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明日社造:分區論壇高雄場 > 討論主題: > 全國社造會議四大主題的現況、行動策略和行動角色。四大主題分別為: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 > :::info :date: 時間:2019年9月8日 09:30 ~ 16:40<br> :school: 地點:集思亞灣會議中心 301會議室<br> :pencil: 文字記錄:黃愷羚、鄭韶昀<br> :books: [相關資料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9rXEZp9Syh7j2L-I_1lJ5PshQaazkp7F) ::: # 議程 | 時間 | 主題 | 主講 | | -------- | -------- | -------- | | 09:30~09:35 | 開場 | 主持郭瑞坤 | | 09:35~09:45 | 計畫及分區論壇介紹 | 主持人許主冠 | | 09:45~10:55 | 議題探討:公共治理 | 曾旭正、洪德仁 | | 10:55~12:05 | 議題探討:世代前進 | 郭瑞坤 | | 12:05~12:35 | 回應與討論 | 文化部代表、計畫主持人、議題委員 | | 12:35~13:30 | 午餐時間 | | | 13:30~14:40 | 議題探討:多元平權 | 夏曉鵑、阮金紅 | | 14:40~15:00 | 休息時間 | | | 15:00~16:10 | 議題探討:社會共創 | 向家弘 | | 16:10~16:40 | 回應與討論| 文化部代表、計畫主持人、議題委員 | 各位夥伴大家早安,感謝大家從各地來參加高雄場次的會議。我先介紹會議主持人,中山大學郭瑞坤老師。 # 壹、開場致詞 ### 主持人-計畫團隊協同主持人郭瑞坤(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 大家好。大家看到我今天拿麥克風,就知道我淪落到只能當主持人。今天非常歡迎大家到高雄來,參加今天由文化部主辦,由台灣城鄉發展協會主辦,台灣社造聯盟協辦的明日社造分區論壇的活動。全台灣還要辦很多的場次。既然到高雄來,我想有些事情要跟大家說明。 當然社造的歷史很早,以前就是由文建會開始,1994開始推動。但社造的活動其實從民國開始晏陽初等就開始作社造的工作,但在高雄我要特別說,文建會推動特別強調區公所的層級推動,不會超過十年的時間,但高雄卻是1994年開始發展,就在原高雄縣的橋頭,當初林敬堯擔任鄉公所秘書。將近兩千多平方公里的開發,林敬堯由鄉公所的層級開始安排一系列的培力課程,這在我們高雄也是一個非常具有社區營造意義的小故事。 今天我想除了介紹社造發展脈絡,2000年前就是社造1.0,2002就開始2.0,2008到目前為止是3.0,文化部即將在2020、2021啟動社造4.0。這一系列的論壇就是為了4.0做準備。各位今天來參與是有重要意義的,你們對於政策參與與研擬是有貢獻的。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下今天與會的貴賓,我要先介紹地主,高雄市文化局林尚瑛副局長。第二是文化部的主秘陳登欽,再來是地主的夥伴文資中心李毓敏主任、陳嘉昇課長。到高雄也要介紹一個社造的吳宜臻,全台灣推動社造還在第一線的資深夥伴。以前是雲林縣李信政,但他已經退休了,吳宜臻現在應該是最資深的了。 那同時我要介紹明日社造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洪世芳司長,他幾乎把司裡面的一大票人馬帶下來了,後面都是文化部的同仁,在司長的號令之下,全台灣要走透透,不輕鬆哦。我也要介紹計畫主持人許主冠老師,今天社造論壇有四個議題,公共治理組召集人曾旭正、洪德仁醫師,世代前進組委員郭瑞坤,多元平權組召集人夏曉鵑、阮金紅導演,還有盧思岳老師,社會共創向家弘老師。還有今天上午的郭純綢手語老師。 接下來邀請高雄市文化局林副局長來致歡迎詞。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林尚瑛副局長 各位貴賓、老師、夥伴們早安。很感謝文化部在這地方召開社造論壇的分區論壇,今天我在這邊講話的任務是致歡迎詞,希望可以在今天的會議裏頭加入公民的聲音,讓社造有更目標性的動作。高雄在社造也累積許多成果,社造目標是擴大參與,今天的會議是很有幫助的,希望可以透過今天高雄社造論壇的力量,提供未來充分合作跟努力的方向。我今天代表地主,社造不只是文化局要做,而是文化局歡迎大家參加,期望大家可以提供更好的意見,也可在11月全國社造論壇做討論。 ### 主持人郭瑞坤 高雄場報名踴躍,也有很多從外縣市來的,了解我們南部社造推動的情形。 ### 文化部 陳登欽主任秘書 謝謝郭老師。在座各位很辛苦的夥伴們好。這場是社造會議緯度最南的一場,南部昨天在台南.今天在高雄。台灣社會有很大部分的DNA是從社造倡議起的,漸漸可以理解台灣不同的特質,25年來的社造貢獻非常多。 剛才郭老師提到社造1.0、2.0、3.0,大家回顧一下,社造雖然都是默默、在地的、人對人的,非狂暴性的社會運動,但它確實是社運。過去的1.0、2.0、3.0,社造的更新或進化原因很多都是外在因素,如921、88風災,台灣面臨不管是來自天災或是各種不可預測的變動。社造都可以一起變動。 25年到現在,為何叫「明日社造」?因為我們感覺到環境變動帶來的社造議題,有一部分其實我們必須是先感受到的。明顯但不是很劇烈的,例如世代、老年化、少子化等,的確在社會組成跟社區裡有個趨勢在走,這趨勢我們要因應。在世代裏頭我們也談年輕人,最近香港社會變動是年輕人推動的,台灣也有很多年輕人在為議題努力,進行新的社會論述與可能性創造。這某種程度上,希望下個20年能因應社會改變與議題轉移,大家都可以先想一下,從當下感受到的文化趨勢,提供給文化部跟社區凝聚共識。 我們辦這論壇,部長一直在問「如果社造是一個動詞,那麼主詞是誰?」這場雖然是文化部主辦、政府的計畫,但我們一直定義社造、這個論壇、收斂出來的共識,主詞應該是社會、是各位。我們雖然是政府發動的,但文化部只是建構平台,讓大家感受到的、將經驗累積下來的,凝聚共識。我們在11月30日、12月1日會把北、中、南、東台灣共12場的意見收斂成全國社造會議,這是希望能夠用在明日,是未來台灣社會的變動。 台灣社會是具有韌性的,而且我們多元,不管是成分或價值都多元且包容。台灣社造對社會的型塑有很大的貢獻。今天的會議是最南的一場,大家齊聚在這裡,我代表文化部感謝各位。 # 貳、計畫介紹及議題與談 ### 計畫主持人-許主冠(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 大家早。從一早開始到現在始終保持亢奮與興奮的情緒,一路當中的插曲不斷,就是社造的生命力。為何要開這樣的會議?這是20多年來全國性的大型論壇,為甚麼我們會需要這樣子的一個會議?每一次的社造政策改變都是因應社會的改變,我們必須要用這種方是凝聚大家的共識。到現在為止,沒有大型災害,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但其實大家心中都懷抱的一點不安。 全球化影響之下,雨林大火與我們有無關係?這四個議題裡,是從實務工作者面臨的問題抽離出來,也有很多夥伴反映這個議題太艱深了,在基層很難感受到這些議題,但如果我們談社造沒有辦法用這樣的高度探討,我們很難面對未來的20年。所以我們今天談的議題,並非在高空上打轉,而是從自身的問題抽離出一個價值,可以支撐台灣這群投入社會夥伴的動力。這是為甚麼在這個時間,還有為甚麼在現在辦這個社造會議。 今年舉辦論壇的過程中,面臨很大掙扎。我們累積很多因為補助機制的社區夥伴,我們產生很多同溫層夥伴,來自於很多政府機關的補助,還有這樣的觀念。我們可不可能在這次的論壇中,可不可以用新的方法招募到新的夥伴、支持,讓社造脫胎換骨?面臨的掙扎就是,不預設動員情況下,要不要開放網路報名?我們可不可以接納不同的聲音發生?社造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事,這是整個社會要承擔的,所以最後我們決定開放網路報名也不篩選名單。 昨天在台南,我們發現現場參與的夥伴,有1/3是社造素人,但他們覺得社會必須改變,所以參加論壇。我們不會因為各位有無社造經驗而有差別,竭盡所能讓參與民眾可以討論。用審議的方式,凝聚事實、現象、行動,我們將這四個議題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今天則由委員們分享昨天的結論,進行更深化的討論。經過了昨天的審議以及今天的論壇,我認為這樣的討論方法在設計上是比較好的方法。 最後我們不是孤單的,也不期待辦完論壇後可以解決台灣問題,這是個起點,我們要凝聚公共討論,我們面對社區各種問題都無力解決,希望透過今天的論壇讓大家感受到我們不是孤單的,我們可以把大家共同的困難談出來。這些問題要靠大家解決、發展行動方案。文化部另有支持16個民間的論壇、也補助22個縣市政府辦理縣市社造論壇,再加上網路上的論壇,就形塑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無論是實體或虛擬。我們的工作就是打開這個空間,讓所有對於公共事務都可以在這空間裡發表想法,形成討論。 這是一個社造大會、論壇只是個起點,讓大家提醒我們關注的議題能不能在後端、集結大家的智慧找到方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發現這不只是文化部的責任,年底辦大會前會有預備會議,這個會議裡可能跟內政部、農委會、衛福部共同討論跨部會協商、修改與訂定法律,這些過程中無非要回應到20年後的社會長怎樣。這是大工程,我們只是引路人,真正核心在各位身上。 各位不要以為個人的發言是微小的發言,各位的發言就是公民聲音,當我們匯集許多公民聲音,就有力量。這論壇非只是會議,是行動的開始。在台灣面臨九二一、八八風災之後,台灣社會具體呈現強大的韌性跟民間力量,這是一種運動,從社造開始。雖然面臨的問題並非鮮明,但影響很大。這不僅是四大議題,永遠保留第五個議題產生,如果各位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到,請你不吝惜勇敢發言。今天各位都是主角,一定要相信就算是一個人的發言,始終有許多人跟你一樣的想法。保持你的信念,我們會有新的行動力量出來。 # 參、議題探討:公共治理 ### 公共治理組 議題委員洪德仁 大家好。我要把昨天聽到的做個整理跟分享,也加入我小小觀點跟建議,曾(旭正)老師也會做補充。 大家也都知道,今天一直強調公共治理,我們昨天也聽到,要罵政府很容易,到底公共治理到底是矮化到批判政府就夠了嗎?還是是開放的公共管理?要管理誰?政府嗎?還是NGO?還是我們也有自我期許的角色呢?前面我還特別強調開放,這是要來「參詳」就夠了,還是所做為的資料可以被看到、被監督的?這值得沈思。 第二個層次是廣泛的公共參與,這種公共參與是要找碴還是同溫層?我們該找同溫層還是相關利害關係人。面對問題,如果權責單位勇敢將反對聲音納入相關討論平台,基本上,所規劃出來的一些問題釐清,或是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可能接受度會高。但問題是,無論是社區自己本身或行政單位,要面對所謂的異議份子,有些人真的會擔心。 我曾經聽過陳祈安老師講過「勇敢的就勇敢衝,膽識小的就留在社區作社造」。社造基本上雖然是有羊的表面,但本質上我們還是有狼的性格跟基因在裡面。一定要有狼的性格和基因,相對的我們就會看到創新跟不同想像。至於公共參與的核心精神,有三個部分,政策整合、開放政府、行政創新的實驗,就剛剛政府單位、我們的主秘也好,他們提到,我們意識到台灣新時代來臨,現有的問題其實有機會讓我們有更好的對話,某程度讓我們看到一些相同觀點跟共識,當然「沒有共識的」、「差異的」也要被看到、被尊重。 昨天在台南也有對話,我這年紀常會放空,於是就拜託同仁幫我做簡報檔,簡報檔做的好,是同仁的用心,做不好是我的錯誤。昨天公共治理分兩組,曾老師負責第一組,我是第二組。第一組裡有講到問題與解決策略。第一個,人的部分,我們看到青年參與、長者培力、多元合作,還有一些建議。第二部分是產業經濟發展,這在兩組都有提到,社造無利可圖,年輕人其實做的很辛苦,我們都說這是愛心啦,但也希望數錢數不完啦。如果社造可以兼具愛心、社會公益還有數錢數不完,我想社造會有更多年輕人投入。當然政府政策不接地氣、計畫無法延續、村里長角色的職責等都是重要問題,我們希望能承擔更多的人才培力。 第二組也有類似的問題跟建議。包含官方或民間對社造、對審議有很大的落差。昨天這兩桌,有縣市層級的同仁,有公所、縣市、還有村里長的同仁、社造素人們,素人有老的、新的,這是非常可喜的。組成多元,大家都提到對社造有不同觀點跟看法。