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明日社造:分區論壇台南場 > 討論主題: > 全國社造會議四大主題的現況、行動策略和行動角色。四大主題分別為: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 > :::info :date: 時間:2019年9月7日 09:30 ~ 16:50<br> :school: 地點:台南生活美學館 三樓會議室<br> :pencil: 文字記錄:黃愷羚<br> :books: [相關資料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9rXEZp9Syh7j2L-I_1lJ5PshQaazkp7F) ::: 非常感謝各位夥伴、長官來蒞臨我們全國社造會議台南廠活動,我們請郭老師來致詞。 # 壹、開場致詞 ### 主持人-計畫團隊協同主持人郭瑞坤(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在座的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大家早。 我一直在想為何我要來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記得我們今天有個主題叫「世代前進」,於是我們這些老賊發揮一些剩餘的價值,就是來當主持人。社造從1994年推動到現在,將近25年,走過1/4世紀,非常難得。 假如我們說2001年,是社造1.0;2002年到2008年是社造 2.0時期;2015到現在是社造3.0,我們在2010年要啟動社造4.0。由文化部主辦、台灣城鄉發展協會承辦,社造聯盟協辦的全國社造論壇,在今天這個時間點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在全國辦理分區論壇,蒐集意見,都是為了台灣更民主、更好的發展做努力。我先介紹今天的貴賓。 第一位是地主,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我現在先做有獎徵答,全台灣有誰比我們葉局長當局長還更資深的嗎?葉局長真的是全台最資深的文化局長。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次長。非常難得今天李次長回到台南,參加今天的會議。 接下來要介紹幾位老朋友,大家一起打招呼,台南市文化局李頥娟股長,我們從社造1.0就認識到現在。台南市今天有好多老師也到現場,宋金山老師、張怡棻老師、、郭一勤老師、蔡彩珍老師、羅妙玲老師。 接下來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洪司長。這個社造會議就是他的業務,從去年的文化會議一路辦到現在的社造會議,勞苦功高。再來是計畫主持人,許主冠老師。這次社造會議安排了四個議題,有很多議題委員也到場。 公共治理曾旭正老師、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洪德仁洪醫師、世代前進的議題委員郭瑞坤在下我、多元平權的夏曉鵑老師、阮金紅導演、社會共創的向家弘老師。 我還要特別感謝台南生活美學館吳敏鳳秘書,提供今天場地等還有很多相關協助。 今天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透過在不同地區辦論壇,最後我們要在11月30日、12月1日辦理全國的社造大會,希望這樣可以充分討論議題。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葉澤山局長 致詞 在座各位貴賓、老師們、社造夥伴大家早。昨天晚上稍微google了一下社造的訊息,發現一些老照片,大概是十多年前在土溝社造的照片,就看到很多早期在蹲點的社造年輕人,如今這些人都成為台南推動社造的老師們。25年來整個社造的發展史,點點滴滴,大家大概都有所感。 我過去踏入社造,郭老師、曾老師都是我的老師,我自己對社造感受也蠻深的。25年來的社造工作對台灣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地方意識的覺醒。早期大家對社造還是蠻冷漠的,很多人持著觀望的角度,所以當初很鼓勵年輕人蹲點,地方意識確實是因為社造而覺醒,大家慢慢開始想要做甚麼,是地方上的人來做,這意義不一樣,而不再是希望錢(補助)越多越好。當然在這過程中,NGO、USR、社企也加入,還有包含文化部推動的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讓大家有更多的自主性,開始對公共事務討論,這些均是社造運動的貢獻。 這幾年來的改變,也改變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比如鄉下地區人口外移、出生率低、高齡化、超高齡化等等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下一步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向,我想也是給大家很大的挑戰。那像國發會推動的地方創生,跟社造又有甚麼樣的不同,這都是大家要面臨的。 那我也很感謝文化部辦理這個論壇。感謝文化部在此時啟動社造4.0的思考與討論,這是為明日的社造預做準備,相信大家也會為社造打造更好的未來。也相信大家會收穫滿滿。 ### 文化部 李連權常務次長致詞 各位老師、貴賓、主持人,大家好。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也以身為台南人為榮。台南在都市發展裡,是很特殊的,有形與無形資產都很豐富,同時在社造也是很豐富的。例如菁寮、仕安、北頭洋等等,好多典範都在台南。台南在社造是有扎根的。在文化部裡,對台南社造的評價是很高的。 我想社造過去二十年來有豐碩成果,文化部有感受到幾個問題影響整體發展,包含少子、高齡、都市化。