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週報 0025期 >:point_right: [點我回首頁](https://hackmd.io/@LT-CERD/S1zzx4Hoi) >⏰ January 9-13, 202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 ###### tags: 教育革新、團隊合作、課程與知識共享、教師角色轉變、改造學校、跨時空教育、研究與創新 ## ==第一部分 ‧ 在過去的承諾和不確定的未來之間== ### 第一章 邁向更公平的教育未來 :::success 過去五十年教育發展失衡,導致現今的教育機會和理想出現差距,其最大的原因便是昨日的排斥和壓迫所造成。 以全球的角度來看,過去五十年失學兒童及少年比例明顯下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幼年女童進入初等教育機會提高、識字率穩定上升,且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顯著增加。但倘若將目光集中至低收入國家來看,至今仍有四分之一的青年不識字,且受中等教育的機會仍為缺乏及嚴峻。 從學生完成學業的比例來看,儘管全球受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對教師的需求不斷擴大,但在中低收入國家因為缺乏一套能支持教師專業化發展及成長的系統,導致合格教師的缺乏、教學品質的低落,進而影響學生對於完成學業的意願。 此外,儘管全球自1990年代以來對教育持續做出承諾,集體的力量卻未能保障所有人皆享有教育的權利,如女童、婦女、殘疾人士、來自偏遠地區的居民或是原住民,以及在政治不穩定且飽受暴力衝突的人民等。 因此,未來的教育目標應接納及肯定不同背景的學生在文化、心靈、社會和母語等方面的身分認同,並用人權來指導新的教育社會契約,讓所有人不分種族性別以及語言的差距,均能得到肯定,進而正向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自尊以及社群福祉。 ::: 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章 干擾和新改變 :::spoiler **1. 環境問題** 氣候變遷及人口成長持續影響環境生態。儘管自2015年起各國於「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全球整體碳排放至今仍不斷增加。不僅如此,隨著全球總人口高度成長,人們對資源的需求、物質生產和工業活動、消費和浪費,以及環境的污染也爆炸性增長。因此,我們需要適應、緩解和扭轉氣候變化。 氣候變遷和生態的不穩定正在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受教育的權利,如因為自然災害緣故,學生及教師可能流離失所、校舍可能被摧毀或被規劃做為避難所,導致師生被迫到設備不完善的地點學習或師資短缺。此外,氣候變化也會加劇性別不平等,如女孩被迫早婚以維持生計,造成無法接受教育的後果。 雖然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在近幾十年來持續受到肯定,但這類教育大多只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沒有培養學生採取更有效手段來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因此,我們應促進更高層次的學習和公民能力的發展以應對急遽惡化的氣候及環境。 ::: :::spoiler **2. 與科技共生** 資訊及通訊技術的革新不僅改變學習的價值、學習的方式、教育體系的組織,也降低全球公眾獲得訊息和知識的時間及成本。 數位素養和數位訪問是21世紀的基本權利。沒有這項權利,人們參與公共事務和經濟行為會越發困難。然而,科技的進步也讓數位鴻溝加劇,導致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在教育的差距逐漸擴大。此外,數位的演算法、平台霸權和治理模式,不僅極大挑戰教育作為公共利益的地位,也使許多非科技知識的「本土知識」被邊緣化。舉例而言,天文學家及氣候學家用儀器產生的數據取代漁民及水手流傳數世紀的知識,導致傳統知識被邊緣化。更糟的是,也越來越多人對沒有以科學為基礎的內容抱持拒絕或懷疑的態度。 隨著數位閱讀的發展與興起,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更容易分散、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無法進行長文閱讀等現象,也都引發人們的擔憂。因此,未來的教育不應是在數位和紙本閱讀之間二選一,而是應將兩者相輔相成,並鼓勵教師努力培養學生多種讀寫能力,確保他們能夠擁有足夠的閱讀素養。 ::: :::spoiler **3. 政府體系** 全球化浪潮下,壁壘被推倒、邊界消失、人類及商品和思想以史無前例的形式擴大流通。人口遷移及衝突、經濟困難和氣候變化等壓力,也加劇了人類流離失所的狀況。此外,公民權利、社會權力、人權和環境權力,也被假新聞、煽動的恐懼、輿論偏見和歧視剝奪。 這次的新冠疫情也加劇了民主的倒退,如行政權力的擴大、監控的增加、對公眾聚集和行動自由的限制、軍隊在人民居住地區的部署等。 因此,想要推動和實現健全且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權、協商空間、參與以及協作實踐、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氛圍,以及我們共同的未來,教育必需發揮其重要功能。 ::: :::spoiler **4. 工作** 目前全球不僅失業率居高不下,還有數以百萬人口被困在現代奴隸制度中,且男性及女性在勞動參與率及薪酬仍有極大差距。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自動化生產及機器人也漸漸取代許多工作,導致許多人失業。更糟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因為無法將所學的技能及能力應用於相符的工作,導致不滿、騷動甚至是政治衝突和內亂。因此,教育機構不僅要提供就業諮詢的服務,並要以終身學習的形式向教育工作者提供協助,並優先思考培養學習者創造的能力以利與科技共生,確保教師的教學能夠跟上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 學會與科技共生是未來工作的關鍵。為了迎接綠色經濟的未來,應提供教育資格認證、教學計劃,並向教育工作者提供「綠色技能」,讓他們能應對新興的綠色職業和產業,以及那些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產業。 ::: _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 ‧ 教育革新== ### **第三章 團隊合作的教學法** :::info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教學法應根植於合作及團結,培養學生和老師相互信任、攜手合作來改變世界的能力。 我們必需為所有人創造學習的機會,讓每個人不分性別、宗教、種族、性別認同、社會階層、殘疾、國籍,都能互相學習並尊重。我們還要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讓他們自己決定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教學法需要反映跨學科性,因為地球的問題和謎團不會侷限在學科的界線內。因此,唯有透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識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跨越學科的界線,才能找到可行且富有想像力的解決方案。此外,教學法亦要圍繞團隊合作的原則進行改革,進而取代長期存在的排他及個人主義競爭模式。 學習必需以多樣性、差異性和多元化為出發點,讓學生不僅能直接面對偏見和歧視,也能認識並糾正世界各地的民族主義、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和獨裁政權所強化的排斥和清除。此外,跨文化的教育也不應只是將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併入主流社會,而是應在我們的社會中推動更加平衡和民主的權力關係。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教室和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與不同人相互接觸的機會,讓學生了解他人的行為如何影響自己、自己的行為又如何影響他人。 2 教育應培養個人透過合作改變自己和世界的能力,並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實踐。 3 我們必需把團結、同理心、道德、多元的人類文化融入教育,並消除偏見、歧視和紛爭,培養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4 教學評量應與這些目標一致,也就是必需降低競爭性、高利害的標準化評斷標準。 ::: 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章 課程與知識分享 :::info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課程應源自於豐富的公共知識,包含生態、跨文化和跨學科的學習。在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他們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為了共同制定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我們要考慮的絕不只是一張排滿學校所要教的科目課表。 想要設計出開放且通用的課程,必需將學科之間的壁壘分明拋於腦後,並了解學習是以連接不同世代知識為基礎來繼承文化,也為回顧及更新留出空間的過程。 未來的教育應透過適切的環境教育並採用交叉學科的方式來研究跨時間及空間的社會與經濟因素,培養學生適應、緩解和積極扭轉氣候變化的能力。 課程也應將認知與感受結合,如社會情感學習。它不僅將成為人類創造力、道德、判斷力以及應對未來挑戰的行動基礎,也能讓學生學會感同身受、合作、消除偏見、面對衝突。 語言是知識共享空間存在的基礎,為了跨大參與度和包容度,「讀寫教育」的未來必需超越閱讀和寫作,加強學習者對不同形式的理解及表達,如口頭、文本、說故事等技巧。此外,也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查閱各學科複雜文本的能力,為他們開啟日後更廣泛的未來、達到更公平的知識共享及互動。 