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形分析 ![](https://i.imgur.com/7AU3Mpi.jpg) > p.134-149 ![](https://i.imgur.com/Zuhc9fE.png) > 當我們通過簡單或複雜地形前,需要選擇正確的技術,例如: > > - 整個團隊需要的繩索技術(先鋒、中繼者、撤收),視地形變化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術 > - 團隊通過地形的順序 > - 給予所有團隊參與者適當的指示 > - 溝通(通訊)方式 > > 這是最初且最重要的工作,選擇適當的技巧與細節可以增加通過困難地形的安全。 > 除了考慮溪降的基本原則(固定),也必須仔細觀察地形的限制(變動)。 > > 溪降原則: > - 永遠必須確保在兩個固定點上 > - 盡量不要摩擦(注意系統中最脆弱的元件) > - 不要讓繩子在流動的潭中堆疊纏繞 > - 在瀑布裡垂降時,不要背大背包或繩袋 > - ... > > 天然地形的產生的障礙: > - 接近邊緣 > - 通過高差 > - 底下的潭 > - 下一段峽谷 ## 分析方法 ![](https://i.imgur.com/byNULLu.png) > 跟據溪降原則與地形限制選擇適合的方法,確切方式將取決於我們的技術裝備,將於接下來的章節詳述。 ![](https://i.imgur.com/kzlS5R0.png) > ### 1. 接近 > 安全的接近峭壁是難關的一部份,需要搭配恰當的技術:固定的橫渡繩、使用中間支點、短距離垂降、謹慎的接近。 > 當安全抵達並架好確保站後,有必要與隊友共享路線資訊。可以使用延長、預先架好的垂降繩,由第一個人傳遞資訊。 ![](https://i.imgur.com/jsQAS7g.png) > ### 2. 垂降 > - 垂直距離(選擇繩子) > - 磨繩 > 磨繩等級:為了幫助作決策,以下提供三種等級 > L1:不存在或可忽略磨繩 > L2:需要調整磨繩,除非只有一個人(例如先鋒或撤收) > L3:所有人都需要調整磨繩 > 磨繩位置需要作保護 > - 繩索受力路徑、光滑岩面 > - 垂降類型:斜板、峭壁、懸岩、瀑布 > - 過程障礙物:楔形面(wedge)、樹 > <img src="https://i.imgur.com/MYk1Hkl.jpg" width=200> > - 水流等級:流速、灌頂 > - 水流型態:集中、分散 > - 其他架設:中繼點 > - 溝通機會:最高與最低處可視或可聽見 ![](https://i.imgur.com/G9O5TOK.png) > ### 3. 底下的潭 > - 水流 > 水流等級: > L1:不存在或可忽略風險 > L2:需要考慮用何種技術 > L3:避免下水 > - 入潭軌跡 > - 潭底深度 > - 水底障礙物 > - 流出(與流入相較) ![](https://i.imgur.com/Gm1AzjS.png) > ### 4. 下一段峽谷 > 最後這步觀察非常重要,卻時常被忽略,儘管它可能改變整個使用的技術。 > - 繼續走路 > - 連續地形:懸浮潭、可視的下一個障礙 > - 安全停留區域 > - 其他架設:橫渡繩或確保起始點 ![](https://i.imgur.com/V1hatqj.png) 最後需要注意的就是資訊本身的傳遞,需要將其考量進繩索系統中。當各種可能性被分析完後,我們會選擇一個最有效的計畫,這個計畫必須有效傳遞,目標是讓隊伍中每個人都同樣安全。 ## 一些範例 ![](https://i.imgur.com/HBjhpAA.png) ![](https://i.imgur.com/1K0r00K.png) > 很顯然,要概括所有會碰到的情境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潛在考量與方法可以被使用。除了上述的情境,還有一些安全考量需要注意: > - 水流風險控管(使用可釋放系統) > - 磨繩控管 > - 防止繩子在潭中纏繞 > - 預想接下來的狀況 ### 簡單地形:10 米落差 情境(一):水流量小,垂降路徑相對較乾 ![](https://i.imgur.com/9bOIn7q.png) --- 情境(二):水流量大,垂降路徑很溼滑 ![](https://i.imgur.com/lvleF37.png) --- 情境(三):水流量小,但有磨繩風險 ![](https://i.imgur.com/JIbuDxB.png) --- 情境(四):水流量偏大、高度磨繩風險、潭底有流 ![](https://i.imgur.com/PiSMPnk.png) --- 情境(五):複雜地形(高度 20+15+10+15 = 60m) ![](https://i.imgur.com/ohjv1dN.png) --- 情境(六):水量極大、潭底有障礙物 ![](https://i.imgur.com/j69AZjR.png) # 安全接近瀑頂 ![](https://i.imgur.com/ksfrDtq.png) ![](https://i.imgur.com/lquUY9i.png) > 大部分時候,為了安全性,靠近地形邊緣需要使用確保。