尤其都市化,因為我常回家鄉,我很清楚,整個學甲的人都移到台北,但很多小村莊的人都移到學甲,現在都變成新房子,但老房子就疏於守護。再加上現在有個特殊現象就是數位化,這幾個都影響社造很深。 當初社造老前輩來找鄭部長,說希望可以來討論社造、建議部內辦理社造論壇,鄭部長就說社造是由下而上的討論,那文化部就建構一個平台讓大家來暢所欲言。今天啟動這四個議題,大部分的議題,除了第一個公共治理,其他都是跟大家很有關係的。由下而上討論取得共識,由下而上採取行動,達到改革的力量。文化部只是搭個平台,力量是大家的,希望可以達到共識,形成改革的運動。 > 大合照時間 接下來請許老師介紹計畫與會議說明。歡迎許老師。 # 貳、計畫介紹及議題與談 ### 計畫主持人-許主冠(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 夥伴們早安。今天是第六場會議,選在社造重鎮台南市舉辦,是非常有意義的。誠如剛剛大家所說,社造二十五年中,創造了許多地社會資本,我們也創造了社造的同溫層。 當初在規劃辦理分區論壇時,我們團隊也遇到很多掙扎,我們是要動員原本社造圈的各位朋友?還是要冒險讓更多人來參與了解?最後我們決定讓各種人加入到社造的圈子裡,後來我們不只採用網路報名而且完全沒篩選名單。果然有將近一半來參加的朋友,是很多過去未曾參與社造領域裡的年輕人與議題社群。 社造要因應社會改變提出觀點跟對策,這件事很有價值,但人民的力量如果沒有透過重新組構,就無法持續下去。所以在今年的目標裡,就是要找到新的動力,讓我們可以繼續三十年。今年的論壇裡用很多審議精神,從中蒐集資料,再抽離,後續成為政府政策、民間行動的依據。 公共治理,不只是人民跟政府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公部門裡面的公民如何行動,還要思考民間與政府的關係,以及社團內部的民主化。在整個世代裡,不只討論年輕世代怎麼看,更要看年輕世代跟其他世代如何對話。我們可不可以在公開論壇中,世代間公開討論世代間的擔心?多元平權中,我們討論到「微歧視」,這種對於感受者而言是很強烈的,這可不可以開始思考「微歧視」的問題?最後社會共創,我們期待最深的,面對新的工具、新的策略、新的社會型態,我們要放棄過去習以為常的溝通方法,那我們要如何用新的方式面對? 我們沒有要引導甚麼事情,而是要從草根開始聚集意見。除了12場論壇外,文化部還有獎勵16個民間團體針對自己關注的議題舉辦民間論壇,在各縣市也有辦理縣市層級的論壇,像在台南市就舉辦更具有歷史觀點的縣市層級的論壇,這些都會蒐集在最後的大會中。我們在網路上也開始網路論壇,很多老師也用書面意見的方式放到網路上,也期望大家都可以加入討論,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對於社會有擔憂、有感覺,只有透過行動才可以改變。 在今天的論壇裡,更期待的是,透過論壇可以形成一個行動、運動,所有論壇如果都談完就可以解決問題,那幾年前就可以辦了,但現實狀況並非如此。要去解決長期、慣性的問題,需要的不只是論壇,要的是持久的行動力,今天論壇結束,問題不會就解決,而是要有更長遠的行動力,這是公私合作。在未來我們更期待,營利部門可以加入社造工作裡,這樣的風氣、倡議正在慢慢發酵。我們對於很多上市櫃的公司,鼓勵他們不只做公益,也可以做文化、作社造。 今天各位都是主角,長官致詞讓我們知道過去的影響,面對未來,看到社造第四代出現的、看到小朋友,這些都是我們要共同打造一個他們可以生活的空間。讓我們今天從看未來20年的角度,建構一個未來的、更好的台灣。 ### 主持人-郭瑞坤(計畫團隊協同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我記得有位社造老朋友跟我說,社造就是把簡單的事做得很複雜。假如你可以動員一百個人來掃地,就是社造。當然社造也有很複雜的地方,那把複雜變成簡單也是社造的一部分。 ### 公共治理組 議題召集人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教授) 大家早。社造前浪也有前浪新的挑戰跟社會使命,比如說面對社會高齡老化,那怎樣面對老化呢?如何協助社區的老人過老年生活呢?這時候要去想辦法創造能在社區養老的老人,就是社造。公共治理這部分,可看手冊23頁,有三個核心:政策整合、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行政的創新實驗; 公共治理不只講政府,也包含公司、環境,治理就是有清楚的意識去處理問題,用一定的規則、法律讓大家追循,這就不限於公部門。公共治理就可以講治理公共,這裡頭政府部門是個很重要的角色,政府用了繳稅資源,要做一些事,那政府部門要在他的角色上發揮效用。先釐清,不要只限於談政府該做甚麼,當然也是文化部很希望聽到的,這也許會轉化成社造政策的4.0。那這政策面會做甚麼?就包含中央、地方,各自要做些甚麼,都會討論。也不全然是講這部分。各位想一下,就社區組織、地方團體、第二部門,我們要做甚麼樣的地方自治、管理可以更有效果的,大家可想一下。 政府部分我提個簡單概念。政府在推社造時,會有一些計畫,計畫的執行方式跟一般的局處不同的是,他不知道誰會來做、做在哪、要做甚麼,他其實是開放詮釋的。比如文化部有個計劃,那誰要來提案他也不曉得,但他都歡迎,這我稱為「社區協力」的政策,就政府部門跟民間單位協作,跟騎協力車一樣,民間騎在前面。所以一定初期沒有默契,大家要了解一下,再進一步就說,有時政府部門不知道該怎麼作,所以民間要體諒、陪伴政府部門,他們可能不知道怎麼做。 第二跟開放政府有關,社造、地方創生等都有關,在這途中開放政府就是政策的其中一塊。這推得好不好,其實讓政府蠻緊張的。我意思說,討論政府時,公部門、年輕人也好,要如何發揮,讓政府更開放。就台灣而言,資料開放蠻好的,而相關政策擬定的開放就還有很多擬定的空間。 最後行政創新實驗。大概地方創生更需要,我們大概做太久了就覺得行政就是那樣做,其實鄉鎮公所有很多可能性,自治規定裡有自治事項,裡頭講到可以做經營事業,可以跟團體合作,有在做的就是公共造產,鄉鎮公所如果願意就可以做。這部分各位可以參考木下齊(補充: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一般社團法人Area Innovation Alliance代表理事)有關地方創生的著作,他提出個名言:「政府補助是毒藥。」