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明日社造:分區論壇金門場 :::info :date: 時間:2019年9月24日 9:30 ~ 17:20<br> :school: 地點:金門縣文化局3樓會議室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br> :pencil: 文字記錄:吳淨文、林心乙 ::: ## 壹、開場致詞 ### 主持人 向家弘(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 :::info :clock9: 0930 ~ 0935 ::: 各位文化部長官,金門縣文化局長官、在做夥伴,大家早。 我們昨天就大概十五位工作人員,昨天從台灣各地來到金門。再加上今天文化部夥伴,這場工作夥伴二十幾位,可見文化部對金門論壇重視程度。先介紹今天與會長官,我們的金門縣黃凱怡副縣長,文化局副局長黃雅芬,然後文化工作的大家長——文化部,文化部的李連權次長。 接下來是全程參與文化資源司洪世芳司長。 我們今天也有一位社造工作者,社造議員董森堡議員,我們今天這場全程直播,在網路上直播,還有全程打字紀錄,所以無法參加的朋友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紀錄。還有手語老師,還有今天手語老師林亞秀。那各位看到標題,「明日社造」指的是台灣社造運動快要三十年,主要是1987台灣解除戒嚴,各地居民意識到自己居住的環境,歷史生態文化需要再找出來,凝聚社區共識。 金門這邊歷經兩次重大事件,1992解除戰地政務,讓大家回到故鄉建立自己故事;2001年開放小三通,也讓金門從戰地轉型成和平旅遊的地方。 所以也就是說,社造跟著台灣變遷,不斷與時俱進,所以社造到現在,也面臨到社會不一樣的新興議題,包含年輕世代崛起,也面臨到時代挑戰。所以社造不斷滾動前進。早期1.0到現在明日社造,是要在明年開始推到4.0,與時俱進。所以明日社造,透過各式民間論壇,討論出一步社造要如何走,也透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未來。也是辦理這個文化論壇的用意。 我們看長官們今天不只在這裡,也全程參加。每個文化部同仁也把活動紀錄下來。最後我想,兩句口號「毋忘社造,跟著文化部同進退」也希望一整天下來可以討論出自己的社造。 接下來請黃怡凱副縣長。 ### 黃怡凱副縣長: 我想我們今天很開心看到李政次,剛剛也談論到一些金門光景,在319當兵的時候。他說很多點已經不在,現在只剩下六千軍隊。我們也很高興,小金門鄉親洪世芳,在文化部做司長,難得有這樣機會來推動地區社造。 社區營造,簡單說由下而上的公共治理,到社會共創的願景,我們用兩句話介紹,這兩句剛好是今天主持人-家弘的名字,「走向家園,弘揚文化」。另外是計畫主持人-許主冠,「主動參與,迎向冠軍社區」。 我想透過多元平台,讓金門縣,有志參與金門社區者,可以透過論壇交流,讓金門社區走出閩南文化外,進入高層次的公共治理理念,這是金門在蛻變,時代上的進展。也期待今天交織出更高一層的火花,也期待次長帶著專家學者們,一起到金門來,謝謝。 ::: info 黃副縣長贈送和平的禮物給李次長 ::: 希望透過這個禮物,把和平理念,帶到全世界,把這個和平禮物,送給我們次長,謝謝。 --- ###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 黃副縣長、副局長、主持人、董議員、許主冠老師,以及金門鄉親,大家好。 其實每次到金門我都近鄉情怯,因為74到76年,我印象最深,同一批獄官,坐船來,回去,回去每個都失戀、兵變(全場笑)。因為我們那時,要當預官,長官說了讓我們放五天假,那時才對金門有深刻印象。那時我們每個都兵變,所以在金門這段時間是我人生很重要階段,因為我當預官排的排長,就是每天面對士兵,做值星排的排長,每天都在工作,也接觸到各個層次,一個排只有一個大專生,都被欺負。所以你可以想像那階段很重要。我後來很久都不敢來金門,二十幾年才來,這次來是第三次,那心情很特別,我認真觀察金門變化,我看到社造,五年前跟現在差好多。五年前金門基本上沒有社造,跟大家談論也沒什麼意思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加入。社造,如果有三個最重要基石,第一是社造,第二是健保,第三是長照。這是台灣未來很重要力量。 921我們地震,剛好民間開始推動社造,使得之後很多人在921之後能夠逐漸復原,由下而上的力量很大。認養措施也是很重要的措施,但是短期的,就長期來講是社造力量。 金門是所有條件最好的,但是如果今天,有社造,金門會成為更繽紛多元的社會,更吸引大家來落地生根。台灣不管是花蓮、台東、屏東,都有傑出表現,雖然是偏鄉,但我相信金門會更超越這些縣市,畢竟文化部,在這次社造論壇,其實是許主冠與小向老師說,以現在台灣社會,在未來社造三十年,要有新的措施,所以,鄭部長說由下而上的平台應建立,讓大家可以討論。 文化部期許,未來就是由下而下的累績經驗,也希望形成力量,做改革工作。我要祝大家身體健康,事事如意。謝謝。 ### 主持人 向家弘 接下來要介紹,為何有四大議題。其實金門,是世界的金門,我們打開世界歷史,金門其實從冷戰走到和平,其實是一人類史上很重要的典範。所以我們講到台灣要申請世界遺產,第一個一定是金門。當然, 但金門的居民當然不想要戰爭,以前的日子不是我們想要的。但不論如何,都變成我們在地的歷史和記憶,我們社造講的是,更多的討論、更多的自主思考,現在我們更有權利決定我們、我們子孫想要怎樣的生活。金門真的是很特殊值得討論的地方。 那今天,四大議題有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我接著介紹,今天一整天會陪伴大家,我們的議題委員。首先是公共治理許主冠老師。積下來是世代前進林峻丞老師,多元平權是小弟我,社會共創是我們的梁秉義老師。 今天這個日子我也會很難忘,今天剛好是我五十歲生日,人生半百的點在金門著實特別。那照例,我們一起來拍張大合照。 ## 貳、計畫介紹及議題與談 ### 計畫主持人 許主冠(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 :::info 計畫主持人許主冠 :clock9: 0935 ~ 0945 ::: 今年的社造會議,總共十二場論壇,我們很重視宜花東跟外島,因為這些地方長期以來有很好的底蘊,卻沒機會呈現價值。 今天印象最深刻,在機場出來,沿著通道都是介紹金門文人、歷史。很多地方只介紹美麗風景,但是金門卻介紹文化底蘊。 這是很難得事情,表示居民驕傲感是存在的。因為我是澎湖人,我的父親在前幾年很常跑金門。 我們家族是從小金門移民到澎湖的湖西鄉,再到台灣,我是到台北的第一代。這個家族歷史,讓我對金門是有感覺的。 講社造,我們終究要回到問自己,我是誰?台灣是漂泊的世界,你的子女有多少在自己身邊,這是現象不是特例。世界快速流動,所以我們更要清楚知道我們是誰 我是誰是回到內心,認同文化跟我的關係是什麼。在過往台灣民主進步,社造是很重要基石。二十幾年我們看到社造,我們看到的是申請政府補助,不知道要做甚麼事情。 在KPI思考下,我們要回到初衷,重新找到自己定位。同時面臨世代之間問題。我們的成長背景、社會環境不一樣,我們對於很多工具使用,方法不同。但我們要看看,全世界下一代,是貧困世代,不像我們戰爭後,在經濟起飛有資源,下一代就不一樣。新世代很多是我們沒有的,他們對圖像的敏感、去聯合世界,很多是我們沒有的。我們如何把資源繼續連結,跨越世代隔閡,這是我們要想的。 所以社造是跟自己對話,要轉換成代間連結,不同社會如何連結,最後我們談的是共創。 公共治理部分,我們很怕變成許願或是批判大會,可是我也報告,台灣還是具有公共意識的地方,我們聽到很多是民間在檢討,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資源?我們如何變成和政府對話? 我想這是我們到目前很出乎意料的驚喜。再來世代前進,各種新知識的進來,都是要促進代間的分享。 第三多元平權,各位注意到新住民的總人口數,以經超越原住民了,新住民來到台灣三十年,他們什麼時候可以把「新」拿掉?他們如何面對他們在台灣生活部分,這個認同和文化主體性,中間怎麼拿捏?在高雄我們遇到,有參與朋友提到我母親是原住民、我父親是客家人,我怎麼分類? 所以我們要談到台灣所有的差異。在民主社會容忍差異到尊重差異,是我們文明指標。尊重,就是指標。為自己發聲不是民主,為弱勢發聲才是民主,以及這些價值如何落實下來。 最後,我們社會共創,這個範疇很大,我們談到科技對社會影響,是不是越方便,人跟人見面越不需要了?當線上開會,人際如何維繫?也不能忽視,我們做社造,越來越需要新科技帶入,未來可以有很多多元方式思考,這些都是科技。所以我們今天在這邊,希望透過四個議題的分享,從小組討論、到大會報告、到下午的深入討論,一步一步談。希望有金門特色的討論。 各位發表意見,我們都會凝結到十一月的全國社造大會中。很開心今天來到金們,幫我們二十年社造,進行下一個十年的活力。 我們進入整個議程之前,先介紹進行方式。 早上先分四大組。公共治理是第一組、世代前進是第二組、第三組是多元平權,第四組是社會共創,等等會跟大家講討論的地方。那為什麼要分組呢?因為要傾聽公民的聲音,讓話語、主體回到公民 分桌完,每一桌會有產出,以及階段性建議跟主張,下午在進行大場討論,這樣也可以讓各位,回到大場後可以參與這四組討論。所以早上分流,下午併在一起。這部分就到這邊結束。 ### 計畫執行秘書長-楊玉如(愛社享生活文化有限公司) 先介紹小組主持,大家跟著他們移動。 公共治理的桌長是哲銘,請你們跟著他到一樓。 世代前進的桌長是炸雞, 多元平權的桌長是思安,請你們跟著她到一樓。 社會共創的桌長是國書。 --- ## 社區開講:公民討論與想法激盪(分組討論) :::warning :clock9: 0945 ~ 1220 `此時段沒有文播` ::: ## 午餐時間 :::warning :clock12: 1220 ~ 1300 `此時段沒有文播` ::: --- ### 向家弘: 我們今天午餐,叫做多元特色平權餐,是來自於我們金門新住民的料理,他是新住民DOC的駐點人員麗差,由他來為我們介紹。 ### 林麗差/金城數位中心駐點員: 我是晉江來的新住民,今天是美美餐廳的友誼贊助,廣西的桂林米粉,還有手工薄片魚。當初開這間餐廳,就是為了滿足我們異鄉姐妹。還有麻辣鴨血、米粉,貴州新住民姊妹準備的。水餃是家鄉口味調的。 中午的麻辣,與台灣口味不同,是花椒,是貴州內地帶來的花椒。辣椒也是老家帶來,看上去很辣,吃起來不會嗆而是溫順。這是那裡特地的口味。 ### 向家弘: 從飲食可以看出金門也是很多元文化的地方,不是本島想像的那麼封閉。我們請手語老師教我們明日社造,金門最棒! ::: info 手語教學 ::: ### 向家弘 在之前我要懺悔,因為我們怕參與公民討論不起來,但其實早上看到大家都非常踴躍討論,可見公民們悶太久了。以後這種活動可以多多舉辦。 下午開始的部分,從金門澎湖馬祖,離島東部的論壇,都是一個縣市辦一場論壇,所以參與的人比較沒有那麼多,所以就是上午分組,下午大場次。西部就是一整天討論,隔天一整天。但缺點是延續性不好。那今天看到很多人上午沒進興,所以今天是可以延續到大場次討論,關心自己議題之外,也可以關心別組議題。所以下午就是請老師報告討論狀況跟結論。 發言時,不一定只報告自己組別議題,每組都可以發言。首先歡迎公共治理的小組報告,再讓我們的議題委員來引言。 ## 參、社區大聲公與議題探討-公共治理 :::info :clock1: 1300 ~ 1355 ::: ### 公共治理小組報告人:董森堡/金門縣議員 各位委員大家好,因為我們這組有成員有事先離席,我是董森堡,現職金門縣議員。前任古岡社區發展協會理事。之前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保育理事長,兼任金門戰地史蹟學會的常務理事。不過現在我都把這些會務辭掉,回到一般會員。 我是王添嫌榮光社區常務理事,我現在也是沙美商圈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我是許淑玲,我參加兩屆實際操作,很有興趣所以來參加。 那,這邊分享幾個治理問題,最常見就是多頭馬車,傳統社區聚落都會面離稻。,比如公部門或是中央單位,平台很難整合,所以會有很多民間組織,會造成社區發展方向無法統合意見。 小組討論希望公部門有統合資源的平台,比如說國防布跟文化部,可以把相關資源統合。民間部分,比如說可以做人力整併,避免意見對立無法整合。 第二問題,我們的政策是不連續跟資訊不對等,包括選舉會影響社區發展方向,包括現在選舉包含行政首長 民意代表 社區理事長改選,造成政策無法延續。 我們認為從中央到社團單位,要有概念性規劃,長期不變目標 短期目標會因人而異有策略的變動。民間部分,可能世代之間價值觀落差大,如何培養共同社造默契,我覺得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還有, 能不能購透過其他部分的整合,青年在地規劃施可以進駐社區。 第三,包括軟硬體設施,包括社區可以改建,讓社造活動可以多元發揮。社區凝聚力不夠,軟硬體設施,希望社區營造可以結合長照、社會福利共餐等福利,可以讓社造多元性發揮,軟體持續滾動整個社造可以更多元。 第四點,社區培力,基層公務員應該要有企業化跟專業化,還有社造的培訓,以上是我們這組的意見。 ### 吳哲銘/小組主持人、來聊東勢 我補充,基層公務員企業化,就是說,基層公務人員要跟私人企業依樣,會有稽查考核。這些考核可以跟社造一樣。那在多元硬體設施,我們討論到青年返鄉,在還沒建設的社區活動中心,可以讓年輕人進駐,並不是所有的社區都有活動中心,在這裏可以做一些規劃,可以結合軟硬,是蠻棒的是。 像花圃隊,每個社區會針對藝文活動,有應用的場域。以上報告,謝謝。 ### 議題探討|引言人:公共治理組 議題委員許主冠(計畫主持人/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 大家午安,很高興我也旁聽第一組的討論。大家對於金門議題很清晰。解決前要先知道要討論什麼。那我先重新定義,公共是什麼。公共是他者,我到底是不是屬於公共呢?不是。社會全體才是公共。所以實務上,為了達到公共真實性,在治理時要把自己的相關,從公共切出來。當我們保留自己那一塊,把那塊公共變成都可以參加的。社區發展協會是組織,如果沒有參加到這些組織,那你跟公共是無關的。所以公共是每個人都有參與全力。 第二件事,好像政府這件事情才是公共。其實不是政府,政府的運作是建立在人民慣習之上。像是跑攤,跑到最後會去數議員的跑攤數量。 所以我們要談公共治理,換句話,從改變人民的習慣,就會改變政府的樣態。你的行為看起來不公共,但改變會解決公共治理的問題。所以再回來談,公民治理,我們可以如何想像, 例如政府多頭馬車,無法正和資源;社區等等很多困境(小組討論出來的問題),這些都是因為過去五十年多,整個社會發展出來的結果。既然是累積的問題,如果不改變思考模式,還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解決。所以勢必要有新思維,包括重新思考讓當代人可以普遍接受、不花費力氣的公共治理。 如果你覺得,在網路上發表言論,在不知不覺發言出去,費不費力?不費力,但是可以改變事情,這就是自媒體。用新的技術。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在淡水看到屢次參選的里長,他在沿海看到綠蠵龜,看到生態狀況,在上傳照片後,讓環保局看到並且兩小時內清理乾淨。短短兩小時有成千上萬人看到,所以那是自媒體的力量。所以參與公共治理不是那麼困難,不一定要仰賴組織。 第二是,自我賦權,我們看到很多問題,前幾天我們看到台北市民一年會收到一百二十六張罰單,所以我會自我檢討,是不是有違規;各位知道,臺北市由市民檢舉的罰單總數,佔30%的所有罰單開立。 這是我們被開罰單稱呼的正義魔人,但是如果自己檢舉,是正義達人;自從市政府要求實名制,我們發現比例還是沒有下降,表示公民出現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人,公民性格發展出來後,就會對社會有影響。 自我賦權 我們對自己到底可以做什麼,可以重新定義,從仰賴政府到現在可以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社會。 再講一句話,想想看,你對你的孩子,成年後還是你的孩子嘛?我今年五十幾歲,我父親還是對我說不要那麼辛苦,回來我養你,這就是賦權。 所以,幾個原則 第一、除了仰賴既有社團之外,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參與公共事務? 第二、有沒有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可以參與公共治理? 第三是賦權,可以如何賦權,針對公共事務,來參與。有沒有人針對這些可以來分享的? 社造有一段時間我們已經不談共識了,因為我們發現沒有辦法有共識。不同的背景如何讓彼此有共識呢?從肝膽相照到肝膽具裂。 我們建立共識,像是說要讓社區繁榮,但大家想像不同。所以具體談共創,是要用行動實踐,所以不同的學經驗,累加在一起,就可以有完整的成果。 最後一個,我們這一組談到商圈,如果可以讓商圈恢復昔日光榮,這不存在的問題。商圈蕭條的理由為和? 比如說整個人口結構改變,所以商圈需要復活,要重新想像,台灣高齡化社會後,每一個高齡者都應該被照顧嗎?他能不能也是生產者,他可以不用生產勞動力,而是故事力等,這是新文化資本。 透過這些組構起來後,所有產業都變成文化產業,比如說柑仔店,賣的是記憶與文化,所以每一個產業,都是文化產業。 (許主冠邀請參與者回應和討論) 沒有嗎?那第一組的夥伴要不要回覆有沒有漏掉的內容? ### 董森堡/金門縣議員 其實我們廣泛討論到,社區之間的問題,包括談到高齡化傳承危機,剛剛提到產業販賣故事與經驗,那這部分如何培力,包括從政府到社區結合,我相信是未來要著墨方向。 另外青年與老人價值觀落差,這部分年輕人與老人家規劃方向不同,如何統整?未來也是要多做努力的部分。 那,剛剛許老師提到任何產業都是文化產業,我們也提到經濟活動導入可以讓在地居民看到經濟受益,甚至活化成果,我相信是整個社造走向永續發展的一條路。那我們歸納到最後一點,不能讓人永遠燃燒熱情。如何燃燒火花。像是導覽、文化產業。 因為以金門為例,文化產業其實就是觀光的基石,假如社區針對在地產業特色做有系統性發展,我相信未來做一個有效整合,才會是有效的方展。那其他的我後續再補充。 ### 王添泉/榮光新村社區發展協會 剛剛討論,我是代表沙美戲院那邊,提到金沙戲院。戲院興建初期,簡單說明原本是由民間籌措,但在公股占五分之一的狀況下,盈餘需優先規歸於公所。金沙戲院的股東,以沙美街每一商家都有一股,那這個戲院早年是軍民的休閒娛樂中心,經營後有賺錢,因為是由鎮公所主導,所以公所須提撥20%作為金沙的活動經費。 那後來聲光媒體發達以後,戲院沒落和關門,加上公所產權轉移至金門縣政府。戲院關門仍有相關水電等費用要支應,增加私股所有人負擔,股東對於戲院的改造與利用沒有共識,所以我們成立了沙美社區發展協會,後來經過調整,為了維護店家股權,我們又改組變成公司法人,變成金沙美股份有限公司。那我們也找來當時縣長(楊鎮浯),訴求可以讓這個股份給民間使用,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公司法人又發現因為理監事變動,所以賣給私人就不同意。 一直到後來,跟公司法人協調,最後以每股五十萬變成縣政府資產,後來也有人提出說要50年的歷史要變成文化資產,到現在停擺。