有很強的共識,就是越是長官,就越要培力,這我們會繼續努力。那長官是文化部以外的長官,要對審議民主有更多認識的可能性。 第二是大家都有期待,跨部門、跨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縣市層級建立平台,這個平台是可以用行政命令規定的,如2003有社造條例草案的階段,那未來法制化要或不要、好或不好,都可以再討論,但這樣層級對話平台是大家需要的。除此,青年資源如果讓更多人投入,我們很多的夥伴都提到無利可圖的,這值得我們思索。過去曾經有社造員,每個月有基本薪資的支持,現在也有多元就業、媒合的可能性,人力資源的補助與協助,是大家覺得很重要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再來是社造素人很多第一次參加,也說明了我們老人家照顧、小孩的托育重要性種種,但因為時間所以沒有討論深入。 我從這裡看到,過去是街頭抗議,現在是對話;過去是罵政府,現在變成和政府夥伴關係co-work的可能性,無非希望社會變得更好。我用我熟悉的台北市參與式預算公民推動的機制為例,其中有三個工作是,一是公民參政組,二是開放資料組,三是參與式預算。我是第三個參與式預算,是站在官方跟民間中間協調的角色。這協調如何在公共性、適法性、找出可能性,讓民眾在其中能走下去。 台北市的推動機制,一是教育推廣,一直持續的進行,除了民眾的教育推廣很重要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公務員;二是提案審議SOP,大家知道柯P喜歡建立SOP;再來是市府預算體系,如果當年度有錢就執行,去年有新辦法,如果提案內容如果當年內有經費可以運用,針對單一局處且有預算,就不用審議,如果當年度沒有預算就挪到來年。這都要合乎法令也要市議會監督。 文化部近幾年也推動公所參與社區營造,最近兩年是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做陪伴的工作,之前有台大社科院陳東升老師的團隊。我們看到要做公民審議或參與式預算,有幾個關鍵,一是政策的支持、首長承諾、民間行動,民間的社區行動要強勢一點,才會讓政府跟你協調,請大家保有狼的性格並且堅持下去。往下就是持續教育培訓,在台北市有陪伴學校的機制,讓大學或社大來做在地的陪伴,公所或社區有力量、專業團體陪伴,這昨天也都有提到。 最後要給提案人承諾跟鼓勵。某程度仍是希望區公所能擔任區域平台,但同時會面臨很多困境,如業務龐大、首長關係,還有很重要,首長不一定重視社造,所以首長會將社區營造視作額外的的負擔,並未得到積極考核。若可突破,區公所可有很重要的地位。相對如果區公所部分功能不彰,有些NGO就成為很重要平台角色,如屏東東港溪、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就已經發揮區域的功能。相對,社區或NGO要轉型,一樣要有公共治理的精神跟策略。我們要持續跟民眾對話,也要持續學習,另外還有財務公開跟開放學習,這真的很重要。 ### 公共治理組召集人 曾旭正 我想今天的人幾乎和昨天沒有重複,我也有點擔心各位有點搞不清楚狀況。這次主辦單位的設計,昨天在台南有用分桌的方式討論議題。從問題到目標、行動策略,還有行動角色是有討論的,有做一些整理,剛剛就很簡短跟各位秀出來。我想各位在公共治理上還是有些核心目標跟重大方向,我是建議這樣啦,公共治理這塊,我是建議各位如果可以講出一些和公共治理有關的問題,但不要是個別社區、或是瑣碎的,而是制度面的、總體面的,如公所、政策不延續的,在公共治理方面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到底怎麼辦?是要修法令或是首長要培訓?要講出一些策略,然後是誰要來做?文化部或民間、或縣市政府? 各位一方面就昨天討論的內容表達看法,更希望是昨天沒有想到的,今天各位也可以提出來。我希望各為整理自己的發言,限時兩分鐘,問題與解決方案提出來。 ### 黃雅聖/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 各位前輩好。昨天代表公共治理組桌長,主持過程中有提到一個方式,鼓勵社區民眾參與公共治理或社區工作這件事,有個成員提出以替代役或是服役的方式,讓民眾不分男女,向公司請假,去做社區工作。 我個人是有點不同看法,應該變成誘因,而非強制,是否能夠跟相關單位、負責公司主責單位建議,如果公司員工一年有半天的假,可以准他、政府提供一點點的誘因,讓這些公司准許他的員工有半天或一天的假去參與社區工作。 因為社區工作沒有人,就是平常上班很累,但沒有時間或力氣或誘因在周末去做。如果沒有誘因要去推動,很難。昨天小組提出的方向,一開始比較像是強迫性的,如果可以轉成鼓勵公司單位,政府提供一點獎勵,或許可以鼓勵更多民眾參與社區工作 ### 公共治理組召集人曾旭正: 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社造,企業可以有一些鼓勵措施,可進一步發展,也可跟CSR結合,寫進報告裡,可以表示公司鼓勵我們的員工參與社區工作的。 ### 劉孝明/屏東縣政府社區營造中心副召集人 我要講一下社造存在的意義是甚麼。屏東縣的行政社造化推動是有問題的,因為鄉長是民選,我們無法規範他們(指鄉鎮區公所)要做事情,就很容易變成某科長要做,他若本身不想推或很忙,就無法推動。這是大家很容易遇到的問題。其實十月初文化部就要求各縣市政府要推兩年計畫,我們就跟文化處一起討論,明年會推行的東西。也許「行政社造化」不只很重要,更應該變成重點,是否能夠透過實際上的考核獎勵承辦人員?否則就淪為這工作誰做就誰倒楣。但我們應該要鼓勵承辦人,獎勵方式有討論到,但我們沒有獎勵機構,或是要有個明文規定能落實考核與獎勵。 第二是明年開放或媒合社團、教育單位協助公所做行政社造,最近我們發現社造這想法在鄉鎮公所比以前還淡,我以前是社造秘書,但十多年來社造觀念越來越淡,可能是因為有很多補助,大家都去提那個錢多事少的,但社造錢越來越少還要考核,補助報告變得及核銷並不容易,很多社區不想做這些事,也不知道社造意義是甚麼。我們建議開放企業團體或學校協助公所。 ### 公共治理組召集人 曾旭正 他補充屏東的經驗,也提到企業部門可以做甚麼?公部門行政社造應該有一些措施可以提供社造的能量協助,如承辦要給予獎勵,有相關的規定跟措施,甚至還可以開放、鼓勵民間部門主動跟公所合作,強化社造能量。 ### 林靜芳/旗山區區公所社會課課長 剛一直提到公部門,公部門參與這樣的論壇是很弱勢的,人數不多又不能講太多話,我常在想我需不需要幫自己辯駁?其實公部門是很認真但很無力的。我想讓大家知道我跟我的夥伴,不敢說我們是在推高雄社造,但我從民國96年回到高雄沒有離開社造,一直到現在十幾年。社區大家看到林課長,就覺得是一定要來參與社造。 剛盧(思岳)老師也有來跟我講,你們兩年(109-110年)計畫要提哦,我心裡其實是不想再提了,想稍微休息一下。我一直做參與式預算,做到今年有點感覺來了,覺得公民審議跟參與式預算,一直在這些議題裡面,我已經領悟到某種社造的感覺。 我在社區內就用公民審議的方式做討論,我卻很想休息,公部門裡面我們這些已經要退休的人的無奈心聲。我們其實大家都會說不能講人力,講了也沒有用,狗吠火車,我們旗山區公所今年被刪掉七個人,這是公務人員非約聘雇,那我們要被凍結(人力)那麼多的時候,大家不知道凍誰,每個科室都在說要凍誰的,就去凍最大的民政課。但卻是社會課被凍兩個,現在只有四個人力,如果我不講人力,硬撐著還是痛苦的。我當然還有種方式,如果今天社區都動起來了,用旗艦領航的方式,社區可以獨立自主,那就是理想狀態,那要不要有人去帶?還是個問題。 ### 公共治理組召集人 曾旭正 人力還是很重要的,人力不充沛,只好想辦法另闢蹊徑。前一位就說是否可以引進其他單位,協助公所,不知道容不容易。我才跟主秘說,來提一個計劃,縣市有文化局、鄉鎮區有人文課,但是積極度不夠,如果旗山區公所有心,文化不願意支援三年三個人力,三年的軟硬體計畫,就可以把它做起來,是不是就可能協助到地方政府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要有人要有資源才有辦法做事。 ### 陳芊至/高雄市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執行長 因為我在社區很久了,在社區發展協會之前,我就參加街頭運動,我發覺有些問題,社區發展協會或村里長跟財團勾結,行政單位也都無法處理,這到底是甚麼問題?你看全國,核四也好,核一、二、三也好,這些工業區,只要有一點地方可以得到利益,大家就會爭先奪取,但是這點我希望政府要有很好的政策出來,不要說這間工廠在這,一邊是中油、一邊是台塑、另一邊又是工業區。在這情況下,中央、地方都要拿一塊(利益)。我發覺在這社會,我已經七十七歲了,不應該管這件事了啦,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政府要改進,在社區發展協會、村里長的衝突是進步的障礙,希望政府可以重視,讓社區發展協會大家要一起來討論如何繼續生存。 ### 公共治理組召集人 曾旭正 在社區推展的工作中,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他提的主張是村里長回歸行政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因為是民間自發,政府要支持他做事情。但這有很多討論,大家也有說就合併成一個啦,這問題應該要再做提出更清楚的分析,就會是個亮眼議題。 ### 佘岡祐/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 延續前面兩為公部門的經驗。我們在跟區公所長期合作關係中,我們發現公所要有社造化的思維,但第一線上,地方治理這塊不是單一課室就可以解決的,我們常講要培養地方自治參與的社群等,但地方遇到的是產業、文化、長照、生態保育等問題,當你下到各個處室時,在政府科層體治理,會分數個科室,你就會發現有個苦命承辦人要承接這堆工作,明明不該是他,如民政課要去做社會課的業務。在這樣狀況下,第一線的這些承辦人員會變得很辛苦,他發現他後面沒有支持,理論上應該做社造工作,應該是整個公所下去做,我只是一個委辦人員,這不該只是個業務。 第二個,其實公所可能要有個更制度化的與民間合作,號召民間單位與公所之間的參與。現階段有些不要命的人自告奮勇說要去做這個,常常被人笑說為甚麼要沒事找事?二來常常會沒有名分,因為你只是協辦的單位,做政策宣導等等推動上就會被質疑你是誰,為甚麼在地方上有話語權?。這兩點提供大家參考。 ### 公共治理組議題召集人 曾旭正 負責相關業務的人、職責不完整、時程不連續,有這些問題。不過他是沒有說應該怎麼辦,只是把問題拋出來。 ### 林玄山/高雄市大樹區統嶺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 我們常常參加社區營造的工作坊,有個很大的問題,社區需求無法從單一部門求得解決、補助,但各部會的補助計畫很難,我們有很多基本門檻,很多行政程序卡住了參與門檻。這就是第一個門檻。然後還年輕人要跟長輩溝通,已經變成一種鴻溝。我們想讓社區公共參與變得可行,年輕人就會痛苦,溝通與行政都讓人痛苦。計畫撰寫、行政程序就把我們的時間拖住了,但光是寫計畫過程中,各委員都有想法,但社區執行都有限,我根本寫不出來政策要達到的目標,社區的能量就是到那裏。不斷修正計畫書可能要半年,核定後就只有三個月執行,之後就要做成果報告。 第二是錢的門檻,撥款方式、核銷就卡住,資金有限狀況下,各個狀況需要平衡,資金卡住動不了,兩個計畫執行到一半就停住了,我要等其他計畫撥下來才有錢持續,整個計畫期程不可能照著一年期去RUN。 ### 公共治理組議題召集人 曾旭正 從親身經驗就提到申請政府補助、計畫書寫作、執行、核銷,是有很多挑戰的。我大膽提個建議,主秘可以考慮一下,假設以後社造的申請都無紙化,用app,寫字不超過三百字,這樣行政部門也好審核,我相信連橫向的資料都很容易。智慧國家嘛,可以找唐鳳政委來協助。 ### 許榕恩/高雄市大樹區統嶺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管理 我投入社造、部落發展有四年。這四年中我一直擔任第一線的任務。我看到的問題是,我們在社區發展或社造過程中,發現如何落實民主法治跟公共治理精神在社區裡有困擾。許多社區有漂亮組織章程,但卻不知如何開會、做很多事情不是大家決定,而是理事長一人說了算。社區因應計畫要推動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但社區其實無法真的執行,只能做資料而已。有無辦法可提供社區、或政府補助、推動,讓社區落實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預算? ### 公共治理組議題召集人 曾旭正 真正到社區之後,發現落實民主操作的關鍵,他深刻體會到在社區裡無法做平等的討論。