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SITCON 2024 年會主題提案 tags: SITCON, SITCON2024 --- # SITCON 2024 年會主題提案 - 時間:2023/10/14(日) 19:30 ~ 20:30 - 地點:摩茲工寮 - 線上:[Google Meet](https://meet.google.com/prn-rbjf-vek) - 出席:、、、、、、、、、、、、、、、、、、、、、、、、 :::info **主題討論流程** 1、提案人三分鐘說明主題想法 2、各自閱讀:會議中給大家 10~15 分鐘時間看 HackMD 文件,補充自己的想法,像是喜歡這個主題的什麼意涵,或是可以怎麼延伸。每個主題下方會有一個 Cue 我 區域,表明希望口頭發表想法。 3、分享想法:請有在每個主題下方填 Cue 我 的人分享他們的想法,像是喜歡的原因、可以延伸的方向等等。 4、投票:當大家都發表完想法後,請大家為你喜歡的那個主題投票。每個人有十票,可以十票都給某個主題,也可以平均分配。 【投票方式直接在 HackMD 喜歡的主題下方打 +{票數} [name={姓名}]】 5、統整票數:找出最多票的三個主題,讓大家寫下這幾個主題喜歡的元素或意涵,或是可以用什麼 Slogan 代表這個主題。 6、收尾:整理三個主題中大家的想法與相關的 Slogan ,並在會後寄信讓沒參加二籌的大家投自己喜歡的主題與 Slogan,於 10/21 截止調查。 ::: [TOC] # 提案 ## The era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fo 提案者:家答 Hashtag: - AI - 分散式運算 - 多元領域 ::: ### 主題意涵 「在這個打群架的時代,我們學習也不要孤單」 我想最近幾個月,大家常常看見新聞報導又有誰推出了更強大的語言模型,參數量更多,能力更強。但其實現在訓練 AI 遇到了一個嚴重的瓶頸:記憶體不夠了。 這幾年用來用來訓練 AI 的運算單元的記憶體容量成長速度是每兩年變 2 倍,但當語言模型參數量每兩年成長 410 倍時 [[1]](https://medium.com/riselab/ai-and-memory-wall-2cb4265cb0b8),我們早就無法在單一運算單元上訓練模型,而是需要依靠分散運算的技術,每台電腦做部分的運算,最後再統整各自的訓練成果,成為現在大家使用的 AI。 同樣的,在這個資訊爆炸甚至資訊癱瘓的時代,當我們每天花十小時能看的字都比不上資訊產生的速度時,我們也要重新思考我們接受資訊與學習的方式。 既然獨自學習不再是最有效的方式,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學習。 在我們各自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學習不同領域的資訊與知識後,如果我們像分散式運算一樣,與大家分享彼此內化後的知識與洞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不知道,但把研究 AI、區塊鏈、量子計算、資訊安全、電腦繪圖、系統設計、電信網路、軟硬整合等等不同專業的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肯定會有有趣的事情發生。 對我來說,SITCON 就是這個有趣的地方。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剛好今年在國網實習時的主題就是聯邦學習,分散式學習可以應用在各種領域包含醫療及現在熱門的[生成式語言模型訓練](https://github.com/NVIDIA/NVFlare/tree/main/integration/nemo/examples/supervised_fine_tuning),我覺得 SITCON 年會就像是大家在年會中進行分散式的訓練一樣,分享各自的所學 [name=Hamster] - 這個就是我想說的XD [name=家答] - ~~The era of DC~~ [name=蓋蓋]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10 [name=Hamster] - +3 [name=Hugo] - +2 [name=Nuss] - +3 [name=TC] Total: 18 ## CSIE SITCON Is Eternally :::info 提案者:七詩熊貓 Hashtag: - SITCON CSIE 2024 ::: ### 主題意涵 SITCON 身為學生的計算機年會,應該大多人都是走 CSIE 的,再加上資工人最愛的遞回縮寫,真正意義的表達了 SITCON 的精神是永恆的,無論過了多久,學生開源,互助,為了科技一起進步的心是不會變的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name=] - [name=] - [name=] - [name=] - [name=] **Total: 0** ## Human or bot? :::info 提案者:星星 Hashtag: ::: ### 出處 - 其實這個我是從一句在電影或日常很常聽到的一句話 Coffee or tea? 的一個延伸。 ### 主題意涵 - 這個主題我想表達的是現在這個世代大家最擔憂的問題都是我們會不會被機器取代,大家都不希望被取代,但如果自己是做選擇的人那我們的選擇會是人類還是機器人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值得讓人反思,希望大家都可以增進自己的能力,不斷的進步,或許在未來某一天當機器人遇到這個問題時也會遇到跟我們一樣的問題。 那這裡的機器人我是用 bot,單純是因為現在大家很習慣使用 line Bot或 discord Bot 了,然後用 bot 唸起來也比較順!