這雖然有點極端,不過我們確實要用新的角度去看公共事務,這需要大家有創新實驗精神。包含地方政府、民間,都需要有這樣的精神。 提醒各位,這幾年辦世界咖啡館、審議等,有個是非常重要的,重點不在於講甚麼,而是聽到別人講甚麼,聆聽是很重要的,不是顧自己發言而已。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請參閱手冊26頁、27頁。在我們所住的社區裡,有不同年紀的人,也有先來後到,在地的、後來新移入的,特別是農村社區,很多人都想退休後要買地、作農夫,但從事農作是很辛苦地。即使在都市,比如正興街,一開始是有群年輕人想改造,但是就面臨到問題,有人進來房租漲了,原本的店家付不出租金,誰可以進來?新進來的人就把街道氛圍改變了。 每個人對地方的發展都有不同的想法,發展觀光很好,但會不會影響其他人?台南有個社區,有個年輕人說他的阿嬤在社區很無聊,就找了他的朋友在圍牆做彩繪,讓很多人進來,結果吵得阿嬤無法睡午覺。我們有「台青蕉」(http://youthbanana.blogspot.com/p/about.html)的王繼維在這,繼維在彈吉他、打鼓時,有沒有吵到你?這些都是我們在同個社區裡,會面臨到不同的問題。 那我們在世代前進這邊,也列了三個子議題:建立代間的支持系統、連結在地內部的平台、開放組織創新營運。 「代間的支持系統」:我們一直談到的高齡化、少子、青年返鄉等,都是政府要鼓勵的,那返鄉可以做甚麼?在不同的地方,青年返鄉對青年的家長而言,是雙手歡迎還是問你為何要回來?反而質疑青年没發展才回鄉?我想青年返鄉也面臨不同的壓力,甚至有些青年也想準備高普考、做公共治理,那準備的階段就會被問怎麼都在家裡?換個角度,農村、社區在社會上也是穩定的力量。當我們回到社區、返鄉後,政府有無做協助? 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政策中,政府提供基本住宿(房屋)及薪水,他們的地方政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缺甚麼就提供,讓青年可以在往後不靠政府補助就生活下去。青年返鄉需要支持系統。我們這個世代的支持系統也包含中年、老年世代。中年人不想在原來的職場工作,他要改換生活方式,但他有甚麼樣的支持系統?包含我們講的青銀共創,青年有無辦法支持老齡化的系統?還有一些獨居老人。青銀共居有那麼容易嗎?我想大家可以探討。 「連結在地內部的平台」地方的內部是不是歡迎年輕人參與?地方可能覺得你是青年,你可以做甚麼事情?我想在座很多青年要參與原有的組織也會面臨衝突跟挑戰。 「開放組織跟創新的營運」來講,現在因為科技進步,所以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在現場就能辦到,比如農村,農村不只有農業,他也可以做很多不一樣的事情。透過科技的引進,是不是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機會?大家看手冊27頁,有很多子議題,我要提醒各位留意除了手冊內各個子議題外,也可以蒐集臺南在地的開放議題,如青年返鄉生子後發現在地學校因為人口少而廢校該如何面對?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召集人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 這組由我、阮金紅導演一起報告。 我是世新社發所的夏曉鵑,阮金紅導演則是分享在嘉義做的很好的社區工作經驗。 剛才講到社造二十多年,但是我們要想未來時就要檢討過去,過去在講社區總體營造,但我們真的做到總體了嗎?我們都有照顧到嗎?誰又是我們?我們腦袋浮現的是哪些人?沒有想到的就是我們過去忽略的。這些問題我都希望大家可以討論,有哪些群體被忽略了? 看見差異,同時要促進平等,這是多元平權基本的精神。社區本來就有差異,但過去不太談,比如性別、世代、身障者等等,再加上新的元素就是全球化。來了許多外來人口,他們照顧老人家、孩子,這些人會使得我們面臨更多語言、文化、國族、身心狀態等的挑戰。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做公共參與,比如受限於政治、經濟。他經濟不好,要如何做公共參與?或是說他本來就是被歧視的人、語言不同的人,這些是不是「我們」?弱勢者可不可以積極參與社造?弱勢是被弱勢的人,經濟的、政治的,被邊緣的。那我們要如何知道這些人的處境?我們要接觸,還要聆聽,最重要的是同理,不是同情。同理心是很重要的。還有認識,那在認識之外我們要排除他們參與的障礙,例如性別,作為女性要做公共參與,他要先解決一些問題,例如托育。另外像現場有手語老師,就可以排除語言障礙。那新住民、移工,他們的弱勢是在語言翻譯。這只是舉例,還有更多,請大家討論。 我們做為社區的人,要如何改變異己,甚至是歧視的行為?我們要有更多反省的能力。反省以外,我們還要互相提醒,這很重要。 另外不是我們幫他們做,而是他們要自己站起來,所謂的異己要組織起來參與社區的工作,過程中要同理,不是同情,我們是平等的,要平等參與。不是教化,而是有個空間讓他們一起來做。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阮金紅 剛剛老師在講社會比較重要的觀念。我們在民雄有個「越在嘉文化棧」(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我們是以新住民的身分做服務。我們的組織是在2011年成立的,我們是跟文化局申請成立的。其實我們去年有做越南十字繡及服裝時尚的展覽,大家可能以為是新住民的姊妹穿的,但這些是高中的孩子穿的。我們也有創作平台,有越南藝人到台灣來,社區大家就可以出來休閒、放鬆。我們還辦各種活動、講座,讓社區的人可以一起來參與,還讓大家知道越南結婚時的儀式。這地方沒有分你我他,讓大家可以席地而坐、互相認識。不只是我們,我們也會回饋給社區,我們也有種水果、養殖,就做個社團,請大學生做報導、影像、文字,讓大家知道這個社區。