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CAT

@BASHCAT

Joined on May 22, 2021

  • 政治操控vs真實民意 726的開票結果出來了,24+1全軍覆沒。 看著那些所謂「公民團體」在濟南路現場的失落表情,我反而鬆了一口氣。不是因為我支持哪個政黨,而是因為台灣人民終於用選票證明了:我們不是傻子,不會被政治操弄牽著鼻子走。 這場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荒謬和矛盾。讓我們來好好算一筆帳,看看這場政治鬧劇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差別罷免的荒謬邏輯 無差別罷免的骨牌效應
     Like  Bookmark
  • 理性與情緒的天平 726這個日子,本來以為會見證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地震,結果卻是24+1全數敗北。看著各地開票中心陸續傳來的數字,罷免支持者從滿懷期待到失望沉默,反罷免陣營則是從緊張兮兮到歡欣鼓舞,這一整天的情緒起伏,讓我想起了一個問題:在台灣的政治參與裡,理性和情緒到底誰說了算? 一場沒有贏家的選舉 今天下午四點,當各地投票所準時結束投票、開始開票時,我一邊刷著各種直播,一邊觀察社群媒體上的反應。你懂的,現在看政治最有趣的地方不是電視新聞,而是網路上那些沒有包裝的真實情緒。 早上我其實路過了幾個投票所,有些地方排隊人潮還挺多的,讓我一度以為投票率會衝很高。後來才知道,高投票率對罷免方來說未必是好事——這次的經驗再次證明了一個政治常識:當大家都出來投票時,往往是基本盤在說話。 怎麼說呢?支持罷免的人本來就會去投票,他們的動機很強烈,不需要動員就會行動。但當投票率拉高時,那些平常比較冷感、或者傾向維持現狀的選民也出來了。結果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同意票全面領先。
     Like  Bookmark
  • 開發者深夜工作場景 凌晨兩點半,我盯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任務清單,心想要是能分身就好了。沒想到,這個願望竟然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 從一個深夜的發現說起 那天晚上,我面對著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週一前完成一個完整的功能模組,包括後端 API、前端介面、資料庫遷移、測試套件、文檔更新,還要配置 CI/CD。按照以往的經驗,這至少需要一個三人團隊工作整個週末。 就在我準備熬夜硬幹的時候,突然想起前幾天在研究 Claude 的新功能時看到的一個詞:sub agents。當時沒太在意,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不就是我需要的「分身術」嗎? Claude Agents 生態系統全貌
     Like  Bookmark
  • 現代生活中的數位應用 早上七點,小李的手機鬧鐘響起。睡眼惺忪的他習慣性地滑開螢幕,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天氣App看今天要不要帶傘。看到有雨,他立刻打開Uber叫了台車。等車的時候,肚子有點餓,又順手打開Foodpanda點了早餐,預計和車子一起到公司。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看似平凡的早晨,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巨大的科技網絡?天氣App怎麼知道今天會下雨?Uber怎麼找到離你最近的司機?Foodpanda又是如何在千家餐廳中找到你想要的早餐? 答案就是:API。 什麼是API?用餐廳來比喻最好懂 說到API,很多人聽了就頭大,覺得這一定是什麼高深的技術。但其實,如果你把它想像成餐廳裡的服務生,就超好理解了。
     Like  Bookmark
  • 發表日期:2025年7月22日 社群媒體傳播概念圖 「我是護理師,我支持罷免。」「我是工程師,我也支持。」「我是老師,站出來挺罷免!」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看似真誠的聲音,可能只是AI在24小時內「創作」的近萬篇貼文,你會相信嗎? 🔥 一夜爆紅的異常現象 上個月,台灣Threads上突然出現一股「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熱潮。從醫師到道士,各行各業都在表態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乍看之下,這似乎展現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活力。
