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法公開教材

@EXPPSY-Opensci

經由學習與實作,更新最新資訊與觀點至"實驗心理學:開放科學取向"

Public team

Joined on Aug 20, 2020

  • 可理解的分析報告 本日學習清單 從假設到設計,從設計到分析 ![](https://scgeeker.github.io/EXPPSY_Opensci/figs/CH01_FIG01_knowledge_cycle_01.png =600x) <small>來源:實驗心理學:開放科學取向</small> 設計 分析
     Like 2 Bookmark
  • [toc] Psytoolkit官網 Stoet (2017):開發者Gijsbert Stoet發表於Teaching of Psychology的論文 開發者聯絡方式:詢問使用問題;建議;商業使用洽詢;教學用途洽詢 使用者論壇
     Like 2 Bookmark
  • 使用者上線 問卷編輯及發送 資料處理與分析
     Like  Bookmark
  • 使用 " 書本模式"開啓本頁。 單元 Unit 1 Unit 2 Unit 3 Unit 4 補充資料
     Like  Bookmark
  • 提問範例。拷貝以下範例,複製到文末空白處編輯。 提問人:My name 提問日期時間: 2021/3/8 12:00pm 提問說明: 如何匯入外部試算表資料? 操作截圖:
     Like  Bookmark
  • function: 函式 object: 物件 package: 套件 project: 專案
     Like  Bookmark
  • [toc] streamyard room I have divers times in cases, where the Experiments seem’d like to be thought strange, or to be distrusted, set down several Trials of the same thing, that they might mutually support and confirm one another. Robert Boyel, 17世紀英國化學家 Bishop, D., & Gill, E. (2020). Robert Boyle on the importance of reporting and replicating experiment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13(2), 79–83. https://doi.org/10.1177/0141076820902625
     Like  Bookmark
  • [toc] 文獻出處 Zwaan, R. A., Stanfield, R. A., & Yaxley, R. H. (2002). Language Comprehenders Mentally Represent the Shapes of Objec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168–171. doi: 10.1111/1467-9280.00430 scite AI回顧紀錄 查詢日期:2020/11/22 支持(supporting)篇數:40 爭議(disputing)篇數:2
     Like  Bookmark
  • 可切換" 書本模式"預覽 回到使用教學頁面 HackMD 提供非常多能幫助您提高效率的功能。 這份教學會先對一些主要功能進行介紹,您可以逐步探索其它眾多功能, 您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以請求(或貢獻)特定功能的教學。 或是在每一篇教學文件下方留言詢問,以及回報錯誤。
     Like  Bookmark
  • 部署線上實驗:以OSWEB + JATOS為例 OSWEB inline_javascrip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ript if (window.jatos && jatos.urlQueryParameters.PROLIFIC_PID) { console.log('Prolific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vars.prolific_participant_id = jatos.urlQueryParameters.PROLIFIC_PID vars.prolific_study_id = jatos.urlQueryParameters.STUDY_ID
     Like  Bookmark
  • 組間比較 slide: https://hackmd.io/@EXPPSY-Opensci/rJHaSl3UD 實際體驗何謂組間比較 全球疫情心理學研究台灣地區版 有興趣的話,課後找時間參加 有抽獎,最高獎金7-11禮卷1000元 10/23結束
     Like  Bookmark
  • 什麼是研究倫理 ![](https://ethics.moe.edu.tw/files/demo/demo_u01/imgs/p03_4.png =500x) 來源: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研究倫理的範圍 ![image alt](https://ethics.moe.edu.tw/files/demo/demo_u01/imgs/%E7%A0%94%E7%A9%B6%E5%80%AB%E7%90%86-02.png =500x) 來源: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Like  Bookmark
  • Zotero入門學習項目 [TOC] 安裝zotero與extensions 主程式 瀏覽器外掛 文書編輯器外掛 設定zotero主程式
     Like  Bookmark
  • 心理學實驗研究法課程說明 今天學到的知識,十年後還是「正確」嗎? 科學是什麼? 有證據的主張是 絕對正確 相對正確
     Like  Bookmark
  • 可切換" 書本模式"預覽 導讀 章節 緒論 科學思考輔助工具 可重製的研究設計 心理計時學研究
     Like  Bookmark
  • 本書取用及建議的再現實驗實驗,設計都是比較兩組參與者表現的參與者間設計(Between Participant Design),以及比較同一位參與者在兩種情況表現的參與者內設計(Withing Participant Design)。兩種設計的效果量都是計算Cohen's d,只是計算公式並不相同。 雖然本書推薦的統計軟體都有計算Cohen's d的功能,為了未來學習設計更複雜的實驗,讀者還是有必要了解如何計算。 @lakens_calculating_2013 整理兩種Cohen's d的計算方法,節錄如下: 參與者間設計 Cohen's $d_s$ 需要數值:兩組平均值($\bar{X}_1$, $\bar{X}_2$),兩組樣本變異數($SD^2_1$, $SD^2_2$),兩組樣本人數($n_1$, $n_2$)。 $$d_s = \frac{\bar{X}_1 - \bar{X}_2}{\sqrt{ \frac{(n_1 - 1)SD^2_1 + (n_2 - 1)SD^2_2}{n_1 + n_2 - 2}}}$$
