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科人為什麼討厭哲學?一個讓人深思的現象背後 ![科學與哲學的分野]https://hackmd.io/_uploads/S1AxoJwnxx.jpg) 上個禮拜和朋友阿華在咖啡廳聊天,我隨口提到最近在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他立刻露出那種我太熟悉的表情——眉頭微皺,眼神飄移,然後很快地把話題轉到最新的 AI 技術上。 阿華是我認識十多年的朋友,台大電機畢業,現在在某科技公司當工程師。他很聰明,工作能力很強,但每次只要聊到哲學、文學或藝術,他就會變得明顯不自在,彷彿這些東西跟他住在不同的星球。 「哲學有什麼用?」他曾經這樣問我,「那些哲學家整天在那邊想一些有的沒的,也寫不出程式,也做不出產品,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說實話,我被這個問題問得啞口無言。不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是因為我發現,這種想法在我身邊的理科朋友中實在太普遍了。 ## 不只是阿華一個人 這幾年下來,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理科背景的朋友,不管是工程師、醫生、還是研究員,對哲學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排斥感。不是那種激烈的反對,而是一種禮貌但明顯的漠不關心。 我記得在一次大學同學聚會上,大家聊起最近在讀什麼書。文科的同學講起村上春樹、卡謬,理科的同學則分享技術書籍、科普讀物。當有人提到哲學書時,現場明顯分成兩派:一派眼神發亮,另一派則明顯地安靜下來。 這種現象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造成了理科人對哲學的這種態度?是個人偏好,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 從教育開始的分歧 想起來,這種分歧可能從高中就開始了。台灣的教育制度很早就讓學生選擇文組或理組,而這種選擇往往帶有一種隱性的價值判斷。 我的高中同學小明曾經跟我說:「我爸媽說選理組比較有前途,以後比較好找工作。」這句話背後其實透露了一個社會現實:理科被認為更「實用」,更能帶來經濟回報。 而哲學呢?在很多人眼中,它似乎是一種「奢侈品」——只有當你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才有資格去思考存在的意義。這種想法雖然可以理解,但也造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偏見。 ![愛因斯坦般的科學家在思考](https://hackmd.io/_uploads/H1Ggi1wnlx.jpg) ## 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深入分析下去,我發現理科和哲學確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理科訓練出來的人習慣尋找確定的答案。在數學裡,1+1=2 是不容質疑的;在物理學裡,重力加速度有明確的數值;在程式設計裡,程式要嘛能跑,要嘛不能跑。這種思維模式追求精確、可驗證、可重複。 但哲學呢?哲學問的往往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什麼是正義?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自由意志存在嗎?這些問題可能討論了幾千年還是沒有定論。 對於習慣了「問題-解答」模式的理科人來說,這種永遠在繞圈子的討論確實會讓人感到挫折。我朋友阿華就曾經抱怨:「哲學家就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明明可以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事,非要寫成一本書。」 ## 實用主義的價值觀 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於價值觀的差異。我們的社會——尤其是東亞社會——有很強的實用主義傾向。什麼東西能賺錢,什麼東西能解決問題,什麼東西能提高效率,這些都被視為有價值的。 這種價值觀本身沒有問題,畢竟人類社會的進步確實需要這些實用的技能和知識。但問題是,當實用主義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時,其他形式的知識和思考就會被邊緣化。 我記得有一次,阿華很直接地問我:「你研究哲學能幹嘛?能寫 app 嗎?能治病嗎?能賺錢嗎?」我當時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從純粹的功利角度來看,哲學確實很難展現出立竿見影的效果。 ## 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 不過,當我開始深入了解科學史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其實都有深厚的哲學素養。 愛因斯坦不只是一個物理學家,他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思想家。他關於時間、空間、因果關係的思考,深深影響了 20 世紀的哲學發展。海森堡在創立量子力學的同時,也在思考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係這個哲學問題。 薛丁格的那隻著名的貓,其實不只是一個物理實驗,更是一個關於現實本質的哲學思辨。這些科學家並沒有把科學和哲學視為對立的兩個領域,而是把它們看作探索真理的不同途徑。 我開始意識到,也許問題不在於理科人「討厭」哲學,而在於他們接觸到的哲學教育品質有問題。 ## 教育的問題 回想起來,我在學校接受的哲學教育確實乏善可陳。高中的公民課匆匆帶過幾個哲學家的名字,大學的通識課則往往是為了湊學分而開設的。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這樣的哲學教育怎麼可能培養出對哲學的興趣? 更糟糕的是,很多哲學課程過分強調記憶而非思考。學生被要求背誦各種主義和觀點,卻很少有機會真正運用哲學的方法去思考現實問題。這就像要求學生背誦數學公式,但從不讓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一樣。 