     Like  Bookmark
  • 開發者困惑地看著電腦螢幕 那天晚上在V2EX上閒逛,看到有人發了一個帖子說「發現了一個神器:ccusage,專門用來分析Claude Code的token使用情況」。我當時就想,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東西嗎? 說實話,自從開始用Claude Code,我就一直有個心病。你懂的,每次寫代碼的時候都很爽,但總是擔心會不會不知不覺就把token用完了。特別是進入狀態的時候,根本不想停下來,可是又怕一不小心就超額了。 意外的發現 那個V2EX的帖子讓我眼前一亮。原來有個叫ryoppippi的日本開發者做了一個叫ccusage的CLI工具,可以直接分析Claude Code本地存儲的JSONL文件。後來我才知道,Claude Code其實會把所有的使用記錄都保存在本地,只是我們平時不知道而已。 我立馬就去GitHub上找到了這個項目。安裝過程超級簡單,就是一行命令的事:
     Like 2 Bookmark
  • 電腦視覺物件偵測實戰課程 Oliver's Tech Workshop 2025 今日議程 🎯 電腦視覺與物件偵測簡介 🧠 機器學習與神經網路基礎 🚀 YOLO 技術原理與最新發展 💻 開發環境建置 (CUDA/Docker) 🔧 實戰訓練流程 (PyTorch & Darknet) 📱 部署到邊緣設備 (Ameba Pro2) 🛠️ 故障排除與最佳化技巧
     Like  Bookmark
  • 開發者面對高昂價格的困擾 那天晚上,我盯著螢幕上的價格標籤發了好一會兒呆。 Nvidia Jetson Orin Nano Super,官方售價 249 美元,淘寶上加價到快兩千人民幣。如果要更強效能的版本?Jetson AGX Orin 直接飆到一萬多。我摸了摸錢包,又看了看桌上那個想做智慧家居助手的樹莓派,心裡嘀咕著:就為了跑個本地 LLM,真的需要花這麼多錢嗎? 你懂的,做邊緣 AI 開發最讓人糾結的就是這個。一方面,雲端推理有延遲、有隱私顧慮、還要持續付費;另一方面,本地推理的硬體又貴得離譜。特別是當你只是想做個概念驗證,或者給家裡添個智慧小玩意兒,這個投入產出比實在讓人卻步。 意外的發現 後來在 GitHub 閒逛時,我注意到一個叫 RKLLM 的專案。說實話,一開始我是帶著懷疑態度點進去的。Rockchip?那不是做手機處理器的嗎?他們也搞 AI 推理?
     Like  Bookmark
  • f0fcf86d-0e0d-4203-9f9f-da5e07e06be6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Meshtastic的時候,那種興奮感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想象一下,在沒有網路、沒有電力的極端環境中,你依然可以和其他人通訊,這聽起來是不是很酷? 那是去年的一個週末,我在看到一篇關於災難救援的文章後,開始對這個基於LoRa技術的mesh網路系統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這簡直是末日通訊的完美解決方案!」 但是,經過這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實際測試,我發現現實遠比理想複雜得多。 從理想到現實的落差 Meshtastic確實有它的魅力——開源、低功耗、長距離,這些特點讓它在無線通訊領域獨樹一幟。但是呢,當我真正開始部署測試的時候,各種問題就開始浮現了。
     Like  Bookmark
  • 凌晨三點,我盯著螢幕上的錯誤日誌,咖啡已經涼了。 我們的客服 AI 系統又出問題了。明明前面聊得好好的,客戶提到了訂單編號,但到了對話後半段,AI 竟然問「請問您的訂單編號是?」我翻看對話記錄,訂單編號清清楚楚地在第 15 條訊息裡。 這不是 AI 模型的問題,我們用的是最新的 GPT-4。問題出在別的地方。 那天改變一切的推文 就在我準備重寫整個對話管理系統時,我刷到了 Shopify CEO Tobi Lutke 的一條推文。那是 2025 年 6 月 19 日,他寫道:「別再糾結 Prompt Engineering 了,Context Engineering 才是關鍵。」 說實話,第一眼看到這個詞,我還以為又是什麼行銷噱頭。但仔細想想我遇到的問題,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Like  Bookmark
