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社造:2019全國社區營造大會 第一天(前瞻廳) :::info :date: 時間:2019年11月30日 10:00 ~ 17:15<br> :school: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文教會館-卓越堂、前瞻廳<br> :pencil: 文字記錄:徐珮瑄<br> :books: 官方網站:http://2019nextcommunity.tw/ ::: # 議程 ![](https://i.imgur.com/alzH4dc.png) # 議題論壇:世代前進 時間:13:00~15:00 地點:前瞻廳 主持人:郭瑞坤 與談人:王本壯、林依瑩 文化部主秘:陳登欽 各位夥伴,下午這場的世代前進即將開始。我先介紹參與會議的來賓,首先介紹文化部陳登欽主祕,王本壯老師即將針對議題引言,另外還有林依瑩林老師要做與談工作,稍後會有充分的互動跟討論,我想...陸續進場,請大家儘快就位。 開始之前,這張投影片...或許早上也有一些朋友已經看過了,我還是簡單把我們這次辦的社造論壇過程簡單介紹。論壇形成,從年初努力到現在,全台灣舉辦12場分區論壇,補助12個民間社團組織或個人,分別收集不同議題。因此有今天的全國社造大會。「世代前進」是目前參與社區營造非常重要的議題。所以呢,有這個機會,彙整大家意見,希望變成未來擬定社造4.0白皮書的重要依據。 接下來,我們下午這場,即將進行兩小時「世代前進」的討論,依照程序,先請陳主祕,已經排定了你就是要上台(笑)。 **陳登欽主祕:** 謝謝大家,今天這場很清楚看到很多年輕人,文化部開議題時,議題老師諮詢很多社造界前輩,大家都對議題有非常高的期待。 社造已經不是一個傳統組織型態,我們也看到年輕世代對於社區、社群經營有非常多創意。我們也看到傳統組織內有非常多期待,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世代進來,參與社區,帶來新的活力或擾動。這個議題誠如各位在手冊內所揭示的,整個半年多來,是大家累積出來的意見,今天呢,其實是就這些意見,拜託各位再一次的邀請各位把議題釐清,更聚焦。 四大議題中的這個議題,一直都被認為,我們討論下來,開始有點點修改原先設定的方向。原來世代之間的,本來是希望多談一些年輕人的問題,整個討論下來開始出現代間之間的相互扶持尊重,讓代間之間的權力或能力運作更加均衡,這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今天下午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是否講太多話?我多一點點囉嗦,文化部真的很需要聽聽全國場各位給我們建議。 我代表文化部,不是致詞而已,我是真的需要記下來有哪些倡議或機制是文化部要帶回去,不管是內部機制協調,還是跨部會發動的後續工作。 最後一點,我還是要把全國社造會議裡頭揭示的根本精神,跟各位再次釐清,部長每次都在講全國社造會議的主詞,主角是社會,台灣社會需要的社造,而不是文化部或台灣政府需要的社造,雖然我們用公帑經費這麼冗長的程序來引動開全國社造會議,最後還是提醒各位,用論壇或活動中的主人的角色來談這件事情。前一段我們說會記錄政府該做些什麼,各位也不要忘了,全國社造會議,主詞是社會,是人民,我們也要提醒社會動能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 最後,祝福今天下午的程序完滿,謝謝各位參與,謝謝。 **郭瑞坤:** 社區整體營造已經走過25年,走過1/4世紀,非常難得。這個論壇由下而上,透過不同討論形成的議題,擬定出來到大會,再進一步討論。接下來我們要請王本壯老師,早上你還沒講清楚的,讓你繼續講清楚。 **王本壯:** 主祕,各位夥伴,在座是1994年以後出生的請舉手?算是有一定的比例。我要講是說,1994年以後出生的就是「社造世代」,25歲或是25歲以下,當中我們在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25年的社造以後,讓所有人更堅定往前走,而且是越走越好的模式。如同早上所提到,我們一直在路上行走,只是你是被推著走,還是被拉著走,或是你主動前行。 這個議題內,有一個相對重要的主體就是青年。現代我們在思考青年,應該要讓青年有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被選擇」,讓我們在這樣的社會運動過程中建構一個更好、更友善的相互支持的社會。如同主祕所提到,議題操作過程中,個人或團體的參與,很多場合大家談到的很理性很和平的,針對現有現象疏理或思考,大致上有了初步的主軸。第一個主軸就是在談如何能夠促成代間均衡,均衡就是權力和能力的部份,如同好幾組,相對很多基層社區組織當中還是比較年長的長輩具有決策權,跟所謂的發言權。年輕夥伴在裡頭就是單純擔任手腳的工作,甚至被邊緣化和排除,在權力或相對有能力的交流分享當中是有差異的。 因此,假如我們要促進代間永續,傳承好的事物,為未來社會有共同努力的基礎,永續性的模式考量非常重要。討論過程中我們認為有三個重要議題,第一個世代間支持系統,談的事某種不同世代,現在大家對世代的定義也在重新定義,以往談X世代、Y世代、X世代,差距都是10年15年,我兒子高三,他說高一的學弟講話我聽不懂,才相差三年。未來,代間支持系統會更重要,也必須強調可能性。尤其未來,人口統計2050年會是倒金字塔的人口分布,上世代永遠比下一世代的人多,「剝削感」會很重,是不是能好好支持讓下一世代能前行。同一世代的內部,是不是有更好的連結,相對支持力量或形成共好的,或著是共享的可能性,能夠達成。 在這樣內部或外部合作或是扶持當中,其實會牽扯到運作的有效性,組織力量的呈現,而組織力量我們觀察有些比較封閉或保守,或是稍微抗拒排斥,這對攜手向前會有所阻礙。是否可以讓組織更開放,更好的機制形成,創新這塊可以達成。 問題呢,我們剛剛提過,這邊特別提,其實上午可能在政策綑綁或是影響個人自主性輕輕帶過。因為這部份過往討論有些青年朋友或是中壯世代,非常多不會再談對青年朋友的照顧。有很多針對青年朋友的計畫,文化部、青年署,都有很多針對青年朋友的計畫,機制都從過往的補助獎助到獎勵概念,減少行政作業,流程或複雜的情形。 是不是正因為這些對青年的呵護,反而造成依賴?接受獎勵的過程對目標的訂定或主體性,反而是有點忽視,造成20幾歲開始忙於做計畫、接受政府經費,是不是容易迷失自己?也許值得大家更多的討論。什麼樣的民間自主性的作為,可以在支持世代前進中達到更好的發展模式。結合政府協力形成更美好的社會。 再來,我們希望(在這個會議中的)四個組別,都知道彼此關注的面向,不是單純在某一組呈現。跨組我們先跟各位介紹,我們特別針對這邊考慮。題綱一世代間、代際問題,代內自助,代際互助,不同世代需要互相資助,以往談資源競爭思考,台灣社會建構社區發展應該是利用相互扶持、互助,而且是支持陪伴的概念,讓自我的茁壯成為重要核心價值考量。在這塊,希望文化部、各縣市政府能有相對應的想像。支持我們的社區夥伴能在一起去做這樣子的打破競爭迷思的概念,利用「中介組織」產生更好的合作。 不單純是青年計畫,社區內很多計畫都有「輔導機制」,推動辦公室或業師,有些時候流於形式,課程安排培訓操作可能也沒有辦法有各色建構,對應到特殊的需求或在地需求,希望能有量身打造的關鍵,我們自己要提出需求看法跟目標,才能協力或支持模式。 第三個部分,世代協助獎勵機制,民間有些企業或組織,有在推動世代共好的計畫或是透過主題的活動操作,希望不同世代之間能相互協力,可能有些權力或資源釋放,或能力專業結合,都是在這樣過程中達成。希望能有更好、積極的作為,來鼓勵世代能有機會參與提案。這些提案能促進大家,在某一目標指引下一起合作。 第四個部分,就是舉辦政府聯合說明會,意思是說,青年朋友不同世代在談政府資源好多,不同時間點、不同需求、不同場合都會說出來他們在徵求東西,什麼適合我呢?我在哪裡得到資訊呢?我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得知,計畫內部資訊等等。聯合說明會相對來講可能說的事比較小的事情,我要提醒大家,不應該視為單純的說明會,背後談的是資訊公開跟後續運作流程的平台,有機會讓大家共同分享,透過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關鍵是人的連結跟交流分享。 題綱談的是世代內部相互合作,我特別要提到設置專責的青年事務組織,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對年輕世代的關注或需求理解,跟可能更有效的運作,也許是有可能的,政府在這邊操作,民間的青年朋友,你自己有沒有機會創造這樣的組織來跟政府對口或互動。還有一些在地知識或生存創意能力,建構留鄉紮根的可能性。而不是說跳動或是斜槓也是可能性,但他還是需要外部或內部相互支持。 三(策略與行動),這邊主要談的是裂口撕開現有組織,青年朋友內部連結,是不是都可以在這樣的資訊平台上有公開機制,讓大家進行分享或了解政府作為,他們各自行動中也有結合可能,也有議題導向提案,不同權力、能力擁有者進行合作。相對可以以往傳統活動式導向的提案,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而且有所改變。等會兒可能還有與談的時間,可以補充。 **郭瑞坤:** 謝謝王老師相對而言比上午講的多一點,當然如果他講的不清楚,等下還有問答時間,可以讓大家針對王老師或是文化部、相關部會或是議題委員都可以提問。接下來邀請林依瑩老師針對世代前進提出她的看法。 **林依瑩:**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參與,討論到今天大家來自全國各地一起分享,我今年47歲,算中生代(笑),我是中年人。我覺得,在代與代之間,變化非常快速,有人說三年,有人說五年,也有人說十年算一代,這中間最重要的是「彼此認識」了解,有沒有相處的機會?現在是「滑世代」,就算住在一起可能也未必彼此了解,創造代之間的理解,我不一定支持你,但是我理解你。世代前進走到今天應該是認同,我認識、理解最好認同,彼此支持的,過程在世代前進裡面,不同階段和處境我們都看到。 如何創造認同和合力前進,現在各部會像水保局辦青年洄游計畫,社造、學生社團都會到社區服務,相對非常重要,你住在社區或偏鄉或都會,你跟社區的人都沒連結。透過公共服務開啟彼此認識跟互動。對青世代,各部會推動的方案非常重要,沒有這樣,沒有下一步。下一步就是就業創業。不要說偏鄉,一般的社區,你希望他能返鄉,就業就是關鍵。 當然很多社區就業,或是比較鄉下的就業,多數是小農或民宿,當然有一個非常關照的,就是非常全面的各社區面對的都是高齡,我過去一直在做老人的工作,我現在退下來我就住在達觀部落,我今年在部落內,我從擔任照服員,到年輕人回來,「就業」就是年輕人返鄉最重要的途徑。你不是只有就業機會,薪資不穩定、發展沒前景,即使初步有工作機會,但是計畫結束就沒有了,你不太會繼續。 台灣有個非常好的機會就是長照2.0,包裹式的給付,你願意開辦,公司也可以,設立組織在地推動。因為以前長照必須是NPO才能接,現在公司也可以接。 對年輕人而言非常重要,年輕人做社企或公司就能連結資源在地就業,真的很好。現在有40幾個照服員,2、3萬很容易,4、5萬也不能,也有人到6萬,長照2.0不會因為計畫結束就沒了。 我們在部落,跟台東都蘭也有很多互動,都蘭診所也是台東偏鄉,和平也是部落原鄉,我們的長照不是長照,是共生議題,我們部落是在地藝術家,跟創作合作,發展出24小時照顧模式,全家打掃跟空間美學,這個過程年輕人不是只有好薪水,他們有專業就能斜槓,不是只有把屎把尿,有很多元議題,能探索、來投入。 我在我們部落或是台東都蘭,看到很多優秀年輕人擁有國際語言卻願意到都蘭或達觀來工作,因為共生議題的豐富性,有好工作好薪水又有多元議題,再加上大家關注共生議題,有機會請他們來演講,又創造他們非常引以為傲的工作職涯模式。我很看好目前高齡社會的需求,各個社區,不只是部落或偏鄉,以共生議題來打造長照模式,能讓非常多年輕人服務老人。所以他們是世代前進,世代彼此認識了解攜手前進的。他們服務的場域就是老人,這是很好的切入點。 **郭瑞坤:** 回家返鄉講的很容易,假如真的有一個工作好薪水,回家、返鄉也不見得那麼難。但我們如何創造讓年輕人想回家想返鄉的很容易回家?這也包括在世代前進可以著墨努力的地方。接下來是問答時間,我是不是請主祕到台上接受備詢。王老師、依瑩,我們就一起上台吧。 開始提問之前,就手上資料,除了文化部主任秘書在場以外,也有幾個部會代表在現場,我介紹一下,教育部青年署公共參與組蔣科長,客家委員會楊先生,原住民委員會毛科長,還有一個沒有在名單內農委會水保局莊科長,或許還有部會代表可能沒有在名單內,在座現場也有很多縣市政府的代表。 我們這個主題世代前進的資料在33-37頁,進行問答之前,我徵求大家的同意,首先先針對34頁,包含過去很多場論壇所疏理出來的問題,剛剛王老師也有介紹,這五個問題我們先來,這五個問題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問題?假如沒有別的問題,我們進入到策略與行動。各位針對策略與行動,有沒有更多的建議?我們依照這樣的程序進行?還是我們整個開放讓大家充分表達,這也是可能。 在座各位有什麼看法?(主祕:都混在一起談) 等下各位要提問時,請不要忘記說明你的姓名,以及你所代表的單位。大家在這個會場要共同承擔責任,我們開始問答。原則上三個提問再一個階段回應。桌上都有麥克風。 怎麼這麼安靜?不是世代前進嗎?應該年輕一點啊。寂靜的三十秒之後我要點名囉。 **黃雅聖/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我是台灣璞育發展協會理事長。書內我有看到一個公民素養有待培養,我覺得,現階段在學校都有教書,目前一個學期會接觸500個學生,目前就覺得學校,雖然推動108課綱新內容,我看到學校的教育單位或者是過去對於公民的定義,好像還是淪為比較傳統的方式在教導學生,很少會真的有社造經驗或是有我們現在想要培養的這些人進校園內探討這些問題。我曾經在高雄場有講過一個狀況,教社區、社造的老師或是地方文化的老師,如果他自己本身就沒有在做社造,培養的出有公民素養的學生嗎? 也可以變成說,未來如果要建構的未來社造世代前進,如果我們現在討論的東西後面真的落實時,那些孩子長大了,我們想的是他們需要的嗎?是不是應該從更早開始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社造?不是他們出社會才接觸,而是應該學習階段就要了解,我在學校鼓勵學生要接觸社會議題,從國小國中就開始關注,並且自己做研究自己找資料,他們就會開始關注關心,不只是社區,甚至連國外議題都可以關注。這是針對議題書第三點來討論。 **郭瑞坤:** 第一個發言的我的獎勵就是沒有限時間,接下來每位發言只有兩分鐘。接下來有誰要發言? **戴美莉/英雄鎮管理委員會:** 各位夥伴老師好,我是來自平鎮區英雄鎮管理委員會戴美莉。政策綑綁影響組織或個人主體性的問題就討論,既然NGO跟公司都能納入長照單位,但公寓大廈卻沒辦法形成據點或是長照站,這個就是政策的綑綁。 郭瑞坤: 公寓大廈能不能參與長照的機會? **梁敬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大家好我講的不好,我講的都是外星話我自己也聽不懂。來的是,因為我其實在香港是有關在做講解工作的,講解服務的,過去十年來我在香港推動的事...我在想年輕的老人家在協會裡可以做什麼活動,更多了解青少年、幼兒的樣子?現在我在香港跟台灣都是民主推動,推動時發現去年選舉內,台灣朋友發現很多前輩對選舉的概念跟年輕人不一樣。我在香港推動時,跟你們在想的不一樣,你們推動是年輕人回到家鄉,去了解長輩的情況,但我的感覺是年輕人不可能去了解老人家。怎麼樣讓長輩去了解年輕人跟現在的社會?這跟我看到你們提的不一樣。我在做的事情就是,怎麼樣讓長輩去跟他自己的孫,或其他的小孩子溝通互動?讓他可以多了解小小的小孩子,跟自己的家長溝通也配合起來。 我相信,現在想年輕人跟老人家,這中間還有一代啊,中間一代怎麼樣了?我在想的是,怎麼推動不同世代的人一起來做,這是我在香港在做的事情,來台灣學習你們的概念,我相信你們提出世代前進是很新的概念,我來台灣三、四年了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我相信是很好的開始。 **郭瑞坤:** 這個主題世代前進也真的是希望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理解,現在有三個問題,是否...長照? **林依瑩:** 你提的觀點很重要,公民參與…以往就是NPO,如果限公益團體就是,參與式預算都有開放個人提案,開放給個人這件事情,或是不一定要特定被認同的正式組織,也能來參與,這是公民參與很重要的開放。沒有這樣子開放,大家都要進入過程…我那時候服務時有花園城市,台中辦花博不只有這三個園區,主要是希望透過花博把台中打造成花園城市,個人都能提案,她就能通過。但是公部門內怎麼核銷等都需要拉扯,但不是不可行,這其實可以做。這其實是接下來我們要怎麼突破的。 香港朋友提的那個我自己很有感,參與委員發現世代前進都是年輕人,如果有比較年長的就會自己一團,世代前進都在討論年輕人怎麼返鄉怎麼回來,但是老人家也有自己的需求,真的需要均衡。但我倒是滿樂觀的,我認為年輕人願意回來也願意了解老人家,但是管道跟路徑,就像各個部會,讓年輕人回到社區做公共服務,或是長照讓他們有就業機會,這個部分台灣還滿可以發展的但也不要忽略老人家在世代前進的發言跟參與,不然我們世代參與的場合都是年輕人為主。 **王本壯:** 這邊我回應一下,公民素養我們的觀察,其實是看現在年輕人比較冷漠,也比較個體化,有時候這樣講會超過一點,他可能比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頭。這邊所談的公民素養就是成長過程中建構對人的關心關注,他是不是有群居的生活能力,如何溝通協商,建構適當的規範。我倒是真的很想請您提出一些什麼樣的方式,明天跟大家報告時有什麼樣的種子教師?或是更有師培中心來跟大家強化?我們談公共治理時發現小學已經沒有班會了,開會的能力,議事的能力逐漸從年輕人身上消失。 我真的很好奇,未來,在公寓大廈,假如有一定的規模,不是只有五戶、十戶,台灣小型的管委會非常多,一定規模或是幾棟公寓大廈以上,就能承擔長照服務?這部份也許能有提案,或是具體說你們能做的?在這樣規模的聚點能做的事情列出來,還有需要什麼樣的協助,這樣我們就更清楚,明天之後可以進入內政部或是其他部會。 梁先生談到的不同世代的前進,以往我們也談到有點敏感的議題,老人家會擔心被奪權,還有對年輕人不了解,如果又是外來的她不了解,他會更擔心,傳統社會的宗族勝於一切。競爭和投資這兩個概念再我們討論中一直出現,也許之後給予我們協助,更清楚的談,到底老人家了解年輕人有什麼機制嗎?