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我覺得這是很值得令人思考的問題,像是當我們[可以透過 AI 把 Figma 檔案直接變成 React 程式碼](https://www.builder.io/blog/figma-to-code-visual-copilot) 時,會怎麼影響到前端工程師這個職業。[name=家答]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5 [name=Arnoldsky] - +5 [name=康喔] - +3 [name=cell] - +5 [name=叡叡] - +2[name=Nuss] - +2 [name=Hugo] **Total: 22** ## Human After All :::info 提案者:蓋蓋 Hashtag: ::: ### 主題意涵 - 想到這個名稱的動機其實是來自我最喜歡的音樂家 Daft Punk 的其中一張專輯的名稱。其實已經是一張 18 歲的專輯了,只需要知道 Daft Punk 是電子音樂的始祖之一就好XD 同名單曲不斷的重複「We are human, After all, Much in common, After all」,如果搭配整張專輯的其他 MV,可以大概揣摩是科技讓人類感覺似乎不再是人類,但最後又回到見山又是山的感覺。雖然當時的科技以現在的角度看其實很可愛(?)但現在的我們應該也或多或少也有共感,可能是「要被機器人取代ㄌ好可怕」或是「我連XX也不會是不是不配當人類了嗚嗚嗚」等等。 如果放到現在 LLM 或各種超酷應用的出現,又會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的我們在有這些工具下能做什麼事情。接下來就能從各種角度切入,不同領域專長的夥伴也能一起討論如何面對現況,甚至是一同突破技術障礙,做到之前不可能會成功的事情等等。 好啦打那麼長其實就是想趁機推坑 + 這個主題超酷 + 想知道大家對於今年年會的想法。SITCON 2024 主題真的非常需要大家的協助一起發想,希望接下來的年會能越來越有趣><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家答寫的文案](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dM-LjPvuiaabuzuCHVJWpjrU82My-NPBG5RhSuyj5o/edit) - 我很喜歡 Human After All 帶給我的那種警示意味:現在有很多前所未見的 AI,能能做很多酷炫的事情。但最終還是要記得我們是人類,如果科技無法使人幸福,如果 AI 可能導致許多人失業,那我們該怎麼應對 [name=家答] - 有聽到人看成 Human After AI,或許讓他兩者都能解讀也是可行方向 [name=Denny] - 這也超讚! [name=蓋蓋] - 我也覺得這很有趣!聽到這個的時候想到 KIA 把 Logo 改成很像 KN 的那種感覺。[name=家答] - 剛剛找到 [Ref](https://auto.ltn.com.tw/news/19007/2) - 這個感覺很讚~ 「科技讓人類感覺似乎不再是人類」可以延伸去討論這個時代下人與科技的關係,以及資訊該如何與社會科學結合發展 [name=叡叡] - 我也很喜歡 Human after all 這個題目~ 感覺或許也可以延伸到「人機互動」這個topic!我認為未來人機介面不會僅僅限於電腦螢幕和機器裝置,之前參加TAICHI研討會聽過一個來自新加坡的講師在介紹"HeadsUp Computing"這個新型態的交互方式,覺得超級有趣~ 覺得不防也可以在議程軌中加入一些探討未來趨勢、新世代研究的內容,也許可以刺激大家更多的想像與發揮空間 [name=布拉] - 很多事情在執行上都要回到他的本質,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們寫程式跟開發AI都是為了自己人類,因此喜歡這個主題。[name=文儀] - 嗚嗚嗚感謝大家喜歡 [name=蓋蓋] - 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近期崛起的生成式AI展現出強大的潛力,有望減輕某些職業的工作負擔,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完全替代某些工作。這引發了許多人對自己工作前景的擔憂。同時,也存在勞動需求較高的職業,卻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我在與家人聊天的過程中,經常聽到醫院護理師短缺、裝潢工人的平均年齡逐漸上升等情況。然而,目前主流的生成式AI技術本身無法替代這些職業,這可能引致一種奇特的局面,AI可能會優先取代人們更樂意從事的工作,同時留下許多未受歡迎的職位。我認為科技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而存在的,是否應該先集中資源來嘗試解決這些重要但缺乏人力的工作?[name=為所]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5 [name=Arnoldsky] - +10 [name=火龍果] - +10 [name=叡叡] - 10 [name=77] - +10 [name=Z航] - +4 [name=TC] - +10 [name=為所] - +4 [name=cell] - +10 [name=蓋蓋] - +7 [name=文儀] - +5 [name=Hugo] - +10 [name=家答] - +10 [name=Denny] - +2 [name=Nuss] - +6 [name=布拉魚] Total: 113 ## Return :::info 提案者:綠葉 Hashtag: ::: ### 主題意涵 - Return 的發想來源為象徵 SITCON 在 2024 年再次回歸;同時帶來與 SITCON 2020 #Define 類似的核心:經過努力學習、參與活動後,你獲得了什麼呢?