每年這時都會有中秋晚會,是由新二代、移工一起合作,跟小朋友一起做星星燈籠,讓大家可以彼此認識。 新移民在台灣會遇到親子、歧視跟婚姻問題,這兩個一直存在。那我們來台灣之後,可能跟夫家會有一些衝突,他們有可能會講我們的壞話,那這些衝突可能就會傳到社區去,說外籍新娘不好、沒有責任,我們一直在社會上被標籤。 然後移工在台灣的問題,他們不是弱勢,他們會幫台灣人賺錢、種菜、種水果等提供各式基礎服務,我們常吃的農作物都是他們的付出,但他們來台的教育、語言、食物、自由等我們卻常被忽略,變成我們自己很健康,但他們不是。 我們也拍紀錄片,目前我們的作品有《失婚記》、《再見,可愛的陌生人》,這就是在講新住民姊妹還有非法移工的。新住民與移工都是語言弱勢,我們最近聽到政治人物比喻他們是雞或是鳳凰,我們聽了就很不舒服。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我們回到將複雜變得簡單。剛才阮導演講到,認識多元文化這不僅是唱歌、跳舞、美食,更重要的是背後要傳達的我們互相平等的交流,還有法律政策等等的結構,過去二十年來新住民的法律、政策等也有修改,這個修改影響他們實際參與公共政策。我希望未來明日社造,多元平權部分可以加把勁,希望大家真正平等參與。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我參加前面幾場論壇,發現大家在社會創新的議題上不容易討論,主要原因是大家不明白甚麼是社創?怎麼共同?要創造甚麼東西? 我們用個簡單例子說明,這是蜜蜂在採蜜,採蜜過程中順便幫植物授粉,這是我們的養蜂人,他們養蜜蜂,可能固定或移動。那蜜蜂、植物、農作、養蜂人共同創造生態系統,在這系統裡大家都得到利益,簡單講,社創就是大家一起合作,合作共好,然後去建立一個小小的生態系,在這生態系裡面大家共生、永續發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 那我回到國內社會,其實社創非新的概念,多年來在台灣很多角落,不斷有社創的行動出現。在新竹有個社造夥伴,他的小孩要讀小學,一個學生有七、八本的教科書,大家最熱門討論的就是塑膠書套,他就算了一下,一個班要用兩三百個、一個學校一年就有幾千個、幾萬個對環境污染的書套。在我更早以前,是用月曆紙、牛皮紙去包,他就有個共創的概念,可不可以請長者將做書套的工藝帶到學校、老師帶同學一起討論,讓大家一起來學做書套?小朋友可以在書套上創作有個性的書套,他就有社區、學校、師生、家長、老人家、環境友善的議題一起共創。 這是彰化的一群大學生發現有些街友的推車,在推的時候因為地面崎嶇所以東西掉滿地,就找社區居民、街友一起改造他的推車,讓推車可以方便他的生活,也是一個生態系。 再來南投天空的院子。年輕人把三合院改成民宿,號稱全台最美的民宿。這就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他用在地歷史、文化等,吸引來自海內外的遊客,遊客也因此認識在地的文化脈絡,這也是生態系,把各種元素放在一起。 未來更需要大家跨域合作,4.0就會把社會創新當成更重要的事,鼓勵大家。社區也是生態系,社區不只有社區發展協會,還有學校、志工組織、不同社群、新移民或移工、老農等。我們在談社會共創時,我們可以走出社區,看看還有哪些人;另外還有人與議題地共創,人跟環境、人跟歷史合作,人跟人、人跟環境、人跟議題可以建立生態系。這樣的價值就可以連結到人與全球地共創,大家可以查一下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17個目標,我們共創的價值就連結到國際。 最後在工作上用新方法。其實我們最習慣的社區地圖,也可以用新的方法做。。如傳統化的社區地圖利用空拍機變成數位地圖,並方便數位資料保存。這是東港的地圖,你在做地圖時可以跟大學合作,方便做數位資料保存,空拍機到處都是,你可以跟大學合作。 結論,化繁為簡。社創就是在舊工作上用新方法,在新議題上擴大連結。第二,在生活中發現議題,在價值中創造未來。 ### 主持人-郭瑞坤(計畫團隊協同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非常感謝。今天要討論的四大議題都說明完了。待會就請大家參與討論。 > 分組討論中,此時段無文播 # 參、社區大聲公 ## 公共治理第1組 大家好,我們是第一組。我們提出的問題分析有三:人、產、政。 ### 報告人:王泯諾/個人工作者 第一個是人。 針對目標找行動策略,目標是青年回流及嘗試參與。角色是以公部門為主,行動策略包含: 一、公部門加強對青年的保障:建議補助可不透過公司或協會,直接由政府撥付薪資、年終、勞健保直接付給青年。 二、高等教育課程在地化:執行角色是民間,社區協助以減少青年對外依賴,提供在地社造通識學分認證。 三、接納多元發展意識:執行角色為民間,設立數位中心,招募長者學習提升數位能力。 四、成立多元文化發展協會:執行角色是民間、社區,學習多元文化認同。 ### 報告人:洪錫欽/北港媽祖文化協會 產業方面的問題:包含產業匱乏、工作機會少、能力不足。 欲達成目標:產業跨域的串聯,由青年跟銀髮族共同合作;另外培植訓練。角色是公部門與民間一起,這是最好。 行動策略: 一、提高補助獎金、減免營業稅。 二、辦理社區產業博覽會,推出社區文創產品組合/禮盒,及研發社區文創名冊APP(方便網路搜尋購買),以創造鄉村經濟效益。 三、由資深村民傳承帶領年輕人執行及學習解說,並策劃餐桌旅行等。 四、由公部門辦理免費資訊教育訓練,提供獎勵制度,協助參與者獲得補助創業基金。 ### 報告人:杜明哲/臺南市新營區公所 政策問題:不接地氣、容易中斷、派系問題。 目標:由下而上,持續性發展、里長官派。 執行方式: 一、公部門辦理社區說明會,以整合在地需求。 二、大家一起參與制定短中長期政策目標,分不同規模/大小個案執行,並確保目標不中斷。 三、經由社區討論擬定里長權責,召開里內會議討論做成結論並報市府,確保相關審議過程行政中立。 四、推動勞動公假制度:提供義務公假讓民眾回到社區、參與公共服務,且由政府透過立法提供民間機構獎金或減稅等鼓勵。 我們還有討論到勞動公假的概念,透過政府或民間提供義務公假。