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方法的非線性本質 > 任務分派:評論你所知道的「科學方法」。彙整你在完成指定報告過程中,找到任何介紹「科學方法」的資料,評論各種觀點如何影響你學習實驗研究法的態度及策略。 - 各種研究方法得到的證據都有限制 案例:[人真的會餓到生氣](https://smctw.tw/13620/) - 可測試條件太難設定: 驗證研究假設的各種條件無法全部轉化為可測試假設 見下一節「什麼是可以測試的假設?」 - 研究步驟的路徑分歧: 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是單行道 <!--- 案例:[視覺誘發的聽覺反應](https://hackmd.io/@EXPPSY-Opensci/SJ4uG04kY#%E8%A6%96%E8%A6%BA%E8%AA%98%E7%99%BC%E7%9A%84%E8%81%BD%E8%A6%BA%E5%8F%8D%E6%87%89) ---> ![](https://scgeeker.github.io/EXPPSY_Opensci/figs/CH01_FIG01_knowledge_cycle_01.png) ## 什麼是可以測試的假設? 範例:Dr. Lo(2020) [依附理論](https://medium.com/los-psychology/%E4%BE%9D%E9%99%84%E7%90%86%E8%AB%96-attachment-theory-5cb91ce79b7) **John Bowlby 的依附行為理論** "依附是演化出來的本能行為,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演化價值。不論動物嬰兒或照顧者都有內在的自動機制去讓依附得以發生。" - 測試嬰兒依附類型的Mary Ainsworth 的依附類型標準測試程序︰The 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 - **成年依附類型可能由嬰兒依附類型發展形成** - 如何將依附類型發展理論轉化為可測試的成人依附類型假設? ## 口語假設 vs. 形式假設 口語假設:透過觀察有親密關係的成年人,分離與重聚時的行為表現,就能判斷觀察對象的依附類型。 形式假設:運用Mary Ainsworth 的依附類型標準測試程序,觀察已測得嬰兒依附類型且有親密關係的一對成年人,在八個步驟的行為表現,綜合“分離情境”與“重聚情境”的觀察,研究者再根據程序手冊判斷觀察對象的依附類型。 ## 可測試假設的建立與執行 - 依附理論如何轉化為口語假設? - 依附理論如何轉化為形式假設? - 可測試條件來自口語假設還是形式假設? - 確立可測試條件,真的能執行嗎? ## 實驗結果確證可測試假設、理論就是真的嗎? ## 為何科學實驗必須根據可測試假設? ###### tags: `EXPPSY_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