希望在這裏可以請託,金沙戲院沒必要全部列文化資產,僑聲與金東戲院已經確認定案了,希望金沙戲院應該要成為唯一在商業區(沙美商圈),能起一個商業龍頭作用,帶動金沙復興。謝謝。 ### 黃美玲/四埔社區 大家午安,我是四埔社區社區,是金門人口最多社區,但是我們應該說,社會資源的分配,大的社區拿到的一百塊,小的拿到的也是一百塊,對我們來說不公平。 因為同工不同酬,事實上這是很多個社區成立的,現在應該是說四個村莊共鄰,我們辦活動也人力充足,並結合金門大學的學生。 我們是大型的,但是有時候放在活動,你給我四十萬我也要辦,社區是自己的,我們願意辦,但是資源給的時候可不可以多一點。 所以也希望,政府可以給予我們資源多一點 ### 許主冠 希望可以多強調是什麼資源。還有沒有人要發言? ### 林相吉/呂厝社區發展協會 各位貴賓夥伴大家好,我們討論世代前進,但也討論公共治理,我把金門定位傳統社會,我覺得是需要比氣長。那金門就是這樣的社會,所以我們要談公共治理,相對在手法心態,在觀念調整上要比台灣地區,有更多心理建設。 我想,台灣社造三十年,金門頂多十年,很多社區也剛起步。所以公共這個概念,要在社區建立。尤其宗教的管委會,或是社區組織,不同組織的領導者都是重要組成,尤其因為都是地方領袖,以及金門少子化、青年人口外流,造成社區和宮廟管委會都是老人當家。當然有好處,但是相對觀念保守,因為經歷很多根深蒂固觀念,年輕人要進入就很難,所以 我們要談公共治理,我覺得要談的現象 第一,政策引導,回過頭我們看政府幫我們做什麼,針對不同,滿足需求 第二、要給年輕人機會,社區和管委會要建立溝通平台,把本地和外地的都引到社區 甚至把外地引導社區,像是景觀跟美術,把年輕人想法,透過政府學校協助,讓社區引進人才。社區受刺激會進步,而且年輕人會喜歡上金門。我想這是策略應用上,要做一些調整。 ### 議題委員 許主冠 世代,我們以為是年輕跟長輩,但不是,像金瓜石地區,透過擲筊程序,得到廟宇主導權。那可是九十幾歲與七十幾歲世代的爭執。所以可以看到世代差距是三年,台灣社會是非常過動的,這是台灣很大的文化性資產。那還有其他年輕人想要發言的嘛? ### 王苓/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我是金門敬土豆文化工作室的王苓,我回來金門六年,之前經營文化工作室。其實金門很多議題重疊,當地人因為經歷軍管時期,還有在地白色恐怖時期,都不敢主動發言,就無法站出來說話。也因為價值觀保守,很多話都不敢說,也有人際網絡的壓力。 再來是,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很好,也常有在社區聽到說明會,但是可能開完會就沒事了,每每為了配合出席,一年過後現況又一樣。 大家都會覺得為何要配合。我也不希望大家就畏懼發言,甚至得不到回應,所以我覺得金門正在面對很多困境。如果沒有面對過去的歷史、壓迫,過度到下一個世代,仍然會留在文化裡面。 ### 議題委員許主冠 那我覺得公共治理,我覺得第一,一定是未來台灣社會進步原動力,我們不可能為了保守政府前進,也不可能為了政府自顧自的進步,那這兩者之間如何形成動力,人民和整府之間合作對話的過程。 過去我們至少知道,政府很多公共事務需要聽人民的聲音。縱然,中間很多抱怨,但就是磨合久了就順。 如果要看到下一代,要有更多的參與和對話。公共治理這一塊,就是要我們去思考,用甚麼樣的方式,跟公務夥伴一起去思考怎麼達到這樣的目標。 我覺得公共治理,是社造很大的一端,我覺得我們看的是二十年後的台灣,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從我們現在開始。那我這段,就講到這邊為止謝謝各位。 ### 向家弘 剛剛講到比氣長,我們社造提出四大議題,但也不是說每一縣市都要齊頭並進,其實社造不是這樣,所以四大議題是方向,但回到每個社區的時候 還是要因地制宜。所以大家也不用壓力太大,我們可以看到社造有大的方向出現。 那進入到世代前進這個議題,我就講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個朋友四十幾歲,台大戲劇系畢業的。她要回家鄉務農,大家知道很多清農都是高學歷,引進新的技術和新農業的方式。他回雲林鄉下種田,跟伯伯租地。政府補助計畫,一分第一年補助一萬塊,她想要耕作三分地,三萬塊,要地主同意。所以她就請他阿伯(地主)簽同意,沒想到她的阿伯不願意簽,還酸他:「一個好好的女孩子,你爸把你栽培到讀台大, 你竟然回來種菜,我看不過去。他就這樣虧。所以我說年輕人,我們希望老一輩可以傳承,但是你嘴巴講傳承,嘴巴在阻止年輕人回鄉。 所以事實上你是在滅村。所以世代前進,特別年輕人崛起,是很大的問題。不分城鄉,台灣很多鄉村都在阻止年輕人返鄉。所以這是很重要議題。 這個議題我們就來請小組報告。 ## 肆、社區大聲公與議題探討-世代前進 :::info :clock1: 1355 ~ 1450 ::: 大多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居民、還有社區發展協會幹部,另外還有因為政府補助計畫留在在地的返鄉青年。我們提出很多問題和解決方案 我們先請紹輝介紹一下: ### 報告人翁紹輝 ,我住在頂導。其實有拿到政府的計畫,但是回到這裡做社造,我投入社造幾年,就是青年村落計畫幾年。我讀博士的時候,那時候提了青年文化行動,今年第五年了。前天趕快交出去,主題跟多元平權有關。所以其實是懷著感恩的心來。 這組我們講世代的問題。歸類為四個主題: 第一、青年常常遇到在地參與困難,要跟長輩溝通,可能不易。會覺得在地居民保守,不一定是能讓在地認同。過去金門福利太好,拿補助習慣,煩而造成進入困擾。 那政府計畫都不是永續性,會覺得不透明跟整合性。那他們會覺得執行上有一餐沒一餐。我們認為要把平台盡力、從價值觀、教育社會改變 所以我們策略是,金門很多共餐活動,是把銀髮族,把很多在地的銀髮族老人家聚在這裡,共餐只是手段,讓他從參與教育去改變。 還有從小的教育開始。還有青年的蹲點,也要去做,那行動角色的部分:會有政府關係人等等 第二、女性的參予會遇到困難,還有很多公廟的文化,其實女性也撐起一片天,但是參與較低。這跟多元平權有關。這關鍵頭人的參與和投入,在組織也很關鍵。主要我們希望建立教育的交流平台,去結合社區力量推動。青年做出成果,需要陪力,不然從台灣過來的講師是蠻昂貴的。 第三、公廟組織定位,跟社區營造有所結合,因為金門公廟活動興盛,如何跟社區營造結合,讓年輕人更多機會,我覺得是一個方向。相關的單位會有社區、社群、青年、政府。 第四、青年返鄉。青年薪資不足,就業機會少。可以和金鰻大學做合作,讓他們進社區做擾動,做本質的改變。我們要結盟要架構平台,讓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來做、有不同的社造的做法。最後促成永續性。 青年、社區、政府一起努力。 ### 議題探討|引言人:世代前進組 議題委員林峻丞(甘樂文創與小草書屋 負責人) 其實看到這組,很多內容看到世代落差,是因為大環境,年紀三歲就差了一個世代,我覺得也不盡然,應該是十年一世代。其實是說,這世代落差很多問題,就像是資訊落差,這會有價值觀的差異。要靠溝通來彌補這個差異。包含談資源分配的問題。 因為,戰後嬰兒潮,掠奪很多資源在身上,甚至先消耗到下一代的資源,導致我們的下一代會有很多負債、公債,都在他們身上。所以資源不均的問題,也在這時出現需要處理。 另外,包含社會關係網絡不同,銀髮這一代人脈關係網絡不同。但這樣的資源能否整合、互相支持,如果可以透過方式整合,有可能帶來更大效益。 再來也包含技能還有專業之間的落差,年輕人會得不一定是長輩會的。這也是我們在社區經營時長輩最需要的。如何運用年輕人資源,長輩專長,讓世代有更多交替。像我們在做,這幾年看到很好的現象,很多長輩在思考價值,退休後思考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他們在想說,如何把社會資源貢獻給下一代,這是很好的開始,也看到社會氛圍有這樣的改變。 我們會看到一些子議題,例如p.27。 我想做一些補充,例如促進世代間的資源分配討論,兼顧人地產,人脈資源,還有空間資源,產的部分是資金。這三部分如何協助下一代的社造,並且推動;第二部分,建構世代多元支持系統,打造宜居城市。我認為除了教育之外,還有就業跟生存的問題;第三部分,協助青年人才培養資源整合和經營力,在地深耕、永續發展。 簡單來說,產官學研社,不同角色都要去整合資源。我認為回到社區,有很多新觀念不是社造,包含到品牌經營以及管理,或是溝通的能力,那以企業來講,我們會講企業要談接班人計劃,社區是不是也會有接班人計劃?那社區我認為也要有這樣的能力跟想像。 第四部份、建立多元暢通平台,打造在地網絡。除了實體還有虛擬的平台。實體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會議,虛擬則像是網絡社群,把在地網絡夥伴可以串聯起來,透過網路,不一定要定期聚會,而是平常就可以討論、凝聚、想像。 第五,定位青年,在地組織之於地方創生的角色和參與機制 因為現在地方創生,要有新概念,要由鄉鎮區公所來提案, 過往用補助的方式給社區,但是社區已經過度依賴。我們現在新的概念是,用投資取代補助。公部門如何去投資社區。是我們要想的。 像是媽媽家政班、產品,公部門能不能去採購,讓社區的組織不用完全依靠政府或公部門。 第六、創新在地組織的運作模式,發展自主與永續機制。 過去發展協會組織,在推動公共事物時只能跟政府提補助或計畫,久而久之會過度依賴政府資源,或是每個執政者不同的政策想像,我們只能跟著政策往前走,不是需要而變成應付、本末倒置。 所以在地可以思考,B型企業在地企業。是不是可以用經營企業的方式來帶動社區發展,很多台灣本島已經在做這些事。 那大概就是我想帶大家討論的,是不是我們等等花一點時間,來看看子議題,有沒甚麼想法和建議,世代之間有沒有想法,或是怎樣來彌補呢? 