在 SITCON 2024 你想要獲得甚麼呢?事實上,在學涯中我們並不是經常 return 正確的值,經過不同歷練也可能產出意外的結果(又稱作 feature);當然,我們更常 return null 或沒有回傳值。不過身為學生,我們擁有無限的可能去探索與追求,透過不斷的嘗試 return error、return null,我們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我很喜歡「經過努力學習、參與活動後,你獲得了甚麼呢?」的這個提問。就像賈伯斯說的:"You can only connect the dot looking backwards",或許我們不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對我們有甚麼幫助,只能在未來回頭看的時候看見過去的點點滴滴是如何累積成現在的自己。[name=家答] - 可解釋空間太大,我會很害怕再次遇到 2020 #define 面臨到的困境,在 keynote 和論壇在方向上糾結許久。[name=Denny] - 感覺可以變成複合式?return: 某某主題 感覺也不是太違和? 甚至我在想可以是 ex: def human_or_bot(): return ? 這種形式?[name=Arnoldsky] - 附註:喜歡的是這個主題很有彈性,可以套用在各種東西上面。 > [name=火龍果 我很喜歡這個想法,我覺得 return 可以變成一個標籤 or 副標的感覺]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5 [name=叡叡] - +3 [name=cell] - +3 [name=文儀] - [name=] - [name=] - [name=] - [name=] Total: 11 ## 拓樸 Topology :::info 提案者:綠葉 Hashtag: ::: ### 主題意涵 - 拓樸的想法來自於學生可以透過參與 SITCON 年會,拓樸自己的知識,並透過互相交流將會眾、講者、工作人員、社群等與會者建起連結。另外,拓樸的樸字同音字「璞」時常形容學生為原石「璞玉」,透過拓展知識、拓展眼界學生都能有機會擁有不同的未來。 另外是我很喜歡莫比烏斯環,因為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能改變事情的本質,拓樸學的經典代表就是莫比烏斯環,這也許能成為主視覺的一些參考。 ### 留言區 > 歡迎在這裡放上你喜歡的地方與原因,或是可以延伸的方向 - 我超愛莫比烏斯環 owo,~~紀念品可以出手環嗎~~ [name=TC] - 我覺得這個主題讓我很有畫面誒,像是網路拓墣或者topo sort的圖,~~我也覺得莫比烏斯環很酷~~[name=Nuss] - +1 我對莫比烏斯環異常喜歡 [name=蓋蓋]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 - +3 [name=TC] - +4 [name=Nuss] - [name=] - [name=] - [name=] - [name=] - [name=] Total: 7 ## others :::info 提案者:Denny Hashtag: ::: 我是 Denny,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名稱,但是覺得可以把之前和 [Google Bard 聊天](https://bard.google.com/share/548986d1b38a)得到的靈感丟出來讓大家知道一下,你也可以跟 Bard 接著聊 和 AI 對話得到他告訴我們人文和社會的重要性,這感覺很微妙 再問問 Bard 人文社會素養和資訊科技人的關係是什麼,也是得到一些不錯的[回應](https://bard.google.com/share/c7e6eec55761) - 理解人文歷史和社會議題可以幫助資訊科技人做到以下幾點: - 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人文歷史和社會議題可以幫助資訊科技人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 - 增強同理心和理解力。人文歷史和社會議題可以幫助資訊科技人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並形成包容的態度。 - 提高溝通和協作能力。人文歷史和社會議題可以幫助資訊科技人學會有效地溝通和協作,並解決複雜的問題。 - 因此,資訊科技人應該注重人文與社會素養的培養,以更好地理解資訊科技的影響,並在職業發展中取得成功。 可能有用的幾篇文: - [資訊系強者文化與性別偏見](https://www.facebook.com/anfranion.nan.nan/posts/pfbid0DfT2ofK9gvmFyZfoG1GAAfXKEyKL8zeww29cXCBCHTkvE1U4JYwjCAhEHmQBxf7xl) - [中研院 30 萬預算 LLM,缺乏資料基礎建設](https://www.facebook.com/irvinfly/posts/pfbid02UkSsKyaunZcv6xd2oQRBziZjDoy1ALUSHsrWhd6aR2dsWwX1yoYzTndK1PUUtPPgl) ### 留言區 ### Cue me > 想被 cue 的人可以在底下留名稱或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