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實務專題討論過程 image: https://i.imgur.com/sNE3Tjk.png tag: project --- :::warning # <center><i class="fa fa-book"></i> 實務專題討論過程 </center> <center>2023/03/20 ~ 2023/03/25</center> ::: <center> <img src=""></img> </center> :::success **🎯 Goals:** - [x] - <a href="">實務專題討論</a> ::: :::info 寫計畫書需要注意的事項: 1. 用chatgpt修飾語順,需多次使用,找出最佳語順,切記只能用於修飾,不可以直接複製使用。 2. 不可使用大陸用語,只能用台灣術語,雖然大陸用語充斥著生活中,但在寫企劃書或論文時,我們必須謹慎使用。 3. 計畫書內容必須有起承轉合,盡量用文章一整個段落來說明,除了貢獻之外,盡量避免用條列式方式呈現 4. 摘要的部分需精簡且符合題意 5. 報告中所引述到的概念,必須加上參考資料來源,且參考資料的格式要正確 ::: [toc] # 1. 首次提案(實現TS use case) ==**題目:** [Implement SON with O-RAN RIC xApps](https://hackmd.io/@kennyrichardtobby/HJYTPDgk3)== :::danger **取消該題目關鍵原因:** - 題目涵蓋過廣:這題目太大了,SON可以包山包海 - OSC已經實現,該專題沒有貢獻、成果太少 ::: :::warning **從中學習到的:** - 文章中所提到的觀點如果來自論文,請標示清楚 - 預期成果須明確 - 題目選定應明確 - 計畫書不能中英混合 - 已經決定要留下來唸的話,就要多方嘗試,提升自己的能力 ::: 教授提出兩個題目修改方向: 1. 建議你們可以考慮用RIC跟OAI DU對接, 完成你們想做的智慧控制 2. 我們手邊有EURECOM的Bubble RAN,你們應該去了解一下,看看是否能用OSC RIC去對接、測試TS # 2. 二次提案(OSC RIC和OAI DU對接) :::danger **取消該題目關鍵原因:** - 缺乏評估可行性,可行性過低 ::: :::warning **從中學習到的:** - 你們實際要做什麼? - 你們認為做完這件事後,主要的貢獻是什麼? - 寫計畫書的目的是: 1. 想清楚你們要做什麼(訂定目標) 2. 針對目標,找出你們所需要的必要選項 3. 針對各種選項進行分析,作出選擇 - 原則都很簡單,要做什麼事情,就讓自己變成這個團隊裡面最熟悉相關知識的那個人 ::: ## 2.1 提案敘述 ==**題目:** [Improving UE Mobility Prediction using RIC and OAI DU/VIAVI RIC test Integration](https://hackmd.io/@kennyrichardtobby/H1OqoJUe2)== :::info 本專題實現OSC的RIC和 OAI DU(Distributed Unit)對接並利用 USRP(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 打出5G 訊號,使 UE(user equipment)順利上線,並在RIC中導入機器學習的功能,將本專題使用OSC RIC和OAI DU進行對接,建立了預測UE移動路徑的模型並透過KPIMON xApp進行資料傳輸,以及自行開發的ML xApp實現position prediction,再透過Grafana進行可視化呈現,以提高移動網路的效能和服務品質。 :::  ## 2.2 教授統整與建議 OAI對接這邊可以考慮先用他們的OAI CU, DU再加上RFSim 這實際上就是BubbleRAN所做的 各位對於RIC的基本概念已經清楚了,接下來要多花時間把DU這邊排程或者是CU這邊的RRC相關細節弄清楚,因為這與MTK這邊所需要的知識最接近 ## 2.3 教授審查完計畫書與後續回饋 - 題目怪怪的,想清楚重點是什麼,你就知道哪些是贅字,只要是贅字就設法刪除 - 你們實際要做什麼?