我先補充一個故事,我返鄉時,本來是接手家族事業肥皂工廠。我的世代落差是,我上面的叔叔、上面是阿公世代。回去做這個工作時真的很困難,因為我的阿公跟我已經是兩個世代,觀念落差太大。年輕人姿態太強硬的時候只有衝突,會很痛苦。我剛回去的時候我阿公罵我是土匪,覺得就是要做對的事情,你聽不懂還要阻饒。蠻幹的下場就是長輩也不認同,後來發現問題,覺得還是要尊種長輩、找到她的位置。因為社區裡頭,不能說長輩就沒地位,不能把他們哥在旁邊,要有一些技巧。我後來在做工廠觀光的時候,本來她很反對,但是我帶遊客時介紹她,她就會自己跟大家say hello。她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會發現關係就沒有那麼惡劣。所以怎麼跟在地長輩相處,有時候需要一些智慧。 大家有沒有想法呢? 我們邀請中生代第一位代表。 ### 鄭淑芳/富康一村金城新莊社區發展協會 我本身熱愛藝術,我也要分享跟世代之間的故事。小時候因為金門醫療不好,重男輕女,我爸就說要把我送給別人。但也沒人要。金門醫療品質不好,從小又身體不好。後來我自己接觸運動,然後因為喜歡表演藝術,也喜歡藝術,就有一點點那個。 我爸爸到現在都還覺得我是小丑。我爸爸說那是「小呂仔(金門話,待確認)」的工作。沒有來看過我的表演。 後來有演出,他仍然覺得不是很正統的東西而無法接受,直到後來聽聞別人說到自己女兒很不錯,他才感到驕傲。我要分享的是,其實金門有很多庶民文化,公家單位都沒有注意到。大家做比較知識分子的東西。我爸在醫院的時候,身體狀況不好,他跟我分享他參與金門建設的問題。當時年紀很小,鼠疫的工作他有拖著屍體。我很感動,趕快打給我的弟弟。街頭巷尾的小故事可能要有人來記錄。 ### 林峻丞: 我覺得熟芳姐也是看到重新理解長輩價值,也看到台灣很多奇蹟,讓我們後續生活無虞。他們身上還是很多的智慧,所以說如何看到長輩的價值也是一個問題。 ### 李素娟/島嶼村落發展協會 我們這一組講的是世代前進。社造在前進其實年輕人要家人的支持。我們理事長在辦理大小活動時,家庭成員還有爸媽阿嬤,他們家人都一起支持,那是年輕人前進的動力,我們的心會比較暖和。 在參加一些活動遇到的挫折,我們都會溝通協調,讓下一次的活動更好。 我最想講的是需要家人的支持。 ### 林峻丞: 講到家人支持,最怕不支持又說一些風涼話。我覺ㄉㄜ投入社區是最困難得,但是他對社區貢獻最大。所以如果身邊有年輕人或孩子要進入社區,真的是要支持。那台灣人比較含蓄,有後不好意思開口,心裡認同肯定但嘴上不太會說。如果不好開口,就用行動的方式跟年輕人一起做,那是最有力的支持。 不曉得中生代之前的長輩,有沒有人想發言或回饋? ### 周鳳珠/富康一村金城新莊社區發展協會 各位伙伴大家好,我叫周鳳珠,剛剛淑芳講的那些,讓我也想上來回饋,關於世代這個議題,我自己也有很深刻感社,但是我現在想說的是 社區世代之間,金門的媳婦很辛苦,拜拜特別多,每次拜拜都要煮很多很豐盛,金紙要燒得滿坑滿谷、整條街都要燒得都是煙,沒辦法走過去呼吸。 這個問題,是這個世代要如何來礁島我們下一世代環境的汙染,我們要努力改善。但是跟社區溝通不要燒那麼多或不要燒,但社區居民沒辦法接受。他們說這個觀念很難改,會說以前燒這些量,每次越加越多,不能減少。 為什麼呢?每次都花五十塊,以前是一堆,現在是一疊。經濟的負擔也變得更多,因為要看的是數量。要看的是盡孝道的方式,所以世代責任由長輩來教倒下一被,不要看燒金紙的多少,甚至可以不燒。 以後我往生,甚至一張都不要燒,慢慢建立這個習慣。 ### 林峻丞: 那我覺得,有一作法就是拜拜前要擲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網路銀行也開始,確實環境保育可以做好一點。那還有沒有人想分享。 ### 王苓/敬土豆文工作室、後埔泡茶間 我除了敬土豆文化工作室,另外還有後埔泡茶間,這是內武廟一個後浦街道駐點計畫,位於內武廟旁的空間。那為何我上來,其實我們回來做很多田調,不免會跟長輩接觸。剛剛講到這個空間就是目前的城隍廟免費提供給我們的空間。 城隍廟的主委是七十幾歲的長輩,他願意支持我們是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經營那麼久還是沒有穩定收入,他的支持很重要。 我們回鄉也在摸索怎麼走,也不知道到底這條路是否正確。在城隍廟這個議題,我們做過展覽,慢慢有了信任基礎。土生土長的金門人也是一探聽就知道是誰。在這個信任基礎之下,即使大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事情,但也還是提供了這樣子的場地對青年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有一些精神上是可以溝通的。像是城隍廟,她希望我們帶動這個地方,我們也想要活絡社區。所以我覺得是這個東西的共通,讓我們有了共鳴,即便語言不同,但是當我們相信的信念是一樣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 我們在認識和宣傳當地的文化,而不是文風不動往下走,長輩也看到這些事情。他們會說我們很像很會用網路,我們不會覺得很像工具人,而是我們做為年輕人可以把這些話傳給另一邊。雖然後來招募到的人不如本來找國軍弟兄,但是會找到不只是靠關係的人,這樣蠻好的,久而久之會感覺到彼此在幹嘛。 我們在做的過程中,也是在跟傳統關信做學習。其實回到廟方,辦活動時,他們一樣式要想盡辦法,讓民眾相信、掏出錢來,雖然看起來不一樣,我覺得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跟長輩學習的。 有時候可以做下去,是因為有前輩的支持,讓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環境,我們這一代可以撐一些空間。 ### 林峻丞 那我最後收斂,針對世代前進,給一些總結跟回饋:其實我一直停到兩個關鍵字,我常聽到金門很難,但你要相信,台灣社造三十年,金門可能才十年。但你們要知道過程是一樣的。這件事在台灣本來就不容易,但要有信心;另外是聽到補助計畫這個關鍵字,補助不是壞事,如果只是因應計畫去做事,做起來就會不知道到底需求是什麼。所以還是要回到社區本身和需求,到底想要做哪些事情。 都有人才,但是這個階段怎麼把夥伴串起來,有溝通的平台很重要。 這是建議金門的年輕人跟朋友,有個社區社群的平台,可以定期聚會,哪怕是抱怨或是分享,至少可以知道夥伴們正在經歷這些事,至少可以在對方需要支援時幫助他們。所以可以讓本來很小的力量,可以凝聚在一起變成很大的力量。 我也聽到,很多人說長輩很難溝通,或是年輕人很難接觸,但其實我們都沒有去溝通。給大家建議是,其實我們都要互相理解,長輩經驗過的環境跟我們不一樣。長輩也要同理,年輕人的資源比較少,而且很多環境不友善。 所以我們也應該重新調整彼此姿態,年輕人尊重長輩,長輩也該跟年輕世代學習,年輕人接觸到的資訊,如果好好學習,也有很多收穫。互相包容是我的建議。 另外一部分是,接下來不談返鄉了,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矛盾狀態,社區沒發展,一直沒落,我們又希望年輕人回來,所以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不談返鄉,我認為應該要去談未來社造,如何有留鄉的能力。從小就知道有甚麼資源,有甚麼樣的活動。社造不是針對大專院校,而是全民運動,所以如何在體制內,帶著孩子做社造。從教育的層次,讓未來的教育不需要出走,在地就能夠讓孩子有留鄉的能力,帶來在地的改變。 ### 向家弘 剛剛講到,一直講到對年輕人的支持系統,但其實長輩也會希望年輕人支持他。社區有阿嬤會煮紅龜粿,他撿木柴,缺乏整理。社區居民想說幫忙清理,卻造成長輩不滿。社區居民就很頭痛,像這樣就是很極端長輩。但後來他們就發現因為阿嬤很會煮,溝通總是要有一方去破冰,破口就是紅龜粿這件事情。社區的年輕人和社區媽媽,就去跟阿嬤說要去學怎麼做紅龜粿。 不斷稱呼阿罵是老師,下一步就把公園命名成紅龜粿公園,阿嬤心花朵朵開,而且阿嬤開始去整理那些木材,居民也看到而去整理。所以我們說社造,其實除了理念之外,還有操作策略。發展出各式的策略,在困難中,找到破口。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應該是比較容易找到操作策略。如果可以去同理長輩,去溝通,應該也不是那麼困難或是沒有交集。 以上,那我們這階段就到這裡,我們休息十分鐘,我們下午茶用完,三點繼續回到這邊。 # 休息時間 :::info :clock9: 1450 ~ 1500 ::: `此時段沒有文播` --- ## 伍、社區大聲公與議題探討-多元平權 :::info :clock9: 1500 ~ 1555 ::: ### 報告人:思安/小組主持人 我們會從多元性別、動物關懷、OOOO ### 發言:周鳳珠 我們先從多元性別。大家好,在社區裡面,在同婚法通過後,會討論對這件事的感受。所以會覺得驚訝怎麼會有如此事件。這個法律通過後,民眾價值觀還是無法扭轉,如果再社區因為討論,可以改變想法,也是功德一件。那剛剛諮商師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感動,如果長輩不認同子女的性向,那這個子女會離家,斷絕來往,這不是家庭損失,而是社會損失。因為年輕人走了,剩下的都是長輩,不就是社會問題嗎?那 如果是這個問題,對於社區我們可以做什麼,怎麼扭轉觀念。我們如何扭轉,其實性別平權應該從小教起,如果小孩從小就理解,那將來對於歧視或是霸凌就會減少;再來如何讓這些事用議題帶入社區,比如說樂齡教育工作,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找一些特殊專長的人,例如運動很強的同志,讓他們來教導樂齡者。