也不是說我們單純的帶入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預算單加入就可解決的了。 ### 謝政勳/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想呼應前面公共治理、基層治理這塊。如審議參與或參與式預算,公所是很重要的角色。前天去澎湖鄉公所,看到他們的人力資源是非常好的,有自主財源、有配合款可以補充人力、推動參與式預算,社區有推了將近九個到十個案子,但高雄這部分,剛剛提到旗山、大寮課長們,都很辛苦,想要做好,有心想推動,但這又不是他們的主業,就會看到科長帶著承辦人員想推動,但又做的非常的累。像今年去日本參觀地方創生,就有很好的制度,就是有人力的資源去地方政府執行,有人事費協助,一半是薪資一半是業務費,協助公所推動,或許是一種可能性。把這件事情分擔一下,在現在的體制上,說不定可以有外部資源作協助,可幫辛苦的夥伴們。 ### 公共治理組議題召集人 曾旭正 我也建議,大家也可以主動檢討一下組織內有沒有冗工,沒做也不會死人的一些工作說不定可以去除。 # 肆、議題探討 世代前進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世代前進要討論前,有個很好的現象,在座我認識不到三成,不同的世代出來了,很多的年輕人我都不認識。 世代前進的資料在手冊26-27頁。這邊提到不同的世代,不只是青年返鄉、回鄉、移鄉的部分,也包含中生代、老生代高齡返鄉,當然不同世代返鄉還是會面臨不同問題。 在主議題與子議題的擬定之下,這邊也包含「建立世代間的支持系統」連結不同世代的,同時也希望「連結在地內部平台」,到社區裡做社區事情孤軍奮鬥很辛苦,能不能聯合社區裡面要操作的時候,有不同資源、不同人的參與?也提到「開放組織、創新營運」,也有一些朋友提到,前輩、長輩、年輕世代,比如說原有的社區組織裡,都是原有的理事長、委員們,年輕世代要加入比較困難、或是新進來的居民、移民加入比較困難加入。在原住民的部落裡有青年會,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也可加入部落公共參與的組織。 基於這樣的情況,有七個子議題,當然要請各位上面六個,還有一個第七個是開放議題,你可以再提出來。七個議題不管是世代資源分配,是不是老一輩的都掌握了資源,年輕一代的都分不到,或者包含多元支持系統,不管是教育或照顧,例如青年返鄉,社區已經沒人了,非常難得有青年返鄉,結果生育小孩子後,到教育的階段,卻面臨廢校,所以年輕世代說不定又回流到都市裡,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包含教育、照顧系統,年輕人要照顧長輩,但支持不夠、照顧長輩很辛苦,這些都有不同的問題。青年人如何培養資源整合與經營能力,包含連結在地平台的部分,讓更多人參與公共事務,青年在社區組織裡有一定地位,組織的創新方式,政府提案以協會為主,但能不能包含社群或組織個人來做提案或擬訂? 我插播一下,我們討論的內容有直播跟文播,大家可以參考。 剛提到包含溝通的能力,世代間、角色間、場域間的溝通,比如是移鄉的人,如何讓新到的人了解社區?要建立平台、資訊的規劃、可以有個連結的平台。KPI的真實與落差,剛剛提到公部門要提供地方創生,包含跟政府提計畫,都要提出KPI,這是誰的KPI?能不能做得到的KPI?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也有非常好的,但也被批評的。這KPI不是寫計畫的人在擬定,而是包含執行的人、參與的人要有共識。主辦可能沒有特別的說明,我們這些推動的社造工作,要跟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有呼應,但是相對的,謝(政勳)老師剛剛提到我們去日本岡山市,有個永續發展的市公所推進課(岡山市市民協働局ESD推進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ESD),裡面對於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未來2030、2040年要達到甚麼目標,是公開資訊,大家都很清楚,政府與民間都了解。 另外一組提到包含支持系統不足,有提到一些目標,希望發展多元支持系統,公部門的、民間共同來做。青年返鄉要住哪?老屋銀行可以整理一下,也可結合科技大數據的發展。這是昨天在台南的其中一組的成果。 下一組也提到社區主題性健全發展,對勞動時間縮減、參與社區有無獎勵、還有國土計畫能否讓全民參與?很多政策說明都是用平常日上班時間開,一般民眾就很難參與。大家也都要拚經濟而無法參與。還有學校社區化,似乎一直沒有具體的做法。我也再補充一點,剛剛提到KPI,日本的地方大學就要求不管是留在這個地方工作或回鄉工作,KPI就是40%,把人才留在地方工作,而非畢業後就跑到東京去工作。 如何建構具有互信的關係,代議制度的改革、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啟動公民參與的機制,提供我們公民參與的地方,學校能否成為中介團體? 我先把議題說明到這個地方,可參考26-27頁。 一個是世代角色的溝通,第二是KPI與真實性的落差,KPI如何真正落實,再來是支持系統不足,如何讓返鄉、移鄉的人在地方生活,第四個是讓社區主體性更健全,第五就是建構具有互信的關係。這是昨天世代前進組討論出來的幾個議題。 ### 發言人:黃雅聖/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 這是我今天第二次發言,代表璞玉文教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我們在台南,但我們是全國性的,號召在社造上、想返鄉的年輕人的組織,我個人社造經驗是六年。我提到一些議題,我很想問社造是眾人參與還是少數人指導的?若是眾人之事為何只有部分人可以得到公部門的協助?我想這是很多年輕人想問的問題。他想回到家鄉做事,但卻沒有身分,連門票都沒有,到底是開放給眾人?還是給特定人作社造?若個人或非傳統社區,若可以組織連署、得到地方性的支持,而非參選,這何嘗不行?一群青年或個人找到地方的支持,為何公部門不能給予資源或努力。 剛提到公所、地方政府人力不足,這可以透過相關培力、讓這些人(指年輕人)符合資格,符合地方上需求作提案,而不是說淪為地方團體認同後,才可以參與社造,請打破原先的觀念。 再來是因為競合關係,才可以吸引多元進入社區。我分享一下我們在做的,協會並非靠人事費或補助養年輕人,而是大家都到學校教書代課或專任,大家都有份維持餬口的薪水,有多的時間做課後輔導,假日帶孩子做地方教育。學校社區化這件事,我看到的是在教地方文化的老師,本身沒有做社造,他如何培養孩子走入社區?培養未來在地方上參與社造的這些人?如果沒有辦法讓年輕人有一套參與社造的機會,如果沒有一個機制讓他們的熱忱、閒暇時間投入社區工作,我覺得世代很難前進。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除了傳統社區參與以外,能否由社群來參與?或是一群人來提案方式以連署方式進行?這目前在相關補助辦法,只能補助立案組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部會、不同縣市政府、執行團隊也有不同做法,包含社群提案、個人提案,在高雄市有做過突破的部分,這不需要在檯面上講。這我想還有個綜合討論,可以再聊。可以讓大家充分提問充分發言比較好。第二是學校社區化的部分,包含學校教育如何跟地方歷史、產業結合,這也包含社區學校化的問題。 ### 廖國智/高雄市風鳳山區新海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我提出就是,在學校部分有社區服務相關學習,可建立社區服務學分,大一的時候就透過市府的媒合平台,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到附近社區服務。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在這社區,一定會了解這社區。因為是routine的工作,他到高年級時,就比較純熟,他到三年級時就可以帶一年級的學生進來。三、四年級功課也變重了,在學校可以針對社區的文書、服務特質等,讓學校老師上這個課;另外在社區部分,對文書、網路都是比較弱的,社區裡若有新加入社造的人員,可向市府、學校來申請,透過媒合,讓社區裡的理事長或幹部學習如何跟年輕人溝通,可透過社區或公所辦活動,讓他們了解怎麼溝通。 另外學生來到社區時,若能有辦公桌和餐費,或可以申請一些交通的補助,這四年的時間跟村里長的任期相搭配,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 楊贊榮/社團法人高雄市外籍(南洋)姊妹關懷協會總幹事 今年主題是前進世代,我在社造已經參與五年,新住民這塊只有三個單位參加,都是單打獨鬥的,我覺得這很可惜。我希望4.0可以有相當誘因拉新住民姊妹進來,(新住民)這年紀大概都來十多年,小孩都大了,要有一個方向,讓新住民的人力被拉進來。這三年我沒有看到社區有在這方面努力,如何拉入新住民,新住民其實有很好的人才,我們沒有去用。幾乎每個社區發展協會都沒有新住民參與,這個相當可惜,希望4.0有誘因讓他們進來到社區裡,有很多新住民的媳婦,如何讓長輩願意讓她們出來,要怎麼把他們拉進來,這很重要的。 ### 世代前進組議題委員 郭瑞坤 新住民議題在下午多元平權也會討論,今天我們阮導演也帶著女兒來了。 ### 陳琳鳳/高雄市新住民文創藝能協會理事長 我是正港的新住民,來自越南。我是新住民姊妹,嫁來已經二十年了,小孩都大了高中或大學以上。我們在服務當中,這部分希望給新住民二代為更多角色,希望政府推動,新住民在台灣已經是政府部門正在支持推動的,是需要推動的系統的,做文化的傳承,讓二代參與公共事務,他們也可以回饋社會; 另外在語言部分,推動到學校裡扎根。我發現就是十年來,一些文化局等等新住民發展基金,對我們新住民很重視,也推動很多文化工作,但例如藝能方面就不是很相信我們能做的事情,他們就認為我們還不夠有能力。有文化、美學、服裝的傳承,感覺就是很那個,那我們想做高階一點的,就無法。 培養新二代,是連結母國的大使,新南向政策這幾年來就要打上問號,還有新住民二代是國家資源是人才,不是負擔,我們也發現很多新住民二代成績優等的就是爭取獎學金等等,但有太多了,也排不完,新住民是人才,希望政府要多多重視,還有讓姊妹跟二代一起回饋社會。 ### 劉孝明/屏東縣政府社區營造中心副召集人 我要做背景說明。屏東縣政府做青輔已經第二年了,我們專門匡列一筆錢給青年申請。青年敢返鄉的話,是有一定的能力,有職能上的技巧才敢,他們返鄉後帶回來是不同的東西,他們有自己的能力,如社群、媒體能力,這跟傳統的是不一樣的;第三年是要媒合青年與社團,就遇到誰當主體的問題。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聲音,青年用青年的身分去申請,社團用社團的。就是這樣子做,不是嗎?對申請單位而言,我們認為同樣一件事,可是申請單位不同,卻開始區分說這個東西是誰要去做的,這其中都發現經費有重複性的浪費,我建議用寬容的方式去審核,可減少浪費,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為甚麼要把申請單位分割? ### 楊智翔/國立高雄大學計畫專任助理 各位先進夥伴好。其實我本身投入社區工作時間很短暫,我就我觀察到的提出來。特別是子議題B4的「地方建立多元暢通平台」。過去社造工作仰賴政府計畫資金補助,其實延伸出一個問題,社區跟社區間都會形成競爭關係,我想呼應現在地方創生提出主體是鄉鎮區公所,他要如何整合社區間競爭關係的問題,應該要進一步解決。連帶會影響到青年返鄉跨社區整合的問題,就會碰到上一代資源分配的競爭關係已抵定,繼承爸爸媽媽的社區資源,但我跟另一個社區間還是競爭,我想可以多元暢通的平台,讓青年跨社區整合。 ### 林晏渟/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我主要在鹽埕區活動。世代前進部分,除了年輕世代之外,還要關懷樂齡世代。我們跟鹽埕的老人接觸很多,他們一開始提到想玩桌遊,我們把桌遊轉譯成適合他們的活動,在這過程中,他們變的比較樂於參與活動,此外也推出三輪車進入社區做街訪。我們發現就樂齡人口,65歲高齡人口來說,我們透過這樣的機制鼓勵他們參與,在媒合的部分我們跟哈瑪星文化協會合作跟文化部申請補助。透過在地的藝文參與,對象也是針對樂齡世代。所以做這個的困難就是跨世代溝通,需要轉譯,他們也確定都是掌握許多文化資本,切入角度可能不是經濟面,而是生活的另一種味道。