以下有很多技巧可以使用。 ## 橫渡繩 ![](https://i.imgur.com/tcffDMw.png) > 橫渡繩可能繃緊或不繃緊,用來協助隊員安全橫渡過斜面。 > 它被設計用來: > - 通過或抵達某些地形(瀑布、濕滑處、跳水處) > - 抵達水道外的確保站 > - 避開磨繩區域 > - 避開水潭迴流 > > 有很多方法,但要記得開始與結束端都要使用可靠的固定點。 ### 固定的橫渡繩 ![](https://i.imgur.com/H7NvkQT.png) > 固定的橫渡繩不是永久架設的,因為長時間不可信賴,也無法從確保站回收。當可回收橫渡繩不是必須,且接近瀑頂容易,隊伍可以架設一條固定橫渡繩來省時間。 > > 通過中繼點時,先用鉤環或繩結固定,再通過器械繼續橫渡。 ![](https://i.imgur.com/LpVWhxB.png) > #### 抵達確保站 > 在將橫渡繩接到確保站前,將自己連接上固定點。一旦扣上,就可以調整橫渡繩的鬆緊。如果橫渡繩已經到繩尾,記得打八字結;如果還有多餘的繩長,可以打雙套,然後將多的繩子收在繩袋裡。 > #### 撤收 > 最後一個人用上升器一邊確保,一邊沿途收掉器械。 ### 簡易可回收橫渡繩 ![](https://i.imgur.com/LWKW0gZ.png) > 可回收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從確保站回收。在兩邊繩頭都沒有被固定的情況下做自我確保。 > > 一旦抵達瀑頂確保站,直接扣進去確保站裡,或是將身上垂降端用 MO 固定。 :::warning - 扣在下降器大環上?優缺點?方頭有優勢嗎? ::: ![](https://i.imgur.com/UpvKPtW.png) > 將自己扣進確保站。接著將身上的固定繩也扣進確保站,然後用同一個鉤環以雙套固定垂降端,封閉整個迴路。可以透過雙套調整橫渡繩的鬆緊。 ### 多支點橫渡 ![](https://i.imgur.com/3NLIo56.png) > 廣泛來說,中間支點可以保護先鋒的安全。這個支點也可以留給隊伍剩下的人使用。 > 視地形而定,有很多種選擇。通常以架設迅速、隊伍舒服又安全為主要考量。 ![](https://i.imgur.com/u9sjRRy.png) > #### 利用中繼點做頂繩自我確保 > 這是個快速的技巧,適用於筆直且較沒有摩擦的路線。先鋒者使用可回收橫渡繩的方式,但通過支點時,將兩端繩都掛進去鉤環內。 > > 抵達確保站後,可以利用雙套或義大利半扣收緊橫渡繩,或甚至架拖吊系統。 > > 撤收者從中繼點回收鉤環。 ![](https://i.imgur.com/TlNbIw8.png) > #### 頂繩自我確保且只將單繩穿過中繼點 > 一開始先用可回收的方式進行確保和橫渡。 > 一旦抵達支點,將上升器掛上繩尾固定端,解除繩尾結並穿過支點。 > 重新固定繩尾到身上,解除上升器後繼續橫渡。 > 抵達固定點後以先前的方式作收緊。 ![](https://i.imgur.com/WbHwD3M.png) > #### 用單股移動 > 這招是用來讓撤收者在繃緊狀態下作撤收(內凹牆面)。 > > 首先將橫渡繩穿過起始固定點。預估整段需要多少繩長,並預留足夠繩長。 > > 將連接到繩袋的垂降端打一個八字結,用鉤環固定在起始固定點上,如果有兩個固定點就打兩個繩圈(應該是 bunny knot)。 > ![](https://i.imgur.com/Kzdz4wv.png) > > 用下降器垂降,同時帶著另一端沒受力的繩尾。 > 經過每個中繼點時,將自由端穿入支點,垂降端扣過鉤環。 > ![](https://i.imgur.com/JL5EaEn.png) > 請後面的隊員拆掉起始固定點的鉤環,改成阻擋結。將自由端繃緊到需要的程度,可以使用雙套或義大利半扣(如果需要拖吊)。 > > 請撤收者回收中間每個鉤環。 > > **注意:請在確保站將兩條繩分清楚,以免回收錯時卡住。** ![](https://i.imgur.com/HjXB2ue.png) > #### 輔助固定點系統 (SAS) > 當沒有橫渡繩到確保站時,可以使用 SAS。 > > SAS 可以用來: > - 讓人安全接近:當水量大時或岩壁很滑時,單純用橫渡繩很難過去。可以扣進延伸繩或使用上升器來避免墜落衝擊。 > - 讓人有更大更舒服的空間待在確保站。 > - 增加靈活性。 ![](https://i.imgur.com/WzGwFYS.png) ![](https://i.imgur.com/O6IFgqO.jpg) ###### tags: `chapter 3`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