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nnon Limit / Shannon Capacity ## 1. 簡介 Shannon Limit 又稱為 Shannon Capacity,是由美國數學家 Claude Shannon 在 1948 年發表的論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核心概念。它在資訊理論中扮演著基石的角色,**定義了在一個具有特定雜訊水平的通訊頻道中,理論上可以達到的最大無差錯資訊傳輸速率**。 這個理論極限確立了任何通訊系統性能的上限,無論其設計多麼精良,都無法超越此容量來進行可靠的(即任意低錯誤率的)數據傳輸。 ## 2. 核心概念 **Shannon's Channel Capacity Theorem**是描述Shannon Limit的核心,該定理指出: * 對於一個給定的通訊頻道,存在一個最大速率,稱為Channel Capacity\(C),單位為bits per second(bps) * 如果資訊源的資訊速率(Information Rate, R)小於或等於頻道容量($R \leq C$),則理論上存在一種編碼和解碼方案,使得資訊能夠以任意小的錯誤機率(Error Probability)通過該頻道傳輸。 * 反之,如果資訊速率大於頻道容量($R > C$),則不可能實現任意低錯誤率的可靠傳輸。任何試圖以高於 $C$ 的速率傳輸的嘗試,其錯誤率都將有一個無法降低的下限。 ## 3. AWGN Shannon theorem最著名的應用是在**加性高斯白雜訊(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 AWGN)** 頻道模型上,對於這種類型的頻道,其容量 $C$ 可以由以下公式計算: $$ C = B \log _{2}\left(1+\frac{S}{N}\right) $$ 其中: * $C$:**頻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 * 單位:比特每秒 (bits per second, bps) * 意義:該頻道理論上最大的可靠傳輸速率。 * $B$:**頻道頻寬(Channel Bandwidth)** * 單位:赫茲 (Hertz, Hz) * 意義:頻道可以通過的頻率範圍。頻寬越大,通常能承載更高的傳輸速率。 * $S$:**接收到的信號平均功率(Average Received Signal Power)** * 單位:瓦特 (Watts, W) 或毫瓦 (mW) * $N$:**頻道中的平均雜訊功率(Average Noise Power)** * 單位:與 $S$ 相同 (W 或 mW) * 通常假設為高斯白雜訊,其功率譜密度在整個頻寬內是均勻的。 * $S/N$:**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 * 意義:信號強度與背景雜訊強度的比值。這是衡量頻道品質的關鍵指標。SNR 越高,頻道品質越好,容量也越大。 * 在實際應用中,SNR 常用分貝(dB)表示:$\text{SNR}_{\text{dB}} = 10 \log_{10}\left(\frac{S}{N}\right)$。**但在Shannon公式中必須使用其線性(無量綱)值。** **公式解析:** * 公式顯示,頻道容量 $C$ 與頻寬 $B$ 成**正比**。頻寬加倍,容量也大致加倍(在 $S/N$ 固定的情況下)。 * 頻道容量 $C$ 與 $\log_2(1+S/N)$ 成**正比**。這表示提高信噪比 $S/N$ 可以增加容量,但這種增長是**對數關係**,即當 $S/N$ 已經很高時,再提高 $S/N$ 對容量的提升效益會遞減。 * 即使信噪比 $S/N$ 非常低(接近 0),只要頻寬 $B$ 大於 0,理論容量 $C$ 仍然大於 0。這意味著即使在雜訊很大的環境下,只要有頻寬,理論上仍能以極低的速率進行可靠通訊。 ## 4. 