從活動、社區參與是來切入。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感謝發言者分享他們單位透過桌遊、三輪車展開跨世代溝通的經驗。 ### 佘岡祐/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 我從一個世代前進的觀點,比較不同的觀點,年輕人或長者都好,都需要在地的特質。在社區工作時都有個想法,為何這些東西都要從社區長出來?如何跟中等或大規模的城市連接?有教育、醫療等需求,能否跟他們(指中等或大規模的城市)連結?我個人經驗,青年返鄉都是帶著某種理想來的,但還是需要有些經濟上、生活上的最低保障,如果連這些東西都沒有,地方不會因為有工作機會就有青年回去。我們有建立機制,可以跟附近學校有聯繫關係,就像是日本在推地方創生都要盤點在地醫療、教育等,盤點完有東西才願意回來。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青年返鄉是理想,但也是很實際的事。 ### 陳芊至/高雄市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執行長 因為我有一個建議,我發現在這個鄉下,如高雄美濃、旗山,像我的學區裡學生只有101個,文化要如何建立?我國小念哪裡?有什麼樣的過去,我們要把他留下來。我建議學區希望有學區制,不要靠關係進明星學校。比較鄉下的學校就無法生存。若要關校,政府要有辦法,如學校收起來,一部分校園就開放給老人運動,希望藉這機會可以對學校的部分、文化的部分可以延續。要建立學校學區制。 # 伍、綜合回應 ### 文化部 陳登欽主任秘書 照理說不應該回應啦,每個意見都是重要的意見,要收納彙整。其實剛才有提到企業的社區參與假期,或是給假的部分,這很不錯的制度設計,前幾場也有人提到。 我們現在需要服務的,都轉換成金錢,但是換成錢後經濟能力跟賺錢能力之間,就被換成金錢是有點問題,我記得董建宏老師有提到,明年換發新的身分證,有沒有辦法變成以人當作單位當作交換。我相信社造員不會因為你一小時可賺八百塊,就買到比較多的服務。照理說我出去賺錢,一個小時就是基本薪資。 怎麼建立社區的志工服務或是工時這件事,未來我們會成立實驗性的計畫討論這個。再來公所社造機制,制度上有些想法,比如如何在公所層級裡賦予多公共責任跟自治?村里長跟社區發展協會間的關係,能否扮演更積極的課責角色?有無可能有新的機制?因為我們叫「明日社造」,可能三、五年內無法實現,但十年後說不定就可以。「明日社造」的意義就是這個。剛才還有提到一些計畫執行的行政成本、門檻太高,的確是要處理的問題,我想這些老師們都會把它變成白皮書要處理的議題。 新住民、特別是二代要參與的,他們不是負擔,我也不覺得有人會把青年新二代視為社會負擔,但是我們的確有沒有把這種社會資源很正面地去看待他,我目前沒有在青年計劃裏頭有新住民二代提計畫出來,當然也許他還不夠大,可能要到大學才會開始提計畫。但至少...在台北有條緬甸街,是有新住民參與的。 學校社區化這件事談很久了,我不曉得怎麼用更大的倡議去說服校長、老師、教育部說這部分我們合作的更好,這的確是個資源,往前看十年,這相互合作其實學校的資源是更需要的。 我昨天下午就到高雄來,第一次在街頭碰到走失的失智者,言語能力限縮到非常少,他腦中的記憶體不見了,但我還懷疑他的計算機還能不能動?他口袋有個傳統的手機可以聯絡,最後他太太來接走他。如果社會變動,像失智這件事,偶爾就會走來一個走失的失智者,家人也檔不住,整個社區裡頭怎麼聯合起來這些從六十歲退回到兩三歲的長輩?昨天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們未來社會變動,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要事先因應的。 ### 高雄市文化局 林尚瑛副局長 我們在推動社造業務上,公部門人力很有限,尤其是我們把很多社造推動的執行放在區公所的時候,他們(指公所)擔負很多責任,他們需要更多人才的進駐。我初步想到的,結合剛提到青年返鄉,區公所需要的人如果由青年返鄉的人來媒合,這是一條路。當然人力我們要面臨實際的經費的問題,公務員額的限制這確實是有困難,文化局在處理社造的人力也只有一個,在各個部門上人力是很緊蹙的。 要在現在的體制下增加公務人力很難,但計畫人力說不定可以,但需要計畫經費支持,那這要看回歸整個部會的規劃,看是否有經費來支持。我覺得用計畫人力增加,是很不錯的,這也可以支撐他(指青年)穩定工作,他對社造充作又有熱誠,讓他進入區公所,這或許是一條路。這需要中央跟地方一起合作。區公所面臨行政社造化的第一線時,是很需要的。 還有提到新住民,高雄現在有三個在做,有個現象就是,這三格計畫都不是社區,而是社群計畫。這樣的組織是新住民姊妹把大家集合起來,裡面都是新住民,來自於很多不同社區,這個計畫不是從社區來的,還沒有回到社區本身,但這幾年在推動上,讓她們知道社區的運作。他們已經是很優秀的人才,在所在的社區協會可以提計畫,唯有這樣打破藩籬,才可以融入社區,解決社區問題。或許未來大家可以敞開心胸,都是社區的人,一起來提這樣的計畫。或許在未來思考,可以增加誘因,讓新姊妹可以直接融入社區。 剛剛有提到社造的門檻,一個是行政、另一是經費核撥。這是在初步要進來局內社造計畫的困難點,申請計劃書的部份,我覺得APP或許是可操作的,計畫申請可否更簡化?不要讓大家卡在行政這部份。當然第二個經費核撥門檻,在我來說比較困難,因為公部門需要經過會計主計,每年我們同仁做核銷就是崩潰,因為主計有很多要求,社區夥伴也崩潰,政府在主計部分規範是很嚴格的,業務單位會盡量溝通,但我們通常是失敗的一方。這方面我們會盡力來協調解決。以上是我的粗淺回應。 ### 公共治理組議題召集人 曾旭正 在公共治理這塊,我是希望大家多思考,我想這次辦的全國社造會議,也很希望有具體建議。這樣就比較可能轉化到白皮書、相關政策內容。在思考這塊時,政府組織到底是中央、地方還是公所、村里辦公室?該是哪個組織?哪個部門? 第二是這組織運作方式,通常就是某組織訂出計畫,計畫訂的好不好?有無找對方向?有無足夠彈性?這也很關鍵。再來我們一起思考公共治理的問題時,要去規範一個組織,又會牽涉到法令規章,所以有些事情很難做是因為法令無鬆綁,我們也期望某些策略針對某些鬆綁。 剛提到核銷我也深有所感,那根源是在對於人的不信任。這是很普遍的。我跟各位分享,我離開國發會回到學校,就會有人找我當採購評審委員,那我說不能去,對方就會說要下載不同意書簽名後再寄回,長官才知道不能去。那為何長官不信任承辦說委員已經回復email說不能去了?這不是造成大家的困擾嗎?這個不信任很普遍。像核銷車馬費,我從台南到台北搭高鐵,一定要有來回兩張票才可以,說要當作核銷證明。我們還要求國外學者來台灣,還要人家的登機證,這難道還需要確認的?難道對方是游泳過來的?這些都是源自於背後的不信任感。但就是因為有這些要求,有些人才有工作可以做(笑)。但我覺得這部分主計相關部分要有所調整,不只主計,還有採購評審這些不合常理的規定。 我意思是說,這些規定包含機關的習慣性作法,有些要一直去習慣他,也許哪天就有個主管說不用,就說了算。那其他部會就會跟著一起改。有些東西是寫在法令上的,這也沒有辦法,那民間可以提出很多反映,行政部門就可以考慮要做調整。 最後如果是法令不周全的,國發會有個「join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其中「提點子」那是人民的創制權,我們的創制權來自哪裡?大家可以上去提案說文化部的某條法規不合理,希望可以修改,五千人連署後文化部就要做討論。進一步在部的會議裡提出討論。大家可以善用這個工具。 回到公共治理,這問題很複雜,大家都有很真實經驗,大家都熱心但無力,所以才要來開這個會,希望可以透過大家的建議寫成文字,變成政策。才會有所謂的政策4.0。 ### 文化部 陳登欽主任秘書 我來說明在社造論壇後會怎麼做,社造經費編在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這個機制怎麼運作的?有很大一塊經費是由地方政府的文化局提社造計畫,根據文化部的補助辦法,他只有一軌,錢就進到地方政府,再做次分配。如果大家覺得機制不好,那社造會議裏有個結論要改變這個補助機制,那我們就檢討,那原來只有單軌的部分就會檢討,成立一個小組、開會議,最後就會有個結論。把這問題提出來,那就有可能變成行動,促使政府做檢討,進到白皮書裡頭,變成一個價值。 我覺得社造還是比較狹窄的範圍,地方提案,由文化部分配給縣市政府,再分配給社造的單位,那文化部還有幾個直接分配給受補助單位的,如原住民村落計畫、青銀合創計畫,不經由縣市政府。 部分地方政府也有這種不經由社區發展協會,而是直接補助給青年個人的。這類由某種行動計畫擬定的,甚至要再加碼或有無改變方式?這就是公共治理要討論的,大家如果覺得要改,那就可以提出來,例如核銷之類,我覺得這些倡議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最後想要得到的結論就是讓改變發生,哪些事情要改變,就要靠各位的倡議。 ### 公共治理組 議題委員洪德仁 學區跟社區的關聯、學校空間是有很大的想像。因為高齡化跟少子化,小學生數目一萬多人的學校,就有可能掉到八百個學生。學生越來越少,空間應該要是有很多想像的可能性,剛才也提到可以是青銀共創或樂活場域,為甚麼我們會有這樣的門檻呢?那這門檻打開的機制,也有社區、供餐、學校單位主導的,某程度都延伸到如何讓社會更美好?現在的社會有無提出一些想像?讓資源做最大運用。在台灣、在國外,我們可以找到成熟的機制參考。 第二,大家提到,不管是社區工作的推動需要人力投入,但這也很困難,也提到人力銀行、時間銀行,在日本有個高齡長輩團體,是由高齡長輩組成的,特別是有七成以上是夫妻共同參與,這樣的模式在日本已經有兩百多次的舉辦,參與有三、四萬的人口,這提供我們另外思索的價值觀改變,把高齡人口從被照顧轉換成社會資源跟重要形象。我想這類如何讓台灣建立某程度社區互相連結的系統,還有企業的CSR,把傳統對於NGO的捐款,轉換成捐款外的Knowhow、倡議、行銷,或是人力的服務,這對社區有很大的幫忙,那這系統有無辦法納入剛剛提到的時間銀行的系統裡?讓社會有更大的施與受的連結。 三是跨領域,有些專業的介入是重要的。高齡化社會需要醫護、醫療的專業。我本身是醫師,在醫師公會全國聯合工會,我負責長輩的照護服務,上個月蔡總統親自出席醫師公會舉辦的「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開跑記者會。簡單講就是因為長輩失能,無法走出家門,他需要相關醫療照護,以前都是靠家人到醫院跟醫師講,穩定的請醫師給藥,但基於對病人照顧的延續性,大家都會這樣做,目前這計畫是期待社區的醫師到家裡看長輩,搭配護理師健康管理,撰寫意見書,跟長照中心合作,可以把居家服務醫療專業的建立,也結合護理師個案管理,這樣才周延。日本很多計畫也是因應高齡化和結婚需求而建立的,以人為本的照護,如何跟社區結合、互相連結,還有人力銀行社區志工,某程度是關懷或是居家改善,讓有些雖然臥床但仍具有生活智慧的長輩,這些要怎麼做傳承,我很期待。我個人很期待公共治理要承擔,我們民間這端在長照公私協力的角色。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剛剛大家都有提到這次社造論壇的目的,也希望大家盡量提出問題與具體建議,這些都會納入白皮書,作為社造白皮書擬定的參考,行政部門就可以做必要的改革措施。針對世代前進這組,除了上午這五個議題以外,我想也經過大家的討論,比如說學校社區化,換個角度,社區也可以學校化,學校可以是一個地方的活動中心,也是供餐的中心,但有時候學校會把自己的門關起來,我想包含旗山區課長就遇到,學校委託的經營移轉。社區卻不能直接說要管理廢棄的學校,財政局可以給區公所,即便是區公所接了,要不要給社區發展協會代管,都是問題。不只是旗山,以前台南也遇過。 另外以前在台南縣,校長遴選會先做調查,校長在社區的互動情形好不好,曾經有校長被社區有不好的風評,就不能留在學校,這是原台南縣有的情形。後來我回台南是參加校長遴選,我對鄭邦鎮(前台南市教育局長)同樣也問了這樣的問題。有關於社區學校化,社區也可以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包含社區的主體性,認識社區的特色、祭典等,假如學生從小就參與,他長大後到外縣市工作,那社區有祭典學生就會回來。這就是日本一個特色的地方。剛主秘提到勞動平權的觀念,只要在社區,你的勞動都是同樣的價值,我們在幾個社區,曾經也推過時間銀行的概念。 剛剛提到都是第一跟第三部門,第二部門是我們比較疏忽的,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等,我們都在議題上都有很大空間。105年開始規定上市櫃公司都要公開CSR報告,假設他(指企業)沒有更好的作為,那要怎麼寫報告?