

ITO & GATT

  • 布列敦森林會議
    • 促進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貿易組織(未成立)的成立
  • 二戰後,美國在全球經濟上具有無可匹敵的地位 -> 美國價值也成為國際貿易的核心價值
    • 貿易自由化
    • 多邊主義
    • 國際貿易關係的法律途徑
      • 遇到衝突時用法律解決
  • 1948 年達成建立國際貿易組織(ITO)的共識
    • 美國國會未通過
    • 因此國際貿易轉向一個更狹隘的協定(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 GATT
    • 原則、規定與規範
      • 非歧視原則(核心基礎)
        • 最惠國待遇原則
          • 規範對外的歧視
          • 對貿易夥伴國採取一致的貿易待遇
        • 國民待遇
          • 規範對內的歧視
          • 對進口商品應給予和國內商品一樣的待遇
        • 禁止在國貿上採取數量及其他非關稅限制
      • 互惠
        • 例外:對發展中國家可以給予差別待遇(如普遍優惠系統,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
      • 保護條款
        • 可暫時從條約承諾中退出,已條展國內經濟
      • 安全例外
        • 對其安全有影響時,可免除條約限制
  • 多邊貿易談判
    • 各國代表坐在一起協商
    • 甘迺迪回合(1963 ~ 1967)
      • 首次重要的談判回合
      • 平均關稅減幅達 35%
      • 反傾銷條款
        • 以低價賣出至國際市場
      • 國際穀物條約
      • 歐洲共和體(EU)首此以此身分參加
    • 東京回合(1973 ~ 1979)
      • 聚焦於非關稅貿易障礙
        • 關稅價值程序
        • 進口許可
        • 產品的技術標準
        • 補貼及反補貼措施
      • 修改 GATT 條款中有關發展中國家的文字
    • 烏拉圭回合
      • 揭開各方的歧見
      • 美國特別要求談判中包含新議題(如服務、投資及智慧財產權)
        • 發展中國家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對這些議題進行協商
      • 紡織業與農產品進一步自由化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貿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
      • 發展中國家
        • GATT 中,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通常較低
        • 他們原先對參與烏拉圭回合持保留態度,但 1991 年後成為最支持的人
          • 其從中獲得兩基本原則
            • 共識決
            • 單一承諾(?)
            • 可在條款中關於農業、紡織業的規定獲利
      • 爭端解決體系
        • 解決爭端小組
        • 獨立的司法審判體系
        • 引進成員國使用爭端解決機制的責任

Class 9 (2022.11.14)

WTO

  • 烏拉圭回合的協定中所創造
  • 由成員驅動的組織
    • 由成員國,而不是秘書處,來扮演處理議程和執行組織功能的主要角色

杜哈回合

  • 2001 年展開,2012 失敗收場

區域貿易協定的進展

  • 區域主義
    • 兩個以上的國家政府間合作的正式過程

Class 10 (2022.11.21)

金融體系的演進

  • 英格蘭銀行 -> 世界上第一個銀行
  • 金本位
    • 英國原先維金銀雙本位,為抑止銀幣外流,牛頓制定金本位
    • 英國公告一英鎊等於多少純金 -> 固定匯率

早期的金融秩序

  • 1922 國際聯盟招開國際金融會議
    • 要求實行以金本位為基礎的金匯本位制 -> 只有大額支票才可提領黃金
  • 英鎊仍是主要交易工具,但英國只有 9% 的世界黃金儲備,而美國則擁有一半以上的黃金儲備 -> 英鎊與美元互相對抗
  • 1933 倫敦經濟會議
    • 最後談判破裂,形成英鎊集團、美元集團、黃金集團
  • 金腳鐐
    • 凱因斯:限制經濟發展
  • 霸權穩定論
    • 世界經濟需要霸權的存在,以提供公共財。此霸權願意並能夠建立規範與規則

Class 11 (2022.11.28)

布列敦森林體系

  • 會中確立 35 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 -> 美元成為該體系主要的儲存資產
  • 金交換標準
  • 可調準的釘住匯率體系(Adjustable peg system as governments)
  • IMF:提供短期借貸,管理國際經濟失衡
  • 國際復興與發展銀行(世界銀行):提供戰後國家的重建資金

特里芬兩難困局

  • 如果美元發行過多甚至超過美國持有的黃金數量,則可能導致美元信任的危機 -> 1960 年美國遭受第一次美元投機事件

金本位的崩潰

  • 尼克森的恫嚇霸道策略
    • 要求歐州盟國重新調整對美元的匯率
  • 1971/8/15 美國終止美元對黃金的兌換(尼克森震撼)

國際貨幣體制的演進

  • 廣場協議
    • 決定調降美元兌日圓和馬克的匯率
  • 羅浮宮協議 (1987)
    • 商討制度化匯率,且訂定目標區(target zone),控制匯率在一定範圍

國際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

  • 金融泡沫
    • 資產的市場價格高過實際價格,造成虛幻的繁榮前景
  • 銀行輕易貸款而不審查其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