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 6 英國歷史與憲法
## 背景說明:Why do we study Britain first?
### 1. 民主先驅(老牌民主國家)與民主博物館:
(1)限制王權:A.D.1215 大憲章
(2)有限競爭:先限制競爭的人群(少數上層菁英),再慢慢擴張(投票權:1832 資產階級、1867 工人、1918 女性)
(3)代議制度:從君權至上到君主立憲
(4)議會政府
* 國會至上原則:
a. 英國俗諺:「國會除了不能把男人變女人之外,無所不能」
b. 實例:2011 年英國下議院制定國會固定任期法,對於首相解散國會的權力加以限制(必須符合 1.三分之二以上國會議員同意解散國會 或 2.內閣被倒閣後十四天內提出解散國會)
然而 2019 年英國下議院通過提前國會大選法,使國會提早解散並改選國會。此明顯與 2011 國會固定任期法的規範有所不符,然而在國會至上原則之下,下議院如此做法或許雖具爭議性,但從英國憲政體系角度來看,基本上沒有闕漏
* 因為兩黨制的影響,議會政府已逐漸轉變為內閣政府(然內閣政府仍必須建立於國會多數之上)
(5)兩黨制:發展自二戰以後
(6)責任內閣制度:
* 起源於 18 世紀初輝格黨 Walpole 爵士所建立的慣例(1742 年於國會失勢後辭去首相,負起個人責任)
* 在 18 世紀中後期從個人責任逐漸發展為集體責任
在幾百年前就開始發展。
### 2. 西敏寺模型(又稱多數決民主模型)的代表:
* 多數決民主模型(Majoritarian Model of Democracy): Arend Lijphart 所提出,與之相對者為共識決民主模型(Consensus Model of Democracy);而所謂 Majoritarian 之意為過半,然而英國的狀況是:權力集中於單一政黨內閣,但單一政黨內閣很多時候是得票未過半而席次過半的勉強過半狀態,也因此有人批評英國只是相對多數決民主(Pluralitaraian Democracy)
* 西敏寺模型的特色:
(1)行政權力集中
(2)權力融合與內閣優勢(原因:內閣制+兩黨制、內閣隻手成為國會領導)
(3)非對稱的兩院制(組成不一致,權力極不對稱)
(4)兩黨制
* 有效政黨數的計算方式:

(5)單一面向的政黨制度(中央層次競爭)
(6)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7)單一制(相對於聯邦制)與中央集權:地方政府權力有限,中央政府可以透過修法任意邊動地方疆界(但對於蘇格蘭、北愛爾蘭等民族仍在國會賦予不成比例之席位並成立相關部會)
* 聯邦制:地方在警政、稅收、教育等重要事項具自治權
(8)不成文(文件化)憲法
A. 部分成文,但為編纂成一部法典
B. 為多數決民主模型特色的原因:修憲門檻低(較難保障)
C. 主權掌握於國會
=>有公投,但法理上並無拘束力(僅具實質拘束力)
e.g. 脫歐事件:
Cameron
|
May =>2017:解散國會(2/3 以上國會議員支持)
|
Johnson =>2019 提前國會大選法
### 3. 多數決民主模型比較不利於族群關係、民主品質以及民主穩定嗎?
* 傳統看法與一項新發現(Safeguarding Democracy: **Powersharing** and **Democratic Survival**.)
※論文題目命名:假設是 A and B,通常 A 會是解釋變項,B 則會是被解釋變項
此:A. Powersharing B. Democratic Survival
>“Distinction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power sharing and political context. **Inclusive powersharing**, such as ethnic quotas, promotes democratic survival only in post-conflict settings. In contrast, **dispersive institutions**, such as federalism, tend to destabilize post-conflict democracies. Only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consistently facilitates democratic survival regardless of recent conflict. Institution-builder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hould therefore prioritize institutions that constrain leaders, including independent judiciaries,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s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rights.”