  • 5d034e46-ae6d-4418-bd98-17131ef3a0411895560343 上週,我在使用某個AI助手查詢一則關於台灣政治的新聞時,得到了一個看似權威但其實完全錯誤的回答。這個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AI碰上台灣那些被戲稱為「製造業」的媒體環境時,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一場意外的發現 那天我想查證一個在社群媒體上瘋傳的消息,於是問了AI助手。它很快給出了回答,還引用了幾個看似可信的新聞來源。但當我點進去查看時,發現那些「新聞網站」要不就是內容農場,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虛假網站。 更可怕的是,這個AI助手竟然基於這些垃圾資訊,生成了一篇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分析。如果我沒有進一步查證,可能就真的被說服了。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AI系統本身就像個超級放大器,當它檢索到假新聞時,不只是簡單地轉述,還會用它強大的語言能力重新包裝,讓錯誤資訊變得更加「可信」。
     Like  Bookmark
  • 去年十月,我朋友 Alex 興奮地跟我分享一個好消息:他們公司的 SaaS 產品終於要進軍歐洲市場了! 「很簡單啊,就把英文翻譯成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然後上線就行了吧?」Alex 當時這樣跟我說,眼中閃著光芒。 三個月後,Alex 再次出現在我面前,但這次他的表情完全不同了。 「老兄,你知道德國人寫日期是 DD.MM.YYYY 格式嗎?你知道法國人用逗號當小數點嗎?你知道西班牙的增值稅計算方式跟英國完全不同嗎?」 Alex 一口氣問了我三個問題,然後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我以為多語系就是翻譯,結果發現這根本是個技術和文化的大坑。」
     Like 1 Bookmark
  • AI工具幫助上班族提升效率 那個讓我徹底改變的週五下午 週五下午四點,我正準備收拾東西準備下班,突然收到主管的訊息:「小陳,明天早上九點要給客戶的週報你準備好了嗎?還有,能不能順便把這個月的專案進度整理一下?」 我看著螢幕上的訊息,心涼了一半。週報?我完全忘記了。而且還要整理專案進度?這意味著我又要在辦公室待到半夜,然後週末還要加班。 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 那時的我,每週都要加班到晚上十點。不是因為工作量特別大,而是因為有太多重複性的瑣事:整理數據、寫報告、回覆類似的郵件、製作簡報。這些工作既耗時又沒有太多創造性,但卻是必須做的。
     Like  Bookmark
  • 日常生活中的AI助手 你知道嗎?當你在Google搜尋時得到那個精準的回答,當你用手機的語音助理問天氣,當你在某個購物網站看到「為你推薦」的商品,甚至當你打開某個APP就有客服機器人主動問候你——你其實已經在使用LLM了。 我想很多人聽到「LLM」或「大型語言模型」這些詞,第一反應可能是:「這聽起來好複雜,跟我有什麼關係?」但其實啦,LLM就像是你身邊一個超級聰明的助手,只是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什麼是LLM?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你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朋友從小就特別愛看書,而且看書的速度超快,一天可以看完幾百本書。不只是小說,連教科書、百科全書、網路文章、新聞報導,甚至是程式碼都看。經過這樣日復一日的「惡補」,這個朋友變得博學多聞,幾乎什麼問題都能回答。 LLM就是這樣的存在!它的全名是「Large Language Model」,中文叫「大型語言模型」。簡單說,它是一個透過「閱讀」大量文字資料而變得很聰明的AI系統。
     Like  Bookmark
  • 將重複性開發任務轉化為一鍵自動化的強大工具 Claude Commands 開發流程指南 目錄 引言:為什麼需要 Claude Commands? 基礎概念與環境設定 第一個 Command:Hello World 進階開發技巧 實用案例研究
     Like 1 Bookmark
