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havioral Timescale Synaptic Plasticity, BTSP ###### tags: `NPAS Summer Intern` `BTSP` :::warning [【中研院NPAS暑期實習】2022來去研究一夏神經](https://hackmd.io/@895n2PoiTf6zr08FjTMQ_Q/2022_NPAS_Summer_Intern/%2FRI5wx3ZcThut43bqFk__Eg) - 回到[目錄](/RI5wx3ZcThut43bqFk__Eg) - 上一篇:[NPAS暑期實習心得](/0mjWCsNET4qKQM9A3ZbLrg) - 下一篇:[基礎計算神經科學推導](/b1jvmTfhSPeEthyH04Qf6Q) ::: 過去幾十年來人類對於「學習」的概念不斷的在摸索,隨著科技的進步也試圖利用儀器來解決這一難題。然而,漸漸的我們發現,學習並不是一個概念套到底的機制,而是會隨著認知功能的不同有所變化。 BTSP與空間學習緊密關聯,這個新發現也在暗示著,也許有更多不同的神經突觸學習方式等著我們去發現。 --- ## 過去研究 傳統上我們都認為"Practice makes perfect",就連準備考試的中心守則都是「重複刷題」、「重複提取記憶」以保障能在正式考試時取得高分。從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上來看也的確存在「時間累積」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傳統上所認為的學習機制。 ### 海馬迴路(hippocampal circuity)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海馬迴的結構 <center> ![](https://i.imgur.com/jX22Jlc.png =80%x) </center> 聯絡皮質(Associational cortex) → 內嗅皮層--錐狀細胞(Entorhinal cortex--Pyramidal cells) → **Perforant path**(圖中粉色pp) `穿透神經,直接抵達海馬迴跟齒狀迴` → 齒狀迴--粒狀細胞(Dentate gyrus, Granule cells)(圖中暗粉DG) → **苔狀纖維(Mossy fibers)**`圖中從DG延伸出來,為由齒狀迴的顆粒細胞突出的無髓鞘軸突` → CA3區域--錐狀細胞(CA3 field, Pyramidal cells) → **穹隆/薛佛氏分支(Fornix/Schaffer collaterals)**(圖中藍色大迴旋) → CA1區域--錐狀細胞(CA1 field, Pyramidal cells) → CA1軸突 → 海馬下腳(Subiculum) → 內嗅皮質 → 聯絡皮質 ### 淺談什麼是LTP和LTD 在談論神經的學習機制,我們得先從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Long-term depression, LTD這兩個重要的觀念開始講起。 從中文上來看,前者稱作**長期增益作用**,後者則被稱作**長期抑制作用**,顧名思義這兩種作用都是在同樣的現象*反覆出現*,長期以往基於*突觸可塑性*而使兩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強度發生改變。 1973年Tim Bliss和Terje Lomo發現以一連串高頻訊號(100Hz, 30s)刺激Perforant path的穿透神經,發現Dentate gyrus(齒狀迴)上的Granule cells會對往後的刺激產生**更強的反應**,促發一連串的改變(**突觸前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增加、突觸增加、突觸後電位上升**),且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現象便被稱作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產生條件必定是高頻高強度,低頻低強度的連續刺激無法導致細胞膜上的強去極化作用,因此無法產生LTP。同時間LTP有累加作用,高頻刺激次數越多,效果越好也越持久。 <center> ![](https://media.springernature.com/full/springer-static/image/art%3A10.1038%2F10154/MediaObjects/41593_1999_Article_BFnn0799_597_Fig1_HTML.gif) </center> 而在海馬迴的CA3傳遞至CA1中,假若CA3給予高頻刺激便可促發LTP,反之,假若**CA3給予低頻刺激**便可促發作用截然相反(**突觸前神經傳導物質釋放減少、突觸萎縮、突觸後電位下降**)的LTD ### 淺談什麼是STDP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STDP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被奉為神經連結強弱變化的重要解釋性圭臬,其主要的關鍵在於**突觸前後的脈衝發生時間先後順序**。1998年C. Bell和其同事利用膜片鉗(platch clamp)先刺激突觸前神經元,10ms後刺激突觸後神經元,重複多次後突觸作用增強,產生LTP的效應;如果將實驗倒過來,先刺激突觸後神經元,10ms後刺激突觸前神經元,重複多次後突觸作用減弱,產生LTD的效應。 