我們現在透過政府政策有些提案,鼓勵年輕人在社區做事情,老人家在這塊,就是比較...強固的在城牆中圍著,可以提供我們大家思考。也許大家有更好的例子已經在做的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陳登欽主秘:** 謝謝,我很快的回應。我們在預備會議的時候最後一個叫做公共治理,有人提出來社造怎麼會被公寓大廈條例的組織排除在外?我們內政部管理公寓大廈的官員他說,公寓大廈設立的時候是用來管理物權的,公寓大廈這個範圍裡面所產生的物的使用,我們大廈外面水溝或是影響大廈的事情我們能不能做?主管機關的法令認為不是他們的事情。 公寓大廈內部有非常多訴訟案,很多人推社造過程產生非常多法律訴訟,的確需要我們進一步解套的,跟內政部既然有公寓大廈的法令那應該發會該有的效果,您提的跟長照之間不能夠參與,可能也是我們必須,政策之間需要討論的。但我更關心的是,既然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運作下來竟然會把社區的公共議題被主管機關認定為不在公寓大廈可以處理的面向。 香港的事情我最近很難過,年輕人為了香港犧牲這麼大。早期台灣很多老人為台灣犧牲,每個世代議題都不太一樣。就算是年輕世代,就算是現在當下關於能源議題世代之間就有很大的不同歧見。他不一定是世代問題,可能是自身利益,溝通很重要,能不能溝通呢?臉書中最常出現的就是怎麼扣押孩子的身分正或是買機票把父母送出去,世代之間沒辦法溝通但怎麼樣阻止你傷害我。台灣的確非常好的試金石,世代之間怎麼溝通?我們比較正面的看到越來越多人,跟選舉有關的政治投票,但是越來有越多人出來說他就是我們的家人,就算是隔壁鄰居也是我們家人,溝通大到國家小到社區事務,這件事情需要不斷被鼓勵,政府做不來,公民意識要起來。 36頁中子議題的提綱1,您認為透過教育對公民教育養成,文字中怎麼樣修正。這是很重要,公民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即使屋子內大家都很有公民意識,但是如何改變社會負起責任我們也都還在學習。公民養成是沒有代間差別的隨時都應該要做,文字內我沒有看到公民在最底層國民教育,一剛開始學校教育,能在文字中更清晰的列出來。我簡單回應。 **郭瑞坤:** 非常謝謝與談人,我們72頁有發言單,各位可以把你的意見寫在發言單上,當然如果你捨不得撕掉71頁的人名,可以跟工作人員講。盡情書寫沒問題,我們都有準備發言單。 我簡單回應問題,依瑩講的現在公司也可以扮演長照的角色,我們桃園英雄鎮的朋友有沒有想過成立公司?現在成立公司很容易,也不需要資本額限制,年輕人可以就業,又能造福社區,現在成立公司很容易。 下一個階段提問。 **高鈺淳/春風文教基金會:** 大家好我來自基隆,春風文教基金會,我姓高。36頁提綱二,我想回應後面夥伴提到108課綱,我本身也在教育關懷協會理事,我稍有著墨108課綱,校本課程內我個人意見。我的看法是,社區跟學校之間的互動,我們在基隆很鼓勵學校跟社區做社區營造或規劃。我在學校端發現老師對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的不認識、不了解,一開始會有「很多事情要來」的壓力,就於這樣的不了解來說,老師會覺得這是社區的事情不是學校的事情。再來就是不知道怎麼樣合作。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在做轉譯,他們能用轉譯與帶領,讓學生能去參與社區。而不是在社區和學生相遇的時候全部都交給社區來做。這會造成隔閡。 學校跟老師應該要鼓勵和社區執行社造過程,親身體會社造是什麼,從一開始提案到核銷,這樣才會清楚知道社造的走向。社區應該要協助校本課程的發展,108年是學校應該要提出校本課程。公民參與素養的部份,應該要連同學校家長帶起來,不只有學生,家長也要培養公民素養。 **陳翰堂/1095文史工作室:**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來自台中,我叫陳翰堂。我在學校教書,我在科技大學內,會有其他老師詢問有沒有可以邀請的社造老師名單,我發現很多老師,在108課綱出現了有政治學民主等課程,他們不知道怎麼找師資,他們沒有名單。這很可惜,民間資源很多老師還是不清楚。年輕老師也不知道資源,他們會一頭霧水,怎麼樣讓資源可以給予學校老師知道有管道尋找這是目前可以做的事情。 最近大家有看電視知道選舉已經如火如荼,也知道執政黨的請支持台灣,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們的社造能不能做成廣告,今天的會議資訊我是從朋友那麼聽來的,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家都不能參與到這些事情因為他們跟本不清楚有這些事情,曝光能不能提高,這是我想問的。 **黃許銘/社團法人台北市真善美安全照顧協會:**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真善美協會,小小提議,我過去當過里長,八年兩屆,現在投入社區營造,我要...我們主題是針對世代,我要替青年人講個話,我1972年出生的,我感覺每個世代都有酸甜苦辣,沒有草莓族,現在年輕人出生就是有手機,滑世代,出生就被壓抑。我很榮幸文化大學有找我去分享現在大專院校,青年人又分成在校生或非在校生,現在講的90後。我參與他們...教育部有個大專校園社會責任實現計畫,我去分享,其實讓青年回歸社區返鄉的話,大家各位講的都很正確很棒,但是不外乎就是長照、社造、環保、經濟、地方自治、社區治理等等,我們身為中年人老年人,我們要思考宗教講的因果論,為什麼會變這樣子?我們自己也當過學生小孩子,以前更高壓比我更年長的更可憐,所以我這樣想,現在青年人不外乎第一個,我去文化大學演講的時候發現,他們也到我社區,文化大學找三個單位,馬上好,我覺得要去了解在家裡都是被老人家壓抑,講不出話來,到社區就被社區領袖把持沒有發言權力,如果可以縮小到社區,讓年輕人可以吸引回鄉賺錢,讓他發揮榮譽感參與感,我們思考,怎麼引誘他們願意回家鄉。 **郭瑞坤:** 第一個基隆春風文教基金會,教育部代表能不能針對問題回應。青年署,有沒有要回應108課綱。 **陳登欽主秘:** 我簡單回應你的提議,我們應該倡議,我非常誠實,比起社造的焦慮,108課綱擾動的教師、家長包括他們面對的問題,我們社造紛爭小很多,我非常非常欣慰的是,課綱開始要求學校教師的眼光要看到社區。教育本來就是同心圓,教育從生活核心逐漸往外闊,社區絕對是教育內最起步的地方,我們焦慮,以為問題不存在,各位不要忘記我們能進入學校當老師都是一時之選,我當過教育處長我知道,考老師真的好辛苦,考上當老師都是打敗很多人的。 我們的教育制度內有個問題,回到自己家鄉當老師的機率不多。也就是說,你可能找到一個教職的機會其實遠離自己的故鄉。所以老師是當下社區的外來者。更悲慘的是,這些老師很難移動,他從A校到B校很難移動,所以我們要強化老師怎麼樣帶著社區孩子認識社區,社區怎麼支持老師有需求的時候社區必須支持他,文化部社造內我們會努力推動,過去我們曾經有過倡議,108課綱有很好的回應,這應該是很好很好的開始。怎麼樣子教孩子社區的事情?不管是公民素養在地知識或是校本課程,這些事情都能非常好合作。 至於怎麼樣由里長去提USR,在地大學怎麼跟社區合作?方法作法都是對的,雙方都要對彼此靠近,這是有希望的,讓人覺得非常期待。 **郭瑞坤:** 我發現有一位夥伴坐在台下盯著我們,但他其實是可以回應的,請你上台。 如何讓老師找到資源,每個縣市文化局可以找到社區營造中心,這裡可以協助你找到你需要的資源或是社造師。我們社造能不能做廣告,社造論壇曝光度不夠高,我們去跟主任說趕快補廣告,開玩笑。 王老師要回應USR嗎? **王本壯:** 第一階段三年的USR我完全沒提案,因為我們擔心會是災難。第二階段我代表學校去提案,觀察一段時間之後也許會知道怎麼樣進入現實場域實踐實驗。教育是良心事業,我很懷疑現在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老師在現實壓力下有多少時間善意的、熱忱的、甚至雞婆的,帶領學生進入現實場域做一些對公眾有意的事情?我們可能擔心他們小朋友帶出去被機車撞到,擔心高中生到社區內跟老人家吵架,現實中有太多小細節會成為阻礙,小小阻礙就能形成更大障礙。我們要求老師透過某種機制或課綱做交流,當然可以,更重要的是也許我們當老師之外我們也是社區居民,那些老師就算不是土生土長,也需要租房子什麼,也許多元思考,配合行政部門的機會,或是企業等,重點在這裡,資訊的交流與連結與可及性,就變成這裡要談的。後續再談,題綱內也有特別談,37頁題綱三的第一個,鼓勵建立一個資源分享的平台。這塊我們還沒有很具體誰來承擔責任,誰可以提供資料? 我在一個學生家長群組內,很多家長很熱忱,天天都有早安圖,不是只有早餐,三餐都問候你,很多資訊在裡面,最後反而群組散掉了。運作的經驗怎麼操作,會是有效的。 **郭瑞坤:** 剛剛也有人提到USR,我有執行107、108的USR,昨天高雄剛好有辦USR的交流會。各位也不要期待大學老師很熱血願意投入社區營造,因為,USR的工作也很需要時間,教育部立場還是教學本位,教育部負責USR的長官跟國發會的長官意見不合。國發會認為大學應該要幫地方推動地方創生,教育部說教育的本質是教育。 昨天,針對一件事情,我們老師帶著學生到社區做一件事,老師很熱忱,願意投入,幾乎是同樣一件事情要做好,帶學生去要做到6個月到10個月,但是假如我是老師,我帶著助理我們直接去,我們一個月就能做好。