可能環評教召,可以透過政府讓群眾可以回到社區,參與公共行動,提供私人機構獎金補助或減稅,公部門可立法。 ## 公共治理第2組 ### 報告人:邱千芳/臺南市政府觀旅局風管科) 大家好。我們整理問題如下:人才不足、整合平台的問題、青年資源要如何留下,最後還有其他的議題。 第一個是發現大家對社造認知不同,希望可以列入業務考核,在區域整合上,人才可以相互流動,或透過NGO訓練人才;公共策略就是希望可以成立人才資料庫,法制化,公部門有人力可以培力。第二個目標是向社區組織串連、培力專案經理人等等,這些可以整合平台,專案專辦。 行動策略上,就是希望可以做到法制化,包含中央、縣市層級、區公所等,希望可以成立委員會或行政命令,可以參與政府運作,也可以使用教學教導民眾。 關於行動者老化、組織內部溝通問題上,行動策略要創造青年參與的機會,有薪給制,可以成立工作機會,讓青年回鄉;另外還有多元補助、永續發展,在USR裡可以確實落實。 最後有些問題,如增加公托、落實托育的可行性,如部落托育,希望先透過民間力量解決。 最後補充說明,希望可以讓社區資源串聯,透過專案經理人;希望社造人才可以延續下去;整合平台可以更透明化,讓大家都可以參與;希望可以跟政府部門增加更多真實的對話。 ## 世代前進第1組 ### 報告人:潘美純/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 我們的社區都找不到學生進來,那USR也遇到無法跟社區溝通的障礙。 ### 報告人:莊履徳/社團法人臺南市南區國宅發展協會 社區而言最需要的是環保志工,因為社區志工裡有不同職業、年齡、新住民,如果組合一起,透過溝通,一起為社區發展、關懷弱勢。 ### 報告人:蔣雅婷/中國醫藥大學 我是中國醫藥大學的,剛好學校在做USR,我們很多是配合政府政策,因為需求不同,所以大家想的跟做的不同,因為KPI的限制。KPI與真實社區存有落差是甚麼。希望可以透過中間執行者的角色協助社區主動參與發聲,讓政府跟社區一起對話。 ### 報告人:郭孟淑/左鎮區公所 我要報告的是支持系統不足的部分。 公部門可以透過公務員的人力培訓,增加社區服務;讓公務員到社區去,並將1/3的薪水給社區做活化;或是透過企業的認養,要有政府做媒介,讓年輕人花5-10年在社區耕耘後,可以回到企業工作;運用社區自主基金,利用不同的資源讓社區財源源源不絕;可以透過中輟生等,找到社區師傅,如模板工、鐵工,如果社區有需求,將孩子帶進來;最後要做社區資源盤點,如老屋,可跟屋主溝通是否可用便宜的租金出租,讓年輕人返鄉。 ## 世代前進第2組 ### #報告人:王繼維/高雄市尊懷活水人文協會 我是王濟維,目前是尊懷活水協會的秘書。 本組分成四個面向:一是如何讓社區主體性健全;二是如何讓返鄉的人在地方生存;三是如何建構具有互信的社區關係、人際網絡;第四個因為沒時間討論所以就跳過不報告。 一、社區主體性部分: (一)公部門的行動策略包含 1.勞動時間的縮減,參與社區的獎勵制度,但縮減的時間要回到社區,提供獎勵制度。 2.國土計畫的全體參與,因為都是在上班時間開說明會等,讓人無法參與。國土計畫要有社區的參與,才有正當性。 3.學校社區化,要做到融入式課程、學校本身地方化這都需要努力。本土教材這件事離社區都還是有距離,另外就是學校的圍牆沒有被打破、學生跟社區的關係也沒有連結,國中後都散掉了。 (二)民間的行動策略包含:希望可以社區有包容力;主體性健全就是要有特色,這是地方學的建構。 二、如何讓返鄉的人在地方生存: (一)公部門的行動策略: 1.公部門應建立長期性獎勵配套辦法,要建立長期性的配套方法,日本有類似的機制,如果20年來都定居,就贈送房子及土地。 2.地方學的建構促進引資與就業,增加地方學的資訊,讓企業可以加入。 3.公共設施與基礎建設的完善。 (二)民間的行動策略: 1.傳產與社區經營的企業化。 2.社區產業的自明性。 3.科技與大數據的導入。 4.地方人才資料庫建立與支薪系統的完善,需要甚麼就可以直接搜尋。 三、建構具有互信的社區關係、人際網絡 (一)公部門的行動策略: 1.代議制度的改革。目前直轄市區長為官派,沒有代議制的正當性,要做政治性的改革; 2.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3.學校可做為公部門與民間的中介角色及潤滑。 4.政策資訊公開揭露:在社區很多資訊不夠公開透明、即時。 (二)民間的行動策略: 1.啟動公民參與機制。 2.學校成為中介角色。 3.找出目標與共享資源的機制建立。 ## 多元平權第1組 ### 報告人:林信易/臺南市社造家族 助理 本組討論包含平權議題及新住民、移工兩個方面。 我們關心到社區組織裡有很多是權力上相對弱勢的族群,如青年、女性、低收入戶,或是無法進入到組織裡的人。當這些情況出現時,社區只會偏重部分,不會關心到其他問題。另外是社會上的歧視、關心度不夠的,如兒童虐待,像新聞報出來後,後續追蹤就不夠。 另外就是去年公投時,多元成家這部分,社區很多長輩就會施壓;社區的公共空間要如何構成,還是由社區發展協會決定的,常常很多空間對於兒童、身障就無法照顧到, 本組建議社區可讓每一個人/族(社)群都能夠參與公共決策,或許未來向文化部提案申請補助時,可開放以個人或社群身分提案(而非經過立案之社區發展協會)。 具體行動方案包含:提供專屬預算給移工(如法律、教育)、親子(如保母制度規劃)、工廠(如文化交流活動)或社區安全網絡(如兒少受虐)等。 ### 報告人:戴芫品/個人工作者 新住民/移工部分,問題根源是臺灣法律未能保障特定族群人權,故建議檢討就業服務法並修正相關法律(國籍法第10條、移民法第33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24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及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等); 另文化部對新住民應提出明白清楚的定位、政策及法源區隔,雖然單獨立法可能像是貼標籤,但我們覺得政府仍需鼓勵此族群參與,如對於具有一定中文程度之新住民及移工,建議文化部透過培力,使其可單獨提案參與社區營造; 對想要了解臺灣文化者,可透過NGO工作者與教師合作開發課綱,讓學生更為了解社區;圖書館亦可採購相關書籍、出版商可進一步開發新住民/移工市場或翻譯東南亞文學等,並且滿足此族群日常生活需求(問題多半在於話語權/知識權未平等落實)。 ## 多元平權第2組 ### 報告人:李秀珣/石岡媽媽劇團 家庭照顧者:包含移工。希望可以透過公部門的教育座談社區化,讓長照法落實到社區,因應不同型態;另外地方區公所有提到困苦戶,很多要申請中低收入戶,因為受法律限制就無法取得身分;新移民、移工也有法律上許多限制的問題 被照顧者:我們希望可以讓高齡者的聲音透過社區、文化媒介再現,希望可以透過平台建立,世代合作,讓他們的生命故事變成鄉土教材、走入校園,實際讓老人再次參與社會,與年輕世代合作。 關於偏鄉,有些青年有熱情回到社區服務,但反而成為另外一種新住民。不應只有青年返鄉.政府應建立培育平台。原有社區的人對社區的想像是比較封閉的,要如何承接年輕人回鄉? ### 報告人:吳敏鳳/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秘書 關於第三性別應該要做得更多,如12年國教加入多元課綱;大專院校也要開設相關課程。 法制面:相關的配套沒有跟進,如領養子女的限制,有時竟要人離婚後領養,再結婚;希望公部門能多給跨性別的人多一點發表的平台、更多機會。 身障者部分:公部門優化無障礙設施、提供友善平權的環境;針對各種不同障別,提供優質導覽服務民間部分:用點工購料的方式。 心理障礙:公部門可以結合衛福部,提供醫療資源給社區。 新住民:公部門可以開設專業能力培力課程;希望結合企業資源,提升企業服務形象;在公共場域裡,特有文化空間裡,增加特殊語言。 民間資源:桃園的新住民文化會館,除了硬體,希望可以透過在地的方式,如台南某個新住民協會利用胖卡載東南亞文化的書籍、資料巡迴展出,這很接地氣。 ## 社會共創第1組 ### 報告人:盧紀邦/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社創有三大議題:價值體系、社區、人 價值體系的部分:是社區的環境、歷史保存、人本身,舊的如宮廟,新的如社區大廈,要如何讓新舊共存? 社區與人的部分在於同溫層之溝通無法突破、專業人才無法留下、年輕世代好像無話語權,我們就衍伸出運用科技做世代連結。 建議透過科技、資訊,創造跨地理疆界的連結;長照可透過智慧水表來確認獨居老人是否安全;交通部分可由計程車、公車、小黃與無人車協助偏鄉交通不便的問題;公民電廠。那公部門要做到實驗性的投資、法律配套要到位、做基礎佈點資訊交流與設施。 ### 報告人:陳貞芬/荒野保護協會 行動方案:做創生還是要面對人,我們強調還是要跟地方的人還有移入者做溝通,多溝通、多交流;針對歷史,我們要將過去的事情留下來,公部門可以保留在地文化,如宮廟、八家將,民間部分可以增加導覽。 再來我們認為學校也是很重要的,學校可以跟地區做連結,公部門可做政策法令做修改,如教育部法令要鬆綁;另外要增加窗口做這件事;讓老人家與小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去買菜。民間部分,在地的人要有包容,觀念溝通,無論是甚麼樣的人都可以一起加入。 ## 社會共創第2組 ### 報告人:蕭羽娸/中國醫藥大學南望泰北服務隊 我們這組有做社輔的張老師,還有社會青年、社造素人、賣鹹派的小商家、中國醫藥學院的學生。 ### 報告人:林宥驊/中國醫藥大學南望泰北服務隊 一、問題:環境感受力不足 目標是提高環境意識;行動策略如下: (一)家庭與學校的基本教育。 (二)幼兒園應多環境教育相關繪本 。 (三)108年起課綱,小學教育對環境保育的身體力行。 (四)參與式設計,透過民眾參與公共空間與使用規則的設計。 (五)引導需求者製作標語、口訣讓一些口號郎朗上口。 (六)透過街頭運動,如遊行、行動劇,引發衝突進行討論。 二、產業發展。如以泰北的茶葉為例,當地有些技術層面或行銷有障礙,所以行銷很重要。策略:整合當地資源、USR、CSR做故事的行銷;增加國際經驗的交流、安排套裝行程,發展觀光,招募打工換宿等。 三、青年回到家鄉無所適從、長輩詢問青年為何返鄉,是否在外頭混不好才返鄉的問題。 解決方法: 1.政府給予幫助、政策,提供仲介;增加青年的專長、能力,政府同時也要提供學習管道。 2.前輩做了一個交誼廳的概念,他讓社區的人來,他免費教他們如何做咖啡,增加跨代的交流,一起玩桌遊、文化傳承。 ### 報告人:汪元媜/中國醫藥大學南望泰北服務隊 四、問題:飲食安全疑慮,目標為取得安全健康的食物、建立正向的飲食觀念。行動策略是: (一)煮/吃公共化,社區公共廚房,共煮共食。 (二)食安青年軍,讓食品認證機制更為完善。 (三)專業輔導,讓食品衛生認證更簡單且暢通。 (四)提供食材營養指標及生產履歷,使學校/個人採購有所依據。 # 肆、回應與討論 ### 主持人-計畫團隊協同主持人郭瑞坤(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我先補充介紹。手語老師李秀霞老師。接下來前面八組夥伴、個別小組裡做簡單報告,歡迎台下的大家提問。 本日8組夥伴均已報告完畢,如大家有疑問或想補充,均可提出。 ### 蔡順柔/社團法人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其實在便利貼裡有討論到,文化部對新住民的政策有無新的想法?三年前文化部有協助新住民做社造工作,現在有無新的政策?來年預算大概會有多少可以支持新住民投入社造? 希望文化部能協助提升移民署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移民署覺得多元文化就是玩,他就核定新住民的講師費260元。我覺得各公部門都要提升對新住民的理解。希望所有的公務人員要上4到8小時的多元文化認知提升課程,以屏東縣政府為例,公務人員都要上4-8小時提升對於新住民議題之敏感度的課程。 另外,是否可請文化部協助新住民上到國際展場做文化藝術的表現,新住民是一個群體,文化部應有協助團隊,讓新住民團隊可以上到國際展場做文化藝術的表演。新住民也是國際團隊,不應懷疑他們是程度不夠還是不夠國際?文化單位要看到新住民表現。另外關於文化資訊科技沒有路徑可以支援多語言學習或參與路徑。 ### 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我覺得政府對於新住民參與公共事務還有很多可以著力之處,我們其實是希望政策可以落實到各縣市去推動,但各縣市確實有問題的。我覺得新住民這塊很重要,我們會思考要如何處理。我們需要去思考處理這件事,評估是否恢復新住民補助計畫。 文化平權在部裏文化平權委員會也已開始思考討論,希望能創造多元平權環境。未來我們會花更多心思處理,透過機制,放在肩上去承擔、處理,可能無法一時立刻到位,但請各位放心,這些發言都會導入到後續政策及相關議題列管處理。 ## 公共治理組 議題委員洪德仁 大家好,剛剛我聽到不管提問或多元文化的報告,心裡都很感動。原住民、新住民絕對是未來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我們的新移民對台灣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台灣人對於新移民或移工,我們基本上都是抱持歧視的態度。有25萬的看護工來台灣,一年才很節制地生了黑戶的、無國籍的180個孩子,我常去做關懷,這才知道這個社會對他們的苛刻。 我常常聽到一句話是「要讓新住民融入台灣社會」,為何要融入呢?難道不會因此被同化了嗎?差異性不見了。如此一來,台灣不就缺乏了文化差異性。我個人很期待這議題,這是國家安全的議題,要提高到行政院、總統府的情況。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施壓給地方政府,如我自己過去在台北市看到,新住民想要讓他們的孩子得到教育有關的訊息,他提案,得到大家的支持,教育局就要去執行。這種教育資訊的公開以前用的都是華語,那增加新移民用的語言,政府不須花甚麼錢,新移民他非常感動,他可以提供周延的教育資源給他的孩子。另外一個新移民從中國過來,他告訴我相關提案的經驗,他想把烹飪的技巧不只是在節慶才展現,而是希望跟老人關懷據點結合,讓他們可以展現當地的可能性。在另外還有一個從北京來的新住民,他關心他孩子通學步道的改善,經過審議也通過,在成果分享時他被邀請做分享,他沒想到這樣的提案居然可以落實,他覺得他在台灣跟北京看到不同的社會型態。前者由政府決定所有的事情,後者是民主的國家。地方層級其實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央部分可能要等到明年5/20,看小英有沒有(要繼續做),地方層級其實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如何讓地方政府多著墨一些,大家可以努力。在社區絕對要把新住民當成重要資產,讓他們活的被尊重、友善的情形,我想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早上我有提到多元平權要看見差異、多元平等。更簡單的是從社區營造變成社會改造,社會改造就會牽涉到各種方面。這四主題都會相互滲透、相互議題要結合。剛才聽到公共治理組別有提到托育的提供、新住民提升等,可以再多一點;多元平權有組提到,語言翻譯可以結合更高科技的APP等,那麼也許在社會共創的組別也可以來思考這個議題。剛才還有提到多元平權在政策、法令的改變,大法律沒改變就無法大改革,如新移民身分不保、國籍被撤銷等,這是法律層次的問題,有提到政策的改變是很重要的、是必要的。 但是我想提醒,如果我們總是要期待政策/法令改變是由公部門去改,從我20多年的經驗,其實修法如果只期待政府很難,因為他(指政府)看不到需求,所以需要民間團體不管Push他,可以倡議、好好講、用力講,社會改造這是需要結構衝撞的。怎麼結合民間力量要求政府做法令改變、促進改變,是很重要的。 最後多元的人員自主參與是很重要的,我們很開心阮導演一起參與。希望越來越多不同群體的朋友可以直接來參與,而非透過朋友代言。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阮金紅 我今天很開心大家提到很多新移民、東南亞移工、社區身障朋友們的議題討論,我是有很深的感受的,有改變的。人跟人之間是有感情的,我們跟在地有感情才會提到這些東西,我想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小時候有個夢想,我想要服務,可是我沒想到我長大後我人在哪裡,我希望我可以幫助其他人,沒想到我到台灣來。我們有努力、有付出,要大家認同我們才會支持我們。 我們在服務社區、新住民等都希望能有人還有其他單位支持我們,但我覺得應該事先有所付出再從外部得到支援,如果我今天沒有付出的話,我就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跟支持。我今天如果是在越南、台灣、無論何地,我趁還年輕有體力,可以回饋時,我就要多服務社會。我當然希望公部門多支援我們,可是我也會想這是一部分的資源,如果今天我想要更多資源回到自己,但我沒有努力的話,這是沒有意義的。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很辛苦。今天聽到大家都說新住民、移工們都很辛苦,我很有感覺。台灣是有希望的,我們會越來越好,大家辛苦了。 ### 李秀珣/台中石岡媽媽劇團 我是石岡媽媽劇團的講師,我其實也是多元平權組的,但遇到的問題也需要社會共創。我從事社區劇場已經20多年,但我在偏鄉比較多。偏鄉很多新移民、青少年想要回到家鄉,遇到資源無法進來的問題。我的問題就是,偏鄉找不到人,剩下一些還有鬥志的人去投入,我這幾年做老人活化歷史劇場的工作,老人上課一個半小時就很厲害了,但我開車一趟要兩小時,往返一趟就是五小時,資源就是苦哈哈的講師費在撐、沒有車馬費。我也遇到年輕人想進來蹲點,但我們已經很辛苦了,那他們怎麼辦?他們發現蹲點的辛苦、想進來的不管是年輕人或是在地文化工作者,有很大的困境,我們也是弱勢族群。我們也希望整個政策要如何媒合、或向社會共創,這些資源要怎麼思考,讓更多年輕人等進來?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寫說,五年級之前的世代跟五年級以後尤其七年級世代的差異。