讓樂齡者慢慢去認識,覺得他很棒,慢慢去覺得同志也沒什麼,也不會危害社會。 那這個議題就先到這邊,接下來是世代 ### 發言:張閔鈴 我們探討世代溝通,傳統世代裡面,幾乎都是老年人,推行長照如何老年照顧老年,這需要OOO來增強照顧原因。 老一代跟新生代觀念的差異。青年講求精神滿足,但長輩講求物資需求。 最後像是移工的問題,我們要用同理心來理解,不同環境要同理。我們要加強和包容。 ### 發言:葉月枝 金門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野生動物很多,我們討論到要友善環境,但流浪狗很多,還有野生水獺跟金龜,因為基地迫害,關注度不高。解決方式是辦理宣導活動,民間要救助動物。 ### 發言:林麗差 這個主題,我代表新住民,我來自大陸浙江。我們這個區塊這個協會,我們有個問題,走出來的就是幸福,不走出來的才是會有問題。但是我們看到的走出來的都是老面孔,這是應該要輩關注的問題。 我91年就過來了。走不出來是因為有買賣婚姻的問題。閩南上人家說:剪落掉了。(?)像是把女兒賣給人。家庭保守,怕媳婦捲款逃跑。還有另外一半沒信心,因為年齡差異大,不讓老婆出門。 另外現存離婚問題,大家都說做壞事鄰里都會知曉,離婚的話可能男方無法接受女方,因為,你是我買回來的,一切要聽我的。在我們大陸那邊是有經濟能力了,女生來台灣還要聽你的,我們就會想要跑回去大陸老家。但是男方會覺得你得到錢了就要離開我,全部都你女方的錯誤。 現存問題就是,來到這裏八年要拿到身分證,六年拿到後要十年才可以拿到公務人員的權利,那在東南亞的沒有存在這個問題,只有大陸台灣才有這個問題。 那還有,未拿到身分證,女方如果離婚,沒有拿到小孩撫養權,必須要十天之內遣返原國籍,那這是很殘忍的問題。現在是法院有通過,有一些自由行可以偷偷看一下小孩。不然以前是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小孩,沒辦法走出來。 其實這是對於人權很殘酷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如何營造新住民跟家庭跟公婆的信任,就會協助家裡的新住民媳婦走出來。 剛剛有提到基金,但是基金我覺得缺少了效益的評估,必須以新住民需求完善教育,還有我們希望的是生活輔導,經濟上是最實在的。那你們也知道早年很多人為什麼台灣會到東南亞大陸結婚,早年啦!現在是自由戀愛了。 另外是法律諮詢的問題,教育部分也是很大問題,就業,新住民也是很大弱勢,關於資訊科技,如果他們會使用電腦,那會對他們很大助益。以前新住民的工作多是掃馬路或是勞力工作。 ### 發言:李誠恩/金門心理諮商師 身心障礙者部分,我們觀察到在社區與身障者接觸有困難,那我們想到我們怎麼樣把同情心變成賦權的行動。可以邀請身障者、家屬來分享經驗,畢竟未來我們也都會變老,他們可以變成教育者的腳色,並成去幫助別人。社區慢慢有力量,這些人也可以走出來。 那我自己其實總結,我覺得在講多元平權時,大家要突破金門是保守傳統社會,但其實早期金門是移民社會,大家都到台灣本島帶來很多新觀念回來,重點應該是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治理心態,大家看到是誰享有公共治理的權利?現在在面對很大價值觀差異,我們要看見,如果不改變,最後也會是受害者。同婚過後有兩對女同志來生活,如果我們不看到差異,進而去尊重改變,那我們無法進步。 不要去說價值觀,說隊工作上的看法,很多年輕人要回來不想當公務員,這裡的人會說,你要不要考是,不要做這些工作。但是年輕人想回來就是想要做多元的事情,實現多元的價值。 所以其實我們講的是如何營造金門更多元的社會,未來才有更大力量。我們做社區,其實社區的概念應該是弱弱相挺。 會不會年輕人回來後也是弱勢,年輕人回來後沒有資源也沒有同溫層。 我覺得這是這組討論最重要的事情。 ### 議題探討|引言人: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向家弘(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 各位可以聽出,把公共治理跟多元平權概念都放入了。這議題與議題,都不是絕對分開,而是環環相扣。 那這組有幾面向,一是性別平等,我今天早上聽到周老師在講,多元平權會不會就是性別平等,我害怕大家會因此反彈,但是我聽到周老師在講,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男跟女,還有很多跨性別。他提出這樣子的主張。 然後也談到世代平權問題,世代平權,我們在講弱勢與否,其實是相對。年輕人會嘲笑長輩,好像跟時代脫節。 但是這是一個角度,年輕人會用這樣的角度來評論老人家。但我也要舉例,南投社區前陣子,每年暑假會去舉辦營隊,讓大學生參與。那這社區有種水稻,有年剛好是二期插秧,年輕人下田要去幫忙除草以及耕作,結果老人家看到年輕人,一邊搖頭一邊說,拜託你們不要在搞混雜草與秧苗了,因為年輕人分不清楚。 所以我們在講,多元平權常常是相對的概念,那動物權,這是我第二次聽到有人在說動物權。其實就是一句話,「人人生而平等」。所以多元平權要再加一句話,「萬物生而平等」。當你的人權拓集到其他物種,就是平權。 所以金門可以關心水獺、鱟跟金龜,還有新住民、身心障礙族群,還有移工。所以一開始講多元平權,會覺得好像跟我很遙遠、沒有關係,也不知道怎麼參與關注。我們聽說金門有三千萬的新住民姐妹,他就在我們社區當中,然後動物權、身心障礙者,還有大家以為不存在的同志家庭。這些看似很遙遠的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包含年輕人與長者都是我們身邊的議題,這一切其實就是多元平權要關心的。 去關心我們原本沒有關心,但是是活生生存在的萬物。那大家知道我們有時候並沒有歧視,但是我們沒有關心就是隱性的歧視。 像我們今天有手語,但其他場合各式各樣的原因,可能沒有想到,或是礙於經費,而不一定有這樣服務,這樣其實就是無形中把這些族群排除在這場合,這些族群就缺少這個參與的機會。所以日常生活存在隱形的歧視。 像是活動中心,可能輪椅上不去,很多,都可能存在很多無形有形的歧視。 這是社造未來,讓社會更平等,有差異的人都得到尊重與尊嚴,在公共事務上,盡量讓更多人,有不同的參與。 這是多元平權主要的用意。那我現在徵求其他朋友,你還有想到哪些對這議題的想法? 沒有的話我先邀請一位,世代前進組報告的紹輝,來跟我們分享。 ### 發言:翁紹輝/島嶼村落發展協會 我是紹輝,那大家如果年輕一點,可能知道我們在壇山社區有個水溝,成為打卡熱點。那我後來在中國網站搜尋,發現這個景點是陸客很愛來的。我其實要感謝文化部,如果我當初沒有提青年村落計畫,我可能就不會投入社造,也就不會有這個活動。我覺得我們要主動爭取,告訴大家可以做什麼。如果只是要求政府給予,其實可能會發現執行不了,或是根本不是社區要的。 那也回到社區主題,我希望在103提到的計畫裡面,這計劃可以有很大轉變,不應該只是實體空間,或是只是在地產業活化甚麼,而是裡面住民要怎麼樣互動融合,去共創共榮,讓這裡面的族群可以去重新定義社區未來的發展,這是很關鍵的。 那為何覺得壇山社區很重要,因為新住民在金門很多,所以未來也需要跟這樣的協會機構合作。那在這社區最重要的,有兩個主要的族群人口:銀髮族、新住民。 新住民會覺得原本的社區活動好像是既有社群的事情,跟他們沒有太多關聯。所以就會回到,這個社區界限不應該是是地理的界線,而是文化、族群或是等等界線,那個界線可大可小,隨著主題去做變化。所以同一地裡空間,可能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面向討論,所以選在這裏,是希望討論出新的共榮模式,讓銀髮與新住民可以共創共榮。 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壇山的青年人口最多的地方,因為金門大學就在這社區,所以他們都會把戶籍遷來。所以我覺得有很好的機會,在這地方年輕人族群多,不管是跟學校跟地方合作。 這樣在這裏有三族群:銀髮族、新住民、年輕人。過去沒有相干,在這裏會產生如何互動,過去可能不相關,但是因為共同生活在這裏,所以我們今年會從這裡切入。那不是一開始就做碰撞,因為必須要有內部共識,知道自己的文化,所以第一階段藉由工作坊,各自去了解文化內涵,爭取內部共識。 第二階段才是產生彼此的碰撞,用社區小旅行,在地人講故事給不同的族群跟新住民聽,或是新住民用美食跟表演跟不同的族群交流,然後去形塑未來的方向,甚至是共創,因為居民共同生活的記憶空間,都是舊有住民的,那未來是不是可以做一個空間,是既有住民跟新住民共同激發的,然後我們小型的空間,未來如果爭取到計畫,可以跟金門小型企業或經費結合,去共創共榮的發展。讓新住民和既有的組織去互動。 ### 向家弘 有一個場次有一個年輕人,上來講了五次,他的理論很簡單,人都來了不講白不講。 ### 李誠恩/金門心理諮商師 我現在跟王苓,做一個街道研發。我本身是諮商師,一直在關注人的幸福成度。那有一個常民文化,我覺得是一個切入點。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自我認同是什麼。我上次在這裡發言的時候是文資審議的事情,那時候審了很多老地方要不要成為文資的身分。 我要講的是,關於金門記憶,過去不同族群發展有很多討論,我理解到有保留戰地文化保存,有一派希望往大都會了方向發展。其實我在想關於金門如何給予下一代,上午董森堡有提到文資連署,因為現在只看到戰地文化一部分保存,但也有老一派覺得那是一個不能正視的記憶。 甚至有年輕人來金門工作,他希望傳遞給外人的印象是很漂亮、洋流,但是不要戰地記憶,那是很不舒服的記憶。 但是我們要不要去看後冷戰之後隊台灣造成的影響是甚麼?現再促轉會,有很多展覽和做法,或是用很多展覽方式,讓大家瞭解過去歷史。 