但是因為這是學習過程,不是學生的想像就是社區想要的,彼此之間要理解。剛剛也提到老師願意投入USR,很不簡單了真的要給予肯定,假如是心甘情願去做的,升等也沒有幫助啦,學校教學負荷也沒有減少啦,可能純粹是熱血願意去做。所以我們也很感謝有些社區願意提供學生藉由USR進入社區,對學生也是學習。學生也可能是學用合一的準備,藉由社區學習也就是未來真實工作的想像。我們也有參與USR畢業之後回來學校變成學姊,變成專任工作帶他的學弟學妹參與USR,然後又被挖角去做全校推動工作,這是對年輕人職涯選擇的可能性。另外就是,有關USR後續會怎麼樣,最起碼好像先看到未來還有三年。盈慧老師他也有參與他也要講。 **吳盈慧:** USR有很多困境高教也在調整,老師帶著學生進入場域會發生很多碰撞,我們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有什麼認知?大學老師本來就有社會責任,那為什麼會變成沒有了呢?還要透過補助來讓他們記得他們有社會責任。 上屆已經有提出USR時,校方要有效內的評分機制,不能單純讓老師或學院來做USR計畫,學校要能支持。 很多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會有年長老師提,然後年青老師做。但他本身對社區經驗值就沒那麼高,學校端的培力或知識的經驗都還不夠,就下到地方,很容易無法溝通。再加上學期制。社區端很熱情迎接,送往迎來,學期結束後學生又走了,然後再下來一批。對於場域端的社區情感上也會傷心。這次提案要很清楚學校端要讓老師參與有各項獎勵措施。 上週我到亞洲大學他們已經有類似的機制,遴選出來USR參與實務操作的老師可以給予評鑑以及升等的優惠,他就會鼓勵到學校老師願意投入。另一端參與USR課程的同學也有獎勵機制,某種程度上是很好的回應,真的面對學用合一有些思考。但這個要能夠立竿見影很不容易,但總是要有標竿學習的社區。書審之外就是簡報,今年度要到現地審查,最後評鑑出來會在12月,也在回應這個課題。 我也覺得每個縣市的社造中心也要扮演很大角色,可以幫助社區和大學做很好的串接。新北來講,泰山的黎明科大就很成功巧妙的和社區結合,把過去快不見的娃娃產業結合。校方要連結會有些困境,縣市政府或社造中心就扮演非常多潤滑的機制。 在上一場,我們各個不同議題也提到社造中心的位置在哪裡?合約關係的執行?知識資源得平台?信任的平台?創造可能和轉譯,讓兩端更好媒合? **張永德/宜蘭縣壯圍社區總幹事:** 主祕、大家好,我來自宜蘭縣壯圍社區總幹事阿肥。能不能創造社區就業機會,我在後埤蹲點十年,社區業務非常廣。從83年社區總體營造是不是應該有正職的就業機會?社區業務那麼多,政府就怪民間為什麼那麼多資源進來卻做不好,銜接到長照的巷弄站,有專職人員能把事情做好。宜蘭就有就服員人力相當多元能選擇,縣市政府都在做營造員的培力機制,他們有沒有機會在社區服務?政府能認證他可以在社區服務,然後有資源給他。我蹲點十年沒有薪水,創造五個就業機會。主祕也是宜蘭人,如果可以在文化部相關資源內有人力可以進入社區,全國會感謝。社造業務一定要專職人力,才不會每三年、四年得改選,有高點,到低點就無法上來了。如果是政府設立的,就不會這樣。給青年返鄉很棒的機會,特別跟主祕拜託。 **林芷頡/微獵角旅人客廳:** 我來自新竹五峰,在做部落運動和文化復振工作,我是閩南人但已經定居在那邊了。前面很多夥伴都有提到雷同的東西,香港朋友有個討論被忽略到,家長,我在觀看的時候,整個國家政策都關注青年,我在看世代前進時,我沒有想過他只鎖定在青年,可是前面的發言,後面的討論,國家花了很多力氣資源經費跨部會提供給青年,怎麼樣讓青年願意回到地方去做。可是剛剛也看到,後埤蹲點十年,他卻要創造很多機會給外來的人,或是在地返鄉青年卻是為了薪水進去,但國家內卻一直沒有看到這個東西。 我來自部落,我看在一般社區青年有很多創意,變成夥伴共同合作的,部落有很多家長中壯年,四十歲、五十歲,土生土長離開後再回來的他,有很多生命情感,他帶著悲痛的心,重新經營社區,但現在有多少資源在這裡。很多原住民議題在文化部被踢皮球,第一個我覺得原住民議題在當代很被忽略,即使在現在這個國家,因為原民會就只是這個位階,涉及到教育經濟,這個議題都沒有被處理。文化部走到今天開始有原住民相關要點在進行,可是很多東西卻很缺部落觀,你們關注在都會原住民,原住民沒有回到自己得土地,除了血液裡有基因你不能說他是原住民。我們地方的人會覺得沒有地方思考的政策很有問題。 **黃蘭燕/桃園文化局** 我是1993年,有些疑問跟簡單業配。有些策略桃園已經在做了,也就表示夥伴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們去爭取。我們下禮拜即將開始跑連續14場的社造說明會,我們舉辦第三年,聯合三個局處和一個國立單位,包含原住民場跟新住民場,我們聯合說明會舉辦第三年了,不小心被市長知道,所以下週會有一個有市長的記者會。 社區會有很多人想做事情,但常常走錯棚,所以去年開始我們發現聯合說明會有效,但是每年跑兩個月,剩下十個月還是有問題。我們去年提出來資訊計畫,已經執行中,要做桃園資源分享的網站跟補助,很多公民老師需要社區資源也能在上面找。 關於社造被排除在公寓條例大廈之外,我很困惑,桃園公寓大廈條例評鑑條例修改了,去年還是年前已經要加入社造分數,文化局會派委員鼓勵公寓大廈要做文化性事務。 青年局一直有青諮委員會,不管是創業者還是在校念書的學生,常常有個迷思,把社造當成1999,說政府你可以怎麼做你可以怎麼做,有些年輕人非常有意識,但是他沒有資源。問題書裡面的第三個公民素養有待培養,希望哪一天社造不是1999我們就成功了。 **郭瑞坤:** 我想說明一下,這個主題世代前進,不只是針對青年,不同世代也都是在這個主題內關心的,不管是中年返鄉或是高齡世代,彼此之間如何支持也都是討論的內容。我們在72頁上有些具體的建議,還是可以書寫下來交給工作人員。 主祕,你的壓力大囉。專職人力。 **陳登欽主祕:** 社造的一綱開始發端,就是平行在村里之外建立的民間系統。我先釐清一下,內政部已經解開村里內不可以有兩個社區發展協會的限制,越來越對社區發展協會沒有很大的限制。社造的源頭跟村裡的分開來是有想像的,三年前我們在想,可不可能把所謂的社區組織某種程度的公民化,或是公法人化? 我們能不能讓村里長,必不是領的事物費,村里長能不能給一點點行政或業務費,公款或是必須執行社區費用。政府裡面對補助都是要你去做什麼事情。那人呢?誰來執行?社區業務下去之後還是民間團體的監督方式來監督公款。一方面把村裡長的角色,從被委託的事物費上面抓回來一點點。他的決策被監督,讓社區跟村里長之間變成可以實踐公民社會預算怎麼處理,社區事務怎麼被決定準公法人的概念,這當然是非常大制度變革。 我們沒有繼續往下想的原因是有很多意見,會覺得說他對某一邊沒有信心。五峰鄉的夥伴,還有後埤的夥伴,都提到社區裡有一個穩定的人力,你就算給薪水,今年聘A明年聘B大概也沒有用。 今天這個聲音,文化部可以想一下,能不能在某些比較成熟或實驗的區域,讓他有一個專職的薪水人員,我要跟兩位講,特別是五峰鄉的夥伴。我們很努力的鼓勵青年進入社區,但是青年也不是領著薪水進社區的,青年進社區,他很努力做的時候依然是阮囊羞澀的,只好斜槓。 畢業之後要利他做公共事務,一個走企業,兩個人的財富會差非常非常多,不容易累積財富。青年進入社區內能夠累積自我成就和滿足,對公共事務有幫助,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資源挹注在青年身上,青年就擁有了薪水,並不是這樣的,這需要釐清。 原住民這件事情,到底花在都會原住民多,還是原鄉的原住民多。我的看法是,我看到的報表,都是原鄉內的原住民多,所以我想大概可能在不同的部會,教育部、農委會、吸引到原住民提案的來源樣態都不一樣,我會特別注意一下五峰鄉或是新竹,區域內原住民議題為什麼一直沒有原鄉內的議題? 我理解的,原住民的資源從文化部核定的案子內,原住民提案獲得資源挹注的比例,跟人口、土地、區域,原住民是平均之上,而不是平均之下。但這樣子就夠了嗎?我認為還是不夠,因此有原住民專案在持續框在原住民的文化保存、社區營造或是再生,或是青年返鄉的工作。 永德兄講的事情,我說的沙盒就是他是實驗,這種實驗要一下子變成…我聽的沒錯,要有證照並且變成有薪水的職務。唯一我不能同意的,政府挹注所創造出來的職缺,那不叫做就業機會,這代表全民國家養,其實不是。 我就跳回來講一下USR,教育部內USR有非常不同的領域,來自於產業特別是農業,這個關於大學對於產業的幫忙效果都非常好。宜蘭的小農被抓去,大學對小農友非常大的幫助。教育部要求大學眼睛看向在地原則上是對的。放在社區上合作學習我們還要努力。 **林依瑩:** 有關專職,社區一定要有專職人員投入,他的資源來自於哪裡?我一直覺得台灣政策資源補助有沒有可能發展成...民間自定經費跟科目,不要指定科目,錢花掉的總額不變,能不能相信組織提的科目就是他要用的,不要指定科目指定單價指定項目。剛剛講,回到公民素養跟組織素養,不夠好,政府就要做很多防弊。台灣走到這裡應該可以相信民間,以前是招標要項目核銷,從去年一月開始是包裹,是特約的。當然還是有很多報表,加了服務時段起迄,但至少大方向是包裹式的支付,不用每個經費拿核銷單據核銷,服務成果有做到就能申報費用。解決專職問題,更進階來看,有沒有可能讓民間團體,科目需求由民間自己提,不要再去限定科目。政府也不用再額外花錢,每個單位都能視需求。 關於部落,我在部落兩年多,特別我是漢人,我不敢說我代表部落。我非常開心有機會住在部落成為少數族群。有很多事情我們沒辦法主導,從主流社會到部落,那樣子的生活很能感受到當這些原住民到都會,那樣子的感覺。