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技巧成長 Growth of Cognitive Skills
###### tags=`發展`
## 訊息處理論(Siegler & Alibali, 2005)
1. 思考是訊息處理
2. 訊息處理的機制與過程
3. 認知發展是自我調整的過程
4. 認知任務的分析
#### 訊息處理論
1. 思考是訊息處理
* 訊息必須透過心智活動將訊息帶入心智中且對訊息操弄
2. 訊息處理的機制與過程
* 兒童會越來越善於在心智中編譯訊息,使他們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3. 認知發展是自我調整的過程
* 兒童使用早期任務中所獲的的策略來修改他面對新問題時的反應
4. 認知任務的分析
* 可以通過分析任務是如何影響認知表現,來了解兒童如何解決問題
#### 發展相關認知過程
* 收錄、心智表徵:將環境中訊息轉為心智表徵
* 策略:用以增強心裡表現的有意識的認知活動及行為活動
* 通常是在兒少是自主的行為
* 自動化:把有意識的行為轉變為無意識的、已被控制的行為
* 一般化:將從一項任務中學到的策略應用到類似的新任務中
* 透過不斷的 trial-error 來練習
## 主要認知能力
1. 注意力
2. 記憶
3. 問題解決
4. 推理
#### 注意力 Attention
* ==Orienting 定向注意力==:先天
* 將注意力聚焦於場景中的元素
* 最原始的反射,在嬰兒期發育完全
* ==Alerting 警戒==:後天
* 注意力喚醒(基於兒童的預測)
* 在嬰兒期出現,並隨時間發展
* ==Executive function 執行功能==:後天
* 直接行動、問題解決
* 在童年時期發展顯著
* note:在發展中的注意力
* 可以控制、聚焦於他們的注意更久
* 變得更擅於==選擇性專注selective attention==:調整注意力以符合任務需求
* 適用更系統化、精細的計畫去聚焦注意力
* 隨著年紀慢慢學會同時活化三種注意力
* 
* 研究專注:Mischel, Ebbesen, and Zeiss, 1972
* ==Delay of gratification 延宕滿足==:
* 為了更大的獎賞延宕享受現在的獎賞
* 狗狗可能比較擅長
* 注意力分配(allocation)對延宕滿足的影響:
* 假設一:延遲滿足的個體差異與注意力分配的能力無關
* 假設二:延遲滿足的個體差異直接源於注意力分配的差異
* 方法:30 個 3~5 歲的兒童分三組(棉花糖實驗)
1. 一直想著誘惑的食物
2. 玩玩具
3. 想著有趣的事
*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可用心流練習改善
* 易被污名化 $\Rightarrow$ 延誤治療
* 縱貫性研究:長期使用手機導致注意力下降
#### 記憶處理歷程
* 收錄 Encoding
* 拿入新的訊息
* 儲存 Storage
* 被保存於記憶的訊息
* 提取 Retrieval
* 尋找記憶的過程
#### 記憶的種類
1. 語義記憶 Semantic Memory
* 知識、事實
2. 情節記憶 Episodic Memory
* 特定事件的記憶
3. 自傳式記憶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 個人過去經驗的記憶
* 發展:
* 隨著腦袋容積的上升,記憶廣度隨之而升
* 越來越使用==複誦 rehearsal==作為策略
* 增進記憶的==組織==:記憶的種類
* 使用==闡述 elaboration==:用更有意義、更好記憶的方式來增加資訊
* 鼓勵小孩回想(rehearsal)、提示(即使會比較容易模糊、扭曲)
* 不太能使用情緒詞
* 
####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1. 外顯記憶:
* 可被有意識的回想,並口語的提起
2. 內隱記憶:
* 可能會影響行為,但不能被意識到
* 記憶策略:
* 
* 元記憶 Metamemory(後設記憶):
* 個人知覺到自己的記憶容量及處理記憶學習的能力
* 正確判斷記憶問題並監控記憶策略的有效性且調整記憶策略,即能檢討記憶策略並適時調整記憶策略,也可以增進記憶效果
* 不過可能和==自信、氣質、親職教養==有關,不一定與記憶能力有關
* Memory & Expertise
* 嬰兒失憶 Infantile Amnesia
1. 記憶格式改變假說 Memory format change hypothesis
* 記憶格式的改變所以難以觸接到舊的格式
2. 神經改變假說 Neural change hypothesis
* 某些腦結構比較晚發育,而限制了早期儲存空間
3. 線索假說 Cueing hypothesis
