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4_台灣敏捷部落(TAT)共筆_全球最有影響力敏捷人士的第一名_國際級Scrum大師_Mike Cohn專訪 ###### tags: `敏捷` ## 共筆快速入門 https://hackmd.io/s/quick-start-tw <font color=#f00>**如果有需要貼入圖片可以直接螢幕截圖放到本共同筆記裡,如以下影片示範**</font> [https://youtu.be/W2tIBZiTYR0] 如果換字體顏色, 把以下程式碼拷貝來改即可 * <font color=#f00>紅字</font> * <font color=#00f>藍字</font> * <font color=#390>綠字</font> ## 主講人簡介 ![](https://i.imgur.com/ZI1hnbQ.jpg) # Mike Cohn 分享接觸敏捷的故事 在1994年時我正在關注我的工作程序以及正在做相關工作 當時的專案相當成功,但接觸的專案越來越大,所以 需要一些方法來幫助專案 當時接觸的書籍有三頁的內容對我影響很大 使用者故事的靈感也是從此而來 1.進行大型專案所用 透過更好的管理流程來幫助、完成大型專案 以及寫程式的相關成員都需要如此流程 幫助scrum以及團隊成員去做更好的決策 user story的撰寫 在做程式專案時,我們都需要這樣的程序 為什麼要寫使用者故事這本書呢? 我們需要把使用者故事整理成一本書。 我將40多頁的pdf整理成冊,在2004年時就發布 2010年時有簡體中文版 為何現在要出繁中? # 專訪提問 ## Roger: 我希望可以對台灣敏捷社區作區貢獻,所以想翻譯此書 在11年後出繁中,希望可以透過志工來快速進行 並幫助台灣敏捷快速進程 台灣推廣敏捷已有5年的時間,今年首次通過申請可進行敏捷大會 通過敏捷聯盟 包含ACT台灣敏捷協會+TAT台灣敏捷部落 我也是台灣敏捷大會的核心主辦方之一 11/4-6預計會有500人參加會議 可否簡單介紹何謂user story? 可否用在非IT行業? ## Mike Cohn: 請使用者分享系統的使用經驗,所以使用者故事是這樣子的, 各種產品皆有不同使用者有著不同的故事 user story的目的: 更好去理解使用者如何去使用產品,他們的感受。 收集到US後該如何做? 撰寫?運用?分解?不同場景? 如何去撰寫,去整理,大故事分解成小故事 將敏捷應用在不同的行業 三個例子 一、夏令營 每一年 4 個月的時間進行活動,8 個月的時間準備 二、Scrum 你的婚禮 婚禮過程中有不同的使用者故事 https://www.scrumyourwedding.com/ 三、亞馬遜 我當時需要 在不同的地點出差,教導敏捷。 我是如何作決策的呢? 業界中的US都整理出來 如果我能接觸到Amazon的副總,我該如何溝通? =>透過分析來預判發展,做出不同的溝通 ## Roger : 使用者想要成為敏捷的專家,你會如何建議他呢? 除了線上工具miro是否有其他可參考工具 ## Mike: Miro不是傳統user工具 重點是意識到故事 eg:我會用excel去追蹤 所以包含miro\spark\avion.ion\whimsical\google doc都是可用工具 我們談到使用者故事的時候,都會想到優先級 可從第二個角度去思考 ## Roger: us可作為軟體的工具使用,或轉變不同形式講述不同故事 ## Mike : 很多故事在世上是類似的 eg:有一個電影,Disco 跳舞的情節,神話的故事 現在有很多豐富的方式去撰寫故事 eg: 撰寫範本來創造更好的故事 撰寫故事就可以更好的去思考。 比如說 Zoom 的管理員,他需要什麼呢? 「全體靜音的功能」 進一步呢? 參與的人員有人經常會發出噪音,那麼我可能需要一個功能,就是 能夠自動的將這樣的狀況「靜音」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使用者故事。 登入的人,可能會忘了密碼,所以需要一個能夠取到密碼的方式 用不同的範本去講述不同的故事 ## Roger : 使用者故事這本書出版了很多年,在不同的版本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 Mike: 我的書在非常早便出版,從40頁的雛形開始 在書上市後,很多人便開始針對不同的場境、需求進行範本的填寫 我書上的範本其實沒有任何例子 很多讀者在範本填寫後,我覺得都非常好 但當時無法進行書本的再修訂。 在故事上也是有一些爭議的,但是我的讀者們對於故事的理解是非常好的。 我們不該認為無法填入範本的故事便是不好 重要是US的理解: 優先排序、排序資訊、驗收測試的概念 故事拆解成更小的故事,並填入更多細節 eg: 使用者登入的故事再填充 =>密碼安全強度 =>輸入密碼錯三次就會被鎖住 ## Mike : 什麼動機推動你們翻譯繁中? ## Angel : 我想讓我的客戶了解使用者故事 撰寫US常思考對錯,US的書給我很大的幫助 讓我了解目的何在 ## Mike : 花了多少時間在翻譯這本書呢? ## Angel: 花了很多時間來回校對,因為繁中和英文的措辭很不同 為了讓書的意思能讓台灣的夥伴更好的理解 我們經常會想,這樣的翻譯對了嗎? 