我們到那邊當然相處的很好,沒有被排斥。但我要講的事,我在部落內我去年都不敢說話,我副市長早出晚歸我根本不認識部落,今年做照服員一戶一戶我很認識,就算他住在部落他的經濟沒有被滿足,你也很難要他多做什麼事情。為什麼我自己對長照算熟,就用長照的方式在部落推,帶出來的不只是就服員,因為我們有創新模式所以還有其他就業機會,慢慢開創多元。 我倒覺得,資源多不多,我不會當重點,但是資源一定要生根在部落,不然部落太多活動,熱鬧一下一天幾十萬就沒有了,生根、質的部份一定要發展。怎麼生根,這才是關鍵。 **郭瑞坤:** 我手上有三份意見,我把他們的意見提出來。建構青年返鄉創業就業輔導陪伴系統,以業師(師徒制)提供即時有效的協力。 第二位朋友提出我們不該只是在小眾裡面討論議題,這次活動一直訴求「公民意識」,建議這樣的活動應該做更廣泛的宣導,例如高中生就應該參與社造論壇,主祕你又有工作啦。讓青少年刺激反思關注社會議題。 第三位朋友提出投資創業的思維,服務長者除了長照外,還可以做什麼,讓長者願意消費、獎勵健康長者的創業,或是讓長者願意多買服務。補充,健康長者口袋比較深,可以開發健康長者的消費需求。 針對世代前進的場次,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麻煩,?你記錄下來交給工作人員。同時,結束時希望大家到行動牆投票,非常謝謝主祕謝謝與談人,謝謝各位參與謝謝。 緯如: 接下來視餐點時間,旁邊是行動牆,也請大家帶著貼紙去投票。如果你有行動方案也歡迎現在趕快去張貼。 3點15分我們進行的是社會共創。 # 議題論壇:社會共創 時間:15:15~17:15 地點:前瞻廳 主持人:林奠鴻 與談人:向家弘、梁秉義、廖嘉展 **林奠鴻:** 各位夥伴大家午安,這個單元是分組討論的第二場,我們是屬於社會共創這組,今天我們談這組有幾位包括議題委員還有文化部代表,我先介紹與談的老師,首先介紹小向,像向家弘,向老師、梁秉義,梁老師,主任秘書陳登欽,還有文化部長官以及議題委員,會針對這場各位所提的建議問題,包括相關的政策建議,給大家回應跟分享。 進入今天程序,前面我佔用五分鐘,接下來是文化部長官鼓勵跟支持,議題委員向老師針對議題給我們導讀,接著兩位議題委員會參加與談,接下來就是暢所欲言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針對社造工作對未來想像,可以利用這樣的場合我們提出來給文化部政策建議,也是希望大家的意見將來會成為政策的一部分。 簡單說,今天大家的發言,可能有機會成為歷史,有機會改變國家的社造政策。各位不要吝嗇,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講出來會不會被人笑,社造本來很多意見主張也都是由地方長出來的。 回到早上、剛剛談到的很重要議題,就好像早上我特別提到,最近半年,心理上我一直有個憂慮,我常常在社區半路上、車上,我常說在台灣目前面對的困境,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我對政治很敏感,從進到社區不談政治,不提出我對政治的想法,有次我破例,當然不是我說我支持藍或支持綠,我分析面對台灣的困境,如何理性態度來面對公共議題,我感到台灣這個時間,因為各自不同的立場,對很多的公共議題扭曲,我認為這對台灣社會的發展是很不健康的事情。 但是我個人以為,社造可以做很多事情,透過社造,可以去改變,大家對公共事務參與的方式態度與理解,就像早上提到公投,赫然發現我們很多公民對公共政策公共議題的不理解,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 回過頭來,我們做了25年的社造我們改變了什麼?我長期在第一線,我也扮演業師的角色,我覺得我有責任,未來社造這條路我們還能做什麼,幫助台灣社會向上提昇,創造在地主體性,創造在地認同,從政府部門從民間社區,從自己本身,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或許你們比我更有智慧,還能想到更好的方法。首先要把時間交給文化部,感謝文化部提供我們在這裡暢所欲言的機會,掌聲歡迎陳登欽。 **陳登欽:** 第二場人變多,在同一個地方致詞兩次真的非常奇怪,但我還是要假設各位第一次進來。我代表文化部歡迎各位,文化部應該要致詞這是我第一件工作,我做完了。第二,我要跟各位報告說,這場會議在很長的前置會議分區會議預備會議到這場,效果是什麼? 各位意見,越來越具體的文件,今天會議大家給的意見,議題委員還會整理意見,變成明天收攏的意見,論壇結果,或擬定出社造白皮書,這是效果。 第三個,還是一樣,這是老調,但是很需要提醒。就是說,全國社造論壇,或是社區營造這件事情主體是什麼?雖然文化部推動行動,但是原則上是平台的概念,鄭部長不斷強調社造主詞是誰?要求文化部舉辦會議要謹守住這個概念,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社造,而不是政府需要什麼樣的社造。政府負很大的政策責任,但是政府不要把社造當成政策推廣的工具,社區營造是社會的總體營造,討論事情時視野跟思路會更寬廣,我不懷疑最後的結論可能有60%市政府要去做的,我們也不排斥,今天有很多官員列席在這裡,白皮書要怎麼處理?把問題收攏,提出解決方式,歡迎各位,文化部簡單開場只有這樣,歡迎各位盡量把最後一哩路,應該聚焦疏理出問題。 **林奠鴻:** 接著請小向老師位我們導讀一下社會共創議題。 **向家弘:** 在座各位夥伴午安,社會共創組前幾場一直都是人比較少的,今天人這麼多我嚇一跳。這個概念對從事社造的朋友而言可能有點抽象。社會共創的議題主要意涵是什麼? 在座朋友可以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已經在社造行業中的夥伴,另一種是關心社造或關心社造的未來,但我平常並沒有實質進行社造工作。當然也有跨兩者的。 對於沒有從事社造工作的朋友來說,我有熱情,我也有關心,但我不得其門而入。這是普遍的狀況。對已經在社造領域的朋友而言,這二十年來的社造會走到今天,在這個論壇上面提出社會共創的議題,主要是遇到兩個困境。第一個是大家的社造工作是跟著政府計畫走的,這什麼意思呢?從中央到地方,各式各樣的部會,衛生福利部、文化部、勞動部、環保署,到地方政府各局處,都有很多跟社區相關的計畫,大家能量好的社區同時會執行好幾個不同單位的計畫,久了之後呢,回頭來想,社區社造關注的到底是什麼?會慢慢消失,因為你每年做計畫忙到不行,現在都在核銷結案,每個部會單位都有自己的方向跟目標,而且大家都不一樣,所以你就跟著計畫跑,社區生活本來是整體的,但是因為在這幾個計畫之下,我們因此被切割。 舉個例,前陣子到一個社區,做了空間改造,變成很好的空間,我發現商店街有手搖飲有早餐店,大家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特別是早餐店手搖飲。店裡已經用馬克杯幹嘛還要插一跟塑膠吸管? 我問:要不要來關注社區內污染問題,做減塑活動?他一聽很驚訝,這也是社造的業務喔?這不是環保局管的嗎? 他長久以來做這些業務他的思維也被切割了,切割之後不同的東西之間無法整合。社區自己被政策計畫主導之下,整個社區生活關注議題也因此被切割。這是很大的問題。 長期以來社造談的是社區,社區被理解為空間範圍,我是一個里,我是一個村。當我們談到社造的時候我都想的是,村要做什麼、或里要做什麼、老人照顧、共餐或共學種種,但一直關心在村或里的範圍之內。沒辦法跨出空間侷限與框架,與更多社區範圍之外的人或團體進行合作。我覺得長期以來社造不容易共創的原因就是這兩個。被政策和地理空間框限。 這兩個困境都反應到以下的問題疏理,資源分配不均,這些所有東西都在手冊第五十頁。資源分配不均,因為有地理空間,如果空間框架都不見了就沒有資源分配到哪一邊去。 社區跨域連結不足,操作與策略方法僵固,然後公共空間去公共性,政策推動和議題深化,依賴補助花很多時間做計畫行政工作,社區主體性被政策所引導而不是回到自己真正在地問題。 數位落差與資訊保存,長期封閉在自己社區內,跟外界連結或接觸不夠廣,以致於我們再進行社造工作時候方法沒有改變或突破。 大部分社區在做社造都會做社區資源調查,10個社區不到兩個會想到可以運用空拍機,問題空拍機的技術非常普遍簡單便宜,我們都沒有辦法跟這樣的技術連結。所以是跟整個科技、整個時代的數位進步,一直連結不起來。我們用一種土法煉鋼的方式做社造,因為年紀大所以很難學習,如果跟年輕人學校連結,這些都很簡單。 國際接軌也困難。過去12場分區論壇之後有一些行動,私有空間獎勵,USR優化,跟周邊學校連結…強化社造中介組織的能量。30年來第一次舉辦全國社造會議,不知道幾年後還會再辦第二次,我衷心舉辦由民間自己來辦,邀請政府來參加。 推動智能長照,建置數位文獻平台,不管理事長換誰都能看到提了什麼計畫,公開化也能看到社造資源,包含綠建築的推廣、公民電廠推動等。 第三個,跟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接軌,推動交流。建置國際交流基金。 社會共創這組還有獨特的部份,針對政府部門,很多事情政府還沒做,政府不做,民間可先做。包含早上部長或主祕不斷強調的,社造主體應該是各位不是政府。民間的策略與行動,包含建立民間自主平台,提出非常多我們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跨域連結提出很多不一樣的團體議題之間可以互相連結互助合作,連宮廟都拉近來。