那外界能不能用這樣方式,理解金門的歷史?讓人可以理解。我們金門也是。有很多戰史館,但是是用外來的觀點去講金門歷史。 那其實前鎮子有一批交流團,辦了一個和平營在這裏,我參與後,發現金門其實是有歷史、世界的高度的,但是我們沒人來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發展。其實我們是第一個台灣以軍事遺跡,成立的國家公園。但現在很少人談論。我們也成為潛力點,但是沒有人來告訴我們 那有友人問到,有沒有人用心理諮商,去幫老一輩的人做這些治療,我回答不知道,只知道促轉會再做心理治療,但是老一輩的會有這些記憶在腦袋運轉,但是沒有出口。 能不能台灣慢慢自由的時候,可讓這些記憶被談論出來,而也有更多的人來認識這樣金門的特色。包括我們也可以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和平?過去的歷史是如何發生,可以在金門這裏去重新思考這件事情。 ### 向家弘 我們在講多元平權,其實是大歷史與常民生活平權的問題,現在各式問題都是歷史,但我們很難看到常民生活是如何。平權非常無形,但是深深影響金門的平權。現在看起來是國家詮釋,而不是人民來詮釋。 歷史上的平權,詮釋的平權,是很深刻,屬於金門獨特的議題。其實全世界也一直在談論這件事,我們教育也在講這件事,是誰講的、誰詮釋的歷史。其實社造也是在講這件事情。 ### 周鳳珠 不好意思拒絕,向老師真的對我有影響力。多元平權就我所知最強調是性別平權,但除了性別平權之外,還有階級的平等、職業等等很多 這些族群的權利,尤其是少數族群,要靠我們來為他們發聲。 有他這樣的啟發,我們就朝這方向努力,包括同性、身障、動保、新住民等,內容就變得很多元。剛剛提到為何要關注性別平權,因為我的周遭,家庭中就有同志傾向,家裡會一直關心他,你有沒有女朋友,帶回來看看啊!到他出社會也是繼續關心,甚麼時候結婚。後來他就不回來了。家裡的過度關心,他後來就逃避了。那最後在家人了解後,尤其同婚法通過,大家才知道,並發現長遠都造成孩子壓力。我們對於他的隱忍,其實很痛心。 他不敢公開,因為好像是大逆不道的問題。所以我才想說提出這個議題。 ### 李誠恩/金門心理諮商師 因為,其實我們分配主題時,周老師第一個說要講多元性別,我很感動。我一直沒想到可以談論到這個議題,因為金門一直是很保守價值觀的社會。 所以要談這樣前進、叛逆的問題,我們自己都很緊張。 我的職業是諮商師,平常我也都會關心多元性別。我覺得很重要剛剛我們在講世代的對話,同一個世代呢,有沒有辦法去促進同一個世代的對話。所以我跟周老師說,妳比我講更有說服力。這樣才是真正關心這個議題。 其實我們提到身障者族群,我覺得有些東西,是我們知道少數的事情,一定要開始去做。以前觀察到社區有精神疾病的人我們怎麼看待,我們金門要先改進,我們先不要說人家閒話。有沒有可能先從這裡開始?不可否認金門有他的特殊性,不管是單一或是宗族。 我們有沒有可能去想,我們的理念對於社會的發展是如何?像剛剛提到,金門大學很多年輕人,我是去年服役才回來,我發現我交到很多朋友,他們事在台灣本島的人,但是自己到金門過來生活,自己搬過來的。我們金門本來是很排外,我想說的是,那我們願不願意去接納這些人進來。尤其他們可能帶了新的東西進來, 我分享到這邊,謝謝。 ### 向家弘 我們在這次的全國社造會議上,一直談論社造,不等於一個村里的定義,社區也不等於社區發展協會。當然社區發展協會很重要,但是除此之外,社區發展協會是地方很重要的組織,但是除了這個組織之外,還有沒有社區發展協會之外的人。或是外地喜歡金門,搬進來的人? 所以社發之外,還有各式的人,或是社團、社群、群體,並不在傳統力量之內。以前社造會把資源放在社區發展協會上,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下一個階段的社造,除了關心發展協會之外,特別是政府部門,應該去關心社區發展協會以外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塑造社造新的風貌,才可能去談金門,才能呼應,金門不是單一呼應社會,我們是開放、多元的社會,那這件事情會回到很多實際的公共治理方面。政府對於想支持的人,除補助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式。 另外是政府對於想支持族群,除了給予經費,也有可能是政府給予跨世代討論方式,或者是其他跨單位的平台,邀請更多的公民來參與決策。以前我們在想的就是經費嘛!但是除了這個以外,能不能開出更多的夥伴和可能性出來。 ## 陸、社區大聲公與議題探討-社會共創 :::info :clock9: 1555 ~ 1650 ::: ### 報告人:洪國書/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我是洪國書,是這組的桌長。 我們這組組成多元,有學校老師也有創業者跟社區發展協會,所以我們有很多針對議題多元想法的人。 我先說一下這張圖,我們針對在地特性提出來的問題跟特殊狀態做說明。我們從問題盤點開始,後來有產出行動方案。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我們先跳行動方案。 三個大類別: 第一是社區資源整合、第二是青年團隊建立跟持續,第三宗族和宮廟的文化轉換 ### 黃美玲 面對到的問題是社造反對者和參與者,反對者會看你的成果是甚麼,做事的人很辛苦,但是如果有不怕死的心,就會做的很開心。今天討論社區資源,我們沒有活動中心,會結合很多社區活動。像是淨灘,或是到別ㄉ社區觀摩,雖然我們據點很小,但是有很多元活動,還有我們跟金門大學太近了,所以有一些資源像是金門大學的學生。還有,如果要跟企業合作就是全聯,因為我們社區鄰近全聯,還有家樂福。 社會局承辦的業務太多了,所以我們希望成立社區的窗口,專人專職。 ### 發言人:陳羽湘/舊識咖啡 我是在金門自己創業,舊識咖啡的陳羽湘,我大學畢業三年,就我剛剛提到行動方案,提到世代前進,已經不是強調返鄉,而是留鄉,就提到長照科系可以合作,第二個也想到,是不是社區營造也可以有一些大學科系。 科系如果太慢,如果課程本身就可以有社造社區的連結。 以我創業來說,會想到是否有可以支援的部分,或是如果青年有一些時間,或是技術層面,能不能有一個平台,或是青年先彙整,然後在網上去連結。社會有很多資源,怎麼樣讓年輕人發生,進而跟社會接軌。 ### 范姜輝/金門縣金沙鎮斗門社區發展協會: 我是新住民,我是87年來,我的故鄉在花蓮。我是金門新住民。 多元包容部分,在地金門跟新住民,其實以我新住民來講,可以在這裏擔任到總幹事也不容易了。他們對我是包容肯定的,可能跟他人主動認知是有差異的。因為住在這裡的人,曾經住所被限制所以入出境都要辦理,有了申請才能到台灣。也因此男女嫁娶都會在附近鄉李,也因此人際網絡特別綿密。 其實是怕人口大量外移,所以只好轉內銷。因為姻親而結合的 第二是,本身宗族就很綿密,讓大家講到金門有三多「路多、阿兵哥多、宮廟多」 家廟,也就是宗祠,公廟有列管三四百間,這些都需要使用大量金紙,那我們想要提倡就是宗廟文化有其存在的意義,是因東西不好,希望讓大家吃好一點,用創意環保的方式來改變。 ### 發言人 吳嘉翔/大洋里社區: 社會共創可以包含前面的總結。我有提出一個理論,社區以家為出發點。我從海巡退伍,去外面打拼,今年才回來金門。因為對社區有夢想,我也思考爸媽的晚年,我就提出以社區為家的概念。那我很喜歡金門的步調和人情味,敬土豆六年就回來了更厲害。 老婆是台北人,我把她騙過來了,會思考他如何融入社區,如何讓自己的人先留在自己的社區,才有辦法讓人回來。 就向老師說的,如何以家,另外是投資取代補助。 在一兩年前成立手機維修,為何說到投資取代補助,因為我們提到無論是政府或是家人的借貸,都是來投資自己。昨天我也想,我可以如何幫助社區,我們社區是大陽里社區,前面有一個風獅爺,我也在想是不是先透過家裡的改造,像是改造成餐廳,也可以直接跟小農購買,用這種直接的方式創造改變。 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夢想會成真。謝謝。 ### 議題探討|引言人:社會共創組 議題委員梁秉義(小社區 大事件創辦人) 主持人、司長、各位夥伴午安,我是小社區大事件創辦人梁秉義,第二次參加這個場次,上一次是在澎湖。我們算是新創的團隊,我們共同創業的夥伴,這位是陳麗萍、施皎琳。 我們三位前身都是在公部門服務,像我們最後是在勞動部的多元就業計畫,那時候我們是在北區七個縣市,所以金門也是服務區域。那後來陸續離開,就在討論,是否能夠結合大家力量做一些事情社區服務事情,所以就成立小社區大社群這樣。 我本身是在數據數位比較喜歡著墨的人,麗萍之前做的是專案管理做17年。那陳麗萍是社工背景,很喜歡社區並投入情感。所以我們三個都有不同的專長然後投入社區,覺得很幸福。能夠離開官方體系後還繼續跟社區有接觸。 所以每次來離島,我覺得都很多學習,讓我們能收納地方服務的方向。那上午的話,因為我全程聆聽小組討論,所以都只有看到他們背影,剛剛才看到他們報告。因為我覺得我需要很大量的聆聽,才帶收穫回去。那因為報告時間短,我也幫他們補充一些社會共創的部分。 那剛剛計畫主持人也說,社會共創,通常是每場次裡面談論起來很難拿捏的部分。明明從D1寫到D7,結果大家談起來都是ABC部分。那還是要談一下,我們這一組的組成,看年齡就是一半一半,前中後段都有。但也有幾件事讓我驚訝,前段班的夥伴談的卻是AI的事情。 像有夥伴提到,因為現在很多社區是說,不知道問題在哪,這是一種;或是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需要有人進場幫忙了解。這位夥伴說,是不是未來有一些工具,像是看醫生,我們終究還是要找醫生,幫我們找問題。現在AI可以給予建議,把問題放上網路,至少建議我們去看哪一科。社造上是不是未來有這樣子的可能呢?把社區症狀放上去之後,有沒有可能一種AI幫社區把脈,然後建議。