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是 Web2.0 非常重要的應用,它改變了人類互動、溝通或甚至一切的行為。人類透過社交網路來認識這個世界,以及透過它對這個世界發聲。社交網路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介面。因此這個介面是如何被設計的,將大大改變人類間的互動方式。舉一個例子 Facebook 發明 Like 讓發文可以獲得獎賞,發文者藉此獲得滿足感並想要發布更多內容。還有像是 Instagram 發揚光大以圖片為主的推文和 Twitter 發明字數上限 140 的微網誌,這都影響了人類如何在網路上的社交行為。 ### **現有中心化社交網路的問題** - **壟斷與影響力**:大公司如Facebook和Twitter壟斷了市場,控制了信息流,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決定哪些內容被推薦,哪些內容被屏蔽,這可能會對信息的多樣性和公平性造成影響。以新聞媒體為例,許多國家多年來軟硬兼施,透過修法或談判試圖削弱科技平台的權力,試圖讓科技公司與傳統新聞業分享經濟成果,但往往變成進一步賦權他們。 例如《新聞媒體議價法》如今有權決定哪些新聞媒體可以拿到錢,哪些不行。這跟舊時代權力玩家決定誰能封賞具有一樣的影響力。 臉書全面封殺澳洲媒體新聞……澳洲《新聞媒體議價法》始末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240002.aspx 媒體議價 臉書與澳洲當局展開新對決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7813679 - **隱私問題與數據濫用**:在現有的中心化社交網路中,大公司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這些數據有可能被濫用或未經授權使用。例如,Facebook曾因數據洩露和隱私問題受到嚴重批評,用戶的私人信息可能會被用來進行廣告推廣或其他商業目的,甚至遭到黑客攻擊。(錄音??) - **審查與監管問題(Vulnerable to Censorship)**:這些平台有權審查和屏蔽用戶的內容,這可能會過度影響言論自由。例如,Twitter和Facebook都曾因其內容審查政策引發爭議,有些用戶認為他們的言論被不公正地屏蔽。另外,這些平台對於內容審查很認真,但對於為數眾多的詐騙廣告卻束手無策,這讓人不禁困惑,到底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ex政治、健康類降觸及,避免爭議;詐騙廣告主) - **廣告驅動的模式(Addictive Algorithm)**:現有社交網路平台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因此它們的演算法會優先推薦你那些能夠吸引更多注意力的內容。演算法會研究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他的目的就是讓你喜歡上、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這個網路,藉此他可以將你的注意力(attention)賣給廣告商獲利。演算法並不想要傷害你,而是盡可能的滿足你,即使這些內容可能是有害的或具有誤導性的。這種模式容易造成信息污染和用戶的沉迷。此外,這些演算法還會導致**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和**資訊濾泡**(Filter Bubble),用戶會被限制在自己喜歡和認同的觀點範圍內,無法接觸到多樣的聲音和觀點,從而加劇了信息的極化和偏見。例如,在Facebook上,用戶可能只會看到與自己觀點相似的內容,這會使得不同觀點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變得更加困難。 - **高提成率(Take Rate)**:Meta和Twitter等大部分的社交網路都是採用廣告作為主要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這些平台有很大的流量,自然會吸引商家投放廣告。然而,對於花費大量時間在平台上產生內容的創作者(使用者),是否有在這個商業模式中獲得合理的報酬?在現有的社交平台上,創作者的收入常常被平台抽取大部分,僅能獲得少部分收益。例如,大部分社交網路如Facebook、Instagram、TikTok的提成率接近99%。 --- ###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DeSoc** **DeSoc定義**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DeSoc,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s)是一種新型的社交網路系統,它的特色在於用戶數據存儲於區塊鏈和獨立伺服器上,這樣用戶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數據和內容,而不是依賴於某個中央機構。傳統的社交網路,如Facebook和Twitter,通常由一家公司控制,用戶的所有數據都儲存在這些公司的伺服器上,並由公司掌握和管理。 以下圖片展示了傳統社交網路與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結構對比: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與傳統社交網路對比]![Screenshot 2024-07-12 at 11.44.57 PM](https://hackmd.io/_uploads/Bk6qy0AwA.png) 圖中左側展示的是傳統社交網路的結構。用戶通過客戶端(Client)與伺服器(Server)交互,所有的數據和內容都集中存儲在伺服器上。這樣的結構使得伺服器擁有對數據的完全控制權,並且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依賴於伺服器的保護措施。 右側展示的是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結構。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由多個節點(Node)組成(不同的運營者管理的伺服器),每個節點都可以存儲和處理數據。用戶通過不同的客戶端與這些節點互動,而不是依賴於單一的伺服器。節點之間可以相互通信和協作,共同維護整個網絡的運行。這種結構允許用戶對自己的數據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並且減少了單點故障的風險。 - **運營者(Operator)**:負責運行節點,確保節點的正常運行和數據的安全存儲。 - **開發者(Developer)**:負責開發和構建客戶端和節點的應用程序,提供給用戶使用。 - **用戶(User)**:通過客戶端使用去中心化社交網路,並與其他用戶互動。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並不是直接解決現有社交網路的問題,而是讓它去中心化後不被一個公司所掌控,讓開發者可以自由的在上面開發應用,並給與用戶選擇的權利。 作為一個開發者,我可以加入這個網路開發各種 Client、實作不同演算法來呈現內容,用戶也因此不會被單一種演算法所綁架。我可以採用各種商業模式包含廣告,但如果今天我放任詐騙廣告,那用戶很有可能就轉而使用其他的 Client。 作為一個用戶,我可以選擇我喜歡的 Client,根據它的使用體驗、演算法或收費方式等。如果我使用的 Client 阻擋我的內容,資料還是存在這個網路上所以透過其他 Client 還是看得到,而我可以採用另一個對我的內容友善的 Client。 作為這個網路的發起者,我不再獨佔用戶的資料和唯一的 Client,所以我的收入可能相較傳統社交網路降低很多。然而我也將營運網路的成本、開發和行銷 Client 的成本轉移給網路的參與者。 --- #### 如何 1. **技術支持** 去中心化社交網絡使用區塊鏈來記錄和驗證用戶行為和內容,確保數據的透明和不可篡改性。這些網絡由全球數千個節點組成,即使部分節點失效,網絡仍能正常運行。用戶之間的交互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不需要傳統中介 **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 類比:想像你和你的朋友們正在玩一個接龍遊戲。每個人輪流在一張紙上寫下一個詞語,然後把紙傳給下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前面的人寫了什麼,並在下面接著寫新的詞語。這張紙上的每個詞語都連在一起,形成一個詞語鏈。重要的是,紙上的內容不能被刪除或更改,因為所有人都在看著它。 區塊鏈提供了一個不可篡改和透明的數據庫,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去中心化存儲(Decentralized Storage)確保數據的高可用性和持久性,並防止數據被集中控制和濫用。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你和朋友們約定好,只要每個人完成作業,就可以一起去玩遊戲。這個約定寫在紙上,並且大家都簽了名。只要所有人都完成了作業,這個約定就自動生效,大家就能去玩遊戲了。這就是智能合約,它是一段自動執行的程式碼,當條件達成時,它會自動執行約定的動作。 內容所有權確認:當用戶在去中心化社交網絡上發布內容時,智能合約會自動生成一個所有權記錄,存儲在區塊鏈上。這個記錄是不可更改的,確保了用戶對內容的唯一所有權 直接管理:用戶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直接對自己的內容進行操作,例如發布、修改或刪除,而不需要通過任何中介。 區塊鏈技術就像是操場上的接龍遊戲,每個人的名字都記錄在紙條上,形成一個鏈條。而智能合約就像是遊戲規則,確保當某個條件達成時,遊戲會自動開始。兩者結合起來,就像是紙條上的每個名字都遵守了一個特定的規則,使得整個遊戲既透明又自動化。 **點對點網絡(Peer-to-Peer Network)**: 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可以自己處理一些事情,比如解答問題或分享資訊。如果一個同學沒來學校,其他同學還是可以繼續交流和學習,整個班級不會受太大影響,不需要找一個特定的人來管理所有事。這就是點對點網絡的意思,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可以直接互相分享資源,不需要通過一個中心管理者。 **Web3.0自我主權身份管理(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特別的身份證,這個身份證是由你自己保管和管理的,而不是由學校、醫院或其他任何機構來保管。當你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比如參加比賽或借書時,你只需要從自己的身份證中展示相關的信息,而不是把整個身份證交給別人。這樣,你可以確保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和私密,不會被不必要地洩露。 - 用戶掌控數據:你是這個身份證的唯一持有者和管理者,只有你能決定何時以及向誰展示你的身份信息 - 去中心化存儲:你的身份信息不是存放在一個中央機構(如學校的辦公室)中,而是分散存儲在許多地方。即使一個地方的數據丟失了,其他地方的數據仍然安全可用 - 隱私保護:你可以選擇性地展示身份信息。例如,如果你參加一個年齡限制的比賽,你只需要展示自己的年齡,而不是展示所有的個人信息 - 互操作性:不同的地方(比如學校、圖書館、遊樂場)都能認可並接受你的身份證,減少了你重複登記的麻煩 - 自動驗證並確認,而不需要人工干預 當你需要展示你的身份信息時,智能合約會自動處理這個過程,確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例如,你需要證明自己是某個俱樂部的成員時,智能合約會自動驗證並確認,而不需要人工干預 2. **改善用戶體驗** - **增強隱私與數據控制**:在去中心化社交網路中,用戶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不再需要擔心數據被濫用。由於數據分散存儲在多個節點上,這樣可以更好地防止數據洩露和黑客攻擊。 - #### 什麼 1. **優勢** - **增強隱私***:在去中心化社交網路中,用戶的數據不被中心化實體掌控,隱私得到更好的保護。由於數據分散存儲在多個節點上,這樣可以更好地防止數據洩露和黑客攻擊。 - **用戶選擇權與數據控制**:去中心化社交網路提供多種用戶端和演算法,這樣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推薦系統,避免被單一的演算法控制。 - **自治與抗審查**:通過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s,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用戶可以參與平台的決策,這樣平台的發展方向將更加民主和透明。由於去中心化的特性,內容不容易被單一實體審查和屏蔽,提供更自由的言論空間。 - **收益所有權與經濟中立**:創作者能更公平地獲得收益,不再需要通過中心化的平台分配收益。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提供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不再依賴於單一的廣告收入。 ![b6a45ad9-b329-47de-81c6-2c742c5bafa0_1532x1273](https://hackmd.io/_uploads/Hkx6kACwR.png) “Squeeze the Balloon”,也就是在一個技術推(Tech Stack)中,如果其中ㄧ個層被變成商品(Commodity)或是免費的資源,這一層的收入就會流入其他層。