你們認為做完這件事後,主要的貢獻是什麼? | 題目演進 | 教授回饋 | |:---------------------------------------------------------------------------------------- | ---------------------------------------------------------------------------------------------------------------------------------- | | Improving UE Mobility Prediction using RIC and OAI DU/VIAVI RIC test Integration | 最初題目 | | Implementing 5G Open Sourc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I-based UE Path Prediction | 贅字就設法刪除 |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osi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UE in 5G O-RAN Architecture | 贅字就設法刪除 | | 5G O-RAN Integration and AI-based UE Path Prediction | 實際要做和貢獻是什麼 | | 5G O-RAN Network整合及運用ML實現QoS優化 | 前後兩個東西並不相關,看起來不管做什麼,都可套入這個名稱 | | 整合O-RAN技術並根據基站參數訓練改善移動網絡品質 | 前後兩個東西搭不起來喔,整合O-RAN技術跟後面無關吧?如何證明 移動網路品質改善了呢? | | 根據基站參數訓練改善移動網路品質 並基於O-RAN突破性整合實踐開源特性 | 首先你們就要先決定要根據「哪些基站參數」、改善「那幾項網路品質」,互聯對接如果只是你們驗證、實現概念的過程,那就不需要放在題目裡面 | | 根據基站參數訓練改善移動網路品質 | | --- **針對來回修訂題目,教授最終回饋:** 根據你們寫的內容,兩位想要做的是: 1. OSC RIC+OAI DU對接:這是一個過去沒人做過,可以驗證多廠商互運(multi-vendors interoperability test)的重要貢獻 2. OSC RIC+OAI DU+USRP:多加了USRP, 意義並不大,因為 a. OAI DU+USRP+UE是原本就有的功能 b. USRP涵蓋範圍很小,並無法蒐集足夠的位置資訊,更無法達到你們想做到的UE路徑規劃的目標 要用AI做路徑預測需要大量數據,目前可能方式之一,是利用VIAVI RIC Test的模擬器產生UE位置, 以及這個位置的RSSI等相關數據,產生標記的數據,再利用機器學習進行預測。另一個選項是利用OAI的RF Sim模擬器。同樣使用模擬器,RIC Test是商用平台,估計應該是比較好的選項,除非你們發現OAI RF Sim可提供哪些RIC Test所無法提供的數據 請你們寫計畫書的目的是, 1. 想清楚你們要做什麼(訂定目標) 2. 針對目標,找出你們所需要的必要選項,如VIAVI RIC Test與OAI RF Sim 3. 針對各種選項進行分析,作出選擇 以你們的例子來說,你們決定要做路徑預測很棒、用USRP也是很棒的想法 但你們卻沒有去進行可行性評估,如,瞭解USRP的限制、找出其它選項(RIC Test與RF Sim)、深入瞭解各選項的功能與限制、確認每個選項是否可以提供你們所需要的數據 如果是這樣,花這麼多時間寫出的計畫書,有可能根本做不出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截止期限的目的是提醒大家要完成規劃,如果規劃並不可行,繳交的報告就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對吧? 