全台灣的宮廟參與社造的比例不到5%,傳統力量怎麼跟社造連結,也透過社造工作讓宮廟傳承創新。 數位與科技,梁老師會特別跟我們報告,我們怎麼運用數位科技。我們也有很多民間的策略和行動方案,這包含兩部分,政府部門應該進行的,我們民間部門應該來做的,簡單講就是:不要事事樣樣都等著政府,也不要都跟政府許願,提出各式各樣的抱怨,社造是社區的事情不是政府的事情,謝謝各位。 **林奠鴻:** 小向老師給大家的期許,社造如何讓他回到民間,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也是下個階段大家思考的議題。梁老師來為我們分享簡報。 **梁秉義:** 主祕還有各位老師,來自各界社造前輩菁英大家午安。我是小社區大事件創辦人,社造面臨的環境很複雜,社造有兩個思考點提出跟大家分享。 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導入生活科技來協助社區營造。 很多夥伴遇到困難,如果我們一直用一樣的方式去做,結果不會改變。看到案子都會很希望他能找到新的方法,但這個創新,也不要太大,更不能無中生有。地方夥伴並不能操作很大的創新,最後甚至無法執行,能不能在你現有的流程加一點、減一點,或抽換轉換,加法減法時間頻率。 社區很常做舊衣回收,今年的案例,舊衣服做成環保袋,文創類的人,所以做的很漂亮,他們先找了很多商家,他只要20元,當你不用的時候還回來就退你20元,加法減法,流程中做點創新。 第二個是科技,很多夥伴或說自己想要怎樣,社區營造的科技不再於大,而是生活化,例如ig、facebook或line,未來只會更多。 google有個能力叫快訊,資訊送到你面前,讓資訊不要再困擾你。 科技導入,不建議做太大,如果社區要做沒有那麼大成本。這個叫智慧箱,你說個語音接收後我幫你啟動。試想一下,我設定好智慧音箱,甚至可以「唉呦喴呀」急救訊號就送出去,社區是可以負擔成本的,家庭也能負擔,生活化科技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短短五分鐘,創新思考微調流程,生活化科技一定要接觸,也蠻建議現在執行的夥伴多多找到生活科技,找到不同方式面對未來的明日社造,期待各位夥伴多多提你的想法。 **林奠鴻:** 面對未來科技,適當認識,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接著是各位的時間。 接下來一輪三個提問,每個提問是兩分鐘,記得你要提問一定要你的結果,給文化部建議,還是給比較好的政策建議,先講這段,鋪陳那件事情等講完具體想法之後再鋪陳,根據以往的經驗,引言講完就結束了,你要講的事情都沒機會講。尤其我們做簡報社區簡介講完就結束了計畫都還沒講。有發言條的人可以跟工作人員要,三個問題,提問完了之後交給議題委員就提問回應。 **廖中勳/永安社區發展協會:** 第一個講,加一分鐘(笑)。我來自台東縣鹿野鄉廖中勳。我想針對社會共創國際交流裡提供分享,社區要走出去,建議政府未來可以提供國際交流的協力,我個人認為社區發展到一個程度一定要走出去更加國際化,我以永安社區的經驗,我們今年度得到農委會水保局的金牌農村,我們跟德國交流,今年他們也過來。這幾年來我們參與國際交流的視野,三年前被文化部推薦去紐西蘭論壇分享,以前就怕英文不好不方便,後來發現原來也沒那麼嚴重。因此我很鼓勵大家多參加國際交流的研討會,社區也要有更多機會和外界交流。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年或兩年舉辦工作假期,今年五月是香港中文大學,明年是馬來西亞,政府應該更鼓勵社區跟國際合作可以開闊大家的視野。 **林奠鴻:** 謝謝台東來的中勳,文化部好像比較吝嗇針對這部份比較沒有具體政策。 這邊先有一位發言條。 **Anna/Rehoboth:** 國外一直有在做,國際醫療的方式,北中南、台北醫學院花蓮慈濟大學以及當時台大的教授以及衛生局長,用台大醫學院替代役的方式,我發現連加恩先生的故事被放在國小課本內,連加恩先生跟台大畢業生演講到他現在在哈佛念公衛博士,從國際性的角度我們往醫療跟教育的思維走。 第二個,我聽到關於志工的方式,在做社區的工作,早上剛好文化部長有和我和我的孩子聊一下天,我陪著孩子在他的學校做志工,兩年前開始跟東華大學的老師做蛙類的生態調查,所以我們在台北市教育局青少年發展處壯遊,下週就要發表。從志工家長的角度,可以做很大的力量。 第三個是關於我們怎麼樣,社區家長大部分都已學校或社區附近開始的,第三個就是兩週前,我們在學校的家長志工,我們在圓山花博有第一次的全國性園遊會的方式,串連所謂的企業贊助,就是在做SRC2的部份。 高教部分,利用課綱來連結12年國教國小國中高中的整個在做正向的,對社會推動老人化照顧、少子化怎樣培力。早上跟部長報告一下,美學部分很容易幫助孩子做文創或國際交流,這些是可以共同把它做更好的一個培力。 我們在全國光楊懿如教授,今天明天到屏東就有5000個志工,這裡面怎麼更好連結? **陳沅蓀/臺灣新鄉村協會:** 大家好我來自台北我姓陳,台北市都會行空間非常擁擠,我們發現非常多公有房舍是閒置的,供部門能夠開放想做社區營造的人申請能夠使用。目前只能標租,基本價格按照市價,非常大的經濟壓力,第二個是認養,一定要透過里長才能完成程序,增加許多政治。 **林奠鴻:** 謝謝三個問題,今天很高興來了很多長官跟貴賓,介紹澎湖縣文化局局長。還有更遠的地方文化局副局長黃副局長,謝謝,還有我們教育部國民局學前教育署彭力其校長,經濟部技正鍾于山。 先請議題委員回應剛剛三位夥伴提出來的問題。 **廖嘉展:** 我先回應國際交流的部份,國際交流的部份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第一個非常重要,我們自己的經驗如何有水平能拿上國際交流,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內的經驗是一個相當值得到達某一個高度,在這個高度之下我們又有心理準備想要交流交流之前也有很多前置,我們需要重視。你在國外如何透過學術研究的論文或是相關的這個媒體,或是口碑的流傳,這樣子讓外面的人主動想跟我們交流,獲取更好的交流。 國內的經驗要透過什麼方式來跟國外交流,人家不一定要跟我們啊。所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傳播,口碑行銷是第一點。國際行銷,不只是文化事務,體育藝術同樣面臨問題,想要出去都找不到錢。跟外交部申請過都在10萬元以內。原來要挹注很多邦交費用,是不是能轉到贊助國內NPO,文化部可以做這樣的溝通。外交部一向是非常小氣,沒有看到國內外交流的案例,這裡有沒有外交部代表。我不客氣說。這是很大很大的問題,國內要做國際交流到外交部申請錢除非你有關係有專案,不然都分不到啦,很悲哀。作為一個NPO有心有力要做國際交流但是從政策面得到的支持非常少。文化部應該要把國際交流當成一回事。不只是社區,文化藝術各方面台灣價值,有系統行銷,從行銷開始走出去更有機會。 **梁秉義:** 剛剛三位夥伴有兩位夥伴談到我們想要對外,把特色用什麼方式讓大家知道交流學習?以社區營造的成熟性來分,我們找到自己的特色,既有基礎我們讓別人來學習,你的組織運作這時候出去看蠻不錯的。如果是剛開始啟蒙,可以先學習國內典範,自己有沒有特色,應該優先定調。南島原住民在交流時可以參考別人的語言文化,但是社區交流的目的是什麼?需要先定調。 前兩年在推社會企業的時候,都會帶團隊出去。帶出去的都是本身就已經有成熟性的。另外計畫型的,勞動部或其他環保議題,也可以兩三個團體,用政府經費參加國際論壇,計畫型的方式也可以。 未來是不是可以透過競賽或機制,允許聯合性主題性的參訪,這是未來可以在制度中考量的。 不管怎樣一定要找到區域的特色,要有文化基礎還有能夠展現價值,國內蠻多社區同質性學習,成本低、效果快。 **向家弘:** 跟學校合作部分很有趣,也反應到長期以來社區思考的框架,到很多社區問你們社區的社造工作怎麼都沒有小朋友參加,小朋友都在讀書沒空,年輕人呢?拼經濟沒空啦。最後社造工作只有老人或退休的人才能做,很奇怪的概念。 小朋友到學校之後,能有社造工作連結,時間過很快,小時候他們還小時年之後他們就長大了。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家鄉都沒有熱情,長大之後,怎麼會有人想接棒?就會有社區說那就是教育部的場合,長期以來社區就被框架住了,為什麼不能找校長談?ok就好啦。 108課綱也要尋找在地特色,要放到課程內。手冊53頁有提到公共空間嚴重去公共性,如果里長跟社區發展協會有問題,社區發展協會就無法用到社區活動中心,他是公共空間,應該公共使用公共化,而不是地方頭人的私人口袋管理的東西,但是怎麼解套其實也沒那麼容易。 民間倡議多半也不是中央管的啦,都是公所來管,文化部法規解套也沒那麼容易。民間行動就是說,集結力量去跟公所或議員遊說,要求他們改變公共空間的使用機制,不是讓決定權只有在里長身上。民間也要行動不然我們選議員要幹嘛。 另外少子化學校也有大量的閒置空間,跟學校合作也是策略。 **曾旭正:** 剛剛的討論內容,國際交流確實很需要,怎麼跟國際建立,那部分也未必靠外交部。如果要靠外交部,開玩笑說,每斷交一個國家就把五億的經費撥到文化部(笑)。文化部怎麼樣跟民間合作,現在談到打工換宿,現在談到專業換宿,能不能有個平台可以廣納人才。 第二個部分,公有房舍部分,文化部曾經委託做過普查,跟國產署合作調查各類公有財產閒置狀況,不知道後續有沒有篩出可用空間。 