(1)Inclusive Powersharing:
e.g.大聯合內閣、內閣保留席次給少數族群、給予其他政黨決策權、決策時政黨有
相互的否決權
* 大聯合內閣的定義(德國篇會會有詳細說明):
Arend Lijphart:所有政黨合組內閣(但此定義過於嚴苛)
=> Matthew Shugart: 兩大政黨合組內閣
(2)Dispersive Institutions: e.g.地方分權、聯邦制
(3)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e.g.對人權的保障、對政治菁英的規範、違憲審查(對當權的約束)、監督制衡、文人控制軍隊
(4)Inclusive Powersharing 及 Dispersive Institutions是 Arend Lijphart 有探討到的層面,而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則超出 Lijphart 所探討的領域
(5)研究發現:
A. Only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consistently facilitates democratic survival regardless of recent conflict.
B. 對於發生衝突的國家,解決衝突應採用 Inclusive Powersharing +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Dispersive Institutions 沒有效果
C. 三者的效果:
* Inclusive Powersharing:相對不明顯
* Dispersive Institutions:沒有正面效果,因為地方分權使地方勢力(掌握資源、促進分離)掌握自治權力,從而使少數族群難以和其他地區形成單一認同(負面效果:促進分離、內戰)
*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完全正面,沒有負面效果
(6)英國的狀況:
Inclusive Powersharing: 無
Dispersive Institutions: 無
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有
=>民主表現:好(Constraining Powersharing 最重要)
### 4. Population profile:
英國全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或大不列顛),組成的成員及其加入時間為:愛爾蘭(1691 就為英國所控制,但 1921 年獨立之後,只剩北愛爾蘭留在聯合王國) 、威爾斯(1535)以及蘇格蘭 (1707)。全英 6400 萬人口中,英格蘭人佔 83.6%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及北愛爾蘭人則分別只占 8.6%, 4.9%和 2.9%。
這些民族都曾先後要求獨立或自治,倫敦政府只得陸續作一些改革,如在平
民院擁有超額代表,在內閣成立蘇格蘭部及威爾斯部,並開放讓這三個民族擁有
相當程度的自治及行政權分享。北愛爾蘭的自治及行政權力分享由於北愛共和軍
的恐怖行動及解除武裝事宜而先後被收回。
Birnir(2007):英國的少數族群被排拒在內閣之外的時間非常長
### 5. Reasons for early democratization:
(1)地理上四面環海(無外患威脅),無常備陸軍(11 世紀被法國征服後採封建制,各地地主自有武力,也不許王室備軍,因而受制於各地武力而無法高度中央集權)
(2)資產階級較早發展壯大
18 世紀末工業革命
=>1832 資產階級投票權、1867 工人階級投票權、1918 女性投票權(有年齡:30 歲
=>1928:20 歲、財產權限制)、1969 投票權年齡門檻下修至 18 歲
## 英國簡史
### 1. Recurrent Foreign Invasion (802-1066):
早期英國不斷遭遇異族(從 5 世紀的塞爾提人始,後亦有羅馬、盎格魯-撒克遜及維京人等)入侵,一直要到 Duke William (Norman Conquest,1066),通稱諾曼人入侵,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由外來民族統治。
=>建立封建體制(王室賦予貴族土地、貴族效忠王室)
### 2. Feudalism, Wars, and Constrains on Monarchy -- 諾曼和金雀花王朝(Norman and Planatagenet Kings,1066-1377):
(1) 大憲章的訂定(Magna Carta 1215)
1096-1291 十字軍東征
=>戰爭需要經費=>王室透過對於權力的讓步(方式:發特許狀)以換取徵稅
* 特許狀:e.g.規範國王不可擅自徵稅、任意逮捕人民、剝奪人民財產等
=>約翰王不願簽字,貴族聯合反對約翰王,約翰王指得以簽署大憲章
* 大憲章:
A. 內容:特許令+其他限制王權規範
B. 只保障貴族,不及於平民百姓
=>大憲章並無基本人權保障之精神
C. 使王權受到限制
(2) 均衡的憲政制度的誕生(1295-)
起因:國王經費短缺
=>將小貴族、有產平民納入大會議
=>大會議轉型為巴力門(Parliament),巴力門分上院(土地貴族、教士)、下院(騎士、公民階級)
* 王室及巴力門的權力變化:
