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數導論 (1.1) : 群的簡介 這篇定義兩個代數結構:群與體。除此之外,為了日後方便舉例,各自舉出了一些這些代數結構的例子,以及這些例子所衍生的一些基本性質。 [TOC] ## 定義:群 :::warning **Def (Group)**:*Group* 是一個由一個集合 $G$ 及一個 $G$ 上的二元運算: $$ \star : G \times G \to G $$ 所形成的二元祖 $(G, \star)$。其中,二元運算 $\star$ 必須滿足下面三個性質: 1. ++結合律++ $$ \boxed{(a \star b) \star c = a \star (b \star c)} $$ 2. ++存在單位元++:存在一個元素 $i \in G$,使得任意 $a \in G$,有: $$ \boxed{a \star \mathbb{I} = \mathbb{I} \star a = a} $$ 3. ++任意元素存在反元素++:對於任意 $a \in G$,存在元素 $a'$,使得: $$ \boxed{a \star a' = a' \star a = e} $$ 若更近一步,運算 $\star$ 滿足: 4. ++交換律++: $$ a \star b = b \star a $$ 則稱這個群為可交換群 (或阿貝爾群)。 ::: 比如說:$(\mathbb R, +)$, $(\mathbb Z, +)$, $(\mathbb Q, +)$ 都是群。 在指稱群時,有時候會偷懶,把「$(G, \star)$ 是一個群」講成「$G$ 是一個群」。不然講一個群就要一直重複講「$G$ 跟 XX 運算構成的那個群」有點麻煩。 除此之外,有時候會把 $a \star b$ 簡寫成 $ab$。只要看到並排的元素,就自動知道他中間有一個群的二元運算就對了。 因為有結合律的關係,所以不難證明這些運算括弧的順序並不會影響結果。比如說 $abcd$ 不管哪種括號方法都會相等: $$ (a)(b)(c)(d) =\begin{cases} (ab)(c)(d) = (abc)(d) \newline (a)(bc)(d) = (a)(bcd) \newline (a)(b)(cd) = (ab)(cd) \end{cases} = (abcd) $$ 除此之外,當這個運算寫很多次時,也可能會寫成冪次: $$ \underbrace{a \star a \star a \dots \star a}_{n} = a^n $$ 這樣雖然比較簡單,但如果 $\star = +$,也就是這個二元運算是加法時,寫成次方看起來似乎不太順眼。所以另外一種可能的簡記是寫成: $$ \underbrace{a \star a \star a \dots \star a}_{n} = na $$ ### 反元素與單位元唯一 :::danger **Prop 1**:假定 $G$ 是一個群。則下列性質成立: 1. ++單位元是唯一的++ 2. ++任何元素的反元素都是唯一的++ 3. ++反元素的性質++:對於任意 $a, b \in G$,有: $$ \boxed{(ab)^{-1} = (b^{-1})(a^{-1})} $$ ::: 假定這樣的 *identity* 有 $e_1, e_2$ 兩個。也就是說:對於任意 $a \in G$,$e_1, e_2$ 都滿足: $$ \begin{align} a \cdot e_1 = e_1 \cdot a = a \newline a \cdot e_2 = e_2 \cdot a = a \end{align} $$ 既然如此,把第一式的 $a$ 換成 $e_2$,就有: $$ e_1 \cdot e_2 = e_2 \cdot e_1 = e_1 $$ 但另外一方面,對式二的 $a$ 換成 $e_1$,就會得到: $$ e_2 \cdot e_1 = e_2 $$ 因此得證: $$ e_1 = e_2 $$ 第二個性質也是類似。假定: $$ \begin{align} a \cdot a' = a' \cdot a = e \newline a \cdot a'' = a'' \cdot a = e \end{align} $$ 對於 $a'$,有: $$ a' = a' \cdot e = a' \cdot (a\cdot a'') = \underbrace{(a' \cdot a)}_{e} \cdot a'' = a'' $$ 現在知道反元素唯一了,所以只要說明 $(ab)^{-1}$ 跟 $(b^{-1})(a^{-1})$ 都是 $(ab)$ 的反元素就證明完了。