教育也應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及素養,如:數學能力、人文素養、科學探究精神、數位科技應用與識別、藝術教育、人權及積極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最終實現平等的世界。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知識共享應被廣泛取用及新增,確保知識共享是持久且開放的。因此,教育應增強學習者透過有創造力且批判的方式來利用知識增強和貢獻知識共享的能力。 2 應透過環境教育來重新定位人類在世界的地位,培養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生態危機及氣候變遷等問題。 3 利用科學、數位科技和人文素養對假消息的傳播加以遏制。因此,教育不僅應加強科學探究和辨別嚴謹研究與謬誤資訊的能力,也要培養學習者的數位技能以便他們能妥善運用科技來影響未來科學發展。 4 以人權和民主參與做為基礎,帶領所有人充分發展道德世界、實現兩性平等、消除壓迫的性別刻板印象、種族主義和歧視。 ::: _________________ ### 第五章 教師工作的變革 :::info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教師必需處於中心地位,其職業也必需被重新評估與構想成一項激發新知識、實現教育和社會變革的集體事業。 隨著教育需求的擴大,過去那種將教室的門關起對教室內年齡相仿的學生進行教案設計及教學的模式,不僅不符合時代趨勢,亦給教師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使他們的工作難以為繼。因此,教師必需與學校其他教師及校外的政府單位或民間機構協作,為每位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支持,如:參與共同備課團隊,讓每位教師分享對不同學習者的見解、想法和觀察結果。 雖然數位科技為學習提供一個充滿可能的世界,但只有當技術能滿足特定環境使用者的需求時,創新才可能成功。儘管科技持續發展,教師也不會被機器取代,因為沒有教學情境是完全相同且可以直接被全盤複製套用的。因此,教師應對課程和教學進行重新構想、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具有可理解性、創造性和敏感性的世界。 此外,數位科技的機器學習發展雖然能讓教學知識和教學過程的成果有數據的證明,但也可能使教育過程轉變為「數據集」,走向管理主義、監視和教師的去專業化的困境。 目前全球對教師的需求仍不斷增加,因此我們不僅應採取緊急措施留住最優質的教師、對新進教師提供全面的指導,也要招聘並認可原住民教師和在地教師來鼓勵在校學生自身的文化傳承、促進學生學習。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應鼓勵教師進行協作和團隊合作,實現高品質的教學,確保能滿足學生在身體、社會和情感上的需求。 2 教師應帶領學生前往新的探究和創新領域並創造新的教學實踐。 3 應提供新進教師充份的入職培訓和持續的專業發展,確保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引導學生學習過程能有效運用他們的判斷力及專業。 4 教師應參與關於未來教育的公開辯論與對話,一同構想出未來的教育藍圖。 ::: _________________ ### 第六章 保護並改造學校 :::info 無論學生處於哪個年齡階段,都應能在學校接觸在家中或社區接觸不到的思想和經驗。因此,學校是一個應受到保護的教育場所。 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能讓他們參與及共享知識、應對挑戰和嘗試可能的地方。展望2050年,學校需要培養學習者跨世代、跨文化和多元化的接觸,以及團結和互惠的道德觀念。因此,學校也應被重新構想,以便能向世界推動一個更加公平且永續的未來轉變。 雖然遠距教學能提供另一種學習方式,但從本質看來並無法取代學校人際互動的需求。此外,雖然線上學習平台能顯示學生較弱的學習內容並提供更多的加強,但重複嘗試錯誤並無法培養學生進行再創造、自我意識和察覺自己各種可能性的能力。 未來教育中,協作式學習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保持一致。有效的協作式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能力、本質、認知、興趣及天賦的差異來提供每一位學習者成長的旅程。 未來學校的建築設計、課程設計、教室組織和學習活動皆需改變。基於問題和任務導向的教學法比傳統的授課方式更具有參與性和合作性,也能讓學生同時獲得、應用和生成知識。 我們可以把未來的學校環境想像成一座大型圖書館,在這裡,一些學生透過網路或不使用網路來獨自學習;另一群學生向同學和老師展示他們的作業;其他人則在這座圖書館外與校園外的或許十分遙遠的人和世界進行接觸及互動。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我們應保護學校,確保學校能將不同群體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交流。 2 我們應以集體的力量重新設計學校,包含學校建築、空間、時間安排和學生分組。 3 數位科技的目標應是輔助學校,而非取代學校。我們要確保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引入學校時,不會再依照人類舊有的刻板印象引導未來的學習。 4 學校應保障人權並成為永續發展的典範,塑造未來的可能。 ::: _______________ ### 第七章 跨越不同時空和空間的教育 :::info 學習永不停歇,每個人都要擁有終生接受教育的權力、教育也必需進一步拓展延伸至所有的時間及空間。 我們要以包容性設計原則汲取經驗,讓那些典型被邊緣化、處於脆弱且不穩定環境中的弱勢族群或少數民族都能享有教育的機會,並確保教育體系能得到充分且公平的資助,進而滿足公民和國家內所有居民的需求。 疫情期間,數位平台的重要性逐漸提高。隨著人們對數位平台的依賴性逐漸提高,也需要關注師生的數據隱私保護。雖然數據能改進教與學,但由於數位環境的數據能被輕易取得、儲存及監控,因此也需制定適當的規則和協議,保護師生的數據不被濫用,如使用公開透明且匿名的模式作為數據初始的設定,以防個人不會受到個資外洩的疑慮。 隨著永續意識的抬頭,我們必需擴大學習場域的定義,讓它超越以人為中心的空間及機構,將大自然的一切、城市的街道以及其他並非由人類獨享的地點納入考慮。 未來三十年,隨著社會經濟、健康的改善人民平均壽命的延長,成人教育需要得到擴展,使其超越以就業導向的終身學習,如因要更換職業或掌握新技術的機會才學習。因此,所有年齡階段的學習者都會面臨教育問題。 展望2050年,教育不再受到時間及地點等傳統觀念的限制,且學習的對象也不再只限於兒童和青年。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集體過程,它認可同齡間、跨世代、跨文化群體學習的重大價值。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學習應是終其一生且涉及生活各個層面的。因此,成人教育也應得到重視及肯定。此外,我們也需採取包容性設計原則,確保最邊緣及最脆弱族群也能有受教育的機會。 2 我們應將整個生態圈、人類建造的環境及數位虛擬學習環境串聯,讓它們得到充分的發展,進而為公共、包容和共同教育目的提供支持。 3 政府應大力加強自身對教育資金的投入以及監管能力。 4 受教育的權力應擴大,確保世界各地的每個人都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 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部分 ‧ 推動形成新的教育社會契約== ### 第八章 呼籲研究和創新 :::warning 近十年來,教育最獨特的科學進步便是透過神經科學與大腦研究來深入探討人類發展各個階段的神經可塑性、結構、功能、記憶、訊息處理、語言發展等複雜能力。因此,應讓教師、研究人員及學習者盡可能了解其中的洞見進而提升教與學的品質。 為了構想出一個超越現在的多元未來,研究及創新不能排斥不同人口、文化和傳統在閱讀和理解世界時採用的方法。因此,我們需要更加了解各種知識來源的有效性及適用性,進而滿足當前和未來迫切的需求。 統計數據不僅能即時提供一個特定指標的概況,亦能夠根據不同的背景、選擇、干預措施,預測一系列可能產生的結果。但在採取這些方法時需注意—並非所有東西都值得被測量,也不是教育領域裡一切有意義的事物都能被量化。此外,我們需要從公平且公正的角度不斷評估我們目前採用的研究方法的偏見及盲點,去嘗試解釋超出其限制範圍的問題。 創新往往是透過不同單位協作取得的經驗和成功中獲得啟發的結果,包含:教育工作者、政策決策者、研究人員和學校。因此,我們不僅應透過評價和反思來識別一項創新的挑戰,也需要一個明確的分析框架來確保一項創新的設計、評價和提議都能達成一致的共識。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我們應根據未來素養和未來思維重新定義學習,並確保人人都能接受教育。 2 我們應接納來自不同角度的研究數據、證據,因為它們可以為人們對教育的共同理解提供不同有利的見解,避免非此即彼的單一角度。 3 教育創新必需反映不同環境和地點的更廣泛可能性。 4 我們必需重塑研究,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共同建構新的教育社會契約。 ::: _______________ ### 第九章 呼籲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 :::warning 我們必需重新建構國際合作,讓教育擺脫複製工業化世界的思想和制度的老舊觀念。我們需要促進南南 和第三方形式的協商。 我們迫切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教育行為,包含:教師工會、學生組織、青年組織、民間組織、民間企業、慈善機構、政府以及民間的對話建立共識的改革,著眼於長遠的未來合作及發展。 在塑造共同的未來教育,我們應長期關注其發展及挑戰,如:研究和辯論教育如何因應自動化生產的社會、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及移民的問題、數位化及跨國教育的服務等,一同參與及制定未來教育的共同議程。 ::: 在我們展望2050年時,有四項原則可以落實這些建議所需要的對話與行動: :::spoiler 🎇**四大原則** 1 所有教育利益相關者應在全球和區域層面共同努力,為我們面臨的教育挑戰制定共同的目標和解決方案,一同建構並支持全人類邁向公正、平等的未來教育所需的新社會契約。 2 國際合作應遵循輔助性原則,加強地方、國家以及區域自身面對挑戰的能力。 3 關注低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發展趨勢,特別是非洲地區。我們需要針對那些有教育困境及危機的人伸出援手。 4 我們應對數據及知識做出共同的投資、加強社會及跨國界的相互學習和知識交流,以確保全球知識和數據這兩個層面能帶領教育進步。 :::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