你們如果決定要留下來唸,我就希望你們能好好把這些背景知識弄清楚,把你們的專題延伸成碩論,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進一步擴展專業能力 我跟學長都只能提出初步的方向供你們參考,接下來你們自己要有能力去找出各種選項,並進行可行性分析 評斷你們成果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要能夠告訴我們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選項與知識 如果目前沒太多時間深入瞭解定位的技術以及相關工具, 建議可先從研讀規格與程式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能力 基站開源程式OSC有O-DU、OAI則有O-DU與O-CU 所以你們可以去研究OAI O-CU,也可以從軟體架構、排程器實現方式等由廣入深的角度,去比較OSC與OAI在實現同一份規格的差異 O-DU是實驗室目前重點,Akmal看過OAI排程器 Dennis看過OSC排程器 他們都有筆記可以提供初步的資料,你們看不懂也可問他們或其他學長 或許是你們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 原則都很簡單,要做什麼事情,就讓自己變成這個團隊裡面最熟悉相關知識的那個人 # 3. 三次提案(拿掉AI Training部分) :::danger **取消該題目關鍵原因:** - 建議可由小到大,你們應該先把DU弄懂,確認理解這兩個DU的差異後,你們才有機會把目前OSC DU已經完成的OSC E2AP/E2SM移植到OAI DU上 - 移植成功之後,才會進行OSC RIC 與OAI DU對測後面才會有RF SIm, CN等對接整合議題 - 不然按照你們規劃做半天,最後如果OAI DU根本無法補上E2AP/E2SM,那不是就開天窗了 - 因為你們提早完成RF Sim, CN的整合測試,那是把別人已經做得的東西再做一遍而已 ::: :::warning **從中學習到的:** - 要訂一個題目很容易,題目做完之後口試委員會問,為什麼要做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挑戰性與重要性是什麼? - 能夠回答的振振有詞,凡事都能自圓其說,這樣完成的這個題目才有價值 - 問題是環環相扣的,你們自己如果不學習一直問下去,就很可能回答了前面的問題,卻自己打了後面答案的臉 ::: ## 3.1 提案敘述 ==**題目:** 基於O-RAN突破性整合實踐開源特性== :::info 更改專題重心在實現OSC、OAI DU介接,內容大致上是將RF SIM資料利用KPIMON送indication至RIC influxDB,再透過Grafana Dashboard呈現 其中分成兩部分,資料呈現 與 資料介接: - 第一部份可以利用RIC TEST製作完善的Dashboad,並確保路是通的 (資料拿的到) - 第二部份則是需要處理真實資料能夠確實介接成功 達到過去沒人做過,可以驗證多廠商互運(multi-vendors interoperability test)的重要貢獻 整體架構圖將更改為: :::  ## 3.2 教授建議 如果你們要考慮對接的話,看看是否用RF Sim + OSC DU + OAI CU+ free5GC 試著把OSC DO 與OAI RF Sim接起來比較有意義 因為往上接OAI CU部分,Tony與Jojo學長已經初步測過了 不然右邊如果是用OAI的,實際上別人都已經接好了,意義不大  要將OSC RIC與OAI DU對接,你們需要補足E2AP與E2SM 你們所提的 第一部分用RIC Test與OSC RIC對接,岳桓與Jacky學長已經完成了 第二部分,你們用的是OAI RF Sim, 它一樣是個模擬器 前面提過,既然都是模擬器,就用商用版的RIC TEST即可,換成RT Sim的意義並不大 > 我們提出問題: 若是使用商用版的RIC TEST不是會取代DU + CU + core Network嗎? 我們目前對VIAVI的了解是模擬全場域,專注測試RIC的一個E2 Node >教授回饋:[color=green] 若是使用商用版的RIC TEST不是會取代DU + CU + core Network嗎? 