* 觸發記憶提取時使用了不同種類的線索,因此限制了之後的回憶
* 不知道如何提取而已
#### 自傳式記憶
* Conway & Pleydell-Pearce, 2000:**自傳式記憶對於自我、情感和人格體驗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Rightarrow$ 在一種文化中、隨著時間而持久的對於作為一個個體的體驗**
* 如果有人的 AM 都是負面的,將對未來有深遠的影響
* 四個 AM 對發展重要的影響
1. 對過去事件的複誦( rehearsal )
* 3~5 歲
* 會複誦過去的經驗,增進記憶能力
2. 敘述技巧提升
* 3~5 歲
1. 根據脈絡定向他們的聽眾
1. 提供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2. 提供細節
1. 描述在敘述中重要的整體的物理性質
3. 對事件做出反應、對訊息作出評價
1. 表達敘事者本身的回應
3. 社會分享:
* 兒童開始與其他人談論過去的事件,使這些事件更容易記住
4. 兒童對自我提升的感受
* 更了解自己(以及他們與其他人、事件和更大的時間軸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孩子定位他們的記憶
* 
#### 相關研究:記憶訓練
* 1.5歲時訓練媽媽與孩子一起回憶,快3歲的時候,觀察他們如何交談,請媽媽帶孩子說說往事
* 
#### 相關研究:來源監控 Source-Monitoring
* 兒童無法正確識別對事件的知識來源時出現的問題
* 例子:
* 可能被告知時間或看時鐘
* 年幼的兒童比起年長的,更容易聲稱其經歷過虛構的事件 (e.g., Ceci et al., 1994)
#### 對法醫證詞的影響
* 當孩子們難以區分真實的和想像或被告知的事件時,他們可能會變得
1. 更依賴實驗者所提供的線索 (Perner & Ruffman, 1995)
2. 更容易受到引導性或暗示性問題的影響 (Thierry, Lamb, & Orbach, 2003)
* 實驗者如何問問題的很重要
* 使用認知發展的研究來協助兒童證人
* 兒童對犯罪事件的記憶
* 年紀/ 壓力/ 延遲/ 頻率/ 來源監控
* 兒童對壓力事件的記憶
* 通常使用兩種類型的事件來研究兒童對壓力事件的記憶:
* 自然發生的壓力事件
* 在實驗室溫和地喚起的壓力經驗
* 中心問題:壓力是有助於或有害於兒童記憶
* 壓力和記憶的關聯:
* 研究發現並不一致
1. 有正向相關:(e.g., Alexander, Goodman, Schaaf, et al., 2002; Goodman, Hirschman, Hepps, & Rudy, 1991; Quas, Carrick, Alkon, Goldstein, & Boyce, 2006)
2. 沒直接相關:(e.g., Vaandermaas, Hess, & Baker-Ward, 1993)
3. 有負向相關:(e.g., Bugental, Blue, Cortez, Fleck, & Rodriguez, 1992; Merritt, Ornstein, & Spicker, 1994; Quas, Bauer, & Boyce, 2004)
* 被研究的事件:
1. 實驗室、類比
1. 兒童比較常經歷的(像看醫生)
2. 無傷大雅的接觸(幫他穿衣服)
3. 壓力、創傷水平的限制
2. 田野、自然環境
1. 可能令人痛苦、尷尬、親密的事件
2. 生理上、性上的虐待;忽視、家庭暴力
3. 經驗的嚴重性有顯著的變異
#### 問題解決
* 涉及高階的訊息處理
* 使用感知、注意力和記憶去解決問題
* 涉及認知工具的使用:腳本、認知地圖、符號表徵
* 隨著發展:
* 對問題解決更有創造力
* 利用不同、更複雜的規則
* 越來越常使用認知工具
##### 認知工具
* ==腳本 Script==:事件如何發生於熟悉情境的基本大綱
* ==認知地圖 Cognitive maps==:物理、地理空間佈局的心智表徵
* ==符號工具 Symbolic tools==:代表在實際世界物體或位置的物件(地圖、模型、照片)
* ==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 )==在三個月後(Piaget)
* 學習使用模型「縮水的房間」
* 可信的收縮室:具有符號和非符號關係的幼兒表現
##### 實際生活:說出虐待
* 畫畫:
* 隨年紀越來越細節
#### 推理
* 類比推理 Analogical Reasoning:
* 
* 面對知覺干擾物的類比推理
* 科學推理:
* 兒童對地球的模型
* 數字推理:
* 能想並使用數字來解決、推理問題的能力
* 對話理解能力有助於數字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