下圖講述了$\Delta t$(突觸前神經元刺激和突觸後神經刺激時間差)為**正數**的話,**差距越小,增強越大**;反之,假如$\Delta t$為**負數**的話,**差距越小,抑制越強**。 <cente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Matthijs-Leeuwen/publication/251387843/figure/fig3/AS:669462873260038@1536623795326/Common-STDP-window-Pre-then-post-firing-causes-LTP-whereas-post-then-pre-firing.png =70%x) </center> --- ## 近期研究 然而,從很多經驗上來看,個體在某些學習上並不用經過「反覆練習」這一過程,就拿「導航」的概念來說,我們去到一個新地方時可能當下不熟悉,但當走上走過的路途時,我們對於接下來可能得往哪走已經依稀有些概念了。在這段期間內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是什麼的改變讓我們能那麼快有些sense,這是神經學家想知道的事。 「導航」這項認知功能的處理主要位於海馬迴上,而海馬迴一直被認為是記憶處理的中樞,兩者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聯,這也是一直被探討的主題之一。 ### 什麼是BTSP BTSP的全名為behavioral timescale synaptic plasticity,從名稱上來看便可知它與個體的行為有很大的相關,與STDP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這種突觸可塑性的變化**不用經過「反覆練習」的階段**,此外它的過程可以**達到以「秒」為單位**,相較於STDP的「毫秒」,這算是一個很長時距。 我們假設空間中有一隻以穩定等速v直線行進的老鼠,根據$velocity=\displaystyle{\frac{distance}{time}}$,意即這個狀態下老鼠的行徑距離與時間呈正比。今天老鼠的海馬迴中有一個CA1細胞,它會接收來自多個CA3的空間細胞訊息(圖a),這邊我們簡化為八個CA3的空間細胞。當老鼠跑到新的地點陸續經過八個細胞的place field(接收域),他們皆會傳訊息給CA1使其產生EPSP(圖b),但也就是這僅僅一次的學習經驗讓這顆CA1細胞產生改變,出現空間細胞特徵,在圖c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顆CA1細胞對於不同位置上傳來的CA3空間細胞訊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增強作用,假若我們將這些反應作圖,可以得到藍線所繪的曲線圖。 <center> ![](https://i.imgur.com/xy7Q1hr.jpg) </center> 增強範圍大約是$\displaystyle{\frac{distance}{velocity}}$秒左右範圍內傳入訊息的CA3空間細胞,而在這這些空間細胞綜合的place field便是這顆CA1細胞的"place field"。 <center> ![](https://i.imgur.com/8YiBtRo.png =60%x) </center> ### 數學觀點 在[Behavioral Time Scale Plasticity of Place Fields: Mathematical Analysis](https://doi.org/10.3389/fncom.2021.640235)這篇當中,對於BTSP現象做了更近一步的數學性描述。下圖為老鼠等速行進為前提下的數學假設。 <center> ![](https://www.frontiersin.org/files/Articles/640235/fncom-15-640235-HTML/image_m/fncom-15-640235-g001.jpg) </center> 下列組圖模擬了一個很有趣的狀況,也就是在時間與EPSP強度兩個變項上再加入一個變數--突觸權重(synaptic weight)。在初始權重為0時(原本就是兩個陌生人)(圖A),無論重複進行實驗幾次,CA1的反應始終呈現鐘形曲線;當初始權重為70(圖B),實驗最開始反應整體會向右偏,隨著次數增加,圖形會慢慢趨近於位於中央的鐘形曲線。圖C則將D(時間)和初始的振幅斜度(上升速度)作為決定振幅斜度的變化量函式,並做了十次模擬。 據實驗和模擬的結果指出,在突觸權重較低的時候,細胞會出現LTP的效果;然而突觸權重增加時便會慢慢開始出現兩側為LTD,中間為LTP的情形;在到達一定的值,實驗結果會呈現LTD。觀察三變數所構成的三維空間,其實可以得到一傾斜的鞍狀。 <center> ![](https://www.frontiersin.org/files/Articles/640235/fncom-15-640235-HTML/image_m/fncom-15-640235-g004.jpg) </center> :::warning - 回到[目錄](/RI5wx3ZcThut43bqFk__Eg) - 上一篇:[NPAS暑期實習心得](/0mjWCsNET4qKQM9A3ZbLrg) - 下一篇:[基礎計算神經科學推導](/b1jvmTfhSPeEthyH04Qf6Q) [【中研院NPAS暑期實習】2022來去研究一夏神經](https://hackmd.io/@895n2PoiTf6zr08FjTMQ_Q/2022_NPAS_Summer_Intern/%2FRI5wx3ZcThut43bqFk__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