舉例像是 Google 推出免費的 Andorid 作業系統和 Chrome 瀏覽器,競爭對手就很難在這一層賺到錢,Google 就可以在搜尋引擎的部分獲得更多收入。 所以去中心化社交網路就像是把社交網路這個大氣球壓扁,原本被這些大公司賺走的高額獲利就會流向網路中其他的參與者包含用戶、創作者、開發者甚至廣告商。這樣的願景正在慢慢的被實現中。 2. **挑戰與缺點** - **用戶採納與理解**:去中心化技術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比較新,需要時間來普及和讓用戶理解其優勢和運作方式。 - **功能和介面複雜**: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功能和介面可能比較複雜,初期使用門檻較高,對於不熟悉技術的用戶來說不太友好。 - **可擴展性和性能問題**:由於技術尚需完善,去中心化網路在可擴展性和性能上可能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技術改進。 - **市場波動和監管挑戰**:去中心化技術和加密貨幣市場存在較大的波動,並且面臨各國政策和監管的挑戰。 #### **未來展望** - **與傳統社交媒體整合**:未來,去中心化社交網路可能會逐步與傳統社交媒體融合,結合兩者的優勢,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 **技術進步推動**:隨著需求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去中心化社交網路將不斷演進,提供更多功能和更好的性能。 - **社交網絡的開放協議**:去中心化社交網路將促進更多開發者參與,共同創新,推動社交網絡的發展。 - **UI/UX設計考量**:根據Codiant的Web3設計指南,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UI/UX設計應該考慮到用戶的學習曲線,提供直觀的界面和簡單的操作流程,以便用戶能夠輕鬆上手。良好的UI/UX設計可以幫助用戶理解去中心化技術的複雜性,並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 **使用者授權**:確保用戶對其資料和資產擁有完全的控制權。 - **互通性**:確保平台具有跨平台功能,方便用戶在不同設備和應用之間無縫切換。 - **透明度**:清晰地溝通數據管理和處理流程,增強用戶信任。 -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優先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符合其期望的功能和體驗。 - **安全性**:使用強大的加密方法來保護用戶數據和資產。 - **隱私保護**:最少的資料收集和處理,保障用戶的隱私權。 - **Cookieless**:採用無Cookie(Cookieless)的數據收集方式來保護用戶隱私。傳統的社交網路平台通常通過Cookie來追蹤和收集用戶數據,這可能會對用戶隱私造成威脅。而在去中心化的社交網路中,採用無Cookie的技術,可以有效地保護用戶的隱私,防止數據被濫用或未經授權使用。 - **可擴展性和效能**:設計有效的系統架構以處理大量用戶和高並發需求。 - **激勵協調**:設計激勵機制,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和正向貢獻。 - **可訪問性和包容性**:確保平台對所有用戶友好,滿足不同背景和需求的使用者。 ### 參考資料 Cointelegraph. (n.d.).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s explained. Retrieved from https://cointelegraph.com/explained/what-are-decentralized-social-networks HackMD. (n.d.). 去中心化社交網路. Retrieved from https://hackmd.io/@4GPDx-3XSbu7qphjr4XBXA/SkHdPsRP0 W3C. (n.d.).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and 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3.org/TR/did-core/ Codiant. (n.d.). Web3 experiences: A UI/UX designer’s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codiant.com/blog/web3-experiences-a-ui-ux-designers-guide/ Ethereum.org. (n.d.).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s. Retrieved from https://ethereum.org/en/developers/docs/blockchain/ Chainstack. (n.d.). The rise of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s. Retrieved from https://chainstack.com 101 Blockchains. (n.d.). Know everything about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s. Retrieved from https://101blockchains.com Investopedia. (n.d.). What are smart contr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s/smart-contracts.asp IBM. (n.d.).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bm.com/topics/smart-contracts case study https://wan-ifra.org/2024/07/survival-of-the-fittest-how-rappler-communities-is-leading-journalisms-charge-against-ai-and-big-tech/?fbclid=IwY2xjawEQRG9leHRuA2FlbQIxMQABHdMD8__Jqbr5COdeMQTwKESsnLz9eOsGrp9BDDTVF75H4QgBH4OOgAXvRA_aem_4Tv7utFUgbUMiXDF1OGN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