這是前段班夥伴提出來的。 再來談到金門資源整合,金門有文化有故事,甚至有地利之便,跟兩岸之間的經濟體,其實有很多資源,有沒有可能整合起來。那就提到有很多長輩過往習慣居住,長輩對年輕人做的事情是不是能認同? 我們在澎湖的時候我們也提到,我們以前也是在公部門出生,也要創業,也要求生存。那我們選擇社區發展在做的事情,已經離大市場很遠了,是在小眾市場,要如何存活?回鄉之後第一個要想的是世界在哪裡?所以夥伴談到,如何把文化轉化成價值,這是年輕人要思考的事情。 最後面有提到先穩定收入,在求生存,甚至是斜槓的感覺,先做好之後,再來想下一步。 所以在農業來說,「有一個叫做半農半X」,我們之前在勞動部,有超多這樣的案子。像是有人有一塊地,年輕人來打工換宿、來體驗,工作半天,另外半天就可以去遊玩。所以這在在南澳自然田,就有這樣的模式。已經走了七八年。 後面提到,創業年輕人來說,是不是有什麼平台可以讓回鄉青年有多一點曝光、多一點支持,比較重要的是這樣。 想跟大家分享左邊上面這邊,結論是未來社造4.0,在社會共創的意涵裡面,面裡到很多有時候不是社區內的事情,有些是社區外的,被捲動進來價值被扭曲。 比如說數位化、網路、教育,像是我的外甥,在部落外有了很大的差異。所以孩子教育跟社區內有很大衝擊,不只是社區問題。那甚至氣候變遷種植的問題也越來越難了。像我在苗栗地區,桂竹算是很重要的收入。對我們來說氣候是很大的衝擊。採收期不到一個月,對部落的收入就越來越衝擊。 所以新社造,很多人期待未來穩定長遠提供規劃中,那個模式是什麼。比如我們總覺得年輕人想做,但是沒地方支持。所以年輕人只好低頭找工作,或是回到台灣本島,所以有沒有機制是可以穩定長期規劃的? 再來新議題要有新技術,有可能在新的社造中可以做思考。後面的資源管道曝光中,很多夥伴是說,如果今天如果有政府計畫投入時,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資訊,那到底還有什麼管道可以進入,因為連入門券都沒有,所以包括社區通,或是未來國家記憶庫,很多事是需要主動性,需要數位與行銷的工具直接鎖進不同的族群。 最後這是我建議,因為離島在資源投放,有可能離島型的要特別去幫他們做更多的形塑。因為像是遠距醫療,做了很多花樣,就是因為離島需要且不方便。像是社造中心也是依樣,這裡沒有像本島那樣純的社造中心。相對資源跟把脈的社造老師,他有可能在本島,那因為距離關係,無法往返,那有可能遠距嗎?有可能。 像以前我們跟花蓮台東夥伴開會會用遠距視訊Line,那現在我們變成用zoom,是全球很大公司,設計軟體方便。變成有其他功能並且線上錄影,還有開放電腦頁面給對方。那如果需要幫忙投廣告跟寫文章,我就用滑鼠操作給對方看,並且線上錄影,那錄影檔案和技巧,就可以遠距離教給社區夥伴。所以未來這種遠距的資源投放,有可能也可以在討論中討論。 以上是跟在場夥伴補充,我這邊小小在做介紹,小社區大事件希望用數位、新的方式,來協助社區、農漁村和部落。但我們一直做的是本島比較多,離島比較少接觸。所以這次兩次特別來離島分享。 那社會共創,有三大面向:公民力量整合、數位科技與社區、社造國際交流。在31講義上有子議題。若看子議題,可以看到在講的是社區之外,還能不能跟其他人共創合作;第二個創,是指創新概念,所以有沒有什麼新的議題新的工具可以使用。所以我覺得這是這幾個議題(簡報)。 所以我們想要給夥伴一個觀念,社會創新,在這議題其他地方有用到,這個詞蠻好的。 那以前我們在其他部門,台灣有推過社會企業,三年前稱為社會企業元年。行政院有推,這概念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因為那時在做時,發現,解決這件事的力量要持續的,所以就要商業模式。那後來搜集起來發現台灣有另外一股力量,甚至比企業更彈性、更在地更有問度,就是社區NPO,所以兩年前,社會企業後來就改成社會創新,就變成說只要你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體,用新的方式做他,就是符合社會創新概念。 那我們想分享,社區營造方面,像早上,很多年輕人不會觀察與提問題,那代表對問題的解析度是否足夠,這是第一個,這觀察很重要,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現在面臨什麼事,那個觀察很重要,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太高。像我們現在面臨什麼情境,要很老實用數據換算出來,要很精準說看往哪個方向走。所以第一個觀察很重要,才說創新。 那我想跟夥伴分享,那個創新我們不用想的很難,其實回到頭來是回到生存環境中,有沒有什麼事是碰到問題,那現在的問題的方法是甚麼,我們方法上如何微調一下,有時候會找到很多新的東西。例如部落他在賣咖啡,你跟其他的咖啡有甚麼不一樣?有沒有辦法微調一下,去微調包裝或是保存方式,或是烘焙程度、販賣通路微調。重點在於微調把方法找出來。也建議大家可以大家可以去看奧斯本分析,一點點改變,可能就會創造很新的東西。但不要一下想很遠,會觸及不到。這是第一個很重要觀念,把它當作事業經營,那就是改變現況。 開始介紹子議題後,有一個議題是鼓勵多元議題公民社群,這邊講的就是社區與社群,社區,我們看到社區是原本同一地域,那因為住一起,因為關注相同,就在社區一起營造,那因為網路技術發達,這個社群沒有地域之分,所以在網路上、社團,因為某種技術或因素就就會進到社群裡。那我們提到社群在小組中提到年輕人如何運用工具行銷自己,現在已經很多社區,他們其實不是接觸數位,像現在有些高齡化真的太嚴重了,那世代的技術銜接不過來,老人家根本學不會。所以這中間的位置,其實是讓後中段的夥伴進來,只是你們準備好沒?平常在使用3c平常就在滑手機,有沒有把這個情境用在社造裡面。所以我覺得這可以好好思考。 那比如說臉書,都有地方社群,像是「我是金門人」,我昨天查就有兩萬按讚,金門人口十四萬多,包含新住民好幾千跟原住民,所以我們看到這裡面,討論的內容。如果是社區營造的粉絲頁有那麼多人案讚,表示關注度很夠。所以你會去看,你想投注的對象,他習慣的介面是甚麼,像是年輕人用ig,長輩用FB,更年輕就用抖音。 所以媒介很重要。接著,這個「我是金門人」的社群是小區域,所以什麼話題都可以談論。所以素材是第二個,如果年輕人,或是社區來經營,應該是媒介先決定再去決定素材。 但是往往社區經營,經驗不夠,會發現因為選舉因素,社群裡面開始吵架,變成大家話語不負責任,就失去社群和諧。所以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限制,在社群裡面要有很明確的規定。所以等一下可聊聊看,在這樣媒介素材設計上,有沒有朋友這樣使用並且分享。 再來是USR,社區需要嗎?台灣107核定兩百多件,總申請五百多件,執行率就更低,那是什麼原因?因為剛開始實施兩年,所以沒有這麼高,那金門好像沒有。只有台灣大學來辦類似活動,所以沒有。 社區需要嗎?USR代表學校專業,社區需要嗎?他有場域與青年跟學校資源,那社區的問題是社區準備好了沒。有些人離金大很遠,那有沒有一些想法或是更好平台可以媒合。 再來是科技,社區需要科技嗎?我們常在講科技不要太難,微調就好。我們去抓取所有部會的計畫,民眾很簡單上去點點選選,像是trivago一樣,就可以找到想要的資源。 那另外,這是早上360度的環景,想像這裡是美術館,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去導覽,就不用人帶領。早上我們來直接做,就可以上線了。這麼簡單的技術,社區可不可以做?有幫助,只是場域上,年輕人是否準備好?其實,等待出頭就是你自己準備好。 那最後面就是,如果你對社區永續發展題材有興趣,待會可以來討論一下。或是也建議,政府放一些民眾關心議題,這些議題其實是再談社區可以怎麼走,那個指引很重要,可能有路線跟指引讓我們知道環境、清潔的,或是友善大地等方向,這條路走過去,社區就有目標可以走。所以有沒有這種概念可以分享的。 那最後是國際交流,有的社區是很幸福的,像是尋找風獅爺,我很喜歡那種感覺,外國人也喜歡。日本的有個概念是「travel problems」會把外面的人帶到社區裡面去體驗,或是去認識小故事與社區的議題。有點像台灣稻田裡的餐桌,金門我覺得就很適合,離島就很適合,因為他沒辦法馬上就到,可以讓外地人外國人來認識。,金門我覺得就很適合做這個。那這七個是議題上的七個子議題。通常往例,社會共創感覺很難,但我覺得沒有關係,剛剛很多年輕人提到新科技或是學校合作的結合,我覺得都可以來分享。 那有沒有夥伴想分享? 哲銘在東勢做區域性的融合,他把它建置和呈現出來,後續就可以做一些應用。 ### 吳哲銘/東勢創意執行協會 大家好,這是我們在谷歌上建立的雲端地圖,其實我們每禮拜跟耆老做地方社區資源調查,其實包含很多的東西,耆老講完的東西我們就放到雲端地圖,所以目前總共有一兩百筆的資料。 然後我們介紹雲端地圖(投影google earth圖層),這邊像是我們信仰中心,這裡可以拖拉出有介紹文字,甚至照片。另外我們也結合影音,我們其實結合谷歌,因為可以定位,我們講的就是歷史現場。比如說那邊以前有水車,我們請耆老去講。 我們把耆老講的內容紀錄到雲端,就不用擔心資料不見,另外好處是,隨時更改以及共筆,可以即時改變,跟讓每一位團隊成員共筆。另外結合3D,可以做3D地景,像我們講客家人,我會去講課家的風水,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去做。甚至也可以直接zoom in到街景去看。 所以他的應用範圍就很有趣,那我們做這件事還未公開,因為有些生態或是保密重要資料,就先不公開。這個東西未來公開之後,還可以結合手機的導航。 大家會擔心東西放在雲端會不會不見,但現在谷歌其實有很多KMZ檔案,他到任何平台轉換都很方便。那我要講我做這件事的心得,有一間公關公司問我這個地圖要不要賣給他,他想要去做計畫,然後跟我說你們年輕人也需要生活需要錢,但我回他,這是社區的、是公開的。