當然我們不能講說這些企業都沒做事,但是他有沒有做些甚麼?有,但都是一次性的。日月光自從被齊柏林老師影片拍到後,不管做多少的事情,大家對日月光的印象都沒有改變;另一方面,信義房屋,不論你有沒有買房,應該都有想到他們所盡的社會責任-社區一家。我再強調,CSR可以改變企業的社會形象,第二部門或許是未來社造4.0,應該可以積極做的。 上午場次就到這裡結束。 > 午餐時間 同時我也介紹一下,下午衛我們提供手語服務的老師 # 陸、議題探討 多元平權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大家好,我是夏曉鵑,我的工作是在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就是做新住民議題,今天由阮金洪導演跟我搭擋,他做的是「越在嘉文化棧」。我們兩個會做一些分工,我先做前面的報告。 我先做一下「多元平權」是甚麼的引言。首先我們要先講社造是甚麼?相信在座有很多前輩,知道原先是社區總體營造,做了不少事情,但是我們真的有做到「總體」嗎?誰是我們?剛前面有提到新住民在我們這個地方,但我們沒有把她納進來。 我們所關注到的社區,有哪些群體是被忽略的?這是大家要腦力激盪的。 「明日社造」對於多元平權的目標是甚麼?看見差異、促進平等。 自人類有歷史以來,人類就是有異質性的,族群、性別等等,一方面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差異,另一方面為全球化而帶來的差異性。 全球化就是人的移動非常多,也快速,甚至很多移民,身邊可能就有,很多旁邊的親朋好友也從外地移進來的,也因為全球化增加更多差異性。 我們面對各式的差異,文化性別國族,我們面臨面對各式樣不同族群、語言、國族等等,例如老齡化很嚴重,家裡長者是誰在照顧?移工是那些國籍的?信甚麼教的?有無禁忌?臺灣的家庭卻對他們有很多的不瞭解,這是我們這個社會面臨的問題。 過去社造強調公共參與,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做社會參與。地方的頭人較有機會、男性聲音比較大,具有開會決定的機會;還有社會文化的,例如閩南的社群,客家人可能更沒有機會參與。經濟條件不好的人也是。所謂弱勢群體,不是個人的弱勢,而是站在一個被弱勢的位置,弱勢群體的弱勢是指他在政治、經濟等,他是被弱勢的。希望大家記得。那麼,我們邁向的明日社造是甚麼?弱勢者的處境有哪些,我們常常說得太多,進而自以為幫助別人,不太能同理他人狀態。如何排除弱勢者在公共參與上的障礙?女性在社會環境中應該要照護孩子,可能較無餘力公共參與;新住民可能因為語言隔閡,無法進行公共參與。 邁向明日社造,如何認識所謂弱勢者的處境? 要能夠接觸、聆聽及同理。如何排除所謂弱勢者公共參與的障礙? 例如女性有托育需求,新移民、移民、原住民有翻譯需求。如何改變社區對異己,弱勢者的刻板印象、歧視行為? 我們應該要反省與相互提醒。例如泰國人不能隨便摸頭,只有長輩對小孩,因為我們不知道各種文化,所以要互相提醒與學習。 社造的精神不是為了互相代言,是為了讓弱勢者自我組織,異己要如何自我組織?我們要平等同理,我們要平等同理,而非同情、而非教化。對於看見差異和促進平等,我們常講多元文化,不只是唱歌、跳舞、美食,必須促進公共參與,解決社會上、經濟上、結構上的不平等問題。 昨天兩組的討論很豐富,這裡稍微整理: 語言、文化、平權下的多元平權要先面對法律限制的問題,大家知道移工沒有假期嗎?新移民要有身分證後十年以上,才可以參選,很多公共參與是被限制的。很多人是沒有決策權的,還有包含協會或地方非核心幹部就沒有發聲權。那要怎麼辦?大概就是要框定預算等等。 還有就是語言、文化平權跟資訊平權並未落實,這些大家都不太能取得,有很多重要訊息都只用中文寫。硬體設施不夠友善,或是小孩的空間也不友善。然後這社會充滿對弱勢的不理解跟歧視。下面那些是我們指認到的是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包含高齡者、經濟困苦者、遊民、同志等等,其他場次也有提到動物保護、原住民等。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阮金紅 分享昨天討論有五個議題,一是法律的限制。新住民姊妹來台後要回饋給社會是很難的,要克服家裡的問題,還要受到法律限制,來台灣後五年才能拿身分證,拿到後十年才可以參選、參政,所以要修正移民法跟國籍法;還要修正就業服務法,如移工不能像台灣勞工一樣自由轉換雇主,希望這可以改變。移工表演不能領酬勞費,因為這是違法的,因為目前被視為許可外工作,這也不合理,希望民間跟公部門可以協調、關注新移民與移工。 第二是語言文化、資訊平權未落實。包含觀光場所等,移工放假想去別縣市了解台灣的美麗,可是因為語言的問題所以無法去,應該要做多國語言的標示。還有其他的,如移民移工的法律權益,我們常陪伴姊妹去法院,但很多法律上的用詞我們不理解,也聽不懂,所以要有翻譯。要建構平台、要結合,因為科技發達,是不是可以做全國的APP翻譯?我雖然很會表達,但不一定可以全部都聽懂,可以幫助移民、移工希望一通電話就有通譯協助。還有網站,大家都很會用手機,例如有些重要的新聞可以用其他語言翻譯;另外也要培養東南亞的通譯人才,目前雖然有但還不夠。 第三個點是,新住民文化的教育資源很稀少。每個地方學校、書局要多購買東南亞的書籍。還要請姊妹一起做教材,要培養我們體制內的教師們多認識東南亞文化,不是每個老師都具有多元平權的概念。也要提供新移民跟移工休閒的空間,包含展演空間,推廣文化時很需要。 那我們要怎麼做?NGO可跟學校結合。台中有1095跟學校合作,運用桌遊讓大家認識移工的困境;要鼓勵出版商多出東南亞的書;缺少新住民文化人才培力,目前已有培力有但平台還沒有,我們有概念但不知道從何著手計畫書,我們要自己去學習怎麼寫計畫,每次都是由台灣人做主,但是那不一定是我們要的東西。有台灣的朋友陪伴很好,但要讓新住民參與。另外要開放個人,要讓個人回饋給社會,或是一群人結合一起有共識、一起提案,不僅是立案團體才可以。還要有輔導團培育新住民團體,還要推廣,可以邀請新住民同胞一起。我們的專案應該要怎麼推,展現多元的社區要素。 第五個就是社會不理解新住民與移工。所以我們要辦多元文化交流的講座或是對談也好,我們也可以介紹美食跟結婚儀式等等,在社區內可以互相交流。另外就是因為新住民跟移工是很敏感的議題,所以我們很容易被標籤。我們需要同理心來理解新住民的處境,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離婚。我們不是弱勢族群,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希望彼此互相尊重、包容,有同理心,台灣也會有弱勢家庭、身障者。每次看到新住民,都會有很多的刻板印象,可是我都想回應大家,在社區裡你有做的比我多嗎?你有回饋給社區嗎?因為每次他們看到我都想到我離婚、不好的、標籤化,現在也是有些人看越在嘉工作棧,就覺得你是個越南小吃店,有很多小姐的。他們對我有很多刻板印象。還是希望大家尊重、包容。 我先報告到這邊,待會也請大家多討論。 非常謝謝阮導演,我們希望特別被討論的主題,都能從結構、政策、策略下手,討論這些問題。 ### 劉孝明/屏東縣政府社區營造中心副召集人/屏東縣好好婦女發展協會理事 其實我現在是用屏東好好婦女發展協會的身分發言。我想講幾個平權的概念,希望是未來可以去做的。一是性別的平權,去年執政黨花很多功夫推婚姻平權,但到今年,性別平權這件事又變成是少數團體在推動,社造這邊又更少,所以我希望社造可以包含這塊進去,我想不僅在教育層次需要推平權,也希望在社區之中可以推行。 第二我想回應阮導演,大概十年前我就在做新住民電腦的教育。我的學生裡很多教育程度都很好,只是因為不懂華文,以至於難以對社會有貢獻。我發現我十幾年前的學生現在已經可以用流利的華文申請計畫寫案子。這十幾年來,我們因為華語的本位主義,浪費了她的才能,以至於讓她們等了十幾年。我自己本身也是客家人也是華客語的口譯人員,但我卻不能用客語發言,所以我想無論是語言平權或是性別平權,未來的社造都可以多多思考。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我先回應語言的部分,報名時我們的表單也詢問了有無翻譯的需求。這次會議中我們有特別注意。這是非常重要的平權意識。 第二個是同志議題,同志就是我們身邊社區的人,很重要但也很難推動,我們要多做一些社區教育或是怎麼樣,策略上我們要好好正視。。 ### 龍煒璿/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我們協會一直以來都是從事協助新住民與移工朋友的輔導工作。 今天來這邊,原本希望移民工朋友可以來到這個現場,但確實因為是週日的緣故,我們有很多姊妹正在做居家服務或越南連鎖店工作,又或者是一週內難得的家庭日,所以沒有辦法參與今天的會議。十二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在這裡可以多做分享。 2009年八八風災時,我們和新住民姊妹一同進入受災戶,利用她們擅長的修眉、做臉,為受災戶帶來舒壓。對姊妹來說,他們來到這裡不久,但是對這裡的生活還是會有期待。她們也想去發展一個生活的平台,就跟我們在座每一個本國的朋友是一樣的。我剛在想,這東西還是有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社造要怎麼跟姊妹、移工等作勾連?之前也討論過街友的議題,其實我覺得生存跟所謂的社區參與間是有很深刻的連結。 第二個是,我們一直鼓勵朋友參與社區,可是我自己看到非常多地方,無論是東協廣場或是火車站,有很多警察或移民署他們去盤查在那邊逛街或聚集的移工朋友。當我們講平權,卻遇上這樣的環境,我們要如何更友善?在論壇裏,除了把話說出來以外,我們要怎麼去做、去行動? 今天社造會議不只是將我們的話說出來,後續能夠一起做些甚麼,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制度上改變不是開個論壇就結束了,我們修法修了十幾年,才把法條拿掉(事後補充:2008年「國籍法施行細則第七條」、「入出國及移民法施行細則第十六條」與「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三十二條第三項」等法令,方取消外籍配偶申請永久居留或歸化,以及大陸配偶申請定居時須檢附約42萬元財力證明文件的規定),這些改變需要很多人長期推動。希望大家提出具體的想法。 ### 陳琳鳳/高雄市新住民文創藝能協會理事長 我是來自高雄新住民文創藝能協會,講到社區、社造時,新住民好像沒有機會參與,若里長有機會,希望可以多邀請我們來參與。二十幾年來,我們從台灣學到很多。我們常常被要求做一些表演,很多人邀請國外表演者來,卻少培訓新住民姊妹來提供表演。辦活動、表演的話,有人邀請我們做表演,為什麼不培訓新住民姊妹,讓我們有表現的機會?我們沒有公部門引導跟平台,就沒有辦法。還有就是新住民文化豐富了台灣,我們也造就經濟的部份,請多培訓新住民團體。 我發現很多的資源已經蠻重複的了,十幾年來有許多照顧和課程,但不夠多元,為甚麼不能提供一個完整的課程,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拿到證照,還有教育培訓的部分,但我們拿到台灣身分證後就沒有甚麼機會可以領到獎學金或是念碩士的部分,希望可以讓我們有多參與。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剛剛我們聊到,各族群的食材均運用了在地植物,作為料理的知識,大家可以看到28-29頁的手冊。除了客家、原住民外,還有新住民的,各族群要如何承傳家鄉關於在地植物使用的知識,很多食材和在地知識是一起結合的,新住民可將母國的材料在台灣社區做出轉化和結合,常民文化記憶平台,希望可以多做一些著墨。 有關表演的部分,很多的移工有不同的才能,但是移工朋友來表演後,不能拿演出費,因為不能做非核可的工作。於是她沒辦法自己領收。希望可以推動修法改變制度,讓他們可以進行藝文表演。 ### 林佑勳/雄青ㄟ林園創行者執行長 我是高雄林園的林佑軒。早上的世代前進到多元平權,都有提到政府的提案計畫有多人提到很難提案,要由法人、社區組織提案,不管是對於公民、不同族群,都容易卡在提案門檻。希望可以讓新住民與移工可以自行提計畫,希望能提供有點像社規師的培訓,讓個人通過認證合格後,成為可以提案的人員,政府就可以更加把關,萬一他做不好,我們就可以找到這個人,無論獎勵或懲罰都可以有機制。 ### 阮天莊/佶佶創意專案執行 我目前在美和讀社工。我來台灣已經十七年了,我剛嫁過來的時候沒聽過社區有社工幫忙我們,我希望不是等發生事情後,社工才來找我們,我們剛來時應該就要關心。 第二是就學的部分,中文學到大學,讀二技對我來說不是容易的事情。看到原住民有補助,但新住民也沒有教育的補助款,一個學期要三萬,我希望可以稍微減免學費,我沒有發現條例有對新住民有補助。