這前後差異最大是新世代出生後就呼吸民主的空氣,前一個可能早期威權體制下成長,經歷民主轉型,他並不是那麼完全的跟著民主化在走。他有個激進結論是80%的問題,只要等五年級以前的人都掛了就解決了。 我一直覺得講新住民有點尷尬,因為是新住民,讓我覺得台灣是個有漢人血緣化的民族的國家,今天看到長得不太一樣、血統不同,就覺得不是自己人。還是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新住民不是自己人,所以我才需要去尊重你、看到你的差異化。台南這邊有安平追想曲,就是荷蘭人跟女孩子戀愛的故事,就知道台灣不是單一血緣的社會。如果我們對於各個地方搬到台灣來住的人,就是台灣的主人之一啊,所以我要講的是,很多事情不是表面那樣的,有更深的社會結構存在。 我們在談社造時,已經不是談每個議題要如何做,這個會議的本質是討論台灣還需不需要社區營造?這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因為社造我也做了20年。但我覺得社造如果照舊方式做,在乎的就是補助、爭取到多少錢,然後政府各個窗口都把社造等於社區,社區等於社區發展協會,就等於一批越來越老的人,那就不需要社造了。 社區發展協會一開始是少有的民間組織團體,政府把經費撥到社區也是進步的象徵,但台灣社會一直進步,若社造還是25年前的方法跟結構,那25年後社造對於台灣社會就是保守的力量。所以我們才要在這邊討論四大議題。我覺得台灣社會在走,要從過去威權徹底釋放出來,這四大議題都可看到背後很多都是舊時代的思維,我覺得社造要跟著台灣的民主、自由建構在一起。社造4.0就是宣告社造的時代、民主的時代。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針對世代前進再補充回應。社區的支持系統不足,如何讓返鄉青年落地生存,一直是資源整併及支持系統不足的問題。提到KPI與社區真實需求的落差,首先社區計畫提出來要做的到,這計畫KPI要如何做的到?包含社區、USR等,必須要社區大家都有共識是可以做的到的。 地方創生在日本有正反面的意見,但有一點值得佩服,就是政府資訊公開,日本官員都知道他們各個計畫KPI的目標,各級政府官員也都清楚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哪年政策目標要達到甚麼,是非常清楚的。今年去日本岡山縣參訪,它們設置為了專門要推展永續發展的課室叫做ESD(事後補充:岡山esdプロジェクト,岡山ESD推進協議会)。 整理地方創生的四個關鍵:溝通、支持系統、地方主體性健全、建構互信關係。 特別是針對健全主體性可透過建構健全的教育系統來達成,如學校課程中規劃認識地方產業、地方特色等,如日本透過讓學生認識在地企業、參與地方的祭典、認識在地環境等,也提供誘因讓他們留在原鄉。假如學生從小到大都有參與,就能提高對地方的認同感。 ### 劉晉宏/草根意識工作室 剛剛公共治理有提到區長的角色,是否要民選。我自己想,如果區長民選是否會落入為了選舉而做事?社造談由下而上,我覺得鄉鎮區長要發揮由上而下的領導角色,但現在制度都是透過補助、鼓勵,讓社區由下而上。想請教文化部,政府政策有無可能性,讓鄉鎮區長的層級,主動由上而下的領導作為? ### 黃雅聖/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我們討論的是里長變官派,不是區長。 直轄市的區長都是官派。 ### 公共治理組 召集人曾旭正 剛剛那組提到的是里長。村里辦公室跟社區發展協會的衝突。是否應該做調整?調整有很多方案,一是廢掉社區發展協會,另一是廢掉村里長改為官派,這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在目前的社會裡,社區發展協會的意義、村里長的意義都應該要再做釐清。但你提到鄉鎮長、區長,也是值得思考。 六都直轄市的鄉鎮公所變區公所,區長就變官派。過去縣市的鄉鎮公所有兩個任務,一是自治業務,另一是委辦業務。委辦就是縣市政府委託,如社會局委辦照顧低收入戶;那自治事項是可以再發揮的。有鄉鎮代表會,鄉鎮公所提出想法得到代表支持,可以有條例的、有自己做法的,如溪洲鄉推動托兒所午餐等。 大部分鄉鎮公所沒有做到自治的啦。變成區公所就無自治事項,只剩委辦,他不是自治體,是市政府的末梢。鄉鎮公所裡反映垃圾,鄉鎮長馬上就可以去處理;但現在區公所的清潔隊就歸屬環保局,區長接到電話就要經過繁雜程序才可以動用清潔隊。 我覺得整體狀況是這樣,我有期待跟想像,長時間來鄉鎮公所都無發揮作用,這樣小範圍的自治、理想規劃是怎麼樣,這些都沒有,因為都選舉緣故。假設我們指派的區長因為指派的緣故所以將區的治理做好,即便透過委辦也沒關係,甚至把總體規劃等做好,讓人民可以有好的治理的模範。也是可以有個階段是,先官派,再民選。但如果選不出好的人,治理就做不好。 ### 公共治理組 洪德仁議題委員 我補充日本的經驗。日本的町公所就相當於我們直轄市的區長。町長沒有任期限制;另外介護保險(事後補充:介護保險屬日本的強制社會保險制度,但提供介護服務的,主要是由民間老人福利機構)是町公所在處理,他是財政自主的自治體。 ### 世代前進組 郭瑞坤議題委員 我想今天四個議題透過八組的討論,應該有非常豐碩的成果。大家如果覺得討論不夠,明天高雄見。 最後請司長總結回應。 ### 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簡短做感謝。感謝各位夥伴、各位委員。國家的進步偉大在於落實多元平權的尊重,如何檢視要從最基礎的設計去看,從你我一起做起,這才能成就國家的進步。 ### 蔡順柔/社團法人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屏東社區營造工作者年事已高,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人事費)進駐,建議文化部未來可以增加相關預算,一定要編人的預算。如果屏東縣政府拿三百萬,文化部多個零就變成三千萬,這樣才拚得過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