我想起一個朋友說過的話:「我對哲學的印象就是一堆死掉的老頭子說過的廢話。」這種印象的形成,教育制度要負很大的責任。 ## 實用主義哲學的缺失 諷刺的是,當理科人批評哲學「不實用」時,他們可能不知道有一整個哲學流派就叫做「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哲學強調知識的實用價值,認為真理就是有用的信念。這種觀點其實和理科人的思維模式很接近。但因為教育的缺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哲學也可以是實用的。 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到美國的 STEM 教育正在積極整合人文學科,形成所謂的 STEAM 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and Mathematics)。他們發現,純粹的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缺乏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而這些恰恰是未來最需要的能力。 ## 科技發展帶來的反思 更有趣的是,隨著 AI 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很多原本被認為「實用」的技能正在被機器取代。程式可以自動生成代碼,AI 可以進行醫學診斷,機器人可以執行手術。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那些機器難以取代的能力上:創造力、同理心、批判思維、倫理判斷。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恰恰需要人文學科包括哲學的滋養。 我朋友阿華最近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說:「我發現光會寫程式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用戶需求,思考產品的社會影響,這些好像都需要更廣的知識背景。」 ## 兩種知識的互補 其實,理科和哲學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科學告訴我們「是什麼」和「如何做」,哲學幫我們思考「為什麼」和「應該怎麼做」。 一個工程師可以設計出很厲害的監控系統,但需要哲學來思考隱私權的界限。一個醫生可以用最先進的技術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需要哲學來思考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一個程式設計師可以創造出強大的 AI,但需要哲學來思考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 我開始理解,理科人對哲學的排斥,可能更多來自於對哲學的誤解,而不是真正的不合適。 ## 一個個人的轉變 最近,我和阿華的對話開始有了變化。當我跟他分享一些科技哲學的觀點時,他不再立刻轉移話題,而是會認真聽一聽,偶爾還會提出一些很有深度的問題。 「你知道嗎,」他上次跟我說,「我最近在想,程式設計其實也是一種哲學思考。我們要定義問題,分析邏輯,追求完美和美感。這跟哲學家做的事情好像沒什麼不同。」 我覺得他說得很對。也許理科人並不是真的討厭哲學,而是討厭那種脫離現實、空洞無物的偽哲學。真正的哲學,應該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工具。 ## 寫在最後 這整個思考過程讓我意識到,理科人和哲學的關係,其實反映了我們整個社會對知識的態度。我們太容易被功利主義綁架,忘記了知識本身的價值。 我不是要說每個工程師都應該去讀柏拉圖,或者每個哲學家都應該學程式設計。但我確實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打破這種人為的分野,讓理科和文科、技術和人文、實用和思辨能夠更好地對話,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豐富、更有智慧。 也許下次再有人問我「哲學有什麼用」時,我會反問一句:「你覺得思考有什麼用?」 因為歸根結底,哲學就是思考本身。而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的答案,而是更好的問題。 --- **參考資料索引:** 1. [Combining STEM and Humanities: Broaden skills and enrich learning](https://citl.news.niu.edu/2025/01/10/combining-stem-and-humanities-broaden-skills-and-enrich-learning/) 2. [Integrating STEM & Humanities in Higher Ed](https://education-new-frontiers.com/2022/01/26/integrating-stem-humanities-in-higher-ed/) 3. [Why science needs philosophy](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900357116) 4. [STEM 教育在台灣推行的現況與省思](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2094495_STEM_jiaoyuzaitaiwantuixingdexiankuangyushengsiReflection_on_the_Current_Situation_of_STEM_Education_in_Taiwan) 5. [席捲全球的跨域教育趨勢—STEM 教育與STEAM 教育](https://epaper.naer.edu.tw/edm?grp_no=2&edm_no=249&content_no=4223) --- *本文探討了理科背景人士對哲學的複雜態度,希望能促進不同學科領域間的理解與對話。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經驗,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