不管是身分證有無拿到,希望可以在就學方面有減免。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因為現在推大學國際化,國際學生都有補助。新住民入籍後卻無法算是外籍生的補助,對新住民的就學造成一些門檻。希望文化部可以跨部會協調。 ### 楊贊榮/社團法人高雄市外籍(南洋)姊妹關懷協會總幹事 我們說新住民發展基金,讓文化部來主導好不好?一年兩到三億的經費,如果從移民署成立以來,我們協會蠻清楚基金的運作。三億多到目前為止都在服務同一群人,成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小金庫,需要錢就向這筆基金報方案,每年政府撥兩到三億的經費,中央這邊有人來處理,把這個經費移到文化部之下。在文化平權方面,這筆基金的運作完全不及格。 我們在社區中做文化體驗,我常常問說,社區裡很多人還稱呼他們為「外籍配偶」,社區對新移民與移工的歧視其實是很嚴重的,還有最近有人說「鳳凰走了雞來了」,連市長都有這樣的觀念,該怎麼辦?希望能將基金移到文化部之下,新住民基金目前是沒有功用的。我們應該要努力將新住民發展基金移到文化部之下來運用。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但其實新住民議題不只文化平權,還有社福。我就不知道部跟部該怎麼角力了,畢竟這是衛福部的業務。稱呼「外籍新娘」反映出名稱背後的問題。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阮金紅 我跟新住民發展基金沒有關係,我也不認同他們,但挪到文化部這邊不是個太好的主意,因為文化部這樣業務就更重了。雖然他們(移民署)過去做得不怎麼樣,本來新住民基金就是服務新住民這塊,所以我也不覺得可以移到文化部這邊。我們應該提出一些建議讓他們可以修改,而不是直接將基金挪過來。 我覺得文化部現在也是剛開始要推動新住民這塊,還是要留點時間,文化部自己業務都做不完,然後另一邊沒事做,這樣也不行吧。他們(指新住民發展基金)有些補助案、不透明的資金運作,我和張正曾提出要基金將補助名單公開,今天我們對他們有不滿,應該要多溝通,東南亞朋友與台灣朋友,應該要對「鳳凰走了雞來了」,連帶提出改進,這個社會才會更好。而不是強勢的抽走這筆基金。 今天你對他們有不滿,你也可以大方跟他們做溝通,我們要做溝通,不管是誰。這是我的想法,我要回應您。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提醒大家我們提案,但是沒有決策權。 多元平權不只有新住民,還有其他平權議題,希望大家提出來。 ### 陳芊至/高雄市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執行長 大家好。這是我第三次發言。剛剛,有人說到新住民的議題,這是政府的不對,我在基層參與快三十年了,我的發展協會經營方式,所有的理事幹事幹部,原住民、客家、外省一二代都有,但就是沒有新住民。 台灣目前對他們是虧待的,所以需要檢討。多元文化平權,我是這麼認為,要如何來實踐,新住民要了解我們的文化才能過來,這個文化門檻,讓我覺得很同情。我也希望能請一些新住民來當我的幹部,但苦無眉通路,今天剛好有這個論壇,希望政府單位能夠讓這邊的新住民有更好的出路。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非常開心有一個地方的長輩可以讓新住民參與社區幹部、擔任幹部,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在二十多年前,剛開始做這個工作時,那時有很多的青年去娶印尼太太回來。一位先生這麼說:「等我媳婦來的時候,你們大家都來喝喜酒,但不要包紅包,就當作是女方家屬。換別人結婚時,我們在去當別人的家屬。」這就是同理心,我們希望地方的人也將新住民視如己出。 ### 林俊宇/高雄好過日協會專員 大家好。我想談產業平權。過去整個國家發展南北有很大差異,高雄有很多工業區,這些工業區有很多工作就業機會,但是也讓高雄的產業停留在加工化。就我所知,中油、中鋼、中船工廠都在高雄,公司卻在台北;高雄人如果要做白領階級的人都要往台北去。和文化比較相關的,北部有比較多的實驗型計畫,相對而言高雄也有很多的文化潛力點,但是缺乏經營,或許國家可以開發那些地方,培養高雄的在地就業機會。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之前都沒有討論過產業不平等的問題,關於這方面的議題也歡迎提出。 或是在地遇到的多元平權問題。 ### 陳琳鳳/高雄市新住民文創藝能協會理事長 剛剛漏講了,新住民發展基金,很多事情今天不方便講,但我覺得應該還是要將基金放在培訓新住民的工作上。全台灣都有新住民發展中心據點,現在也有不少的新住民民間團體,希望也可以讓我們有些機會可以讓民間團體承接一些據點。他們很常找不到人,常常商請新住民姊妹一起當志工。但是新住民姊妹去擔任志工後,連一個便當都可能領不到。希望可以讓新住民在發展中心中擔任工作人員。 剛來台灣還沒有身分證,但很多新住民其實也想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每個月須要負擔不少金額。希望即便新住民拿到了身分證,教育部分還是很有限制。 ### 龍煒璿/ 臺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南部辦公室 主任 很想知道,金紅剛剛提到了修改國籍法、十年參選的規定,我想知道文化不知道這些消息後,會怎麼做?會和其他部門一起改變根本的制度性問題嗎?今天的建言如果沒有辦法被實行的化,制度根本的不改變,就算花再多錢推動移民工的社區參與,還是沒有用處的。希望我們今天的發言可以對制度具有實質的改變,而不是只是被納入手冊的一部分。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有這樣的問題。請司長先來回應。 ##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現在所有資料的蒐集,會成為後續政策推動的依據。今天的紀錄,之後進入全國大會後,我們會和各個部會做溝通。希望能列入政策,後續列管追蹤。當初辦全國文化會議時,並不是做完就沒事了,是因為個衛都會原住民的議題。都會原住民的人口數其適當的返鄉機會,可 能會成為永遠回不去 的故鄉。這個問題客家人也有,在都會裡頭的少數族群議題,也應該被 各部。 ### 多元平權組議題委員 盧思岳 最近我們很重視培養新住民的團體,但原住民的議題竟然就沒有人提到。我就來這裡提出都會原住民的議題。都會原住民的人口數其實是很多的,他們來都市裡工作,很常是不得已的,他們的照護、文化展現、休閒娛樂等長期都被忽略,長期在台灣發展主體的社會中很常被孤立,若地方創生仍沒有給他們適當的返鄉機會,可能會成為永遠回不去的故鄉。這個問題客家人也有,住在市區平地的客家人遠高於住在山縣的,這些在都會裡頭的少數族群議題,也應該被各部會重視。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我們其實在宜蘭場次是有提到原住民的議題的,所以我們會整合各地所彙整出來的議題。 ### 劉美辰/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我本身是在高雄的山區做社區營造,剛好在多元平權的場次,我們在鄉村也好,都市也好,都會接觸到身心障礙者。對身障者而言,很多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施,其實現在都從無障礙談到通用設計,還是有待進步的。 像今天早上我有點進入障礙,因為我自己認為「明日社造」的討論還沒形成討論網絡前,就要我們一直提問,這對我來說是有點壓力的。那是不是有更好的機制,在會議結束後,我們還是可以持續把工作上的困境形成一個討論或網絡機制等,不是只有專家回應,而是大家都可以互相回應跟聚集資源的可能。 那我想心智障礙者可能看到今天的這四個議題,應該也不清楚這到底是甚麼。我想這軟硬體上的設計,都可以再討論看看。我講得很瑣碎,但希望大家可以想想。 ### 多元平權組 召集人夏曉鵑 謝謝美辰提出對障礙者的需求,以及對會議方式的建議。今天的會議是南部的大場,昨天在台南的小場有較多分組的討論,如果大家對分組討論有興趣,還有一些後續分區場次可以去參加。 # 柒、議題探討 社會共創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辛苦的公民夥伴,大家下午好。我是高雄人,在高雄出生長大,讀到高中畢業後到台北念書。我們這場是社會共創,所謂的社會共創,是指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單打獨鬥的,未來的社會需要跨領域的合作,而不是競爭關係,我們就必須大家跟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講得簡單,但是回到操作路徑,我到底該怎麼做?看一下議題手冊的31頁,提到三個社會共創的核心精神,以及初步擬定的子議題。如果大家覺得不夠直觀,可以看一下手冊40頁。我們將四大議題用了些篇幅來做懶人包,以插畫的形式介紹。請各位直接參閱。 昨天台南場社會共創小組的討論,兩組初步的提案或討論。三大核心價值理有個部份是社區跟科技。(簡報)這頁全部都在看科技跟人、科技跟社區的部分。 2019全國社造會議,有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政府可以罵,但民間也要反省。希望政府和民間一起往前進。行動策略包含,政府運用科技來做實驗性的投資,例如失智的友善社區,還有身心障礙、老人照顧。民間部分是透過數位平台,做到資源分享與互助,超越社區疆界,例如救災等,跨地域的行動。崑山大學老師提出,運用大學老師與學生,將創意帶入社區和民間。 科技長照部份,市區醫療與在宅醫療,社區有許多獨居老人,我們如何關心它們每天晚上都健健康康的。是用一個LINE群組來彼此聯繫?如果老人家不會用LINE,可以開個課堂來教導老人家使用LINE。還可以用智慧水表,日本有些綠色住宅,因為獨居老人作息規律,每天用水量差不多,可透過遠端監控水表,確定老人家的生活情況。但是這些科技會不會造成人權的侵害,所以還需要很多討論。 科技運輸部份,在偏鄉地區,常有人呼籲要用計程車取代公車。政府補貼計程車車資,讓偏鄉老人可以隨時叫車,就不用一直有一台大空車在偏鄉跑。未來還可用無人車取代。這些大大小小的科技,不知道會對社區造成多大的影響,但科技是為了社區漢人服務,而不是為了改變我們的生活。 科技環境與社區就有公民電廠。 那如何突破同溫層?尋找在地文史工作者支持與引介、還有多走動多交流。 如何透過科技來和在地文史工作者交流,國家文化記憶庫也是公部門在推動的社會共創。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創,連在地的知識與歷史,學校與文史工作者,把過去找回來,因為認識過去,所以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從歷史故事談到台灣的走向。透過看待我們自己,理解國際間發生的事情。學校作為社造的基礎,讓畢業的學長姐回鄉,針對國中小朋友舉辦營隊,大學還可以轉譯、整理在地故事。 社區有不少的關懷據點、獨居老人,很多孫子都是長輩在照顧,學校能否開放長輩和孫子一起上課?讓學校與社區更為融合。 接下來會討論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精神。希望大家想一下,我的社區或是生活、團體、個人,平常會關心哪一些事情與議題,我可以和誰一起合作?國小、店家都是很好的合作對象。然而該怎麼合作?這就是共創。 蜜蜂採蜜同時幫助植物授粉,他就幫助農作物生長,蜜也幫助這地區繁衍、生生不息,人類養蜂協助蜜蜂促進農作物生長,人類養蜂,協助蜜蜂促進農作物生長,人類最後也會採蜜,蜜蜂、農作物、人類,這三個角色在合作體系之下達到三贏,在這樣的體系下大家都得到好處,大家一起合作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是社會創新很核心的精神,如此構成一個生態系。人類社會也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社區長久以來被視為是社區發展協會,可能還有其他的社群,類似國小的家長會等,也會關心孩童的教育問題,但不一定會在社區發展協為裏頭,我們還有小農、職人、志工團體、還有其他協會跟民間團體,這樣多元的存在才被稱為社區的概念,於是,在談社造4.0時,一定要打破社區等於社區發展協會的既定印象。 我們看在座參與者七成都非社區發展協會的人,難道這七成的人不在社區裡嗎?