最後一點,剛提到現在108課綱公布之後,是很不一樣的教育想像,我覺得文化部可以主動跟教育部談一談,怎麼樣讓他們了解社區、社區營造可以提供什麼?到了地方政府文化局社會局怎麼樣合作,這是很重要的契機。 **林奠鴻:** 我們最近持續辦了第七年文化季,每年都邀請國小跟國中,邀請他們來參加,小孩來,就會帶著爸爸媽媽來參加,特別為了參加的小孩子量身訂做的角色,比如說你要做一些小道具,製作過程就是社區參與。更重要的每年畢業典禮,社區設立了一個社區參與獎,如果你小學六年有三年參與社區活動,我們來頒獎。 我們常常談到社區文史調查,我們跟學校合作,讓小孩子來進行社區文史調查工作,他問的過程就是重新創造親子之間的互動,讓小孩子了解他的阿公阿嬤生活互動跟歷史。他知道怎麼拍照,培養他的文字能力。 國際交流,五億太多了五千萬就很多了。宜蘭舉辦國際童玩節,來的國家大部分都沒有什麼邦交,最長的6周,最短的2周,宜蘭開放社區接待,他進入社區,舉辦國際文化交流之夜,台灣傳統的廟會陣頭,每個團隊能串連的表演團體有多少,馬上擴散到世界多少錢,花多少錢?搞不好花不到10萬元。這種事情要多鼓勵,讓台灣社區底層文化可以行銷世界。 是不是請主祕回應? **陳登欽主祕:** 文化部有文化交流司,也有國際交流預算,其實也不少,我要說老實話,我們的確在文化部國際交流的預算上沒有社造這項,文化部好好想一下。 我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還在文資司的時候,前年委託一個案子,把台灣社造的人送出去做參訪學習,我現在的手機裡面最活躍的line,就是這個群組。他們同時經歷某些經驗,看了很多,向國外取經之外,也凝聚社造人彼此之間的經驗分享。文資司應該持續辦理,一年兩百萬就能送20個人出去,社造人這麼久的時間都蹲在自己的社區,就算橫向交流也都很短暫,如果有持續性的參訪團,每年組團出去參訪,這是最起碼可以做的事。我們有沒有國際平台可以做橫向聯繫?社區對社區,或是國家平台對國家平台的交流,是要慢慢發展的,這些事情可以持續想, 公有房舍釋出列入文化部工作議程。怎麼從國產署獲得資料庫,放在文化部供社造領域的人查詢。社造的第一個現場能夠知道某些公有房舍落在社區內,但是想要用,有沒有機制建立,釋出公有房舍供社區營造使用?但都會碰到公有財產使用辦法啦。我們的社區全國論壇,指向的是政策修正,有智慧的主持人們(笑),我們今天只是列席,要怎麼寫是你們的事情,有智慧的主持人們要怎麼落成對政府的建議呢,我就不多說,議題主持人能夠發揮你們的智慧能對政府政策期待寫的更清楚。 **葉嘉綺/佛光大學同學:** 我是文化資產係一年級,之前有接觸到社造,想要講一下大學生的心聲。 社區覺得大學生很難融入社區,但是我必須說,這真的很難,生長背景不同,沒有長期相處,對社區也沒有感情。但是課程來自不同科系,他們都有不同的專長,這裡也延伸問題,他們擁有不同的專長,給予(社區)不同的協助,但是要找到能夠幫助的地方,也不容易,社造圖形也沒有出來,我們又不熟,不知道怎麼幫忙,就閒置在旁邊。雖然我們沒有真的幫助到什麼,但是我們還是有帶走了觀念,至少還是知道了什麼是社造。回家以後也可以有這樣的概念。 這個也想了一些,希望可以建立專案,我是文化資產的學生,對這個特別貼近,是長期的。第二個是地方連結,我在這裡讀大學,地區的活動大家只會去海邊玩,不會參加社區活動,或許可以向我們推廣多多參與就會有社區連結。 再來是專業課程,如果有相關科系跟大家分享,就會更認識希望大家多包容。 **林奠鴻:** 謝謝還在學校念書的學生,初體驗。接著請下一位。 **魏子鈞/萬華社區小學:** 我這邊是萬華社區小學,魏子鈞。發言三個面向,前兩個跟社造的國際交流有關,走出去不是難事,難的事自己有沒有準備好?我們在名詞翻譯上,我本身遇到艋舺官方或google,至少會有4種翻譯,外國人到艋舺來,他會面對不同拼音時,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地方。我們看國字沒問題,對外國人來說就很困惑。這是文化部或是外交部,是不是可以有專業的翻譯團隊,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不只是英文,萬華這裡台語字國字轉換,文化部或是我們要翻譯的時候不知道該找哪個可信賴的機構處理。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國內記錄與文化傳承都是很大的困擾。 再來是資訊的部份,我知道有個資訊社群是g0v,資訊和資工人才,他們不了解社會議題或社造,他們開放你有什麼問題盡量去找資訊人才提問,他們會想辦法用資訊手段解決,這個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交流。 **廖嘉展:** 我的問題很簡單,社會共創組提了很多議題,有一點沒有從社區底層長出來的東西,如何透過生活網絡的發展,讓社區資源結合社區營造,在這樣子共同經營的底下,讓地方生活可以共同創造社區經濟。這是里山生活最主要的精神,社區環境和社區經濟怎麼發展。 我們現在文化部也一直在處理博物館法,生態博物館的部份幾乎沒有看到,我認為文化資源司,可以把社區可以活化的生活生態博物館,跟博物館法或社區營造串連的部份,強化資本變成新的社會生產的可能性。成為社會共創,社區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全盤性的評估。 **林奠鴻:** 這個問題蠻嚴肅的,地方文化館的發展。首先請幾位老師回應。 **梁秉義:** 我這邊回應學生的心聲,每次看到青年學生很有心想要進入社區,往往面對挫折,如果你真的想要回到社區,你的態度要聆聽,不同世代的語言,或是他個性愛裝酷,但你做事情的熱情要發揮,就能得到社區的喜歡。你要秉持聆聽的態度跟熱情。 再來是很多機制或學校,很容易進入社區,中間總覺得缺少社區需求表達盤點的機會。我們以前在坪林有一個志工引導,先盤點,盤到很小,你會做什麼?美編、唱歌,帶到社區內。總不能叫學生進社區蓋漂亮的房子,讓不同的人都有機會到裡面換工服務。 專業性口語表達,有些群組有口音的問題,現代科技很發達,盡量多用一些圖文來讓外國人了解。有時候誤解是語氣口音,除非他是專有名詞,或許導覽方式可以多一些科技讓外國人了解。 **陳登欽主祕:** 我很高興廖老師提到社造來講博物館發展法,社造論壇走到全國會議,博物館論壇在後面追趕,下兩場還有博物館論壇,很積極提到知識來源是社區創造出來的,社造是目標博物館是方法。博物館論壇提到的組織改造社造業務,到底要歸在哪一個司裡面?還需要好好想一下。因為文化部組織改造,成立博物館司,在政策讓有大方向,社造到底要放在人文,還是博物館裡面,還要再想一下。社造全國會議內提到生活生態博物館,非常重要。 艋舺的朋友,建立國家文化記憶庫內這個困擾一直會被提出來。資訊專業的回答,台灣的多元是要被珍惜與尊重的,統一名稱這件事情,不管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不正確。艋舺、萬華或任何一種聲音,他都可以被某些群體認為應該用這樣用。我們真正需要處理的是詞語庫,從外國人的搜尋,應該有個詞語庫,他就知道打了這個詞之後,指涉相同內涵的詞還有什麼,AI要建立出來。 我舉個例子,地名一直在變化,台灣史打狗、高雄,如果不知道,很難去查。更不要講很多小地名,同一個空間內名稱是依著時間不斷改變,但是他是指涉同一的地點。族名更是了,這是基礎建設,我剛講的這是很龐大的基礎建設,政府應該要處理。我們何時能做出來,這也是議題。這有助於台灣多元文化內容有意義的呈現。 **廖嘉展:** 謝謝給我這麼寶貴的三分鐘,我們從地政之後進入桃米社區,找到關鍵元素青蛙,以青蛙發展陶米社區,接著找到蝴蝶來引領埔里。現在是網路時代,找到識別。透過科學研究找到關鍵性資源,不斷強化資源特色的識別。 社造,太多、太多社區,沒有看到自己本身真正特殊的資源,以致於跟著政府資源跑來跑去,社區主體性還沒有發展。非常重要的是透過識別,珍惜社區資源,願意在珍惜的情況下轉化資源變成新的社區生產,我們所推動的埔里生態城鎮,就是用生活生態博物館,透過社區自我努力探尋過程找到世代努力的方向。 為什麼這兩年多來跟暨南大學合作,每個月開會,每次有很多議題在行動的過程,這個是我們可以將社造轉化成另外社會共創的方法。而且是很成熟、馬上可以運用的方法。只是政策支援上如何讓社區的人從社區的人甚至是鄉鎮公所都願意珍視自己的資源。 這種轉化到後來會變成桃米青蛙村,埔里蝴蝶村,全國的文化識別地圖。日本常常看到一個地方貼一個蝴蝶或是貼手作的東西,成為標示。透過識別系統,建立新的社會生產,而且很容易被發現被實踐。 **向家弘:** 當我們社區沒有主體性就會發展出「社造產業鏈」,幫你寫計畫書申請之後抽幾%,或是幫你執行,幫你核銷結案。這時候社造就可以發大財,發大財的人不是社區自己而是所謂的專業團隊。 大學生跟社區的距離也是一樣,很多帶著學生要去幫學生的老師本身對社造或社區也不認識啦。這很可惜,這不是誰的錯,大學的專業本來就不一定在社造,大學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試著把大學跟社會責任連在一起,他必須有幾個條件,你不可能讓大學去幫沒有社造概念的社區。社區需要有主體性,你需要知道自己缺什麼,大學團隊剛好也有這個專業。目前的狀況點像是指腹為婚,為什麼要合作沒有搞清楚。造成很多美麗的錯誤,目前很多USR都是這樣出發點良好,執行過程有很多環節漏掉。 目前政策裡面做的比較好的是水保局的青年迴游計畫,讓大學生自己去組隊找到社區,讓大學生去跟社區磨合。