最初:王室>上院>下院
=>下院民選
=>當今:下院>上院>王室
(3) 習慣法(Common Law)的建立
法源:盎格魯-薩克遜日耳曼部落法:無一套法典,有各部落慣例
=>諾曼人整理、建立一套共同的法典:Common Law 的來源
中央法庭(國王的法庭):巡迴法官至各地巡迴,依法律及當地慣例判決,並形成判例對往後的判決約束=>系統化的普通法體系
### 3. Nation State
(1) 1337-1453 英法百年戰爭(英王欲爭法王之位)的影響:英人產生民族自覺;英王領土純然在英國;英語成為國語。
(2)都鐸王朝:王權巔峰,但仍以國會之名統治,只建立王室崇拜
(3) Henry VIII (1509-1547)在位時,另創英國國教派。
### 4. Evolution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1) 司徒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 1603-1714)
因為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8)與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確立了巴力門至上的原則。
* 光榮革命:又稱「不流血革命」,為詹姆士二世想恢復國王的權力、天主教,然而被國會阻止並被趕到法國,而國會掌握王位的任命及罷黜
* 權利法案(1689):大憲章+新限制(如國會固定召開、固定任期、廢除王室獨立財源、國王支出要得到國會同意等)
* 司徒亞特王朝絕嗣=>迎來德國漢諾威選侯國喬治一世,漢諾威王朝始
(2)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 1714-1901)
* 責任政治典範的確立
喬治一世不懂英文,對治理英國不感興趣
=>交給輝格黨的 Walpole 爵士組閣
=>1742 輝格黨失去國會多數,Walpole 爵士自請辭職(個人責任)
=>1782 集體責任制的確立
* 工業革命產生工人階級(左)與資產階級(右)之間的分歧,並強化中產階級的經濟與政治力量。
* 中產階級(極少數,5%)於 1832 年取得投票權,工人階級則遲至 1867 年才有投票權。
(3) 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 1901- )
女人最晚獲得投票權,那年是 1920 年。
## 英國憲法
### 1. 來源:分散在幾個法律、文件與慣例之中
(1)國會制定法(Statute Law)
A. 位階最高,可以修改普通法
B. Power & Right
C. e.g.1689 權利法案、規定上院權力、組織相關法案、18、19 世紀投票權擴充......等
(2)習慣(Convention)
A. 唯一不成文之法源
B. 又稱「慣例」
C. 不具文而因行動者之行為成一慣例以約束後世(e.g.國王任命下院多數黨領袖組閣;下院議長須維持中立以主持議事、發言、私下行為;內閣成員集體責任制)
(3)普通法(Common Law)
A. 判例法
B. 個人權利相關判例
(4)王室權利(Royal Prerogative)
象徵性,如指派閣員、解散國會、宣戰等
(5)歐洲聯盟法(European Union Law):脫歐前
脫歐之前,商業經濟相關
### 2. 特徵
(1)Partly unwritten and wholly uncodified
(2)Evolution without plans
(3)Flexible
=>柔性憲法:修改機關、程序如同一般法律
(4)No special legal status 法定地位(no judicial review)
### 3. 無成文憲法原因
(1)重傳統
(2)海島國家無外患,發展穩定
(3)成文憲法自我設限
(4)成文憲法等同挑戰國會至上原則
(5)英國歷史悠久,難以用單一法典彙整所有相關規範
### 4. 英國憲政的特色
(1)依法治理(Rule of Law)
(2)君主立憲(Constitutional Monarchy)
(3)國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4)內閣制度(Cabinet System)
(5)單一國家(Unitary State)
(6)政黨政府(Party Government)
政黨為政府運作之主體
(7)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
A. 執政黨/聯盟取得國會過半席次
B. 內閣制國家不可能有分立政府
## Reference
##### Lijphart, A. 2012. Patterns of Demo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Graham, B., Miller, M., & Strøm, K. (2017). Safeguarding Democracy: Powersharing and Democratic Surviva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1(4), 686-704.
##### Birnir, J. K. (2007). Ethnicity and Electoral Poli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