不是的,我們一樣關心我們的社會。 社區發展協會可以跟很多面向合作,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主。人和人共創後,我們就透過人和議題共創。這樣的發展之下,會走向仁與國際社會共創。接下來要介紹三首歌,「愛你一萬年」、「歡喜跳恰恰」、「再出發」,代表著社會共創的三個機制。 「愛你一萬年」代表長期的關注與努力;「歡喜跳恰恰」代表大家一起合作共好,不要互相踩腳,才不會含淚跳恰恰;「再出發」表示新的概念,用新的概念在原來的社造基礎上,擴大社會參與。 我有點超過時間,但是我覺得值得多花一點時間,講得清楚一些。有沒有人想到我們可以怎麼合作、和誰合作,想和大家分享的? ### 洪保鳳/鎮陽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我參與社造已經十年了,每一場這樣的論壇或開會我一定會到。84年成立到現在,參與社造已經十年,今天的收穫特別多。 第一點就是公所的需求。我們公所的硬體OK,但人力資源真的很少。再來就是年輕回鄉作社造的議題,年輕人很少,我們都七十幾歲的服務八十幾歲的,在高齡化與少子化之下,我們也是慢慢進入前鎮國小,籌備設備,我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一路走來非常辛苦,目前我們和社區大學一起共創農田,因為我們社區的長輩以務農居多,於是我們社區參與有三種,都很需要電腦方面的人才,所以我們很希望連結具有專業的社區民眾,協助幫助我們辦理這些活動。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在講社會共創時,也不是多遙遠的社會議題,反而時常是我們身邊簡單的生活。例如很多的長輩都務農,種菜這件事還可以跟誰合作?你就可以找小朋友一起,從小就讓他學習耕種、愛惜食物。那長者不會3C,就請小朋友教學老人家。還有更多合作方式,例如還可以和店家合作,提供友善耕作的食材。一切串起來,就是我們的社會共創。 ### 林秀米/大寮區公所社會課課長 一般的社造是不會再社會科的,想做的人就會撿起來做,大寮區有幾個案子都是社會科在處理,因為上司認為社造和社會科比較有關。於是我來分享大寮的經驗。 我們都講社區發展,不會講社區營造,我們也做文化部的案子,就覺得社造很重要。大寮有紅豆節,這是農業科辦的,會連結農會,讓社區在紅豆節有一些發揮的時機。農會、社區、公益團體都會到場,還會跟當地的大學,像輔英科大、和春技術學院這些學校合作。在跨域的合作之下,社區的資源越來越多。也藉這個機會在宣傳我們12月舉辦紅豆節,今年是在11月30日到12月1辦理的,歡迎各位到大寮來參加。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所以共創可以帶來更多的力量,也讓在地的組織不會太辛苦。 ### 佘岡祐/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 我想講USR的問題,「大學社會責任」變成大學進入社區的義務,我在大學時也有類似進入社區的經驗,但現在身分轉換後,才知道問題很大。因為USR很多時候對於地方而言,不是助益,而是麻煩,因為現在是強制的,很多的大學老師根本不懂社區營造,導致很多沒有概念的老師,找到幾個社區,卻操作不當反而造成社區問題。 在地方上有一些發展比較好的既有團隊,當USR進入社區以後,常常都是既有組織需要去處理。對我們在地的組織,我們必須為教授和學生背書,確保他們會是有益的。但是有些團隊的進駐,就是會造成社區的困擾與問題。可能間接地影響到社區既有的相處模式,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我個人的建議是,不要為了USR而做,不一定要和社區建立關係,以避免研究倫理的問題,以免更多悲劇再社區發生。 我賣人情、賣面子,讓教授帶學生進來。我看過更多大學操作不當,讓組織間出很多問題,學生也不懂社區的規矩跟狀況,讓長輩們加深不信任感。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USR的議題,我們今天已經是全國分區論壇的第七場了,我這七場都有聽到討論USR的聲音。USR即大學社會責任,希望老師與學生去和社區做連結,不過缺乏脈絡跟配套的準備工作,可能會為創而創,產生一些問題。在座有沒有有參與到USR的朋友,可以來分享一下? ### 謝政勳/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剛剛談到USR的事情,我們今年也和學生一起進入旗山的南山社區,有一個是我想建議的部分。像老師本身也有社群,共學的、跨預的,我發現有個問題,老師有專業性,可是他找不到可以實踐的場域,例如有成大老師,鑽研長者的輔具或健康照護,一方面社區需要專業協助,一方面老師需要社區可以實踐。建議像臺灣社區通這樣的網站平台,希望能增加一些功能性,讓社區也可以提出他們的需求,學生如果自己有參與USR,就可以上平台媒合社區需求,找到對接的可能性。 回到USR的問題,像我們自己的經驗,事前的溝通是很重要的,會先去了解社區想要做甚麼,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協助的,所以我想這並不會產生較大的衝突問題我就覺得溝通很重要,要共創總還是要建構在良善、充分溝通、共識下才會有好的效益。教育部非常強力的再推廣USR,但很多新進的老師,還是需要有機會走出去,貢獻所學。希望文化部未來有一些機制,好讓老師們可以對社區有所幫助。希望社區老師學生三者之間,可以共好。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我們現在大學要進入社區前,沒有中介的團體嗎?沒有。 ###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我是阮金紅的助理,現在在中正傳播系教書。 我想分享一下影像工作者的社會共創經驗。剛好有提到大學老師的問題,我本身沒有USR計畫,我覺得USR立意良好,我有同事也做得不錯,如管中祥老師,據我所知他是做很嚴謹的。另外還有長庚科大的翁老師,也都很認真的處理USR計畫。對我而言,計畫立意良好,想讓老師學生走出象牙塔,我是建議沒有做好的部分,就請社區指教他們,告訴他們問題在哪,而不是叫他們不要再來了。 我做的部分就是,我們越在嘉文化棧去年有得到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首獎。我們結合中正傳播系對農業報導有興趣的學生,對種小番茄的阿伯進行拍攝,記錄成影片。透過網路推廣農產品,加強在地連結,並且讓學生了解農村的狀況。對我而言,不一定要有計畫或經費,有一點資源,我們都希望可以和社區有所連結。 那個意義主要在於,透過網路傳播在地特色農產品,第二個就是結合學生的專長,第三個就是讓學生更了解在地農尊的狀況。學生來報導都很開心,因為收到很多水果。對我來講部一定要有計畫跟經費,其實有一點小資源就可以做事情。 再來就是麥玉珍的社團法人台灣新移民協會,她要找講師的時候,就會找我或(阮)金紅(導演)去。我們幾個月前,才帶人去紀錄她們的議題。有些NGO沒錢,但做的事情很重要,像台灣健康空氣聯盟,他們很窮,但做的事情很重要。那我就找幾個學生一起去拍短片,類似這樣的組織。 我很強調一點就是,影像工作者是要有工本費支應的,希望有些團體要有這樣的觀念,我們影像背景的人可以幫忙,但我們這些拍片人並非志工,影像工作者也是需要吃飯,所以希望在地工作者在找我們幫忙的時候也可以提供一些工本費。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USR在社區間有些順利,有些不然。這件事反映背後的問題, 這反映了背後的一個問題,無論是社區或其他的人,社群和社群之間,當我們要共同合作時,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要共創甚麼」,如果說雙方心中的核心議題,有沒有甚麼共創的可能或連結?如老人與小孩。彼此都有關心的東西時,是否有一種合作的可能?比如說有一群人關心全球大量塑膠污染,那當地店家或年輕人,可以配合去減少使用。 所以我不只是談USR和社區,而是當談社會共創時,我們到底要共創甚麼東西? ### 吳盈慧/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我先說明,昨天在談世代前進時,我們有三位大學老師都參與了USR計畫,我自己這兩年也參與了評審工作,也知道有很多困境。大學有社區參與的責任,這幾年因為有招生不足等原因,大學已經不是我們原先想像會負起社會責任的樣子,也因此教育部很用力推USR。我們也希望學生在就學期間可以貢獻所學,因此他的立意是良好的。問題是出在他是計畫,容易被計畫綁架。最終都會回到初衷的問題:大學做這件事情真正的目的是甚麼? 回過頭來,大學端的困境像是,請到計畫的都是比較資深的老師或學院院長,但是在第一線執行的都是年輕的老師,這個計畫對老師而言是額外的負擔,更何況他所帶領的學生是原先對社區都不熟悉的。 在場域端方面,社區可以提出他們需要甚麼,社區要提出自己明確的需求。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那計劃就會變負擔,那學生也有學期制、寒暑假,學生的來來去去,也對社區造成一些干擾。於是我們還是要重新思考,我們彼此間要更清楚了解要怎麼利用這樣的美意,共創出美好的未來,要如何配合才會對未來是好的展現。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今年USR博覽會也跟全國社造大會撞期。 ### 林靜芳/旗山區區公所社會課課長 我要感謝第四年做文化部的案子,107-108年我設計了一個青年進入社區的方案,一開始時,我們需要去帶一些起步型的社區,所謂起步型社區就是從來沒有做過社造,只有來開會的社區。我想肯定的是說,因為學校的進入,起步型的社區得到協助,可以開始知道甚麼叫社造。 我們已經做了第三年的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用僅僅三萬元的經費三年來都是中山大學的碩士生,進入社區帶領公民討論,因為有這些學生進入,包含擔任桌長、協助整個審議過程的投票等等,沒有這些學生,我還真的做不起來。我們公民審議現在有十六歲的孩子來投票,這些孩子都說他們不知道他們可以進到社區裡,他們很驚訝社區竟然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決定社區要怎麼進步,打破社區就是老人去的地方這樣的既定印象。 那不管是不是USR計畫,重點都在你怎麼跟學校做整合。今年原先配合的學校可能無法幫忙,於是我去找了技職學校,不要以為他們不會念書就不能做社造,其實他們進入社區,一樣可以有很多的參與。 ### 董育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論壇已接近收尾了,今天代表嘉義市政府來出差,來選擇議題,我最喜歡的議題就是社會共創,我自己覺得這四個面向都是很重要的。 第一個是產官學連結的議題,有關政策整合和國家轉型。第二個世代前進,是教育的議題,為何大專院校沒有社造系?我認為世代前進是很重要的教育議題。第三個是多元平權,我覺得那是憲法保障基本人權的依據,各種族群,人和人之間互相了解共同努力,最後,社會共創應該是經濟的議題,我覺得產官學的連結議題是最重要的,但遇到社區時就很容易卡住,因為社區是社團法人,所以很少談到錢的問題,但其實還有各種醫療法人、宗教法人、甚至財團法人啊。社區有些農業基金,但是是社區發展協會卻沒有文化基金。或是像商業APP模式(如foodpanda APP),加入會員就提供甚麼好處, 另外企業如何認養社區,這是日本很重要的地方創生方法。我覺得信義房屋真的典範,台灣似乎有很多的企業在做,但不夠多。 社造應該是個知識產出的議題,知識經濟的重要連結,但是我們在島內卻很少有交流。我認為應該要將社造經驗向外輸出至東南亞國家或其他地方,應該要有個平台,這是文化部可以思考的面向,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知識給國際知道。 ### 陳芊至/高雄市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執行長 我的本土語言是講得比較好,我是覺得是社區要自己創造,才可提共創,例如自主防災,我們從100年開始做,一直得獎,我們如何去發揮、建設到人家能夠瞭解來贊助我們?這是社會共創。社區裡面有些店家,你自己做好,和他協調溝通好,他就會願意補助社區,這也是社會共創。我這邊所有的設備都是人家捐助,我們可以彼此共享一些資源,捐錢給社區時,企業就可以減稅。有錢的人還是很多,資源不是沒有。