已經是有主動性的大學生,最重要的精神不是大學生幫社區,而是讓大家彼此了解,共學的過程。很多幫到後來就是扼殺了社區的精神。 老屋修復最重要的不是修復,而是社區居民對老屋的了解,還有工法的了解,如果粗暴的跳過這些,達不到我們設定的目標。 文化部跟教育部彼此討論一下,社區主動找學校,提出需求再彼此合作,這才是自由戀愛,可以減少悲劇。 **曾旭正:** 很簡短,從剛剛翻譯問題,文化部似乎已經開始可以考慮幫忙一些社造做的不錯的、有機會到外面交流的,做翻譯這件事。剛剛講翻譯系統,但是怎麼樣統一用一個系統,就要看文化部相關記憶庫用什麼系統。 外交部提供的翻譯系統就有四種系統,我的名字也都不在裡面。 **林奠鴻:** 調整一下(委員)每個人講兩分鐘就好。 **戴美莉/英雄鎮管委會:** 我想提私有空間開放獎勵措施,我來自桃園平鎮區英雄鎮管理委員會,我想針對私有空間開放的獎勵來說明。 我們社區內有四十坪的會議室,可以開放多功能性,可以是食堂、可以是圖書館,也可以是健身中心,希望最大利用。我有看到荷蘭失智小鎮,利用一個鎮的區塊來做微型社會,讓失智老人家能在裡面自在生活。如果公寓大廈內老人家都能自在生活,每個家門都是一個房間。 目前國小校外教學大部分都是去農場,我去新北瑞芳鼻頭國小,這是很好的見學地點,桃園市地方文化館也是很好的見學地點,可以跟學校活用,而不只是放出空間,要加強活用。 **廖惠/台北市心悅成福文化協會:** 大家好我要提的是台北市政府,希望台北市政府可以開放閒置空間,建立開放平台,同時設置管理辦法供民眾租用。各位都有提到閒置空間,雖然台北市市產,不歸國產署管,但他還是公共資產,超過30%閒置,有利用形式但是沒有深入。 台北市寸土寸金,隨便一個空間沒有三萬是租不到的。但是百分之三十的閒置空間卻沒有利用。為什麼我要提空間問題?台北市有12區台北市不斷提商區沒落,因為沒有特別性。砸錢辦完就沒有了,如果閒置空間可以開放,就能產生非常多社區文化博物館,小型化的博物館,社區內有小型博物館,社區的想法都能借用這樣的空間落實,希望各位長官能反應我的想法。 **鄒金玉/社團法人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連結大學端跟社區端,提供更好的國際志工交流平台。我們社區有經驗,跟國際志工合作,停留時間大概是一個辦月到兩個月,這也是交流模式,有時候需要翻譯,國內大學生也會透過平台進入社區。也可以跟國外學生交流,平台能不能建構。 **張文蔥/新北市愛鄉協會:** 建置平台能配套獎勵措施,手冊56頁也提到,大會主軸是明日社造,因應5G,傳承社造、資訊平權,改造「社區通」,或是另設一個平台,才不會大家留一手,最後就不見了。 **陳佳怡/輔仁大學創意設計中心:** 各位來賓主持人好,想分享現在這在做的是教育苗圃計畫,把不同領域的學生集合起來,針對無障礙交通的設置他們共同發想體驗。很多學生讓他們坐著輪椅,去街上搭捷運,很多我們自以為的無障礙服務反而都是障礙,這樣的同理心改變學生蠻多。我也有問題,這樣系列活動有跟醫院或社區多福等無障礙照服機構合作,接下來要讓他長久持續下去,勢必要深化,要跟更多機構合作,也是一樣需要平台或管道。社區有這樣需求,大學也能整合並且發展創新設計或是有用的提案。 **游道明/頤神廬規劃設計協會:** 請問一下各位老師夥伴,基隆市中元祭或許是昨日社造,因為從咸豐時期就開始做。取經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我們需要對歷史了解才能對未來有更多規劃。 **張凱惠/也品文藝工作室:** 各位前輩大家好,我從南投來,今天有跟廖老師討論過,我考慮了很久,我還是要提出來。中興新村前幾年被列文化景觀,花園城市保留時代的關鍵要點,但是對於南投的發展而言他又是一場災難。樹長到一個程度就要修剪,可是地方負責單位就開始踢皮球,他們說這是南投市公所該減的,但是南投市政府減就會斷頭,陽光叢樹間灑下來很美,就沒了。再來垃圾,誰要收垃圾。房子,沒有人進去地方政府最高興,黃金地段當房子都倒了他們就可以蓋大樓了,地方政府沒有規劃好,把一百年老宿舍拆了,我們問他們要幹嘛?他們說我們只是先整理。 這塊土地沒有規劃好,地方政府就會說給我規劃吧。對我們而言很不樂意見。台中市光復新村就有讓年輕人進去創業,房子沒有人整理,其實非常麻煩,不管對台灣或是對南投而言,都不是好事情。 **林奠鴻:** 時間有限不好意思,這一輪把剩下15分鐘交給議題委員跟文化部長官。如果你今天不講回家不能睡,再請你送過來。首先請議題委員。 **向家弘:** 大學想做事情但是找不到社區或民間鏈結的媒合平台,我們一直說平台但你也不用強調萬能的平台,但是有一個目前可以諮詢的對象,如果你在新北市,文化部系統之下每個縣市都有社區營造中心,長期陪力社區營造工作,對社區發展脈絡非常熟悉,到大學直接找社造中心,把你們的想法提出來這就是連結的開端。現在狀況很多,大家彼此要怎麼有效的鏈結,彼此都還可以作更多努力。 問題永遠談不完,再三小時也談不完,全國12場也談了很多,沒有一次到位的解方,未必市政府單位也可能是民間,或是需要更同努力,這就是社造的價值。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與社會有各式各樣有待持續改善的地方,政府在他的角色民間在他的角色上,明日社造談的不只是明日社造而是更美好台灣。 **梁秉義:** 針對科技,有五、六個平台希望政府做,不太可能做那麼多平台,也是疊床架屋。政府現有系統作業機制,跟不上企業,比如說好好學校,線上學習一堂課一、兩萬人付費去學,政府投注那麼多沒辦法有網路上的社造學校?政府要跟流行,新的技術怎麼導入,區塊鏈做防災,我們徒手分物品,這就跟不上流行。我們企業走在前面,那麼多人在做熊貓(外送),對我們有什麼省思? 社造夥伴也是,我們不能依賴政府想出一套萬能的。剛剛講的社會企業也是在提供那樣的服務,我們要把社區當成經營體,如何經營的好,需要自己找資源,我們也碰到很多人問我們,有了資訊之後下一步怎麼辦?所以我們需要知識平台,政府、民間還有社區,都要有責任做出一點改變。 **廖嘉展:** 我們一直沒有談到社區的局限性、有限性跟不可持續性,台灣這麼多年來的社區營造,社區最大困境是如果沒辦法提昇從1.0到4.0都沒有用,社區還是在1.0或是2.0,一方面讓社區成長,二來也讓社區在社會結構下,結構性問題在逼問社區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要穿新衣,但是舊衣脫不掉。我們要走到明日社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進步社會底下,資源整合跟科技運用,適合自己的社區資源,整合與協助下創造自己的主體性與發展潛力, **曾旭正:** 很高興參加這場,跟討論公共治理,幾個東西串起來。行政社造化,很多社區的期待,行政推展應該要有社造觀念。明天跟部長互動的時候,文化部優先把自己社造化,博物館與社造司還是什麼,文化部就不應該只有一個部在做社造啊。文化部每個司,都應該盤點一下,自己哪些業務可以社造化? 博物館或翻譯可能都可以跟社造有關,這部份應該可以有跨司處的合作或行動方案。文化部示範給別人看,讓自己行政社造化。 **陳登欽主祕:** 我的學長曾老師,還好他已經離開國發會,不然他今天就會下結論列管文化部。 這輪裡頭,我們需要列管台北市政府(笑),台北市政府的空間開放政策應該更明確,建議有智慧的主持人列入。國際交換平台,國際志工平台,特別是由大學來做志工平台,有智慧的主持人可以列入教育部應該處理的事情。 最後,少了一件更明確講的事情,宮廟,這個當下台灣的宮廟,我們把宮廟忘記之後宮廟漸漸被其他的滲透,這個事情並不是秘密,我們很知道宮廟在傳統內,既是學校,既是社造,其實也是博物館。宮廟怎麼在社造體系內發揮功能?要列入社造內很重要的功能。恢復宮廟在社區內活力,以及他應該要有的功能。 至於中興新村的事情,我一方面高興曾旭正離開國發會,一方面覺得可惜副主委離開國發會,沒辦法繼續處理中興新村,這部份真的很困難,的確大部分的工作都在國發會主導,這也真正是社造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地方,社造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公所,更不是中央部會可以處理的,社造本來就部在政府的體制之內,要從民間的力量去看自己最好的發展。我就這樣子回答你,我們要繼續監督擁有資源的公部門,怎樣把社區做到社區期待發揮最大的意義。對不起我沒辦法非常具體回答你砍樹或是屋子。 **林奠鴻:** 今天提到宮廟,我們八年前就已經滲透到宮廟,我們用文化的方式,滲透。我們每年辦活動,今年最高興的是,其中一個宮廟贊助了活動經費。 **陳登欽主祕:** 我非常建議年輕人進入宮廟,宮廟體系難以撼動但是年輕人可以進入。從趨勢可以知道,從信仰,宮廟的祭儀活動,神明等等,創造了另一個台灣的知識體系,這些是宮廟延伸出來的。我只是在這邊呼籲啦,如果你在社區內有宮廟的,或是你是年輕人要進入社區,宮廟真的是大家很需要關心的地方。 **林奠鴻:** 謝謝各位,我們準時告一段落,請大家去投票。明天的閃電秀,社會行動請大家去投票。我們會挑出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明天比今天更重要,因為明天有七個部會的長官要列席,剛提到的很多問題直接可以cue部會長官來回應。明天9點之前準時報到。如果你早點報到比較可以坐前排比較問的到啦。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