關於US的下一步,在實踐部分有無更多的資訊? ## Mike : 我認為這是個持續的過程 US是讓我們做得更好的方式 因為總有新的知識和訊息可以讓我們做得更好 練習可以讓我們更好 [BetterUserStories.com](http://betteruserstories.com) 網站上的影片說明 二個維度,把故事分解成更小的故事 Jeff Patton =>關於US MApping方面有很多書籍與資訊 ## Angel: 若要獲取更多US訊息? ## Mike : 我們有一些影片放在 youtube 上面,有一些課程教導大家如何更好的運用使用者故事。 2 blog/month ## Angel: 關於其他US的學習有無其他資訊? ## Mike: 大家可以去參考我的 Blog, Youtube 四段共6hrs的課程可學習 ## Angel : 在使用者故事中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呢? ## Mike: 最容易犯的錯是套用範本、刻板、US追求更多細節 US更多的是人與人的溝通\使用的感受\分享 有許多的機會溝通,並不需要要求使用者故事必須一次到位 eg: 多人分享會中無法回答到所有問題 不停的溝通,去記錄這樣的需求 不需要求一次性紀錄所有細節 ## Mike: 對於Orgnize而言,有很多不同的情況與問題 人資、文化、工作 在做敏捷之前要做很多資料調查,根據不同情況做不同的分析 eg: 299 美金的課程,要透過層層簽核才能批准 太複雜 應要梳理所有待辦的事情才能釐清問題 ## Angel : RSG Taipei 2021,請問您是否有參與過其他地區的 RSG 會議 ## Mike: 我確實辦理過相關活動 在克羅拉多和太太一起舉辦了第一場會議 當時非常期待、熱情澎湃 有很多重要的會議,可能 50-60 條,但 一場會議中我只會記得2-3的重要經驗 參加後我會獲得滿滿的能量去繼續工作 無法給出建議,但預祝順利 ## Roger: RSG Taipei 2021 的會議,請您給我們一些建議 該邀請什麼嘉賓?主講? 如何組織辦理? ## Mike: 我參加的會議中得到的經驗: 1.介紹誰是我們的使用者, 誰是我們的用戶 2.邀請敏捷的初學、中級、高級學者相互交流 分享不同的觀點 3.為不同背景的聽眾準備相對應的資訊 eg: 需要開會的情景 v.s. 舉行站立會議現場鼓勵發言溝通 =>現場展示 特別是對敏捷的初學者來說 4.使用者講述自己的故事\進一步思考user為何要來參與 ## Roger: 如何能夠培訓 PO 呢?讓他們真的能夠使用 使用者故事 ## Mike: 範本的作用所在 透過會議室白板/zoom畫一條線 團隊溝通最棒的工具 =>找出user是誰(10 -15 分鐘 =>供應商 =>user需求(功能特性添加,撰寫一個故事) 需收集足夠多的範本給PO參考學習 並提早與團隊(包含PO)一起討論US ## Roger : PO 只關注 CEO 層面的事情,但是使用者和 CEO 想要的是不同的 ## Mike: 每個使用者的需求是不同的, 有些US可以使用30秒法則 =>故事是否可以真正觸達user ## Roger: 在疫情下的US是否有所不同? 從面對面交流->線上交流 ## Mike: 是 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中大家可以直接交流 若將這樣的工作模式改換,就需要進行更多階段 eg:不同時區的關係,我們需要更加提前,使用書面交流 在細節更小的US\驗收會有更多工具和資訊 ### <font color=#00f>Q1: 關於每天的站立問題? Hi Mike, recently I'm confused about the purpose of standup meeting. whether it's focus on what I have done yesterday, what I'll do today, and what's the problem now? whether that's not enough?</font> ### A1: 目的是希望大家的工作進度保持同步 我鼓勵大家進行多樣嘗試 eg: 我的團隊會開2hr的會議,確認各部門的進度一致 目前以zoom進行,並同步錄影 ### <font color=#00f>Q2: How could we use the advantage of Agile in Mechanical industry?</font> ### A2: 軟體很容易進行迭代 硬體也可進行快速迭代 ### <font color=#00f>Q3: 以行為為驅動的解決方案? How do you align multiple teams for one big User Story and the results still aligned?</font> ### A3: 若有各樣的規則,就會變得繁瑣 eg: 在辦公區有一面照片牆會相對繁瑣 可以更簡單的文字/原則呈現US ### <font color=#00f>Q4: 在製藥行業上的運用? How to convince the team and manager to use Agile?</font> ### A4: 思考比競爭對手多做1%便可 ## Mike : 分享給大家一本書 Nancy von Schooenderwoert book on regulated industries 推薦大家去讀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