我回來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生活。 另外是多元平權,調查過程中我們以為東勢只有泰雅族,但其實我們那李總共六族。我自己就很多原住民的朋友,有些被趕走。這些其實就是多元平權的東西,我們現在凝聚這些就很棒,另外像是世代,我們與社區媽媽結合,做紅龜粿,但是媽媽們也說被苛責舊的東西,我們才知道年輕人因為這件事,去幫忙行銷,我就分享這件事情,可以用此免費的平台做很多事。 ### 范姜輝 剛剛提到關於金門戰地文化,如果剛剛結合耆老跟地方上的人可以做口述歷史,我想做起來會很有意義。因為我們隨著時間消逝,第一批古零頭戰役,90歲以上的人也不多人留著。所以經過這麼多世代。那當然建築的東西不會消逝,但會頹廢。所以現在金門市的戰地文化,我們常講文化局推四大文化,閩南文化、歷史文化、僑鄉文化,那戰地文化,跟我們在地有關的,目前正在快速消逝。比其他都來得快。 因為以前,號稱十萬大軍,後來五萬六萬,一直到現在剩下六千,但我開計程車往往載不到幾個,所以可見現在當兵的人不多了。所以可以保留的營區跟戰地遺址也不多。 但是戰場遺跡和遺址,我們要去看已經看不到戰場,只看得到北山陽樓的一些彈孔。剩下的地方再不保留,再幾年真的會不見。 甚至到三角堡,我們帶旅客去看,他說怎麼你這裡畫了一頭乳牛。三角堡遠遠看還真的很像乳牛。問題是當時軍方是用大迷彩三個顏色去刷,到後來褪色才真的像乳牛。 但問題是,當戰地遺跡在保養上與保存沒有好好運用,不僅消失,可能連戰地文化也會被忘記。尤其談到多元平權,我們的長輩歷經軍管,這些軍管到底對於現在宗教跟在地文化的影響是什麼?軍管對閩南文化有甚麼影響? 絕對有影響,因為它影響人漢人結婚,不能蓋房子,也影響居住權,不能移動遷徙,就影響婚姻關係。就社區在金門早期發展,是出生在這裡的宗族開始,所以宗廟跟家廟特別多。 接著推返到鄰里,本來的家族變成宗族,最後就變成關心這塊土地著社區,未來可能會變成參與這塊土地的社群,當然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政府把所有團體,把人、宗親跟宗廟,都組織都整合變成社群。 我們也希望透過新科技管理及運用,更多年輕人投入,讓社區來共創更好的價值。 ### 梁秉義 剛提到軍營文化,我個人覺得,他懷念的是同梯。在日本,每個人都有讀書,會有同學,想辦同學會不容易形成,所以代辦同學會很夯。 ### 陳羽湘/舊識咖啡 我剛畢業,我的想法,我真正投入社區是因為教學咖啡沖煮經驗,那時因為教學,學生都是很年長的長輩,所以我會變成去充實自己,也因為教學相長所以對咖啡有更深認識。 金門很多民宿業者,我是在地人,從小到大學都在這裡。如果我的同儕都去台灣,那他們一定會有專業。那時我想到可以把課程雲端化,那 等於來金門的旅客,白天可以在外面玩,夜間每個年輕人可以用專業來做教學。我想到這個點子,也寫了計畫,但是我跟民宿接洽卻不能接受。 如果年輕人可以回來,他到了台灣一定有更深的領域,那可以回來教學,而且可以是短期的。那我是咖啡就可以教學。這有販售不同,教學是比較長遠的方式。我是喜歡教學的人,這個熱磣也可以吸引人回來。如果有一百個年輕人開一百個課程,來金門的旅客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讓你在輕鬆的情緒下可以學習不同的東西。 或是因為旅客有需求,來金門就有更多的選擇,而且來到這就很放鬆,而可以學習到更多元的東西。 ### 梁秉義 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學習。當然還有你會的技能,像是你烘培咖費的情緒,是為誰而烘培呢?另外就是,你可以把你的咖啡烘培教學放在網路上,吸引人來認識,甚至可以收費。 ### 李誠恩/金門心理諮商師(後蒲泡茶間) 我要回應,剛剛戰地文化部分,我理解到是創意方式,讓外界看到地方特色。我想分享我的觀察,我曾在國外旅行,那最近去到的是越南的河內裡面的監獄博物館,那是二戰時囚禁美軍飛行員的地方。 我很訝異,他們有高品質導覽,甚至有導遊。每個人在裡面時間不一定,我呆了快三小時還不盡興。但是回到金門,我們卻是20分鐘待一個點就去別的地方了,很可惜。 前陣子我們擔心陸客限縮,影響金門觀光。但我們是否想到,有一天金門有沒有條件吸引別人可以來此深度旅遊? 但這是在地的人比較難推動的地方,今天有文化部長官在這裡,我會想談文化保存,特別是我們也有地方是中央隸屬的單位,那中央是否可以帶動地方特色的方式。還有一個效益是,我們升學中有離島外加名額,我們把學生送出去,但是我們有沒有創造相對應可以讓他們回來的工作機會。我的同學去看到歐洲戰爭博物館的經驗,他覺得金門很可惜,都是死死的,沒有再動的感覺。 那我覺得,如果有機會,可以吸引金門不同領域的人,讓這些在地文化,透過可能是app,或是在地的年輕人他去讀博物館學,可以在這裡創造更多可能。那我有沒有機會去滿足生活,還能滿足心裡想要做的事情。 ### 梁秉義 很多年輕的夥伴講到的事情,我整理一下。社會共創,社區面對現存的問題以外,還有外來的問題,還有未來的挑展。心的問題會接踵而來。新的技術如何連結,不用太大,可能小小的,像是google map就可以協助。那記住也不要太難。 另外社區有他的優勢,金門的位置,這裡的故事只有這裡才有。如果可以用AI自動化,說不定有新的可能,文化就被傳成起來,社區的優勢,可以用方式連結起來了。 永續發展我認為上位計畫上,有什麼政策和方式可以讓我們走,離島比較特殊的屬性,能不能利用資源上面有特別性、獨立性呢? 我想這是我先做一個收納,那這個議題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 回應與討論 ### 向家弘 很精采的下午。最認真的是司長,密密麻麻的筆記,我們邀請司長。 因為時間的關係,每個委員兩分鐘,針對今天的觀察做回應。 :::info :clock9: 1650 ~ 1720 ::: ### 公共治理/許主冠 今天主持很挫折,公共治理其實是我們很怕受傷的一塊領域。四個主題最核心的精神是公民參與,他需要新的方式,用甚麼方式、再甚麼地方,讓公民可以交流意見。這是公民參與要準備的事情。 第二是,公民治理是深化民主,如何創造民族治理方式,是我們希望深化的民主方式最終可以改造社會。 我想這是公共治理最核心的精神。 ### 世代前進、多元平權/向家弘 今天大家談很多,我們發現金門看似表面平靜,但是很多聲音和力量的 可能這些聲音和力量散落各地,很幽微還沒有茁壯起來。當然,這些利量也包含長輩,你們打下的基礎。這個關鍵就是,隱約不一樣面貌、有傳承、更開放多元的金門是有機會的。 我會建議,現在開始尋找夥伴,特別今天很多發言者,就是說志同道合的夥伴大家在一起,由公部門來做很奇怪,也許是我們自己,也許可以建立平台,經常有機會交換想法。金門不大,也可以找出互相支持、合作機會。很多事就能跨出第一步。趁著社造4.0宣示不同的世代,是很好的契機。 但我要強調不是靠政府也不是靠文化部,而是靠民間力量。今天也期待可以看到更多新興力量的茁壯。 ### 社會共創 做一點勉勵,用創新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社區要接受新的挑戰的時候,只要微改變。再公民力量整合上面,不同的社群對社區要多一點了解,不要一昧去連結,反而沒幫助到社區。那科技就是小一點,真的要對應使用情境,那年輕人帶動技術回鄉,未來會很有機會。 最後再永續發展和國際交流,把自己最後的優勢轉換,轉成外面看得懂的,可能是不同語言、模式所以在永續發展下,就做好我們現在的事情。 ### 文化部 洪世芳司長 大家都很辛苦,一天下來,金門人真的沒漏氣。我們今天表現真的不錯。我有主場優勢可以稍微長一點。我心裡就是這樣的感受,像早上次長講的,近鄉情怯,不敢問來人。我從以前對金門一直有個不願面對的事情,因為金門讓我覺得不想碰觸,我同事都說金門哪有那麼苦,像我們小時候在金門的苦難,你很難去想像。我第一次在台灣的時候,我們全家就睡在車站。我很小的時候,你們很難想像那種感覺。 可是我們不能永遠在過往的過程,閩南、橋相、山地文化都很好。 我的觀察,其實金門人單純、封閉,漂泊,但是金門金苦卓絕。舞我小時候以為全世界都信洪。我們班全班信宏,你可以想像宗族的力量有多大。 事實上,金門人不理解外界,我覺得外地是不理解的。我到了台灣才很大的衝擊,所以這是很封閉。我以為台灣是很多猴子很多森林沒甚麼人的地方。 我本來聽不懂落番是什麼意思,他們從金門到廈門,是很辛苦的過程。我二伯在汶萊,沒什麼錢,我二伯過世之後,我們才知道他根本沒錢、發展不好,他只是為了照顧弟弟,寄了錢回來。所以金門人漂泊是多大得問題。 後來我們到高雄。我爸爸上火車、擠火車的印象,我現在都忘不了。我家七口,火車快開,我爸爸從窗戶爬進來。 所以我的內心是,我碰觸這件事會有點酸楚,當然這件事不是說我們要停留在過往,我們要面對過去展望未來。 那,公民力量也要展現出來,我們要突破社區、傳統 (漏) 我們還是要迎向世界。我們要找到我們的定位,我們要以金門人為榮。拋開過去的那個感受。每次都覺得很感動。會覺得我在拋棄過去的那個過程。我們要把悲情拋開,往前走。那社造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突破一切,讓我們更前進。 ### 向家弘 謝謝洪司長把自己內心很幽微很深刻的一面給大家看。 我們可以體會到社造的力量。不是我們談社造社區縣政府要補住多少錢,社造不應該是那麼淺薄,社造可以很深刻,應該要看各位不是要看政府。政府是協力者、是夥伴。最後真正的主體是回到每個人的身上。 我聽得很感動,剩下來的我們就晚上用58來處理了。 那我們今天的論壇,就到這裏結束,如果還有任何意見,可以到我們的官網回覆,我們最後也會整合文化部,社造4.0的社造白皮書,今天謝謝你們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