而顯然 $(ab)^{-1}$ 這個符號已經代表了 $(ab)$ 的反元素。而: $$ (ab)(b^{-1})(a^{-1}) = a(bb^{-1})a^{-1} = e $$ ### 性質:左右消去律 :::danger **Prop2 (消去律)** 對於任意 $u, v, w \in G$,有「左消去律」及「右消去律」: $$ \boxed{ \begin{align} u \cdot v = u \cdot w \Rightarrow v = w \newline v \cdot u = w \cdot u \Rightarrow v = w \end{align}} $$ ::: 既然 $u \cdot v = u \cdot w$,那麼同時作用上 $u$ 的反元素: $$ u^{-1}(uv) = u^{-1}(uw) \Rightarrow v = w $$ 類似地: $$ (vu)u^{-1} = (wu)u^{-1} \Rightarrow v = w $$ 這裡有一個觀察:假定 $(G, \cdot)$ 是一個群,而現在指證了 $(G, \cdot)$ 的做消去律,但還沒證明右消去律。除了如法炮製本來的證明方法之外,也可以進一步這樣思考。首先定義: $$ \times : (a \times b) \to b \cdot a $$ 這樣一來,$(G, \times)$ 也會是個群,所以也要有左消去律。但 $(G, \times)$ 的左消去律,恰好就是 $(G, \cdot)$ 的右消去律,所以就自動證明完了。 ## 定義:元素的 Order :::warning **Def (Order)**:假定 $a \in G$。若存在正整數 $n$,使得: $$ a^n = \mathbb{I} $$ 則稱 $n$ 為 $a$ 的 *order*。並且用 $o(a)$ 或 $|a|$ 來表示 *order* 當中最小者。 ::: 舉例來說,考慮 $(\mathbb Z, +)$ 這個群。則對於任意 $a \neq 0$,$o(a) = \infty$; 而對於 $0$,因為自己就是加法單位元,所以 $o(0) = 1$ 又比如考慮 $S_3$。考慮下列元素: $$ f = (1, 2, 3) \in S_3 $$ 則: $$ \begin{align} &f^2 = (1, 2, 3) \cdot (1, 2, 3) = (1, 3, 2) \newline &f^3 = (1, 3, 2) \cdot (1, 2, 3) = \mathbb{I} \end{align} $$ 因此,$(1, 2, 3)$ 在 $S_3$ 的 *order* 就是 3。聽起來也很合理,因為 $f$ 每作用一次,會往後遞移一次,但全部的元素也只有 3 個。因此作用三次之後,就回到循環一開始出發的地方。 從 *order* 的定義可以觀察到:假定 $a ^{n} = \mathbb I$,則顯然: $$ (a^n) \cdot (a^n) = \mathbb I \cdot \mathbb I = \mathbb I $$ 以此類推,任意 $n$ 的倍數,都應該也要是一個合法的 *order*。這個觀察可以更進一步推論: ### 性質:Order 與最小 Order 的倍數 :::danger **Prop**: $G$ 是一個群,且 $a \in G$。假定 $o(a) = n$,則: $$ a^{m} = \mathbb I \Rightarrow n | m $$ ::: 這個證明是用整數的除法。整數 $m$ 可以表為: $$ m = q\cdot n + r \quad 0 \leq r < n $$ 反證:若 $r \neq 0$,則可知 $a^m$ 可表為: $$ a^{m} = \underbrace{\underbrace{a \dots a}_{n} \cdot \underbrace{a \cdot a}_{n} \dots \underbrace{a \cdot a}_{n}}_{q} \cdot a^r = \mathbb I $$ 但這樣一來,就有: $$ a^r = \mathbb I \quad 0 \leq r < n $$ 但 $n = o(a)$ 已經定義為「所有 *order* 當中最小者」,因此就矛盾了。