     Like  Bookmark
  • \cleardoublepage 產生不良研究的操作巧門 {#QRP} 科學論文經過三百多年的演進[@csiszarPeerReviewTroubled2016],今日的實驗報告格式與寫作規範已給研究者充分指引,在論文中簡潔表達隨機化方法與控制混淆變項的措施,清晰呈現研究過程如何更新知識,是一般認為好研究應該有的基本條件。然而行之有年的評審系統,加上大量實驗研究以統計的顯著性考驗(significance testing)評估實驗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心理學與許多依賴統計分析資料的研究領域一樣,發展出許多讓報告看似大幅更新知識,實際結果經不起考驗的操作巧門。這些取巧性質的操作被稱為待澄清的研究操作(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johnMeasuringPrevalenceQuestionable2012],或者研究者的操作自由度(Researcher Degrees of Freedom)[@wichertsDegreesFreedomPlanning2016]。 以下採用 @wichertsDegreesFreedomPlanning2016 整理的各種巧門(圖 @ref(fig:DF-checklist) ),搭配第一單元說明的知識循環,說明各環節導致研究品質低落的巧門。認識這些巧門,就能理解提昇心理學知識品質的正確作法應該是什麼。 knitr::include_graphics("figs/fpsyg-07-01832-t001.jpg") 在問題與假設之間 {#bad_QH}
     Like  Bookmark
  • 本單元依預先註冊[@lindsayResearchPreregistration1012016]與註冊報告[@attenperceptpsychophysRegisteredReportsReplications2013]的指南,介紹如何準備研究計畫,以及撰寫研究報告。之前單元提供的再現研究習作,可參考這個單元規劃與執行研究,並完成最後的研究報告。 研究倫理基本須知 ## {#projects_ethics} 科學研究能增進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是每個領域科學家進行研究的主要動機。行為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運用各種方式取得人類行為資料是研究之必需。儘管研究有崇高的目標,任何取得資料的方式都不能侵害個人利益,或造成任何可能的風險。以下引述 @saulHowWriteLab2011 整理的基本須知,補充最近應該考慮的例子: 獲取資料的方式是否會引發參與者心理或生理的不適? 例如:詢問個人性別不只設計兩個選項,讓跨性別人士自由決定要不要告知。 收集資料有無侵犯個人隱私? 例如在公開場合進行實驗;收集個人手機定位... 因實驗操作的需要,事前隱暪部分內容,會不會損害參與者權益?例如:分班實施不同的教學法,比較學生的學習表現。 參與者隨時中止參與研究的自由。 邀請未成年人士參與研究,應考慮的問題:
     Like  Bookmark
  • This book is based on R Markdown and bookdown (https://github.com/rstudio/bookdown). Please see the page "Get Started" at https://bookdown.org/ for how to compile this example.
     Like  Bookmark
  • 心理學尚未被當做一門科學之前,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都有讚美擁有過人記憶力的特殊人物,有些事蹟甚至轉化為諺語留傳。西方希臘古典時期,在柏拉圖以文字記述〈理想國〉之前,當時的知識以口傳故事與詩歌形式創造及傳承。知識份子的能力以能複誦的故事與詩歌數目衡量,甚至認為依賴文字錄是一種導致人類靈魂墮落的途徑[參考 @bolatuLunMeiLunAiBoLaTu2017, 蘇格拉底論書寫]。東方社會雖然比西方更早接受文字的好處,很多朝代都有留下讚嘆記憶超群者的成語,像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直到現代的國民教育,父母與老師一直提醒學子學習過程中,保持記憶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中葉電腦問世之後,人類依賴書寫文字儲存資訊的形式與需求有了更大的改進,心理學家更有餘裕研究人類的心智是如何儲存與處理資訊。1960年代出現好幾位實驗心理學者,提出人類記憶是一種資訊處理系統的理論觀點,設計或改進許多影響今天心理科學研究的實驗方法。這個單元引述幾件代表性實驗,介紹記憶實驗研究的演進,以及對實驗心理學的影響。 研究主題與方法的演變 ## {#mem_history} knitr::include_graphics("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2/Ebbinghaus2.jpg") 現代心理科學的記憶研究主題與方法奠基於德國心理學家赫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圖@ref(fig:ch05-fig01))在1879到1885年間累積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885年出版的Über das Gedächtnis. Untersuchungen zur experimentellen Psychologie(英文書名是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艾賓浩斯開啟的研究是首次採用隨機分派方法,測量記憶一系列無意義音節的學習表現。艾賓浩斯挑選的無意義音節是子音-母音-子音的組合,例如kyh,pil,goj等。使用無意義音節的理由是想排除過去經驗干擾學習表現,以回憶正確比例與再次記憶花費時間,測量人類心智的純粹記憶功能。以今日的心理學實驗設計原則,艾賓浩斯可以這麼做的原因是受測者只有他自己一個人。 儘管實驗結果不一定能穩定重複,艾賓浩斯的研究方法與發現啟發後來的記憶研究。例如學習一系列音節後,間隔一段時間回憶,正確率會逐漸下降,但是到一個水準下降就趨緩。艾賓浩斯將每次回憶的正確率畫在圖紙,形成的曲線被稱為遺忘曲線(The Forgetting Curve,圖@ref(fig:forgetting-curve))。進一步檢查正確回憶的項目,艾賓浩斯發現學習過程裡排序最前與最後的項目,最不容易被遺忘,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者稱為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