完全正確,所以我說,右半邊的圖沒有意義啊 OSC RIC + RIC,學長已經完成囉 所以我初步看不太出來你們要做什麼? > 我們再次回應: 教授好,我們目前的想法是想將OSC 和 OAI能夠對接,並且除了對接後能夠有東西可以呈現出我們對接後的成果  >教授提問:[color=green] >你們知道RIC對接的重點是什麼嗎? :::info - RIC對接的目的是要拿到基站與UE的資料,以進行智慧控制基站與UE的資料,可以拿實際資料,或者是模擬資料 - 如果要模擬資料,用RIC Test就可以了 - 如果要拿實際資料,你的OAI DU就要去接實際的RU與UE,拿到基站與UE的資料,目的是要進行「智慧控制」 ::: >教授提問:[color=green] >你們想做什麼智慧控制?需要考慮幾個基站呢? 如果要進行智慧控制,通常會考慮多個基站、多個UE,這目前OAI並無法做到 特別是你們要做定位研究,更是如此 RIC的智慧不是來自AL,而是來自於對於O-DU與O-CU的完全理解 >教授提問:[color=green] >你們目前對OAI、對這兩塊元件,應該還是一知半解,這樣把RIC與OAI DU串起來,想要學習什麼知識呢?想要證明有什麼貢獻呢? > 我們回應: > 想要學習E2相關 如E2AP procedure、E2SM KMP的應用,與呈現驗證OSC RIC 與OAI DU互運的重要貢獻 >教授再次回應:[color=green] >這邊學長已經做完,已經可以跟OSC O-DU對接了,你直接看他們的成果就可以學到你們想學的知識啦 RIC的基本架構你們大概都瞭解了,真正缺乏的知識是O-CU、O-DU,如果未來想以智慧控制作為碩論題目,就要趁專題就把智慧控制的標的O-CU、O-DU弄懂、弄通 專注於實現OSC RIC和OAI DU的對接 -> 挑戰是什麼呢? 你是要證明OSC RIC? 還是要去熟悉OAI DU呢? > 教授提出實現前的背景知識補足:[color=green] > 驗證OSC RIC 與OAI DU互運 目前OSC RIC+OSC DU已經可以互聯,所以你們要做「與OAI DU互運」前,至少要能從「OSC DU」與「OAI DU」程式碼,比較出兩者的差異,才能進一步往下做嗎? 你知道OAI目前可能還沒有E2嗎?你們打算自己補上,是嗎?或精確的說,他們的E2還不是標準 先大致地從「OSC DU」與「OAI DU」程式碼上找出兩者的差異 --> 這裡的產出是什麼呢?你知道這兩個程式各有多少行嗎? 我建議你們就先從「OSC DU」與「OAI DU」程式碼上找出兩者的差異當作你們的專題目標,把這塊做好整理完整之後再談下一個目標 想想看,為什麼我認為兩個DU的比較,會是兩個題目的最核心價值所在喔 ## 3.3 教授針對專題規劃做提問 >所以你們的專題目的是什麼?中間產物是什麼?打算如何進行?目前有明確規劃了嗎?[color=green] 可以告訴我,要用一年完成目標,那每個月的查核點應該是什麼呢? 麻煩列出每月的查核點,列出來就清楚前後關聯性了 :::spoiler 條列式查核點  ::: <br> - 表格式查核點  > 教授針對查核點建議:[color=green] > 可是從查核點,其實並看不出來你們打算花多少時間去了解兩個DU的彼此的差異 > 我們之前完全沒有讀過DU相關的文件,需要作出確切的比較差異實屬困難, > 教授提出:[color=green] > 這從你們規劃我就可以看出來了 請你們作出比較,就是希望讓你們能正視這個問題 # 4. 四次提案(單純做比較研究) - **採用Case2**  ## 4.1 教授針對題目給與規劃建議: 兩位就各自負責一個程式,把相關細節確認清楚,至少要能說明 - 系統方塊圖:說明目前兩個程式的主要架構,以及主要的方塊模組(副程式或函式庫) - 每個副程式或函式庫的功能,以及流程圖 - 重要變數的定義 - 與規格的對照 - 最後再用表格比較功能的差異 - 以及各自用模擬器或其他網路元件整合的測試結果 >兩位就可以先分別找Dennis 與 Akmal,看一下他們的筆記,甚至參考之前Tony與Samuel學長的論文,把背景知識補足,把你們的規劃詳細寫進計畫書裡面 :::info **報告製作:** 你們的報告至少有四個部分: 1. 背景介紹 2. 系統架構 3. 實施細節說明 如果「OSC DU與OAI DU之比較」很快就完成,再加入新的目標,舉例來說,將「整合OSC RIC與OAI O-DU」 這樣就可進一步在背景介紹補上Tony學長的論文,以及岳桓等學長在OSC RIC與OSC O-DU這邊已經完成的內容 在系統架構部分與實施細節說明,再把「整合OSC RIC與OAI O-DU」補上 :::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