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應該給大哥頒個最積極公民獎。 ### 王珮蓉/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 我是來自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目前在協助學校執行USR專案,協助老師也沒和社區需求。教育部很強調人才培育和在地連結,學校本身就是個教育殿堂,學生受到學期的限制,而課程是由老師主導,所以老師有心與否是會影響社會參與運動的過程的,對後續的發展也比較有影響力。老師如果一直透過課程,帶學生進去,雖然說學生會換,但若老師的心沒有變,很容易可以維持下去。 另外學校很適合擔任第三方平台,因為有校友所以可以媒合社區和企業家校友一起來做一些社會共創的事情,我們也受到很多老師想要進去場域,但是不知道要去哪裡。其實已經有些社區有提出些需求,如果可以有一個訊息曝光的地方,如文化部可以彙整這些需求,讓學校收到,其實我們都很樂意做一些資源的媒合。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 公共治理、社會共創、多元平權、世代前進這四個議題,最後都會回到我們彼此怎麼共創。這四個議題並不是互相獨立而是互有關聯的,一旦將之串聯起來,就看見了新的社造的時代。 在座有些老前輩,在他們辛苦打拼的基礎之上,我們要繼續打拼前進。今天的討論絕對是不夠的,後續無論是關於哪個議題,我覺得這些討論,也不用一直期待公部門來帶領,這會違背社造是民間運動的核心精神。我們隨時都可以邀請彼此的夥伴,一起討論激盪出新的想法。未來新的社造責任在自己身上,文化部是從旁支持社造時代的角色而已,真正的主體是在民間。 # 捌、綜合回應與討論 ### 計畫主持人 許主冠 非常感謝各位,身為一個計畫主持人,最感謝的就是待到最後一分鐘的各位。我今天聽到幾個重要訊息,一個是關於論壇的辦理方式,甚麼方式是適合的?該用甚麼樣的方法讓聲音可以發出來? 我們從網路上徵集到的夥伴,對這四個議題有興趣,今早我特別強調,分區論壇北、中、南區分兩場辦理,其中一場是以審議的方式來分組進行,這樣的缺點是只能擇一組參加。抱歉我們在宣傳的過程中,這兩種辦理的形式沒有註明清楚而讓大家誤解,未來幾場我們會加強說明。第二件事情,是各位今天的發言,都帶著滿滿的信念,我們都希望今天的意見可以被快速地回應和落實,畢竟我們都看著它們不公不義的發生十幾年了,希望能早日匡正。 從我的觀點來看,兩年前的文化會議,我當初是被邀請去參加的成員,雖然我是被動參加的,但我也帶著信念參加,我也期待我所重視的議題能被回應,但政府是由很多的部門統合組成的,當初我們都希望每一個部會都用文化思維做施政的一部分,現在有做到嗎?可能有,但不多。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不滿意政府的施政但仍要面對。 我在警專教書,宗旨很簡單,打擊一切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我相信我的學生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很危險但重要的。我特別要強調,人權觀念很重要的,人權不是一條線,一刀可以切開。我們可以理解到,很多地方警察會讓人很不愉快。 我們社會裡面出現了很多的歧視,還是存在執法人員的心中的,但是這種事情不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必須等待社會價值觀慢慢內化。 我相信,文化部在和其他公部門協調的過程中,已經框定了幾個需要協商的部會,這從來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但是會繼續持續下去。公共論壇包含實體與網路的論壇,這都是公民連結力量的媒介,今天我們展示了一個實體空間的論壇,雖然論壇成本高,但我們期待後續網路上的論壇可以持續,未來可以形成行動,我們保證不會在活動結束後把網站關掉,這網站就是公民運動的延續。請各位善加利用,可以持續將期待放上網,讓我們繼續進步。 ### 文化部陳登欽主任秘書 謝謝。各位的意見我們都會好好研究。我們這種啟動的論壇,之後會如何凝聚成政策、議題,各位也可想一下,有些意見很具體,像是新住民基金交給誰,有些卻比較偏真實感受、較無具體解決政策。我要說的是,網路虛擬平台可繼續討論,我們工作小組也想過各位提到的,不具體但看不到解決方案的部分,會有專家會議進行制度研擬,到後來就會變成改變,最後確定明日社造是怎麼進行。 企業追求利潤是天生的,CSR是被法令驅動,企業對社會應該賦予責任是法令要求的。USR是教育部驅動的,講共創要問個問題,每個社區關注的是不同的問題,USR的目的到底是用社區做為教育工具培育學生?還是學校就像CSR一樣,學校要對所在的社區富有責任,所以學校要支援社區的存在?這要問教育部啦。他以為兩個都成立的時候,是沒有一件事情會正常的。不管是哪個,都在建立更美好的社會。 社會是個很大的帽子,包含社群、國家機器、人、學校等,共創就是在我們各自有不同立場的出發點時,有多少合作的機會。包含部會之間也要有這樣的跨域討論。像是新住民發展基金,我們要跟內政部討論一下怎麼用,由文化部協助運用基金推展文化平權,能夠好好照顧新住民的利益。 關於一個更進步的國家如何被建立起來,我們還有很多討論要做。關於新住民的,你拿到的是勞動簽證,就不能做表演收入,這對社會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如果我們有如此大的文化包容力,能夠開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引進來的就非勞動力,而是文化了。 我想還是要拜託各位,這個平台是不停倡議的,倡議後就要求行動的改變,找到改變社會的出發點。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謝謝主秘、非常謝謝許老師說明了我們整個論壇的設計,我們這個大論壇就是要讓大家來把問題提出來。 社造絕對不只是社區改造/營造,也是社會改造。這在2008年,台灣社造聯盟在基隆開會員大會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倡議這樣的觀念,今天文化部搭起這個平台,讓這樣的倡議可以慢慢被實踐。剛剛場外有人問說辦這個有甚麼用?如果甚麼都不做,當然沒用,但做了就希望他有用。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阮金紅 大家好。我首先感謝幾位提到新住民的夥伴。像陳芊至、煒璿,這些都長期服務新住民。在臺北車站、東協廣場都有很多警察在盤查,這些行為我們都覺得不被尊重。這和台灣這麼多年來對東南亞文化沒有足夠的尊重有關,導致警方對於我們陌生。雖然我們是台灣住民,但沒有拿出身分證就會被認為是非法移工。希望未來有更多東南亞的文化教育活動。 我們(新住民)一直在社區中生活,和社區發展協會同在,很感謝阿伯願意讓我們一起進去社區發展協會服務,我們自己的地方我還蠻被排斥的,因為我一直推動文化,但當地社區覺得我們是複雜的一群人,不讓我們加入村里幹部的改選跟會議等等。 我想要反映的是,跟文化局這邊結合時,我們會遇到很多的狀況,希望我們可以多軌分權管理。我自己去年就被當地的局長反對,讓我有點灰心。今年下半年,我希望我可以回饋我住的地方,我考察過整個台灣,知道好好婦女在辦東南亞婦女市集,辦的也蠻成功的,我希望可以回饋我住的地方。我從去年就一直推動想要辦東南亞市集,我也跟地方觀光局講說我要在做,然後我還想推動越南婦女節,我就跟文化局提過、計畫也通過了。但回到機關內後,他們就跳票了,他們懷疑為甚麼要給越南人辦,我覺得非常不被尊重。如果大家跟地方有這樣的情況,因為中央的文化部不知道地方怎麼搞、怎麼做;我也提醒大家,我們要很明理的談。 去年和社區發展協會合辦計畫,我知道尾款撥付不會超過半年,去年本來是一月我們就會收到最後的尾款,三、四月才知道是社區發展協會還沒把錢給我。其實是地方上的問題,而不要一昧地怪罪中央。包含新住民、移工這塊,我們都一樣要多去了解,不應該被他人洗腦。 我還是提醒大家,在地服務是用心,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召集人夏曉鵑 社造正是社會改造,我們希望社會變得更好,一個社會真正的性質該怎麼看?不是看那些政治正確的話,而是看社會底層真實的生存狀況是甚麼,如遊民、街友,這件事情要怎麼做呢?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及,必須一直不斷的深化往下挖,必須是真的想做社會改造,而不是為了錢。 我25年前在美濃創識字班時,當時還叫新住民叫做「外籍新娘」,那時候姊妹們不可能上台講話,一定要帶面具才能上媒體,這過程中要花很多的力氣。以前文建會常對新住民有誤解,要求新住民唱歌跳舞,但是我們排的戲,其實是和新住民如何爭取權益和自由有關,於是就被文建會說謝謝再連絡。但我就覺得不想做這樣的事,我們不想要當花瓶。 再來,真的不要跟著方案走,然後我也想講一件事,雖然這是文化部的平台,我們也覺得政府該做是、釋放資源,但他們不是我們的長官,我們不是文化部的職員,而是一起工作的人,我們是合作者。作為政府、部會、機構的這些人,他是要被我們做監督的,所以我們在做倡議時有時要很兇,是因為我好好地說,但是不被聽進去,我就只好用力的好好跟你說。但是我們可以合作就合作。我們不是為了個別利益,我們會互相影響跟改造,彼此包括主秘和司長、部長、總統、立法委員,都是我們要互相改造的對象。 最後,所謂被邊緣的人的主體姓是很重要的,強勢位置的人可以協助他們,但不要代替他們發言。我們要讓他們成為主體,例如從語言開始,開識字班解決他們的困境。這些主體可能要花很多時間解決問題,但會慢慢突破的,我希望大家在做多元平權時,不應該用我教你的態度,這我覺得大家要互相提醒。更重要的是被邊緣的這群人的主觀感受。 ### 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向家宏 延續夏老師的話,談社造4.0不該再出現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這種說法,以往講的公私協力也有點怪,民間為什麼是私部門?我們也在公領域啊。政府跟民間是平行的關係。早上我一直想講句話,到底是村里長跟社區發展協會的爭執、要留誰不留誰,對年輕人來說都不干我的事,因為我連進去社區發展協會的機會都沒有。 這件事情,並不是要否定村里長或社區發展協會的重要性,而是要凸顯這個社會還有其他的人,也都很重要,他們可能是一群小農,或是想為家鄉努力但覺得孤單的年輕人,於是我們在新的社造時代裡,我們尊重既有的社區耆老與工作者,但是更應該去看見那些想做的人。 公所無須再去談說社區太被動,而是要找主動的人,不一定是社區發展協會,可能是小農。也許心新的社造,就是讓我們去尋找更多想為社會貢獻的人,連結起來建立民間的力量並一起努力,別再讓社造框限在社區發展協會上面。這樣才會豁然開朗,解決問題。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尊重、包容、多元、傾聽也是我們社造論壇的主要目的。請大家翻到41頁,掃QR Code。 ###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盧思岳 我想再次勉勵大家,這次的全國社區營造會議所訂的四個主題,跟傳統的社區提案很不一樣,也很高興在這裡看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參與。我們從十六個民間單位、各種不同的議題,隨便一個單位辦個三場,數量都很可觀。 分區論壇共有十二場。這麼複雜的過程,到底有沒有用?如果所提的意見沒有被列入白皮書,那是不是沒用、白來了?並不是。我們希望將這些討論題綱、各種議題,最後都會累積成我們自己可以做什麼的想法。這是一個社會運動的過程,把我們討論的價值,落實在我們的生活。 ### 陳琳鳳/高雄市新住民文創藝能協會理事 剛剛提到說新住民發展基金的去向,那是一個特殊的基金,雖然大家都說他沒有限制但其實是有的。我們看到文化部是很友善的對新住民的一個機構,所以能分配給文化局(應該是文化部之口誤)資源也很不錯。 ### 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郭瑞坤 今天討論的內容非常重要,這是一個不斷滾動修正的社會運動,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繼續下去。非常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謝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