  • 發布日期:2025年7月1日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的今天,AI 助手面臨著一個關鍵挑戰:如何有效地與外部世界互動。傳統的 AI 模型被困在自己的「知識孤島」中,無法取得即時資訊或執行實際操作。Anthropic 在 2024 年底推出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它為 AI 系統與外部資源的連接提供了一個開放、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什麼是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是一個開放標準協議,專門設計用於連接 AI 助手與各種資料來源和外部工具。它的核心目標是讓 AI 系統能夠安全、有效地存取和操作外部資源,從而突破傳統 AI 模型的局限性。 MCP 的三個核心概念
     Like 1 Bookmark
  • 「你們的良心在哪裡?」 「檢察官要我的命!」 「國家怎麼變成這樣」 「我為什麼會生在這種國家?」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是2025年7月1日,我坐在電腦前,手指不停顫抖。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憤怒、悲傷,還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 剛剛看到新聞,彭副市長的太太走了。就這樣跳下去,再也回不來了。一個72歲的老奶奶,就因為先生被牽扯進案子,就要承受這樣的痛苦,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Like  Bookmark
  • A-philosophical-illustration-depicting-Albert-Camu-2025-06-29T05-13-30-007Z 卡繆筆下的異鄉人:在荒謬宇宙中的孤獨存在 前言 在存在主義思想家卡繆的經典小說《異鄉人》中,主角默爾索(Meursault)因為拒絕遵循社會規範的情感表達,最終被判處死刑。這個故事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深刻思考。默爾索的生命歷程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核心理念:人在被拋入這個世界後,面對無意義的宇宙時的真實體驗。本文嘗試透過卡繆的荒謬主義三步驟,探討當代台灣法治社會中的柯文哲案,並反思個體在強大制度面前的處境與選擇。同時,我們將深入剖析《異鄉人》如何通過一個平凡人物的非凡經歷,揭示存在主義對於「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追求以及對於社會建構的道德與倫理規範的質疑。 一、荒謬主義的三步驟與當代法治社會 A-symbolic-representation-of-the-three-steps-of-ab-2025-06-29T05-15-10-415Z 荒謬主義的三步驟:意識、接受、創造意義
     Like  Bookmark
  • 截圖 2025-06-25 晚上9.54.35 獻給每一位對科技感到陌生的你: 在這個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共存的時代,保護自己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需品。本文將用最簡單的語言,帶你建立起堅實的網路防護牆。 🆘 數位時代的隱形陷阱:為什麼網路小白最危險? 當科技成為生活必需品 還記得幾年前,我們可以選擇不上網、不用社群媒體嗎?但疫情改變了一切。從買菜購物到繳費轉帳,從工作會議到親友聯繫,我們被推入了一個全面數位化的世界。突然間,每個人都必須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平台、線上支付系統。 無知者無畏的危險代價 統計數據令人震驚:
     Like  Bookmark
  • 驚人數據揭露:2024 年台灣每週平均遭受 3,993 次網路攻擊,位居亞太地區之首!網路犯罪發生數五年內成長逾三倍,而你我的數位足跡正是駭客眼中的珍貴獵物。 你以為滑手機、逛網站、發個限動只是日常小事?錯了!在這個超連結的世界裡,我們每一次點擊、每一個搜尋、每一則貼文,都在編織一張巨大的數位身份網。而這張網,正被無數雙眼睛緊緊盯著... 當數位足跡成為「數位陷阱」:你必須知道的殘酷真相 還記得前幾個月那個震驚全台的案例嗎?一名台中上班族因為在臉書討論區發表對公司的不滿,結果被人肉搜尋,個資、住址、家人資料全部被攤在陽光下。這就是數位足跡的威力! 什麼是網路足跡?像偵探一樣追蹤你的每一個動作 想像一下,你是一名偵探,正在追蹤一個神秘人物。你會怎麼做?網路足跡就是你在數位世界留下的每一個線索,而且比現實世界的足跡更難消除!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