具體範例說明 假設一個無線通訊頻道具有以下特性: * 頻寬 $B = 20 \text{ MHz} = 20 \times 10^6 \text{ Hz}$ * 接收到的信號功率 $S = 0.1 \text{ mW} = 1 \times 10^{-4} \text{ W}$ * 雜訊功率 $N = 1 \times 10^{-6} \text{ W}$ **計算步驟:** 1. **計算信噪比 (SNR) 的線性值:** $$ \frac{S}{N} = \frac{1 \times 10^{-4} \text{ W}}{1 \times 10^{-6} \text{ W}} = 100 $$ (如果用 dB 表示,$\text{SNR}_{\text{dB}} = 10 \log_{10}(100) = 20 \text{ dB}$) 2. **將數值代入Shannon公式:** $$C = B \log_{2}\left(1 + \frac{S}{N}\right)$$ $$= (20 \times 10^6) \times \log_{2}(101)$$ 3. **計算 $\log_2(101)$:** $$ \log_{2}(101) \approx \frac{\log_{10}(101)}{\log_{10}(2)} \approx \frac{2.0043}{0.3010} \approx 6.658 $$ 4. **計算最終容量 $C$:** $$C \approx (20 \times 10^6) \times 6.658$$ $$C \approx 133.16 \text{ Mbps}$$ **結論:** 在這個範例條件下,該頻道的Shannon capacity約為 133.16 Mbps。這意味著理論上存在一種編碼和解碼技術,可以在該頻道上以接近 133.16 Mbps 的速率傳輸數據,且錯誤率可以做到任意小,任何試圖超過此速率的傳輸都無法保證可靠性。 ## 5. 在無線通訊中的意義與挑戰 * **理論基準:** Shannon Limit為所有通訊系統(包括 WiFi、4G LTE、5G NR 等)的設計提供了一個不可逾越的理論性能上限和評估基準。工程師可以計算出特定條件下的Shannon capacity,來判斷現有系統的效率以及改進的潛力。 * **指導設計:** 公式明確指出,要提高傳輸速率,可以從增加**頻寬 ($B$)** 或提高**信噪比 ($S/N$)** 著手。這直接影響了頻譜資源的分配、發射功率的設定、天線設計、抗干擾技術等的發展方向。 * **實際系統的差距:** 現實中的通訊系統**永遠無法完全達到**Shannon Limit: * **理想編碼的複雜性:** Shannon theorem證明了存在能達到容量的編碼,但並未給出具體的、在有限複雜度下可實現的編碼方案。現代的錯誤更正碼(如 LDPC 碼、Turbo 碼)雖然非常接近極限,但仍有差距且需要相當的計算資源。 * **頻道的不理想性:** 真實頻道往往不是完美的 AWGN 頻道,存在衰落(Fading)、多徑效應(Multipath Effect)、延遲擴展(Delay Spread)、非高斯雜訊、干擾(Interference)等複雜因素。 * **硬體限制:** 處理器速度、延遲、同步誤差、非線性元件等硬體的不完美性也會限制系統性能。 * **協議開銷:** 實際通訊需要額外的控制信令、同步碼、錯誤檢測碼等,這些都會佔用一部分傳輸資源,降低有效數據速率。 ## 6. 接近Shannon Limit的技術 儘管無法完全達到,但通訊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一直在努力開發新技術,以求更接近Shannon Limit: * **先進的錯誤更正碼 (FEC):** 如 **Turbo code** 和**低密度奇偶檢查碼 (LDPC)**,其性能非常接近在 AWGN 頻道上的Shannon Limit。 * **多天線技術 (MIMO -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利用多根發射天線和多根接收天線,在相同的頻寬和功率下,可以創建多個並行的空間數據流,或者提高信號的穩健性,從而**顯著提高頻道容量**,有時甚至被描述為「突破」了單天線條件下的Shannon Limit(但實際上是提升了系統的整體 $S/N$ 或等效頻寬)。 * **自適應調變與編碼 (AMC -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根據實時測量的頻道品質(如 $S/N$),動態調整使用的調變方式(如從 QPSK 到 64-QAM)和編碼率,以最大化當前條件下的數據傳輸速率。 * **正交分頻多工 (OFDM -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將寬帶頻道劃分為多個窄帶子頻道,有效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和多徑效應,改善整體傳輸效率。 * **網路編碼 (Network Coding):** 在網路節點對數據進行組合編碼,提高網路吞吐量和穩健性。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